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岳麓版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后限时集训28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含解析岳麓版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后限时集训28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含解析岳麓版课后限时集训(二十八)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建议用时:40分钟)一、选择题1.有学者认为《海国图志》为以后的变法思潮的勃兴提供了重要的事实依据和思想材料,但他并没有要中国学习西方制度的意思。
此观点表明《海国图志》( )A.缺少近代化色彩B.未突破传统政治局限C.不够系统和完善D.继承了封建科技思想B[根据材料可知《海国图志》未突破传统政治局限,向西方学习仅停留在“器物”层面,故B项正确。
]2.历史学家蒋廷黻先生撰文指出:林则徐只是旧时代的精英,是中国旧文化最好的产品。
此观点意在说明( )A.林则徐仍然是“闭关锁国”政策的代表B.林则徐思想主张的着眼点是维护旧秩序C.林则徐是主张向西方全面学习的思想家D.林则徐是晚清资产阶级思想家中的精英B[林则徐是中国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故A项错误;林则徐是清政府中主张禁绝鸦片、抵抗外国侵略的代表,他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了维护清政府的统治,故B项正确;林则徐并未主张全面学习西方,故C项错误;林则徐是晚清地主阶级中的“精英”,故D项错误。
] 3.美国学者费正清和赖世和认为:“中国初期的近代化,着手强健有力,在今日也令人感到印象深刻。
和日本成为对比仅在以后发生,如果1860年间外人赌‘成败胜负’的话,他甚至可以在相反的方向下注”。
能让“外人”“在相反的方向下注”,主要是由于清政府开始了( )A.“师夷之长技以制夷”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C.“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D.“详晰甄核,仿行宪政”B[“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是魏源在19世纪40年代提出的,故A项错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故B项正确;“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是指变革政治制度,是维新变法的主张,故C项错误;“详晰甄核,仿行宪政”指的是20世纪初的清末新政,故D项错误。
]4.张鸣教授在《重说中国近代史》中说,当时我们只要了白菜,而没有要到种子和种植方法。
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共65页

谢谢!
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近代中国思想 解放的潮流
46、法律有权打破平静。——马·格林 47、在一千磅法律里,没有一盎司仁 爱。— —英国
48、法律一多,公正就少。——托·富 得到偿 还。— —达雷 尔
50、弱者比强者更能得到法律的保护 。—— 威·厄尔
21、要知道对好事的称颂过于夸大,也会招来人们的反感轻蔑和嫉妒。——培根 2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23、一切节省,归根到底都归结为时间的节省。——马克思 24、意志命运往往背道而驰,决心到最后会全部推倒。——莎士比亚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专题小结教学课件 ppt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近代中国的思想解 放潮流 专题小 结教学 课件 ppt
材料三:近代文化思想启蒙由潜流到洪涛,需要二方 面的转化条件。其一是政治局势的逼迫,其二是民族 文化心理壁垒的松动,其三是强有力的宣传鼓动队伍 的组成。
——摘编自冯天瑜:《中华文化史》 材料四:孙中山和华盛顿均是中美两国于君主政体转 变为共和政体的关键转折点上,被推上历史舞台。然 而,华盛顿取得了成功……相反,孙中山创建的资产 阶级民主共和政体却如昙花一现,很快夭折。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近代中国的思想解 放潮流 专题小 结教学 课件 ppt
材料五:西方的冲击改变了中国的社会和政治,注入 了引起现代化并导致永久性变化的力量;面对这一冲 击,中国作出的反应是逐渐引入“永久性变化”的要 素的同时,背弃传统的“周期性变化”模式,走上现 代化道路。
——摘编自李帆:《韦伯学说与美国的中国研究》
沙场练兵2【14年新课标1卷29】1898年,梁启超等联 合百余举人上书,请废八股取士之制。参加会试的近 万名举人,“闻启超等此举,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
B 遍播谣言,几被殴击”。这一事件的发生表明
A.废八股断送读书人政治前途 B.改制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 C.知识分子在政治上极为保守 D.新旧学之间矛盾不可调和
——摘编自王龙:《天朝向左 世界向右》
根据材料三、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有哪些 因素影响近代中国思想解放?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近代中国的思想解 放潮流 专题小 结教学 课件 ppt
(三)原因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专题小结教学课件 ppt
归纳影响思想文化的因素 一般可以从现实因素(经济、政治、其他)、历史因素、外部 因素三个角度展开综合思考
2018年高考历史(岳麓版)专题复习纲要:专题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2018年高考历史(岳麓版)专题复习纲要专题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一、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历程1、鸦片战争期间,以林则徐、魏源等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抵抗派开始注意了解西方,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迈出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
2、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以曾国藩、李鸿章等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以“自强”、“求富”为旗号,掀起洋务运动,继续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
3、19世纪末,以康有为、梁启超、严复为等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出维新变法思想,并领导了戊戌变法。
4、20世纪初,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了民主共和思想,并领导发动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中华民国,使民主共和观念开始深入人心。
5、北洋军阀政府统治时期,以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激进派提倡“民主和科学”,掀起新文化运动。
6、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并在五四运动后得到广泛传播。
无产阶级知识分子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领导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运动。
总结:①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历程:从学习西方技术,到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到学习西方思想文化,再到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人民最终找到了救国救民的理论武器。
(经历了三个层次)②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特点:向西方学习;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渐进过程。
③推动近代中国思想解放不断深入的直接原因:外国资本主义的不断入侵,民族危机加深;根本原因: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④作用或影响:推动了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中国人的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二、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具体过程1、“师夷长技”的主张(即学技术)(1)林则徐与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①林则徐——他在广东主持禁烟期间,派人将外文资料编译成《四洲志》和《华事夷言》等资料。
《四洲志》介绍世界30多个国家的地理、历史和政治,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志。
2020届高三高考岳麓版历史大复习知识点总结强化练习卷: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一、选择题1.有学者认为《海国图志》为以后的变法思潮的勃兴提供了重要的事实依据和思想材料,但它并没有要中国学习西方制度的意思。
此观点表明《海国图志》( ) A.缺少近代化色彩B.未突破传统政治局限C.不够系统和完善D.继承了封建科技思想2.(2019·南平一模)19世纪中叶以后,当西学在日本成为全民族注意的中心时,在中国却被限制在通商口岸范围之内和办理“洋务”的官员之中,大多数的士大夫仍然生活在传统的精神世界里。
这说明近代中国( )A.求新求变的思想意识不足B.缺乏维新变法的社会基础C.士大夫固守传统文化模式D.自强求富运动的成效不大3.鸦片战争后,“西学中源”说一度盛行,一些有影响的学者宣称,西学源于中学,是中学在西方的流传和发展。
因此,“采西学”是“失礼求诸野”,是光复旧物。
这种说法( ) A.缺乏事实依据且毫无价值B.客观上有利于人们接受西学C.成为洋务运动的理论基础D.成为人们向西方学习的障碍4.严复提到,在生物界里,开放的“四达之地”的物种,有较强的竞争力,而与世隔绝的“孤悬岛国”的物种,一旦有“外种闯入,新竞更起,往往年月以后,旧种渐湮,新种迭盛。
此自舟车打通之后,所特见屡见不一者也。
”这一思想( )A.否定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B.冲击了夷夏大防的排外思想C.宣传了君主立宪的政体模式D.带动了民主革命意识的传播5.冯桂芬指出:“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同时代的郭嵩焘认为:“泰西富强,具有本末,所置一切机器,恃以利用致远,则末中之末也。
”这些思想( )A.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B.为社会变革提供了理论支持C.反映了“中体西用”的主张D.具有强烈的维护旧体制意图6.(2019·新乡二模)康有为曾说,在此沉族破家、肝脑原野的危难关头,“与其分灭于外,惨为亡国之戮囚,孰若付权于民,犹得守府而安荣”。
这反映出康有为( ) A.未能摆脱君上民下的传统思维束缚B.认为君主立宪制是最好的政治制度C.积极策划限制君权以挽救民族危亡D.倡导以分权政治体制取代封建专制7.(2019·菏泽一模)1891年,康有为发表《新学伪经考》。
高考历史 近代中国最基本的国情是什么素材 岳麓版

近代中国最基本的国情是什么?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两大主要原因是什么?近代历史赋予中国人民的主要历史使命是什么?为了挽救民族危机,实现国家富强,先进的中国人进行了不懈的探索。
19世纪40至90年代,这种探索即思想解放的潮流主要表现为“向西方学习〞。
1. 19世纪40年代,以林那么徐、魏源为代表的开明的爱国官员〔地主阶级抵抗派〕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你如何评价他们的这一主张?2. 19世纪60年代,面对内忧外患的严峻局面,清朝统治集团当中分化出洋务派,为了挽救严重的统治危机,他们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中学指的是什么?西学指的是什么?在“中体西用〞思想的指导下,他们进行了哪些实践活动?你如何评价“中体西用〞的主张?3. 19世纪七、八十年代,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西学的进一步传入,以王韬、郑观应为代表的早期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逐渐认识到“中体西用〞的弊端,他们主张不仅要学习西方科学技术,还要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
具体来说,他们提出了哪些主张?你如何评价他们的早期维新思想?4. 19世纪90年代初,资产阶级维新思想产生。
康有为撰写《新学伪经考》的最大意义是什么?撰写《孔子改制考》的主要意图是什么?康有为维新思想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康有为实际宣传的维新变法的思想,为什么又要借助于传统儒家思想?1895年之前的维新变法思想主要是宣传维新变法的合理性,还未能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1895年之后,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得到较为广泛的传播并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维新思想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得到广泛传播并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的?你如何评价资产阶级维新思想?5. 19世纪40到90年代,先进的中国人为何要向西方学习?该阶段的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过程?为什么中国人的向西方学习会走向深入?各次的向西方学习分别对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高二整体复习近代史八岳麓版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新道德:
指资产阶级的道德,追求个性解放、男女平等。
旧道德:
指以孔子为代表的以三纲五常为中心的儒家传统 道德。
因为儒家传统道德是维护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
近代中国 三次思想 解放潮流:
①资产阶级维新派维新思想的传播; ②资产阶级革命派革命思想的传播; ③新文化运动的掀起;
①都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用西方思想武器反封建的斗争; 相同点: ②都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 ③都以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为基础。
①直接斗争对象不同:第一次为外国侵略者,第二次为清政府, 第三次为北洋军阀政府及儒家思想。 ②领导力量不同:第一次为维新派,第二次是革命派,第三次 是激进派。 ③主要内容不同:第一次是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希望走君主立宪道路; 不同点: 第二次是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思想,希望走资产阶级共和国道路; 第三次是民主科学思想,希望实行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 ④作用不同:第一次为戊戌变法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 第二次为辛亥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 第三次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
②经济:一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资产阶级强 烈要求实行民主制度。
③思想:袁世凯为复辟帝制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 (2)兴起 ①标志: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发表《敬告青年》, 倡导民主和科学,掀起新文化运动。 ②发展:1917年,蔡元培在北大实行“兼容并包,思想自由”方针 ,促进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新青年》和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 主要阵地。
问题比较:康梁维新思想是对早期维新思想的继承和发 展。其区别主要是早期维新思想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和 付诸行动,而康梁维新思想不仅提供了具体的改革方案 ,使变法思想形成比较完整的理论,而且与挽救民族危 亡结合,发展为救亡图存的政治运动。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15-1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谢谢观看!
主张
近代资产阶级救亡图存思想
1.早期维新派(时间:19世纪60年代以后)
(1)背景: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加深和洋务 运动的开展;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郑观应 (2)代表:王韬、________等。 (3)主张:革新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制; 发展民族工商业、进行商战;文化上主张 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 (4)局限:尚未形成完整理论体系,未付诸 实践。
一个主题 中国向何处去 一个方向 向西方学习 三个阶段 器物 → 制度 → 思想文化
●“师夷长技以制夷” ●维新变法 ●新文化运动 ●洋务运动 ●辛亥革命 ●马克思主义 传播 (英法) (日本—美国) (西方—苏俄) 循序渐进 不断深化
要点史实探究
要点 维新思想
【史料】 他的思想中包括一整套西方的政治价 值观,这是康有为与其他同时代维新派思想家全 都具有的,所不同的是康氏用一种思想体系来阐 明这些价值:这个体系不但把它们纳入对儒家总 的解释之中,而且将它们和清末国内的重要思潮 联系在一起。由于康有为以人们熟悉的传统形式 提出问题,因而西方的政治价值观发挥的号召力 比以往其他形式所发挥的要大得多。
2.康梁维新思想 (1)背景
①政治上: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加剧。 ②经济基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③思想基础:早期维新思想。 (2)代表人物及主张 新学伪经考 ①康有为:著《_____________》《孔子改 制考》,借助经学的外衣,否定君主专制 统治,宣传维新变法的必要性与合理性。
变法通议 ②梁启超:发表《 __________》,抨击封 设议院 建君主专制制度,宣传伸民权、 _______、 变法图存的思想。 ③严复: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国家属于人 民。 思想启蒙 (3)实践:戊戌变法:1898年光绪帝实行变 法,结果失败。 (4)影响:近代一次思想解放潮流,起了 __________的作用,促进了人民的觉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四单元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及新中国的科技、教育和文学艺术考点1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一、选择题1.(2016·甘肃兰州模拟)1842年,魏源的《海国图志》出版,在国内几无反响,印数不过千册。
二十年后,在日本畅销的《海国图志》已在中国绝版。
这突出反映了当时( )A.中国近代印刷业滞后B.清政府实行文化钳制政策C.社会变革意识淡薄D.魏源的思想主张脱离中国实际解析:C 《海国图志》是当时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详实的专著,由于中国受传统华夷观的影响,不重视西方。
二十年后该书在日本极为畅销,为民族危机严重的日本进行明治维新提供了指导,而在民族危机同样严重的中国该书却已绝版。
这反映出中国社会变革意识淡薄,C项正确。
2.(2017·山东菏泽月考)“(它)毕竟使中国人看到了另一个陌生的世界,看到了那个世界的部分,并设法把这部分引进到中国来,而成为中西文化频繁接触后的当时两者可能结合的一种形式……给僵化的封建文化打开了缺口。
”材料评述的进步思想是( )A.经世致用B.师夷长技C.中体西用D.托古改制解析:C 题目中“设法把这部分引进到中国来”,说明真正引进了西方的东西,最早引进西方技术的是洋务派,不是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们,故A项错误;也不是师夷长技,提出“师夷长技”的林则徐和魏源没有把西方的技术引进中国,故B项错误;中体西用是洋务派的观点,洋务派最早将引进西方科技付诸实践,故C项正确;托古改制是康有为的改革变法策略,故D项错误。
3.【经典题】光绪二十四年(1898)五月,维新派代表人物康有为从“中体西用”的角度论述了科举制度改革的必要性。
这表明他( )A.在戊戌变法初期思想趋于保守B.认同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C.在教育改革方面与洋务派观点一致D.所说的“体”和“用”与洋务派不同解析:D 本题侧重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探讨问题的能力。
“中体西用”多用于概括洋务派思想,题干称维新派代表人物也运用“中体西用”说法来推行改革,目的是要学生区别两者的不同。
说康有为在变法之初就趋于保守没有依据,也与常理不符。
说维新派认同洋务派的“中体西用”,忽略了两者近乎质的差别。
在教育改革方面两者的差别也很明显,维新派主张改革科举制度,而从整体上看,洋务派只是主张学习西方教育。
故正确选项应为D。
4. (2017·广东深圳月考)1884年,清朝官员张树声说:“西人立国,自有本末。
育才于学校,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一心,此其体也。
轮船、大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
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步趋,常不相及,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足恃欤?”此段材料的核心主张是( )A.改革教育,振兴中华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C.运用西学,体制变革D.设立议院,民主共和解析:C 材料虽然涉及了学校,但教育并不是本题的主旨所在,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步趋,常不相及,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足恃欤”可知其反对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其反对仅仅学习西方的“用”,而不学习西方的“体”,所以其核心主张应该是运用西学,进行体制变革,故C项正确;材料所提供的时间为1884年,此时尚未产生民主共和思想,故D项错误。
5.【新题速递】《一代风流人物的登场》一文指出,1894年,未来中国的主导者开始崛起,康有为、梁启超、严复、孙中山等一大批政治新秀走上前台,他们因甲午战争改变了命运,更改变了人生态度和政治理念,中国历史则从此进入“快进”模式。
他们主导的“快进”模式以( )A.西方学说代替传统儒学B.实业救国为主要途径C.美国的政治制度为蓝本D.资产阶级代议制为目标解析:D 以西方学说代替传统儒学的是新文化运动中的激进知识分子,康有为也只是将西方学说与传统儒学相结合,托古改制,故A项错误;实业救国是中国近代民族资产阶级一些代表人物所宣扬的,它以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作为救国救民之路,与材料不符,故B项错误;以美国的民主共和政体为蓝本的只有孙中山,故C项错误;无论是康有为、梁启超主张的君主立宪制还是孙中山主张的民主共和制,都是资产阶级代议制,故D项正确。
6.维新变法期间,中国出现了强学会、保国会、时务学堂等一大批组织。
他们关心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豪情,公开揭露和批判清王朝的专制统治,向封建专制制度提出了强有力的挑战,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影响。
从近代化角度上看,其反映了( )A.中国社会新型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B.儒家“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观念C.抵抗西方入侵的近代爱国主义内容D.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停滞不前解析:A 题干所给材料“公开揭露和批判清王朝的专制统治,向封建专制制度提出了强有力的挑战”“近代化角度”表明,中国社会形成了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利益的新型知识分子群体,故A项正确。
儒家观念、近代爱国主义的内容与题干中“近代化角度”不符,故B、C两项错误。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初步发展,故D项错误。
7.(2016·云南昆明检测)晚清中国输入进化论思想后,形成了天演进化思潮。
后来其倡导者们在思想上发生了分歧,一种是和平渐进论,反对革命突变;再一种是革命突变论,注重质变、飞跃。
这说明进化论( )A.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容B.得到了创新发展完善C.是维新变法的直接原因D.成为民主革命的理想解析:A 材料意思是进化论传入中国后,产生了两种道路,一种是以康梁为代表的维新思想,另一种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思想,这与当时的政治环境有关,故A项正确;“完善”的说法是错误的,两种道路最终都没有在中国走通,故B项错误;维新变法的直接原因为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故C项错误;材料中是说有两种道路,D项只说了一种,故D项错误。
8.(2017·河北邢台月考)钱玄同1913年在浙江就职教育司长时,身穿孔子时代的深衣玄冠到军政府报到,并发表《深衣冠服考》向全社会推广,但不几年,却宣扬“共和与孔经绝不能共存”。
这说明( )A.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B.发展教育必先实现共和C.钱玄同对儒学态度摇摆不定D.儒家思想在中国影响深远解析:D 从材料中得不出这一时期民族危机加深的信息,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没有涉及教育与共和的关系,故B项错误;材料“身穿孔子时代的深衣玄冠”“共和与孔经绝不能共存”反映的是在教育和政治领域儒家思想对中国都有深远的影响,不是对儒家态度的摇摆不定,故C项错误,D项正确。
9.(2016·中原名校联盟)1918年,《新青年》第4卷第6号出版了《易卜生专号》,这部剧主要讲述主人公娜拉从信赖丈夫到与丈夫决裂,终于意识到自己在家庭中的玩偶地位,最终离家出走的自我觉醒过程。
这表明,新文化运动( )A.提倡民主科学B.提倡新道德C.提倡新文化D.传播马克思主义解析:B 材料反映的是妇女的觉醒,与提倡民主科学关系不大,故A项错误;在封建社会下,妇女受到封建纲常礼教的束缚,因此材料中娜拉的觉醒与新文化运动中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相关,故B项正确;提倡新文化推动了白话文的普及,与题目不符,故C项错误;传播马克思主义主要是推动了无产阶级的觉醒,故D项错误。
10. (2016·广东梅州模拟)一位学者评价说:“当时知识分子不但没有全盘反传统,而且使不少被尘封或淹没了的传统重现光芒。
例如,不登大雅之堂的白话小说,成了中国文学史的重要内容;作为传统文化的民间文学,第一次真正进入了大学的学术殿堂。
”这一观点认为( )A.维新派借助传统文化宣传维新变法思想B.白话小说和民间文学成为近代中国文学主流C.新文化运动提倡“新文化”,新中有旧D.袁世凯的“尊孔复古”行为遭人唾弃解析:C 维新思想重在改良中国社会,走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与材料论及的民间文学无关,故A项错误;“重要内容”“进入了大学的学术殿堂”并不等于成为近代中国文学主流,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当时知识分子不但没有全盘反传统,而且使不少被尘封或淹没了的传统重现光芒”可知新文化运动虽提倡新文化,但“新中有旧”,故C项正确;材料论述与袁世凯无关,故D项错误。
11.【新题速递】在当时(1919年)的知识界看来,欧化进步就是科学、就是现代。
只要打出科学、进步的招牌,如果再打出人民的招牌,那么对方基本上就只能缴械了。
这种现象的出现得益于( )A.五四运动的思想启蒙B.辛亥革命后帝制被推翻C.民主科学的广泛传播D.马克思主义的传入解析:C 材料表明当时民主与科学深入人心,全盘西化就是进步,这主要得益于新文化运动时期民主与科学思想得到广泛传播,C项正确。
新文化运动促进了五四时期的思想启蒙,也为马克思主义的传入创造了条件,A、D两项是新文化运动的影响而不是原因,A、D两项错误。
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但在思想启蒙方面需要进一步进行思想解放,B项错误。
12. (2017·湖北武汉调研)如图是1916年李大钊赠友人的一副对联,它典型反映了社会转型期的中国知识分子力图( )A.承担起维护道义与唤醒民众的使命B.把传统文化与西方民主政治相结合C.启蒙工农阶层以解决社会现实问题D.承担起社会改造与文化重建的使命解析:D 根据题干中“1916年”可以判定为新文化运动前期,主要目标是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造国民性。
承担起维护道义与唤醒民众的使命是对对联表面的理解,故A项错误;新文化运动并非要把传统文化与西方民主政治相结合,而是反对旧道德、旧文化,故B项错误;前期新文化运动属于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运动,没有和工农运动相结合,故C项错误;“铁肩担道义”意为要有历史担当,即要肩负起社会改造的社会责任,“妙手著文章”意为通过作文章,传播思想,解放思想,铸就新的文化,故D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13.(2016·江西赣州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严复指出:“交通之用,必资舟车,而轮船铁路,非汽不行,汽则力学之事也。
地不爱宝,必由农矿之学,有地质,有动植,有化学,有力学,缺一则其事不成。
而当事之人,不经教育者,无论矣。
”学校中课程,必有数学、理、化、动、植诸科,“不但以其中所言,为人生不可少之智识”,而且“可以见微知著,闻因决果……学几何、三角者,必日事于测高仞深,学理、化、动、植者,必成业于冶铸树畜也”。
——陈国庆《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研究》材料二蔡元培指出:“凡自然现象,自昔为哲学所包含者,皆已建立为科学矣。
其他若社会学,若伦理学,若人类学,若比较宗教学,若比较言语学等,今日悉以归纳法治之,将自成为科学。
”“世界事事物物,虽然复杂,总可以用科学说明它们;科学的名目,虽然也很复杂,总可以用三类包举它们。
第一、是现象学的科学,如物理、化学等等;第二、是发生的科学,如历史学、生物进化论等等;第三、是系统的科学,如植物、动物、生物学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