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论文】浅谈小学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

合集下载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情境创设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情境创设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情境创设数学是一门抽象而又具有逻辑性的学科,对于小学生来说,数学课程的学习不仅仅是理解数字和运算,更是培养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数学课堂上,如何创设一个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学生参与形成对数学的兴趣和热爱,成为了每一位数学教师都要思考的问题。

本文将就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情境创设进行探讨和分享。

一、情境创设的重要性在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一个好的情境创设,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参与,帮助他们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情境创设,能够使数学课堂更加生动有趣,增加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情境创设也能够促进学生的合作学习和交流,培养其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情境创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情境创设的方法和技巧1. 结合生活实际情境在数学课堂上,老师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情境,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的实用性和生动性。

比如在学习面积和周长时,可以设计围墙施工的问题,让学生计算围墙的周长和面积;在学习时间和日历时,可以设计学生生活中的日常活动来让学生进行时间计算。

这种情境创设能够帮助学生将抽象的数学概念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 创设角色扮演情境通过创设角色扮演情境,可以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中。

比如在学习几何图形时,可以设计一个找寻宝藏的游戏情境,让学生扮演宝藏猎人,通过识别不同形状的地图,寻找宝藏的情节来学习几何图形的相关知识。

这样的情境创设能够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在学习中玩游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3. 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情境创设现代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情境创设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的教学手段。

老师可以利用图片、视频、音频等多媒体资源进行情境创设,为学生呈现更加直观、生动的数学情境。

比如在学习数学问题解决时,可以通过播放相关视频来呈现实际问题;在学习几何图形时,可以利用图片和动画来展示不同的图形结构。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使学生能够主
动参与并体验数学知识的产生、发展和运用过程。

情境创设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
高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探究精神。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可以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来展开。

在教授面
积概念时,可以引导学生使用实际的尺子、卷尺或平面图纸等测量各种物体的面积,通过
实际操作来感受面积的大小、变化以及面积的计算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理解和运用
数学概念。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可以通过生活生产实际问题的提出来展开。

在教授数的
读法和写法时,可以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数字,如电话号码、邮政编码、车牌号码等,
让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观察和发现,从而培养学生对数字的敏感性和应用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可以通过游戏和竞赛的形式来展开。

在教授加减法运算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口算比赛,让学生在竞赛中感受数学的乐趣和挑战,培养他们的计
算能力和思维能力;在教授几何图形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创意拼图比赛,让学生在游戏
中学习几何图形的特征和变换规律,提高他们的空间想象和创造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还可以通过实际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来展开。

在教授长度
单位换算时,可以提出一个实际问题:“小明要从学校跑到家里,他用了多少米的距离?”让学生思考并找出解决方法,从而引导学生学习长度单位的换算方法和应用场景。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中有效教学情境的创设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中有效教学情境的创设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中有效教学情境的创设小学数学教学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阶段,有效的教学情境创设对于学生的学习成就和兴趣培养至关重要。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应该注重如何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积极参与中获得知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动力。

本文将从问题情境、游戏情境以及实践情境三个方面浅谈小学数学课堂中有效教学情境的创设。

一、问题情境在小学数学课堂中,问题情境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式。

教师可以通过提出一个引人入胜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欲望,让他们积极地思考问题,寻求解决方法。

教师可以给学生提出一个有关实际生活问题的数学题目,让学生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解决这个问题。

这样的问题情境能够让学生在实际应用中学习数学知识,提高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教师还可以通过让学生提出问题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学习。

在讲解完一个知识点后,教师可以主动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并提出自己的看法,通过讨论来解决问题,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主动探索,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二、游戏情境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游戏情境是一种非常有趣的教学方式。

通过游戏的形式,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可以设计数学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数学知识,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动力。

这样的教学情境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又可以让学生在游戏中学到知识,增强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教师还可以通过开展数学竞赛的方式来创设游戏情境。

可以设计一场小型的数学竞赛,让学生在竞赛中运用所学的知识,提高他们的数学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样的教学情境可以让学生在积极的竞争中学习,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动力。

三、实践情境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实践情境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方式。

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亲自动手去解决问题,感受数学知识的魅力,提高他们的数学应用能力。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数学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学习数学知识,这样可以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是指教师通过创设各种生动、具体、实际的情境,以及学生能够参与并亲身体验的实践活动,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教学策略,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和方法,提高数学学习效果。

情境创设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丰富的情境创设可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在学习四则运算时,可以通过购物情境,让学生扮演商店老板和顾客的角色,用实物进行模拟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热情。

情境创设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

在数学教学中,一些抽象的概念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难以理解的,比如几何中的平行线、垂直线等。

通过创设具体的情境,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这些概念的含义。

在学习平行线时可以设计一个操场的场景,让学生用尺子测量各条线段的长度并观察它们的相互关系,从而理解平行线的概念。

通过情境创设,学生可以将数学概念与实际情境相联系,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情境创设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思维是指在解决问题中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的思维方式,包括分类、归纳、推理等。

通过创设丰富的情境,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数学思维解决问题。

在学习面积和体积时,可以设计一个盒子装饰的情境,让学生根据给定的尺寸计算所需的贴纸面积和彩纸的体积。

通过这样的情境创设,学生不仅能够理解面积和体积的概念,还能培养他们的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情境的创设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情境的创设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情境的创设小学数学课堂必须具备情境化的创设,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引导他们深入理解数学知识,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增强他们的数学学习兴趣。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选择多种情境的形式,下面从课堂情境和生活情境两方面进行具体探讨。

一.课堂情境(一)实物情境借助一定的物品或实物创设具有现实情境的模拟情境。

例如,当学生学习体积时,教师可以准备一些纸盒子,各自装上不同大小的小球,让学生利用尺子测量球体的大小,通过比较得出不同球体的大小,从而理解体积的概念。

(二)视觉情境视觉情境是通过图形或图像创设具有视觉感的情境,以形象直观的方式告诉学生知识。

例如,在学习圆的性质时,教师可以在黑板上画出不同大小不同圆心坐标的圆,让学生观察和比较不同圆之间的异同,加深对圆的半径、直径、周长、面积等概念的理解和记忆。

(三)运动情境运动情境是通过教学媒体和其他手段,创设具有运动性的场景,以真实地刻画数学概念。

例如,在学习三角形的性质时,教师可以播放数学动画教学片,让学生观察和分析不同形态的三角形(比如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等),加深对三角形的认知。

二.生活情境做饭是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事情,可以通过做饭创设数学生活情境。

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烹饪粥,借助数字和比例概念,让学生体验加减乘除的过程,学习计算材料和水的比例。

购物是生活中常见的经济活动,可以通过购物创设经济数学场景,提高学生经济素养。

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到商场购物,让学生学会预算和比较价值降低生活成本的技巧,提高学生的关注度和自我意识。

总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情境的创设是教师教学的重要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到真正的知识。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情境的创设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情境的创设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情境的创设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而有效情境的创设是促进学生学习兴趣和能力发展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从实际教学角度出发,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情境的创设。

一、利用生活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利用生活情境创设数学情境是很好的方式。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以日常生活情境为背景,设计各种数学实际问题,例如购物、游戏、旅行等,简单片段化的小故事,能让学生情景联想,容易理解。

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在教学数学中可以设置购物情境,让学生通过模拟买东西的过程,理解货币的使用和找零的问题,这样设计的数学情境既能培养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又能使学生的学习变得更加轻松有趣,同时还能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灵活运用所学数学知识。

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利用游戏情境创设数学情境也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游戏化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降低学习的紧张感,使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

在教学数学中可以设计阵地游戏,引导学生在游戏中学习理解坐标系的概念;也可以设计益智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理解图形的概念等,这样的设计既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小学数学教学中,利用实验情境创设数学情境也是一种不错的教学方式。

通过实验情境的创设,学生能够通过亲自实践,探索事物规律,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在教学数学中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方式,探究数学定理、性质等,让学生通过实验获取结论,体验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这种实验情境的创设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锻炼学生的观察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利用探究情境创设数学情境也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情境创设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情境创设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情境创设小学数学课堂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平台,有效的情境创设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的主动参与和思维发展。

本文将从情境创设的概念、重要性以及实践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小学数学教学提供一些有效的启示。

一、情境创设的概念情境创设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一种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和积极思考的教学情境。

这种情境可以是真实的,也可以是虚构的,目的是为了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实现,比如故事讲解、实物展示、问题情境设置等。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学成功的关键。

而传统的数学教学方式往往枯燥乏味,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

而通过情境创设,可以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使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情境创设能够引导学生在交互的环境中进行学习,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体。

在真实情境中,学生可以自主提出问题、探索解决方案,从而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情境创设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引导他们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索。

在情境中,学生需要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这种思维活动有助于学生的认知水平提升,促进他们的智力发展。

1.故事讲解故事是小学生们喜欢的教学形式,通过故事讲解可以将抽象的数学概念融入情境中,使学生在情境中体会数学的应用和意义。

可以通过故事讲解让学生找到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鼓励他们进行思考和探索。

2.实物展示实物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帮手,通过实物展示可以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数学的具体应用。

利用实际物体进行量的比较,或者利用实际物体进行几何形状的认知等,都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游戏化教学通过游戏化教学可以增加学生的参与度,让他们在愉快的氛围中进行数学学习。

在游戏中设置数学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主动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可以有效地促进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思维发展。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情境创设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情境创设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情境创设数学是一门抽象而又有着严密逻辑的学科,对于小学生来说,数学课程可能是他们认知发展中最具挑战性的一门课程。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如何创设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动机,是一个值得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本文将从何为数学课堂情境创设、为何重视情境创设以及怎样进行情境创设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何为数学课堂情境创设情境创设,是指在教学中,教师以教学内容为基础,结合教学目的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一种逼真、具体的教学环境。

在数学课堂中,情境创设就是指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让学生通过参与情境中的活动和交互,深入理解数学概念,形成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境创设对于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具体来看,重视情境创设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情境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很强,他们对于新颖、有趣的事物都非常感兴趣。

教师可以通过情境创设,创造出一个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情境创设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

学生往往对于传统的抽象概念和公式记忆不感兴趣,但是当这些概念和公式嵌入到一个生动有趣的情境中时,学生的学习欲望会得到有效激发。

情境创设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小学生处于认知发展的重要时期,他们对于事物的认知往往是通过感官体验和操作活动来实现的。

通过情境创设,可以提供给学生更多的感官体验和操作活动,有助于他们对数学概念的深入理解。

情境创设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是一门具有逻辑性和抽象性的学科,学生对于数学概念的理解和应用是需要通过实际情境的演绎和实践来完成的。

情境创设可以提供给学生一个思维的渠道,促使他们形成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技能。

怎样进行情境创设那么,如何进行小学数学课堂情境创设呢?下面将简要介绍一些情境创设的方法和策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要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和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体验和理解数学知识。

在教学中恰当地创设课堂情境,可以很好地落实这一数学理念。

开展有效学习,首先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产生对知识的渴望。

我们不能强迫学生坐在教室里,硬性的把一个个知识点灌输给他们,只有当学生迫切需要学习的时候,他们才能真正的投入到学习中来。

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恰当地创设课堂情境,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能使学生获得数学学习的自信心和兴趣,体会数学与自然、社会、人类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建构有价值的数学知识,获得情感、能力、知识的全面发展。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新的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1)选取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

可直接选取教材中提供的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现实生活情境素材进行加工或自己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现实生活情境素材作为课堂情境,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

如:在进行“生活中的数----可爱的校园”教学时,让学生观察他们熟悉的教室,要求他们说一说我们的教室有什么,有多少?学生通过观察,说出了教室里有6盏灯、2扇门等数学问题。

再比如通过学生所了解、熟悉的社会实际问题(如环境问题、治理垃圾问题、旅游问题等等),为学生创设生动活泼的探究知识的情境,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趣。

(2)构建开放的生活情境。

根据开放性的原则,选取的生活情境容量要大,要让学生从中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思考,看出多个数学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

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

如:在教学有关“8”的加减法时,让8个同学上台模拟买电影票的生活场景,选取的8个学生有不同特征,性别上有男有女,穿戴上有戴帽子的,有戴眼镜的,有戴红领巾的。

这样学生可从不同的角度思考,看出多个数学问题。

台下的学生通过观察提出了“共有几个小朋友?”、“需要买几张票?”、“有几个男生?”、“有几个女生?”、“戴眼镜的同学有几个?”等好几个数学问题。

在课堂上,学生兴趣盎然,毫无倦意,不时闪出智慧的火花。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创设问题情境,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在教学过程中,问题情境的形成不是自发的,而是教师为把学生引入积极的思维状态而有目的的设置的。

思维自疑问和好奇开始,思维始于疑问,而好奇是儿童的天性,是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起点。

由于学生探究性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充满问题的情境,教师要在教材内容与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认知矛盾”,产生问题,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得”、“心欲言而不能”的“悱愤”境界,这样学生的探究意识就会孕育而生。

例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先复习能被2和5整除数的特征。

接着写出一个数36,问“这个数能被3整除吗?”再出示31497问学生能被3整除吗?怎样看出来?由于受知识迁移的影响,学生认为个位是3、6、9的数都能被3整除,然后就让学生报个位是3、6、9的数字……,通过口算学生发现有的数能被3整除,有的不能被3整除,这样
使学生陷入自相矛盾的境界。

接着又出示个位不是3、6、9的数字:21、45、107、459、1572……让学生找能被3整除的数,学生又发现个位是0、1、2、4、5、7、8的数有的是3的倍数,有的不是3的倍数,这时追问:那么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到底是什么呢?“这样正反两叩使学生认识到老办法不行,追求新知识的愿望勃然而起。

整堂课由于教师善于用问题创设情境,学生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学得兴趣盎然,不仅掌握了知识,还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

在讲《比例尺》一课时,教师课前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画出学校教学楼的平面图,尽管学生认真努力,但画出来的平面图五花八门、不尽人意。

老师让学生找出画不好的原因,学生通过讨论认为,遇到的问题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方向不知道怎么确定,一个是不知道实际的距离画在纸上应当画多长。

因此造成所画的平面图不是自己头脑中理想的结果。

这时教师因势利导:我们先看第二个问题,你们认为实际的距离画在纸上应当怎么画就准确了。

学生积极思考,认为应当把实际的长度都缩小相同的倍数画在纸上。

我们看到在这里,教师没有上来就讲比例尺的知识,而是创设让学生画教学平面图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进而产生学习的需求。

从而使学生知道了数学的来龙去脉,解决了数学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过程,认识了数学知识的实用性。

使学生把数学学习作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一种渴望。

从而学到了有用的数学。

三、创设活动情境,发挥学生创造性
课堂教学是一种师生双向交流的活动。

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应使每个学生都树立创造的勇气和信心,鼓励他们多观察、多动脑、多动手,使他们学生学会学习,最大限度地参与
探索新知识的活动,变外部的学习活动为自身内部的智力活动,从而使知识与能力协同发展。

在教学中,根据低年级学生好动、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创设生动有趣的活动情境,如教学《认识物体》一课时,当学生认识了长正体、正方体、圆柱体、球体之后,可设计这样一个环节:师:老师用今天认识的形体拼成了一个小机器人(出示机器人),你们能从机器人身上找出今天学的这些形体吗?生答:⑴机器人的胳膊是圆柱体;
⑵机器人的腿是长方体;生答;(3)机器人的头是球体;
⑷机器人的身体是长方体;⑸机器人的脚是正方体……接着,我转向下一个实践活动,分小组讨论,让学生利用自己手中的物体拼出喜欢的玩具,先寻找设计出本组拼图的方案,互相合作,尽可能和老师的不一样,学生活动结束后,让各组学生将本组拼成的玩具向全班展示,介绍制作的方法和所用的材料,其中一组是这样说的:我们组拼的是坦克,用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

接下来各组的小朋友都纷纷派代表上台向大家说明本组拼的是什么,用了什么物体。

学生表现得主动,拼得的结果丰富多彩,而且能把拼的方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这样组织教学,体现了学生间的合作与互助,探索与创新,还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四、创设操作情境激发探知热情
学生爱动,教师应善于根据学生的特点,从学生平时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开始,创设适当的操作情境,以动启思,以动促思,使学生的思维迅速地由抑制到兴奋,由无意到有意让他们能被教学活动所吸引,积极参与主动入境,从而在动手操作中萌发创新欲望,激发探知热情,为新知教学做好必要准备。

如在推导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时,
设计如下的操作活动:要求每个学生将课前准备的12个棱长为1厘米的正方体木块摆成各种不同的长方体,让学生边动手操作边判断所摆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并分别记下来,利用”数方块“的方法,求出每个长方体的体积是12立方厘米。

再引导学生通过有序观察,寻找规律,让学生自己在动手摆中发现长方体的长、宽、高的连乘和体积的关系,从而抽象概括出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长方体体积=长×宽×高。

又如在教学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时,我就让学生操作活动角,自己得出结论。

五、创设故事情境,激发学习欲望
故事是学生最喜爱的文学样式之一,它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受到强烈的刺激,而且故事中蕴藏的思想感情能起到教育学生的任用。

如在数学活动课教学高斯求和公式时,先讲高斯小时候的故事,年纪小小的他做1+2+3+…+98+99+100时不急于盲做,而是努力思考,终于又对又快地算了出来,使老师也十分惊奇。

正是因为他从小爱动脑筋,后来成了著名的大数学家,然后教师引导学生也要多动脑筋,想一想有什么简便的方法,也做一个聪明的小高斯,沉浸在故事情境中的学生都活跃起来,积极思考,不久也找到了规律。

又如在教学”圆周率“时穿插我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的故事,不仅让学生加深对圆周率的认识,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加了民族自豪感。

一个好的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和参与动机,能使学生主动地融入问题中,积极地投入到自由探索、合作交流的氛围中,也能够化解教学中的一些重难点。

然而,我们在充分认识”情境“在教学中的作用的同时,也要防止认识上的偏差,并非所有课的导入都必须要有一个”情境的创
设“,《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要提供丰富的现实背景“,这个现实背景既可以来源于生活,也可来源于数学本身。

数学教学应与现实生活相联系,但绝不是所有的数学知识都必须从生活中找”原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