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新坐标】(教师用书)2013-2014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9.2 百日维新课后知能检测 人民版选修1
【课堂新坐标】(教师用书)2013-2014学年高中数学第二章统计综合检测新人教b版必修3

综合检测(二)第二章统计(时间:90分钟满分:12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5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在一次数学测试中,有考生1 000名,现想了解这1 000名考生的数学成绩,从中抽取100名考生的数学成绩进行统计分析,在这个问题中,总体是指( ) A.1 000名考生B.1 000名考生的数学成绩C.100名考生的数学成绩D.100名考生【解析】总体是1 000名考生的数学成绩,样本是100名考生的数学成绩.【答案】 B2.在下列各图中,两个变量不具有任何关系的是(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④【解析】①具有函数关系;②③具有相关关系;④无关系.【答案】 D3.现有60瓶矿泉水,编号为1至60,若从中抽取6瓶检验,用系统抽样法确定所抽的编号分别为( )A.3,13,23,33,43,53B.2,14,26,38,42,56C.5,8,31,36,48,54D.5,10,15,20,25,30【解析】系统抽样也是等距抽样.【答案】 A4.(2013·安徽高考)某班级有50名学生,其中有30名男生和20名女生,随机询问了该班五名男生和五名女生在某次数学测验中的成绩,五名男生的成绩分别为86,94,88,92,90,五名女生的成绩分别为88,93,93,88,93.下列说法一定正确的是( )A .这种抽样方法是一种分层抽样B .这种抽样方法是一种系统抽样C .这五名男生成绩的方差大于这五名女生成绩的方差D .该班男生成绩的平均数小于该班女生成绩的平均数 【解析】 A ,不是分层抽样,因为抽样比不同. B ,不是系统抽样,因为随机询问,抽样间隔未知.C ,五名男生成绩的平均数是x =86+94+88+92+905=90,五名女生成绩的平均数是y =88+93+93+88+935=91,五名男生成绩的方差为s 21=15(16+16+4+4+0)=8,五名女生成绩的方差为s 22=15(9+4+4+9+4)=6,显然,五名男生成绩的方差大于五名女生成绩的方差.D ,由于五名男生和五名女生的成绩无代表性,不能确定该班男生和女生的平均成绩. 【答案】 C5.某公司在甲、乙、丙、丁四个地区分别有150个、120个、180个、150个销售点,公司为了调查产品销售情况,需从这600个销售点中抽取一个容量为100的样本.记这项调查为①.在丙地区有20个特大型销售点,要从中抽7个,调查其销售收入和售后服务情况.记这项调查为②.则完成①②这两项调查应采用的抽样方法依次为( )A .分层抽样法,系统抽样法B .分层抽样法,简单随机抽样法C .系统抽样法,分层抽样法D .简单随机抽样法,分层抽样法【解析】 调查①中,由于四个地区产品销售情况有较大差别,故应用分层抽样法;调查②中总体与样本容量较小,故可用简单随机抽样法.【答案】 B6.(2013·江西高考)总体由编号为01,02,…,19,20的20个个体组成.利用下面的随机数表选取5个个体,选取方法是从随机数表第1行的第5列和第6列数字开始由左到右依次选取两个数字,则选出来的第5个个体的编号为( )C .02D .01【解析】 由随机数表法的随机抽样的过程可知选出的5个个体是08,02,14,07,01,所以第5个个体的编号是01.【答案】 D7.一个容量为n 的样本,分成若干组,已知某组的频数和频率分别为32、0.25,则n 的值是( )A .240B .160C .128D .324【解析】 由32n=0.25得n =128.【答案】 C8.(2013·重庆高考)如图1是某公司10个销售店某月销售某产品数量(单位:台)的茎叶图,则数据落在区间[22,30)内的频率为( )图1A .0.2B .0.4C .0.5D .0.6【解析】 由题意知,这10个数据落在区间[22,30)内的有22、22、27、29,共4个,所以其频率为410=0.4,故选B.【答案】 B9.甲、乙两支曲棍球队在去年的国际比赛中,甲队平均每场进球数为 3.2,全年比赛进球个数的标准差为3;乙队平均每场进球数是1.8,全年比赛进球个数的标准差为0.3,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个数为( )①甲队的技术比乙队好;②乙队发挥比甲队稳定; ③乙队几乎每场都进球;④甲队的表现时好时坏. A .1 B .2 C .3D .4【解析】 由于甲队平均每场进球数远大于乙队,故①正确,但甲队标准差太大,故④正确.而乙队标准差仅为0.3,故②,③正确.从而知四个说法均正确,选D.【答案】 D10.一个社会调查机构就某地居民的月收入调查了20 000人,并根据所得数据画出了样本频率分布直方图(如图2所示).为了分析居民的收入与年龄、学历、职业等方面的关系,按月收入用分层抽样方法抽样,若从月收入[3 000,3 500](元)段中抽取了30人,则这20 000人中共抽取的人数为( )图2A .200B .100C .20 000D .40【解析】 由题意得,月收入在[3 000,3 500](元)段中的频率是0.0003×500=0.15,该收入段的人数是20 000×0.15=3 000,从中抽取了30人,说明从每100人中抽取1人,故共抽取20 000100=200(人).【答案】 A二、填空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 11.天津市2013年家具销售额y 万元与新建住宅面积x ×103m 2呈线性相关,其回归方程为y ^=1.190 3x +185.109 3,若当年新建成的住宅面积为350×103m 2,则当年的家具销售额约为________万元.【解析】 当x =350时,y ^=1.190 3×350+185.109 3≈601.7万元. 【答案】 601.712.(2013·广州高一检测)一支田径队有男运动员48人,女运动员36人,若用分层抽样的方法从该队的全体运动员中抽取一个容量为21的样本,则抽取男运动员的人数为________.【解析】 抽取的男运动员的人数为2148+36×48=12.【答案】 1213.某赛季甲、乙两名篮球运动员各13场比赛得分情况用茎叶图表示如图3所示:根据上图,对这两名运动员的成绩进行.比较,下面四个结论中,正确的是________(填序号)①甲运动员得分的极差大于乙运动员得分的极差 ②甲运动员得分的中位数大于乙运动员得分的中位数 ③甲运动员得分的平均值大于乙运动员得分的平均值 ④甲运动员的成绩比乙运动员的成绩稳定【解析】 对①,甲运动员得分的极差为29,而乙运动员得分的极差为16,故①正确;对②,甲得分的中位数为30,而乙得分的中位数为26,故③正确;对③,由茎叶图知甲的平均值大于乙的平均值,故②正确;对④,从茎叶图中知乙更稳定,④错误.故选①②③.【答案】 ①②③14.为了了解商场某日旅游鞋的销售情况,抽取了部分顾客购鞋的尺寸,将所有数据整理后,画出频率分布直方图,如图4所示,已知从左至右前3个小组的频率之比为1∶2∶3,第4小组与第5小组的频率分别为0.175和0.075,第二小组的频数为10,则抽取的顾客人数是________.图4【解析】 前三组频率和为1-0.075-0.175=0.75.又前三组频率之比为1∶2∶3,所以第二组频率为26×0.75=0.25.又知第二组频数为10,则100.25=40(人),即为所抽样本人数.【答案】 40三、解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0分.解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 15.(本小题满分12分)(2013·课标全国卷Ⅰ)为了比较两种治疗失眠症的药(分别称为A 药,B 药)的疗效,随机地选取20位患者服用A 药,20位患者服用B 药,这40位患者在服用一段时间后,记录他们日平均增加的睡眠时间(单位:h).试验的观测结果如下:服用A 药的20位患者日平均增加的睡眠时间: 0.6 1.2 2.7 1.5 2.8 1.8 2.2 2.3 3.2 3.5 2.5 2.6 1.2 2.7 1.5 2.9 3.0 3.1 2.3 2.4服用B 药的20位患者日平均增加的睡眠时间:3.2 1.7 1.9 0.8 0.9 2.4 1.2 2.6 1.3 1.4 1.6 0.5 1.8 0.6 2.1 1.1 2.5 1.2 2.7 0.5(1)分别计算两组数据的平均数,从计算结果看,哪种药的疗效更好? (2)根据两组数据完成下面茎叶图,从茎叶图看,哪种药的疗效更好?【解】 (1)设A 药观测数据的平均数为x ,B 药观测数据的平均数为y . 由观测结果可得x =120(0.6+1.2+1.2+1.5+1.5+1.8+2.2+2.3+2.3+2.4+2.5+2.6+2.7+2.7+2.8+2.9+3.0+3.1+3.2+3.5)=2.3,y =120(0.5+0.5+0.6+0.8+0.9+1.1+1.2+1.2+1.3+1.4+1.6+1.7+1.8+1.9+2.1+2.4+2.5+2.6+2.7+3.2)=1.6.由以上计算结果可得x >y ,因此可看出A 药的疗效更好. (2)由观测结果可绘制茎叶图如图:从以上茎叶图可以看出,A 药疗效的试验结果有710的叶集中在茎“2.”,“3.”上,而B 药疗效的试验结果有710的叶集中在茎“0.”,“1.”上,由此可看出A 药的疗效更好.16.(本小题满分12分)从高一学生中抽取50名参加调研考试,成绩的分组及各组的频数如下(单位:分):[40,50),2;[50,60),3;[60,70),10;[70,80),15;[80,90),12;[90,100),8 (1)列出样本的频率分布表; (2)画出频率分布直方图;(3)估计成绩在[70,80)分的学生所占总体的百分比; (4)估计成绩在[70,100)分的学生所占总体的百分比. 【解】 (1)频率分布表如下:(2)(3)由频率分布表可知成绩在[70,80)分的学生所占总体的百分比是30%.(4)由频率分布表可估计成绩在[70,100)分的学生所占总体的百分比是0.3+0.24+0.16=0.7=70%.17.(本小题满分13分)某校为了了解甲、乙两班的英语学习情况,从两班各抽出10名学生进行英语水平测试,成绩如下(单位:分):甲班:82 84 85 89 79 80 91 89 79 74 乙班:90 76 86 81 84 87 86 82 85 83 (1)求两个样本的平均数; (2)求两个样本的方差和标准差; (3)试分析比较两个班的学习情况.【解】 (1)x -甲=110(82+84+85+89+79+80+91+89+79+74)=83.2,x -乙=110(90+76+86+81+84+87+86+82+85+83)=84.(2)s 2甲=110[(82-83.2)2+(84-83.2)2+(85-83.2)2+(89-83.2)2+(79-83.2)2+(80-83.2)2+(91-83.2)2+(89-83.2)2+(79-83.2)2+(74-83.2)2]=26.36,s 2乙=110[(90-84)2+(76-84)2+(86-84)2+(81-84)2+(84-84)2+(87-84)2+(86-84)2+(82-84)2+(85-84)2+(83-84)2]=13.2,∴s 甲=26.36≈5.13,s 乙=13.2≈3.63.(3)由于x -甲<x -乙,则甲班比乙班平均水平低. 由于s 甲>s 乙,则甲班没有乙班稳定. ∴乙班的总体学习情况比甲班好.18.(本小题满分13分)测得10对某国父子身高(单位:英寸)如下:(2)如果父亲的身高为73英寸,估计儿子的身高.40 366.1340 331.76≈1.0.a ^=y -b ^x ≈67.01-1.0×66.8≈0.21.故所求的回归直线方程为y ^=x +0.21. (2)当x =73时,y ^=1.0×73+0.21=73.21.所以当父亲身高为73英寸时,估计儿子的身高约为73.21英寸.。
【课堂新坐标】(教师用书)2013-2014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九 戊戌变法综合检测 人民版选修1

【课堂新坐标】(教师用书)2013-2014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九戊戌变法综合检测人民版选修1(时间:60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6分,共60分)1.110多年前,主张变法维新的知识分子谭嗣同奋笔疾书《有感》一诗——“世间无物抵春愁,合向苍冥一哭休。
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作者所哀伤的是( ) A.揭竿斩木的反抗风潮B.瓜分豆剖的民族危机C.昙花一现的百日维新D.泛滥成灾的鸦片贸易【解析】“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指的是19世纪末中国的政治状况,是“瓜分豆剖的民族危机”。
【答案】 B2.“若夫泰西立国之有本末,重学校,讲保民、养民、教民之道,议院以通下情,君不甚贵,民不甚贱……故其致强也有由。
”以此为政治理想的运动是( ) A.洋务运动B.维新变法C.实业救国D.辛亥革命【解析】通过材料分析得知,材料认为需要变革政治制度,设立议会,这样就能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
维新变法的思想和材料的思想一致。
【答案】 B3.在19世纪末维新变法运动期间,严复译著《天演论》的积极意义在于( )A.敲响民族危亡警钟,号召救亡图存B.用科学理论阐明社会发展的规律C.用生物进化规律来解释社会发展D.宣传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理论【解析】B、C、D三项是《天演论》的内容,A项才是其意义。
在民族危亡的形势下,宣传优胜劣汰的社会进化理论以号召救亡图存的作用很突出。
【答案】 A4.19世纪90年代,维新思想进一步发展。
作为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康有为的维新思想与梁启超相比,最显著的特点是( )A.宣传救亡图存的道理B.吸取西方政治启蒙学说C.抨击封建专制思想D.借用传统学说鼓动革新【解析】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就是把儒家传统思想和西方资产阶级学说相结合,来宣传维新变法的道理。
【答案】 D5.(2013·启东高二检测)如果看到下面漫画,下列人物中最为愤慨的可能是( )人头猴身的达尔文A.谭嗣同B.梁启超C.康有为D.严复【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
【课堂新坐标】(教师用书)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第1课 改革迫在眉睫课后知能检测 必修1

【课堂新坐标】(教师用书)2013-2014学年高中历史第三单元第1课改革迫在眉睫课后知能检测新人教版选修1一、选择题1.在对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的原因进行探讨时,某班同学提出了以下几种观点,其中最为合理的是( )A.统治者恰当地处理了民族关系B.拓跋部拥有骁勇善战的民族性格C.统治者注重学习汉族政治文明D.北魏统治者注重农业经济的发展2.北魏在拓跋珪统治时期,曾稳步推行“离散诸部,分土定居”的政策,该政策( ) A.加深了鲜卑族与汉族之间的矛盾B.加重了广大人民的赋税负担C.促进了鲜卑等北方各族的封建化D.遭到了汉族地主的强烈反对3.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在基层推行了宗主督护制。
该制度产生的危害不包括( ) A.严重影响封建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B.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地方官吏对农民的掠夺C.各地宗主构成了地方割据势力的基础D.激化了鲜卑贵族与汉族大地主之间的矛盾4.北魏太武帝在一次攻城时曾给守城主将写信说:“我今遣战士,尽非鲜卑人。
你杀了他们等于替我清除了内部隐患,对我们有利无害。
”以上言论本质上反映了( ) A.北魏统治者实行民族平等团结的政策B.太武帝在战争中使用了正确的战略战术C.太武帝在战争中采取了迷惑敌人的手段D.北魏统治者实行民族歧视和压迫的政策5.下列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北魏统一黄河流域——促进了民族融合B.北魏宗主督护制——促使社会矛盾激化C.北魏接受中原先进文化——推动少数民族封建化D.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吸收汉族先进文化6.北魏孝文帝深受汉族文化影响,其中对他影响比较大的是( )A.道家思想 B.儒家思想C.法家思想D.墨家思想7.史学家葛剑雄曾在凤凰网上撰文《元宏是盖世英雄,还是千古罪人?》,那么关于元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471年,拓跋宏继承王位B.拓跋宏汉化的推动者是冯太后C.孝文帝自幼饱读儒家经典D.孝文帝决心改革汉制,以维护鲜卑旧制8.(2013·深圳高二检测)下列表述中不属于孝文帝改革客观背景的是( )A.北魏崛起并统一黄河流域B.统一黄河流域以后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C.冯太后的悉心培养与全力支持D.孝文帝的卓越胆识和远见二、非选择题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课堂新坐标,同步备课参考》2013-2014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一)教学课件专题归纳提升4

民族自治区与特别行政区的比较
比较项目
民族自治区
解决问题
为解决我国的民族问 题而设置的
特别行政区
为妥善解决港、澳、 台问题,实现祖国统 一问题而设置的
权限 民族自治权
高度自治权
不 社会制度 社会主义制度
资本主义制度
同 点
实行地区
少数民族聚居区
加强了民族团结,有
港、澳、台地区
历史作用
利于各民族共同繁荣, 促进了国家的全面发
方式
政治协商制度
制度
1.中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资本主义代议制度都 是现代民主政治的重要成就。两者的本质不同主要表现在
A.民主制度的实施原则 B.民主制度的运作方式 C.民主制度的阶级属性 D.民主制度的权力机构
()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不论是 实施原则还是运作方式都是外在的,关键在于人民代表大会 制度体现人民民主,而资本主义代议制度只是资产阶级利益 的代表,因而阶级属性是本质的不同。
义经济基础服务的
级私有财产的工具
行使权力 的主体
是 成 人 受 人 是人通 行 大 民 人民过 使 代 代 民监选 国 表 表举家代大督产权表会,生力人的对的的民权人代机利力民表关益主负组。,体责,是关产盾不撤产协系生。受换阶调的,议选议级资场竞员民员利产 所 选 不 监 。 益阶 。 则 对 督 议 的级 议 以 选 , 员内 员 金 民 选 是部 由 钱 负 民 维利 竞 为 责 无 护益 选 后 , 权 资
有利于实现祖国和平 统一
展
自治程度 无高度自治权
享有高度自治权
相同点
①都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 实践相结合的产物。②都是中央政府管辖 下的地方行政区域,与中央的关系都是中 央与地方的关系,受中央人民政府的管辖, 享有一定的自治权,但不具有任何独立主 权实体的性质
【课堂新坐标】(教师用书)高中历史 资本主义世界的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综合检测 必修2

【课堂新坐标】(教师用书)2013-2014学年高中历史资本主义世界的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综合检测新人教版必修2(时间:60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不可思议的是,开启人类这一历史大幕的,并不是当时欧洲的经济和文化中心,而是偏居在欧洲大陆西南角上两个面积不大的国家——葡萄牙和西班牙。
”葡萄牙和西班牙能开启“历史大幕”的条件不包括( )A.完成了中央集权的政治优势B.濒临大西洋的地理优势C.掌握先进航海技术的优势D.中心地位的经济和文化优势【解析】从材料中“并不是当时欧洲的经济和文化中心”“偏居在欧洲大陆西南角”两个信息,可知D项说法符合题意。
【答案】 D2. 某航海家根据马可·波罗对亚洲东西宽度的估计(一个过高的估计),及其关于日本距亚洲大陆有1500哩的报告(一个极为过高的估计),以及托勒密对地球周长的估计(一个过低的估计),推断出分隔欧洲和日本的海洋宽不到3000哩。
据此,这位航海家决定( ) A.绕过非洲到达亚洲B.向西航行到达美洲C.穿越地中海向东航行D.横穿大西洋到达亚洲【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这位航海家的目的地是亚洲的日本,从材料中“分隔欧洲和日本的海洋”应该是当时的欧洲人认为的大西洋,因为还没有认识到太平洋。
【答案】 D3.某历史老师运用不同的史学范式来指导学生认识“新航路开辟”的历史,下列认识符合社会史观的是( )A.新航路开辟促进了世界物种交流,丰富了人们的生活B.新航路开辟给亚非人民带来了屈辱、灾难和落后C.新航路开辟使世界开始从分散走向整体D.新航路开辟是人类文明的链接【解析】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和史学观点。
社会史观从人们的社会生活角度进行研究,故A项正确。
B项是革命史观、C项是全球史观、D项是文明史观。
【答案】 A4.“在八百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没有人烟,只有海潮出没的湿地和湖泊。
三百年前,也就是17世纪的时候,这里却成为整个世界的经济中心。
【课堂新坐标】(教师用书)高中历史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综合检测 必修2

【课堂新坐标】(教师用书)2013-2014学年高中历史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综合检测新人教版必修2(时间:60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嫂嫂织布,哥哥卖布……土布贵,洋布便宜;土布没人要,饿倒了哥哥嫂嫂。
”近代中国的这首民谣反映了当时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
这一社会经济现象是( ) A.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B.民族工业的产生C.贸易中心的转移D.传统丝织业的发展【解析】材料表明,列强侵略,外国商品涌入中国,导致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答案】 A2.某学生分析下表得出四项结论,其中不正确的是( )太湖流域湖丝出口欧洲情况A.B.1679~1833年间中国湖丝出口逐增主要得益于上海港的便利C.19世纪40年代以来中国湖丝出口猛增得益于五口通商的刺激D.工业革命的开展使欧洲扩大了对中国湖丝的需求【解析】依据图表中时间及出口量数据的变化等信息可以判断A、C两项正确。
工业革命的开展迫切需要更为广阔的海外市场,故D项正确。
1679~1833年这一时期上海还没有被开辟为通商口岸,故B项表述不正确。
【答案】 B3.(2012·山东学业水平考试)下表是我国近代某一时期的一份开销清单,开具这份清单的人可能是( )C.康有为D.陈独秀【解析】从材料中“北洋水师公费银”等信息可以判断应该是洋务运动的开支。
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是李鸿章。
【答案】 B4.洋务运动被称之为“中国近代化的开端”,主要依据是( )A.最早使用机器生产B.提出“自强”“求富”的口号C.主张政治体制改革D.主张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解析】洋务运动标志着中国近代化的起步。
所谓“近代化”,从生产力角度来说,是指采用机器生产。
洋务运动提出“自强”“求富”的口号,采用西方先进的技术进行生产,因此被称为“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答案】 A5.如果为下图选择一个主题,最为贴切的是( )A.清王朝自救运动B.近代工业的起步C.“实业救国”的浪潮D.民族工业的春天【解析】图片反映的是洋务派创办的军事、民用企业以及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它们都采用机器进行生产,属于近代企业,因此答案为B项。
【课堂新坐标】(教师用书)2021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9.2 百日维新课后知能检测 人民版选修1(1)

【课堂新坐标】(教师用书)2021-2021学年高中历史专题9.2 百日维新课后知能检测人民版选修1一、选择题1. 百日维新期间没有提出建国会、定宪法,是因为维新派( )A.不敢触动封建制度B.以为这一政治主张不符合中国国情C.以为中国“民智未开”,难以实行立宪制度D.为了减少变法的阻力【解析】这是由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决定的,这反映了他们不敢完全与封建制度决裂,只能以此来减少变法的阻力。
【答案】D2.戊戌变法使大小官僚及其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因为变法规定( )A.提倡官民上书言事B.撤并政府机构,裁汰冗员C.废除八股取士D.裁汰绿营【解析】从材料中“大小官僚”“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能够做出判定是撤并闲散机构和裁汰冗员,应选B项。
A、C、D三项与题干材料无关。
【答案】B3.戊戌变法的失败说明( )①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②中国近代化的道路是漫长而坎坷的③封建顽固势力比较壮大④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弱小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解析】从失败的缘故看,③④是正确的,从失败的结果看,①是正确的,从失败的启发看,②是正确的。
【答案】D4.在百日维新期间,谭嗣同自述:“京居既久,始知所愿者皆虚,一无可冀(期望)。
概念横目,徒具深悲。
平常所学,至此竞茫无可倚。
”这段话说明谭嗣同( )A.舍弃了变法维新救国救民的理想B.离开群众,找不到变法的前途C.悲观失望,预备向顽固派妥协D.对维新派不满,开始转向革命【解析】从“一无可冀”、“茫无可倚”等关键词中即可得出结论。
【答案】B5.维新派最为激进的谭嗣同痛骂君主的残暴,但却得出“易君”结论。
造成这一结论的全然缘故是( ) A.受日、俄等国政体的阻碍B.与谭嗣同的家庭有关C.与康、梁的阻碍有关D.资产阶级上层对封建势力的依托【解析】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具有软弱性,对封建势力存在着依托性。
【答案】D6.咱们之因此称戊戌变法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主若是因为它( )A.主张实行资本主义的君主立宪制度B.主张爱国救亡,激发了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C.提倡新学,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D.公布了《定国是诏》,实行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改革【解析】思想解放应从引进或宣传新思想对人们思想的阻碍方面去试探,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增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课堂新坐标】(教师用书)高中历史 第2单元 第8课 第二次工业革命课后知能检测 必修2

【课堂新坐标】(教师用书)2013-2014学年高中历史第2单元第8课第二次工业革命课后知能检测新人教版必修2一、选择题1.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兴起奠定基础的主要是( )A.世界市场的出现B.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C.大量资本的积累D.自然科学研究取得重大成果【解析】本题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的条件。
自然科学的研究取得重大进展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生奠定了基础。
【答案】 D2.汽油价格上涨引起大家的普遍关注,石油问题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问题。
石油工业作为一种能源支柱工业开始崛起是在( )A.19世纪中期B.20世纪中期C.19世纪晚期D.20世纪晚期【解析】石油工业能成为能源支柱工业,主要是由于内燃机的大规模应用,而内燃机是19世纪晚期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产物。
【答案】 C3.1916年5月,德国海军某舰队在遭遇英国海军舰队时,试图迅速通知远在40海里外的德国海军主力舰队前来增援,应该选择的通讯方式是( )A.有线电报B.电话C.无线电报D.信件传递【解析】电话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成果,但这时是有线电话,不适合海军使用,有线、无线电报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产物,但根据题干提供的情形判断,最适合的通讯工具应是无线电报。
【答案】 C4.“N作为工业动力,提供了方便而廉价的能源,推动了一系列新兴工业的发展……它为人类提供了一种传输和控制能量最理想的方式,使人类获得了一种以光速传输信息的载体。
”这里的“N”是指( )A.蒸汽机B.电能C.太阳能D.内燃机【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这种新能源不仅推动了新兴工业的发展,而且方便了能量传输,由此判断此种能源应是电能。
【答案】 B5.1884年,美国芝加哥出现了世界上第一栋“摩天大楼”。
此后,高耸林立的大楼逐渐改变现代城市的面貌,构成20世纪都市里的重要景观。
“摩天大楼”工程难度甚高,其之所以能够出现与下列因素最相关的是( )A.钢铁工业的发展B.机械工具的发明使用C.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开展D.建筑设计能力的提升【解析】科学技术推动了钢铁工业的进步,由于炼钢技术的改进,钢产量大幅度提高,在制造业和建筑业中,人们越来越多地使用钢材取代原来的木材和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堂新坐标】(教师用书)2013-2014学年高中历史专题9.2 百日
维新课后知能检测人民版选修1
一、选择题
1. 百日维新期间没有提出开国会、定宪法,是因为维新派( )
A.不敢触动封建制度
B.认为这一政治主张不符合中国国情
C.认为中国“民智未开”,难以实行立宪制度
D.为了减少变法的阻力
【解析】这是由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决定的,这反映了他们不敢彻底与封建制度决裂,只能以此来减少变法的阻力。
【答案】 D
2.戊戌变法使大小官僚及其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因为变法规定( )
A.提倡官民上书言事
B.撤并政府机构,裁汰冗员
C.废除八股取士
D.裁汰绿营
【解析】从材料中“大小官僚”“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可以做出判断是撤并闲散机构和裁汰冗员,故选B项。
A、C、D三项与题干材料无关。
【答案】 B
3.戊戌变法的失败表明( )
①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②中国近代化的道路是漫长而坎坷的③封建顽固势力比较强大
④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弱小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②③④
【解析】从失败的原因看,③④是正确的,从失败的结果看,①是正确的,从失败的启示看,②是正确的。
【答案】 D
4.在百日维新期间,谭嗣同自述:“京居既久,始知所愿者皆虚,一无可冀(期望)。
概念横目,徒具深悲。
平时所学,至此竞茫无可倚。
”这段话表明谭嗣同( ) A.放弃了变法维新救国救民的抱负
B.脱离群众,找不到变法的出路
C.悲观失望,准备向顽固派妥协
D.对维新派不满,开始转向革命
【解析】从“一无可冀”、“茫无可倚”等关键词中即可得出结论。
【答案】 B
5.维新派最为激进的谭嗣同痛骂君主的残暴,但却得出“易君”结论。
造成这一结论的根本原因是( )
A.受日、俄等国政体的影响
B.与谭嗣同的家庭有关
C.与康、梁的影响有关
D.资产阶级上层对封建势力的依赖
【解析】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具有软弱性,对封建势力存在着依赖性。
【答案】 D
6.我们之所以称戊戌变法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主要是因为它( ) A.主张实行资本主义的君主立宪制度
B.主张爱国救亡,激发了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
C.提倡新学,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D.颁布了《定国是诏》,实行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改革
【解析】思想解放应从引进或宣传新思想对人们思想的影响方面去思考,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答案】 C
7.从促进近代化进程的角度看,维新变法运动最深远的历史影响是( )
A.确立了维新变法思想的主导地位
B.促进了民主共和思想的形成发展
C.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
D.有助于西方政治学说与儒家思想的结合
【解析】本题是站在人类历史文明演进的角度评价历史事件的。
A项因维新变法失败而丧失其主导地位;B项表述的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具体主张;D项是维新思想的特点。
【答案】 C
8.戊戌变法具有爱国和进步的意义,其进步性主要表现在( )
A.挽救民族危亡
B.要求变革一些旧制度
C.与顽固派进行论战
D.要求发展资本主义
【解析】维新派要求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符合历史发展趋势,是进步的,其目的是挽救民族危亡,具有爱国性。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康有为隐以改复原教之路得自命……作《伪经考》。
其貌似孔也,其心则夷也。
——叶德辉《叶吏部与刘先端黄郁文两生书》材料二不以民为重,其一切法制皆务压制其民,故不肯注意于内治。
盖因欲兴内治,不能不稍伸民权也。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材料三“弱者常为强肉,愚者常为智役。
及其有以自存而遗种也,则必强忍魁桀,趋捷巧慧,而与其一时之天时、地利、人事最相宜者也。
”“进者存而传焉,不进者病而亡焉。
”
——严复《原强》和《天演论》
(1)据材料一、二、三,分别概括康有为、梁启超和严复的政治主张的特点。
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些主张对戊戌变法的影响。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梁启超的政治主张在百日维新的政令中有何体现?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二、三,分别概括康有为、梁启超和严复的政治主张的特点,材料一中康有为:将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和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材料二中梁启超:提出民权思想;材料三中严复:用西方进化论思想来阐述维新变法。
这些主张对戊戌变法的影响,可根据所学来回答。
第(2)问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进行概括。
【答案】(1)特点:康有为:将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和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梁启超:提出民权思想;严复:用西方进化论思想来阐述维新变法。
影响:阐明了变法主张,宣传了变法思想;动摇了君主专制;奠定了变法的理论基础。
(2)体现:允许官民上书言事;准许民间创办报纸、学会。
10.(2013·盐城高二检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你们这些财物山积、丰衣足食而且有余的人,应当抑制你们贪婪的心情,压制它,使它平衡;我手执一个有力的盾牌,站在两个阶级的前面,不许它们任何一方不公平地占着优势;我制定法律,无分贵贱,一视同仁。
按照正义,人人各得其所。
——梭伦的诗歌材料二戊戌变政,首在裁官。
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
——《梦蕉亭杂记》“百日维新”的103天内,光绪帝共发布各种谕旨300余件,内容涉及官制、法律、军事、经济、文教、人才选拔等各个方面。
——《字林西报》材料三吾昔视欧美过高,以为可渐至大同,而今按之,则升平尚未至也。
……若吾中国,自黄帝时即已征服而统一之,泱泱大国,比于全欧,假令立民主乎,则中国反不能强,不能安。
……各国各自有教化、风俗、历史,万无以他国之政化可骤移用之理。
——《康有为遗稿》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二,比较梭伦改革和戊戌变法的主要特征。
分析导致两次改革产生不同结果的原因。
(2)依据材料三,概括康有为对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认识。
(3)综合上述材料,两次改革结果给我们的主要启示是什么?
【解析】梭伦改革崇尚中庸,戊戌变法过于激进。
两次改革之所以出现不同结果的原因可以结合两次变革的特征分析。
依据材料三提供的信息分析失败原因。
改革要符合本国国情,不能过于激进。
【答案】(1)特征:中庸;激进(或急功近利)。
原因:梭伦改革:缓和了社会矛盾,取得广泛支持;戊戌变法:激化了社会矛盾,遭到广泛反对。
(2)认识:盲目照搬西方政体,忽视中国国情;低估改革的困难,盲目乐观(或急功近利,急于求成)。
(3)启示:依据国情,实事求是,循序渐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