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专题一第二课课时跟踪训练人民版选修3
高中历史课时训练1新人教版必修3(2021年整理)

高中历史课时跟踪训练1 新人教版必修3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高中历史课时跟踪训练1 新人教版必修3)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高中历史课时跟踪训练1 新人教版必修3的全部内容。
课时跟踪训练(一)一、选择题1.孔子主张社会和谐,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孟子主张“政在德民”.这些主张产生的共同社会背景是()A.社会动荡,矛盾尖锐B.“百家争鸣"趋于合流C.奴隶制度全面崩溃D.封建制度逐步发展[解析] 本题实际考查的是“百家争鸣”出现的社会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社会动荡,矛盾尖锐。
B与史实不符;C、D不是孔子生活的社会背景。
[答案]A2.有人说:没有当时的“百家争鸣”,中国后来的思想文化就不会五彩缤纷。
这句话体现的“百家争鸣”的意义不包括( )A.促进了思想学术的活跃和繁荣B.引发了社会大变革局面的出现C.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D.对后来的中国政治和文化影响深远[解析]本题考查“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是社会大变革,而不是“百家争鸣”引起了社会大变革,即B项是原因而不是意义.[答案]B3.孙中山答日本人:“我辈之三民主义首渊源于孟子,更基于程伊川之说。
孟子实为我等民主主义之鼻祖.”孙中山这么说主要是因为孟子主张()A.人性本善B.舍生取义C.民贵君轻D.得道者多助[解析]三民主义体现了孙中山先生重视民权和对民生的关注,这是从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发展而来的.其他选项都不能准确反映民权和民生的思想.故选C.[答案] C4.小成语大文化。
高二历史人民版选修3作业:专题三 第三课 课时跟踪训练

[课时跟踪训练](时间:25分钟满分:5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24分)1.1936年德国和日本签订《反共产国际协定》的根本意图在于()A.夹击苏联B.消灭共产国际C.反对社会主义D.欺骗英法等国,积蓄力量,准备战争解析:A、B、C三项都是德日结盟的借口,其真实的用意是为了欺骗英法美等国,而根本目的是为了扩军备战。
解析:D2.(2012·大纲全国高考)1941年6月,英国首相丘吉尔在得知纳粹德国进攻苏联后说“如果希特勒入侵地狱,我也会在下院为恶魔说几句好话。
”这反映出丘吉尔() A.愿意承担绥靖政策失败的责任B.希望尽快开辟第二战场C.认为支持苏联符合英国利益D.力主建立反法西斯同盟解析:材料中的“地狱”“恶魔”指苏联这一社会主义国家,愿意在下院为其说好话,说明丘吉尔表示支持苏联,他是站在与希特勒相敌对的立场,这样做是为了维护英国的利益。
A、B、D三项在题中无法体现。
答案为C。
答案:C3.太平洋战争爆发的最主要原因是()A.日本推行“大东亚共荣圈”计划B.美英等国对日本实行贸易禁运C.为配合德国进攻苏联D.美日在亚太地区的矛盾激化解析:太平洋战争爆发是因为日本偷袭美国海军基地珍珠港引起的,它体现了美日在亚太地区争夺的矛盾,这是战争爆发的主要因素。
答案:D4.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根本保证是()A.美国对日投掷原子弹与苏联对日宣战B.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C.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胜利D.侵略战争的非正义性解析:本题考查辨别历史事物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场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是这场战争取胜的根本保证。
其他三项均不是战争胜利的根本保证。
答案:B5.1942年苏、中、美、英等26国在华盛顿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正式建立。
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表明()①意识形态不同的国家可以联合共同应付人类面临的挑战②世界是进步的,和平、民主的潮流不可抗拒③英美等国对待苏联的立场是会发生根本变化的④坚持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国家是反法西斯的决定性力量A.①②③B.②④C.①②D.③④解析:英美反苏的立场并未因结成反法西斯联盟而改变,故③错误;苏联是反法西斯战争的决定性力量之一,故④错误。
高二历史人民版选修3课件:专题一 第二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过

提示:1914年,日本趁德国在欧洲忙于同英法厮杀,
夺取了德属太平洋岛屿马里亚纳、马绍尔、加罗林群岛; 同时又侵入中国山东半岛,占领德国租借地青岛。
返回
二、凡尔登“绞肉机”与索姆河大战
1.1915年战况
主要战场在东线,德军发动东线攻势,俄军被迫后撤, 双方转入相持的 阵地战 。 2.1916年战况 主要战场在西线,主要战役为凡尔登战役和 索姆河战役
(3)南线:奥军三次侵入塞尔维亚,但被塞军赶出
塞境。 (4)其他战场: ①远东: 1914年,日本夺取德属太平洋诸岛,侵 入中国山东,占领 青岛 。
②西亚和北非:俄国攻入奥斯曼帝国,占领阿塞拜
疆;英国占领波斯湾、巴格达、巴勒斯坦、叙利亚、阿 拉伯、埃及等地。
返回
在两次世界大战中,日本都扮演了极不光彩的角色, 都曾干过趁火打劫的勾当。 日本在一战中是如何趁火发动的“无限制潜水艇战”损害了美国的利益, 同时也为美国参战提供了一个借口。 返回
[特别提醒]
和日本参战一样,美国的参战也带有趁
火打劫、乘人之危的色彩,但是参战符合美国的根本利益。 美国的参战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非正 义性质。
返回
考查点 从凡尔登战役看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特点 凡尔登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具有重大影响的战役之
返回
[例]
材料一
返回
材料二
亨利:有一回,德军发射了一种奇怪的炮
弹,爆炸之后黄绿色的烟雾迅速扩散。这是氯气弹,我立 刻戴上橡胶防毒面具。来不及防护的战友就中毒了。严重 的会发生呼吸系统糜烂,气管只剩下一支棍,旁边的肉全 部脱落,最后死掉了。轻微一些的,呼吸道会被灼伤,有
的造成终身的残疾。
科勒:毒气会久久不散。我还看到一些中毒的战友一 连几天咳嗽着,把他们灼伤的肺给一块块地咳出来,眼睁 睁地看着他们死去。 ——第一次世界大战老兵的回忆 返回
高二历史人民版选修3作业:专题三 第一课 课时跟踪训练

[课时跟踪训练](时间:25分钟满分:5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24分)1.造成1936年埃塞俄比亚沦亡的最主要原因是()A.国家贫困、武器装备落后B.缺少国际援助C.统治者不敢发动群众,指挥失误D.英法等国对意大利采取绥靖政策解析:本题是一道最佳式选择题,以上四个选项都是埃塞俄比亚迅速沦亡的原因,但最主要的还是国家贫困及武器装备的落后,其他三项均为次要原因。
故A项为最佳选项。
答案:A2.在埃塞俄比亚和西班牙反法西斯斗争失败的原因中,具有共性的是()A.武器落后B.内奸破坏C.没有国际援助D.英、法纵容侵略解析:本题考查辨别历史事物与历史解释的能力。
A、C两项为埃塞俄比亚失败的原因,B项为西班牙反法西斯斗争失败的原因,它们都属于个性,只有D项属于两者的共性。
答案:D3.1936年8月法国政府声明:“法兰西共和国政府……决心严格避免直接或间接对该国(西班牙)内政的一切干涉。
”这表明法国政府()A.充分尊重西班牙的主权B.支持西班牙的革命力量C.支持西班牙的反动势力D.推行纵容侵略的政策解析:本题考查正确解读历史材料并得出历史结论的能力。
从表面上看,法国声明不干涉西班牙内战,而实质上这种不干涉就是对法西斯德国的纵容,因为德国对西班牙进行了武装干涉,支持佛朗哥叛军。
故D项符合题意。
答案:D4.观察右边漫画,该漫画()A.讥讽了英国的均势政策B.讽刺了英法的绥靖政策C.揭示了西方社会的和平思潮D.反映了英德矛盾是当时的主要矛盾解析:本题考查阅读图片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画面中的人物为希特勒,那只鸡象征着正要遭受法西斯侵略的东欧小国。
从画面及下面的文字可判断出这是在讽刺英法对德国法西斯侵略扩张采取了纵容的政策,即绥靖政策。
答案:B5.德国法西斯头子戈培尔在他的日记中写道:“1939年初,元首有个更大的计划。
这个计划的实施,是慕尼黑协定的扩大,将使帝国处于更有利的地位。
”这个计划是指() A.吞并奥地利B.割占苏台德地区C.吞并捷克斯洛伐克D.进攻波兰解析:本题考查解读历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高二历史人民版选修3作业专题三第二课课时跟踪训练

高二历史人民版选修3作业专题三第二课课时跟踪训练(时间:25分钟满分:5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24分)1.法国沦陷后继续领导法国人民反对法西斯侵略的是()A.丘吉尔B.张伯伦C.贝当D.戴高乐解析:本题考查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
法国沦陷后,戴高乐将军在英国建立了流亡政府,继续领导法国人民的抵抗运动。
答案:D2.希特勒发动不列颠之战的主要目的是()A.建立“中欧帝国”B.迷惑苏联C.孤立美国D.迫使英国屈服解析:解答此题,必须明确不列颠之战的背景。
1940年5月,丘吉尔接替张伯伦出任英国首相,他拒绝了希特勒的劝降诱饵,领导英国单独同德国作战,因而希特勒下令执行入侵英国的计划,首先是大规模的空袭,旨在迫使英国屈服。
答案:D3.慕尼黑协定签订后不久,丘吉尔在英国下院演讲说:“这无疑是西方民主国家向纳粹武力威胁的彻底投降。
这种失败不会给英国和法国带来和平和安全,恰恰相反,这将使这两个国家的处境更为软弱和更加危险。
”这表明丘吉尔()①斥责张伯伦的绥靖政策②主张制止法西斯侵略③反对把战争祸水“东引”④认为绥靖政策是在怂恿侵略A.①④C.②③④B.①②D.①②④解析:本题考查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丘吉尔是坚决反对绥靖政策的,他这段话明显表达了对这一政策的不满,并指出了这一政策必将带来的严重后果。
但材料中并未体现出他反对把战争祸水东引,故可排除③。
正确答案为D项。
答案:D4.1933年德国颁布的禁止组织新的政党的法律规定:“民族社会主义德意志工人党(纳粹党)作为唯一的政党存在于德国。
”这一规定表明() A.德国是一个由工人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B.德国不容许资产阶级政党的存在C.纳粹党要独掌国家大权D.希特勒禁止成立新党,允许旧党存在解析:本题考查解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解答的关键是正确解读材料的意思。
材料表明德国只允许纳粹党存在,由此可知纳粹党实行一党专政,目的是要独掌国家大权。
答案:C5.1937年德意日三国签订《反共产国际协定》,结成政治同盟;1940年,三国又签署《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结成军事同盟。
高中历史课时跟踪训练3新人教版必修3

课时跟踪训练(三)一、选择题1 •他们这一派别认为“理”是永恒的、是先于世界而存在的精神实体,世界万物只能由“理”派生。
这一思想主张诞生的社会文化背景是()A. 君主专制统治不断加强B. 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C. 儒学受到佛教、道教思想的冲击并趋向融合D. 市民阶层的文化需求[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程朱理学诞生的历史背景。
A项是政治背景,B是经济发展状况,均排除; C、D两项属于文化领域的内容,但D项与材料无关,故答案为Co[答案]C2 •“北宋儒学与其先宋儒学不同,故北宋诸儒实已为自汉以下儒统中之新儒。
”此处“新儒”主要表现在()A. 继承了西周礼乐制度传统B. 融入了佛教和道教的精华C. 吸收了唐代文化发展成果D. 借鉴了宋代北方民族文化[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时期儒家学者冲破汉唐儒学的束缚,融合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从而形成理学。
故正确答案为B项。
[答案]B3 •理学的产生,标志着儒家思想已进入了哲理化、思辨化的阶段。
下列有关“理”的理解,较为确切的是()A. 理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B. 理是人生固有的思想观念C. 理是最高统治者的主观意志D. 理是维护封建统治的伦理道德[解析]A错误,体现在社会上理是儒家伦理道德,是唯心主义的;B错误,理是强加到人身上去的道德观念,并非生来就有;C错误,理是体现最高统治者的意志的;D正确,宋明理学的“理” 主要是指“三纲五常”,这是维护封建统治的伦理道德。
[答案]D4 .心学集大成者王阳明认为,“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
他所主张的是()A. 格物致知B.发明本心C.心外无物D.知行合一[解析]题干材料反映的是“知”与“行”的关系,故选D项。
A项是“二程”的思想主张,排除;B、D两项与题干材料无关,均排除。
[答案]D5.提出“致良知”“知行合一”的思想家是()A. 黄宗羲B.王阳明(守仁)C.朱熹D.董仲舒[解析]明代思想家王阳明(守仁)提出了“致良知”“知行合一”的主张,选择B项符合题意。
高中历史课时训练2新人教版必修3(2021年整理)

高中历史课时跟踪训练2 新人教版必修3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高中历史课时跟踪训练2 新人教版必修3)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高中历史课时跟踪训练2 新人教版必修3的全部内容。
课时跟踪训练(二)一、选择题1.西汉初,“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
在此背景下,西汉政府立国的指导思想是()A.墨家思想B.法家思想C.道家思想D.儒家思想[解析] 西汉初年,由于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统治者为了恢复经济和安定人心,吸取了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采取了与民休息的政策.[答案]C2.到汉武帝时,道家“无为”思想被新儒学所取代的主要原因是()A.道家“无为”思想不能适应强化中央集权形势发展的需要B.儒家思想比黄老之学地位高C.黄老政治的实施使西方社会大伤元气D.汉武帝本人的素质,勤于治国[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经济发展,国家面临巩固统一等问题。
这时黄老之学已不能适应强化中央集权形势发展的需要。
所以答案选A。
[答案]A3.“臣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数考问以尽其材,则英俊宜可得矣。
”这里的“臣”“陛下”分别指( )A.李斯秦始皇B.萧何汉高祖C.董仲舒汉武帝D.魏征唐太宗[解析] “太学”“养天下之士”反映的是董仲舒建议汉武帝设立太学,用儒家经典教育天下之士。
[答案] C4.董仲舒改造后的新儒学是以“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为核心,其进步作用在于 ( )A.使儒家思想得以发展和完善B.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C.解除了王国对中央的威胁D.为中央集权的政治提供理论依据[解析]董仲舒新儒学思想中“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具有相当成分的迷信色彩,同时也将皇权统治神秘化,但客观上为中央集权政治的巩固提供了依据,适应了中国古代前期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有利于推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发展,这是其进步作用的主要表现,D正确。
高一历史人民版必修2:专题一 二 课时跟踪训练

[课时跟踪训练](时间:25分钟满分:5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1.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最稀少和最美的东西,往往会被皇家垄断。
宫廷收藏的手工艺品主要来自于()A.民间私营手工业B.外国贡品C.家庭手工业D.官营手工业解析:官营手工业的产品原料由官府提供,产品由官府调拨,代表当时生产技艺的最高水平。
答案:D2.中国的青铜器之多之重要,在世界上是少有的。
古书说:“国之大事,在祀在戎。
”从下面的几幅青铜器皿图片可以看出,当时我国的青铜器主要是()A.礼器和兵器B.农具和酒器C.礼器和农具D.兵器和农具解析:“国之大事,在祀在戎”,“祀”指祭祀,“戎”指战争。
再结合图片信息,可知当时的青铜器主要是礼器和兵器。
答案:A3.长期以来,我国古代冶炼技术一直领先于世界。
南北朝时期,我国冶炼技术取得的最重要成就是()A.高炉炼铁B.淬火工艺C.发明水利鼓风冶铁工具D.灌钢法解析:本题考查基础知识。
A、C两项所示的技术或发明均出现在两汉时期;B项淬火工艺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灌钢法”是南北朝时期我国冶炼技术取得的成就。
答案:D4.“今棉之为用,可以御寒,可以生暖,盖老少贵贱无不赖之。
其衣被天下后世,为功殆过于蚕桑也。
”这句话反映的现象是()A.棉布保暖性好,可以御寒B.棉布因其实用性广为流行C.棉布完全取代了丝织品的地位D.棉布功劳大于丝织品解析:材料的关键信息“可以御寒”“生暖”“无不赖之”“衣被天下后世”,主要反映了棉布因其价廉、实用而广泛流行。
答案:B5.“绢帛绫绸叠满箱,将来裁剪做衣裳。
公婆身上齐完备,剩下方才做与郎。
”明邝璠的《剪制》诗句反映民间手工产品主要用于()A.出售赢利B.自我消费C.向政府交纳赋税D.捐赠礼品解析:“公婆身上齐完备,剩下方才做与郎”说明自己的纺织产品主要是为了自我消费。
答案:B6.中央电视台在某地举行的大型专家鉴宝会上,有人拿出其收藏的一件唐代瓷器(如图)请专家鉴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跟踪训练]
(时间:25分钟满分:5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24分)
1.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第一次大规模的战役是( )
A.马恩河战役B.凡尔登战役
C.索姆河战役D.日德兰海战
解析:马恩河战役发生于1914年,是时间最早的大规模的战役。
答案:A
2.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发生在西线战场上的战役有( )
①马恩河战役②凡尔登战役③索姆河战役
④日德兰海战
A.①② B.①②③
C.③④ D.②③④
解析:本题主要从地域上考查战役。
马恩河战役、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均发生在西线作战范围内,而④日德兰海战发生在北海。
答案:B
3.宣告施里芬计划彻底破产的事件是( )
A.马恩河战役使两线进入旷日持久的相持阶段
B.虽然德军攻入俄境,但俄军也攻入奥地利,双方转入持久的阵地战
C.德军在凡尔登战役中未达到迫使法军投降的目的
D.1915年,德军彻底打垮俄军的计划再次落空
解析:“施里芬计划”主要是速战速决,在短时间内打败西线的法军和东线的俄军,但它先在西线形成持久的阵地战,后又在东线形成对峙的局面。
至此,“施里芬计划”宣告破产。
答案:B
4.凡尔登战役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索姆河战役被称为“索姆河地狱”,是因为两场战役( )
A.战役规模巨大B.双方投入兵力很多
C.持续时间特别长D.伤亡人数特别巨大
解析:从“绞肉机”“地狱”的字眼上来判断,战役伤亡人数特别巨大。
答案:D
5.1917年,中国北洋政府对德宣战,并派出大批劳工到欧洲战场服役。
80多年后,时任法国总统的希拉克曾这样评价说:“任何人都不会忘记这些远道而来的、在一场残酷的战争中与法国共命运的勇士,他们以自己的灵魂和肉体捍卫了法国的领土、理念和自由。
”结
合上述材料,对中国参战的诸多评价中,你最赞成的是( )
A.对德宣战导致不少中国劳工丧生
B.对德宣战是段祺瑞政府的错误决策
C.对德宣战客观上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D.对德宣战不利于一战的尽快结束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历史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
客观地说,中国对德宣战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局没有带来多大的影响,但是对于一个半殖民地国家来说,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答案:C
6.一战中使德国在西线速战速决计划——施里芬计划破产的战役是( )
A.马恩河战役B.凡尔登战役
C.索姆河战役D.日德兰海战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基础的再认再现能力。
马恩河战役使欧洲西线战场进入相持阶段,从而粉碎了德国速战速决的作战计划。
答案:A
二、非选择题(16分)
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16年民主党竞选广告说:“我们在工作——而不是在打仗!活着而且很快乐——而不是当炮灰,是要威尔逊与光荣的和平?还是要休斯和罗斯福的战争?如果你要光荣的和平,选举威尔逊!而这就是持续的繁荣。
”
——《美国总统选举史》材料二1914年以100计,1916年美国对英、法、俄的输出为389.7,达32亿美元,同期美国对德、奥、匈等盟国输出为0.68,为115.9万美元,其中绝大多数贷款是协约国的。
——《大战期间的美国外交》材料三1917年,威尔逊在国会发表参战演说,宣称“这场战争是德国以其行动强加到美国身上的”,建议国会“宣布德意志帝国政府最近的行为,事实上无异是对于美国政府及其人民作战”,“这是美国唯一的选择”。
——《美国历史上的演说和文献》请回答:
(1)材料一适应了美国人的什么心理?(6分)
(2)根据材料二、三,说明美国参加协约国一方作战的原因和借口。
(10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对外政策的变化。
第(1)问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得出正确结论,要注意理解材料中透露出来的真实意思。
第(2)问中的“原因”要
结合材料二中美国的经济利益来作答,而“借口”要从材料三提到的“这场战争”分析作答,并要联系教材中关于德国“无限制潜水艇战”的表述。
答案:(1)美国人民厌战的和平情绪和垄断资产阶级不愿过早卷入战争,害怕影响对交战双方的军火输出。
(2)由于投放在协约国一方的战债和贷款远远超过同盟国,协约国一旦失败,将使美国的战债和贷款无法收回,对美国经济产生严重影响。
反对德国“无限制潜水艇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