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求真与求善的关系

合集下载

求真求善求美解读

求真求善求美解读

花荡小学校训:求真,求善,求美学校将建设“‘求真、求善、求美’的和谐校园”作为我们今后共同的目标追求和行为准则。

1.求真“求真”,语出陶行知“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真,客观的情况、状态,事物的本质、规律。

求真,就是要认识世界,探索规律,崇尚科学,坚持真理。

“真”有“三真”:真心、真学、真做。

真心:真之在做人,怀有一颗赤子之心,光明磊落,以诚待人。

真心是基础,是前提,心不真则虚,万事皆空,徒劳无益。

真学:真学指潜心做学问,学以致用。

学为了用,不为装饰,不为学而学;要用就要学,努力学,实打实地真学,学进去,学成功。

真做:真之在做事,用心去做,用情去做。

全身心地投入,实事求是去做,不计名利去做,不计个人得失去做。

做出成效,做出成绩,做出价值。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是平民教育家陶行知总结出的教育真谛,阐明了教育的价值观与道德观,指明了教育最本质的属性、最核心的灵魂、最根本的使命。

2、求善《孟子•公孙丑上》云:“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即偕同别人一道行善。

孟子说君子最高德行就是与别人一道做好事。

曾国藩的理解是:“古圣人之道没有比给人行善为大了,用言教诲人,这是以善来教人,用品德来熏陶人,这是以善养人,都是与人为善之事。

”清代张履祥说:“非善不存于心,非善不付诸行动。

”善是好品德,好思想,好学问,好语言,好行为。

“善”是人性中最基本的品格,也是人性里最为淳朴的美。

“善”怎样得到呢?一靠教,二靠养。

“善”莫大于恕。

恕字为养身之要,立德之基。

孔子将自己终身行之的道德准则归为恕。

恕的基本精神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即人们在实现自我的同时,尊重他人的自我实现;自己成功,也让他人成功;自己发展,同时让别人得到发展。

在成就他人的过程中,自我德性得到进一步完成。

全体师生应“善”待他人,积善心,行善事,得善功。

3.求美美,可理解为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

求真比向善更重要

求真比向善更重要

真,未必善,未必美,却可挺立于任何时代,在任何情势下都站得住脚,在任何价值观体系下都具客观质感。

无论核武器炸不炸毁地球,宇宙始终永存——这就是真。

中国的文化传统,有一个很大的弊端——求善代替了求真和审美。

由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缺乏纯粹的认知论,所以,求真往往与求善、伦理糅合在一起,并且往往附属后者。

也就是说,在传统的文化习惯中,评判一件事物的第一标准往往是善——当然,不管这件事物本身是属于什么范畴。

只要是好人,有利于大家的团结稳定,那就一切都是次要的了。

所以,只要是好人——能力差点没关系;只要是好人——会不会某项技能都无所谓!但是,如果人品不好,那么一切都得重新估量了,一切都要大打折扣了···因为,人品始终是第一的。

曾国藩所谓的人才论,有德有才、有德无才、有才无德,就是典型的传统观点。

可是这样的评判标准,并不合理。

理性的说,人类追求的最高目标有三个,即真善美。

我们口头上都如是说,可惜往往忽略了这三个的区别。

真有真的范畴,善有善的范畴,美有美的范畴。

也就是说,在各自的范畴中,评判的标准需要不同,假如用其中某一个的标准,来代替其他,则会出现很大问题。

当然,理想的状态是真善美的统一结合,不过很难。

既然难,就要分清楚这三个的区别和界限,不能混同。

所谓审美,就是对美的感知和理解,更多表现在艺术范畴。

悲催的是,即便在艺术范畴,我们古人也把善的标准强加了进来——所谓人品即字品,我是在搞不明白,书法水平高低和人品有多大关系呢?蔡京的书法十分好,可是就是因为他人品不好,官声太差,所以书法宋四家中“苏黄米蔡”的“蔡”,硬是换上了规规矩矩的蔡襄;就是因为赵孟頫是宋朝皇室后裔,做了元朝的官,所以历代贬其字为“俗且无骨”。

当然,这些现象逐渐有好转,历史上也不乏有为其理论者。

由于艺术距离这个愚昧的民族尚显遥远,所以善和美的冲突,还没有那么明显,顶多教育下一代心灵美才是真的美,强行告诉你心灵美比外在美更好——不过可惜的是大家面对美女俊男的时候,还是不能自已,怦然心动。

求真求美求善

求真求美求善

求真求美求善求真求美求善,是我们在人生道路上一直追求的信念。

无论是在学习、工作、生活中,这三个词都承载着我们对事物真实的理解和呈现,对美好的追求和向往,以及对善良、和谐的向往和追求。

求真,意味着我们要对待事物客观。

在学习时,我们应该追求对知识的真实了解,不迷信于一知半解的道听途说,更不应满足于肤浅的了解,而应该去寻找真相,努力深入理解知识的内涵和实质。

在工作中,我们也应该追求真实,对待问题要有透彻的分析和认识,不应该讳藏事实,更不能因为私心杂念而故意歪曲事实。

在生活中,我们也应该追求真实,不要掩饰自己的情感和真实的内心;不要为了满足别人的眼光而虚饰、夸大;更不要为了利益而隐瞒事实。

只有真诚面对自己、对别人,才能拥有真实的人生,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

求美,是我们对美好的向往和追求。

美是一种广泛的理念,它既包括外在的美,也包括内在的美。

外在的美是指人们对于事物外表的美好和优雅的追求。

这种美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无论是在我们的工作环境还是我们的生活环境中都有着美的存在。

在我们的工作场所中,一个整洁、有序、美丽的环境是我们工作的良好保障;在我们的生活环境中,一个美丽的家,一个整洁、温馨的居所是我们温馨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内在的美是指人们对于品行、道德、精神等方面的美好追求。

这种美更加重要,因为它是一个人内在世界的真实写照,它反映了一个人的思想修养、道德水准和人格魅力。

所以,我们在追求美好的外在环境的更应该注重内在的修养和提高,争取做一个内外兼修的人。

求善,则是我们对和谐、善良的渴求。

善良是人类共同的美德,它是一种积极、健康的品质,是人生航行的精神指南针。

一个人如果充满善意,就会给人带来积极的力量,不仅能自己获得内心的宁静和快乐,而且还能为他人带来希望和温暖。

而和谐,则是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协调一致的状态。

只有追求和谐,才能在人际关系、社会关系等方面得到更多的理解、支持和帮助。

善良和和谐相互配合,让我们在人生的征途中更加坦然、从容。

论实事求是的求真求善原则

论实事求是的求真求善原则

2010年10月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0c t.20l O 第24卷第5期Jo ur na l o f Xinxi ang Univ er si ty(S oc ia l Scienc es Edition)V01.24N o.5●政治理论研究论实事求是的求真求善原则镰令荡(中国人民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理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系,河南郑州450004)摘要:实事求是是我党的思想路线,把握其原则有助于更好地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实事求是的原则应当是真理与价值的统一。

“求真”是实事求是的根本要求,而“求善”则是实事求是的根本目的和另一原则。

关键词:实事求是;求真;求善;真理原则;价值原则中图分类号:D2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3334(2010)05—0005—03 收稿日期:2010—06—19 作者简介:徐令彦,女,河南浚县人,中国人民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理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系副教授。

实事求是是我党的思想路线,明确它的原则有用所获得的关于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进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它和更好地坚持它。

笔者拟一步改造客观世界,使其满足主体人的需要,是实事对实事求是的原则做一些探讨。

求是的另一层含义、另一重要内容和原则,也是实事求是的目的。

实事求是本质上可以说是价值活动。

一、实事求是的价值论意蕴作为我党的思想路线,实事求是就是从中华民族这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首先一点就是必须个主体的利益基础出发,追求民族独立解放和自由求真,即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求真”是实事求幸福之路的价值活动,是一种变革旧的民族价值关是的根本要求、根本原则。

中国共产党是全中国人系的革命活动。

更直接地讲,作为我党思想路线的民利益的忠实代表者,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其宗实事求是的价值目的是为了满足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旨,其活动以谋取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和全中国人需要,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民的最大利益为根本日的。

国强民富是其追求的目事实上,“实事”、“求”和“是”都具有丰富的价标。

史学的“求真”与“向善”

史学的“求真”与“向善”

史学的“求真”与“向善”卢立建2013-5-9 5:48:50 来源:《人民日报》( 2013年05月09日 07 版)史学有什么功用?这是许多史学工作者经常思索的一个问题。

关于史学的功用,众说纷纭,但有两个方面应该是最基本的,这就是“求真”与“向善”。

史学作为研究历史的一门学问,其存在当然以历史的存在为前提。

历史是客观存在的,如何认识已经消逝又具有客观性的历史,是史学的首要任务。

因此,“求真”是史学的基本功用。

正如李大钊所说,“凡学都所以求真,而历史为尤然。

”从某种意义上说,历史主要是以“符号”形态存在的,我们认识历史通常是通过对历史记载、遗迹、遗物等一系列“符号”内涵的分析与综合而接近历史本来的面貌。

在“求真”的过程中,史学工作者像是历史之谜的“侦探”,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才能求得真相。

“求真”固然重要,但史学仅仅停留在“求真”层次上是不够的,还必须发挥另一功用,即“向善”。

我们经常说“以史为鉴”,这个“鉴”的过程就包含着价值判断,要为现实提供“向善”的指导。

如果史学丧失了价值判断,不能为现实提供“向善”的指导,其功用无疑会大打折扣。

在这方面,古代史学家为我们树立了典范。

我国史学一直有知古鉴今、惩恶扬善的传统。

孟子说:“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

作为经典的史学著作,《春秋》的这一巨大功用,就来自书中那种立场分明的道德评判倾向,体现了史学“向善”的力量。

西方史学也是如此。

古罗马史学家李维之所以要撰写142卷的《建城以来史》,就是要通过反映先辈创业之艰来激励人们的爱国热忱,其境界着眼于整个罗马国家的存亡。

史学的“求真”与“向善”有着内在的联系,“求真”是“向善”的基础,“向善”是“求真”的升华。

过去,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由于过于强调史学的客观性,史学在某种程度上成了考据学,史料就是史学,史学的“向善”功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现在,虽然“史料说”逐渐失去市场,但消解历史意义的风潮仍十分盛行。

这其实是一种价值虚无主义。

求真、善良、美德

求真、善良、美德

求真·善良·美德
有人说真是一种品德,我说真是一种性格;有人说善是一种美德,我说善是一种快乐;有人说美是一种外貌,我说美是一种心灵。

——题记我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但是“真善美”这三个字,却将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压缩成一身。

看似简洁的三个字,却蕴含着中华传统的大道理。

真,就是求真。

求真就是做真人,有真知识。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每个人只有做到了有真知识,才能得到他人的肯定。

一个光会耍嘴皮子的人,只会遭到社会的冷落。

我们要求真,做真人,有真知识。

善,就是善良。

三字经的第一句就是:“人之初,性本善。

”善良是永远的美德。

小小的善举可以让社会更美好,更温暖。

刘备曾在白帝城嘱咐自己的儿子刘禅:“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善,是人类文明的重要价值取向,引导着人类的前进。

我们要有善心,存善念,尽善事。

美,就是美德。

我国是文明礼仪之邦,美德有很多:如感恩,仁义,忠孝......中华美德是中华之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文化。

作为少年的我们,更应该领会“真善美”的精髓,将真善美发扬光大……。

“求真比求善更重要”一辩稿

“求真比求善更重要”一辩稿

各位评委老师、对方辩友、同学们:大家好!求真不仅是对真理的追求,学做真人也是求真。

我方观点是求真比求善更重要。

若求真对于求善的作用不可替代,且优于求善,则我方论成。

下面我方从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首先,求真是求善的基础。

我们常说真善美,真是排在第一位的,没有了真的善就是伪善,伪善的结果更为可怕。

所谓伪善,就是假充好人,假冒善良。

曾“感动河北”的李利娟,对外她为救助孤儿入不敷出,引来社会各界的捐助;对内,她却经常打骂虐待孩子,私吞巨款。

这就是现实中出现的伪善。

李利娟利用人们的善与同情心来进行诈骗,而众人在不明真假之时,盲目捐款,这种伪善行为欺骗了大众,伤害了孩子,显然缺乏求真的求善影响恶劣。

由此鉴之,缺乏求真,是无论如何也不能做到真正的善,带来的只会是伤害。

陶行知曾倡导“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真人就已经包含了善人,那么求真必然就包含了求善。

求善,说到底,求的就是真理,所以我们说求真是求善的基础。

其次,求真比求善更具统一的实践标准,是实实在在可以推动社会的进步。

求善是多元化的,每一个个体,每一个种族,每一个国度对于善的定义都不尽相同。

善没有衡量的标准,当每个人都追求并坚持自己的善时,我们并不清楚该向谁的善,怎样去求善。

众所周知,当我们没有统一的方向,朝不同方向拉一个物体时,这个物体并不会朝理想的方向移动,求善亦是如此,没有统一的标准,便无法达到目的。

就教派而言,善在佛教是指个人的行为和思想中对自己和他人亦是有益的部分;伊斯兰教则认为与人为善乃大善;而基督新教的善又主要是“因信称义”。

不同教派对善的定义尚且不同,更何况万千世人,那么该求怎样的善,又该如何求善呢?可以说,缺乏统一标准的求善,我们是无法用实践行动去进行的。

相反,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真理是唯一的,并且是有其评判标准的,即可以通过实践来检验真理。

试想疫情来临之时,我们并不是高呼求善来拯救世人,而是通过追求真理,研究病毒的实质与患病机理,进而达到治疗患者,造福人类的目的。

向善比求真重要例子

向善比求真重要例子

向善比求真重要例子
向善是一种行为,它涉及到我们思想上、行为上以及情感上的表现,指的是我们应该无私地行善,关注别人的需求,无私地去帮助他人,在自己的行动中夹带仁爱的情感去建立善良的人际关系。

二、为什么求真比向善更重要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信仰,也有自己的价值观。

在我们日常的交往中,因为不同的思想和价值观的碰撞,有时会有矛盾出现,这时候就要求我们需要求真,需要在每一次的观点和思想上去对比,去寻找出我们真实的想法和观点,而不是靠别人的看法和思想路线去影响我们自己想法的表达。

因此,假如我们能够求真,那么就会培养自我思考的能力,能够更好地自定义自己的价值观,从而让自己的行为更加有价值。

三、例子述明向善比求真更重要
1、利用求真思维解决问题
当我们遇到一个复杂的问题时,一定要先求真,收集足够的信息,仔细审视,加强自身分析和判断,最后利用思考和判断来找到最佳解决方案,而不是停留在表面的解决方案上,表面的向善只会让问题难以解决。

2、在人际交往中求真
在人际交往中,向善只是表面的,更重要的是对对方的需求真实的关注,把真实的需求作为自己行为的准则,坦诚相待,这样才能够真正的付出去,也才能够得到真诚的回报。

3、求真才能够得到别人的帮助
在求助别人的时候,有时候我们自己不太了解自己的需求,但是如果能够求真,去理解自己真实的需求,把对方真实的需求作为自己行为准则,那么就能够更好地得到别人的帮助,从而更好地解决自己的问题。

四、结论
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向善比求真更重要,向善只能够让我们更好地去表达自己的想法,也可以让我们得到别人的尊重,但是求真才能够使我们更好地去理解别人,也能够更好地得到别人的帮助,从而解决自己的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求真与求善的关系
李佳
在生活中,经常会看到这样一种现象:有些人非常有原则、非常较真,任何事情非要打破沙锅问到底,这类人被称为“直肠子、不会转弯等”;而另外一些人则是左右通吃,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该低头时低头、该弯腰时弯腰,被称为“和事老等”。

这两种现象在当今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可见,并行不悖。

在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虚伪、作假,充斥其中,所以我们希望看到真,渴望得到真,但是真正求真的人却是微乎其微。

因而迫切需要求真之人,真城待人,真实待物,讲真话,做实事。

而有人特别求真,不管这真是美是丑,都愿目睹;不管这真是动人的还是伤神的,都要撕开,要揭穿。

有人又特别求善,世态炎凉阅尽,黑暗丑恶看遍,心已斑驳离奇、心力交瘁,只为多看一些美好光明的东西,只想感受一些善,令心灵轻松些愉悦些。

两者虽都不为过,但是过分表露就有些贻笑大方的感觉了。

如果理解了求真与求善的涵义,集两者精华于一身,对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会有事半功倍的作用。

一、求真与求善
求真,就是对真理的求索,就是对生活规律的认识和探索。

求真既是人进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本能,也是人类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基础。

“知识就是力量”、“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等著名论断,反映着人类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坚持真理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但是,在面对真理与强权、良知与诱惑的选择时,做出坚持真理的选
择有时并不像想象的那般容易。

所以说求真不仅仅需要智慧,有时还需要道德勇气。

求善,指的是人们追求对个人与社会道德理想的完善。

就是要本着爱人、利人的态度对待和处理各种人际关系、社会关系。

“善”是古今中外哲学家、思想家们讨论最多的一个范畴。

今天,关于“善”的认识已基本一致,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狭义上的善,即伦理学上的善,是对符合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原则和规范的行为或事件的肯定评价。

广义上的善,即合理的利益,凡是利他性的言行,都是善。

二、求真与求善的关系
中国古代文化中,缺乏纯粹的认识论,认识、求真往往与伦理、求善结合在一起,并附属于后者。

故有人称中国哲学为伦理哲学,中国文化为伦理文化,就此意义而言,是不无道理的。

中国是把伦理道德问题当作不必追问的先天原则,求得每个人内心有一份爱人之心,家庭之内父子兄弟夫妻和睦,国家范围内政治清明社会稳定。

重精神重人生的中国文化必然表现为伦理性文化,以求善为主导。

在当今社会亦是如此,求真者觉得求善者只会说好话,只做老好人,也就是说不求真,甚至于有点虚伪吧,这样的生活太累。

他们认为做人一定要先求真,要用内心的真诚去完善人格,只有做到内心的真诚,才能达到真正的善良。

求善者则觉得求真者如果大事小事都太真太直的话,容易造成不和谐。

古人云:人之初,性本善,善就包含了真,有了善就具有了真。

所以,在当今社会中,善中有真,真中有善,二者兼具才是立足于激
烈竞争的现代社会的主要法宝。

三、做人应该求真还是求善呢?
在人生中很多人都会去求真、求善,只是每个人身上体现出来的真、善的程度不相同而已,所以不同的人往往会对其看法不同。

其实,求真关注的是“是什么”、“为什么”,求善关注的是“应该是什么”、“应该如何做”。

求真和求善是相通的,求真必然以求善为目标,求善一定以求真为基础。

没有求善的目标,求真就失去了方向,成了没有意义的盲动,所求之真也就不成其为真了;求善没有求真作基础,就成了没有根据的狂热,这样的善就会成为伪善,这两种情况都是很危险的。

只有求真以求善为目标,求善以求真为基础,才是既有热情,又有理智的选择。

现代社会真善美的含义是:做事求真,做人求善,人生求美,其最终目的是帮助人进入真善美的人生境界。

只有在求真、求善中体现出来的美才是高尚的美、完全的美、永恒的美。

在真、善的统一过程中,真是生命活动的基础,善是生命的灯塔,二者统一于“美”中,美是生命活动的丰富多彩的展现。

所以,正是在求真务实的基础和求善向善的方向下,人的生命本质力量才可能充分展现,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生机勃发,丰富多彩,达到生命的最高境界,成为世间最美的奇葩。

对于生活在当代社会的我们,终其一生之奋斗、努力、拼搏,也许都达不到真、善之最高境界,但是我们可以在求真和求善中找到利于我们发展的共同点,在真的基础上求善,在善的追求上求真。

就可
以实现最美的人生,达到美的境界。

我想,这才是我们最终追求的目标,亦是吾辈中人终生为之奋斗的方向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