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江沿太湖地区历史文化概述
这个春天邂逅苏州的18个历史文化名镇

这个春天邂逅苏州的18个历史文化名镇作为有名的江南城市,苏州的古镇一直都是一大特色,既体现了江南水乡的柔美,也传承了中国文化的精髓。
苏州古镇众多,今天主编@苏小小就跟大家一一介绍一下现存的古镇。
18个梦里水乡,每一个都各有特色。
这个春天,与古镇来场浪漫邂逅吧。
周庄周庄位于苏州城东南,昆山的西南处,有“中国第一水乡”的美誉,是江南六大古镇之一。
周庄是一个具有九百多年历史的水乡古镇,而正式定名为周庄镇,却是在清康熙初年。
千年历史沧桑和浓郁吴地文化孕育的周庄,以其灵秀的水乡风貌,独特的人文景观,质朴的民俗风情,成为东方文化的瑰宝。
始建于1086年的古镇周庄,因邑人周迪功先生捐地修全福寺而得名,春秋时为吴王少子摇的封地,名为贞丰里,是隶属于江苏省昆山市,位于上海交界处的一个典型的江南水乡小镇,系江南六大古镇之一。
周庄于2003年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最为著名的景点有:沈万三故居、富安桥、双桥、沈厅、怪楼、周庄八景等。
同里同里镇,江南六大名镇之一。
位于太湖之畔古运河之东的苏州市吴江区。
始建于宋代,至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是名副其实的水乡古镇。
距苏州市18公里,距上海80公里,是为江南六大著名水乡之一,面积33公顷,为五个湖泊环抱,由网状河流将镇区分割成七个岛。
古镇风景优美,镇外四面环水。
她是江苏省最早(1982年),也是唯一将全镇作为文物保护单位的古镇。
同里原有八景、续八景、后四景等220处自然景点。
现存著名的有退思园、耕乐堂、环翠山庄、三谢堂、侍御第、卧云庵、城隍庙、尚义堂、嘉荫堂、崇本堂等园林和古建筑。
建于清光绪年间的退思园,因亭台楼阁及山石均紧贴水面,如出水上,所以又有贴水园之称,在建筑史上堪称一绝。
崇本堂、嘉荫堂木雕艺术十分精美。
耕乐堂庭院以田园风光见胜。
古街坊、古街道粉墙黛瓦,俄脊高挑,水、声、空气都融有古远的韵味。
镇上最富有神话色彩的古桥是富观桥。
在此桥的龙门石上,有一幅惟妙惟肖的"桃花浪里鱼化石"的石雕。
苏州吴文化内容

苏州吴文化内容苏州吴文化是指苏州地区独特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深受吴越文化的影响。
吴文化丰富多样,包括建筑、园林、诗词、戏曲、音乐、绘画等方面。
下面将从不同的角度介绍苏州吴文化的特点和魅力。
苏州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吴文化是苏州地区的独特文化传统,对苏州的发展和影响不可忽视。
吴文化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无数人的关注和研究。
苏州的建筑是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苏州的传统建筑以园林为代表,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苏州古典园林,如拙政园、留园、狮子林等。
这些园林以其精巧的设计、精美的景观和独特的建筑风格而闻名于世。
苏州的古建筑注重空间布局和建筑比例,追求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
同时,苏州的园林还注重水景的运用,通过水的流动和倒影来营造出一种宁静和祥和的氛围。
苏州的诗词文化也是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苏州自古以来就有许多文人墨客,他们用诗词表达了对苏州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苏州的诗词作品以婉约派为主,以细腻、含蓄、清新的风格而闻名。
苏州的诗人多以自然景观、人情风物为题材,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思考,表达出对人生和自然的感悟。
苏州的戏曲是吴文化的瑰宝之一。
苏州是中国戏曲的发源地之一,拥有悠久的戏曲历史和丰富的戏曲资源。
苏州的戏曲以苏剧为代表,苏剧以其细腻的表演、优美的唱腔和精彩的表演技巧而闻名于世。
苏剧注重情感的表达和角色的刻画,通过唱、念、做、打等多种表演形式,将故事情节生动地展现在观众面前。
苏州的音乐也是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苏州音乐以雅乐为代表,雅乐是中国古代宫廷音乐的一种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苏州的雅乐以其细腻的音色、悠扬的旋律和精湛的演奏技巧而闻名于世。
苏州的音乐注重旋律的优美和节奏的协调,通过乐器的演奏和声音的变化,表达出丰富的情感和意境。
苏州的绘画艺术也是吴文化的瑰宝之一。
苏州的绘画以吴门画派为代表,吴门画派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绘画流派之一,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吴门画派以山水画为主,追求自然景色的真实和美丽,注重构图和墨色的运用。
吴江盛泽丝绸文化源远流长

吴江盛泽丝绸⽂化源远流长说起盛泽,⼈们⾸先想到的必定是丝绸,因为盛泽的丝绸产业可谓源远流长,名闻遐迩。
⾃古以来,盛泽的居民就有栽桑、育蚕、缫丝、织绸的传统,夫织妻络,⽗业⼦承,经过了⽆数代⼈的发扬光⼤,终于铸成了“中国绸都”的⾦字招牌。
那么盛泽的丝绸⽣产究竟始于何时呢?因为缺少确凿的史料,⽬前尚难以考证出具体的时间,但是,在离盛泽咫尺之遥的梅堰龙南⽂化遗址和浙江湖州钱⼭漾⽂化遗址的发掘中,曾经出⼟了多件新⽯器时代的刻有丝绫纹和蚕形图案的⿊陶罐,以及4700年前的丝带、丝线和丝绸残⽚,这已⾜以证明:包括盛泽在内的太湖流域地区是我国丝绸⽣产的起源地之⼀。
太湖流域地区是我国丝绸⽣产的起源地之⼀。
我们可以设想,当1760多年前司马盛斌率领他的⼠兵在青草滩上建围、屯⽥,并且在此繁衍⼦孙的时候,他们就已经开始了栽桑、育蚕、缫丝、织绸的⾟勤劳作。
到了唐代,盛泽地区的丝绸⽣产已渐成规模。
明正德《姑苏志》。
绫,诸县皆有之,⽽吴江为盛。
唐时充贡,谓之吴绫。
明代正德年间的《姑苏志》上这样记载:“绫,诸县皆有之,⽽吴江为盛。
唐时充贡,谓之吴绫。
”也就是说,当时吴郡(即苏州)进贡朝廷的“吴绫”,以吴江地区为代表,数量最多。
元代著名的意⼤利旅⾏家马可?波罗曾游历到此。
他在《马可?波罗游记》中谈到,他看到了这⾥⽣产的⽣丝和绸缎,见到了许多商⼈和⼿⼯艺⼯⼈,他称赞这⾥⽣产的绸缎质量最好,并记述了将绸缎运⾄省中出卖的情况。
到了明代,随着东南沿海的开发,盛泽的⼿⼯丝绸业迅速兴起和发展。
清乾隆《吴江县志》。
成(化)弘(治)(1465—1505年)以后,盛泽黄溪四五⼗⾥间,居民乃尽逐绫绸之利,有⼒者雇⼈织挽,贫者皆⾃织,⽽令其童稚挽花。
据清代乾隆年间的《吴江县志》记载,成(化)弘(治)(1465—1505年)以后,盛泽、黄溪(今黄家溪村)⼀带的四五⼗⾥间,“居民乃尽逐绫绸之利”,家家缫丝、织绸。
有实⼒的⼈家,雇了⼯⼈来家织绸,贫苦⼈家则⾃织,连孩⼦都能上织机挽花,也就是提花。
太湖的历史文化有哪些特色?

太湖的历史文化有哪些特色?一、历史悠久的太湖文化积淀太湖地区作为中国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其历史文化可追溯到数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这一地区曾是古代吴越文化中心,吴越文化的独特性在太湖地区得到了鲜明体现。
太湖地区的历史悠久不仅体现在吴越文化的传承,还可从历代遗存中窥探。
例如,太湖地区众多的古建筑和文物,如南宋时期的木构建筑、明清时期的园林,以及宋代的太湖石等,都是太湖历史文化的重要遗产,代表着不同历史阶段的风貌和风情。
二、湖光山色与文人墨客的交融太湖的湖光山色以及独特的自然景观,常常成为文人墨客的创作灵感之源。
自古以来,太湖地区出现了众多文人墨客,他们以山水为背景,表现了不同的意境和情感。
太湖文人墨客的创作无不融入对自然的独特感悟,与太湖的山水相辉映,形成了独特的太湖文化。
三、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融合太湖地区除了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之外,还有丰富的传统民俗文化。
例如,太湖周边地区盛行的端午龙舟赛、舞狮表演等,都是源自千百年来的传统。
这些传统文化活动在现代社会仍然保持着活力,成为太湖地区文化传承和民俗风情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随着现代文化的发展和城市化的进程,太湖地区的传统文化也在与现代生活相互融合。
例如,在太湖地区的城市化建设中,人们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中,保留了太湖文化的独特魅力。
四、太湖的饮食文化太湖地区拥有丰富多样的饮食文化,其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决定了太湖的食材资源丰富。
太湖的饮食文化以清淡为主,注重原汁原味和营养健康。
太湖的美食以新鲜的湖鲜为主,如太湖银鱼、鲥鱼等,这些鱼类因为生长在太湖的湖水中,因而更加肥美可口。
此外,太湖地区还以米粉、豆腐脑等地方特色小吃闻名,为太湖地区增添了独特的美食文化。
五、太湖的艺术表达与传统工艺太湖地区还以独特的艺术表达和传统工艺而闻名。
例如,太湖石是中国传统园林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其独特的形态和纹理赋予了园林更多的艺术感染力。
太湖地区的竹编工艺也非常有名,其细腻的制作工艺和独特的造型,使得竹编作品成为太湖地区艺术文化的代表。
太湖古镇景点介绍

太湖古镇景点介绍
太湖古镇是位于中国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太湖湖岸的一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的地方。
这里拥有众多古代古迹、风景名胜以及传统文化活动,是一个备受游客喜爱的旅游胜地。
1. 金鸡湖:金鸡湖是太湖古镇的一大亮点,是太湖与太湖旅游度假区之间的一片人工湖泊。
湖区风光秀丽,水天一色,有着浓厚的湖光山色和水乡风情,游客可以在湖上划船、观赏湖中的湖心岛、湖景别墅等。
2. 梁溪大桥:梁溪大桥是太湖古镇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也是苏州市少有的古代石拱桥之一。
该桥修建于明代,全长272米,桥面宽8.6米。
桥上有石狮、石马、石狗等精美雕塑,给人一种古朴典雅的感觉。
3. 澄众堂:澄众堂是太湖古镇历史悠久的道教庙宇,也是中国道教文化的重要遗产之一。
这里供奉着众多的道教神祇,庙内有着丰富的文化艺术藏品,游客可以参观庙宇建筑、品味传统文化。
4. 苏州太湖湖滨度假区:太湖湖滨度假区是太湖古镇的一大旅游景点,这里有着良好的自然风光和众多的旅游设施。
游客可以在度假区内游玩、观赏美景、体验水上项目等,还可以品尝到这里的太湖特色美食。
5. 丁香园:丁香园是太湖古镇的一处优美的花坛,四季各有不同的花卉盛开,尤以丁香花最为出名。
每年三四月,丁香花盛
开时,园内香气四溢,成为了人们休闲观赏的好去处。
总的来说,太湖古镇拥有丰富的景点和底蕴深厚的传统文化,让人们能够领略到古镇的独特魅力。
无论是欣赏湖光山色,还是参观古迹庙宇,都能让游客获得一次难忘的旅游体验。
苏州吴文化内容

苏州吴文化1. 引言苏州是中国江苏省的一座历史文化名城,素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美誉。
作为中国四大古典园林之一的苏州园林以及独特的吴文化,成为了苏州的标志性特征。
本文将详细介绍苏州吴文化的起源、发展以及其对苏州城市建设和人民生活的影响。
2. 吴文化的起源吴文化是指江南地区(包括现今的江苏、浙江等地)在古代吴国时期形成并发展起来的一种独特的文化。
吴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强大国家,其政治、经济和文化在当时都非常繁荣。
2.1 吴国与孙武吴国最早出现在《尚书·虞书》中,传说中它是太康之子伯夷所建立。
但真正使得吴国崛起并成为一个强大国家的是孙武。
孙武是春秋战国时期著名军事家,他撰写了《孙子兵法》,被誉为兵学的奠基人。
孙武曾在吴国任职,并为吴王夫差提供了许多军事策略,使得吴国在战争中屡获胜利。
2.2 吴文化的特点吴文化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丰富的历史积淀形成。
江南地区水网密布,土地肥沃,气候湿润,适宜农业和渔业发展。
这种自然环境孕育了独特的饮食文化、园林艺术以及丝绸、绣花等手工艺品的发展。
3. 吴文化对苏州城市建设的影响苏州作为吴文化的重要代表城市之一,其城市建设受到了吴文化的深远影响。
以下是几个方面的具体表现:3.1 园林艺术苏州园林是中国传统园林艺术中最具代表性和最具影响力的一类。
它们以精巧、灵动、雅致而著称,被誉为“人间天堂”。
这些园林建筑巧妙地利用了水、石、植物等自然元素,创造出独特的景观效果。
苏州园林的设计理念和技巧源于吴文化对自然环境的独特感受和理解。
3.2 建筑风格苏州的建筑风格也深受吴文化影响。
传统的苏州建筑充分利用了地形、水系以及当地材料的特点,追求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
建筑采用了独特的屋顶造型、精致的木雕和砖雕等装饰,展现出浓厚的吴文化氛围。
3.3 文化传承吴文化对于苏州人民来说不仅仅是一种历史遗产,更是一种精神财富。
苏州人民通过节日庆祝、传统手工艺品制作、音乐舞蹈等方式将吴文化代代相传,使得这种独特文化得以保持并发扬光大。
同里古镇的简介

同里古镇的简介同里古镇是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的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古镇,也是中国江南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水乡之一。
同里古镇位于太湖之滨,距离苏州市区约50公里,交通十分便利。
同里古镇建于明代,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
它以其独特的水乡风貌和丰富的历史文化景观而闻名于世。
整个古镇分为内外两个部分,内部是典型的水乡街巷,外部则是环绕着一片水域的民居和田园风光。
古镇的南北两侧是两条主要的河道,河道上有许多石桥相连,石桥上栏杆雕刻着精美的图案,给人一种古朴而典雅的感觉。
同里古镇的建筑风格典型地体现了江南水乡的特点。
古镇内的房屋多为小桥流水、青砖瓦房的传统建筑,建筑风格独特而优雅。
在古镇的街道上,可以看到很多古老的店铺,这些店铺多为木质结构,保存完好,展现了当时的商业繁荣景象。
古镇的街道弯曲而狭窄,两旁是古色古香的建筑和小巷,让人仿佛穿越回了过去。
同里古镇还保存了大量的历史文化遗迹。
古镇内有许多古老的庙宇、会馆和私家园林等,它们记录着古镇的历史和人文风貌。
其中最有名的要数同里古镇的“同里三绝”——同里古民居、同里古塔和同里古桥。
同里古民居以其精美的雕刻和独特的建筑风格而闻名,是江南古代民居的代表之一。
同里古塔是一座古老的砖塔,保存完好,是古镇的地标之一。
同里古桥则是连接古镇内外的重要通道,也是古镇最美丽的景点之一。
除了历史文化景观外,同里古镇还有丰富的民俗文化活动。
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古镇都会举行传统的“扬武会”活动,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赏。
在这个节日里,人们可以欣赏到传统的舞狮、舞龙、花车巡游等节目,感受到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
同里古镇作为江南水乡的代表,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他们来到这里,不仅可以领略到古镇的风光和历史文化,还可以品尝到正宗的江南美食。
古镇内有许多特色小吃和餐馆,如鱼头炉、三鲜豆腐、蟹粉狮子头等,让人垂涎欲滴。
总的来说,同里古镇是一个充满魅力和历史底蕴的地方。
它以其独特的水乡风貌、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美食而吸引了无数的游客。
吴江人文特色介绍

吴江人文特色介绍吴江,位于中国江苏省苏州市境内,是一片充满人文韵味的地方。
其独特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历史背景使其成为了一个值得一游的旅游目的地。
本文将为您介绍吴江的人文特色,带您一起领略这里的独特魅力。
一、吴江的美食文化吴江以其独特的美食文化而闻名。
在这里,您可以品尝到各种各样的特色美食,它们代表了吴江地区的口味和文化。
最具代表性的包括“肉夹馍”、“锅盖面”和“狮子头”等。
肉夹馍是一种以猪肉为主要原料的面食,它的特点是酥脆可口;锅盖面是一种以面条为主食的热菜,配料丰富,味道鲜美;狮子头是一道传统的江苏菜肴,造型独特,口感鲜嫩,因此备受游客推崇。
二、吴江的传统手工艺吴江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地方,拥有丰富的传统手工艺文化。
其中最著名的要数苏锡传统丝织工艺。
这是一种源远流长的传统工艺,以其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风格受到了广大游客的喜爱。
在吴江的丝织工艺品中,您可以看到精致的丝绸织品、漂亮的刺绣和细腻的手工鞋等。
这些手工艺品传承了吴江地区的特色文化,也展现了吴江人民智慧的结晶。
三、吴江的历史遗迹吴江拥有悠久的历史背景,因此也有许多历史遗迹可供游客参观。
其中最受欢迎的要数同里古镇。
同里古镇是一座保存完好的历史古镇,这里有古老的街道、古色古香的建筑和丰富的人文景观。
在这里,您可以感受到历史的氛围,了解吴江的传统文化。
此外,逛逛“同里土楼”也是一项不可错过的活动。
这些土楼是吴江独特的建筑风格,具有独特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四、吴江的传统节日吴江的传统节日是当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体验当地风俗和民俗的好机会。
春季的元宵节是吴江最具特色的传统节日之一,这是一个庆祝团圆和祈福的节日,人们会点亮灯笼、吃汤圆并观赏元宵灯会。
此外,还有农历正月初一的春节、农历七月初七的七夕以及农历五月初五的端午节等。
在这些节日里,您可以亲身体验当地的传统庆祝方式,感受吴江人民的热情和独特的文化习俗。
总结:吴江作为一座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底蕴的城市,以其独特的人文特色吸引了众多游客的关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吴江沿太湖地区历史文化概述吴江政区图吴江历史悠久。
后梁开平三年(909年)吴江建县,县治设松陵,属苏州。
元元贞二年(1296年)吴江县升为州,明洪武元年(1369年)复为县。
清雍正四年(1726年)分吴江县偏西地设震泽县,偏东地为吴江县。
1912年吴江、震泽两县复合为吴江县,隶属江苏都督府。
1949年4月29日吴江解放,建立人民政权。
全县先后分设8个区、10个区、9个区、5个区。
1957年全县撤区并乡,共设23个乡,7个县属镇。
1958年全县农村成立20个人民公社,1962年又增设3个人民公社。
1983年恢复乡村建制,黎里镇与黎里乡合并,实行镇管村,全县共设7个镇,22个乡,1985年又有5个乡镇合并。
自1987年起全县各乡陆续撤乡建镇。
1992年撤县建市,设有18个镇,5个乡。
至2007年全市全面完成撤乡建镇,共设松陵、盛泽、同里、震泽、平望、汾湖、桃源、横扇、七都9个镇。
2010年撤销横扇镇,并与松陵镇,2012年2月设置滨湖新城,与松陵镇合署办公,2012年9月撤销吴江市,设置苏州市吴江区。
吴江,位于长江三角洲腹地,北接苏州,南近杭州,东邻上海,西濒碧波万顷的太湖。
自古以来,吴江与太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西部重镇震泽的名字就是太湖的古称,现松陵、横扇、七都三镇均濒临太湖,湖岸线共计长达50余公里。
吴江素有“太湖东岸明珠”的美誉,其沿太湖地区蕴含着十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一、有着许多着名的文化古遗址吴江全市的文化古遗址和文物出土点共达10余处,其中离太湖10公里左右的梅堰龙南村落遗址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为太湖流域发现的良渚文化第一座村落遗址,其布局充分体现了以河道为中轴的江南水乡特色。
在该遗址北面两公里尚有一处古遗址,名为袁家埭遗址,1960年,考古发现有新石器时代的马家浜文化和良渚文化遗存,其中出土了蚕纹壶和纺轮等文物,证明具有“丝绸之府”之称的吴江,养蚕丝织的历史堪为悠久。
与吴越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有着密切关系的震泽蠡泽湖遗址离太湖也不远,1983年,经南京博物院发掘,出土了新石器时代和商代的陶器、陶片、圣水牛头骨等。
2004年,同里遗址的发掘成果更是引起考古界的关注,共出土了376件新石器时代的文物,其中有距今五、六千年历史的玉器25件。
二、留有吴越春秋等各个历史时代的遗迹、记载、传说(一)、大禹治水遗迹《越绝书》云:“太湖周回三万六千顷,《禹贡》之震泽。
”相传当年大禹治水奔走在今太湖流域,现古镇震泽东端尚存有一座纪念大禹治水的古桥——禹迹桥,桥北堍有一座初建于三国东吴赤乌年间的慈云寺塔,构成了江南水乡特有的“拱桥塔影”景观。
在震泽镇南有一个湖泊,名为蠡泽湖,原名斩龙潭,相传大禹治水时曾力斩黑龙于此,故名。
}(二)、吴越相争遗迹1、吴越古战场遗迹。
《左传》上记载:“(鲁哀公)十七年(公元前478年),三月,越子伐吴,吴子御之笠泽,夹山而陈。
越子为左右句卒,使夜或左或右,鼓噪而进。
吴师分以御之。
越子以三军潜涉,当吴中军而鼓之,吴师大乱,遂败之。
”这其中的“笠泽”,据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出版的《勾吴史集》注释,就是吴江境内的吴淞江入太湖处。
《国语》中云:“……于是吴王起师,军于江北,越王军于江南。
越王乃中分其师以为左右军,以其私卒君子六千人为中军。
明日将舟战于江(吴淞江)……”后汉赵晔所撰的《吴越春秋》中则写得更为明白:“……于是吴悉兵屯于江北,越军于江南……明日,将战于江……越王追奔攻吴,兵入江阳松陵……”,这其中的“松陵”即是现吴江市区所在地——松陵镇。
现七都、庙港一带在吴越春秋时,先属吴国,后属越国,所处地带为湖滨滩地,为通往太湖洞庭东、西山的必经之地,因此,首当其冲成为吴越争霸的战场。
据有关史志和地方志记载,吴越5次水上大战均与七都、庙港等地有关,至今,七都镇庙港社区尚有一个名为“吴越战”的自然村,一直传说着这里为当年吴越相争的战场,曾出土“战国青铜剑”,现藏吴江博物馆。
另吴江博物馆还收藏有从七都、横扇、松陵等地出土、收集的铜矛、铜戈、铜刀、青铜剑等春秋战国时兵器10余件。
2、韭溪。
平望镇西北、距太湖五、六公里处,有一条小溪,溪水清澈,绿如碧玉,贴着民居,驮着小桥,舔着水田,逶迤向前。
这条小溪,本无名,当年,越国被吴国打败,越王勾践作了人质囚于姑苏,后勾践被骄傲自负的吴王夫差放回会稽,他不忘前耻,卧薪尝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国力日增。
勾践暗地里作着灭吴的准备,命大夫范蠡遣军潜伏在这条小溪两侧,厉兵秣马,伺机攻吴。
一天,屯驻在小溪边的越国兵士正在吃中饭,午餐是米饭加韭菜,大家吃得津津有味之际,上面突然传下急令来,说是接到谍报,吴王已将相国伍子胥诛杀,灭吴时机成熟,马上进兵攻吴。
“军令如山倒”,越兵们迅速将饭菜倒入小溪,整装出发。
顿时,小溪上到处飘浮着韭菜叶,溪水显得越发碧绿了。
越兵渡太湖,穿石湖,攻灵岩,一下就杀到了夫差所在的馆娃宫。
越国灭吴后当上了霸主,这条无名小溪也得了韭溪这个名字流传至今。
3、思范桥、范蠡钓台、范蠡祠等。
古镇震泽市河东西两头各有一座高大的古石桥,东边的那一座就是上面已提及的禹迹桥,西边那一座叫“思范桥”。
思范桥桥名中的“范”,指的是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传说当年范蠡在越国灭吴后,功成身退,偕西施同乘一船观赏太湖渺茫空蒙的湖光山色后,途经现震泽镇区之南的斩龙潭,见这里水波不兴,澄明如镜,正合其隐居的心境,于是就在潭边筑宅而居。
范蠡还延请工匠在潭前砌造一高台,每逢晴明之日就与西施一起拾级而上,放线垂钓,故这里被称为“范蠡钓台”,为“震泽八景”之一,斩龙潭也被改称为“蠡泽湖”。
后范蠡去齐国经商,他走后,蠡泽湖畔的百姓为纪念他,就在其故宅上建起了“范蠡祠”,在其出蠡泽去五湖泛舟必经之处建造了一座“思范桥”。
思范桥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桥身上有两副对联,颇具诗情画意,东向为“禹迹媲宏模,望里东西双月影;蠡村怀古宅,泛来南北五湖船”,西向是“苕水源来,阅尽兰桡桂楫;荻塘波泛,平分越尾吴头”。
4、吴王离宫。
据清《震泽县志》记载,在原吴江十五都、十六都(今铜罗、青云、桃源一带),建有吴王夫差的三座离宫,分别名为“前宫”、“后宫”和“西宫”,后离宫不存,但当地仍以这些宫名为村名。
5、伍子滩、御儿滉、鬼头潭等。
伍子滩,据《分湖小识》载,在分湖东南石底荡口,相传为当年吴国相国伍子胥渡河之处。
传说吴越两国当年以分湖为界争战,伍子胥在湖中筑点将台,操兵以战,神策虾兵蟹将相助伍子胥,故而该湖中所产的紫须蟹亦名“子胥蟹”。
以前,“分湖八景”中有“胥滩古渡”,《分湖赋》中则曰为“胥塔古渡”。
御儿滉,在黎里古镇西南,当年越国伐吴时,两军相御在此,清《黎里志》上刊录着几首吟咏御儿滉的古诗,其中一首为“青磷没野苕,遗镞出鱼网。
美人胜万骑,临流发慨慷。
千年霸业销,大泽风烟莽。
”鬼头潭,也在黎里古镇西南,吴越交战时,吴俘越兵埋骷髅于此,《黎里志》上也载有吟咏该古迹的古诗。
6、莺脰湖。
莺脰湖位于平望镇区,以其形似莺脰故名,又名樱桃湖、莺斗湖,古籍《吴兴掌故集》中云道:“范蠡乘舟五湖,吴江莺脰湖亦其一。
”清光绪《平望志》曰此湖为“茫然泽国风樯浪楫往来,渔歌农唱之响答,盖一方之佳境也”。
明代时,有“莺湖夜月”、“元真仙迹”、“驿楼揽胜”等莺湖八景,颜真卿、张志和、张先、蔡京、清高宗等历代名人在此留下了许多诗词、墨宝和佳话,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十二回“名士大宴莺脰湖,侠客虚设人头会”中则细致地描述了夜游莺脰湖的情景。
莺脰湖中有平波台(近年来被填没),台上原有元真子祠(祀张志和)、清代女诗人吴琼仙诗碑等遗迹,并相传当年金孩打擂台时有七十二根梅花桩将该台与湖岸连接起来。
现该湖周围有小九华寺、安德桥等名胜古迹。
…(三)、垂虹桥遗迹现吴江市区垂虹路一带,在宋、元、明时是入太湖口处,水面宽阔,素以“江南第一长桥”闻名的垂虹桥便坐落在这里。
该桥初建于宋庆历八年(1048),元泰定二年(1325)易石重建,为62孔,也有史籍载为72孔,比苏州宝带桥还多19孔。
垂虹桥自宋代始建起,即被誉为“三吴绝景”,王安石、苏东坡、苏舜钦、米芾、姜夔、唐寅、沈周、文嘉等历史上数百位名人为之吟诗咏词、泼墨作画。
垂虹桥塌坍于十年动乱中的1967年,所幸的是,现东西两端尚存有约20孔桥洞,桥南边盛家厍较好地保留着“小桥流水人家”的风貌,东、西侧也存有孔庙、学宫、钱涤根烈士纪念碑等文物保护单位、古遗迹等。
另据记载,以前垂虹桥周边共有20多处名胜古迹,其中“三高祠”(祀范蠡、张翰、陆龟蒙)、“三忠祠”(祀伍子胥、张巡、岳飞)均与吴越春秋中的一些人物有关。
(四)、元末“湖城”遗迹《太湖备考》载,湖城为元末张士诚所筑,北据太湖,自四都之充浦抵大钱港,为一字城,东西长达百余里,城北鉴堑环之。
明代弘治年间,城废。
在今七都镇蒋家港村,当地人仍呼其地为“城头上”。
(五)、吴昜抗清遗迹吴昜,字日生,吴江柳胥村人,明崇祯九年(1636)进士。
明末清初,他先投奔史可法抗清,任兵部职方司主事兼监军。
清顺治二年(1645),在太湖东岸树旗起义抗清,曾数度取得大捷,被南明福王封为兵部尚书、右副都御史,晋封忠义伯,鲁王也封其为长兴伯。
清顺治三年(1646)六月,就义于杭州。
吴昜死后,其创建的“白头军”仍活动在太湖流域,先后有朱大定、赤脚张三等率众坚持抗清斗争达18年之久。
至今,仍留有不少遗迹。
如在七都镇庙港社区有一座“张公桥”,桥上的对联:“赤脚张三,威名震湖上;劫富济贫,恩泽布四方”,记录了当年赤脚张三的活动事迹。
又如在吴江沿太湖地区流传着“女儿兵血战清妖”等传说。
三、具有独特的地理优势,为大上海母亲河——吴淞江(苏州河)、黄浦江的起始点吴淞江,即苏州河,古称松陵江、松江、吴江,长125公里,为太湖流域通向上海的重要航道,也是上海的母亲河之一,它的起始点在吴江市区北侧的瓜泾口,许多年来,这瓜泾口一直作为测量太湖、吴淞江水位的基准点。
在历史上,吴淞江岸上修有松江亭等名胜古迹,包括白居易、杜牧、陆龟蒙、范仲淹、司马光、王安石、苏东坡、米芾、陆游、杨维桢、唐伯虎等历代名人对吴淞江及江边松江亭等名胜古迹吟诗咏词,留下了许多名篇。
{太浦河,是连接太湖与黄浦江的一条干流,它的起始点就在七都镇庙港社区,1991年夏天,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江泽民同志曾来到这里进行视察。
四、留有不少洋溢着纯朴民风的古村落以前,吴江沿太湖地区在有着许多古镇的同时,也有着不少古村落,如松陵镇有南厍村、横扇镇有四都村、平望镇有溪港村、七都镇有陆港村、隐读村等等。
(一)、南厍村,仍较好地保存着小桥流水人家的风貌,2005年6月由苏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控制保护古村落。
(二)、四都村,现存有一棵五、六人合抱的千年古银杏树,堪为吴江全市之最,另存有邑宁桥、博士桥、施相公庙等古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