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洲历史文化
历史形态下的宿迁文化发展

历史形态下的宿迁文化发展宿迁,位于江苏省中南部,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城市。
宿迁文化的发展得益于它独特的历史背景和地理位置,这些因素让宿迁成为了一个文化荟萃的地方。
1. 宿迁的历史背景宿迁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夏朝时期,当时宿迁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部落社会。
在商周时期的东周时期,宿迁属于邳国,此后先后归属于吴、楚、齐、秦、汉、魏、晋、南北朝和隋唐等不同的政权。
在明清时期,宿迁是扬州府的一个州县。
宿迁的历史背景极为丰富,它见证了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这也是宿迁最独特的地方。
2. 宿迁的地理位置宿迁位于淮河南岸,东接江苏、浙江两省的交界处,西临安徽、河南两省。
地理位置十分优越,是交通枢纽和商贸重镇。
宿迁市境内有淮河、徐淮运河、京杭大运河三条河流交汇,河流入海口距离南方最近,是扬州地理文化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宿迁的地理位置,为它发展文化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3. 宿迁文化的特点(1) 农耕文化:宿迁的历史文化与农耕文化密不可分。
古代的宿迁,以农业为主要经济收入,淳朴的农民文化贯穿了整个历史发展。
在近年来的城市化进程中,部分农民文化得以保留和延续。
(2) 民间传统文化:宿迁土音戏、蟹脚灯、摆手舞等民间文化形态积淀久远,不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也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
它们传承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3) 文化遗产:宿迁拥有众多的文化遗产,如永定历史文化名城、洋旅故居、秦淮八艳陶塑、闾丘露风堂等,这些文物有别于其他地区的文物,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4) 现代文化:宿迁是一个文化发展快速的城市。
城市文化代表现代化的文化特点,包含城市规划、建筑风格、商业氛围、生活方式、科技创新等各方面内容。
总之,宿迁文化的发展得益于历史的积淀和地理位置的优越,而宿迁独特的文化特点,在当今时代依然非常重要。
宿迁文化的发展是深化文化交流和传承的重要途径,同时也能够带动地区经济发展,让宿迁这座城市更加美好。
邢台十二大文化

邢台十二大文化邢台十二大历史文化2012年1、邢都文化邢台是五朝古都,商代祖乙迁邢,西周邢侯封邢,战国时期邢为赵国早期国都和中后期的信都,秦末汉初又称为赵歇张耳所立的赵国国都,东晋时期邢为后赵的国都,邢台桥西区的东先贤商代邢墟遗址和西周邢国君主墓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邢都文化是邢文化中的辉煌篇章。
2、邢窑文化邢窑是我国古代最早的官窑之一,是中国白瓷的发祥地,代表了隋唐两代白瓷烧制工艺的最高水平,在中国的陶瓷史中占有重要地位。
邢窑白瓷的烧制形成了我国陶瓷史上著名的“南青北白”格局,被称为陶瓷史上一座辉煌的里程碑,对后代陶瓷烧制影响巨大。
邢台的邢窑遗址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大遗址保护规划。
3、黄巾文化爆发于邢台巨鹿的黄巾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起义,张角创造的太平道是我国江北道教的两大流派之一,太平道乐则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誉为道教音乐的活化石,邢台县的灵霄山有黄巾军寨的遗址,是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黄巾起义深刻影响了后世,是慷慨邢台风骨的体现。
4、邢台武术文化邢台梅花拳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梅花拳根在平乡,花开四方。
自清初以来,以平乡为中心,遍布冀、鲁、豫,辐射影响了全国十数省市区及五大洲20多个国家。
发源于邢台临西的临西弹腿是南拳北腿中“北腿”的代表,沙河藤牌阵也是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邢台南宫则是中国武术之乡,邢台还是武氏太极拳和杨氏太极拳的最重要传承地之一。
博大精深的邢台武术是武林中的奇葩。
5、古代科技文化以郭守敬、僧一行为代表的邢台古代科技文化,曾达到了7世纪和十三世纪世界科技水平的巅峰,他们以其卓越的天文、水利、机械、数学成就名彪中国古代6大科学家之列,他们同张丘建、张子信、宋景业、刘秉忠、郭伯玉等一批邢台籍的科学家一起,深刻影响了中国和世界,为全人类的科学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刘秉忠设计的北京城、郭守敬设计的观星台、大运河(通惠河)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明朝保定“兴州”移民之谜

明朝保定“兴州”移民之谜受东方文化影响,国人有着很深的故乡情结。
由于明朝初年,大量的移民迁徙保定,于是寻根也便成为数百年来沉积于民众之中的一种深沉怀念。
无论是家族谱谍,还是碑铭墓志,更有祖辈口耳相传,保定地区有一种非常流行的说法:某村某姓,祖上来自山西小兴州。
对此,近年来不少人提出质疑:认为小兴州实在今河北省滦平县,而所谓“山西小兴州”有误。
这一说法无论是对于民众的传统观念,还是保定乃至河北的移民史,都是一种新的挑战。
有先生撰文反驳,更多的是不以为然。
然而,上升的学术的层面,这其中确实有许多东西很值得认真探讨。
(一)明初山西并无“兴州”移民受元朝末年及明初“靖难”之役战乱的影响,中原地区人口锐减。
而此时山西却是另外一种景象,中原地区的兵乱及各种灾疫很少波及山西,山西大部地区也没有发生大的水旱虫灾,风调雨顺,连年丰收,同邻省相比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丁兴盛。
再加邻省难民流入山西,使山西南部人口甚是稠密。
据《明太祖实录》记载: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河南人口是一百八十九万一千多人,河北人口是一百八十九万三千多人,而山西人口却达四百零三万零四百五十口,等于河北、河南人口的总和。
于是,洪武初年和永乐年间,在朝廷的统一组织下,从山西大量地移民到河北、北京一带。
这也是为什么民间盛传许多旧家多来自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的缘由。
然而,查寻史料,尽管确有大量山西移民迁徙河北,但却无山西“兴州”移民的半点记载。
《明史》卷七十七记载:“明初,当徙苏、松、嘉、湖、杭民之无田者四千馀户,往耕临濠,给牛、种、车、粮,以资遣之,三年不征其税。
徐达平沙漠,徙北平山后民三万五千八百馀户,散处诸府卫,籍为军者给衣粮,民给田。
又以沙漠遗民三万二千八百馀户屯田北平,置屯二百五十四,开地千三百四十三顷。
复徙江南民十四万於凤阳。
户部郎中刘九皋言:‘古狭乡之民,听迁之宽乡,欲地无遗利,人无失业也。
’太祖采其议,迁山西泽、潞民於河北。
众屡徙浙西及山西民於滁、和、北平、山东、河南。
兴化历史文化浅析

工业的发展而发展的, 形成了安丰、 戴窑、 周庄、 大垛等大的 集镇, 一些农村地区还有定期的集市、 , 庙会 更是文化与商 业的结合。县城东距海边百里, 周围腹地广大, 是海盐内运 的中转地和粮食集散地 , 盐务桥 、 税米桥等地名保存了这段 历史。城区形成了多处有特色的工商业街区, 今天米市河、 发财巷、 补锅塘 、 竹巷等地名便是这段历史的见证。县城有 一批规模较大的商号, 钱庄、 典当业也有相当的规模。万兴 当典主体建筑至今完好, 规模全国罕见。 这批规模较大的老 货真价实, 显示了兴化文化的某些特性。 店经营手段灵活 , 7 . 民 间 文化 。诞生于清代后期的淮剧质朴健美, 直抒胸
座中西合璧的三层小楼, 可以视作兴化建筑文化转型期的
代表。 6.商业文化。兴化商业经济是随着农业 、 、 、 盐业 渔业 手
化县, 兴化从此成为一个独立的县级行政区域延续至今。 在
漫长的历史时期 , 兴化地区的文化内涵逐渐充实, 形式 日 趋 多样。经梳理, 兴化历史文化大致可以归为以下七个方面。 1.文学艺术。 兴化人在文学艺术方面成就辉煌。 宗臣为 明“ 嘉靖七子” 之一。 施耐庵著成古典名著《 水浒
化
浅
析
杨爱国
(兴化市博物馆, 江苏 兴化 225700 )
兴化地处江淮之间、 里下河腹部, 古代东濒大海, 地理 位置较为偏僻 ,但明清以来人才辈出,涌现出大批文化名 人, 现存文化遗迹丰富, 是江苏省历史文化名城。本文依据 历史文献和文物 、 、 遗迹 实地调查资料 , 对兴化历史文化试 作个案分析, 以期对地域文化研究、 保护和建设有所裨益二 一、 兴化历史文化简述 兴化地区有人类活动的历史始 自四千年前。战国时期 相传为楚将昭阳的食邑, 唐代在兴化设昭阳镇, 杨吴武义二 年(920年) 于海陵县(后升为泰州)北设招远场, 不久改为兴
宿迁安澜大桥周边历史文化介绍

宿迁安澜大桥周边历史文化介绍如下:
1.皂河龙运城景区:这是一个大运河文化带的地标性文旅项目,它不仅聚焦文化传承,还成为了游客观光的游览胜地。
在春天,行走在安澜桥上,可以体会到乾隆皇帝曾赞叹的“第一江山春好处”。
2.皂河古镇:这个千年古镇隶属于宿迁市湖滨新区,位于骆马湖畔。
镇上保留着大量的文物古迹、遗址和遗存,如安澜桥、乾隆行宫、合善堂、财神庙等明清建筑,记录了古镇往昔的繁华岁月。
3.安澜龙王庙:据研究,安澜龙王庙的前身是朱山大王庙,后成为清代皇家祭祀黄河之神金龙四大王的专祠。
这一祭祀文化起源于元顺帝时期,与朱山大王由山神变身为河神的时间相吻合。
宿州:九州文化的瑰宝

宿州:九州文化的瑰宝宿州是中国安徽省的一个古老城市,位于大别山南麓,历史悠久,是九州文化的瑰宝之一。
九州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
宿州作为九州文化的代表之一,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宿州九州文化的瑰宝主要体现在城市的历史遗迹、传统节庆、文化风俗、美食等方面。
首先,宿州有丰富的历史遗迹。
悠久的历史赋予宿州许多宝贵的文化遗产。
例如,宿州古城墙是中国境内现存较为完整的明清时期古城墙之一,它是宿州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历史的见证。
古城墙以其高大、宽厚而著名,至今仍然保存完好,成为宿州的一道独特景观。
此外,宿州还拥有千年古刹宿州梁山寺,这是中国佛教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东南第一大古塔佛教圣地”。
其次,宿州的传统节庆展示了九州文化的精髓。
每年的农历春节,宿州举办盛大的“庙会”活动,吸引着数百万人次的游客。
在这里,人们可以欣赏到传统的舞狮、舞龙表演,还可以品尝到地道的民俗食品。
此外,宿州还有独特的中秋节庆祝活动,人们在月亮下唱山歌、吹葫芦笙,品尝着美味的月饼,共度一个温馨而难忘的夜晚。
宿州的文化风俗也是九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宿州的传统戏剧艺术在九州地区享有盛誉,它融合了皖剧、豫剧、徽剧等多种戏曲形式,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宿剧。
宿州的传统乐器“宿州鼓”也是当地文化的代表之一,它以其独特的音色和艺术表现形式,在九州地区广为流传和喜爱。
此外,宿州还有许多传统手工艺品,如宿州剪纸、宿州刺绣等,它们以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风格吸引了众多的观众和收藏家。
最后,宿州的美食也是九州文化的一大亮点。
宿州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培育了许多美味佳肴。
例如,宿州的花酥、豆沙馍、糖水豆腐等各具特色的小吃,成为了当地人和游客的美食首选。
在宿州,还有许多传统的农家菜,如烧鸭、烤鱼、酸菜鱼等,它们以其独特的调味和口感让人回味无穷。
总的来说,作为九州文化的瑰宝之一,宿州以其丰富的历史遗迹、传统节庆、文化风俗和美食等方面展现了独特的地方特色。
【精品】宿迁历史文化

【精品】宿迁历史文化
作为江苏省南部的一个古城,宿迁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在它充满韵味的小巷中,你会发现许多有趣的故事和充满民间色彩的传说。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宿迁的历史文化吧。
宿迁历史
据史料记载,宿迁最早被称为“陇上”或“兴化”,是春秋时期吴国的一个重要部落居住地。
随着历史的变迁,宿迁逐渐形成了一个繁荣的商贸城市,并成为了南通和扬州之间的必经之地。
在明清时期,它的商业繁荣达到巅峰,成为了江苏省内有名的商业城市。
宿迁文化
在宿迁的历史文化中,最为著名的莫过于“水墨南秦,韵味宿城”这句名言。
宿迁的文化底蕴深厚,既有南京文化的基础,又融入了南方的传统文化,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宿迁的文化传统主要表现在:
书法艺术
宿迁是书法艺术发展的重要历史地区,自唐宋以来便有很多著名书法家在此活动。
现在,宿迁市每年都会举行大型书法展和国际书法交流活动,吸引了众多书法爱好者和专业人士的关注。
民间文化
宿迁的民间文化非常丰富,包括戏曲、民歌、民间故事等。
其中,宿迁南丰地区的“南丰戏”是江苏地方剧种之一,具有浓郁的中原地方戏的风韵。
宿迁的民间歌曲也非常多样化,有的歌曲讲的是宿迁的历史故事,有的歌曲表达的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饮食文化
宿迁的饮食文化同样也是一大特色。
宿迁的传统菜系主要有南京、扬州和盐城三大系别。
其中,以南京系为主要代表,以清炒虾仁和炸糕为代表的小吃尤其出名。
总之,宿迁是一座具有浓郁历史文化底蕴的城市。
它的人文景观、历史遗迹、书法艺术、民间文化和美食等方面,都值得我们去深入了解和探索。
沧州文化调研报告

沧州文化调研报告沧州是河北省的一个地级市,位于华北平原北部,地理位置优越。
沧州素有“北邙南汉”之称,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
为了深入了解沧州的文化特色,本次调研主要围绕沧州的历史文化名胜、传统艺术和民俗风情展开。
沧州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名胜,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姜太公庙和铜雀台。
姜太公庙是为了纪念一个古代智者姜子牙而修建的,庙内有姜太公像和纪念碑。
这个庙在沧州的历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对于了解沧州的历史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铜雀台则是沧州的另一个历史名胜,它是一座古代宴会庙宇,建于唐朝,是唐代皇帝举行宴会的地方。
铜雀台保存完好,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了解唐代社会风貌的重要窗口。
沧州还保留了丰富的传统艺术,其中以曲艺和民间音乐最为突出。
曲艺是沧州地区的传统艺术形式之一,在当地非常受欢迎。
曲艺主要包括评弹、评书和河南曲三种形式,它们都以讲述故事和传递民间智慧为主要特点。
在沧州的街头巷尾,常常能够听到传统曲艺演员的表演声。
此外,沧州还有丰富的民间音乐文化,如“河北龙灯”和“雄县大鼓”等,这些音乐形式不仅具有浓厚的民俗风情,而且富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沧州的民俗风情多样丰富,其中最具特色的是赴河朔采樵和出嫁仪式。
赴河朔采樵是沧州地区一个传统的民间活动,每年的春夏之际,许多苗族人会赶到沧州的河朔地区采集樵木。
这项活动既是生活所需,也是沧州地区特有的民俗文化。
而出嫁仪式则是沧州地区婚礼的重要仪式之一,新娘出嫁的时候,会有一系列的礼仪和庆祝活动,如围堵、迎亲和主人宴等,这些仪式与传统的沧州婚礼风俗息息相关,展现了沧州地区的民俗风情。
综上所述,沧州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其中包括姜太公庙和铜雀台等历史名胜,曲艺和民间音乐等传统艺术形式,以及赴河朔采樵和出嫁仪式等民俗风情。
这些文化特色不仅丰富了沧州的旅游资源,还展现了沧州地区独特的历史和人文魅力。
通过深入了解沧州的文化特色,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发扬沧州的独特文化,推动沧州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兴洲历史文化
京城北行百余公里,即为河北省滦平县城。
这里山清水秀,气候宜人。
康熙皇帝曾以“土肥水甘,泉清峰秀,三庚无暑,六月生风,地脉宜谷,气清少病,诚为佳景”形容此地。
大清皇庄所在地大屯乡兴洲村,就坐落在这天然美景之中。
兴洲位于滦平县城北偏东十公里处,地处兴洲河西岸。
春秋时为东胡地,战国时为燕国地。
秦属渔阳郡。
西汉为渔阳郡白檀县,北魏属安州广阳郡广兴县,西境为御夷镇地;后并入厍莫奚。
隋唐因之,属饶乐都督府辖。
辽为中京道北安州兴化县地,西境为奚王府地。
金为北京路兴州兴化县、宜兴县地。
据《钦定热河志》载:“宜兴故城,在滦平县(今承德市滦河镇治所)西北七十五里,金初,为兴化县白檀镇,泰和三年(1203年)置宜兴县属兴州。
元初因之,致和元年升为宜兴州,以旧有兴州,故俗称此为小兴州。
”由此可知,金、元时所说的小兴州,即今日的兴洲。
“州”字演化为“洲”字。
历史上的秦汉时期,现今的小城子村就是白檀县县治之所在。
史料记载,汉代名将飞将军李广镇守渔阳时曾弥节白檀。
北魏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踏查古濡水,亦曾就白檀故城、兴州河(古称大要水)有过详细注疏。
从北魏到元明,几百年间兴洲村所在,一直处在城镇核心位置。
先后为‘兴化县’‘宜兴县’‘宜兴州’‘兴州卫’的县府、州府、卫治所在地,古城遗址尚存。
明朝初年进行的19次大移民。
其中从古北口外宜兴州所辖范围内先后向保定、良乡一带移民3次,6万户,到了明成祖朱棣时的永乐朝,出于防御的需要又将长城以外
宜兴州所辖各卫所10万众,悉数迁入长城以内。
长城之外‘欧脱地’自此形成。
同时也成为了明代大移民时期的著名移民集散地。
如今‘古北口外小兴州’已成为与山西洪洞齐名的“十大寻根问祖地”之一。
清朝于当时的滦平境内修建了八座行宫,其中只有兴州行宫至今犹存,在兴州行宫,有御赐红白牡丹各一株,历经300多年至今仍逢春盛开。
兴洲“牡丹梦”——康熙皇帝与村姑的爱情故事,至今仍被传为佳话。
顺治皇帝敕封的兴洲皇庄,是大清皇宫内务府直管的专属御用皇粮供应基地,并敕令设皇粮庄头管理。
兴洲行宫位始建于清朝顺治八年,历经康熙、乾隆年间两次扩建,包括宫殿区、贞节牌坊、观音茶三部分,总面积1.2万平方米,是一座有相当规模的建筑群,兴洲行宫是古北口外唯一幸存的清代早期行宫,具有很高的历史研究价值和文物价值,是研究大避暑山庄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2001年被省政府定位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康熙皇帝北上围场狩猎,曾两次下榻于此。
大屯乡兴洲村内有兴洲城古城遗址,兴洲河西岸,距滦平县城约15公里,海拔高度475米,承丰公路贯穿南北。
清顺治七年,顺治皇帝巡典滦平,敕命设立兴洲等23个皇庄,直属皇宫内务府,负责为宫廷生产御用粮米、畜禽、蛋奶等食材。
随后,兴洲行宫开始肇建。
康熙年间,康熙皇帝北巡木兰围场,曾90次巡典滦平并多次驻跸兴洲行宫。
在这里,康熙皇帝策马射猎、读书理政、沐浴和风暖阳,品味天然美馔,留下了道不尽的历史故事,“兴洲牡丹”就是皇帝与村姑的爱情见证,至今仍为人们津津乐道。
清代早期,康熙皇帝为了平定漠南蒙古布尔尼和漠西蒙古葛尔丹的版乱,同事要绥抚蒙古诸部。
经常北巡到围场举行木兰秋狝活动。
康熙三十一年(1692)七月,康熙带着大皇子、三皇子、四皇子、五皇子、六皇子、七皇子、八皇子等七位皇子去木兰围场,九月初八回銮时驻跸滦平县兴洲皇粮庄头于司马府宅,皇帝与当地大户家姑娘于桂香邂逅相遇,一见钟情。
于桂香奉命“陪嫁”,一夜之后成了于娘娘,第二天,皇帝留下了一件信物:一杆“盘龙枪(拐杖)”,并共同栽下了红、黄、白、粉四株牡丹花。
并答应于娘娘回朝后安排妥当,再接她入宫,朝暮相伴长相厮守。
康熙皇帝日理万机,国事繁忙,遂将此事遗忘,而于娘娘日夜思盼,门户不出,守在后花园与牡丹相伴,浇水施肥,牡丹花娇叶茂,小姐却此情难忘,终日茶饭不思,最后满头白发郁郁而死。
乾隆四十九年,乾隆听闻此事,下诏为于娘娘建立了一座行宫,并为于娘娘立了“贞节牌坊”并亲手题额“石固松青“四字。
承德兴洲地处塞北,纬度甚高。
能有牡丹盛开,实属稀奇,且存活至今已有三百年的历史。
据介绍,兴州古城占地面积139830平方米。
地处交通要冲,是金代的军事重镇。
城址为长方形,城墙夯筑,北城墙东西两端建有翼墙,具有明显的防御功能。
城内曾出土大量砖、瓦等建材和生活用品。
进入兴州古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四座废弃的门廊柱基一字排开,并列于门前,上面粗糙的刻有龙鳞、水纹和荷花模样的纹理,中有凹槽,据说是安插门柱所用。
进入大门,是一块刻有“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
单位:兴州行宫”字样的石碑。
石碑四周,地势平坦,庄园整齐。
与时代不相协调的是班驳的墙体还残留着六十年代的痕迹,仔细辨认,上面题的是:“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各级领导务必充分注意,万万不可大意。
”落款是:毛泽东。
石碑的右侧就是被铁栅栏圈护起来一红一白两姝牡丹。
此两姝牡丹是康熙年间所栽种,具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
观音寺
观音寺距“兴洲行宫”东南约100米处,占地3亩多,坐北朝南,平面布局是汉传佛教寺院伽蓝七堂建筑风格。
滦平县观音寺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间,是清康熙行宫的组成部分,是滦平县唯一一座保存完好的清代早期建筑风格的古刹,现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牡丹
牡丹,是中国的国花。
据刘博士介绍:牡丹原产我国西北部,秦岭和陕北山地多野生。
在我国栽培历史悠久,南北朝时已经成为观赏植物。
唐时盛栽于长安,宋时称洛阳为牡丹为天下第一,故牡丹又名洛阳花。
《群芳谱》中记载牡丹有180多种,有一千五百多年的载培史。
牡丹为花中之王,有“国色天香”之称。
每年4-5月开花,朵大色艳,奇丽无比,有红、黄、白、粉紫、墨、绿、蓝等色。
花多重瓣,姿丰典雅,花香袭人。
我国人民把它作为富丽繁华之象征,称之为“富贵花”、“百两金”。
早在唐代都城长安栽植和观赏牡丹之况极盛,白
居易诗曰“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
目前,除洛阳之外,以山东荷泽赵公社牡丹最盛,每逢4-5月间牡丹盛开之时,五彩缤纷,香艳各异,吸引着全国园艺工作者和无数国际游人。
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
”中国是牡丹的故乡,洛阳更是牡丹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洛阳牡丹以花大色艳、端庄富丽、品种繁多闻名天下。
它雍容华贵,端妍富丽,是吉祥昌荣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