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概论课程教学大纲.doc

合集下载

《地球科学概论》教学大纲.doc

《地球科学概论》教学大纲.doc

《地球科学概论》教学大纲修订单位:**学院化学系环境科学教研室执笔人:一、课程的基本信息1.课程中文名称:地球科学概论2.课程英文名称:Introduction to Earth Science3.课程类别:选修课4.适合专业:环境科学专业5.总学时:32学时6.总学分:2学分二、本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作用和任务《地球科学概论》是面向地质学、资源勘查工程(石油与天然气方向、固体矿产方向)、土木工程(建筑工程方向、岩土工程方向、地下工程方向、道桥工程方向)、环境科学、勘查技术与工程(水文地质与环境地质方向)等专业设立的学科基础必修课程,承担着对学生进行专业启蒙和专业基础教育的双重任务。

课程的目的是通过理论和实验教学,使学生对行星地球的组成、构造、形成和演化规律有科学的认识,掌握地球科学的基础知识和地质作用的基本原理,掌握基本地质工作方法,为后续系统的专业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基本要求序论(1学时)教学内容:1、什么是地球科学2、地球科学的特点和工作方法3、地球科学的分科4、为什么要学习地球科学教学要求:要求学生了解地球科学研究的基本内容。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1学时)教学内容:1、宇宙2、银河系与太阳系3、地球教学要求:要求学生了解地球环境的形成和基本特征。

使学生概略地了解人类经过漫长的探索终于证实大地是一个球体,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而只是太阳系中一颗不大的行星,太阳系是拥有2000多亿颗恒星的银河系中一个不大的夭体系统,银河系是数以百亿计的星系中的一个旋涡星系,地球是现在已知的、惟一适合人类生存的星球等基本知识。

第二章行星地球简史(1学时)教学内容:1、太阳系的起源2、地球的诞生3、地质年代教学要求:要求学生了解太阳、地球的形成和基本特征。

重点掌握:地层层序律、化石层序律等原理是认识地球历史的基本方法,20世纪开始, 利用同位素等方法来取得地球的年龄资料。

第三章大气圈(2学时)教学内容:1、大气圈的作用2、大气圈的物质组成3、大气圈的分层4、大气圈的物质转换5、大气的运动和多变的气候6、气候及其变迁的原因教学要求:要求学生掌握地球大气组成结构、大气运动的规律、大气运动与大气污染物的关系。

地球科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地球科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地球科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课程编号】:031305【开课对象】:四年制本科:地质学专业【学分】:4【总学时】:64【先修课程】:无二、教学目标本课程是地球科学各分支学科诸专业(包括资源勘查工程、矿物加工工程等专业)的入门课或基础课。

主要任务是介绍地球科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主要研究方法,使学生较全面了解现代地球科学的主要成就、基本知识和时空观念,训练学生掌握一些重要的基本技能,启发学生主动钻研地球科学的精神,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增进学生学习地球科学的兴趣,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苦乐观,同时为今后各门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教学要求及内容提要结论(一)教学要求讲授地球科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意义以及该门课程的主要内容和授课计划等。

要求学生掌握地球科学的基本概念,将今论古等基本原理和本门课程的主要特点和研究方法,了解研究意义,引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

(二)内容提要1.地球科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2.地球科学的研究方法3.地球科学的研究意义4.地球科学的发展简史与未来展望(三)重点、难点1.重点:“地球科学”基本概念“将今论古”原理2.难点:地球科学的特点.第一章结论(一)教学要求讲授地质学研究对象。

要求学生了解地质学的研究内容,学习研究方法。

(二)内容提要1、地质学研究对象2、地质学研究任务3、地质学的研究内容4、地质作用、它的特点及研究方法(三)重点、难点1、重点:地质学的研究对象。

2、难点:地质作用及研究方法。

第二章矿物(一)教学要求通过元素、矿物的基本概念及矿物基本性质讲授,要求学生掌握矿物、晶体、矿物的化学性质及物理性质以及集合体形态等基础知识为肉眼认识、鉴定常见矿物奠定基础。

(二)内容提要1、元素2、矿物3、矿物的基本性质4、认识常见矿物(三)重点难点1、重点:矿物的基本性质。

2、难点:通过矿物的基本性质识别矿物。

第三章岩浆作用与岩浆岩(一)教学要求岩浆作用是地球内部物质运动变化的一种重要方式。

地球概论大纲

地球概论大纲

甘肃民族师范学院地理科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地球概论一、说明(一)课程性质《地球概论》是高等师范院校地理科学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它主要阐述宇宙中各种天体运动的一般规律,揭示这些规律同地球环境形成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为学习其它地球科学的课程提供地球整体的知识,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

(二)教学目的通过《地球概论》的学习,掌握地球天文学和地球物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认识它们对地理环境形成过程的重要意义。

掌握一般天象的形成原理和观测一般天象的基本技能,从而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宇宙观、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人生观。

(三)教学内容及学时数(四)教学方式讲授及视频资料演示(五)考核要求1.考核的方式及成绩评定期末考试实行闭卷考试。

期末成绩占60%,平时成绩占40%(课后作业20%,讨论10%,考勤10%)2.考题设计本大纲各章所提到的考核要求都是考题的重点,试题覆盖到每一章,适当的突出重点章节,加大重点内容的覆盖密度。

本课程考试试卷可能采用的题型有:名词解释、单项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计算题和论述题等题型。

二、本文第一章地球坐标与天球坐标教学要点:地理坐标、天球坐标教学时数:8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地理坐标(2学时)地球上的经线和纬线;地球上的方向和距离;经度和纬度;地理坐标。

第二节天球坐标(6学时)天球和天穹;天球的视运动;天球上的圆、点、方向和距离;球面和地平坐标系。

教学要求:1、使学生掌握地理坐标的基础上,了解四大天球坐标系的内涵及相互联系。

考核要求:1.地理坐标和天球坐标的相关概念(理解)2.经度、纬度和各种坐标系的内涵及地理意义(掌握)3.各种天球坐标系之间的区别(了解)第二章地球的宇宙环境教学要点:恒星和星系、太阳和太阳系、月球和地月系教学时数:18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恒星和星系(4+2学时)恒星及其自行;恒星的发光和光谱;多普勒效应;恒星的亮度和光度;恒星的多样性;恒星的演化;银河与银河系;太阳在银河系中的位置和运动;河外星系;宇宙和天文新发现。

地球科学概论教学大纲

地球科学概论教学大纲

《地球科学概论》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地球科学概论适用专业:地质学总学时:48 理论学时:36 实验学时:12编写人:肖传桃审订人:李建明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在地质学专业课程中,《地球科学概论》属于专业基础课,其作用与任务是:通过这门课程学习,使学生建立起地质学的基本概念,掌握地球科学的一般基础知识,初步具备地质学分析、推断问题的思维能力(或地质思维)和资源环境意识;并初步了解地球科学的一般工作方法;为后续课程诸如构造地质学、沉积岩石学、普通岩石学、古生物与地史学等打下一定基础。

二、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绪论2学时地球科学的研究内容、地球科学的研究方法;本课程的任务和内容,地质学发展简史与趋势。

第一篇地球的物质组成与内部构造第一章地球 1.5学时地球的形态、大小、表面形态;地球的外部圈层;地球的物理性质。

第二章地壳 1.5学时地壳的结构和类型;地壳均衡概念;地壳的物质组成。

第二篇地球的历史第三章地质年代与地层系统3学时地质年代确定方法;相对地质年代;同位素地质年代;地层系统。

第三篇地质作用第五章地质作用概述2学时地质作用的一般概念;外力地质作用;内力地质作用。

第六章风化作用与剥蚀作用4学时风化作用概念及类型和特征;包括物理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生物风化作用;风化作用的速度及其影响因素。

剥蚀作用的类型和特征,包括地面流水、地下水、冰川、海洋及湖泊、风的剥蚀作用。

第七章搬运作用与沉积作用4学时包括地面流水、地下水、冰川、海洋及湖泊、风的搬运作用与沉积作用以及成岩作用、沉积岩的一般特征。

第八章岩浆作用与变质作用2学时岩浆作用及岩浆岩的概念;岩浆的喷出作用—火山活动;岩浆的侵入作用;岩浆的演化及岩浆活动基本规律;岩浆岩。

变质作用概念;变质作用的因素;变质作用的方式;变质作用的类型与强度;变质岩。

第九章构造运动和地质构造6学时构造运动和地质构造;现代及新构造运动表现;地史时期构造运动的表现;岩层产状及岩石变形;褶皱构造;断裂构造;构造运动的规律、地震作用(概念、成因类型、地震地质作用、地震带的分布)。

《地球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地球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地球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信息
二、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目标:
1.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能掌握普通天文学基础知识、地球天文学和地球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为以后将要学习的课程奠定基础。

2.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能了解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的运动及其地理意义,理解它们在地理环境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掌握地理科学的基本思想方法和基本实验技能,为以后从事中学地理教育工作打下基础。

3.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能掌握简易天象观测的基本技能,培养空间概念和空间思维能力,形成辩证唯物主义宇宙观。

4.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借助对日月星辰位置变化的观测,理解天体运行的状况,养成细心观察、逻辑判断、正确结论的学习习惯,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能了解地理科学的最新发展动态和地理教育的最新研究成果,学生能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发展观,认真对待地球、呵护地球环境,建立和谐人地关系,从而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表
三、教学内容与预期学习成效
3
4
5
四、成绩评定及考核方式
五、课程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建议教材
金祖孟、陈自悟.地球概论(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2.主要参考书
余明.地球概论(第一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胡中为、朱慈墭等.天文学教程(第二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6。

《地球概论》教学大纲

《地球概论》教学大纲

《地球概论》教学大纲主讲曾承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中文名称:地球概论2、课程类别:必修3、适用专业:地理科学4、课程地位:专业基础课程5、总学时:60学时6、总学分:47、先修课程:无二、课程目标《地球概论》是地理科学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内容分为两部分,即地球的天文学和地球的物理学。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了解关于行星地球的基础知识,包括地理坐标与天球坐标、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的运动及其地理意义、地球和月球,以及地球的结构和物理性质。

并通过现代宇航工业发展中一些典型案例的介绍,让学生了解现代宇航事业的发展状况,增强学生的民族精神、爱国精神、国际主义精神,从而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添砖加瓦,为世界宇航事业发展出力。

三、课程内容第一章地理坐标与天球坐标(8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地理坐标与天球坐标,能判读地球经纬度和第一、第二赤道坐标。

重点:地理坐标和天球坐标的判读;难点:天球坐标的判读。

第一节地理坐标1、经线和纬线2、经度和纬度第二节天球坐标1、天球2、天球坐标第二章地球的宇宙环境(12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认识地球的宇宙环境,能识别常见天体。

重点:星系、太阳系、地月系;难点:星系。

第三节恒星与星系1、恒星2、星系第四节太阳和太阳系1、太阳2、太阳系第五节月球和地月系1、月球2、地月系第三章地球的运动(8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证据、规律和后果。

重点:地球运动的规律和后果;难点:地球运动的后果。

第六节地球的自转1、地球自转及其证明2、地球自转的规律性3、地球自转的后果第七节地球的公转1、地球公转及其证明2、地球公转的规律性3、地球公转的后果第四章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16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包括四季、五带、历法和时间。

重点: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难点:历法和时间。

第八节四季和五带1、太阳的回归运动2、昼夜长短3、太阳高度4、地球上的四季5、地球上的五带第九节历法1、历法概说2、阴历3、阴阳历4、阴历第十节时间1、时间和时间单位2、钟表时刻与量时天体3、钟表时刻与地方经度第五章地球和月球(8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日食和月食的成因和规律;掌握海洋天文潮汐的成因和规律及作用。

地理科学专业05级教学大纲地球概论课程教学大纲.doc

地理科学专业05级教学大纲地球概论课程教学大纲.doc

翔云中心小学德育工作三年提升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南安市翔云中心小学2011.9南安市翔云中心小学德育工作三年提升行动计划实施方案(2011-2013 年)为深入贯彻落实《南安市学校德育工作三年提升行动计划实施方案的通知》(南委教〔2011〕132号)和《福建省中小学德育工作三年提升行动计划》以及全国全省教育工作会议和国家、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坚持德育为先的理念,以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师德建设年为载体,以小公民道德建设教育为重点,以素质教育基地建设为契机,深入推进实施素质教育,加强常规管理,加强队伍和基地建设,开展学校德育研究。

切实推进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积极构建学校德育现代化体系,全面营造学生健康成长环境,提高学校德育工作实效。

全力打造我校德育工作新亮点,实现学校德育工作新提升,现就我校德育工作三年提升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制定如下。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遵循学生身心特点和成长规律,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主题,加强理想信念、民族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公民意识和行为规范教育,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增强德育合力,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进一步提升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努力开创我校德育工作新局面。

二、工作目标经过三年努力,我校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进一步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更加普及深入,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育人网络更加健全完善,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更加丰富生动,心理健康、文明礼仪和法纪教育更加有效,德育队伍更加有力,校园文化更加繁荣,德育特色更加彰显,努力推动我校德育工作迈上新台阶。

遵循学生身心特点和成长规律,整体规划学校德育工作,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道德品质和健全人格,促进学生成人成才,为学生终生发展和幸福生活打好基础。

《地球概论》教学大纲

《地球概论》教学大纲

《地球概论》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中文名称:地球概论2、课程类别:必修3、适用专业:科学教育4、课程地位:专业基础课程5、总学时:72学时6、总学分:47、先修课程:无二、课程目标《地球概论》是地理科学和科学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内容分为两部分,即地球的天文学和地球的物理学。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了解关于行星地球的基础知识,包括地理坐标与天球坐标、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的运动及其地理意义、地球和月球,以及地球的结构和物理性质。

并通过现代宇航工业发展中一些典型案例的介绍,让学生了解现代宇航事业的发展状况,增强学生的民族精神、爱国精神、国际主义精神,从而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添砖加瓦,为世界宇航事业发展出力。

三、课程内容第一章地理坐标与天球坐标(8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地理坐标与天球坐标,能判读地球经纬度和第一、第二赤道坐标。

重点:地理坐标和天球坐标的判读;难点:天球坐标的判读。

第一节地理坐标1、经线和纬线2、经度和纬度第二节天球坐标1、天球2、天球坐标第二章地球的宇宙环境(14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认识地球的宇宙环境,能识别常见天体。

重点:星系、太阳系、地月系;难点:星系。

第三节恒星与星系1、恒星2、星系第四节太阳和太阳系1、太阳2、太阳系第五节月球和地月系1、月球2、地月系第三章地球的运动(10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证据、规律和后果。

重点:地球运动的规律和后果;难点:地球运动的后果。

第六节地球的自转1、地球自转及其证明2、地球自转的规律性3、地球自转的后果第七节地球的公转1、地球公转及其证明2、地球公转的规律性3、地球公转的后果第四章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16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包括四季、五带、历法和时间。

重点: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难点:历法和时间。

第八节四季和五带1、太阳的回归运动2、昼夜长短3、太阳高度4、地球上的四季5、地球上的五带第九节历法1、历法概说2、阴历3、阴阳历4、阴历第十节时间1、时间和时间单位2、钟表时刻与量时天体3、钟表时刻与地方经度第五章地球和月球(10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日食和月食的成因和规律;掌握海洋天文潮汐的成因和规律及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球概论》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 031301001课程名称:地球概论英文名称:An Introduction to Earth课程性质: 专业基础课总学时:64学分: 4适用对象: 地理科学本科专业先修课程:无一、编写说明(一)本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地球概论》是地球系统科学基本物理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师范院校地理专业的第一门基础课。

它是对全球概括性论述的一门学科,它的内容是关于行星地球的基础知识,内容首先是天文学,其次是物理学;地球的天文学还包括地球的宇宙环境。

《地球概论》起着为其它学科开路的作用,在《地球概论》以后,地理专业还有一系列地理课程。

《地球概论》的任务,首先在于为所有这些课程提供关于地球系统科学的基本知识,特别是提供同太阳辐射能在地球表面上的分布和变化以及与地球运动参数有关的天文知识。

关于地球系统科学的基础知识也是中学地理课程的重要内容和难点所在。

因此,作为以培养中学地理教师为主要任务的高师地理专业的一门基础课,《地球概论》课程也是为中学地理教学服务的。

同时,地球系统科学的基础知识,包括关于天体和宇宙的知识在内,都是人类认识自身生存环境的基本知识。

这些知识都是同辩证唯物主义的宇宙观相联系的。

因此,《地球概论》的教学,应该在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的宇宙观方面,在科学普及宣传方面,起着有益的作用。

(二)教学基本要求《地球概论》的教学力求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阐明有关地球系统科学的基础知识,以地球和天体运动的客观事实,揭示自然界的相互联系和运动规律,以及人类认识自然界的从现象到本质的辩证过程。

《地球概论》的教学力求体现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务使教学内容符合高师地理系地理专业和其它专业以及中学地理教学的需要;对于天文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要注意适可而止。

《地球概论》的教学要使学生掌握如下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即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及其相互关系的知识,地球上的四季和五带、历法和时间的知识,日、月食的知识。

《地球概论》的课外教学要使学生掌握如下的基本技能,即认识主要星座,并且在其中识别行星,使用学校天文望远镜观测月面和行星,从而使师范生在走上教学岗位后能带好中学的第二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

(三)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改变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

在教学中要多开展以任务为中心的、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

在加强基础训练的同时,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发现式和研究式的教学方法,问答、讨论讲授、与答疑相结合,加入实验的观测活动。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利用现有图书资料和网上信息,获取知识,并使学生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各种能力。

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

要积极采用现代的、多元的和全方位的教学模式,在充分利用原有的电教设备的基础上,利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

(四)实践环节1.实验:利用天文望远镜观察月球表面状况,木星卫星和土星光环;运用天球仪或星图观察四季星空,认识主要星座;观察并记录月球升空时刻及其月相变化。

2.课程设计:通过天文的观测,使学生有一个更直观的感性认识;以此达到对教材融会贯通的教学目的;有助于课堂教学的进一步深入进行。

3.学时分配见教学时数分配表(六)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本课程是按照自然地理的需要选取天文学、地球物理学知识的,并在的“地球整体”或“行星地球”的题目将所取之材有组织起来,且一一落实到地理基点上,阐述其地理意义或与自然地理的关系。

《地球概论》所提供的地球整体基础知识,是考察自然地理环境或其某个局部、成分所必须的,因而是学习自然地理学其他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基础的一部分。

(七)教材与主要参考书1.推荐选用教材:《地球概论》,金祖孟陈自悟,高等教育出版社2.主要参考书:①《地球概论》,刘南,高等教育出版社②《地球概论教程》,应振华,高等教育出版社③《地球概论》,徐庆华,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八)说明对属于自然地理学范畴的《地球概论》课而言,所涉及概念较多,应力求解释清楚明白;每章应突出重点、难点;第四章为本课程的重点章节,应多与自然地理现象联系;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实验,加强学生的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纲要第一章地球的宇宙环境一、教学的基本要求1.掌握太阳的热源产生、外部结构,太阳活动及对地球的影响;2.掌握大行星的基本特点,类地行星与类木行星的区别;3.掌握彗星的结构,了解流星体与流星、流星雨、陨星;4.掌握太阳系的运动规律和结构特征;5.掌握恒星及其恒星的光度、亮度和星等的关系;6.掌握银河系的结构与运动;二、教学内容第一节太阳和太阳系要点:1.太阳:(1)太阳的距离、大小和质量(2)△太阳的热能、温度和热源(3)△太阳的内部结构、外部结构,(4)△太阳活动及对地球的影响2.太阳系:(1)太阳系的发现(2)太阳系的组成太阳①△八大行星及其卫星:②矮行星:矮行星定义、冥王星③△小天体:④行星际物质(3)△太阳系的结构和运动(4)太阳系的起源:第二节恒星和星系要点:1.恒星:(1)恒星的概念(2)△恒星的运动(3)△恒星的距离(4)恒星的发光和光谱(5)△○恒星的光度和亮度:概念、相互的联系(6)恒星的多样性2.星云:(1)星云的概念(2)星云的特点(3)星云的类型3.星系:(1)星系命名(2)星系分类(3)△银河与银河系(4)△河外星系第三节天体的起源和演化要点:1.宇宙的起源演化(1)宇宙:多样性与统一性,无限性(2)宇宙演化模型:稳恒态宇宙模型、演化态宇宙模型(3)大爆炸宇宙学简介:演化过程、宇宙的未来、观测证据2.△○恒星的演化(1)引力收缩阶段(幼年期)(2)主序星阶段(壮年期)(3)红巨星阶段(中年期)(4)白矮星、中子星和黑洞阶段(晚年期)第二章地理坐标和天球坐标一、教学的基本要求1.掌握地球上的基本点、圈,地理坐标,地球上两点间的距离和相对方向;2.掌握天球上的基本点和圈,圈的两极、和相交的点;3.掌握四个天球坐标系的基圈、辅圈、原点和坐标以及各个坐标系的特点;4.掌握地理坐标与天球坐标的关系、意义及应用;5.掌握天球坐标系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并会计算;6.了解星座的概念、分区星空的划分,掌握星空的变化及四季星空变化的原因;二、教学内容第一节地球和地理坐标要点:1.△地球上的基本点和圈(1)基本点(地心、地极)(2)基本圈(赤道、纬线圈、经线圈、经线、纬线)2.△地理坐标:(1)地理经度概念(2)地理纬度概念3.△地球上两点间的距离和相对方向:(1)地球上两点间的距离的计算(2)两点间相对方向的判断第二节天球和天球坐标要点:天球的概念:1.△○天球上的基本点和圈:(1)天轴和天极天子午圈、四方点、卯酉圈、六时圈、天赤道、黄道和春分点、天顶、天底和地平圈的概念,(2)六个基本圈相交点和各自的两极2.△○几种天球坐标系:(1)地平坐标系(2)时角坐标系(3)赤道坐标系(4)黄道坐标系3.△○地理坐标与天球坐标的关系:(1)地理纬度与天顶赤纬、天极高度的关系(2)观测地点的恒星时与天体的赤经、时角的关系4.各种天球坐标系间的区别和联系:(1)区别(列表)、(2)△○联系①地平坐标与时角坐标间的相互转化②赤道坐标系与时角坐标系间的相互转化③赤道坐标系与黄道坐标系间的相互转化第三节星座要点:1.星座的概念:2.星空图:(1)分区星空的划分(2)星图的简化、四个星区的组成(3)星空的概念(4)△星空的周日变化和周年变化、四季星空变化的原因第三章地球的运动一、教学的基本要求1.了解地球自转运动和和天体周日运动的关系;了解地轴的进动与岁差、进动的后果和原因。

2.掌握地球自转运动的证明,重点是傅科摆的偏转原理及实验;3.掌握地球自转运动的方向、周期和速度,重点是地球自转周期、速度;4.掌握地球自转运动的后果,重点是不同纬度天体的周日运动表现地球上运动物体的偏转现象的证明;5.了解地球的公转的证明(恒星的周年视差、恒星的光行差);6.掌握地球公转运动的规律性,重点是地球公转运动的轨道与轨道面、地球公转运动的周期、速度的季节变化;7.掌握地球公转运动的后果和效应,重点是行星的视运动;二、教学内容第一节地球的自转运动要点:1.地球的自转运动的发现及证明(1)地球自转运动的发现:天体的周日运动(定义、周日圈)(2)△地球自转运动的证明①两极扁缩:(地面重力随纬度的变化和地球的扁缩)②落体偏东③○傅科摆的偏转:原理、傅科摆的特点、傅科摆实验2.地球自转运动的规律性:(1)极移和进动:①极移:两极在地表的移动、各地经纬度的微小变化②△地轴进动:概念原因后果(2)地球自转运动的方向、周期、速度:①地球自转运动的方向②△地球自转运动的周期:太阳日、太阴日、恒星日,三种日的区别。

③△地球自转运动的速度:角速度、线速度、自转速度的变化3.地球自转运动的后果:(1)天体的周日运动①不同天体的周日运动②△○不同纬度天体的周日运动:一般模式(恒显星、恒隐星、出没星)(2)△水平运动物体的偏转现象①原因:用经纬线的偏转解释运动偏向②科氏力和地转偏向力:地转偏向力的大小、方向、△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第二节地球的公转运动要点:1.地球的公转的证明:(1)恒星的周年视差:视差位移、位移路线、位移大小(2)恒星的光行差:光行差位移及路线2.△地球公转运动的规律性:(1)地球公转的轨道及其特征;黄道和黄道面;地轴的倾斜。

(2)地球公转运动的方向、周期(恒星年、回归年、近点年、食年),(3)地球公转运动的速度及其季节变化3.△地球公转运动的后果和效应:(1)太阳的周年运动(2)○行星与太阳的会合运动①行星轨道速度比较②会合运动周期③行星与太阳相对位置的变化④○行星的逆行第四章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一、教学的基本要求1.掌握太阳回归运动的概念、太阳直射点的概念及特点,太阳回归运动的表现及与地球公转运动的关系,太阳回归运动的意义;2.了解昼半球、夜半球、晨昏线概念,昼夜交替的概念及与地球的关系;3.掌握形成四季和五带的主要因素,重点是昼夜长短及其变化和太阳高度及其变化(计算公式、决定因素、昼夜长短的纬度分布和季节变化的规律);4.掌握四季变化的性质及其原因,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和四季的递变,了解四季的划分;5.掌握五带的划分的依据、各带特征、五带性质;6.掌握历法的定义及其制定的原则,历法的主要类型(定义、制定的原则、特点);7.掌握太阳日及其长短变化、平太阳日和平太阳秒的概念,了解历书秒、原子秒;8.掌握时刻的测定,重点是恒星时、视太阳时、平太阳时的概念和联系;9.掌握各地时间,重点是区时的概念和区时制度、区时的划分、各时区间的区时换算,两地时差及行程时间的计算;二、教学内容第一节四季和五带要点:1.太阳的回归运动及形成四季和五带的主要因素(1)太阳的回归运动①△有关概念:回归运动、回归线、回归年②△太阳回归运动的表现及地球公转运动的关系③△太阳回归运动的地理意义(2)△形成四季和五带的主要因素:日地距离、昼长、太阳高度2.昼夜长短:(1)昼夜交替—△含义①晨昏线:特点、晨昏线判断②昼夜交替周期——太阳日③昼弧和夜弧:△○半昼弧计算公式(2)△昼夜长短的纬度分布(3)△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4)影响昼夜长短的其他因素(5)晨昏蒙影现象3.△太阳高度:含义(1)太阳高度计算(2)○正午太阳高度H(3)H的纬度分布(4)H的季节变化4.四季和五带(1)△影响季节变化的因素及产生四季变化的原因(2)季节变化性质(3)△○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和四季递变(4)四季划分:①我国传统四季的划分②西方四季的划分5.△五带(1)五带划分的依据(2)各带的特征(3)五带的性质第二节历法要点:1.△历法及其制定的原则:(1)历法的定义(2)制定的原则2.△○历法的主要类型:(1)太阳历的定义、制定的原则、特点(2)太阴历的定义、制定的原则、现行阳历、阳历沿革(3)阴阳历的定义、制定的原则、中国旧历第三节时间的计量要点:1.时间及其单位:(1)△真太阳日和平太阳日:○真太阳日长短不等的原因;平太阳日定义(2)科学上时间单位的演变2.△时刻的测定:(1)恒星时的概念(2)△○视太阳时、平太阳时、时差的概念(3)△○恒星时、视太阳时、平太阳时的联系3.△各地时间:(1)△地方时的定义、与经度的关系(2)世界时:定义、与地方时的换算(3)△○区时:时区划分及区时制度的建立、与经度的关系;区时概念、与时区关系、与世界时的换算;现实时区与法定时;北京时间(4)△○日界线的划分(5)△○两地时差及行程时间的计算第五章月球和地球一、教学的基本要求1.了解月球的特性;2.掌握月球公转运动的轨道,月球公转运动周期和速度;3.掌握日月会合运动,重点是日月会合运动与朔望月的关系;4.掌握月相变化的原因、月相变化的过程;5.了解月影、地影、本影、伪本影的概念;6.掌握日食、月食定义、种类、过程;7.掌握发生日食、月食的条件,了解食限和食季;二、教学内容第一节月球的特性要点:1.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2.是距离地球最近的有形天体3.月球对地球的作用4.月球的大小5.月球的表面形态、物理性质第二节月球的运动要点:1.地月系的绕转和月球的公转运动:(1)△月球公转运动的轨道(2)△月球公转运动周期和速度(3)月球公转运动的方向2.△日月会合运动与月相(1)△日月会合运动与朔望月的关系(2)△○月相变化及其成因3.月球的自转运动第三节日食、月食要点:1.日食、月食现象(1)日食现象(2)月食现象(3)△日食、月食定义2.日月食的形成(1)地球和月球的影子月影、地影、本影、伪本影的概念(2)△日食、月食的形成及种类:1、日食的种类:日全食、日偏食、日环食2、月食的种类:月全食、月偏食3.△日月食过程(1)过程实质(2)日全食过程(3)月全食过程(4)偏食过程(5)日环食过程4.日月食的规律(1)△发生日食、月食的条件(2)○食限和食季(3)见食次数大纲制订人:赵德芳大纲审定人:宗静婷制订日期:2008年12月5日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