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类诗词分析
2025年高考语文古诗词题材解读:即事(景)抒怀诗

即事(景)抒怀诗题材解读一、题材特征(1)诗歌中包含叙事或写景内容,重点在作者由所叙之事或所写之景而生发的感慨之情。
即事抒怀偏重于叙事,即景抒怀偏重于写景,其重点都在“抒怀”。
(2)标题往往有“即事”“即景”“抒怀”等词。
(3)常见意象:闲居、山月、河水、梅花、鸟鸣、风雨、草虫、阴晴、夕阳、铜镜、鬓发、夜雨、孤舟、雁鸣、落叶、芳花、流水等身边之事、眼见之景。
二、内容情感(一)内容:随意出现的身边之事、可见之景。
包括思亲、送友、怀乡、赠人、宴集、登高、仕途升贬、科考、郊游、天气变化等等引发的人生感触或闲情逸致。
(二)情感:(1)寄情山水,对宁静和平、悠闲舒适的隐居生活的热爱向往。
(2)生活感悟或理性思考,如伤感、偶得、诙谐自嘲。
(3)对现实哀怨不满、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惆怅之情。
(4)酬赠应答之作,关心祝福、怀念同情他人,表白自己的心志情操,或抒写政治上的失意和对世事的感慨。
三、常用技法(1)比喻、拟人、对比、夸张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2)叙事写景的表现手法有:①虚实结合;②衬托(以动衬静、以乐衬哀);③侧面描写的运用;④白描与细节描写。
(3)常用的抒情方法:①直抒胸臆;②展开想象,寄托情感;③触景生情,借景抒情。
④用典抒情。
四、鉴赏指导(一)即事抒怀诗古人常以“即事”为题写诗,因一点事由而生发,抒写心中的感慨,例如怀亲、送友、思乡、赠人、人生感悟、闲情逸趣等。
1.“五抓”探求作者之感怀(1)抓作者遭遇及背景一般来说,纳入高考试卷的古典诗词,熟悉的作家交待背景,不熟悉的作家一般对作者作简明介绍,再交待背景。
如此通过知人论世,诗歌中的情感就心里有数了。
(2)抓意象意境叙事诗一般也离不开写景,写景自然离不开意象。
所谓意象,就是作者将主观情感融入了的客观的物象,写进诗歌的景、物就成了意象。
比如“孤舟”“孤雁”“鹧鸪”“杜鹃”“西风”“南浦”“明月”……多个景、物也就能构建意境了。
意境就是烙印上诗人主观感情的画面。
叙事诗大全_叙事诗鉴赏_古诗大全

叙事诗大全_叙事诗鉴赏_古诗大全关于叙事诗的诗句有很多,本文收集了部分描写叙事诗的诗句,整理后列表如下:《静夜思》作者是唐代文学家李白。
其全文古诗如下: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翻译】明亮的月光洒在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霜。
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己亥杂诗》作者是清代文学家龚自珍。
此诗一共两首其古诗全文如下:第一首: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翻译】要是这么大的中国重新朝气蓬勃,靠的是像疾风迅雷般的改革。
像万马齐喑一样的局面,毕竟让人心痛。
我奉劝皇帝能重新振作精神,不要拘守一定规格降下更多的人才。
第二首: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翻译】浩浩荡荡的离别愁绪向着日落西斜的远处延伸, 马鞭向东举起,这一起身,从此就是天涯海角了/a/26360。
我辞官归乡,犹如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但它却不是无情之物,化成了泥土,还要报效国家,为国家尽自己的一份心力。
《泊船瓜洲》作者是宋代文学家王安石。
其古诗全文如下: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翻译】京口和瓜洲之间只隔着一条长江,我所居住的钟山隐没在几座山峦的后面。
暖和的春风啊,吹绿了江南的田野,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钟山下的家里。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作者是唐代文学家王观。
其古诗全文如下: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翻译】水像美人流动的眼波,山如美人蹙起的眉毛。
想问行人去哪里?到山水交汇的地方。
刚送走了春天,又要送你回去。
假如你到江南,还能赶上春天的话,千万要把春天的景色留住。
《题西林壁》作者是宋代文学家苏轼。
其古诗全文如下: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例解古典诗词的借事抒情手法

例解古典诗词的借事抒情手法| 例解古典诗词的借事抒情手法借事抒情是指用现实之事或历史典故来抒情(1)因事缘情(用现实之事)①叙事性作品:如《兵车行》《石壕吏》②抒情性作品:用行为举止(多为细节)来抒情。
例1:“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唐代张籍《秋思》)【析】这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富于包孕的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作客他乡的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怀念。
例2:“蓝桥春雪君归日,秦岭秋风我去时。
每到驿站先下马,循墙绕柱觅君诗。
”(白居易《蓝桥驿见元九诗》)【析】这首绝句,乍读只是平淡的征途纪事,顶多不过表现白与元交谊甚笃,爱其人而及其诗而已。
其实,这貌似平淡的二十八字,却暗含着诗人心底的万顷波涛。
可贵的友情,可泣的共同遭际,诗中一句不说,只是让读者自己去寻觅包含在春雪秋风中的人事深沉变化,去体会诗人那种沉痛凄怆的感情。
这正是所谓“言浅而深,意微而显”。
(2)咏史抒怀(借历史或典故):借古讽今或借古抒怀。
借古人抒发自己的抱负,表面回忆历史,叙述古人,实则抒发自己对人事物的认识。
例1:“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杜甫《蜀相》)【析】本诗借诸葛亮的故事,抒发了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心情。
例2:“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
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
”(张可久《[中吕]•卖花声•怀古》)【析】这首曲慨叹秦汉时统治者之间的战争和各民族间的战争,给老百姓造成了深重的灾难,表现了同情人民的思想感情。
例3:“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刘禹锡《乌衣巷》)【析】昔日车水马龙的朱雀桥,衣冠往来的乌衣巷,而今已经荒凉冷落,笼罩在寂寥惨淡的氛围之中。
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地听到对这一变化发出的沧海桑田的无限感慨。
高考叙事诗鉴赏技巧

高考叙事诗鉴赏技巧一、叙事诗唐朝元和年间,白居易被贬谪江州,写了一首想念朋友元稹的诗《梦微之》:“晨起临风一难过,通州湓水梦相闻。
不知忆我因何事,昨夜三更梦见君。
”作者在诗中不直说自己苦思成梦,却反以元稹为念,问元稹因何事想起了他,以致他昨夜梦到元稹。
作品从侧面表现出对元稹处境的无穷关怀。
而当时诗人元稹被贬通州,与白居易相隔千里之遥,读到白诗以后,立刻写了一首和诗《酬乐天频梦微之》:“山川万重书隔离,念君怜我梦相闻。
我今因病魂颠倒,惟梦闲人不梦君!”作者在诗中直接告诉白居易:由于我的身心已被疾病摧残得魂不守舍,不可以自主,梦见的全部是些不相关的闲人,恰恰没梦见你,很奇妙地表现出想梦见白居易而不可以的难过。
这两首诗固然内容不同样,但也可以表现出一些共同的特色。
第一是两首诗中都写了梦。
白诗用记梦以抒发念旧之情,元诗一反其意,以未曾入梦写凄凉心境。
其次是两位诗人在创作时都没有使用古诗中常有的寓情于景的手法,都是以叙事为主。
我们在阅读了大批古诗词以后,有个错觉老是以为古诗里面必定要写景,其实中国最早的诗歌仍是以叙事为主,从“诗经”到汉乐府都是这样,由于先人除了关怀自己的生活以外,极罕有对外界环境的觉醒。
古诗词中的叙事诗一般有精练的叙事和完好而集中的情节,人物性格突出而典型,有浓重的诗意。
最早的如《诗经》里面的《氓》《无衣》《硕鼠》,还有南北朝时的《木兰诗》《孔雀东南飞》等都是叙事诗的经典之作。
到了唐朝,李白、杜甫都写过好多叙事诗。
白居易和元稹等人更是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歌诗合为事而作”,也开始大批创作叙事诗。
与古代的民间叙事诗不一样,那些由详细作者创作的叙事诗歌被称作文人叙事诗。
如李白的《静夜思》《赠汪伦》《听蜀僧濬抚琴》、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江南逢李龟年》、白居易的《卖炭翁》《观刈麦》《琵琶行》等都属于文人叙事诗。
本文所波及的主假如这种诗歌。
它们的共同特色是不太着重用风景描绘,主要靠叙事来抒怀或说理。
古代诗歌中常见抒情方式归类

古代诗歌中常见抒情方式归类古诗词鉴赏抒情方式:抒情方式叙事抒情:通过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抒发作者的内心感受。
如“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用叙述的方式写自己亲临抗金前线值得纪念的往事,暗示南宋人民有力量保卫自己的国家,表达抗金复国的决心。
直抒胸臆:表达诗人面对人、事、物所产生的富有哲理的爱憎分明的思想感情。
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前两句写景,后两句直接抒发在这样的环境里产生的情怀,天然的形势、阔大的气象与诗人在这景象面前产生的富有哲理的思想融合在一起。
如元稹的《菊花》:“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这是诗的后两句,点出了喜爱菊花的原因,抒发了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讴歌和赞美之情。
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全诗以慷慨悲凉的基调,通过登幽州台直接表达了诗人功业难就、空怀壮志的悲愤、失意和苦闷之情。
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景遇融会):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正面不着一字,全然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象之中,借自然景物抒发感情。
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尽长江天际流。
”全诗没有一字说惜别,没有一字说伤怀,但伤怀惜别之情悠悠无尽,随水长流,滚滚江水有如对友人的不断思念。
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意韵含蓄深远。
杜甫的《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全诗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前两句诗人借对清新美好的春光景色的描写,透露出了思归的感伤,以乐景写哀情,别具韵致。
唐朝李华的《春行即兴》:“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花自落”“鸟空啼”,强调了春山一路山花烂漫、鸟语婉转的佳境却“无人”来欣赏,以乐写哀,以闹写寂,写出了诗人对时代的感慨。
叙事类诗词分析PPT精品文档

,加强了对比效果,揭露深刻,批判的锋芒更加犀利。
10
场景 情节
叙 事 诗
抒情性
叙述角度
第一人称
叙述顺序 表现手法
抒情手法
以小见大 对比 铺陈
间接抒情
直接抒情
第二人称
第三人称
寓情于事 借物抒情 寓情于景 借典抒情 民本思想
关注现实 英明政治
主
人道期待
题
情与爱
盛世渴望 11
阅读下面这首诗,可从内容情感、叙事特色、表达技 巧等方面进行命题,提供答案。
叙述:以采地黄者的口吻叙述,虽无一字怨语,读来却愈觉辛 酸。以时间顺序来叙述事情发展过程,层层深入,脉络分明, 给人以清晰而深刻的印象。从头到尾都是客观叙述。诗人寓情 于事,貌似不动声色却渗透自己的爱憎之情。
对比:朱门与农家、白面郎与采地黄者、肥马食地黄与采地黄
者饥肠无食等对比,揭露了贫富差距。着重突出“人不如马”
8
形象跃然纸上。
(2017·浙江卷)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7分)
采地黄者 白居易
麦死春不雨,禾损秋早霜。岁晏无口食,田中采 地黄。采之将何用?持以易糇粮。凌晨荷插去, 薄暮不盈筐。携来朱门家,卖与白面郎。与君啖 肥马,可使照地光。愿易马残粟,救此苦饥肠!
(1)本诗前八句叙写 ,后六句叙写 ,反映了中
唐时期悲惨的社会现实。(2分) (2)这首诗的叙述与对比手法特色鲜明,试作赏析。
(6分)
9
(2017·浙江卷)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7分)
采地黄者 白居易
麦死春不雨,禾损秋早霜。岁晏无口食,田中采 地黄。采之将何用?持以易糇粮。凌晨荷插去,
薄暮不盈筐。携来朱门家,卖与白面郎。与君啖 肥马,可使照地光。愿易马残粟,救此苦饥肠!
古诗中的叙事艺术和写景艺术

一、正与侧(衬托对比)的结合景物描写可以从正面入手,直接描写景物的特点,使人一目了然;也可以不从正面景物入手,而是从与其有关的侧面景物写起,来揭示该事物的特点,同时还能提供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
两种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更加突出。
如白居易《杨柳枝词》“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第一、二句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描写了春天柳树的娇美形态。
王昌龄的《从军行》“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第二句侧面描写战况,通过写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来写战争的惨烈。
再如刘禹锡的《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题为“石头城”,明显是写“石头城”,但诗歌不从石头城入手,却从石头城周围景物——山、潮水、月——入手,写出了石头城这一“故国”的没落与荒凉。
二、动与静的结合在中国古代诗歌里,诗人们为了创设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是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
在这种手法的运用中,诗人往往独出心裁,“每着一字”,而使“境界全出”。
比如像贾岛《题李凝幽居》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推”“敲”选用,王安石《泊船瓜洲》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的形容词用作使动动词,都是动态描写的一些典范,在动词的使用上作了不少文章。
但作为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
因此,动静结合的写景手法,往往与衬托又不可截然分开。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诗人王维不愧描写山水的高手,动静结合是其主要写景手法之一。
诗人在描绘的景物中,静中有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构成动人的意境。
第二联写物,“明月松间照,”是静景,是所见,写的是月光透过松枝洒遍大地;而“清泉石上流”,是动景,是所闻,动静融为一体,构成一副清幽可爱的风景画。
古诗内容题材分类

古诗内容题材分类古诗按内容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悼亡诗八大类。
1、叙事诗叙事诗是诗歌题材的一种。
它用诗的形式刻画人物,通过写人叙事来抒发情感,与小说戏剧相比,它的情节一般较为简单。
2、抒情诗这种诗以集中抒发诗人在生活中激发起来的思想感情为特征,主要来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来反映生活,因此不去详细叙述生活事件的过程,一般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不具体描写人物和景物。
抒情诗的特点是侧重直抒胸臆,借景抒情,优秀的抒情诗则往往激荡着时代的旋律。
3、送别诗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故古人特别看重离别。
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一个永恒的主题。
4、边塞诗边塞诗又称出塞诗,是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
一般认为,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代开始兴盛,唐即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
5、山水田园诗山水田园诗,古代汉族诗歌之一。
源于南北朝的谢灵运和晋代陶渊明,以唐代王维、孟浩然宋代杨万里为代表。
这类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
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多用白描手法。
6、怀古诗怀古诗是中国古代诗词中内容,思想较沉重的作品。
主要是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
这类诗由于多写古人往事,且多用典故,手法委婉。
7、咏物诗咏物诗是托物言志的诗歌,通过事物的咏叹体现人文思想。
咏物诗中所咏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况,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作者在描摹事物中寄托了一定的感情。
8、悼亡诗悼亡诗,古代汉族诗歌题材之一,一般是丈夫追悼亡妻之作,始于西晋潘岳的《悼亡诗三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构建知识框架
(2017·浙江卷)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7分) 采地黄者 白居易 麦死春不雨,禾损秋早霜。岁晏无口食,田中采 地黄。采之将何用?持以易糇粮。凌晨荷插去, 薄暮不盈筐。携来朱门家,卖与白面郎。与君啖 肥马,可使照地光。愿易马残粟,救此苦饥肠! (1)本诗前八句叙写 ,后六句叙写 ,反映了中
赏析句子 叙事特色
概括内容 叙述特色和对 概括内容 抒情手法
叙述角度 场 景 叙述顺序 表现手法
以小见大
第一人称 第二人称 第三人称
情 节
对 比
铺 陈
叙 事 诗
抒情性
寓情于事
借物抒情 寓情于景 借典抒情 民本思想 英明政治
间接抒情 抒情手法 直接抒情
关注现实
主题 情与爱
人道期待 盛世渴望
答题规范:
(1)本诗前六句叙写
,语言质朴生动。后两 句叙写 ,道尽了采桑养蚕之人的辛酸悲苦。 ( 1)这首诗在人物刻画上独具匠心,试做简要分 )养蚕采桑之苦,官吏催逼之紧 ( 2 析。 (2)以采桑女的口吻叙述,虽无一字怨语,读来却愈
觉辛酸。 在刻画人物时,善用夸张、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等手 法,“ 将人物形态和心理融为一体,
善用对比,将女子的辛劳凄苦和里胥的催逼压榨形成 鲜明对比,寓情于事,虽不着一字议论,却婉曲地斥责 13 了唐末“苛政猛于虎”的残酷现实。
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也。
——《汉书・艺文志》
叙述:以采地黄者的口吻叙述,虽无一字怨语,读来却愈觉辛 酸。以时间顺序来叙述事情发展过程,层层深入,脉络分明, 给人以清晰而深刻的印象。从头到尾都是客观叙述。诗人寓情 于事,貌似不动声色却渗透自己的爱憎之情。 对比:朱门与农家、白面郎与采地黄者、肥马食地黄与采地黄 者饥肠无食等对比,揭露了贫富差距。着重突出“人不如马” 10 ,加强了对比效果,揭露深刻,批判的锋芒更加犀利。
唐时期悲惨的社会现实。(2分) (2)这首诗的叙述与对比手法特色鲜明,试作赏析。 (6分)
9
(2017·浙江卷)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7分) 采地黄者 白居易 麦死春不雨,禾损秋早霜。岁晏无口食,田中采 地黄。采之将何用?持以易糇粮。凌晨荷插去, 薄暮不盈筐。携来朱门家,卖与白面郎。与君啖 肥马,可使照地光。愿易马残粟,救此苦饥肠!
述事以寄情
——叙事类诗词鉴赏
瑞安十中 陈婷茹
浙江省2013年——2017年古代叙事类诗歌鉴赏
年份 13年《秦中吟歌舞》 (唐 白居易) 15年《赠弹琵琶者》 (元 张伯淳) 考点 名句补写 对比艺术 诗句补写 描写角度
16年《北来人二首》 (宋 刘克庄)
17年《采地黄者》 (白居易) 比手法 17温一模《南陵别儿童入京》 (李白)
叙述角度 场 景 叙述顺序 表现手法
以小见大
第一人称 第二人称 陈
叙 事 诗
抒情性
寓情于事
借物抒情 寓情于景 借典抒情 民本思想 英明政治
间接抒情 抒情手法 直接抒情
关注现实
主题 情与爱
人道期待 盛世渴望
阅读下面这首诗,可从内容情感、叙事特色、表达技 巧等方面进行命题,提供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