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史怀古诗鉴赏及答题方法

合集下载

咏史怀古诗鉴赏

咏史怀古诗鉴赏

感伤兴衰, 借古讽今
<二>怀古伤今
古代诗人的主流是寒士,济天下拯救黎民的念头使他们把目光更多关注在国家政治、社会生活上。 他们常借写古迹、古事来表达对现实的关切、热情、不满,希望能引起世人的警戒。尽管触点在 古,但实际上表现了对现实的强烈关注。这类诗又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昔盛今衰型
感慨国运衰微,感慨盛衰无常,感叹昔盛今衰、物是人非,喟叹古今朝代兴亡变化。 乌衣巷 刘禹锡
这首诗作变换视角,讥讽周瑜成功的侥幸。诗的开头二句,借物起兴,慨叹前朝人物事迹 ,后二句议论:赤壁大战,周瑜火攻,倘无东风,东吴早灭,二乔将被虏去,历史就要改观 。诗的构思极为精巧,议论新颖独特 ,发人所未发,一反众口一辞的论调而又不悖情理, 使人耳目一新。
总结:咏史怀古诗常见的主题情感:
• 对古人:仰慕先贤之敬意,先贤失意之痛惜 • 对自己:(积极或消极):建功立业之渴望,壮志未酬之怅惘,怀才不遇之感伤, • 对国家对时代:(忧国伤时)昔盛今衰之感慨,国运衰微之担忧,骄奢淫逸之抨击,人民疾
2、同病相怜型(类比)
自己和古人的遭遇相同,与古代人物同病相怜,拿古人与自己类比,借对古人的不幸遭遇的 同情,感慨身世,表现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苦闷,悲叹年华消逝,壮志难酬。抒发建功立 业的渴望。
小结一:怀人伤己寄寓作者情感
• 仰慕先贤之敬意 • 先贤失意之痛惜 • 壮志未酬之怅惘 • 怀才不遇之感伤 • 建功立业之渴望
4、折腰:折腰”意为躬身拜揖,后来喻指屈身事人,而诗人常反其义用之。 5、化碧:人们常用“化碧”形容刚直中正的人为正义事业而蒙冤受屈。 6、五柳: “五柳” 隐者的代称。 7、东篱:多用“东篱”表现辞官归隐后的田园生活或娴雅的情致。
8.《后庭》遗曲:指陈后主所作《玉树后庭遗曲》,后人都视为亡国之音。

咏史诗的鉴赏方法

咏史诗的鉴赏方法

1、咏史怀古诗特点:方若虚云:“怀古者,见古迹,思古人。

其事无他,兴亡贤愚而已。

”(1)形式标志: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后加“怀古”、“咏怀”等。

(2)结构: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3)内容:国家——国运衰微,统治者——荒淫奢侈,名地——昔盛今衰,古人——壮志难酬,忧国伤时,孤寂失意。

(4)意象: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吴钩乌衣巷淮水柳营后庭花历史人物、乌衣巷、吴钩、淮水、《后庭花》、六朝、华清宫……(5)表现手法:运用典故,今昔对比,借古讽今,即事议论对比、触情入景、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虚实结合、拟人、借古讽今、吊古伤今、用典(6)风格:或雄浑壮阔,或含蓄沉郁(7)思想感情:感慨盛衰无常;感慨壮志难酬;感慨国运衰微;抒发爱国情怀;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奢侈淫逸吊古伤今,昔盛今衰,怀才不遇2、咏史怀古诗常用的典故(1)投笔:《后汉书》载:班超家境贫寒,靠为官府抄写文书来生活。

他曾投笔感叹,要效法傅介子、张骞立功边境,取爵封侯。

后来“投笔”就指弃文从武。

(2)长城:《南史檀道济传》,檀道济是南朝宋的大将,权力很大,受到君臣猜忌。

后来宋文帝借机杀他时,檀道济大怒道:“乃坏汝万里长城!”后来就用“万里长城”指守边的将领。

(3)楼兰:《汉书》载;楼兰国王贪财,多次杀害前往西域的汉使。

后来傅介子被派出使西域,计斩楼兰王,为国立功。

以后诗人就常用“楼兰”代指边境之敌,用“破(斩)楼兰”指建功立业。

4)化碧:《庄子外物》载,苌弘是周朝的贤臣,无辜获罪而被流放蜀地。

他在蜀地自杀后,当地人用玉匣把他的血藏起来,三年后血变成了碧玉。

后来人们就常用“化碧”形容刚直中正的人为正义事业而蒙冤受屈。

(5)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相传是南朝后主所制的乐曲,为绮靡之音。

如:“商女不知忘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杜牧《泊秦淮》)(6)杨柳曲——乐府曲调“杨柳枝”,有时也作“折杨柳”,主要写军旅生活,从梁、陈到唐代,多为伤别之词,以怀念征人为多。

咏史怀古诗鉴赏

咏史怀古诗鉴赏
思想感情 感慨壮志难酬,怀才不遇;
昔盛今衰的伤感 ,物事人非的沧桑; 借古讽今的感伤; 理性反思,启迪后人。
表现手法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拟人;借古
讽今;虚实相生;对比;直抒胸臆; 用典
答题方法 找准连接点
咏史诗的鉴赏方法
鉴赏咏史诗三步曲
1、所描写的古人、往事是怎样的(弄清史实)
2、为什么要写这个古人这段往事 ?诗人在诗中 表现出什么态度(体悟感情)
一般是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 临古地——A.前代的都城:咸阳、长安、金
陵、姑苏、洛阳、汴京 B.发生过重大事件的地点:赤壁、隋堤、马
嵬、华清宫、汴河 C.历代帝王与名人的故居、陵墓、祠庙:湘
妃祠、乌江亭、李白坟 D.特定的历史朝代:六朝、吴国、隋代、安
史之乱等。
咏史怀古诗小结
内容分类 怀人伤己 怀古伤今 理性反思
其二:碧草映阶,自为春 色——因游人行踪难至;黄 鹂隔叶,空作好音——因诗 人无心倾听。 渲染苍凉的气 氛,奠定了伤感的感情基调。
总结:表现手法——借景抒情,以景衬情
理想 匡扶汉室,一统天下 许身社稷,志在救国
付出 结果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统一大业未成 内心壮志未酬
拼尽全力,不遗余力
仕途坎坷终遭贬谪 志向未就壮志未酬
不同 协助先主立业开基 辅佐后主守成济美
仕途屡遭贬谪, 失意难耐。
主旨:诗人以古人自比,以诸葛 自况。通过对比既表现了对诸葛 亮的钦佩与赞美之情,还包括因 没有实现梦想的而表现出来的惋 惜之情。在对比中流露出失落, 在同病相怜中感受共鸣。
千古兴亡多少事
——咏史怀古诗鉴赏(一)
诗类点击
咏史诗是以吟咏或评论历史故事、历史 人物为题材,借此抒发情怀、讽刺时事的诗歌。

诗歌鉴赏_咏史怀古诗鉴赏指导

诗歌鉴赏_咏史怀古诗鉴赏指导

诗歌鉴赏·咏史怀古诗鉴赏指导概念余秋雨先生说过,中国传统文学中最大的抒情主题,不是爱,不是死,而是怀古之情、兴亡之叹。

咏史诗就是以吟咏或评论历史故事或人物为题材,借此抒发情怀、讽刺时事的诗歌。

怀古诗则是由作者身临旧地凭吊古迹而产生联想、想象,引起感慨而抒发情怀抱负。

千古兴亡多少事,叹人叹己叹人生。

这类作品内容与思想大都比较沉重,感情基调一般都比较苍劲悲凉。

诗人们对历史的处理往往是“攻其一点,不及其余”,使诗作文短意长、含蓄蕴藉,令人回味再三。

如杜甫的《蜀相》、刘禹锡的《乌衣巷》都遗响千古。

(怀古咏史诗,主要是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表达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的诗歌。

怀古咏史类作品,严格地说,应该有“怀古”和“咏史”两个小类。

“怀古”是指登临游览,触景生情,由于历史遗迹的诱发,而抒发感慨——长于情景交融“咏史”是翻阅古书,捡点旧说,针对特定的人和事,而陈述自己的独到见地。

——长于议论精辟。

)类别:1.咏古迹2.怀古人3.忆古事归纳思想内容:1.感慨盛衰无常2.感慨壮志难酬3.感慨国运衰微4.抒发爱国情怀5.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奢侈淫逸。

咏史怀古诗的主题:1.抒发感慨,感伤兴衰既然是怀古咏史,现实的不尽人意就难免使诗人触景生情,抒发盛衰之感伤,独抒思古之幽情。

抒发对物换星移、物是人非的悲哀之情。

尤其是做为六朝古都、曾经繁华一时的金陵更是成为古代诗人们感情的集射地,不知触发了多少人的怀古之情,金陵怀古几乎成为咏诗的一个专题。

如刘禹锡的《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全诗通篇写景,群山仍在,潮水依旧,月光依然,所变者已是“故国”、“空城”、“旧时月”,昔日繁华已化为乌有,全诗基调凄凉不堪,句句都融合着诗人的故国萧条之感,令人不胜伤感。

2.怀古咏史,别有寓意:这些诗作大多是作者在怀古咏史的同时,融进了的自己切实的生活感受和独特的生活体验,具有强烈个人意识。

刘禹锡咏史怀古诗(词)鉴赏

刘禹锡咏史怀古诗(词)鉴赏

为什么要写这些人与事?
从西晋灭吴角度:警告重新抬头的割 据势力,不要违背历史潮流。
从东吴覆灭角度:提醒骄奢腐败的唐 王朝要吸取教训。“兴废由人事,山 川空地形”(刘禹锡《金陵怀古》)
用什么手法来表现主旨? 借古讽今 寓情于景
刘禹锡咏史怀古诗拓展阅读 《乌衣巷》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怀人伤己 分

怀古伤今
怀 人 伤 己
对比失落型
古人能一展抱负,建功立业,得遂心愿,自己 却因为某种原因被朝廷冷落或不能才尽其用,从 而有了郁郁寡欢乃至消极遁世之心。
同病相怜型
自己和古人的遭遇相同,追思古人更体现 自己的不得意,感慨身世,关照自我,抒发 自己渴望建功立业或怀才不遇的感伤。
注意:抓住历史人物或事件和诗人自
湘妃祠、乌江亭、陈琳墓、李白坟 • D.特定的历史朝代:六朝、吴国、隋代、
安史之乱、南唐后蜀等。
• 骊山风景秀丽,相传周幽王在此建骊宫,秦始皇 时改为“骊山汤”,汉武帝时扩建为离宫,唐太 宗营建宫殿取名“汤泉宫”,唐玄宗再次扩建取 名华清宫,因以温泉为特征,又称华清池。
• 新亭对泣:过江诸人,每至美日,辄相邀新亭, 藉卉(同“借”凭借、依靠;卉,花草的总称) 饮宴。周侯中坐而叹曰:“风景不殊,正自有山 河之异!”皆相视流泪。唯王丞相愀然变色曰: “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
乌衣巷:东晋高门大族的居住区。 朱雀桥:横跨南京秦淮河上,是由市中 心通往乌衣巷的必经之路。鼎盛时代的 朱雀桥上衣冠往来车水马龙繁华一时。 王谢:东晋的开国元勋王导、谢安。
对世事沧桑、盛衰变化的慨叹。
《蜀先主庙》 刘禹锡 刘禹锡咏史怀
刘备

咏史怀古诗鉴赏

咏史怀古诗鉴赏
二、咏史怀古诗的源流
(一)咏史怀古诗的源流:咏史怀古诗的产生源远流长。诗骚中已见一些关于咏史怀古的内容,但与真正的咏史怀古诗还有差别。
A、班固的《咏史》,被认为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首真正意义上的咏史诗。此诗写的是汉文帝时期缇萦舍身救父的故事,在写法上,“隐括本传,不加藻饰”,以叙述本事为主,末二句是作者的议论,整首诗写得“质木无文”。
B、左思《咏史》八首,真正实现了“诗”与“史”的结合,使得史事的叙述和咏怀较好地结合在一起,使咏史诗体格一新。
(二)唐代咏史怀古诗论析:
1、初唐咏史怀古诗:
以史为鉴,咏写故去朝代的兴亡,以告诫当世君主,成为初唐咏史怀古诗的一个重要主题。此类诗作多隐括史事,兴寄的成分较少。初唐四杰及盛唐诸名家都写了不少咏史诗篇,题材也很广泛,上自春秋吴越旧事,下到隋炀帝荒淫无道,都成了诗人们吟咏的对象。
4、折腰:《宋书隐逸传》载,陶渊明曾作彭泽县令,因不肯“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而弃官归隐。“折腰”意为躬身拜揖,后来喻指屈身事人,而诗人常反其义用之。如李白《梦游天姥岭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5、化碧:《庄子外物》载,苌弘是周朝的贤臣,无辜获罪而被流放蜀地。他在蜀地自杀后,当地人用玉匣把他的血藏起来,三年后血变成了碧玉。后来人们就常用“化碧”形容刚直中正的人为正义事业而蒙冤受屈。
9、阳关: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后来就把送别时唱的歌曲称作“围城”、“阳关”。
②台城,古城名,本来是三国时吴国的后苑城,东晋时改建,遂成为南朝台省和宫殿所在地,所以叫台城。故址在今江苏南京鸡鸣寺南。
③“玉树”,指《玉树后庭花》曲,为南朝最末一个帝王陈后主为其爱妃张丽华所制,一向被当作六朝荒淫的一个标志。

咏史怀古诗鉴赏

咏史怀古诗鉴赏
城 外长江浩荡东去的景色,暗指六朝 帝王被历史无情地淘汰,他们荒淫豪 奢的生活一去不复返。
“空有”明写六朝繁华已去,只剩 月亮高挂,暗寓警示后人不要重蹈覆 辙之意。
练习: 1、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题目
山房春事( 岑参)
梁园日暮乱飞鸦, 极目萧条三两家。 庭树不知人去尽, 春来还发旧时花。
请简析本诗的构思之妙。
(1)这是一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迹时流露出浓 重的对时事的感伤情绪,你是否同意这 种说法?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
(1)因为虽然六朝的繁华已如梦远逝,而台城柳 却依旧逢春即枝繁叶茂,不管人世沧桑,人间兴亡, 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以它的繁荣茂盛和台城 的荒凉破败,以它的终古如斯和六朝繁华如梦转瞬
怀古诗一般是怀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迹。
咏史怀古诗往往将史实与现实扭结到
一起,或感慨个人遭遇,或抨击社会现实。如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也有的咏史怀古诗只是 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与评价,或仅是客观 的叙述,诗人自身的遭遇不在其中,诗人的感 慨只是画外之音而已。如刘禹锡的《乌衣巷》, 今昔对比,表达了诗人的历史沧桑之感。
讽汉文实刺唐帝 怜贾生实亦自悯
(三) 别有寓意,启迪后人
题乌江亭
乌江亭
杜牧
王安石
胜败兵家事不期, 百战疲劳壮士哀,
包羞忍耻是男儿。 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多才俊, 江东子弟今虽在,
卷土重来未可知。 肯与君王卷土来?
鉴赏示例 (2004年青海卷)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江城子 (五代•欧阳炯 )
其次,要领悟感情。诗家怀古咏史,大致有 两种情况,一种是对历史作理性的冷静的剖析, 一种是感慨个人的身世,抓住的只是历史的一

咏史怀古诗鉴赏

咏史怀古诗鉴赏
㈡咏古迹:怀古伤今
1.昔盛今衰型 2.物是人非型
(三)忆古事:借古讽今 讽喻统治者
(四)理性反思:作者身置其外,站在历史
的高度,表达独特观点,启迪世人。
咏史怀古诗的结构特征: 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
《咏怀古迹》(其三)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弄清史实 明确意图 体悟感情 分析技巧
怎样鉴赏怀古诗?
怀古诗的结构:
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
在理解时要注意抓住
一个接点 三条线索
一个接点
找对接点。读懂怀古诗首先要弄清 作品所涉及的历史事实、有关人物等典故, 更重要的是要关注这些典故中的人、事
与作者的际遇的连接点。
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课堂小结
1.弄清作品所涉及的历史事实、有关人物和用 典。用典有明用的,也有暗用的,有正面用的,也 有反其意而用的。
2.揣摩作者写这段历史、这个古人的意图所在。 后代作家对尘封的往事发思古之幽情,一定有 现实的原因或者是触发感慨的媒介。抓住历史人物 或事件与时局和诗人自己身世之间的连接点。 3.推敲作者对待这段往事、这个古人的态度, 归结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4.分析作者咏史抒情时的写法。 构思上,有以景衬情的;有议论引发的; 章法上,或作正反对比,或是侧面烘托。
燕子:表现时事变迁,抒发昔盛今衰,人事代谢,亡国 破家的盛慨和悲愤。燕子秋去春回,不忘旧巢,诗人抓住 此特点,尽情宣泄一心中的愤慨。最著名的当属刘禹锅的 《鸟衰巷》:“朱雀桥边野草花,鸟衣巷口夕阳斜。旧时 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咏史怀古诗鉴赏及答题方法
咏史怀古诗:一般以古代历史事件或古代人物为题材,或借古讽今,或寄寓个人怀才不遇的感伤,或表达昔盛今衰的兴替之感。

诗人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

这类诗由于多写古人往事,且多用典故,手法委婉。

在古代诗词中,怀古诗是内容与思想都比较沉重的一类作品。

这类诗都是怀古惜今,“有感而发”,往往是诗人处于某种背景之下,前往瞻仰或凭吊历史古迹,回顾古人的业绩或遭遇,自己内心产生共鸣,不禁发出对古人业绩的慨叹或抒发对物换星移、物是人非的悲哀之情。

因此,感情基调一般都比较苍劲悲凉。

读怀古诗有两点需要注意:一是要知人论世,一是要品赏韵味。

所谓“知人论世”,就是理解诗作的思想感情。

古人读诗主张“以意逆志”,即用读者的“意”,根据作品中所反映出来的东西,去探索追溯作者写作时所要表达的“志”。

怀古诗的作者是在怀念古代史实的基础上抒发个人情怀的,诗中必然涉及到历史典故,也必然反映作者当时的思想感情。

解读这类诗首先要根据诗中的物象确定史实,理解典故内容和它所包含的意义,再看作者抒情的角度。

所谓“品尝韵味”,就是在反复吟诵、体会中,玩味诗作的情致韵味。

例如杜甫的《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这首诗是杜甫迫于“安史之乱”而入蜀后,于乾元三年春天写的。

诗中提到“锦官城外”的“丞相祠堂”,提到“三顾”和“出师”,我们就可以知道杜甫是在拜谒武侯祠后写的这首诗,所涉及到的是三国蜀相诸葛亮的事迹。

诗人面对武侯祠旧址,想到诸葛亮生前的才智和业绩,赞颂他“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同时对他“出师未捷身先死”,胸怀壮志而未酬表示惋惜,以至“泪满襟”。

杜甫所以产生这样的哀情,是因为他当时也遭遇乱世,胸怀报国之志却无力回天,想到诸葛亮的结局,而发出怀古之哀叹,实际上不也在叹息自己吗仔细品味这首诗,可以发现诗的首联一问一答,自开自合,开门见山地指明自己感怀的内容是成都城外的武侯祠。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两个写景的句子中,一个“自”,一个“空”,既是写实,又体现出自己对如此一个历史人物的墓地,如今却荒凉冷清,无人关怀的感叹。

全诗的情调悲凉,这正与诗人的内心世界是一致的。

经过这样的思考,对杜甫这首诗的思想感情和写作手法就可以准确把握了。

下面请同学们再读一首辛弃疾的词《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然后思考一下,回答后面两个问题,下期我们再做分析。

?????????????????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1)这首词是就哪一段史实发出感怀的表达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这首词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
答案:大家在课内阅读过辛弃疾的词作《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对他的遭遇和思想倾向已经有所了解。

这首《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是就三国吴蜀联合抗曹的事迹发出感怀的。

【咏史怀古诗鉴赏及答题方法】文章咏史怀古诗鉴赏及答题方法出自,转载请保留此链接!。

辛弃疾重游东吴故地,登上北固楼,
回顾“三国”时期吴蜀联合抗曹的旧事,怀念当年雄踞一方的孙权,他是多么希望南宋王朝能够重演这段历史,奋起抗金,收复北方失地啊!然而现实却难遂人愿,他只有无限感慨,抱憾终身。

诗作表达的就是一种怅惘和郁闷的心情。

这首词三问三答,自相呼应,跌宕起伏,层次分明。

诗人从大处落笔,视野十分开阔,气魄极其宏大雄壮。

词中融经铸史,借古讽今,表面上是称赞孙权为天下英雄,实际上谴责南宋主和派的昏庸怯懦。

“生子当如孙仲谋”一句虽为曹操之言,也代表了作者的心声,表达出对当权者无抗金复国之志的遗憾和愤慨。

写作特点
方虚谷云:“怀古者,见古迹,思古人。

其事无他,兴亡贤愚而已。


(1)结构: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

(2)内容:国家——国运衰微,统治者——荒淫奢侈,名地——昔盛今衰,古人——壮志难酬,忧国伤时,孤寂失意。

(3)手法:用典,对比,借古讽今,吊古伤今。

(4)语言:含蓄蕴藉。

(5)意象: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吴钩,乌衣巷,淮水,柳营,后庭花。

(6)表现手法:运用典故,今昔对比,借古讽今,即事议论。

(7)思想感情:吊古伤今,昔盛今衰,怀才不遇。

(8)风格:或雄浑壮阔,或含蓄沉郁。

艺术特征
1、怀古“点”的相对统一。

既然是怀古诗,诗人的抒怀的情感必须有一个触发点,也就是说,怀古诗中一般都会出现一处(件)让诗人产生联想的“点”。

这些“点”既可以是某处遗迹,也可以是遗迹旁的景或物,还可以是由遗迹联想起的历史事件,还可以是某个历史人物。

【咏史怀古诗鉴赏及答题方法】古诗词鉴赏。

2、怀古形式的相对统一。

从怀古形式的角度看,一般怀古诗都会选择“物是人非”或“物的盛衰变迁”这两种对比的模式。

从物是人非的角度看,诗人往往选取的是遗迹旁的景或物,将穿越时空依然存在的景或物和诗人当世已然不存或残存的遗迹进行对比,从而形成一种比较关照,抒发出时空更替的兴亡之感。

从物的盛衰变迁的角度看,诗人往往将着眼点关注在遗迹本身,由遗迹现实的衰败联想到遗迹当年的繁盛,两相对比,进而抒发时空沧桑之感。

3、蕴涵的情感趋向的相对统一。

诗歌的终极目的都是抒发情感,怀古诗在抒发情感的趋向性上也表现了相对的统一,一般可分为三类。

一是寄托个人境遇。

二是借古讽今,忧国伤时。

三是感慨人世无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