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古诗鉴赏答案

怀古诗鉴赏答案

【篇一:怀古诗学案答案】

(二)、整体感知 2、读注释,探诗意。

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这里有生长明妃(王昭君)的村子。一旦离开汉宫,(命运)便与北方少数民族相连,独留下

青冢向着黄昏。凭着画工画的画像只能约略认识昭君美丽的面容,

空有她那怀念故国的魂魄月夜归来。即使千年过后,琵琶弹奏的胡

地乐曲,还分明诉说着她内心的怨恨之情。

3、思考:这首诗写的什么内容?诗人借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来抒

写自己的怀抱。在诗中中找出点明主旨的一个词语。(怨恨)。

(三)、赏析诗歌——自主、合作、探究

1、这首诗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首联一开始并没有写她的怨恨,写

的是一幅怎样的画面?“群山万壑赴荆门”写的是昭君村的地点和那

里的景色。山是群山起伏,连绵不绝;水是万壑争流,奔腾不息,

直赴荆门山。其中的“赴”字用了拟人的手法,把迤逦不绝的千山万

壑写活了,既有飞动之势,又有变幻之姿。构想出了群山万壑随着

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的雄奇壮丽的图景。

2、鉴赏颔联“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一去”对“独留”,“一”与“独”同义互文,将昭君生前的寥落、死后

的孤寂,写得入骨三分。可见,昭君是多么孤独!“紫台”对“青冢”,一个富丽繁华,一个荒凉冷落,对比多么悬殊!“连”对“向”,“连”

字写出塞万里之景,“向”字写思汉之心,笔下有神。“朔漠”对“黄昏”,“朔漠”即北方的大漠,“黄昏”一般指时间,而在这里似乎更主

要指空间,即和无边的大漠连在一起的,笼罩四野的黄昏的天幕,

何等的空旷凄清!上句写她生前的不幸与孤苦,下句写她死后的凄

凉与冷落,一句话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剧。

3、“环珮空归夜月魂”中的“空”字是关键,如何理解?颈联两句和颔

联两句有何联系?从字面上看,作者认为,既然葬于塞外,不能归汉,昭君的魂灵归来也是徒然的。深入一想,昭君虽骨留青冢,但

魂灵早已在月明之夜回到生她养她的故乡,可见其怀念故土之心是

多么强烈啊!一个“空”字,将诗人的悲愤之情、伤悼之意传达得淋

漓尽致。

颈联两句与上两句前后呼应,正因为元帝“省识春风面”,才有昭君“一去紫台连朔漠”的悲剧;正因为有“独留青冢向黄昏”的凄凉,才有

其“空归夜月魂” 。总之,对昭君悲剧的根源做了明确揭示。

4、尾联中,王昭君的“怨恨”包含了哪些内涵?

一怨 :有倾国倾城之色,入宫却不得宠幸。(对画师的无耻行为及汉元帝的昏庸糊涂的怨恨。)二怨:远嫁异域,怀念故土而永不能归。(远嫁异邦,远葬他乡,月魂空归,思念故乡的幽怨。)

5、诗中只写昭君怨恨,并无作者个人情怀的抒发,这是不是与标题

咏怀二字不符? 为什么前人评此诗说杜甫是“悲昭君以自悲也”([明]王嗣奭《杜臆》)?昭君诗人

绝代佳人,入宫见妒才华横溢,入朝见妒

画图省识,远离汉宫不分忠佞,无辜遭贬

身死异国,环珮空归漂泊西南,有家难归

(千载之怨)(深沉怨恨)

所以作者在咏叹王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王

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前人评此诗时

说杜甫是“悲昭君以自悲也”

二、西塞山怀古

3、读注释,探诗意。

王濬率领高大的战船,顺江而下,讨伐东吴,金陵城中的士气黯然

消失。千丈的铁链沉入江底,一片投降的旗子挂在石头城上。人生

中有几回伤感往事,山形依然没有改变,枕靠在长江上。从今以后

天下统一,旧日的堡垒在一片芦荻草中显得凄凉萧瑟。

(二)1.首联中“下”“收”两字运用的极好,请结合诗句来分析。(6分)

“下益州”是指自益州而下,一个“下”字置于“益州”之前,渲染出一

种浩浩荡荡、居高临下的进军气势,给人以势如破竹、摧枯拉朽之感;同时也为下文写吴国的败亡埋下了伏笔。“黯然收”中一个“收”

字是指收敛、消失。金陵帝王瑞气全都暗淡无光。这既表明吴国军

队闻风丧胆的情态,又预示吴国走向失败的必然命运。

2、试分析“人生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一句的修辞手法。(40字左右)

对比、拟人。“枕”是说西塞山依旧挨着长江,生动形象地比拟出“物”的永恒;“山形依旧”同英雄们的”霸业”荡然无存形成对比,鲜明生

动地表达了对历史兴亡的慨叹。

3、这首律诗以芦苇在秋风中颤抖着作结,妙在哪里?请结合原诗作

简要的分析。(5分)以景结尾。往日的军事堡垒,如今已荒废在

一片秋风芦荻之中。这残破荒凉的遗迹,便是六朝覆灭的见证,也

是分裂失败的象征。后人将会和此时的诗人一样面对前朝的故垒遗迹,在一片秋风芦荻的摇曳之中而伤心叹喟。如此在内容上则深化

了诗的主题思想,在感情上和前面的“人世几回伤往事”紧密地联系

在一起。

4追问:尾联含蓄地表达了怎样的深意?

(1)对国家统一的高度赞颂。

(2)更深层次的是对国家战争与分裂的忧虑、警示(对唐朝统治者

的婉言规劝)。如今长满芦苇的故垒,不知道哪天又会变成战争的

前沿,表达了对国家分裂、战争的担忧之情。

三、拓展练习:

(一)(1)答:吊古伤今。(昔盛今衰,物是人非)

(2)韦庄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通过阴雨、江草、鸟鸣、柳阴

等景物,渲染出一幅凄清而令人伤感的画面。

或:通篇侧面烘托,以自然景物的“无情”反衬人的无限伤痛与感慨。刘禹锡诗:重在对比,前两句回忆昔日的繁华,后两句写今日的荒

凉及缘由。

(二)登金陵凤凰台

【分析】(1)颔联“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抓住关键

词“吴宫、晋代”,可知写的是南京作为六朝古都时的情况。颈联“三

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抓住关键词“山、青天、水、白

鹭洲”可知写的是南京的自然景色。前一句是昔,后一句是今,目的

显而易见,古今对比,抒发作者古今兴亡盛衰之感。

(2)结合作者经历及诗歌内容,可以推知是比喻的修辞手法,浮云

比成那些蒙蔽君王的奸邪小人,遮住了自己望长安,自己不得见长安,自然不会被统治者所重用。

【答案】(1)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

然风物;寄寓人事沧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兴废的感慨。

(2)比喻。①忧君王为奸邪所蒙蔽,忧奸邪为非作歹;②忧贤者包

括自己不得任用,忧国忧君忧民。

【篇二:咏史怀古诗鉴赏】

课本实例刘禹锡《西塞山怀古》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

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补注背景:时值安史之乱刚刚平定,天下暂时一统。但是,河北、

山东藩镇割据局面愈演愈烈,时刻威胁着唐王朝的安全。

问:

1、诗人写王浚攻破南京城时的情景,采用了什么手法?这一情景的描写看似怀古,其弦外之音又是什么?请作具体的分析。

答:

2、这首律诗以芦苇在秋风中颤抖着作结,妙在哪里?请结合原诗作简要的分析。

答:

二、特点归纳

(一)、点击概念

怀古咏史诗是诗人在阅读史书或游览古迹时,有感于历史人物或事

件的是非,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引发出对时局或自己身世的共鸣,或借古以喻今,或借古以讽今,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

这类诗由于多写古人往事,且多用典故,手法委婉,容与思想大都

比较沉重,感情基调一般都比较苍劲悲凉。诗人们对历史的处理往

往是“攻其一点,不及其余” ,使诗作文短意长、 1

含蓄蕴藉,令人回味再三。

欣赏这类诗歌,我们往往要了解的是作者写了怎样的古人、往事,

诗人为什么要写这个古人、这段往事,他在诗中表现出什么态度,

这种态度又是运用什么方法来表达的。

(二)、知识链接

1、咏史怀古诗特点:

方若虚云:“怀古者,见古迹,思古人。其事无他,兴亡贤愚而已。(1)形式标志: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

加“怀古”、“咏怀”等。

(2)结构: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

(3)内容:国家——国运衰微,统治者——荒淫奢侈,名地——昔

盛今衰,古人——壮志难酬,忧国伤时,孤寂失意。

(4)手法:用典

(5)语言:含蓄蕴藉

(6)意象:历史人物

(7)表现手法:运用典故

(8)思想感情:吊古伤今

(9)风格:或雄浑壮阔

2、咏史怀古诗常用的典故

(1)投笔:《后汉书》载:班超家境贫寒,靠为官府抄写文书来生活。他曾投笔感叹,要效法傅介子、张骞立功边境,取爵封侯。后

来“投笔”就指弃文从武。

(2)长城:《南史檀道济传》

文帝借机杀他时,檀道济大怒道:

(3)楼兰:《汉书》载;楼兰国王贪财,多次杀害前往西域的汉使。后来傅介子被派出使西域,计斩楼兰王,为国立功。以后诗人就常

用“楼兰”代指边境之敌,用“破

建功立业。

借古讽今 ,历史事件吴钩乌衣巷淮水,今昔对比,,昔盛今衰,,或含蓄沉郁,檀道济是南朝宋的大将,权力很大,受到君臣猜忌。后来宋

“乃坏汝万里长城柳营,即事议论 ! (斩)楼兰”指2 ” ,或在古迹、古

人后对比吊古伤今后庭花借古讽今怀才不遇”后来就用“万里长城”指守边的将领。

(4)化碧:《庄子外物》载,苌弘是周朝的贤臣,无辜获罪而被流

放蜀地。他在蜀地自杀后,当地人用玉匣把他的血藏起来,三年后

血变成了碧玉。后来人们就常用“化碧”形容刚直中正的人为正义事

业而蒙冤受屈。

(5)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相传是南朝后主所制的乐曲,为绮

靡之音。如:“商女不知忘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泊秦淮》)

(6)杨柳曲——乐府曲调“杨柳枝”,有时也作“折杨柳”,主要写军

旅生活,从梁、陈到唐代,多为伤别之词,以怀念征人为多。如:“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笛中

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

3、咏史怀古诗常见的古地

a.前代的都城:咸阳、长安、金陵、姑苏、洛阳、汴京

b.发生过重大事件的地点:骊山、赤壁、新亭、隋堤、马嵬、华清宫、汴河

c.历代帝王与名人的故居、陵墓、祠庙:湘妃祠、乌江亭、陈琳墓、李白坟

d.特定的历史朝代:六朝、吴国、隋代、安史之乱、南唐后蜀等。

三、咏史怀古诗的主题归纳

㈠咏怀古迹(其三)--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

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

中论。

问:白居易听琵琶女的弹奏,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慨叹,杜甫写昭君的“怨恨”又寄托了怎样的情怀呢?

答:归纳㈠

3

㈡越中览古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

鸪飞。

问:请从本诗最突出的表现手法这一角度,来分析诗人所寄托的感慨。

答:归纳㈡

题乌江亭杜牧

胜败兵家事丌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

可知。

夏日绝句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 丌肯过江东。

乌江亭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问:这三首诗咏的都是西楚霸王项羽,但对项羽评价的角度并不一

第一首《题乌江亭》是从评价的,杜牧认为 4

第二首《夏日绝句》是从评价的,李清照认为第三首《乌江亭》

是从评价的,王安石认为归纳㈢

四、解题指导→迁移训练

(一)咏史怀古诗的解题步骤和方法

(二)考试设题角度

(1)写景、用典意图

(2)分析评价思想感情(抒发怎样的感慨?)

(3)分析艺术手法

(三)迁移训练

1、阅读下面诗歌,然后回答问题。(5分)

台城① ( 刘禹锡)

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②事最奢。

5

【篇三:解密咏史怀古诗及典型题训练】

ass=txt>随着历史的变迁、王朝的更替,有多少英雄的故事激起人

们的仰慕与渴望,有多少历史的遗迹引起人们的唏嘘与哀叹,又有

多少历史的经验教训引发人们的感慨与反思,于是,在魏晋时期甚

至更早的时候就出现了一种新的诗歌样式——咏史怀古诗。

咏史怀古诗在内容上有的以历史事件为题材,如李商隐的《马嵬》,就是以历史上著名的“马嵬之变”为题材,讽刺唐玄宗沉湎声色享乐

误国的诗。有的以历史人物为吟咏对象,如李清照的《夏日绝句》

就是以西楚霸王项羽为对象,对当时宋王朝屈膝金人,偏安江南,

不思恢复故土的强烈嘲讽。有的以历史古迹为情感的触发点,如刘

禹锡的《乌衣巷》,就是借乌衣巷的昔盛今衰表达对世事变迁的感慨。由于怀古诗常触及诗人心灵的最深处,具有很高的鉴赏价值,

所以近年来高考常涉及此类诗歌。

诗人在瞻仰凭吊古迹、吟咏评价历史人物或回顾反思历史事件时,

往往会和社会现实或自身的命运联系起来,历史和现实就会扭结在

一起。因此咏史怀古诗所蕴含的感情、所表现的主旨也就非常复杂。一般来说,咏史怀古诗所抒发的情感主要有如下几种:

(一)理性思考

诗人并不置身当中,而是站在历史的高度,对历史作冷静理性的思考,独抒机杼,表达自己对历史事实的独特观点,启迪世人。如唐

代杜牧的《赤壁》,嘲讽了周瑜的成功只是出于侥幸。议论新颖独特,发人所未发,使人耳目一新。

(二)怀古伤今

古代诗人们常常以济世救人为己任,这就使他们把目光更多关注在

国家政治、社会生活上。他们常借写古迹、古事来表达对现实的关

切或不满,希望能引起世人的警戒。这类诗又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借今昔对比抒发物是人非、盛衰兴亡的感慨。如刘禹锡的《乌衣巷》,借东晋时南京秦淮河上朱雀桥和南岸的乌衣巷昔日的繁华鼎

盛与今日野草丛生、荒凉残照的对比,抒发了沧海桑田、历史兴衰

更替的感慨。

再如:李清照的《绝句》借历史上的英雄讽刺了南宋统治者苟且偷

安的行径,呼唤英雄出世。

(三)怀古伤己

当诗人追念的古人在身世与际遇上与诗人自身有了某种相通之处时,就会触发诗人对自身的感慨。这种诗触发点在古人,落脚点却在自己,诗人是在借古人的酒杯,一浇自己心中的块垒。根据诗人抒发

情感的不同,这类诗又可分为:

1.对英雄的赞美,表达仰慕之情,希望自己能像古人那样建功立业。如辛弃疾的《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借孙权和刘裕的英雄业绩表达自

己对英雄的仰慕以及北伐收复失地、建功立业的决心。

2.与古代英雄对比,抒发自己年华老去、壮志难酬的悲叹。如苏轼

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周瑜可谓少年得志,风流倜傥,而自己人

到中年双鬓染霜,却功业无成,“早生华发”,与周瑜相比,简直不

可同日而语。强烈的对比生发出浓重的“人生如梦”的感慨。

3.与古代人物命运相似,同病相怜,拿古人与自己类比,借对古人

的不幸遭遇的同情,感慨身世,抒发自己渴望建功立业或怀才不遇

的感伤。如:杜甫的《咏怀古迹五首》(其三),杜甫一生济世之

志甚高,但终其身,也未得一展抱负。而昭君也是因汉元帝昏庸,

不辨美丑而远嫁异乡,流离身死,徒遗长恨。二人的遭遇、经历、

处境,不无相似之处.诗人正是在抒写昭君的怨情中,寄

寓自己的身世之慨。

需要注意的是,很多事各所包含的情感是复杂丰富的,如:杜甫的《蜀相》,诗人写诸葛亮的雄才大略,就是希望当朝出现类似的英

雄来平定天下;写刘备的三顾茅庐,就是讽喻当朝皇帝猜忌贤才、

黑白不辨;写诸葛亮的未捷先死,就是抒发自己壮志不伸、一生潦

倒的悲愤。既怀古伤今,又怀古伤己。

咏史怀古诗的结构一般是先叙事写景,极力铺垫;后议论抒情,点

明主旨。还有一些只叙述对比而不加议论,留有充分想象发挥的空间,引发读者的思考。它的表现手法丰富多样,主要表现手法有:

(一)运用典故。如辛弃疾的《京口北固亭怀古》,诗人用了多达

五个典故,或表达对英雄的仰慕、对建功立业的渴望,或讽刺南宋

朝廷的轻率盲动,或类比自己年华流逝、壮志难酬。

(二)对比反衬。如: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诗中描写了吴宫

中的花草,都已埋没在荒僻的小径里;东晋显赫一时的贵族,更已

变成一座荒凉的古墓了。今昔形成鲜明的对比,让人顿生物换星移,世事沧桑之感。

(三)借景抒情。如韦庄的《台城》,诗人描写了台城的荒凉空寂

和台城柳在春天依旧枝繁叶茂、欣欣向荣的景色,借此表达物是人

非的感伤。

(四)语意双关。如韦庄的《忆昔》,巧用典故,语涉双关。诗人

用传说中善歌少女“莫愁”的名字,讽喻浮华女子不解国事艰难,深

寓“隔江犹唱后庭花”的沉痛;“无忌”也不指信陵君,而是取其“无所

顾忌”“肆无忌惮”之意,这又是双关。抒发了对唐王朝颓势难挽,行

将覆灭的悲伤。

(五)虚实结合。如李白的《越中览古》,诗人想象了越王勾践破

吴而归时的盛大热闹的景象,这虚幻的景象与眼前荒凉的实景构成

鲜明强烈的对比,抒发了兴衰的感慨。

(七)修辞的运用。如刘禹锡的《石头城》,最后一句“夜深还过女

墙来”运用拟人的手法,把月亮看做历史的见证人。诗人称它为“旧

时月”,因为它照见过六朝腐朽的统治者在秦淮河游乐的情形,照见

过当年的豪华生活,也目睹了这些朝代的迅速灭亡。而今夜只有多

情的月亮还是旧情不改,穿过女墙照过来,可这已经是一座空城了。诗人无尽的慨叹含于其中。

(八)直抒胸臆。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诗人登上幽州台,

直接抒发了失意的感慨,感时伤事,吊古悲今。

练习题

1.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

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问:这首词是就哪一段史实发出感怀的?表达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这首诗是就三国吴蜀联合抗曹的事迹发出感怀的。辛弃疾重游

东吴故地,登上北固楼,回顾“三国”时期吴蜀联合抗曹的旧事,怀

念当年雄踞一方的孙权,他是多么希望南宋王朝能够重演这段历史,奋起抗金,收复北方失地啊!然而现实却难遂人愿,他只有无限感慨,抱憾终身。诗作表达的就是一种怅惘和郁闷的心情。

2.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这首诗首句连用两个“笼”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2)三四两句诗在表情达意方面有何妙处?

答:(1)连用两个“笼”字,突出了水边夜色的迷蒙冷寂,寄寓了诗

人的忧愁和伤感。(一是着眼于写景,二是着眼于寄情。)

(2)三四两句表面上是谴责商女,实际上是批评那些掌权的达官贵

人不以国事为重,贪图享乐的腐朽生活和空虚的灵魂。同时,也表

达出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忧虑。在婉曲的格调之中,表现出

辛辣的讽刺、深沉的悲痛和无限的感慨,堪称“绝唱”。

3.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汴河曲 [唐]李益

汴水东流无限春,隋家宫阙已成尘。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杨花愁

杀人。汴河怀古 [唐]皮日休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

较多?

【注】①汴河:即通济渠,隋炀帝时开挖的大运河的一段。②隋家:隋王朝。③水殿龙舟:当年隋炀帝出游时所乘坐的船只。④不较多:差不多。

⑴两首诗都以“汴河”为题材,但所写的重点不同,抒发的感慨也不同,请作简要分析。(⑵这两首咏史诗的表达方式各有侧重,请分

别加以说明。

答:(1)李诗重在通过叙写汴河春色和隋宫的荒废,抒发了对隋王朝

衰亡的感慨(喻伤今之意)。皮诗看似为汴河洗刷“罪名”,实则巧

妙地对亡国之君进行了强烈的斥责。

(2)李诗以描写为主,触景生情;皮诗以议论为主,欲夺故予,角度

独特。

4. 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中吕]卖花声?怀古二首

张可久

阿房舞殿翻罗袖,金谷名园起玉楼,隋堤古柳缆龙舟。不堪回首,

东风还又,野花

开暮春时候。

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伤心秦汉,

生民涂炭,读书

人一声长叹。

【注】①金谷名园:西晋富豪石崇在洛阳建金谷园以行乐。②将军:这里指东汉名将班超。据《后汉书?班超传》记载,班超长期驻守边境,年老思归,上疏说:“臣不敢望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 问:张可久这两首曲子,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请从写法、主旨上作简

要分析。

答:两首小令,皆借历史事实来抒发感情。只是第一首意在说明封

建统治者穷奢极欲终致灭亡的教训;整首曲子以景语作结,与前三

句的繁华盛事形成对比,显得含蓄。第二首旨在借历史事实抒写作

者对战争涂炭生灵的伤叹和愤慨,说明民生疾苦更甚于英雄末路;

以“读书人一声长叹”作结,直抒胸臆。

5. .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⑴—⑵题

夏日绝句咏史

李清照朱淑贞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盖世英雄力拔山,岂知天意主西关。至

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范增可用非能用,徒叹身亡顷刻间。

【注】朱淑贞生卒年代稍早于李清照,正处于南北宋交替时期。

⑴这两首咏史诗有哪些相同点?

⑵你更喜欢其中的哪一首?请用简要的语言说明理由。(4分)

答:(1)吟咏对象相同,都是写的项羽;作品风格相同,都写得慷

慨豪放,都是“金刚怒目”式的作品。

(2)更喜欢李清照的《夏日绝句》。李清照赞扬(咏怀)项吕,是

对当时宋王朝屈膝金人,偏安江南,不思恢复故土,却依旧过着醉

生梦死的生活的强烈嘲讽。“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掷地有声

的千古名句,不仅是对项羽英雄气概的赞美,也是李清照热爱祖国,反对异族侵略的感情流露。

更喜欢朱淑贞的《咏史》。作者既用“盖世英雄力拔山”来赞颂项羽的英雄气概,同时又指出项羽的不能用人,因而导致兵败身亡的可悲结局,表现了她对国事的关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