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古诗鉴赏答案

合集下载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咏史怀古诗鉴赏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咏史怀古诗鉴赏

咏史怀古诗鉴赏一、怀古诗一般是怀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迹。

咏史怀古诗往往将史实与现实扭结到一起,或感慨个人遭遇,或抨击社会现实。

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也有的咏史怀古诗只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与评价,或仅是客观的叙述,诗人自身的遭遇不在其中,诗人的感慨只是画外之音而已。

如刘禹锡的《乌衣巷》,今昔对比,表达了诗人的历史沧桑之感。

二、鉴赏要点:1、要弄清史实、典故2、要体会意图、感情3、要品味技巧手法怀古诗中诗人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借古讽今等目的。

这类诗常用的手法有对比、巧用典故、融情于景等方法。

(一要弄清史实。

对作品所涉及的史实和人物一定要有所了解,这就要求我们要积累一定的历史知识。

如下面这首词: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要鉴赏这首词,我们必须弄懂这几个问题:一是首句“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有何言外之意?作者翘首遥望江北金兵占领区,大有风景不殊、山河改异之感。

其弦外之音是中原已非我所有了!于是站在北固楼上,词人不禁兴起了千古兴亡之感,自然引出下文。

二是下片前半部分,作者极力称赞孙权有何用意?作者在这里是极力赞颂孙权的年少有为,突出他的盖世武功,其原因是孙权“坐断东南”,形势与南宋极相似,显然作者热情赞颂孙权的不畏强敌,坚决抵抗,并战而胜之,正是为了反衬当朝文武之辈的庸碌无能,懦怯苟安。

三是末句用了什么典故,作者在这里想表达什么意思?末二句用了两个典故。

其一是曹操煮酒论英雄,但在这里,作者进行了改造,将孙权作为三国时代第一流叱咤风云的英雄来赞扬,而让曹刘当配角,其实是借凭吊千古英雄之名,慨叹当今南宋无大智大勇之人执掌乾坤。

其二是曹操一褒一贬的典故,据《三国演义》说,曹操与孙权第一次对垒,见孙权之威严仪表,就喟叹道:“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作者在这里引用了前半句,借曹操之口,讽刺当朝主和的那些大臣们都是刘景升儿子一类的猪狗。

怀古诗鉴赏

怀古诗鉴赏
家 的,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唤起读者想象,暗写出乌衣巷 昔日的繁荣,起突出今昔对比的 作用,引起世事沧桑的感慨。
“乌衣巷在何人住,回首 令人忆谢家”“无处可寻 王谢宅,落花啼鸟秣陵春” 与下联的对比,本诗有何 妙处?
• 出人意料地忽然把笔触转向了乌衣巷上空 正在就巢的飞燕,让人们沿着燕子飞行的 去向去辨认,如今的乌衣巷里已经居住着 普通的百姓人家了。这些飞入百姓家的燕 子,过去却是栖息在王谢权门高大厅堂的 檐檩之上的旧燕。
作者在诗中写了武侯祠的荒凉景象, 叙写了丞相辅佐两朝,出师未捷而身死 的历史史实。
写作背景与连接点:
诗人不被重用,漂泊不定,壮志难酬。 诗中既有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和叹惋 之情,又有才困时艰、壮志难酬的感慨。
表现手法和作用:
采用寓情于景的手法,通过对武侯祠 的荒凉景象的描绘表现惋惜之情,字里行 间寄寓感物思人的情怀。通过对诸葛亮 的事迹的陈说表现他的崇敬和仰慕。可 以说他从诸葛亮的身上找到了自己的影 子和感情的宣泄口。
• “旧时”两个字,赋予燕子以历史见证人 的身份。“寻常”两个字,又特别强调了 今日的居民是多么不同于往昔。从中,我 们可以清晰地听到作者对这一变化发出的 沧海桑田的无限感慨。
•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对历史作理性的冷静的剖析, 作者跳出来,站在历史的高度,独 抒机杼,表达自己对历史事实的独 特观点,启迪世人。
(2)结句“只缘一曲后庭花”显示了这首怀 古诗高超的表达技巧,试作简要分析。
答:诗人借用《玉树后庭花》的典 故,用听觉形象来代替议论,在野草 凄凉中,《玉树后庭花》的乐曲在空 中回荡,使人联想起当年翠袖曼舞的 场面,让严肃的历史教训化作可听可 感的具体形象。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复习:怀古诗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复习:怀古诗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复习:怀古诗怀古诗是古代汉族诗词中内容,思想较沉重的作品。

主要是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

这类诗由于多写古人往事,且多用典故,手法委婉。

值得注意的是它的写作特点:⒈形式上: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如《乌江亭》;或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如《咏荆轲》;或在古迹、古人后加“怀古”、“咏怀”等,如《金陵怀古》;2.内容:国家——国运衰微,统治者——荒淫奢侈,名地——昔盛今衰,古人——壮志难酬,忧国伤时,孤寂失意;3.结构:一般是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4.分析艺术特色:用典:借古讽今,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比:突出所举事件或人物中的一事或一方;化用:化用前人诗句;寓情于景:使景物描写着上作者的感情;例:春日秦国怀古周朴①荒郊一望欲销魂②,泾水萦纡③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作者简介】周朴(?—878),字见素,一作太朴,福州长乐人。

【《全唐诗》作吴兴(今湖州)人。

此从《唐才子传》】生年不详,卒于唐僖宗乾符五年。

工于诗,无功名之念,隐居嵩山,寄食寺庙中当居士,常与山僧钓叟相往还。

与诗僧贯休、方干、李频为诗友。

周朴,唐末诗人,生性喜欢吟诗,尤其喜欢苦涩的诗风。

注】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

②销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

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

萦纡:旋绕曲折。

8.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9.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参考答案】8.表现了怀古伤今之情。

诗人春日眺望泾水,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9.①触景生情;②寓情于景;③写哀景抒哀情。

怀古诗赏析答案

怀古诗赏析答案

咏史怀古诗鉴赏(一)1.(2011 •新课标全国卷)阅读下面的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秦国怀古周朴①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萦纡③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④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⑤。

[注]①周朴(?一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

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

⑤原:同“塬”,黄土高原地区因冲刷形成的高地,四边陡,顶上平。

、词义解释(2)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

(3)萦纡:旋绕曲折。

(4)残阳:夕阳二、句子理解与翻译首联:春日里遥望荒郊,看着泾水曲折地环绕着远处的村落,无限愁绪从胸中升起。

颔联:众多的牛马放牧,导致原上春草殆尽,耕破了田地,发现了古碑。

颈联:积雪茫茫的山峦,在黄昏中变得更加苍茫,夕阳伴着云烟,让树林变得更加昏暗。

尾联:行走好几里路,还都是茫茫黄沙,遥想秦地当年的繁盛,的确让人不堪回首。

三、分句赏析(手法、情感)首联:统摄全篇,点明作者的情感极其哀愁,这哀愁是由荒郊中看到的景色引起的。

泾水弯弯曲曲靠在遥远的村子旁边;颔联:因为过多的放牧牛马,春天的草已经看不到多少了;原野上的田地没有人耕种,只有秦朝时的古碑还在,还能证明这里曾经的兴盛;颈联:天色已晚,云彩与积雪一道围绕在苍山上,几缕炊烟伴着残阳,绿树显得格外昏暗,采用拟人手法尾联:行客之路尽是黄沙。

表达了怀古伤今之情手法和情感(1)表现了怀古伤今之情。

诗人春日眺望经水之滨,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的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2)①触景生情;②寓情于景;③写哀景抒哀情。

诗歌简析:这是一首怀古诗, 首句统摄全篇点明作者的情感极其哀愁,这哀愁是由荒郊中看到的景色引起的:泾水弯弯曲曲靠在遥远的村子旁边;因为过多的放牧牛马,春天的草已经看不到多少了;原野上的田地没有人耕种,只有秦朝时的古碑还在,还能证明这里曾经的兴盛;天色已晚,云彩与积雪一道围绕在苍山上,几缕炊烟伴着残阳,绿树显得格外昏暗,行客之路尽是黄沙。

怀古诗鉴赏

怀古诗鉴赏
这首诗的感情是怎样的?是如何表达这种 感情的?表达的主旨是什么?
答:今昔对比,诗人以不变写变,山、 潮、水、月伴寂寞空城,而六朝繁华已 成旧时陈迹。借六朝的衰亡来抒发物是 人非和国运衰微的感慨,希望当时的统 治者引以为戒。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回答问题。 汴河曲 [唐]李 益
汴水东流无限春,隋家宫阙已成尘。 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杨花愁杀人。
怀古诗常用的典故 1、长城:《南史檀道济传》,檀道济是南朝宋的大 将,权力很大,受到君臣猜忌。后来宋文帝借机杀 他时,檀道济大怒道:“乃坏汝万里长城!”后来就 用“万里长城”指守边的将领。 2、化碧:《庄子外物》载,苌弘是周朝的贤臣,无 辜获罪而被流放蜀地。他在蜀地自杀后,当地人用 玉匣把他的血藏起来,三年后血变成了碧玉。后来 人们就常用“化碧”形容刚直中正的人为正义事业 而蒙冤受屈。
(1)简析“片帆如鸟落,江住侬船泊。 ”中“住”字 的含义。(2分)
(2)词的上阕说“侬也替江愁”,下阕说“毕竟笑山孤”, “愁”与“笑”是否矛盾?为什么?(4分)
(1) 答案: “住”字写出了因看不见江水流动 而产生的错觉,也形象地表现出水流平缓之状。 以江流被山阻止喻命运不畅,暗写自己的壮志难 酬。
石头城 刘禹锡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注:石头城在南京的清凉山西麓,自虎踞关龙蟠里石城 门到草场门,可以看到城墙逶迤雄峙,石崖耸立,这就 是依山而筑的石头城。战国时,楚国就在清凉山一带筑 金陵邑。公元212年孙权重筑,改名为石头城,城依山 临江,南靠秦淮河口,形势险要,为六朝江防要地。张 勃《吴录》载:诸葛亮谓:“钟山龙蟠,石头虎踞,帝 王之宅也。”
(2) 答案:不矛盾。从“愁”到“笑”,表现了 作者主观感受的变化。作者先为群山重叠似乎要 截住江流而愁。然后,又为青山毕竟截不住江流 而喜,故笑。 不矛盾:上阕因同情江流被群山所 阻,作者为之忧愁;下阕看到山势孤立,不能阻 挡自己的前行,乐观自信而笑。

怀古咏史诗(教师版)含答案

怀古咏史诗(教师版)含答案

诗歌鉴赏专题——怀古咏史诗关于怀古咏史诗余秋雨先生在《兴亡象牙白》中指出,中国传统文学中最大的抒情主题,不是爱,不是死,而是怀古之情、兴亡之叹。

中国的诗人自古以来仕途多不顺,而怀古诗常触及诗人心的最深处,具有很高的鉴赏价值。

知识点1归纳咏史怀古诗的含义以历史为主要内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时期以及历史地点),对历史人物的功过、历史事件的成败、以往朝代的兴衰发表评论,抒发感慨、寄托哀思、借古讽今。

我们合称为咏史怀古诗词。

余秋雨先生说过,中国传统文学中最大的抒情主题,不是爱,不是死,而是怀古之情、兴亡之叹。

咏史诗就是以吟咏或评论历史故事或人物为题材,借此抒发情怀、讽刺时事的诗歌。

怀古诗则是由作者身临旧地凭吊古迹而产生联想、想象,引起感慨而抒发情怀抱负。

这类作品内容与思想大都比较沉重,感情基调一般都比较苍劲悲凉。

诗人们对历史的处理往往是“攻其一点,不及其余”,使诗作文短意长、含蓄蕴藉,令人回味再三。

如杜甫的《蜀相》、刘禹锡的《乌衣巷》都遗响千古。

(怀古咏史诗,主要是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表达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的诗歌。

怀古咏史类作品,严格地说,应该有“怀古”和“咏史”两个小类。

“怀古”是指登临游览,触景生情,由于历史遗迹的诱发,而抒发感慨——长于情景交融。

“咏史”是翻阅古书,捡点旧说,针对特定的人和事,而陈述自己的独到见地。

——长于议论精辟。

)知识点2了解咏史怀古诗的艺术特征:(一)“诗”与“史”的结合:文学性和历史性的统一(二)“咏史”和“言志”的结合:对现实政治的强烈关注咏史是动因,言志抒怀是最终的旨归。

(三)“古”与“今”的结合:多维的时空组合。

一般先怀古,即由眼前所见之景物,引发思古之幽情,然后再伤今,即由凭吊古人引发对当下的时代社会或作者自我生存状况的感慨和思考。

知识点3解题指导(一)、弄清作品所涉及的史实、历史人物和典故何地何人何事(二)、透过史实,揣摩诗人所吟咏之情缅怀前贤表达敬仰昔盛今衰感慨盛衰无常类比对比感慨壮志难酬、怀才不遇借古讽今感慨国运衰微抒发爱国情怀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奢侈淫逸。

部编本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鉴赏

部编本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鉴赏

部编本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鉴赏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鉴赏附参考答案7上1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XXX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本诗朗读的感情基调是。

苍凉慷慨指导:1、感情基调是指作品的基本观点的情感取向,即作品的总的感情态度,总的感情色彩。

或者说就是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感情基础,或者说是这篇文章所透露出来的感情,或喜,或怒,或哀,或乐,或思念,或痛恨……2、主要有:①轻松、活泼、欢快、喜悦、愉悦、欢欣、乐观、激动、赞美、仰慕②沉痛、愤怒、激愤、痛恨、伤感、哀伤③慷慨激昂、豪迈、悲壮④孤独、忧愁、寂寞⑤恬淡、闲适⑥惜别、依依不舍、留恋、思念、怀念……)2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最能总领全文的是哪一个字?(观)指导: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诗歌各句分别写了什么(或概括主要内容)+通过什么手法+抒发什么情感+评价)3写了大海中的哪些意象(景物)?指导:1意象即诗歌中所描写的形象,即人、物、景、事。

2诗歌当中许多的意象都是有它们各自的喻意的。

虽然这种意象的喻意在不同的意境当中有可能有不同,但多数情况之下却是有其共通之处的。

比如1、人物类(1)XXX、XXX—怀才不遇之人;(2)XXX、XXX—富商巨贾;2、植物类(1)柳——离情依依;XXX、折柳—惜别怀远、思乡思亲,表示送别,离愁别绪。

(2)落叶—思乡思亲(3)杨花—离散、漂泊(4)菊花—高洁、脱俗、隐逸(5)牡丹—富贵、美好(6)莲花—高洁;莲—爱的象征(7)松柏—坚贞、坚强、孤傲、傲雪斗霜、有凌云志、不屈不挠;(8)竹—气节、劲健、积极向上;(9)梅—XXX、傲雪凌霜、坚强、不屈不挠;(10)兰、荷—高洁;(11)桃花—美人之喻(12)梧桐—凄凉、悲伤(13)禾黍—代表国家昔盛今衰之悲情(14)芳草——离恨(15)芭蕉——孤独与忧愁3、动物类(1)鸿雁—书信、思念、也表思乡之情(2)杜鹃(子规)—凄凉哀伤、有归家之意;XXX的哀鸣——表达哀怨、凄凉或思归的情思(3)鸿鹄、骏马、XXX—志向远大之人;(4)鸾鸟、凤凰—忠臣、贤士;(5)青鸟—往往与男女恋情与婚嫁有关;(6)鹧鸪、寒蝉—离愁别绪、羁旅伤感之情(7)蝉——高洁(8)乌鸦——衰败荒凉之兆4、事物类(1)月光、家书、秋、天涯、游子—思念、思乡思亲、怀远(3)秋雨—忧愁(4)笛声—思乡怀远;羌笛——凄切之声(5)日落、夕阳、秋天、流水代—生命短暂,时光飞逝;(6)大漠—苍凉(7)红豆—相思(8)飞星—传恨(9)灞桥易水—多怀送别有关(10)夕阳、西风、残照—既表示个人沉浮的身世命运,也代表历史的沧桑变化;(11)琴瑟—夫妇感情和谐,也喻兄弟朋友的情谊。

二十五套古诗词鉴赏试题及答案解析(上)

二十五套古诗词鉴赏试题及答案解析(上)

二十五套古诗词鉴赏试题及答案解析(上)古诗鉴赏题一、古诗词鉴赏(11分)浣溪沙•洞庭张孝祥行尽潇湘到洞庭。

楚天阔处数峰青。

旗梢不动晚波平。

红蓼一湾纹缬乱,白鱼双尾玉刀明。

夜凉船影浸疏星。

[注]①红蓼,指生长在水边的红色蓼草。

8.请选出下列对诗歌鉴赏最恰当的项()()(5分)A.“旗梢不动晚波平”,和范仲淹《岳阳楼记》:“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都是写俯视洞庭湖之景。

B.”红蓼一湾纹缬乱,白鱼双尾玉刀明”诗人岸上遥望洞庭湖虽然视觉观察的角度未发生变化,显示出另一番情趣。

C.“白鱼双尾玉刀明”指的写了玉刀似的双尾白鱼。

鱼称双尾而明,是跃出水面之鱼,静中见动。

D.“旗梢不动晚波平”,是官船晚泊时景象,呈现出大自然清幽的静态美。

旗梢,即旗旓。

船头所插旌旗上的飘带一丝不动。

E.“夜凉船影浸疏星”一句,以景语收结,尤耐人寻味,运用了夸张、想象等修辞手法,写出了夜晚的冷气浸润了天上疏疏落落的星斗。

9.词的下片使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请作简要赏析。

(6分)[答案与解析]8.CD9.(1)动静结合。

“明”是跃出水面之鱼,在这样安静的环境中,静中见动。

(2)比喻、对比。

将双尾白鱼比作“玉刀”,既写出鱼的特征,也和“红蓼”形成鲜明的色彩对比,给人强烈的色彩感。

(3)想象。

停船之时是傍晚,而“夜凉船影浸疏星”一句直转入夜景,在想象中展现出水中船影遮盖着星空倒影的优美境界。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文后各题。

唐崇徽公主手痕①欧阳修故乡飞鸟尚啁啾,何况悲笳出塞愁。

青冢埋魂知不返,翠崖遗迹为谁留?玉颜自古为身累,肉食何人为国谋。

行路至今空叹息,岩花野草自春秋。

注:①崇徽公主,唐朝和亲公主之一,姓仆固氏,唐朝著名将领仆固怀恩的女儿。

生卒年不详。

手痕:在今山西灵台。

传说公主出嫁回鹘时,路经此地,以手掌托石壁,遂有手痕。

14.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此诗是一首怀古诗,诗人借古生情,结合民间传说,为崇徽公主远嫁这一历史悲剧唱出了一曲悲伤凄凉的挽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怀古诗鉴赏答案【篇一:怀古诗学案答案】(二)、整体感知 2、读注释,探诗意。

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这里有生长明妃(王昭君)的村子。

一旦离开汉宫,(命运)便与北方少数民族相连,独留下青冢向着黄昏。

凭着画工画的画像只能约略认识昭君美丽的面容,空有她那怀念故国的魂魄月夜归来。

即使千年过后,琵琶弹奏的胡地乐曲,还分明诉说着她内心的怨恨之情。

3、思考:这首诗写的什么内容?诗人借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来抒写自己的怀抱。

在诗中中找出点明主旨的一个词语。

(怨恨)。

(三)、赏析诗歌——自主、合作、探究1、这首诗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首联一开始并没有写她的怨恨,写的是一幅怎样的画面?“群山万壑赴荆门”写的是昭君村的地点和那里的景色。

山是群山起伏,连绵不绝;水是万壑争流,奔腾不息,直赴荆门山。

其中的“赴”字用了拟人的手法,把迤逦不绝的千山万壑写活了,既有飞动之势,又有变幻之姿。

构想出了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的雄奇壮丽的图景。

2、鉴赏颔联“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一去”对“独留”,“一”与“独”同义互文,将昭君生前的寥落、死后的孤寂,写得入骨三分。

可见,昭君是多么孤独!“紫台”对“青冢”,一个富丽繁华,一个荒凉冷落,对比多么悬殊!“连”对“向”,“连”字写出塞万里之景,“向”字写思汉之心,笔下有神。

“朔漠”对“黄昏”,“朔漠”即北方的大漠,“黄昏”一般指时间,而在这里似乎更主要指空间,即和无边的大漠连在一起的,笼罩四野的黄昏的天幕,何等的空旷凄清!上句写她生前的不幸与孤苦,下句写她死后的凄凉与冷落,一句话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剧。

3、“环珮空归夜月魂”中的“空”字是关键,如何理解?颈联两句和颔联两句有何联系?从字面上看,作者认为,既然葬于塞外,不能归汉,昭君的魂灵归来也是徒然的。

深入一想,昭君虽骨留青冢,但魂灵早已在月明之夜回到生她养她的故乡,可见其怀念故土之心是多么强烈啊!一个“空”字,将诗人的悲愤之情、伤悼之意传达得淋漓尽致。

颈联两句与上两句前后呼应,正因为元帝“省识春风面”,才有昭君“一去紫台连朔漠”的悲剧;正因为有“独留青冢向黄昏”的凄凉,才有其“空归夜月魂” 。

总之,对昭君悲剧的根源做了明确揭示。

4、尾联中,王昭君的“怨恨”包含了哪些内涵?一怨 :有倾国倾城之色,入宫却不得宠幸。

(对画师的无耻行为及汉元帝的昏庸糊涂的怨恨。

)二怨:远嫁异域,怀念故土而永不能归。

(远嫁异邦,远葬他乡,月魂空归,思念故乡的幽怨。

)5、诗中只写昭君怨恨,并无作者个人情怀的抒发,这是不是与标题咏怀二字不符? 为什么前人评此诗说杜甫是“悲昭君以自悲也”([明]王嗣奭《杜臆》)?昭君诗人绝代佳人,入宫见妒才华横溢,入朝见妒画图省识,远离汉宫不分忠佞,无辜遭贬身死异国,环珮空归漂泊西南,有家难归(千载之怨)(深沉怨恨)所以作者在咏叹王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王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

前人评此诗时说杜甫是“悲昭君以自悲也”二、西塞山怀古3、读注释,探诗意。

王濬率领高大的战船,顺江而下,讨伐东吴,金陵城中的士气黯然消失。

千丈的铁链沉入江底,一片投降的旗子挂在石头城上。

人生中有几回伤感往事,山形依然没有改变,枕靠在长江上。

从今以后天下统一,旧日的堡垒在一片芦荻草中显得凄凉萧瑟。

(二)1.首联中“下”“收”两字运用的极好,请结合诗句来分析。

(6分)“下益州”是指自益州而下,一个“下”字置于“益州”之前,渲染出一种浩浩荡荡、居高临下的进军气势,给人以势如破竹、摧枯拉朽之感;同时也为下文写吴国的败亡埋下了伏笔。

“黯然收”中一个“收”字是指收敛、消失。

金陵帝王瑞气全都暗淡无光。

这既表明吴国军队闻风丧胆的情态,又预示吴国走向失败的必然命运。

2、试分析“人生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一句的修辞手法。

(40字左右)对比、拟人。

“枕”是说西塞山依旧挨着长江,生动形象地比拟出“物”的永恒;“山形依旧”同英雄们的”霸业”荡然无存形成对比,鲜明生动地表达了对历史兴亡的慨叹。

3、这首律诗以芦苇在秋风中颤抖着作结,妙在哪里?请结合原诗作简要的分析。

(5分)以景结尾。

往日的军事堡垒,如今已荒废在一片秋风芦荻之中。

这残破荒凉的遗迹,便是六朝覆灭的见证,也是分裂失败的象征。

后人将会和此时的诗人一样面对前朝的故垒遗迹,在一片秋风芦荻的摇曳之中而伤心叹喟。

如此在内容上则深化了诗的主题思想,在感情上和前面的“人世几回伤往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4追问:尾联含蓄地表达了怎样的深意?(1)对国家统一的高度赞颂。

(2)更深层次的是对国家战争与分裂的忧虑、警示(对唐朝统治者的婉言规劝)。

如今长满芦苇的故垒,不知道哪天又会变成战争的前沿,表达了对国家分裂、战争的担忧之情。

三、拓展练习:(一)(1)答:吊古伤今。

(昔盛今衰,物是人非)(2)韦庄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通过阴雨、江草、鸟鸣、柳阴等景物,渲染出一幅凄清而令人伤感的画面。

或:通篇侧面烘托,以自然景物的“无情”反衬人的无限伤痛与感慨。

刘禹锡诗:重在对比,前两句回忆昔日的繁华,后两句写今日的荒凉及缘由。

(二)登金陵凤凰台【分析】(1)颔联“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抓住关键词“吴宫、晋代”,可知写的是南京作为六朝古都时的情况。

颈联“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抓住关键词“山、青天、水、白鹭洲”可知写的是南京的自然景色。

前一句是昔,后一句是今,目的显而易见,古今对比,抒发作者古今兴亡盛衰之感。

(2)结合作者经历及诗歌内容,可以推知是比喻的修辞手法,浮云比成那些蒙蔽君王的奸邪小人,遮住了自己望长安,自己不得见长安,自然不会被统治者所重用。

【答案】(1)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物;寄寓人事沧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兴废的感慨。

(2)比喻。

①忧君王为奸邪所蒙蔽,忧奸邪为非作歹;②忧贤者包括自己不得任用,忧国忧君忧民。

【篇二:咏史怀古诗鉴赏】课本实例刘禹锡《西塞山怀古》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补注背景:时值安史之乱刚刚平定,天下暂时一统。

但是,河北、山东藩镇割据局面愈演愈烈,时刻威胁着唐王朝的安全。

问:1、诗人写王浚攻破南京城时的情景,采用了什么手法?这一情景的描写看似怀古,其弦外之音又是什么?请作具体的分析。

答:2、这首律诗以芦苇在秋风中颤抖着作结,妙在哪里?请结合原诗作简要的分析。

答:二、特点归纳(一)、点击概念怀古咏史诗是诗人在阅读史书或游览古迹时,有感于历史人物或事件的是非,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引发出对时局或自己身世的共鸣,或借古以喻今,或借古以讽今,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

这类诗由于多写古人往事,且多用典故,手法委婉,容与思想大都比较沉重,感情基调一般都比较苍劲悲凉。

诗人们对历史的处理往往是“攻其一点,不及其余” ,使诗作文短意长、 1含蓄蕴藉,令人回味再三。

欣赏这类诗歌,我们往往要了解的是作者写了怎样的古人、往事,诗人为什么要写这个古人、这段往事,他在诗中表现出什么态度,这种态度又是运用什么方法来表达的。

(二)、知识链接1、咏史怀古诗特点:方若虚云:“怀古者,见古迹,思古人。

其事无他,兴亡贤愚而已。

(1)形式标志: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加“怀古”、“咏怀”等。

(2)结构: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3)内容:国家——国运衰微,统治者——荒淫奢侈,名地——昔盛今衰,古人——壮志难酬,忧国伤时,孤寂失意。

(4)手法:用典(5)语言:含蓄蕴藉(6)意象:历史人物(7)表现手法:运用典故(8)思想感情:吊古伤今(9)风格:或雄浑壮阔2、咏史怀古诗常用的典故(1)投笔:《后汉书》载:班超家境贫寒,靠为官府抄写文书来生活。

他曾投笔感叹,要效法傅介子、张骞立功边境,取爵封侯。

后来“投笔”就指弃文从武。

(2)长城:《南史檀道济传》文帝借机杀他时,檀道济大怒道:(3)楼兰:《汉书》载;楼兰国王贪财,多次杀害前往西域的汉使。

后来傅介子被派出使西域,计斩楼兰王,为国立功。

以后诗人就常用“楼兰”代指边境之敌,用“破建功立业。

借古讽今 ,历史事件吴钩乌衣巷淮水,今昔对比,,昔盛今衰,,或含蓄沉郁,檀道济是南朝宋的大将,权力很大,受到君臣猜忌。

后来宋“乃坏汝万里长城柳营,即事议论 ! (斩)楼兰”指2 ” ,或在古迹、古人后对比吊古伤今后庭花借古讽今怀才不遇”后来就用“万里长城”指守边的将领。

(4)化碧:《庄子外物》载,苌弘是周朝的贤臣,无辜获罪而被流放蜀地。

他在蜀地自杀后,当地人用玉匣把他的血藏起来,三年后血变成了碧玉。

后来人们就常用“化碧”形容刚直中正的人为正义事业而蒙冤受屈。

(5)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相传是南朝后主所制的乐曲,为绮靡之音。

如:“商女不知忘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杜牧《泊秦淮》)(6)杨柳曲——乐府曲调“杨柳枝”,有时也作“折杨柳”,主要写军旅生活,从梁、陈到唐代,多为伤别之词,以怀念征人为多。

如:“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凉州词》)“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3、咏史怀古诗常见的古地a.前代的都城:咸阳、长安、金陵、姑苏、洛阳、汴京b.发生过重大事件的地点:骊山、赤壁、新亭、隋堤、马嵬、华清宫、汴河c.历代帝王与名人的故居、陵墓、祠庙:湘妃祠、乌江亭、陈琳墓、李白坟d.特定的历史朝代:六朝、吴国、隋代、安史之乱、南唐后蜀等。

三、咏史怀古诗的主题归纳㈠咏怀古迹(其三)--杜甫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问:白居易听琵琶女的弹奏,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慨叹,杜甫写昭君的“怨恨”又寄托了怎样的情怀呢?答:归纳㈠3㈡越中览古李白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问:请从本诗最突出的表现手法这一角度,来分析诗人所寄托的感慨。

答:归纳㈡㈢题乌江亭杜牧胜败兵家事丌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夏日绝句李清照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丌肯过江东。

乌江亭王安石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问:这三首诗咏的都是西楚霸王项羽,但对项羽评价的角度并不一样第一首《题乌江亭》是从评价的,杜牧认为 4第二首《夏日绝句》是从评价的,李清照认为第三首《乌江亭》是从评价的,王安石认为归纳㈢四、解题指导→迁移训练(一)咏史怀古诗的解题步骤和方法(二)考试设题角度(1)写景、用典意图(2)分析评价思想感情(抒发怎样的感慨?)(3)分析艺术手法(三)迁移训练1、阅读下面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