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田村村史简介
培田村:客家人的“民间故宫”

培田村:客家人的“民间故宫”
陈平
【期刊名称】《地图》
【年(卷),期】2024()1
【摘要】培田村位于福建省龙岩市连城县宣和镇,距今已有800余年的历史,有“客家庄园”“民间故宫”的美誉。
村中保留着较为完整的明清时期客家民居建筑群,可与永定土楼、梅州围龙屋相媲美,堪称客家建筑文化经典之作。
【总页数】10页(P76-85)
【作者】陈平
【作者单位】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2
【相关文献】
1.客家古村美丽培田--宣和乡培田村美丽乡村试点建设实践
2."民间故宫"培田村
3.客家人的家园理想--培田九厅十八井
4.培田古民居:福建的“民间故宫”
5.福建培田古村尚武崇文的客家人和“民间故宫”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前溪边村方氏宗祠

前溪边村方氏宗祠前溪边村方氏宗祠宗祠概况方氏宗祠,位于塘雅镇前溪边村。
始建于大清嘉庆二十年(1815年),咸丰(1831年-1861年)扰婺宗寝又罹兵燹所烬,后由二十世孙方始蔼、方天炳诸公合力重修,直至今日。
为金华市文物保护单位。
建筑特色方氏宗祠于2013年重新修葺,门口为八士门,由正门入内经戏台,过天井,便是正厅,名永思堂。
正厅开阔,原木柱头耸立,主梁挂宫灯八盏,流苏迎风而动。
楹联:庄严祖武追先烈正学家风启后贤源从姬水分支远派自方山赐姓长指天为姓指地为名乃圣乃神惟我祖与父言范与子言孝是彝是训继吾孙宗基巩固菱湖畔庙貌巍峩婺水滨家族历史享八公宗固塘(马头方)迁于前溪边,会合众子孙共建筑宗祠于菱湖之左。
代表人物方金玉,字锦堂,官至福建布政司使照磨,是十九世孙中最为显赫的一支。
当时的大清名人黄秉钧曾为方金玉的母亲写过一篇讃文,而黄秉钧与黄宾虹有师生之谊。
家规家训“家训曰:凡为子必孝父母,为妻必敬丈夫,为兄必爱弟,为弟必敬兄。
勿皆伦以害大义,勿游惰以荒职业,勿横行以欺愚人,勿用妇言以伤和气。
言之在先,切宜深省。
男训曰:家道兴衰在于积善兴积恶(衰)。
何谓积善,在家孝养父母,友于兄弟,出外和睦乡里,敬老慈幼皆是善。
何谓积恶,恃已势力以压弱,逞已刁巧以凌人,或盗人物,或唆人讼,或损人名誉皆是恶。
易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天理昭彰各宜。
亲伯叔祖翁以及五服内外子侄,得罪长辈,依理定规从严处罚,不宥罪之小者,从轻戒责,而已戒之仍不改,鸣公究治。
若理正而触上辈怒者不在此例。
族中有不伦不端之事,来祠告诉,祠首应当秉公酌断,或解劝,或责罚,不得袖手旁观以起纷争而滋事端。
族中有逞奸刁恶,无中生有,扛唆蛮人,捏害良民,以大压小,以强凌弱,一经祠首察出或被害者入祠告诉,祠首秉公查实,即时议罚,以端风俗而敬效尤。
以上五条为子孙者恪遵定规不可抗皆,倘能为孝子、为问孙、为悌弟,不犯规中一条者,方氏之祖宗荣甚、子孙幸甚。
从化古村落概要

从化古村落概要作者:日期:从化古村落(概要)从化古村落有:凤院村、松柏堂村、木棉村、钱岗古村、大墩村、钟楼村、大江埔古村落、殷家庄古村落、宣星古村落、溪头古村等凤院村大地见文章”。
村尾与村首的大榕树遥相呼应,村前月牙形池塘碧水微澜,相传因能倒映出双凤山而得“凤”之名。
明隆庆三年(1 5 6 9年)冬^一月,县令唐世谆撰写四言诗《祭双凤山文》,并刻有碑石在村前。
凤院村落整体建筑风格气宇轩昂,规模宏大,使用大量花岗岩石材,灰塑构件,木雕细腻而变化万千,其中祠堂的封檐板上刻的古代戏剧场景最为别致,而且人物故事数量甚多。
松柏堂村松柏堂村位于从化街口街城内团星村城区中心位置。
松柏堂村是黄姓族人在从化最早的聚居村落。
始建于宋淳熙年间,所存建筑多为清代重建;在村南有老松、柏树,村东有两座祠堂,故名松柏。
村前有一个大池塘,塘边村口古榕参天。
各列民居与古巷井然有序,所有房屋与村首的祠堂座座朝南,为砖、木、石结构,硬山顶式建筑,总面积5.2万平方米。
凤院村位于从化江埔街的凤院村,是欧阳氏在南宋期间从江西庐陵南迁到从化的定居地。
过村首门楼,极目远处,双凤山下是一望无垠的葱笼田野。
门楼“凤院”额匾下对联为“凤立丹山舒锦绣,院开每条巷中间都有排水明渠,是排放生活污水和天然雨水的渠道。
民居三间两廊,首尾连接,皆以横冷巷相间,较为独特,其用途是防火、方便往来。
开启每条横冷巷左、右两侧所有大门,从东到西,从西到东,直视无碍,民居天井中皆挖有井。
走在松柏堂古村中,这里曾经的辉煌十分耐人寻味,但经过岁月的洗刷,这里的建筑有些角落已瓦解成了断瓦残垣,多了几分唏嘘的气息,让人不禁感到惋惜。
木棉村木棉村位于神岗圩西面约1公里的神棋公路旁。
宋朝谢氏建村,因村的四周栽木棉树而得名。
木棉村所存多为明、清时期建筑。
村庄面向东、南、西三面,进村路上有一门楼叫“东阁”,村庄建筑整齐排列在一片开阔平坦的土地中,错落有致分布有建于明清的各种不同特色的庙宇、祠堂、书室、民居等;村子东面前排为五岳殿、羽善西公祠、永宽书室、宝珊书舍、和耀陈公祠、文植公书舍、清逸斋公祠、著存堂等,书室和民居被九条古巷间开,每条巷的门上皆有巷名。
大田第二集美学村讲解词

大田第二集美学村讲解词摘要:一、大田第二集美学村的背景与历史二、美学村的建筑风格与特点三、美学村的文化内涵与教育意义四、大田第二集美学村的现状与发展正文:大田第二集美学村,位于我国福建省三明市大田县,是一座充满文化底蕴的村庄。
它不仅拥有美丽的自然景观,还拥有丰富的建筑文化遗产。
在这里,我们可以领略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感受到美学村深厚的历史底蕴。
一、大田第二集美学村的背景与历史大田第二集美学村起源于清朝,繁荣于民国时期,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独特文化底蕴的地方。
学村的发展得益于当地重视教育的传统,民国时期,这里曾涌现出一批批优秀的学者和教育家。
二、美学村的建筑风格与特点大田第二集美学村的建筑风格独特,融合了闽南地区特有的建筑特色。
这里的建筑多采用砖石结构,装饰精美,屋檐翘角,色彩鲜艳,富有层次感。
此外,学村中的巷道布局错落有致,呈现出一种别具一格的美感。
三、美学村的文化内涵与教育意义大田第二集美学村不仅是一个美丽的村庄,还是一个充满文化气息的地方。
这里曾有许多著名的学者和教育家,他们为我国的教育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学村的文化内涵丰富,既有传统的儒家文化,又有现代的教育理念,对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四、大田第二集美学村的现状与发展如今,大田第二集美学村已成为一座集文化、教育、旅游于一体的综合性景区。
政府对学村进行了修复和保护,使其焕发出新的生机。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这座美丽的村庄,游客们来到这里,可以感受到大田第二集美学村独特的文化魅力,体验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之旅。
总之,大田第二集美学村是我国一处珍贵的文化遗产,它不仅展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还承载了我们的民族精神。
“三贤庙”简介

“三贤庙”简介田氏三贤受封于我国隋代,约在公元581-618 年间,每逢灾荒,田庆,田广,田真三兄弟都要向百姓施粮,就算没有灾荒,他们也一直大斗出,小斗进。
隋文帝杨坚在位时,得知田氏三兄弟事迹后,深为田氏三兄弟德行所感,敕封三兄弟为“乡贤”。
到了唐朝皇帝李世民主政时,约公元627-650年之间,李世民和他的监察御史(相当于现在的中纪委书记)魏征商定,初建莘县庙头村“三贤庙”。
一代开国皇帝,为什么这么重视一座庙的建设,究其原因主要有二。
一是紫荆树和家的故事。
“三田”父母,治家有方,父子同心,兄弟和睦,人财两旺,其乐融融。
院内有棵紫荆大树,枝繁叶茂,花开满枝。
一天,全家人给老父亲拜寿,仪式结束,老人面对紫荆树留下家训:“紫荆树不枯,不许分家。
”老人去世,三儿娶妻冯氏,妯娌不和闹着分家。
兄弟无奈,议定家产一分为三,树也砍为三段。
第二天早起,欲砍树时,惊現树枯叶落,弟兄仨人,深感有违父训,树木有灵,悔恨不已,抱树大哭,儿媳同受感动,一致表示不再分家。
忽然大树复活,叶绿花红。
从此不再分家。
同时感动村人,随把村名改为“孝义”村。
从此,紫荆树成了兄弟和睦、家濮阳田氏族团结的象征。
“三田兴荆”也就成了孝义文化,并把它们为优良传统垂训教育后代子孙。
田氏兄弟虽在各处为官,但祖业尚存,一直传至七世而未分家产,历经五百余年。
二是李世民祖父李昞外出路经陕西武山时,遭匪抢劫,并被捆绑吊于树上,田庆、田广、田真三兄弟路经此处,打退了匪徒、救下了李昞,李世民感念此举,当皇帝后,令魏征负责修葺这座庙,以纪念田氏三兄弟。
为了发扬中国优秀传统——大爱精神,传承美德,铭记田氏先人,秉承文化自信。
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三贤庙”是庙头和多村田家后人集资,在2017 年于三贤庙旧址上重新修建的。
田连华表哥刘文学提供资料,田家后人南乐县的田其然先生,近80岁年龄,为这座古庙的修整东奔西跑,搜集材料,出谋划策,倾注了大量精力,田氏后人都对他赞赏连连、称道不已。
丽水平田古村景点介绍

丽水平田古村景点介绍
平田村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位于丽水市莲都区大港头镇。
平田村在宋朝初年建村,已有800多年的历史。
平田村以其优美
的自然风光和悠久的历史文化,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平田村位于大港头镇东南,距大港头约9公里,村内有一条
小溪穿流而过。
小村四面环山,中间是一片开阔的盆地,小村东西两侧为梯田,北面是连绵起伏的群山。
小村前有一条小溪流过,溪上建有一座小石桥。
小村由一条主街和两条小巷组成。
街道呈东西走向,长约
500米,宽约5米;两条小巷均由卵石铺成,长约200米,宽约
3米。
小街两侧有不少民居和店铺。
小村始建于宋朝初年(公元960年)。
大港头在南宋乾道年
间(1165—1172年)已是商贾云集、店铺林立、百业兴旺的市
场集镇了。
村中有“平田十八间”、“平田十八井”、“平田九井”
等许多历史古迹。
小村曾是莲都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至今保存有宋代古建筑10余处:如以明代建筑为主的大门桥、关帝庙、文昌阁等。
—— 1 —1 —。
liuji

liuji好的,我将根据您的要求用中文写一篇字数为3000字的文稿。
由于模型的限制,我无法提供广告和超链接。
以下是我的写作:题目:探索刘集村的历史与文化引言:刘集村是位于中国河南省宝丰县的一个古老村庄,拥有悠久的历史与丰富的文化。
在村子的角落里,每一块石头、每一座建筑都承载着岁月的沉淀和人们的记忆。
本文将带领读者一起探索刘集村的历史与文化,了解这个古老村庄的独特之处。
村庄的历史:刘集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数百年前。
据村里的老人们传说,村子最早是由一位姓刘的先祖创建的。
刘家是当地的一户族人,他们开垦土地、建设房屋,渐渐形成了这个村庄。
古建筑的魅力:刘集村保存了许多古老的建筑,这些建筑展现了不同历史时期的风貌和建筑风格。
例如,村中有一座古老的牌坊,上面刻有“文星巡天”四个字,象征着村庄的文化积淀和独特之处。
此外,村中还有一座古老的寺庙,供奉着村里的守护神。
这座寺庙建于明代,以其精美的雕刻和独特的建筑结构而闻名。
村庄的传统文化:刘集村传承了许多地方的传统文化,其中最著名的是舞狮表演。
每年的春节期间,村里的年轻人会表演舞狮,以祈求丰收和平安。
这项传统已经延续了几百年,成为村庄的一大特色。
村民的生活与习俗:刘集村的村民多以务农为生,他们以农耕为主要生计。
在这个小村庄里,人们保持着简朴的生活方式,尊重传统习俗和伦理道德。
村里的年轻人会在闲暇时间里学习传统手工艺,如编织和陶艺,以保护和传承地方文化。
村庄的未来发展:虽然刘集村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但村庄也需要面对现代化和城市化的挑战。
为了保护和传承村庄的独特之处,村委会正在制定开发规划,鼓励旅游业的发展,并保护古建筑和传统文化。
同时,他们也注重教育和培训,培养年轻一代对村庄的热爱和认同。
结论:刘集村作为一个古老的村庄,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
通过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村庄得以延续其独特之处。
希望刘集村在未来的发展中能够保持其原有的魅力和特色,吸引更多的游客和文化爱好者前来探索。
高阳县各村历史(一村不落)

高阳县各村历史(一村不落)湘连口本村由肖、兰二姓建于唐前,因地处高河渡口称肖兰口。
唐代于此建福兴寺,著有释迦佛舍利宝塔,称村小良口。
明永乐初,葛、张、杨三姓由山西迁来,分三片定居,分属河间、高阳、肃宁三县,则有东小连口、北小连口、南小连口之别,“小连口”亦称“小良口”或“小梁口”。
后全部划属本县,称相连口。
建国后改为湘连口。
小冯村元至正年间(1341~1368),聂姓于此建村称小堡村,后称小福村。
清初,因村民敢与某亲王抗争,民称小霸村。
抗日战争中为迷惑日军,八路军称之为赵元佐。
民国34年(1945)改称小冯村。
至今民间仍俗称小堡村。
小团丁本村约建于元初,时因村址似船型,四周为沼泽,遂称村为船形村,后称为团丁村。
明处改称小团丁,以别与其南部大团丁。
小王果庄本村原称王古庄。
传明初(1368~1379),刘司聪从本县三岔口迁来定居称王果庄,后改称小王果庄以别于其东部大王果庄(今属任丘市)辛丰庄此处原有一古庙,清王朝于此收租封粮,民称封粮庄,也称王爷庄。
清乾隆间(1736~1795),附近村民迁居于此,取名钦封庄。
后谐音为辛封庄。
辛留佐明代中期,刘姓于蠡县刘佐来此建村,称新刘佐,后刘姓衰落,村改称新留左。
清代简写为辛留左。
建国后改写为辛留佐。
莘桥传本村为唐太宗时帅府司马殷峤(字开山)之后裔所建,称殷峤。
后谐音为新桥。
宋金时期已设新桥镇。
清光绪十二年(1886)后写为莘桥。
新立庄清康熙初,王黑虎由高家庄迁来定居,称黑虎庄。
民国初改称小庄,后与高家庄脱离附属关系更名新立庄。
邢果庄明永乐二年(1404),邢氏由山西迁来建村,冠其姓称邢家庄。
后演变为邢果庄。
邢家南北宋时,此地河汊交错,船行至此易迷失方向,俗称“行家难”。
明永乐初,山西移民来此定居,谐“行家难”音称村为邢家南。
徐果庄唐代中期徐姓于此建庄,冠其姓称徐家庄。
宋熙宁二年(1069),顺安军在此曾广植桑榆,后改称徐果庄。
延福明永乐二年(1404),山西移民来此建村,因居延福屯南,称南延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芳田村村史简介
江西省寻乌县留车镇芳田村是一个山清水秀、地肥水美、资源丰富、人杰地灵的好村庄。
东起冷石嶂;西到石壁山,南临乱罗嶂,北至石榴花山。
乱罗嶂是芳田河水的主要发源地,一条小河曲曲弯弯流经佑头、石牛湖、芳田、黄姜、在留车段汇入寻乌河,是东江的一支源流。
据记载,宋代先后在此落居的有,朱、张、李、赖。
元末明初年间,曾姓二世祖元二郎携父文光公骨骸由广东省兴宁县龙归洞迁居芳田。
同姓异姓和睦相处,艰苦创业,各姓都建有宗祠。
曾姓在墩子上象形建立始祖文光公宗祠。
四世祖仕程公、仕聪公、仕明公、仕和公分别居住在芳田上中下三村为主。
仕明公后裔回广东兴宁宝龙落居。
仕程公在竹园下建立祠堂,仕聪公在石牛湖建立祠堂,祠堂内有一头石牛栩栩如生。
仕和公后裔六世祖卓公在新泉石下五虎山下建有三大栋的祠堂。
九世祖前锋公在湖垇虎形建立三大栋祠堂,前岗公在上寨建立祠堂。
十二世祖之佑公在神宫围建立三大栋、九厅十八井、厅内三十六柱、雕龙画凤的祠堂,克毅公兴建坪头寨,十三世祖绍唐公兴建山坑寨,各项建筑雄伟壮观,有神仙洞、洞神仙、仙神洞之誉称。
芳田村上中下三村居住以曾姓人口众多,朱、张、李、赖、王、黄、谢同村居住,姓氏宗族之间互相尊重,友好相处,淳朴善良,尊礼守义,努力拼搏,不断追求,共谋发展。
曾姓后裔有十八顶衙娇的光辉历史;与毛泽东,古柏等一起闹革命的有曾有兰、曾加杰等老一辈革命家诞生此地;当代各级党政官员、国家公务员数不胜数,各行各业顶尖人物大有人在。
芳田村曾经设立芳田公社政府驻地,是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中心区域。
一条公路贯穿上中下三村,直通贵石至留车圩。
随着果业发展,农用车道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
大汽车、小汽车、农用车、摩托车,车水马龙,你来我往。
公社化时期,兴建过芳田松脂化工厂,芳田水力发电站、碾米厂,新田火力碾米厂、水力碾米厂,石牛湖碾米厂,乌坑里碾米厂,取代了砻、碓、磨,方便着人民群众的粮食加工。
历史上有芳田中心村榨油坊,下村榨油坊,石牛湖榨油坊,主要加工茶籽榨油,对油茶生产起着重要作用。
后来改革为电力碾米厂,电力榨油坊,实现了机械化,电气化。
上世纪60年代,村里就有了电影。
放映队来到村里,男女老少都提早吃晚饭,自带板凳,来到放映场所看电影。
到了80年代,村里有了电视机,靠天线架接收信号。
90年代升级为闭路电视,电视的普及率达到百分之九十八。
通讯从60年代有线电话发展到了智能手机,4G
网络的覆盖率达到百分之一百。
现代电器、太阳能都得到了普及,方便着人们的工作、生产、生活和娱乐。
芳田村以种植水稻为主要粮食作物,花生,大豆,油茶为经济作物的一个村庄。
池塘放养草鱼、鲢鱼为主要鱼种,混养鲤鱼、鲫鱼等杂鱼。
有“粜不尽芳田的谷”之声誉,“和尚塘的鲩“、"长塘的鲢’‘肉质鲜嫩,美味可口,营养丰富,真可是鱼米之乡。
水利设施解放前以坡圳引水、水车车水灌溉农田。
特别是神宫围饭枝头的水车又高又大,车水量大。
解放后党政重视农业发展,兴修水利,修建了庵下水库,山尾窝水库,安装了“三0型”水轮泵,确保了旱年不旱,粮食得丰收,让老百姓过上丰衣足食的生活。
开放改革以来,芳田村民在当地党政“强果富民”战略思想的指导下,利用本地特优资源,在山上、坡地种上脐橙、蜜桔。
山上果飘香,田里粮满仓,建房又买车,生活奔小康。
在早期革命斗争年代,芳田村创办了列宁学校,传授文化知识,传播先进思想,解放后命名为“芳
田小学”。
随着形势发展,人口增多,教育重视,又兴办了“石牛湖小学”和“新田小学”,还兴办了"芳田初中”,桃李芬芳,人才辈出。
2004年教育网点调整,整合为"芳田片小",学生生源来自贵石,佑头、石牛湖、芳田等行政村。
医疗卫生事业也得到了发展,设立了芳田卫生院,并在上中下三村分别设立了乡村医疗站,对防病,治病起着积极作用,提高了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
芳田石牛湖酒厂的烧酒香飘赣州、梅州和福州。
有籼米酒、糯米酒、禾米酒、黑米酒,酒质醇香,包装精美,畅销江西、广东、福建等地。
糯米酒有丰富的糖类、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脂类等,长期食用能强身健体、活血通脉、防病驱寒,有较强的保健作用。
芳田村的豆腐选料优质,制作精细,又柔又软,可作小吃,又可做菜肴下饭,口感甚好,营养丰富。
“四盘十碗”是芳田村喜庆宴席的传统食仪,“炒三丝”、“清炖鸡”是不可缺少的菜肴。
深受亲朋好友的喜爱。
“酒酿蒸鸡蛋”具有滋阴补肾、强精健神的功效,是成年人滋补的营养品。
故此,村民们都有酿糯米酒的风俗习惯。
芳田村村民遵纪守法,履行乡规民约,也敬神敬佛。
有芳田下村“七月十二菩萨游排”大型庙会,有湖垇“香火龙”活动。
中心村有“社官”、“神宫祭拜”活动。
上村也有“社官”、“庵堂”祭祀等活动。
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家家户户酒香菜美,敬祖祭神,合家团圆,醉叙天伦。
芳田村地大物博,资源丰富。
有珍贵的稀土;石牛
湖的石牛、七叶布惊树;墩子上的象形的鼻孔、山坑寨的铜锣石,都是芳田村外迁他乡人们的古记;有丰富的水力资源,可大力发展电力产业,村民也用上了干净达标的自来水;有丰富的旅游资源。
芳田村领导正在描绘发展旅游产业的宏伟蓝图,招商引资,着力打造山坑寨红色旅游,乐公塘瀑布,十二排空中栈道、笔架山云梯、乐公塘仙人坐石、农家乐,打造一个集吃、喝、玩、乐、行、坐、看的好去处,健身、舒心,使人流连忘返。
纵观历史、展望未来,芳田村村民在各级党政的领导下,发扬先辈的优良传统,为建设秀美芳田、富裕芳田、和谐芳田、活力芳田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