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下漫笔导学案教学提纲

合集下载

《灯下漫笔》导学案精选2篇

《灯下漫笔》导学案精选2篇

《灯下漫笔》导学案精选2篇《灯下漫笔》导学案1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本文的创作背景,把握“漫笔”的文体特征;2.自读课文,积累生字词;3.锻炼概括、分析文本能力,掌握小中见大的写作方法,明确事实的矛头指向。

【课前导读】1.写作背景:五•四运动以后,中国统治阶级及其追随者在文化上极力宣扬封建槽粕,以此维护封建制度和日趋没落的封建文化。

这种封建复古主义思想与帝国主义的奴化思想结成同盟,形成了当时一股对抗新文化运动的逆流。

此时的鲁迅先生,洞察国势,以敏锐的触觉,独到的眼光,揭露了复古主义思想的实质,对中国封建社会作了深刻的剖析之后,写下了《灯下漫笔》这篇著名杂文。

2.解析文题:鲁迅喜欢在“灯下”写作。

他写过《夜颂》,说自己是“爱夜的人”,据说爱夜的人“有听夜的耳朵和看夜的眼睛,自在暗中,看一切暗”。

那么,那一时刻,1925年4月29日这一夜,灯下坐着的鲁迅,又“看”到了“暗”中掩盖着的什么呢?“漫笔”,是作家常用的一种表现形式,其特点是借事抒情、夹叙夹议、意味隽永。

“漫”既是内容的“漫”无边际,又是“心事浩茫连广宇”的“漫漫”心绪,还是一种“漫延开来”的思维方式。

同学们在阅读时,要注意其漫延无际的笔墨、心绪、思维,从散漫无序中抓住其思想要点即作者独具“夜眼”,对我们所生存的社会、历史的独特发现。

【自主学习】初读课文,积累字词:1.读准下面的字音兑现( ) 钦定( ) 不肖( ) 累赘( )2.正确释义:厘定:发祥:执迷:先儒:降格以求:皇恩浩荡:一治一乱:莫名其妙:心悦诚服:蒸蒸日上:朝三暮四:【合作探究】再读课文,分小组讨论,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文中写到的事件。

(方法:以小见大,明确矛头指向)1.小组讨论后事件列为以下几件:2.师生探讨上述事件的矛头指向: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 熟读课文,品味重点语句,揣摩句子的含义;2. 探究本文的主旨和作者的情感,体会杂文对社会现实的批判指导作用。

【合作探究】1.三读课文,品味下面重点语句,揣摩句子的含义,明确本文主旨。

《灯下漫笔》学案

《灯下漫笔》学案

《灯下漫笔》学案【学习目标】1、能理解鲁迅对国民奴性的深刻认识和对中国历史的深刻解剖,学习鲁迅的爱国精神和伟大的人格。

2、学习作者由小见大、情理交融的写作手法。

【学习重点难点】1、能理解鲁迅对国民奴性的深刻认识和对中国历史的深刻解剖。

2、学习作者由小见大、情理交融的写作手法。

【学习课时】5课时【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一、知识链接1、走近作者⑴鲁迅(1881-1936),原名,字豫才,笔名,浙江绍兴人,我国现代伟大的、和,中国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新文化运动的旗手。

1918你那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反封建的白话小说,随后连续发表了《孔乙己》《药》《故乡》等著名小说。

1921年,发表了代表作,成功塑造了阿Q这一典型形象,成为具有世界影响的不朽名著。

1923年,集成小说集,为革命现实主义的新小说奠定了基础。

鲁迅思想核心是“立人”。

“人”即“国民”,在鲁迅看来,中国国民从来就没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

无论是阿Q、孔乙己,还是祥林嫂、闰土。

鲁迅一生追求的目标,就是改造国民的“灵魂”,使之“立”起来。

⑵作品①小说集两部:《呐喊》(1918-1922)、《彷徨》(1924-1926)②历史小说集一部:《故事新编》(1922-1935)③散文集一部:《朝花夕拾》(1928,原名《旧事重提》)④散文诗集一部:《野草》(1927)⑤杂文集十六部:《热风》《坟》《华盖集》《华盖集续编》《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集外集拾遗》。

⑥鲁迅小说集所收作品a《呐喊》(14):《狂人日记》《孔乙己》《故乡》《社戏》《药》《明天》《一件小事》《阿Q正传》《头发的故事》《风波》《端午节》《白光》《兔和猫》《鸭的喜剧》b《彷徨》(11):《祝福》《伤逝》《在酒楼上》《幸福的家庭》《肥皂》《长明灯》《示众》《高老夫子》《孤独者》《弟兄》《离婚》。

选修语文《灯下漫笔》教案

选修语文《灯下漫笔》教案

选修语文《灯下漫笔》教案教案:选修语文《灯下漫笔》一、教材分析二、教学目标1.了解《灯下漫笔》的作者、背景和文本内容。

2.掌握散文的基本特点和写作技巧。

3.理解并感知文本中的思想情感,提升审美能力。

4.通过课堂讨论和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写作能力。

三、教学过程【课堂导入】1.引入话题:“你是如何看待日常生活中的琐事的?”请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并随机抽取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2.展示散文《灯下漫笔》的标题,让学生进行猜测和预测。

【导读文本】1.师生共同阅读《灯下漫笔》,回答一些基本问题,例如:文章的结构、文笔特点、文中的人物以及描述的事件。

2.引导学生从文中的描述和细节感知文本中所蕴含的情感和思想。

3.通过讨论,概括出文本中表达的主题和思想。

【拓展思考】1.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运用《灯下漫笔》中的写作技巧来写一段自己生活中的琐事。

2.学生自主完成小组讨论后,进行组内展示和讨论。

【写作练习】1.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选择一个琐事写一篇短文。

2.在写作过程中,引导学生运用《灯下漫笔》的写作技巧,例如:细节描写、感性描述和对人性的洞察等。

3.学生自主完成作文后,进行互评和评改。

【课堂总结】1.回顾课堂内容,总结学到的知识点和技巧。

2.考核学生对散文《灯下漫笔》的理解和对写作技巧的运用。

四、教学反思选修语文《灯下漫笔》教学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写作能力为目标,通过对文本的分析和理解,引导学生思考文本所传达的思想情感,并通过写作练习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的写作中。

此教学方案主要通过师生互动的方式进行,学生既可以通过课堂讨论来培养自己的思考能力,也可以通过写作练习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

同时,教师还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和评价。

《灯下漫笔》教案

《灯下漫笔》教案

《灯下漫笔》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灯下漫笔》的作者、背景及作品特点。

激发学生对散文的兴趣,培养阅读和欣赏散文的能力。

1.2 教学内容简介鲁迅及其作品《灯下漫笔》。

分析《灯下漫笔》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法,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通过朗读和分析,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1.4 教学步骤向学生介绍鲁迅及其作品《灯下漫笔》。

引导学生阅读《灯下漫笔》,并思考作品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阅读心得和感悟。

第二章:文本分析2.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灯下漫笔》的文意和结构。

培养学生分析和解读文本的能力。

2.2 教学内容分析《灯下漫笔》的文体特点和修辞手法。

解读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解读文本。

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

2.4 教学步骤引导学生关注《灯下漫笔》的文体特点和修辞手法。

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解读心得和感悟。

第三章:文学背景3.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了解《灯下漫笔》的文学背景。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历史和文化语境的理解。

3.2 教学内容介绍《灯下漫笔》的文学背景,包括时代背景和文学流派。

分析文学背景对作品的影响和意义。

3.3 教学方法采用比较分析法,引导学生理解文学背景对作品的影响。

通过文献资料的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文学史研究能力。

3.4 教学步骤向学生介绍《灯下漫笔》的文学背景。

引导学生阅读相关文献资料,了解文学背景对作品的影响。

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阅读和研究成果。

第四章:作品主题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灯下漫笔》的主题思想。

培养学生对作品主题的思考和探讨能力。

4.2 教学内容分析《灯下漫笔》的主题思想及其表现。

探讨作品主题的深度和广度。

4.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讨作品主题。

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主题思考能力。

4.4 教学步骤引导学生关注《灯下漫笔》的主题思想。

高一语文教案《灯下漫笔》

高一语文教案《灯下漫笔》

高一语文教案《灯下漫笔》一、教学目标1.了解《灯下漫笔》的作者杨绛以及作品的背景和主要内容。

2.分析《灯下漫笔》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理解其中的主题和寓意。

3.学习运用文学常识和修辞手法分析文学作品,并进行个人感悟与评价。

4.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辨能力,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

二、教学重点1.分析《灯下漫笔》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探究《灯下漫笔》所表达的主题和寓意。

3.运用文学常识和修辞手法分析文学作品。

三、教学准备1.电子设备:投影仪、音响设备。

2.教材:《灯下漫笔》。

3.讲义:包含教学内容和重点的讲义。

四、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新课(10分钟)1.讲师通过引入杨绛和《灯下漫笔》的背景介绍,激发学生对该文学作品的兴趣。

2.提问引导学生回忆上一课的学习内容,为新课的引入做铺垫。

步骤二:讲解教材(20分钟)1.讲师带领学生理解《灯下漫笔》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通过阅读和讲解文本,让学生对故事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2.讲师重点讲解《灯下漫笔》所表达的主题和寓意,引导学生思考其中蕴含的思想和价值观。

3.讲师提问学生,探讨学生对故事和主题的理解,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见解。

步骤三:分组讨论(20分钟)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讨论所读故事中的一个主题和相关问题。

2.每个小组选择一名代表,向全班汇报小组讨论的结果,分享各自的理解和思考。

步骤四:文学分析与写作训练(40分钟)1.讲师引导学生运用文学常识和修辞手法分析《灯下漫笔》,包括人物形象描写、情节发展、语言运用等方面。

2.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写出对《灯下漫笔》的个人感悟和评价,形式可以是文章、小说、诗歌等,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

3.学生可以相互交流和分享自己的作品,互相提供反馈,以促进进一步的思考与改进。

步骤五:总结与展示(10分钟)1.讲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重要的观点和思考。

2.学生可以展示自己的写作成果,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思考和感悟。

《灯下漫笔》导学案资料讲解

《灯下漫笔》导学案资料讲解

《灯下漫笔》导学案《灯下漫笔》导学案第一课时(预习课文,整体把握文意)一、诗词鉴赏红梅苏轼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

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

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注:诗老;指苏轼的前辈诗人石曼卿。

【诗意解读】因为怕开了后招来愁怨,加上贪睡,所以独自开得迟了些;又恐冰雪般洁白的姿容不合时俗。

故意染上了桃花杏花那样的红色,但保留着孤高瘦硬的傲霜斗雪的风姿。

耐寒的品性使红梅不肯在春天与百花争艳都妍,红色不是她的本色。

石曼卿老人不懂得红梅风格所在,怎么能从绿叶、青枝来看梅花?【考点演示】林逋《梅花》诗云,“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决非桃李诗。

皮日休《白莲》诗云,“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坠时”,决非红莲诗。

此乃写物之功。

若石曼卿《红梅》诗云,“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此村学中至陋语也。

说出苏轼赞扬写梅花、白莲的诗而批评石曼卿《红梅》诗的理由,并作具体分析。

【答案】第一问两个要点:①赞扬的理由是,写梅花、白莲的诗能做到神似,表现了神韵、精神品格、内在特点;②批评的理由是,石曼卿《红梅》诗不能抓住梅花的品格特征,仅作了外形描写。

第二问3个要点:①“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写出了梅的清幽、高洁;②“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月风清欲坠时”,写出了白莲的素洁、清雅;③“认桃无绿叶,辩杏有青枝”,仅从“绿叶”“青枝”等外形上把握红梅的特征,未见红梅的精神品格。

二、写作背景及文本介绍1、写作背景这篇文章写于1925年春末。

当时,中国社会新旧斗争十分尖锐,一方面,中国几千年的旧文化、旧制度、旧传统层层因袭,到这时,已经是黑暗、反动、腐朽无比,它像一个巨大的毒瘤,长久地寄生在国民身上,禁锢着国民的身心,使国民畏惧而且麻木;另一方面,少数先驱者已经从黑暗中醒来,他们已开始大声疾呼,唤醒“铁屋子”里沉睡的人们,并开始荷戟奋战,要“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坟•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语文教案-灯下漫笔

语文教案-灯下漫笔

语文教案-灯下漫笔一、教学目标1.能正确理解文章《灯下漫笔》的主旨和作者的写作意图;2.能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语言运用;3.能通过细读文本,理解其中蕴含的情感和思想;4.能运用相关的表达方法,写出自己的心情和感悟;5.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1.能正确理解文章的意思,掌握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写作意图;2.能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语言运用。

三、教学难点1.能通过细读文本,理解其中蕴含的情感和思想;2.能运用相关的表达方法,写出自己的心情和感悟。

四、教学准备1.教材:《语文教材》(版别自选);2.音频设备;3.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与学生互动的方式,引起学生对写作的兴趣,激发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欲望。

2. 预习(10分钟)提前告知学生要学习的文章为《灯下漫笔》,要求学生在课前预习教材相关内容,并写下自己的感想和问题。

3. 阅读与理解(20分钟)师生共同朗读课文,并借助音频设备进行听力训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之后,教师逐段解读课文,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4. 分析文章结构和语言运用(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语言运用,帮助学生了解作者通过不同的叙述手法来表达情感和思想。

同时,教师可以提供相关的词汇和表达方式,帮助学生拓展词汇量和语言表达能力。

5. 讨论与思考(15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就课文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展开思考和交流。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问题,引导学生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6. 配套练习(15分钟)教师让学生完成配套的阅读理解练习,并对答案进行讲解和讨论。

通过练习巩固学生对课文理解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7. 写作任务(20分钟)教师布置作文任务,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所学的知识,写一篇短文或者小记,表达自己的心情和感悟。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写作素材和表达方法,帮助学生完成写作任务。

8. 作文展示(10分钟)学生互相交流和展示自己的作文,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提出改善的建议,促进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

鲁迅《灯下漫笔》教学案设计模板.doc

鲁迅《灯下漫笔》教学案设计模板.doc

鲁迅《灯下漫笔》教学案设计模板教学时数:2第一教时明确目标:理清思路,明确观点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二、解题1.介绍写作背景2.解析文题鲁迅喜欢在“灯下"写作。

他写过《夜颂》,说自己是“爱夜的人",据说爱夜的人“有听夜的耳朵和看夜的眼睛,自在暗中,看一切暗”。

那么,那一时刻,1925年4月29日这一夜,灯下坐着的鲁迅,又“看"到了“暗"中掩盖着的什么呢?三、整体感知明确:①批判的锋芒指向:中国历史和国民性问题;—a、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b、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2.明确思路现实(1〜5)——历史(6〜n)——现实(12〜14)I I IIII引子 --- *观点----- *号召四、小结本课内容第二教时明确目标:2.以小见大、以情推理、情景交融的表达艺术教学过程:一、分析"引子"(1〜5)1.课文是由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引出对重大历史问题的思考。

阅读第一部分,思考:课文是由什么日常小事引出对重大历史问题的思考的?明确:钞票贬值明确:开始兑换一乐意I停止兑现一不甘心--奴性心态I折换现银一非常高兴明确:①“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

"两者心理相似:自身受到了损害不痛苦反而快乐。

这种心理,看似反常,实则合理。

人们为避免更大的灾祸,宁愿选择较为次之的损害,从而获得一种超越期望的满足。

鲁迅从中看到了隐藏在百姓灵魂深处的奴性心态: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自我满足,自我陶醉。

明确:“极容易”说明中国的“乱”是长期的,“治"是短暂的,因此老百姓常常“想做奴隶而不得";他们把做奴隶当成一种奢望,甚至是一种享受,一旦有哪一位统治者满足了这一令人感到悲哀的要求,他们自然就“万分欢喜"了。

5.归纳本部分写作特色。

明确:直写其事,以小见大6.小结二、分析“观点"㈠析“中国历史"明确:①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即“乱世"一兵荒马乱,奴隶规则被毁得粉碎,强盗官兵任意屠杀百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灯下漫笔导学案《灯下漫笔》导学案学习目标:1、学习重点:学习本文由小及大、由事入理的构思特点。

2、学习难点:品味本文以情入理,情理交融的表达艺术。

3、领会本文对封建专制主义和国民奴性人格深刻的批判。

学习过程:第一学时导入在知识文化界,被毛泽东尊称“伟大”的只有二人。

一位是鲁迅先生,毛泽东对他的评价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鲁迅生于哪一年,逝世于哪一年?1881、9、25—1936、10、19。

鲁迅写过一篇叫《夜颂》的文章,说自己是“爱夜的人”,“有听夜的耳朵和看夜的眼睛”。

鲁迅特别喜欢在夜间“灯下”写作。

每当夜深人静,“心事浩茫连广宇”的时候,鲁迅的心绪、思维就会“漫”延开来,独具“夜”眼的他,就会对我们民族的历史、国民的生存现状有独特发现。

今天我们要学的就是鲁迅的一篇议论性散文《灯下漫笔》。

那么,被毛泽东尊称“伟大”另一位是谁呢?陶行知生于哪一年,逝世于哪一年?1891—1946。

7月25日,陶行知在上海病逝,延安各界举行隆重的追悼大会,毛泽东亲笔题词,赞陶行知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陶行知有两句名言:“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今天,我们把它改为:“读是知之始,知是读之成。

”要了解伟大的思想家鲁迅,在《灯下漫笔》中有什么独特发现,就让我们从读开始吧!一、速读全文,整体感知作者主要观点提问:速读课文,找出文章中表明作者主要观点的语句。

请同学们找出后画住,并读给大家。

第4段:“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

”第6段:“‘三千余年古国古’的中华,历来所闹的就不过是这一个小玩艺。

”第7段:“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我们)至多不过是奴隶,到现在还如此,然而下于奴隶的时候,却是数见不鲜的。

”第11、12段:“一、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三千余年的中国历史只有这两个时代的循环。

)第16段:“而创造这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则是现在的青年的使命。

”二、细读各段,分析各段内容作用层次提问:作者是怎样得出这些观点的?现在请大家细读课文,分别用不超过15个字概括1—3段的内容。

提示:1、钞票信用日见其好:(总分)乡下人乐意,稍明事理的人早不用银元,所有的人大多用本国钞票。

2、政府勒令用钞票,商民不要钞票,百姓怎么办:(总分)多给不甘心,换铜元换不来,借又借不来,换外国钞票也换不来。

3、我非常高兴拿钞票折价换银元。

提问:作者写“钞票折价换现银”这件事的作用是什么?引出第一个论点: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

提问:第5段的作用是什么?论证论点一。

提问:第5段为什么能论证这个论点?第5段的内容与1—3段的内容有相似的地方吗?作者是怎样论证这个论点的?第5段的内容与1—3段的内容很相似。

在第5段,作者用了假设的方法与第1-3段的内容进行类比,论证了这个论点。

总结:第一部分引子(第l~5段),从小事“钞票折价换现银”写起,联想到“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

“直写事实”就是不虚构,也不夸张,将生活中不被人注意的小事,人物的精神、特点,“特别一提”突出出来,再引发联想,揭示实质。

“以小见大”就是把一些不被人注意的东西,轻松地写出来,用“显微镜”放大,特点就显示了,读者起初觉得莫名其妙,之后恍然大悟,甚至震惊。

“以小见大”,由现象到本质,可以显示高度的概括力;又如匕首、投枪,具有强大的穿透力和深刻的批判力。

提问:文章是怎样引出第二个观点的?第6段,作者用了一个过渡段,先总结上文(承上)指出:“‘三千余年古国古’的中华,历来所闹的就不过是这一个小玩艺。

”然后引出粉饰太平、掩盖历史真相的反动论点“咱们向来就很好的”(含义:中国人向来就活得自由自在。

启下)。

真的很好吗?接着一转引出了第二个论点:“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到现在还如此,然而下于奴隶的时候,却是数见不鲜的。

”提问:第二个论点与第一个论点相比,有什么不同?第4段论点一: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

第7段论点二:我们至多不过是奴隶。

(递进,深入一层)提问:分别用不超过15字,概括第7~9段的内容,这三段的作用是什么?7、(战乱时)百姓希望有主子拿他们做牛马。

作用:论证论点二。

8、(受灾殃)百姓希望有主子顾及奴隶规则。

作用:论证论点二。

9、(战乱后)统治者制定奴隶规则百姓欢呼。

作用:论证论点二。

小结:第7~9段里,作者列举大量事实,论证了“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提问:第10~l3段与第7~9段的关系是什么?第7~9段是论据,第10~l3段是承接上文,水到渠成,总结得出的结论。

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封建社会的实质:“先儒”所说的历史上“一治一乱”的时代,实际上是“一、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提问:第l3段的“一治一乱”是怎样照应第7~9段的内容?7、8段是“乱”时,第9段是所谓的“治”时。

提问:第l3段的“一治一乱”又是怎样照应1、2、3段的?1段是所谓的“治”时,2段是“乱”时,3段是由“乱”到“治”。

总结:第二部分观点(第6~13段),回溯中国历史,指出中国三千余年的封建社会只有两个时代的恶性循环:一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提问:文章第一部分以对现实的抨击做引子,引出第二部分是对封建社会历史的批判,引出观点并作论证,那么,第三部分是写的什么?讽刺批判现实、展望未来作结。

回到现实,提出使命。

提问:“现在人了哪一时代,我也不了然。

”作者知道现在是什么时代吗?这是一种委婉的说法,具有讽刺意味。

提问:那么现在是什么时代?从反动文人提倡热心复古,可知现在正是“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

提问:一、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这两种时代的共同点是什么?老百姓失去了做人的权利和自由。

提问:鲁迅号召青年创造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是怎样的时代?“第三样时代”指走出“一治一乱”的中国封建历史循环怪圈而迈向自由和民主的时代;老百姓告别“想做奴隶而不得”和“暂时做稳了奴隶”这两个时代,成为社会的主人,体现真正做“人”的价值。

总结:第三部分号召(第14~16段),讽刺现实,实际上还是循环在这两个时代的阴影里,帝国主义、封建军阀统治下的中国,实际上是老百姓“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

呼唤新的时代,热切期盼。

第二学时三、挑读课文,把握思想感情,归纳中心思想。

提问:纵观全文,作者讽刺批判的对象是什么?第一部分:引出现实:批判北洋军阀政府提问:商人为什么不收钞票?政局不稳,怕北洋军阀政府垮台,钞票作废。

提问:是什么使我们百姓变成了奴隶、牛马?北洋军阀政府——一种暴力。

北洋军阀政府执政期间(1912-1926年)是一个动乱的年代。

提问:这一部分讽刺批判的对象是什么?北洋军阀政府。

国民百姓。

第二部分:解剖历史:批判封建统治者提问:第7、8、9段批判的对象是哪些人?强盗、官兵、主子。

提问:“主子”指的是什么?封建统治者皇帝等。

提问:封建统治者具有什么样的特点?暴力暴政。

残暴、残酷——百姓除了服役纳粮,还要受意外的灾殃,还要被肆意杀掠。

“将奴隶规则毁得粉碎”。

狡猾——较有秩序地收拾了天下,厘定奴隶规则,闹“小玩艺”愚弄百姓。

专制——制定的奴隶规则除了有服役纳粮,还规定了怎样磕头、怎样称圣(这也是愚弄百姓),而且这规则常常是随意更改,有时甚至“将奴隶规则毁得粉碎”。

封建专制主义和蒙昧主义造成的结果——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只有两个时代的恶性循环:一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老百姓则在这两种时代中挣扎浮沉。

提问:第10段照应了哪一段?批判的对象是什么人?照应了第6段。

尖锐地批判了反动统治维护者——走狗学者、走狗史学家们,讲什么“咱们向来就很好的”“汉族发祥”“汉族发达”“汉族中兴”等,这些措辞用心险恶,实际上是粉饰太平、掩盖历史真相的反动论点。

指出他们恭颂的“太平盛世”,不过是让百姓“暂时做稳了奴隶”;至于“乱世”,则是百姓“想做奴隶而不得”。

小结:对封建统治者表达的感情是什么?愤怒抨击讽刺批判。

提问:作者对国民百姓有批判吗?联系全文,国民百姓的特点是什么?愚昧麻木——封建统治者几千年来,所闹的就不过是“这一小玩艺”,但是百姓不仅不觉悟,反而“还万分喜欢”。

历史总是陷入“一乱一治”的循环怪圈中,老百姓总是在“奴隶”和“下于奴隶”两种命运之间反复挣扎,却没有反抗斗争。

提问:“这一小玩艺”指的是什么?“中国的百姓是中立的”,“中立”实际上是说中国百姓是愚昧麻木的。

“虽不算人,究竟已等于牛马了”“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专制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到现在还如此”“百姓就希望来一个另外的主子”等,深切同情老百姓的悲惨境遇;逆来顺受,甘于为奴,具有奴性人格和奴才传统——“极容易”说明老百姓常常“想做奴隶而不得”;把做奴隶当作一种奢望,甚至是一种享受。

令人感到万分悲哀。

“万分喜欢”,这“喜欢”二字,说明中国人的奴性心理,已经根深蒂固,已严重地腐蚀了国民的灵魂,造成了国民逆来顺受、甘于为奴的传统。

它是统治者造成的,也是百姓自己促成的。

提问:文章还有哪些地方写百姓内心的满足与喜悦?1段:乐意——3段:非常高兴、更非常高兴——4段:安心,喜欢……万分喜欢——5段:心悦诚服,恭颂太平——8段:“皇恩浩荡”——9段:“万姓颅欢”。

14段:“神往于三百年前的太平盛世”提问:对国民百姓表达的感情是什么?小结:饱含无比的辛酸、悲愤,深切的同情、无奈。

讽刺批判不留情面。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第三部分:联系现实:批判帝国主义、封建军阀①对封建专制和封建暴君——②对中国国民百姓③对现在的青年——“无须反顾”“前面还有道路在”、创造“第三样时代”等,表达鼓舞,寄予希望。

总结:总之,全文感情是愤怒、同情、批判、讽刺融为一体。

“披情人理、情理交融” 这是鲁迅杂文的第二个显著的特点。

这种特点其实也是说理性散文的特点,理中含情,情中有理,事情理三者交融。

披情人理、情理交融的特点,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作者将议论与叙述、描写、抒情结合为一体。

特别是作者对中国人历史的总结概括,表面上似乎在作一个科学的论断,但我们却分明地感觉到了作者内心情感的汹涌澎湃,他恨封建暴政,他怨国民麻木,他是多么盼望中国走出循环怪圈!二是作者的议论是以情感为内在动力的。

正是对封建制度和封建暴君的强烈憎恨之情,正是对中国国民的命运的深切同情,正是对中国国民奴性人格的讽刺批判之情,才使鲁迅有了写作此文的强烈意愿;而随着这些情感的增强,鲁迅对中国历史实质和国民性格的认识又不断深化,理性认识越深刻,文章的情感也越真切。

文章结尾的一个叹号,更是寄托了作者一片深情,固然悲哀,却不绝望。

总结: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一是抨击封建专制主义和蒙昧主义;二是批判国民的奴性人格和奴才传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