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三年级数学教案

合集下载

三年级趣味数学教案通用5篇

三年级趣味数学教案通用5篇

三年级趣味数学教案通用5篇三年级趣味数学教案通用5篇教学是一种关注学生个性发展和生涯规划的过程,引导他们探索自己的兴趣和潜能,并制定职业目标。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三年级趣味数学教案,供大家参考学习。

三年级趣味数学教案(精选篇1)教学目标:1、经历“倍”的概念的初步形成过程,体验“倍”的含义。

2、初步建立倍的概念,理解"几份"、"几个几"和"几倍"的联系。

3、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交流意识,发展学生数学思维。

教学重难点:1、建立“倍“的概念。

2、理解“一个数是另一数的几倍”的含义和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铺垫准备出示算式:2 × 3师问:2 × 3表示什么?你能用简单的符号比如圆圈图、三角图等表示出来吗?请你在答题纸上画出来,看谁表示得最清楚,画得又快又对!1.学生画教师巡视2. 投影展示和订正(要画出3个2和2个3的意思)二、创设情境导入:出示花坛图片:同学们,小动物们今天要召开森林运动会了,小红、小丽和小明打算去那看一看,你们想去看看吗?那我们就一起跟随小红、小丽和小明去森林运动会玩一玩吧!刚一进运动会的会场,小红、小丽和小明就被会场门口漂亮的花坛吸引住了,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从图上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蓝花:2朵黄花:6朵红花:8朵师说:那么我们先来观察一下蓝花和黄花好吗?提问:仔细观察蓝花和黄花,请你比较一下这两种花的数量有什么关系?生自由发言。

预设一:1.黄花比蓝花多4朵2.蓝花比黄花少4朵3.蓝花和黄花相差4朵4.蓝花再添4朵就和黄花同样多5.两种花一共有8朵6.黄花是蓝花的3倍预设二:学生没有说到:“黄花是蓝花的3倍”,教师直接说出“我还知道黄花是蓝花的3倍”进行引导)师: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我们已经学过可以求这两个数量相差多少,也就是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多少或者少多少,用减法计算。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 认识周长9篇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 认识周长9篇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认识周长9篇认识周长 1教学内容: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操作、小组合作探究等形式,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周长的含义,会指出并能测量简单图形的周长。

2、经历观察、操作等活动,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并体会“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

3、在学习活动中,体会现实生活里的数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交往合作和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并理解周长的含义,会测量具体图形的周长。

教学难点:建立周长的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一些几何图形的图片。

)学具(图片:长方形,三角形,硬币、五角星,细线,软尺,40厘米刻度尺。

)教学过程:课前游戏,渗透一周的概念。

老师先组织一个游戏:孩子们,很多同学都想了解老师是谁,来自哪里?老师给大家带来了我的名片,我每个小组发一张,大家传递一周,相互看一看,了解一下。

现在你知道老师来自哪里了吧?那么就在我们刚才传递的过程中,你有没有注意到名片的运动过程。

是呀,名片在小组里正好转了一周。

一.尝试探究,认识周长。

(一)创设情景,感知周长。

1.小朋友们,老师首先要带大家到森林里去走一走,看看那里发生了怎样的故事?(演示动画)2.公正的小裁判们,你们觉得谁才是真正的冠军呢?(请两个学生说,重点分析规则。

强调两点:1、沿着树叶的边线;2、要爬一周。

虽然红蚂蚁先爬到,但是它犯规了,冠军还是应该属于黑蚂蚁。

)是呀,黑蚂蚁遵守比赛的规则:沿着树叶的边线爬,正好爬了整整一周的长度,这个冠军当之无愧。

3.(点击课件,出现表示树叶周长的边框。

)小朋友们,黑蚂蚁沿着树叶的边线爬了一周,我们给这一周的长度起个名称好吗,就叫树叶的周长,今天咱们就一起来认识周长。

(板书:认识周长)(二)尝试操作,理解周长。

1. 摸一摸:其实物体表面都有它的边线。

生活中物体的表面都有它的边线,你能仔细地摸一摸课本封面一周的边线。

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8篇】

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8篇】

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8篇】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一位数除以两位数和百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进一步体验除法的意义,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掌握口算除法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能够迅速正确的计算教学方法:探索法、练习法教学过程:教师的教学设计:学生的活动教学反思:一、复习口算练习,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数。

二、新授1、展示挂图,引导学生看图,渗透环境教育。

提问:你能分成多少组?2.把学生列出的公式和方法写在黑板上。

和全班一起重复,让每个学生都能理解算法。

3、将答案完成在书上。

4、完成试一试第1~2题。

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第二个问题先讲怎么做,然后学生完成。

三、练习。

完成P11 1~3题第一题,学生独立完成做完后交流算法。

问题2:让学生先看图,理解图的意思,然后独立完成,集体修改。

问题3:让学生先看图,理解图的意思,然后根据问题选择有用的数字信息。

四、课堂小结告诉我你在这节课上学到了什么。

你的学习怎么样?学生听算,做完后交流。

学生看图,从图中获得数学信息。

学生独立思考,列出公式,探索算法,与同龄人交流。

独立完成。

集体订正,交流算法。

从图中获得信息,然后独立完成。

学生自己做,个别学生适当指导。

学生互评,自评。

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篇二教学目标:使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一位数算法的过程,知道如何口头计算整百位数乘一位数,如何计算百位数乘一位数(大家都不携带),并能书面计算三位数乘一位数,估算三位数乘一位数乘积的大致范围,进一步了解算法的多样性。

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应用数学方法和知识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合理运用口头计算、书面计算或估算,了解解题策略的多样性,进一步发展数学思维,提高解题能力。

学生在探索算法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以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自主探索意识,提高合作交流能力,获得成功经验,树立学习信心。

教学时间:十二课时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篇三教学目标:。

三年级数学课题教案七篇

三年级数学课题教案七篇

三年级数学课题教案七篇三年级数学课题教案(精选篇1)一、教学目标使学生结合实际认识长度单位千米,熟记1千米=1000米。

教学步骤二、通过观察等实践活动为新授知识作好准备。

教学前可利用课外活动、队活动等时间进行一些观察度量等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一些感性知识。

A、参观车丫和码头,看看汽车、火车和轮船的航运里程票价表。

B、观察公路的里程碑,并从这块里程碑直到下块里和碑,实地观看100米------500米------1000米(就是1千米),体会一下1千米的实际长度。

C、测量操场四周的长度(或跑道的长度),算一算要绕几圈(或直几个来回)才是1000米。

这样使学生对“千米”的长短有初步的了解。

三、复习1、提问: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2、口答:1米等于几分米,1分米等于几厘米,1厘米等于几毫米,1米等于几厘米。

3、填括号(说一说推理过程):2米=( )分米 50分米=( )米6厘米=( )毫米 30厘米=( )分米7分米=( )厘米 80毫米=( )厘米四、新授1、导入新课量比较精密的零件常用毫米作单位;量课本的长、宽一般用厘米作单位;量教室的长、宽可用米作单位;那么测量两个城市之间的路程用什么单位合适呢?这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知识。

板书课题:千米的认识2、联系实际,初步认识“千米”。

(1)知道了1米的长度,你能想象出1000米有多长吗?(2)出示运动场遗产示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想象:运动场的跑道,一圈通常是400米,跑2圈半大约是1000米。

(3)推出“千米”概念,揭示进率。

A、1000米用较大的单位表示就是1千米,即1千米=1000米。

B、引导学生对上式等号两端进行比较:用等号连接,说明它们所表示的长度怎么样?等号两端的数字和单位相同吗?要表示一个距离的长短,能一不能只看数字:还要看什么?C、熟记进率。

想想看:“千米”中的“千”相当于1000中的几个“0”?1000中的几个“0”相当于一个“千”?五、练习1、根据实际情况正确选用单位。

三年级数学的设计教案模板5篇

三年级数学的设计教案模板5篇

三年级数学的设计教案模板5篇三年级数学的设计教案模板1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2页的例1例2和“做一做”,练习一的第1~2题。

教学目的:1.使学生学会用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整千的的数的口算。

2.使学生会用两种读法读一个乘法算式。

3.使学生知道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整千数的简便算法。

教具学具准备:教师准备6捆小棒(每捆10根),以及例2的图;学生准备6捆小棒(每棒10根)。

教学过程:一复习1.听算。

(教师每题读一遍,学生写得数,集体订正。

)6×4 9×3 5×3 9×7 7×38×5 7×5 4×8 6×8 2×92.指名回答问题。

(1)6个十是多少?10个十是多少?12个十是多少?(2)8个百是多少?10个百是多少?12个百是多少?3.先读数,再回答问题。

(1)40读作什么?它是几个十?(2)800读作什么?它是几个百?(3)1200读作什么?它是几个百?二新课1.教学例1。

先让学生摆小棒,每堆摆2捆(每捆10根),摆3堆。

在学生摆的同时,教师也在黑板上摆出来。

然后提问:“每堆有多少根小棒?”“要求一共有多少根小棒可以用什么方法计算?”(用加法和乘法)“用加法怎样计算?”(20+20+20=60)“用乘法怎样计算?”(20×3)“你能说一说这个算式的意思吗?”(每堆有20根小棒,一共有3堆,也就是3个20,列成乘法算式就是20×3。

)“20×3得多少?你是怎样想的?”学生想:每捆是10根,3个2捆是6捆,也就是3个20是60,所以20×3=60。

教师可以结合叙述,在算式下面对照写出想的过程,如:接着请两个学生说一说思考的过程。

然后教学乘法的另一种读法。

教师告诉学生乘法的读法除了已经学过的一种外,还有一种,即20×3还可以读作“3乘20”。

齐读两遍。

2.做第1页“做一做”中的题。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教案【5篇】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教案【5篇】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教案【5篇】人教版三年级数学教案【篇1】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直观感知四边形的特征,能区分和辨认四边形。

2、数学思考:在观察比较、动手操作等活动中,根据四边形的特点对四边形进行分类。

3.问题解决:利用交互式电子设备的各种功能,让学生发现、圈出、说出、画图、拼写、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学习精神。

4.情感态度:通过情境图、生活中的事物进入课堂,感受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四合院,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掌握四边形的`特征,能辨别四边形。

教学难点:四合院的分类,了解不同四合院的特点。

教学过程:一、生活引入,激发兴趣1、师:播放学校的一段视频,让学生欣赏,这是什么地方?在学校平面图中你能找出几种平面图形?(学生从中找一找图形,一边圈画一边汇报。

)2、师:在我们的校园中,同学们找到了这么多的图形,可见平面图形在我们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

今天我们共同来认识一种图形──四边形。

(板书课题:四边形)二、初步感知,发现特征老师:同学们,你们想象中的四边形应该是什么样子的?点名回答,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

)师:看,数学王国里有这么多的图形。

把你认为是四边形的图形圈出来。

请学生上台展示。

师:观察,我们找出的“四边形”有什么特点?(在小组内说一说,学生汇报、互相交流。

)师根据学生的汇报,结合图形得出:四边形有4条直的边,有4个角,教师板书。

老师:请完整地说出四边形的特征,并和全班一起朗读,进一步巩固学生的感知。

师:这些图形为什么不是四边形?老师:从信封里拿出一个图形(露出一角),猜是不是四边形。

(两个特例)为什么是四边形?为什么不呢?你能把它变成四边形吗?(学生报告)生活中我们见过许多四边形,现在又知道了四边形的特点,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表面的形状是四边形。

(学生汇报)三、动手操作,互动交流1、学具袋的四边形进行分类(学生独立操作)2、还有不同分法吗?(小组交流)学生汇报,并说理由。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范文(3篇)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范文(3篇)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范文(3篇)【导语】做一份好的教案,可以让老师在教学中游刃有余,显现出足够强大的自信。

而且对于教案不仅仅是学校考核的标准之一,一个优秀的教师,他会在教案中加入自己独到的见解,以下是作者整理的《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范文(3篇)》相干资料,期望帮助到您。

【篇一】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范文《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内容:教材第63页例3及相干内容。

教学目标:1、巩固复习长度单位、面积单位。

2、区分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并能正确地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教学重点:通过图形和直观演示加深对长度单位与面积单位概念的知道。

教学难点:由直观到抽象地区分面积单位与长度单位。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10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1根1分米长的毛线和1个平方分米的正方形。

教学进程:一、课前准备1、请同学们说一说你都学过哪些长度单位。

(板书:米、分米、厘米)2、你学过的面积单位有哪些?(板书: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3、引入新课: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面积单位和长度单位有什么不同。

二、探究新知学习教材第63页例3。

1、比较1厘米和1平方厘米。

(1)请同学们动笔画一条1厘米的线段和一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

(2)提问:①什么样的图形为1平方厘米?②小组讨论说一说你看到的1厘米和1平方厘米有什么不同。

③你能与用手势比画1厘米和1平方厘米吗?2、比较1分米和1平方分米。

(1)请同学们用手势演示1分米和1平方分米。

(2)教师手里有一根毛线,它的长大约是1什么?(展现1分米长的毛线)(3)出示正方形请同学们估测这是1什么?引导:你们看出1分米和1平方分米的区分了吗?(4)请你们在练习本上画出1分米和1平方分米。

(5)展现学生画的图。

3、比较1米和1平方米。

(1)教师的讲桌的长是1米多,你能到前面指认一下是从哪里到哪吗?(2)讲桌的面积有多大是指什么?(表象地区分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同学们有了1厘米和1平方厘米,1分米和1平方分米的表象,你能说一说1米和1平方米的区分吗?(小组合作到前面演示,双臂张开大约是1米,四个同学把伸开的双臂手搭手围成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米)4、通过估算加深对概念的知道。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教案【优秀7篇】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教案【优秀7篇】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教案【优秀7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整理的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教案【优秀7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笔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通过不同题型,引导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连续进位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连续进位的算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口算练习(练习三第1题)。

6×7+4= 2×8+6= 7×9+5=5×5+3= 3×9+7= 8×6+4=2、提问: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乘法计算顺序是什么?在竖式计算时需要注意什么?二、分层练习,巩固提高。

1、练习三第2题。

43×8= 7×44= 39×5= 75×6=3×284= 9×263= 6×724= 355×8=学生分组计算,教师巡视指导,注意连续三次进位的题目,指名回答时要让学生说清楚千位、百位、十位各是几,是如何得到的。

2、练习三第3题。

(1)出示题目中条件,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

小云有5本相册,每本96张照片;小兰有4本相册,每本126张照片。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小云有多少张照片?小兰有多少张照片?(2)学生独立解答,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3、练习三第4题。

(1)出示情景图,让学生观察,说说你获取到了哪些信息?你打算怎样解答这道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2)学生独立解答,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4、练习三第5题。

(1)出示情景图,让学生观察,说说你获取到了哪些信息?你打算怎样解答这道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2)学生独立解答,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教材分析(一)数与代数1.第一单元‚元、角、分与小数‛结合购物的具体情境初步理解小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小数;感受比较小数大小的过程;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运算,能解决一些相关的简单问题;能运用小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并进行交流。

2.第三单元‚乘法‛会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

3.第五单元‚分数‛能结合具体情境与直观操作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感受比较分数大小的过程;会计算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的加减运算,能解决一些相关的简单问题;能运用分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并进行交流。

(二)空间与图形1.第二单元‚对称、平移和旋转‛结合实例,感知平移、旋转、对称现象;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通过观察、操作,认识轴对称图形,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2.第四单元‚面积‛结合实例认识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体会并认识面积单位(1、平方厘米、平方米、平方千米 2、公顷),会进行简单的面积换算;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估算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三)统计与概率第六单元‚统计与可能性‛。

通过丰富的实例,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体会学习平均数的必要性,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为整数);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和同伴交换自己的想法;能够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做出描述,并和同伴交换想法。

(四)实践活动本册教材除了安排‚森林旅游‛‚旅游中的数学‛和‚体育中的数学‛等3个较大的实践活动外,还在正文或练习中提供了如下的实践活动:1.到商店调查3种商品的价格,并做好记录。

2.找一找生活中的小数,并与同伴说一说。

3.调查自己家两个月水、电费开支情况,并记录下来。

通过分析数据把你的感受与同伴说一说。

4.收集一些对称图形、图案和照片在班里展览。

5.用纸剪出一个喜欢的图形,通过对称、平移或旋转绘制一幅图案。

6.设计旅游计划。

7.厨房铺地砖的设计方案。

8.制作七巧板。

9.调查你和同学的身高,计算你们组的平均身高约是多少。

10.在报刊上找出与平均数有关的信息,并与同伴交流。

经历以上一系列观察、操作、制作、调查、推理等实践活动,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获得并积累更多的数学活动的初步经验,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目标及任务(一)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情境中学习和理解知识。

(二)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通过独立思考、探索和建构自己的数学意义,使学生有机会讨论交流他们彼此的想法。

(三)加强估算(测)能力的培养,鼓励解决问题策略与算法的多样化。

(四)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与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的评价建议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生的全面发展。

评价也是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

(一)要结合学习数学的过程评价学生对数学概念知识的理解,学生只有理解例题,结合学生从看懂小数表示的商品单价,到会用小数表示商品单价,进而会比较商品单价(小数表示)高低贵贱的过程,就能评价他们是否初步理解生活中小数的意义及其大小关系,对小数的认识有什么实质性的发展。

(二)要恰当评价学生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掌握与发展,为顺利进行后续学习奠定必要的基础。

(三)对三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与态度的评价,要特别关注学习数学的自信心、积极的态度以及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主要通过平时观察:学生参与班级讨论中,试图解决问题中,独立或小组学习中,无时不表现出他们对数学学习的情感与态度。

观察是评价的最原始的方法,但不是惟一的方法,从学生的口头表达、书面作业、实践作业以及师生课外的交谈中也能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情感与态度不能进行量化评价,要对学生个体的情感与态度的发展作比较客观的描述性评价,更需要通过平时的教学过程了解学生的想法与行动的表现。

(四)重视评价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提出问题能力,主要关注学生的问题意识,对具体情境中数量信息的利用程度,提出问题的新颖性、合理性与复杂性。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主要关注学生能否独立解决问题、克服困难的毅力与思维策略的水平,能否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是否愿意与同伴合作等方面。

及时给学生提供评价,让他们知道老师的期望,明白自己进一步努力的方向。

学情分析培优辅差学困生帮扶计划及措施备注:在上次检测基础上有进步者打‚√‛,退步者打‚×‛。

检测成绩统计表检测成绩统计表第一单元元、角、分与小数教学内容:认识元、角、分与小数。

单元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内容,理解小数的意义,体会小数的特征,能认、读、写简单的小数。

2、经历比较商品单价的过程,学会比较简单小数的大小。

3、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一位小数的加减计算。

4、会运用小数表示日常生活的一些事物,解决相关的一些简单问题,与同伴交流,感受小数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单元教学重难点、关键:重点:小数含义的理解;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难点:小数含义的理解。

关键:联系现实背景,结合具体内容,帮助理解。

单元课时安排:10课时第一课时课题:买文具教学内容:课本第2页内容教学目标1、结合‚买文具‛的具体情境,使学生初步理解小数的含义,体会小数的特征。

2、能认、读、写简单的小数。

教学重点简单小数的读、写。

教学难点1、小数意义的理解。

2、小数的写法。

教法:引导法学法:自主探究法教具:课件,小黑板学具:练习本课时计划:1课时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导入教师宣布本节课教学内容: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个新的知识—元、角、分与小数。

板书:元、角、分与小数。

元、角、分的知识大家都知道了,小数是什么呢?我们还不认识,这节课我们就借助元、角、分来认识小数,和小数交朋友,大家想不想交一个新的好朋友呀?二、自主学习:(一)出示自学目标:能认、读、写简单的小数(二)自学指导:自学课本第2页试一试以上内容,解决课本上所给出的问题三、小组合作,新知探究1、认知小数。

引导学生观察教材图‚书橱‛里陈列的文具。

(1)让同桌互相说一说每一种文具的单价是几元几角几分(同桌交流,请个别学生汇报)(2)动笔填写各种文具的价格。

(课本2页,同桌互相核对,教师同意结果)(3)认识这些小数。

在学生都理解了标价牌上小数的意义后,教师可以直接告诉学生,像标价牌上用来表示文具单价的数叫做小数。

像3.50,1.06,16.85,0.50,8.00……这样的数,叫做小数。

(小数有无数个)观察小数,发现有什么特点?(不难发现小数都有一个点)这个‚.‛是小数点。

这个点很重要,举例说明:售货员阿姨粗心地把笔记本标价牌上的小数点位臵写错了,把3.50元写成了0.35元,会造成什么结果?写成35.0元呢?2、小数的读法。

(1)学生自己先试试读读。

(2)教师范读。

板书:16.85 读作:十六点八五。

(3)学生自己读。

(4)说明小数读法的要求。

小数点‚.‛读作点,小数点左边的数按整数来读,小数点右边的数按数字顺序一个数字一个数字来读。

(5)读一读。

0.02 0.31 0.50 2.4 10.33 8.05 20.00 4.135(注意:强调小数点右边的数的读法)3、小数的写法。

(1)如何用小数来表示物品的价格呢?(2)尝试练习:3元5角= 元 2元5角5分= 元15元6角= 元 8角= 元 5分= 元 3元5角= 元。

完成后组织讨论,教师巡视,并帮助个别学生。

最后提问学生同意结果。

结束后请学生读一读。

四、精简点拨:结合学生出现的个别问题进行讲解五、当堂训练:1、课本第2页的‚试一试‛。

2、课本第3页的‚练一练‛的第3题六、课堂总结:通过这节课学习,我们学习了小数的读法、写法,小数点‚.‛读作‚点‛,小数点左边的数按整数来读,小数点右边的数按数字顺序一个数字一个数字都要读出来。

七、作业布臵:1、找小数。

2 3.2 0.02 1.00 50 5.0 18.01 0.7 1.112、填空。

2元1角= 元 7元5角2分= 元 50元5角= 元 2元5角1分= 元 51元2分=元 1角5分= 元板书设计买文具元、角、分与小数像3.50,1.06,16.85,0.50,8.00……这样的数,叫做小数。

16.85 读作:十六点八五。

3元5角= 元 2元5角5分= 元15元6角= 元 8角= 元5分= 元 3元5角= 元。

教学反思第二课时课题:练习课教学目标1、结合价格标签上小数的具体情境,体会小数的含义和特征。

2、能认、读、写简单的小数。

教学重点简单小数的认,读、写。

教学难点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小数意义教法:引导法,自主探究法学法:练习法教具:课件,小黑板学具:练习本课时计划:1课时教学过程一、练习导入读出下列小数1.85 0.45 14.2 86.01二、小组合作,新知探究1、价格标签上的数都表示什么呢?1.50 528.00 245.58同桌两人相互交流看法,并汇报:‚ .‛前面的数表示几元,点后的第一个数表示几角,第二个数表示几分。

2、结合我们收集的价格标签上的小数讨论小数点的作用小组讨论并汇报三、巩固练习完成课本练一练1、2、3题。

四、精简点拨:结合学生实际情况不懂的问题进行辅导板书设计小数的认识1.50 一点五零528.00 五百二十八点零零245.58 二百四十五点五八教学反思第三课时课题:货比三家教学目标:1、结合‚货比三家‛的具体生活情境,让学生经历比较简单小数大小及与同伴交流的过程。

2、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体验小数比较大小的策略的多样性,会比较简单小数的大小,发展数感。

教学重点:小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难点:1、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

2、小数大小比较的策略的多样性。

教法:引导法学法:自主探究法教具:课件,小黑板学具:练习本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读一读:0.50元 0.02元 1.05元 2.3元 16.25元 6.00元1.2米 10.2米 0.01米 15.45米 20.3 51.47 5.682、写一写:(1)零点二五(2)零点零四(3)二点四零(4)十六点零五3、填一填:(1)1.02元= 元分(2)5.50元= 元角(3)元=8元6角4分(4)元= 41元8分这是上节课我们学习的对小数的认识,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比较小数的大小。

二、自主学习:(一)出示自学目标:会比较简单小数的大小(二)自学指导:自学课本第4页试一试以上内容,解决所给出的问题1、仔细观察并说出图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