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杰出的十位武术家
中国十大武术名人

门惠丰,1937年出生于天津静海县。
中国武术协会副主席、中国武术十大名教授、中国武术九段、东岳太极拳的创始人、担任北京国际商务学院体育系技术顾问兼名誉系主任,国际级武术裁判。
曾担任中国武术学会委员、中国武协委员、北京体育大学武术系主任等职。
1956-1958年,参加全国武术表演大会获优秀奖。
1959年,获第十一届全运会武术比赛对练第一名。
1963年,从北京体育学院(现北京体育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
1965-1966年,在中共中央警卫处教擒拿术。
1979年,任全国武术调研组副组长。
先后数十次出国讲学和任裁判工作,并多次担任国内、国际武术比赛总裁判长。
1992年,应中央电视台之邀任太极拳、剑系列电视主讲人。
着有《少林武术教材》《中国武术》《戳脚》《48式太极拳入门》等,并参加编写了《四式太极拳竞赛套路》《太极拳推手对练套路》等。
1995年,在“中华武林百杰”系列评选活动中被评为“十大武术名教授”。
2.陈正雷陈正雷,男,1949年6月出生,河南省焦作市温县陈家沟人,他是陈家沟陈氏十九氏,太极拳第十一代传人。
八岁随伯父陈照丕练习家传太极拳术、刀、枪、剑、棍等器械及推手。
1984年开始步入理论研究与写作的领域,主要著作有《十段功法论》、《陈氏太极拳械汇宗》、《陈氏太极拳养生功》、《陈氏太极拳术》等,是学习研究太极拳的珍贵资料。
陈正雷用心地练拳,每招每式,他都要揣摩良久,反复练习,因此进步神速,最终成为集太极之大成的一代宗师。
3.蔡鸿祥蔡鸿祥,武术运动员。
江苏川沙(今属上海市)人。
1958年入上海队。
历任上海体育运动学校武术教练、上海体育宫教练、国家级武术裁判员。
以豁、划拳、剑、双枪见长。
1953年在全国民族形式体育表演大会上获优秀奖。
1957年在全国武术观摩大会上获一等奖。
1958年在全国武术运动会上获拳术冠军及评奖项目一等奖。
第一届全运会上获长拳亚军、表演项目一等奖。
1983年赴日本讲授武术。
著有《十二路连环拳》。
中国武术谁厉害

中国武术谁厉害中国武术最厉害的人中国武功最厉害的排名第一名——张礼义:大成拳研究会会长。
大成拳第一高手。
绝技:浑圆整变。
第二名——廖白:孙式内家拳传人,台湾第一高手.绝技:两园一针。
第三名——张志俊:陈式太极拳第一高手。
绝技:梢节领劲,两头卷曲。
第四名——杜振高:中国武警总教练,大内第一高手。
绝技:虎扑崩拳。
第五名——牛胜先:孙式内家拳传人,推手第一高手。
绝技:中和虚变。
第六名——姚承荣:意拳传人,北京意拳第一高手。
绝技:高频振颤。
_ 第七名——邓志祥:武林中的孤独求败,在武术杂志发出只求一败的豪语。
绝技:螺旋卷变。
第八名——陈守浮:心意拳传人,上海心意第一高手。
绝技:灵劲翻天。
中国武术最厉害的人第九名——卢正文:卢氏结构创始人,对桩功研究达到无人能及的顶峰地步。
绝技:提重心出体外。
第十名——柳海龙:三届擂台赛散打王,散打第一高手。
绝技:柳挂劈腿。
理由:排名第一:——张礼义:中国第一武术人,专修内功,击败泰拳冠军两名,其中一名泰拳冠军被击飞后,又被栏索反弹在地而使双手臂断裂。
下一挑战者:曾经美国拳王霍里非而德得知此事后表示自当认输,正当防卫把一练少林铁布衫30年高手一掌致其内脏破裂而亡。
曾将一碗口粗树连根拔起,推一土墙,轰然倒塌。
站桩时,衣衫无风自鼓。
|排名第二:——廖白:是中国武术界出拳力度最大之人,以太极拳多次击败全国散打冠军,一抖发力一千多磅,比泰森还重500磅。
泰森曾表示想参与挑战,但一直未出武林请贴,八步之内,触人必飞。
人称廖八步。
排名第三:——张志俊:多次击败国内成名人物。
日本太跆拳道武团去郑州,十几人排队按序与之交手,皆被其摔到在地,日本九断高手在其手下走不上两个会合。
能打临空劲。
被美国拳击界称为世界级技击魔术师。
排名第四:——杜振高:获多次全国散打冠军,击败意拳高手崔瑞斌而名振武坛。
排名第五:——牛胜先:战胜多名成名高手,本人与弟子一百多次获全国推手冠军。
排名第六:——姚承荣:第一次全国散打赛中,第一回合第一拳把对手击得休克被判犯规(不能连续两击拳)。
十九世纪以来中国最杰出的十位武术家

转贴]十九世纪以来中国最杰出的十位武术家自十九世纪以来,中国传统武术经历了高峰、低谷和分化。
这一时期涌现出大量的武术家群体和杰出的代表人物。
并形成了形意、八卦、太极三大拳系,以及以这三大拳系为基础的道艺武学体系。
同时也形成了以八极、披挂为基础,融会多门技艺的通备武学体系,以及把传统武术与现代拳击和劈剑相结合的现代散打艺术。
产生了董海川、李能然、杨露蝉、武禹襄、孙禄堂等影响深远的、划时代的武学巨擘,也产生了象马凤图、朱国福、孙存周、郑怀贤、李小龙等在文化剧烈冲突、社会剧烈动荡的时期勇于实践、富有创见、成就斐然的杰出武术家。
本文试图通过介绍这十位武术家的成就,反映出十九世纪以来武术文化的大致风貌和走向。
一、董海川(1797——1882)董海川先生的最大贡献首先在于他在道士转天尊的基础上,创立了以转掌为基础的全新的技击技术形态,即八卦掌,为古典军旅武艺的升华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古典军旅武艺是以冷兵器阵战武艺为主体,故戚继光认为拳脚于战阵无大用。
但是随着火器在军事上的普遍运用,冷兵器在阵战中的技术逐渐失去其效用而被淘汰。
冷兵器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于近身混战。
因此对于作为器械基本功的拳脚技艺有了更高要求。
在董海川时代这种现象已经凸现,因此在客观上也促使董海川一代人对传统的军旅武艺进行改造和演变以适应时代的客观需要,由此八卦掌应运而生。
八卦掌当时作为一种全新的技击技术不仅在一对一的单兵步战厮杀中能够发挥效用,而且在以一对众的混战中尤能发挥奇效。
董海川本人就有以一对多人战而胜之的记录。
第二代的程廷华、尹福、梁振甫等人也有以一对十数人甚至数十人的传闻。
第三代的孙禄堂更有孤身迎战上百人,战而胜之的记录。
因此八卦掌的出现,在技击技术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就技击技术本身而言,在董海川先生之前,技击技术的运动形态都是以直线进退为基本运动形式,自董海川先生的八卦掌始,才使人们认识到转圈也是技击的基本运动形式之一,并具有独到的劲力及其技击功效。
中国历代武术家

中国历代武术家1、李小龙(1940.11.27-1973.6.8):原籍广东,精习咏春拳,自创“截拳道”。
18岁赴美留学。
留学期间,会空手道,又是三段拳手的日本留学生山本向他挑战。
三四个回合后一记鞭拳就把山本打倒在地,山本站起反扑,被他虚晃两招,突然侧身飞踹,再次踢倒在地。
大学毕业后,李小龙在西雅图办起一个武术馆,许多日本空手道、南朝鲜跆拳道和美国拳击好手找上门来都败北而去。
有一次在美国唐人街,他见四个持刀歹徒正胁迫一名华人少女,便立即上前解围。
赤手空拳,以一对四,把他们统统打倒在地,名震纽约。
在到泰国拍摄电影《唐山大兄》时,他曾与泰国拳王察猜(译音)比武。
拳王向以手力快猛腿力雄劲著称,往往在一两回合内把对方击倒不起而称雄,取得多届冠军,被称为“无敌手穿云脚”。
激战多时,最后李小龙施展其绝招————厉害非常的“连环三脚”将对方击倒。
2、孙禄堂:大约1923年,日本武士道大力士阪垣奉命来北京找他比武。
孙闪展腾挪,竟使其无用武之地,而孙以顺化点穴等手法出击,终使之服输。
1930年秋,日本六名武士到上海虹口孙禄堂的住址找其比武,自称拳可推动千斤,脚可踢动八百。
孙躺在地上,让其一人按住头,两人按住脚,两人各按一手,一人发号施令。
当“一二”刚过,“三”字尚未出口,孙即使用游身八卦法,一个“蜈蚣蹦”便从地上跃起,五个日本武士都跌倒了,爬起后大惭而去。
3、张福全:1941年在成都,25岁的张福全应战╳双流飞机场的美国顾问、空军上校彼尔逊,赛前规定不准用腿。
开始时,彼尔逊一路直拳直攻张头部,当双拳逼近眉睫一瞬间,张一个“燕子钻帘”势,突然腾空而起,挥手一招“洗脸破面”,一拳打得彼尔逊鼻血迸发,跌坐在地。
爬起后改用横拳进攻,张福全一个低身躲过对方横拳,贴近对方,一记“通天炮”击中下颌,打得彼尔逊拔地而起,昏倒在地。
4、蔡龙云:全国武术协会副主席,中国武术研究院教授。
1943年12月西洋拳击界正式提出要与中国武术界进行对抗赛,上海武术界著名技击家王子平、蔡桂勤(龙云之父)等毅然应战,选出八名选手与决斗。
中国武术十大排名人物

中国武术十大排名人物按照留有武术着作的习武者,以及武学宗派始祖,来作为中国武术高手排名依据,按照年代排名,排除只有传闻的武学大师。
第一名:少林达摩祖师(未知-536)《少林寺》第一代方丈第二名:宋太祖赵匡胤(927年-976年)《宋太祖长拳》第三名:岳武穆王岳飞(1103年-1142年)《岳武穆王拳谱》《岳武穆九要论》第四名:王宗岳(1526年-1606年)明朝万历人,内家拳名家。
精通拳法、剑法、枪法,研究数十年,颇有心得。
主要代表作有《阴符枪谱》,《太极拳论》,所著《太极拳谱》中之《太极拳论》,被视为太极拳经典理论。
王宗岳的《太极拳论》和《十三势解》以太极两仪立说,《长拳解》以五行八卦立说,枪法则以阴符立说。
第五名:戚继光(1528年-1588年)《纪效新书》《练兵实纪》《戚继光拳经》《明末吴殳改编于纪效新书的手臂录》第六名:程宗猷(1561-不详)有《耕余剩技》一书流传后世,包括《少林棍法阐宗》、《单刀法选》、《长枪法选》、《蹶张心法》四部分,民国年间周越然影印出版时,更名为《国术四书》,是享誉武林的一本名着。
另有《射史》一书传世。
第七名:茅元仪(1594年9月17日-1640年)茅元仪一生着述宏富,有《武备志》、《督师纪略》、《复辽砭语》、《石民四十集》、《石民未出集》、《暇老斋杂记》、《野航史话》,《石民赏心集》、《谕水集》、《江村集》、《横塘集》等六十多种,数百万言。
但因屡遭禁毁,散佚较多,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者,当首推《武备志》。
第八名:姬际可(1602年-1683年)创立《心意拳》从而让后世演化出《形意拳》,后世学心意拳和形意拳之人的着作有《郭云深能说形意拳经》《曹继武十法摘要》《戴龙邦六合拳序》第九名:铁桥三(1813年-1886年)《工字伏虎拳》《虎鹤双形拳》《铁线拳》第十名:孙禄堂(1860—1933年)《形意拳学》《八卦掌学》《拳意述真》《八卦剑学》。
中国近代武术宗师

中国近现代武术宗师飘絮发布于:2010-04-28 11:11一,董海川(1797年—1882年),八卦掌门开山祖师。
绰号八卦神掌,相传于安徽九华山得遇“云盘老祖”传授其技,创立八卦掌。
后奔走京师,曾与太极拳名师杨露蝉相斗,双雄对峙,胜负难分。
遂与杨露禅并称京城武林界双雄。
从此太极拳与八卦掌各立门户,桃李盈门,流传后世。
其创立了以转掌为特征之新拳种,造就了一大学派,培养了一大批武术名家,影响一个时代。
堪称十九世纪中国最杰出的武术家之一。
二,杨露禅(1799—1872年),杨式太极拳开山祖师。
得陈氏太极精奥后,赴京师传授武艺,于京师挫败众多高手,因武艺之高强,号称“杨无敌”,光绪之师翁同和大学士观其技艺后赞曰:“杨进退神速、虚实莫测、身似猿猴、手如运球,犹太极浑圆一体也”并书赠对联“手捧太极塞寰宇,胸怀绝技压群英”相祝贺。
自此,所创之杨式太极拳名满天下,使太极拳从民间武术登上华夏武术大雅殿堂,成为国粹。
为十九世纪中国最杰出的武术家之一。
三,郭云深(1820~1901),奠定形意拳理论雏形,培养大批技击高手,与当时各派高手进行广泛交流,史称“半步崩拳打遍七省”。
从实践中总结出形意拳之理论与技术体系之雏形。
四,黄飞鸿(1847—1924),原名黄锡祥,字达云,父黄麒英乃晚清“广东十虎”之一,黄飞鸿并非广东十虎之一,随父尽得家传功夫。
黄飞鸿子承父业成为一代宗师,为当时南派武林最年轻武术教练。
因其尤精虎形诸势,故在武林中享有“虎痴”之雅号。
黄飞鸿亦善于舞狮,有“广州狮王”之称。
五,孙禄堂(1860—1933年),世誉“武神”,孙氏太极开山祖师,别号活猴。
清末民初蜚声海内外的著名武学大家,一代宗师,在近代武林中素有“虎头少保,天下第一手”之称。
年轻好斗,踢馆无数从未落败,艺成后游历天下,无有敌手,在世名家皆为叹服,曾信手击昏挑战俄国著名格斗家彼得洛夫。
年愈花甲时,力挫日本天皇钦命大武士板垣一雄。
古稀之年,又一举击败日本五名技击高手的联合挑战。
中国近代31位国术大师

13中国近代31位国术大师:李小龙排名垫底(一)
其父黄麒英乃晚清“广东十虎”之一(黄飞鸿并非广东十虎之一,广东十虎分别是:王隐林、黄澄可、苏黑虎、黄麒英、周泰、谭济筠、黎仁超、陈铁志、苏灿、梁坤),飞鸿6岁从父习武,13岁随父鬻技街衢,尽得家传功夫。后遇铁桥三(广东十虎之一)之爱徒林福成授其铁线拳、飞砣绝技,并在宋辉镗处学得无影脚,武艺日臻精进,稍后,黄飞鸿随父于广州乐善山房设馆授徒。黄麒英谢世,黄飞鸿子承父业成为一代宗师,是当时南派武林中最年轻的武术教练。
抗战胜利时,泽井健一悲痛万分,动了轻生的念头,打算先杀死妻儿然后剖腹自杀。正在痛苦犹豫时王芗斋及时赶到他的住所,耐心开导自己的徒弟终于让他想开了,带着妻儿离开了中国。回到日本后一生致力与传播中国武术,称意拳为“太气拳”,被日本武术界尊称为拳圣,曾一度打败大山倍达,大山倍达从他那里学到了很多东西,可以说泽井健一把中国武术推广到了日本。王芗斋不仅用拳头打败了盛气凌人的日本武士和军官,更用仁义之道征服了他们的心灵,使之弃恶从善,为我所用,这是后来的武者难以达到的境界。
一生中,曾先后被提督吴全美、黑旗军首领刘永福等聘为军中技击教练。相传其平生绝技有双飞砣、子母刀、罗汉袍、无影脚、铁线拳、单双虎爪、工字伏虎拳、罗汉金钱镖、四象标龙棍和瑶家大耙等。因其尤精虎形诸势,故在武林中享有“虎痴”之雅号。此外,黄飞鸿亦善于舞狮,有广州狮王之称。莫桂兰在林世荣、邓秀琼的帮助下,偕黄飞鸿的两名儿子移居香港设馆授徒,传授黄飞鸿遗技。1924年在香港去世。
一代宗师——意拳创始人王芗斋,早年师从郭云深学习形意,后以形意为基础创立“意拳”。日本人泽井健一来中国四处挑战中国武师,有胜有负。听说王芗斋功夫不错于是前来挑战,惨败,遂拜王芗斋为师,学习意拳。抗战期间多名日军军官挑战王芗斋均以失败告终。有个军官害因为怕王芗斋使用“法术”,在比武前宰鸡放血,用鸡血在地上画了一个圈要求在圈内比武,结果还是王芗斋赢了。
中国十大武术名师

“中国十大武术名师”是在1995年的“中华武林百杰”评选活动中,评选出来的。
这个活动历时两年多,在1995年年底正式揭晓,评选出了中华武林百杰和十大武术名师、十大武术教授、十大武术教练、十大武星。
其中十大武术名师分别是区汉泉、孙剑云、李文彬、李天骥、张继修、陈正雷、赵子虬、郭瑞祥、梁以全、蔡鸿祥。
区汉泉:广东省武术协会副主席,中国十大武术名师,今天传播蔡李佛拳卓有成就的人物。
广东省云浮县人,从1936年在云浮县开办“健民国术社”起,他踏上了传授武术的道路。
此后,在广州先后创办了“城西全义堂武术社”、“西山武术社”。
几十年来,他培养出众多武术人材。
其中佼佼者有国家级裁判、广东省武术协会副主席、广东省武术队教练陈昌绵,1979年全国武术观摩会一等奖获得者彭正庭,广东省武协秘书长董德强。
第六届全国南拳冠军丘建国,曾在早期受过区汉泉的指导。
此外,在历届省市赛名次获得者中,区汉泉的学生还有:何驹、梁华添、洪永兴、麦浩然、彭志辉、黄湛荣、蔡锦棠、梁锦炫、区伟昌、何三妹、洪少珍等。
孙剑云,1914年生,女,北京人,祖籍河北省望都县东任家瞳村,是孙氏太极拳创始人孙禄堂之女。
现任北京武协副主席、北京武协孙氏太极拳研究会会长、首届“全国武林百杰当代武林十大名师之一”、中国武术院特邀研究员、北京市西城区政协委员、中国武术段位制八段。
孙剑云7岁始父亲传授她武功,至1931年家学已有所成,随父赴镇江国术馆任女子武术班教习。
1959年全国第一届武术比赛中被国家体委聘为名誉国家裁判。
1962年和1963年在北京市举办的两届武术表演赛中被聘为副总裁兼裁判长。
1982年作为特邀代表出席全国武术工作会议,并做了关于《武术与道德》的专题发言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为使孙氏太极拳加速普及,先后编写出版了《孙氏太极拳》、《孙氏太极拳简化套路》、《行意剑》等专著。
孙剑云幼承庭训,承父之绝迹,得拳中真谛,同时也继承了其父的高贵品质和尚武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杰出的十位武术家自十九世纪以来,中国传统武术经历了高峰、低谷和分化。
这一时期涌现出大量的武术家群体和杰出的代表人物。
并形成了形意、八卦、太极三大拳系,以及以这三大拳系为基础的道艺武学体系。
同时也形成了以八极、披挂为基础,融会多门技艺的通备武学体系,以及把传统武术与现代拳击和劈剑相结合的现代散打艺术。
产生了董海川、李能然、杨露蝉、武禹襄、孙禄堂等影响深远的、划时代的武学巨擘,也产生了象马凤图、朱国福、孙存周、郑怀贤、李小龙等在文化剧烈冲突、社会剧烈动荡的时期勇于实践、富有创见、成就斐然的杰出武术家。
本文试图通过介绍这十位武术家的成就,反映出十九世纪以来武术文化的大致风貌和走向。
一、董海川(1797――1882)董海川先生的最大贡献首先在于他在道士转天尊的基础上,创立了以转掌为基础的全新的技击技术形态,即八卦掌,为古典军旅武艺的升华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古典军旅武艺是以冷兵器阵战武艺为主体,故戚继光认为拳脚于战阵无大用。
但是随着火器在军事上的普遍运用,冷兵器在阵战中的技术逐渐失去其效用而被淘汰。
冷兵器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于近身混战。
因此对于作为器械基本功的拳脚技艺有了更高要求。
在董海川时代这种现象已经凸现,因此在客观上也促使董海川一代人对传统的军旅武艺进行改造和演变以适应时代的客观需要,由此八卦掌应运而生。
八卦掌当时作为一种全新的技击技术不仅在一对一的单兵步战厮杀中能够发挥效用,而且在以一对众的混战中尤能发挥奇效。
董海川本人就有以一对多人战而胜之的记录。
第二代的程廷华、尹福、梁振甫等人也有以一对十数人甚至数十人的传闻。
第三代的孙禄堂更有孤身迎战上百人,战而胜之的记录。
因此八卦掌的出现,在技击技术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就技击技术本身而言,在董海川先生之前,技击技术的运动形态都是以直线进退为基本运动形式,自董海川先生的八卦掌始,才使人们认识到转圈也是技击的基本运动形式之一,并具有独到的劲力及其技击功效。
八卦掌所具有的独到劲力就是后来被孙禄堂先生提炼并总结出的钢丝盘球劲,有如表条的钢丝盘紧后突然松开的劲力状态。
八卦掌也因此成为至今为止最为流行的几大主要传统武术流派之一。
此外,董海川先生具有宏阔的武学见识,他以八卦掌的基本转掌为基础,要求他的学生吸收各门各派的技术特点,他的学生尹福、程廷华、李存义等都是以八卦掌为基础结合进自己原有的武技的成功典范。
董海川先生创立、传播了一大武术流派,而且成功地找到了以转圈为基本运动方式的有效的技击形态。
极大地发展了技击技术。
堪称十九世纪中国最杰出的武术家之一。
二、杨露蝉(1799――1872)杨露蝉先生在武术领域里的杰出贡献是大大发展了技击技术中的用柔技术。
杨露蝉先生从陈家沟陈长兴先生那里学到以缠丝劲为基础的陈式拳(当时尚未冠以太极拳之名),但当时陈式拳还是以刚劲为著,即使到了陈发科时,还被杨敬先生称誉为“特刚强”。
杨露蝉先生的成就是在以刚劲为著的缠丝劲的基础上发展出了以柔劲为特征的粘黏劲,增加了以轻柔舒缓为特征的、系统的练习听劲与感应的训练方法,强调并凸现出听劲及其感应的重要作用,并建立了相应的技术体系,发展了技击技术中的一项重要的能力。
在拳劲的研究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
可以说在杨露蝉先生以前,练习听劲与感应的技术尚不系统和普及,杨露蝉先生的这一贡献不仅对以后的太极拳的技术走向与风格产生重大影响,而且还对八卦掌、形意拳、通背拳等其他重要武术流派的技术也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尤其为以后武术的健身功能的开发建立了重要的技术基础。
此后由杨露蝉之孙杨澄甫先生定型的杨式太极拳业已成为中国目前最普及的武术健身形式,追根寻源,杨露蝉先生的巨大的武术贡献将名垂史册,无愧为十九世纪中国最杰出的武术家之一。
三、李能然(1806――1890)李能然先生在武术领域里的重大贡献首先在于发展了技击技术简约的特质。
李能然从心意拳十大形中提炼出形意拳的五行拳,将技击技术的简约与实效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
其次,李能然将五行生克原理引入到技击技术的训练中,从而把对拳法招式的研究深入到对拳劲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
为此后拳技的研究朝着合理性与精确性发展,建立了重要的参考模式。
李能然将拳术技术高度提炼的结果,是使人们对技击规律的认识产生重大发展,使人们在继承拳法研究的传统上,更重视对拳劲的研究。
通过对拳劲的研究与提炼,使技击技术由繁至简。
从而使人们对技击运动的认识上升到一个新的境界。
李能然与董海川一样培育了一批杰出的武术家,如郭云深、刘奇兰、车毅斋、宋世荣等。
他的学生们的出色成就和声望足以证明李能然先生对技击技术的卓越贡献。
李能然先生称得上是十九世纪中国最杰出的武术家之一。
四、武禹襄(1812――1880)武禹襄先生的重大武学贡献首先体现在他对太极拳理论所做奠基工作。
尤其是他对身法的总结和对心、意、气及精神在技击中作用的阐述,不仅对后来的太极拳理论的形成具有重大的影响,而且对于其他拳派的理论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武禹襄先生与其长兄武澄清、仲兄武汝清及外甥李亦畲等写了大量意境深邃、脍炙人口的拳论,开知识分子研究太极拳艺术的先河,形成了一个独具特色的太极拳学派,丰富了拳学理论的宝库。
武氏的太极拳理论的重要特色就是源于实践、重于实践、用于实践。
清初学者颜习斋先生(1635――1740)曾在武禹襄的家乡广平府境内主讲漳南书院,其“实行实习”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学术思想,对武禹襄等人影响颇巨,他们常择青壮好技者相搏,以验其术,偶有所得,随即记录,精心筛选,汇集成篇。
因此他们的理论对于后来的太极拳的发展影响颇大。
武禹襄兄弟三人及其外甥李亦畲等堪称是十九世纪中国最有影响的太极拳理论家群体。
五、孙禄堂(1860――1933)孙禄堂先生在前人研究经验的基础上,经过自身数十年卓绝的研究与实践,揭示了技击艺术的基本规律,创立了拳与道合的武学体系,形成了这门以体用兼备为特征、以完备良知良能为目的的道艺武学,全面升华了武学的品质。
孙禄堂的道艺武学不仅是对董海川、李能然、杨露蝉、武禹襄等人及其主要传人的学术成就的全面总结、提炼、升华,而且研究、参考的范围含盖了十数家武术门类、数百种拳械以及儒释道诸家学说,首次历史性的完成了把技击从一种搏斗技能升华为一门将传统哲学思想一一形之于拳术的体用兼备的修身实学,从而极大地丰富和完善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结构。
孙禄堂先生根据自身的研修与实践,在提升技击的实效性、养生的实效性和明心见性、修养身心之间找到了三者相融的结合点,这就是通过完善人体身心的适应机制使三者共同产生最佳效果。
由此提炼出内劲的概念和中和――内劲理论。
并以完善内劲为核心对原有的形意拳、八卦拳、太极拳进行了优化和融合,形成孙氏道艺武学体系。
孙氏道艺武学体系彻底解决了技击、养生和明心见性之间相互融合、共同产生最佳效果的问题,建立了拳与道合的阶梯。
因此孙氏道艺武学体系不仅是对前人武学成就的全面总结与升华,而且成为东方传统哲学的一个重要的验证体系。
其巨大的文化价值难以估量(见梁漱溟全集第七卷)。
孙禄堂武学的主要贡献有如下五个方面:1、在武学思想方面:在继承前人“拳既是道”的武学思想的基础上,创立了拳与道合的武学思想体系,率先提出拳学修习的目的在于修身育德,完备人的良知良能。
2、武学理论方面:提出“夫道一而已矣,在拳术曰内劲。
”创立了以易、丹二经为基础的武学三大基本理论。
首次提炼出内劲的本质和概念,将拳劲与生理运动规律融合一体。
即:1)先后天八卦相合的内劲生成理论。
2)明、暗、化三步功夫的内劲进阶理论。
3)刚球、皮球、钢丝盘球三种劲性的内劲完备理论。
3、在技术体系方面:创立了以中和为宗旨、以内劲为核心、以形意、八卦、太极三拳合一为基础、融通百家的技术体系。
总结出中和体用的法则。
其要点是,无极而太极,有无并立又有无不立,以三体式为本体,以顺中用逆、逆中行顺为总纲,确立了内外合一、动静合一、天人合一等一系列先后天相合的要则。
建立了“不求胜人,而神行机圆人亦莫能胜之”和“空而不空、不空而空、感而遂通”以及“诚一”、“抱元守一”、“万法归一”和“实中、虚中、变中”的技击理念和技击体系。
4、在武学的功能方面,揭示出了拳术能体万物而不遗以及文武一理互补兼融的、哲武一体相互印证的体育本质。
5、在提升武学的文化品位方面,孙氏武学已成为中国传统哲学的一个验证体系。
完善了中国学术的体系构架。
同时,孙禄堂先生以自身卓绝的技击造诣、无匹的战绩以及出神入化的技击艺术、崇高的道德修养和切实的教学成果,印证了中国武学的至高境界,证明了孙氏道艺武学的正确与完备。
此外还造就了一批影响深远的杰出武术家如孙存周、朱国福、郑怀贤、李玉琳、陈微明等。
孙禄堂先生堪称是中国十九世纪以来,二百年来武学成就最大、造诣最杰出的武学巨擘。
六、马凤图(1888――1973)关于马凤图先生对中国武学所做的贡献,以其幼子马明达先生的介绍最为详尽,以下内容基本摘自马明达先生的“文通武备的武学大家”一文。
马凤图先生毕业于北洋师范学院,是清末民初武术家群体中少有的具有大学学历的知识分子,他阅历丰富、识见明敏、学深勤思、博闻强记,于武术寄志最专。
马凤图先生的武学成就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1、创建武术机构,推动武术的体育化进程。
在1909年陈公哲先生于上海创建“精武会”不久,1911年马凤图与叶云表等发起成立“中华武士会”,与陈公哲的“精武会”一南一北,成为当时国内最有影响的汇综多个武术流派的两大武术组织。
为推动武术的体育化做出了贡献。
2、倡导和推动武术交流。
马凤图先生是戚继光的“各家拳法兼而习之”这一思想的汲汲实践者和倡导者。
不仅他本人融会了披挂、八极、翻子、戳脚、螳螂九手、鞭杆等多种武艺,取得了令人睹目的成就,而且在他的推动下,影响了后来的一批武术家的成长。
3、建构通备武学体系。
马凤图先生坚持“融通兼备”的武术思想,对通备拳不断加以宏阔和熔铸,从而在理论与技术上形成了一个综合性质的完整体系,这就是通备武学。
这个体系继承了明清以来许多古典兵器技法的精粹,融合长拳与短打两类拳法为一体,创造出以“刚柔相济、长短兼容”为理论指导的“通备劲”,形成“气势雄峻,身法矫健,劲力通透,打手洗练”的通备拳风格。
马凤图先生无愧是二十世纪中国最具代表的武术家之一。
七、朱国福(1891――1968)自鸦片战争之后,经过太平天国、甲午战争、庚子之乱等来自内外的动荡与冲击,使国人不仅认识到西方在技术上的优势,也使越来越多的人对西方的一切包括文化由惊恐畏惧转而为崇拜,随着五四运动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国内一批知识分子阶层对传统文化的全盘否定达到了一个高峰。
因此这一时期的武术群体对建立在传统哲学基础上的道艺武学体系,或因为文化根基所限而不能明其所以,或由于受到西方体育思想的影响而怀疑甚至全盘否定,使中国武学在到达道艺武学这一至高成就后,竟然绝顶临风,难有知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