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详解
第四章 新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2.科学技术对社会政治发展的作用 (1)科技革命、产业革命和社会革命 (2)社会政治权力主体的变化 (3)民主内容和形式的变化 (4)国际战略形势和格局的变化
3.科学技术对社会文化发展的作用 (1)推动人类认识能力的提高; (2)影响哲学、宗教、艺术、道德等社会意识的变化; (3)改变教育、文艺、体育等社会文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 (4)促进社会知识生产向物质生产的转化和同一。
33
第二次科学技术革命的影响——第二次产业革命
"汤浅现象"说明:文化的震荡、社会的变革、经济的快速增长、新 学科群的崛起、科学家的集体流动,都是导致科学中心发生转移的因 素。科学的兴旺和教育的发达总是一致的;教育的发达总是超前于科 学技术的兴旺.
霍布斯
伏尔泰 君主立宪
• 启蒙运动(法文:Siècle des Lumières,英文:the Enlightenment),通常是指在18世纪初至1789年法国大 革命间的一个新思维不断涌现的时代,与理性主义等一 起构成一个较长的文化运动时期。这个时期的启蒙运动, 覆盖了各个知识领域,如自然科学、哲学、伦理学、政 治学、经济学、历史学、文学、教育学等等。启蒙运动 同时为美国独立战争与法国大革命提供了框架,并且导 致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兴起。
佛罗伦萨
在英国,新教伦理孕育的资本主义精神使其注重 创新,皇家学会的科学传统造就了一大批科学家, 如牛顿、哈雷、波义耳等。
从18世纪后半期到19世纪前期,法国科 学迅速发展,承前启后,赶上并在某些方面 超过了英国,成了第三个世界科学活动中心。 据汤浅光朝统计,在1751-1800年间,英国 92项,法国144项。
28
远古时代——技术萌芽状态 • 陶器烧制、房屋建造、弓箭发明、丝麻纺织、人工取火等一 系列技术的出现,使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初步满足了 人类吃穿住行的生活需要。 古代文明——实用技术体系的黄金时代 • 为农业服务的天文学、力学、数学、农学、水利工程学等经 验科学体系,以及手工冶炼铸造、简单机械制造技术等实用 技术发展起来了; • 公元3世纪至13世纪,中国创造了以指南针、火药、印刷术 三大发明为代表的世界上最先进的使用知识体系,达到了古 代文化的高峰。不仅成为东方文明最为重要的知识中心,也 成为了近代西方新社会产生的催化剂。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二、科技系统的社会组织——科学共同体
最后,科共体在运行中,也会出现被称 为“马太效应”的内部矛盾和消极影响。
什么是马太效应?
马太效应来源于《圣经》中的“马太福 音”第二十五章”中的几句话: “凡有的, 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 的也要夺过来。”
二、科技系统的社会组织——科学共同体
1973年,美国科学史研究者默顿用这几
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才产生了工程 科学。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才产生了介于基 础科学与工程科学之间的技术科学。 从而加速了科学技术结构一体化的进程。
综上所述,当代科学技术系统的总体结 构,实际上是由各门基础科学、技术科学、 工程科学和高新技术群,并经由各学科、分 支学科、边缘学科、交叉学科和横断学科之 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过渡而组成 的大系统。
句话来概括一种社会心理现象:“对已有相
当声誉的科学家做出的科学贡献给予的荣誉
越来越多,而对那些未出名的科学家则不承
认他们的成绩。”默顿将这种社会心理现象 命名为“马太效应”。
二、科技系统的社会组织——科学共同体
“马太效应”是一种在科学上的优势积 累效应。 它具体表现为:某些科学家一旦具有了 一定的科研优势之后,就具有了更多的进一 步获得科研成果和社会承认的机会。同时还 具有了评价他人成果和压制“小人物”的机 会。
关于第一个问题科技系统的体系就介绍 到这里。
二、科技系统的社会组织
〔一〕科学家和科学共同体 ⒈科学家 科学家并不是指某个学者,或孤立的个 人,而是指作为一种专门从事科学研究的职 业角色,或专门从事科学研究的抽象的职业 形式。
二、科技系统的社会组织——科学共同体
2.科学共同体 科学共同体决不是以科学为职业的人们 的简单总和。科学共同体——是指具有特殊的 体制目标,行为规范和科学精神气质的科学家 集团。科学共同体的体制目标是培根倡导的 “增进知识,以用知识造福人类为己任。”
第四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在马克思的视野中,正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引起人类 社会生产力的巨大进步,推动旧的生产关系发生不 可逆转的变化,直接参与到不可阻挡的人类历史发 展进程当中为实现人类自曲而全面的发展提供 保证
作为人类最终走向自由的科学技术,能够作为解放的杠杆, 增进人类精神生活的丰富性和自我发展能力,有助于实现人 的全面、自由的发展。
(二)科学技术共同体的社会责任和伦理准则
1、科学技术工作者是从事智力劳动的职业群体,具有特殊 的社会责任,是在一定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下开展工作的。
2、科学和技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具有不同的特点和价值 取向。如默顿提出了科学精神气质的四原则——普遍主义、公有 主义、无私利性、有条理的怀疑主义。
3、1999年7月1日布达佩斯世界科学大会通过并颁布的 “科学和利用科学知识宣言”声明:科学促知识,知识促进步; 科学促和平;科学促发展;科学扎根于社会和科学服务于社会。
2、科学的社会建制的形成——是从科学家创建科 学学会而组成特殊的小社会开始逐渐形成壮大的。技术 的社会建制与工程教育、工程师社会角色的确立有关。 这是科学技术活动的制度化过程。
(三)科学技术社会体制内涵
1、作为社会建制的科学技术体制——是 在一定社会价值观念支配下,依据相应的物质 设备条件形成的一种社会组织制度,旨在支持 推动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和利用。
(一)科学技术与经济转型
1、引发技术创新模式的改变 技术创新的模式概括起来有两种,一种来
自经验探索或已有技术的延伸,另外一种 来自科学理论的引导。在前一种模式中, 科学对技术的作用不大;在后一种模式中, 科学成为技术创新的知识基础。
2、推动生产力要素的变革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通过劳动者
(2)经济形式发生变化。新的经济形式,如信息经济、知 识经济、网络经济、生物经济等开始出现,成为新的经济 增长点。
第4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第一节 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
(二)推动生产力要素的变革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通过劳动者素质的 提高、劳动手段的强化和劳动对象范围的扩大实 现的。 科学技术促进整个生产力系统的优化和发展,导 致社会生产体系的结构性调整和演化,成为经济 增长的内生变量。 (三)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 产业结构呈现升级 经济形式发生变化 经济增长方式出现转变
第一节 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
生态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与评价
生态马克思主义者对技术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作了深刻 的探讨。他们认为,在资本主义制度背景下,资本的 逐利本性驱使技术沦为资本家牟利的工具,这是技术 应用造成环境问题的根本原因;技术是解决环境问题 的一个重要因素,要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真正实 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就必须把技术从资本主义生产的 非理性动力中解放出来。 生态马克思主义者区分了科学技术的价值理性与工具 理性、科学技术的本性与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实际运用, 将生态维度的科学技术批判与资本主义批判结合起来, 拓展了科学技术观的生态视域,对我们深刻地理解资 本主义社会、发现当代全球生态危机的资本因素,树 立正确的科学技术观,发展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科学技 术,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节 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
法兰克福学派关于科学技术理论的评价
法兰克福学派如实地指出了科学技术的意识形态对科 学技术的全面认识作出了重要贡献,在一定意义上丰 富了马克思主义。 但是,法兰克福学派将对科学技术异化的批判转变为 对科学技术本身的批判和否定,掩盖了科学技术异化 现象背后的社会根源,把经济问题、社会问题转换为 科学技术问题,小姐了人们对资本主义社会本身的批 判,偏离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轨道。 实际上,科学技术的意识形态功能并不能归咎于科学 技术本身,而应该归咎于资本主义社会的资本逻辑, 以及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第四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是基于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对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的总的概括和进一步发展。
●内容包括:●科学技术社会功能观●科学技术伦理观●科学技术运行观●科学技术文化观第三节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一、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的特点科学技术的特点:(一)科学技术与生产的一体化1、科学的技术化与技术的科学化2、“科学-技术-生产”的体系结构(二)科学技术社会化1、从小科学到大科学2、工业研究实验室和研发中心的兴起(三)科学技术业成为国家的战略产业1、高技术是科学技术的制高点2、国家创新系统是科学技术的新体制我国国家创新体系二、科学技术社会运行的不平衡性(一)区域(空间)运行的不平衡性世界各国的科学发展是不平衡的。
1939年贝尔纳在《科学的社会功能》首先提出科学的主流即科学中心的概念,并认为科学中心在世界范围内随时间流动的概貌。
1962年神户大学汤浅光朝运用历史比较法和数量分析法进一步揭示了科学中心转移的规律。
●他认为如果把一个国家的科学成果超过同期内全世界科学成果的25%作为它是世界科学活动中心的标志。
●自近代科学诞生以来,世界科学活动的中心上按如下顺序转移的:●意大利(1504-1610)●英国(1660-1730)●法国(1770-1830)●德国(1875-1920)●美国(1920-)●汤浅现象告诉人们,一个国家保持科学兴隆的平均周期为80年左右。
科学活动中心的转移,并不意味原来处于领先地位的国家的科学规模的绝对下降,而只是表明另一个国家科学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发展得更为迅速。
●影响科学中心转移的因素:理性精神、海外贸易、经济发展、政治变革、产业革命等。
●经济中心的转移●英国→德国→美国●经济中心转移与有正相关。
(二)过程(时间)运行的不平衡性(科学发展的加速规律,科学的指数增长率)●恩格斯:“科学也是按照几何级数发展”,科学的发展速度“可以说是与其出发点起的(时间的)距离的平方成正比的。
专题四、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专题四、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一、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二、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三、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一、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1、科学技术与社会变迁2、科学技术与经济转型3、科学技术与人类发展科学技术与社会变迁1、马克思科学技术社会功能观: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动力①科学是“知识”的生产力②马克思高度赞誉中国的三大发明③马克思认为科学技术有助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2、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社会变革(1)在生产力方面,从手工化、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走向信息化和智能化。
(2)生产关系方面:(3)生活方式方面:科学技术与经济转型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2、科学技术对生产力各要素的作用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对象3、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引发经济转型产业结构升级经济形式发生变化:信息经济、知识经济、网络经济、生物经济经济增长方式出现转变科技革命科学技术与人类发展马克思的技术异化理论法兰克福学派的科学技术批判理论生态马克思主义的技术、环境与社会批判理论马克思的技术异化理论1、充分肯定技术在社会中,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作用。
2、马克思看到了技术作为异己力量对人的奴役。
3、马克思认为技术异化的根源是技术的资本主义应用。
就机器使肌肉力成为多余的东西来说,机器使“男劳动力贬值了”,把妇女和儿童抛进了野蛮的劳动中。
“人为的高温,充满原料碎屑的空气,震耳欲聋的喧嚣等,都同样地损害人的一切感官,更不用说在密集的机器中所冒的生命的危险了”。
在机器化工厂中,工人总是逃脱不了低工资、饥饿和悲惨的命运,即机器使工人与产品财富和自然的疏离更加严重。
马克思没有把技术本身当做罪恶之源,认为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是技术异化现象得以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
“因为机器就其本身来说缩短劳动时间,而它的资本主义应用延长工作日;因为机器本身减轻劳动,而它的资本主义应用提高劳动强度”。
法兰克福学派的科学技术社会批判理论法兰克福学派是隶属于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的一个最著名、流行最广和影响最大的学术流派。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讲解

三、科学技术与人类发展
• 1、马克思劳动和技术异化理论
• 马克思对技术异化现象的批判 • “这种科学并不存在于工人的意识中,而是作为异己的力量,作
为机器本身的力量,通过机器对工人发生作用。” • 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是技术异化现象得以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
2、法兰克福学派科学技术社会批判理论
现代科学技术不是价值中立的,而是具有明确的政治意向性,作 为新的控制形式,具有意识形态的功能。 工具理性是唯一的社会标准,现代科学技术成为独裁的手段。
• 在工具理性的滥觞下,现实世界成了它的模板和产物,它拥有了 至高无上的权力,“知识就是力量”这句话就是它的典型体现。
• 人一旦被纳入到理性控制的世界中,“理性至上”、“理性万能 ”便成了社会中普遍性的标准,这时人就会进入到异化和物化的 状态中,使得人的思想被程式化和机器化。
霍克海默工具理性的批判
生态的马克思主义
•
•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是70年代初以来形成的一个“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分 支学派。其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威廉·莱易斯和加拿大的本·阿格尔。随着 全球问题,尤其是生态问题的日趋严重和突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越 来越引起人们的普遍兴趣和研讨。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刘宽红
一、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
• 1、科学技术与经济转型 • (1)引发技术创新模式的改变 • (2)推动生产力要素的变革 • (3)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
二、科学技术与社会变迁
• 1、变革和调整生产关系 • 2、为实现人类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提供保证 • 3、推动人类社会走向新的发展阶段
霍克海默的批判理论
• 由于主体之间、主客体之间的关系走向异化状态,使人丧失了创 造性和反思性,变成了机械的和受动的,从而丧失了主体性和个 体性。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三)科学技术工作者的伦理规范 与人类其他活动一样,科学技术活动也应 该建立在诚信和道德的基础上。
现阶段,默顿提出的科学精神气质四原则 受到了严峻的挑战,科学技术工作者的失 范行为引起了社会的关注,急需制定相关 的科研诚信指南和工程师伦理准则加以规 范。
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研究和医学实践,尤 其是人体实验和动物实验,应该遵循社会 伦理、生命伦理、动物伦理等
第二节 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
一、科学技术社会建制的内涵 及形成 二、科学技术的组织机构 三、科学技术的伦理规范
一、科学技术社会建制的内涵及形成
是指科学技术事业成为社会构成中的一个 相对独立的社会部门和职业部类,是一种 社会现象。
包括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组织系统和物 质支撑四大要素,是科学技术活动的建构 环境、存在形式和发展条件。
技术工作者尤其是工程师,在工程技术活 动中,应该遵循一定的职业伦理和社会伦 理准则,应该承担对社会、专业、雇主和 同事的责任,应该对工程的环境影响负有 特别的责任,规范自己的行为,为人类福 祉和环境保护服务。
《中国科学院关于科学理念的宣言》200702-28 科学的精神:科学精神是对真理的追求; 科学精神是对创新的尊重;科学精神体现 为严谨缜密的方法。 科学精神体现为一种 普遍性原则。 科学的道德准则:诚实守信。信任与质疑。 相互尊重。公开性。
3. 科学技术产业化进程加快,形成“政府—产业 界—学术界”三螺旋发展,政府、企业与大学之 间呈现出新关系。
国家创新系统:英国学者费里曼在研究日本经济 发展的基础上,在《关于日本的技术政策与经济 实绩》(1987)一书中首次使用,20世纪90年代 以后,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对此进行研究,将之 作为制定科技政策、甚至国家政治和经济政策的 基础。 它是指在国家层次上对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过程, 即科学技术知识的产生、交流、传播与应用过程 的体制化,它是在国家的总体规划下,科学技术 的社会运行中各有关部门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推动 创新的网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经济形式发生变化——新的经济形式,如信息经济、知识经济、网络经济、 生物经济等开始出现,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3.经济增长方式出现转变——高消耗、低产出、高污染的粗放型经济,逐渐 被低消耗、高产出、低污染的集约型经济代替。生态经济、循环经济、低
(三)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社会形态变革 现代科学技术革命是与社会形态的变革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1.生产力——从手工化、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走向信息 化和智能化。 2.生产关系——促进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再调整:多种所有制 形式并存;各种社会阶层如寄生阶层、蓝领阶层、中产阶层 等开始出现;科学技术的政治功能得到加强,专家治国、网 络民主凸现出来。 3.生活方式——从农业时代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生活方式,走向 工业时代商品经济生活方式。生活方式呈现出新的特征。
(三)生态马克思主义的技术、环境与社会批判理论
生态马克思主义对技术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作了深刻探讨。
1、他们认为——在资本主义制度背景下,资本的逐利 本性驱使技术沦为资本家牟利的工具,这是技术应用造成环 境问题的根本原因; 2、技术是解决环境问题的一个重要因素——要从根本上
解决环境问题,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就必须把技术从
价值观念 爱因斯坦认为:人类从事科学探索的动机有三种类 型,一种人爱好科学是因为科学研究给 了他们超乎 常人的智力之上的快感,科学是他们自己的特殊的 娱乐,他们在这种娱乐中寻 找生动活泼的经验和雄 心壮志的满足。第二种人是为了纯功利的目的。第 三种人思想比较 复杂而且特别,从消极的方面说, 他们似乎是为了在科学的殿堂里避开私欲和尘世的 宣嚣 ,进入一种客观知觉和思维的世界;从积极的 方面说,他们出于一种征服、描绘未知世界 的好奇 心。 按照爱因斯坦的看法,这第三种科学家是最难能可 贵,也是素养极高的科学家,他们用一 种审美的眼 光透视自然界,常常为自然界永恒的和谐而陶醉, 为描述这种和谐而从事充满 激情的探索。前两种人 中有许多卓越的人物,对科学庙堂的建设有过很大 的贡献,但正如 只有蔓草就不成其为森林一样,若 只有这两种人,科学庙堂就不会存在。爱因斯坦称 普朗 克是第三种人,实际上这也正是对他自己的写 照。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第一节 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
一、科学技术与社会变迁
(一)马克思科学技术社会功 能观 科学技术作为社会发展的 动力,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 观点。在马克思看来,科学 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 的、革命的力量,是生产力的 “知识的形态”。
(二)现代科学技术革命
发生于20世纪的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以现代科 学革命和新技术革命为标志。 现代科学革命包括相对论革命、量子力学革命 和分子生物学革命等。新技术革命以信息技术革命 为核心,包括新材料、新能源、生物、海洋、空间、 环境与管理等方面的技术革命。 各种新兴科学技术,如信息科学技术、网络科 学技术、基因科学技术、纳米科学技术等得到迅猛 发展和广泛的社会应用。
资本主义生产的非理性动力中解放出来。
第二节 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体制化)
一、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
(一)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的内涵和形成
1、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的内涵——是指科学技术事业 成为社会构成中的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部门和职业部 类,是一种社会现象。它包括价值观念、行为规范、 组织系统和物质支撑四大要素,是科学技术活动的建 构环境、存在形式和发展条件。
(二)法兰克福学派科学技术社会批判理论
西方马克思主义对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和现代社 会的反思,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见解。 1、法兰克福学派认为,现代科学技术革 命在发挥正面社会作用的同时,使人变成商 品的奴隶、消费的奴隶,发达资本主义社会 既是“富裕社会”,又是“病态社会”,造 成了畸型的、“单向度”的人; 2、现代科学技术不是价值中立的,具有 明确的政治意向性,作为新的控制形式,具 有意识形态的功能; 3、工具理性成为惟一的社会标准,现代 科学技术成为统治的手段。
碳经济等被提出并得到贯彻实施。
三、科学技术与人类异化
(一)马克思劳动和技术异化理论
1、马克思一方面充分肯定了技术在社会中,特别是 在资本主义社会发展中发挥的巨大作用,另一方面也 揭示了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技术的运用所产生的异化现 象。他提到: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科学对于劳动来 说,表现为异己的、敌对的和统治的权力”。 2、但马克思并没有把技术本身当作罪恶之源,他认 为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是技术异化现象得以产生的社 会历史根源:“因为机器就其本身来说缩短劳动时间, 而它的资本主义应用延长工作日;因为机器本身减轻 劳动,而它的资本主义应用提高劳动强度;因为机器 本身是人对自然力的胜利,而它的资本主义应用使人 受自然力奴役;因为机器本身增加生产者的财富,而 它的资本主义应用使生产者变成需要救济的贫民。 3、马克思对技术异化现象的批判,把对技术的人本 主义批判和生态批判,同对资本主义制度的社会批判 有机地结合起来。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历史进步,科学向技术的转化以及技术与 生产的关系发生着变化。
从19世纪中叶开始,科学开始走在技术的前面,科学引导技术发展或 导致新的技术产生,重大的科学突破引起新的技术革命,成为技术革命和 工业革命发生的最重要驱动力。
(四)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引发一系列经济转型
1.产业结构呈现升级——原有产业部门得到改造,新产业部门和朝阳产业开
二、科学技术与经济转型
(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对科学技术的生产力功能,马克思、恩 格斯有多方面的论述。如:
马克思指出:“资本是以生产力的一定的现有 的历史发展为前提的——在这些生产力中也 包括科学。”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二)科学技术对生产力各要素的作用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通过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劳动手段的强 化和劳动对象范围的扩大实现的。 科学技术促进整个生产力系统的优化和发展,导致社会生产体系的结 构性调整和演化,成为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 (三)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的历史体现 马克思说过:“劳动资料取得机器这种物质存在方式,要求以自然力 来代替人力,以自觉应用自然科学来代替从经验中得出的成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