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心理学基础知识
心理学基础知识

心理学基础知识心理学基础知识第一章第一节绪论1、心理学是一门内容广泛的学科,一般可分为基础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
2、基础心理学:着重于理论体系的建立和基本规律的探讨。
3、应用心理学:将心理学的理论用于实际生活,服务于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工作质量。
4、医学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属应用心理学。
5、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科学(包括研究动物心理)。
6、基础心理学是以正常成人的心理现象为研究对象,总结心理活动最普遍、最一般规律的心理学的基础学科。
7、基础心理学的内容分为四个方面:认知;情绪、情感和意志;需要和动机;能力和人格。
8、认知也叫认识。
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心理现象。
9、需要和动机是推动人从事心理活动的内部动力。
10、情绪和情感是伴随认识和意志过程产生的对外界事物的态度的体验。
11、意志是人的思维决策见之于行动的心理过程,表现了心理对行为的支配。
12、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心理是脑的机能,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脑是从事心理活动的器官。
13、无机物和植物没有心理;无脊椎动物开始有了“感觉”的心理现象;脊椎动物有了脊髓和脑,既有了知觉的心理现象;灵长类动物发展到思维萌芽阶段;只有人类才有思维,人的心理叫做思维、意识、精神。
人的心理是心理发展的最高阶段,人的大脑又是神经系统发展的最高产物。
所以,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充分说明了心理是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活动的结果,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是从事心理活动的器官。
14、客观现实即包括自然界,也包括人类社会,还包括人类自己。
15、心理是社会的产物,离开了人类社会,即使有人的大脑,也不能自发的产生人的心理。
16、心理支配人的行为活动,又通过行为活动表现出来。
因此,可以通过观察和分析人的行为活动,客观的研究人的心理。
17、心理现象即是脑的机能,又受社会制约,是自然和社会相结合的产物。
心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中间科学,或叫边缘科学。
心理咨询基础知识汇总(完整版)

第一章基础心理学知识1、基础心理学是以正常成人的心理现象为研究对象的心理学基础学科,总结心理活动最普遍最一般的心理活动的学科。
第一节绪论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活动规律的学科,动物也有心理,猴子发展到思维萌芽阶段。
2、一般把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心理特性。
3、心理过程包括认知、情趣情感和意志。
4、心理学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结合的边缘科学5、基础心理学的内容:①认知(是指人认识外界事物的过程,或者说是对作用于人感觉器官的外界事物进行信息加工的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
②需要和动机(是推动人从事心理活动的内部动力)③情绪、情感和意志(是对客观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当外界事物作用于感觉器官的时候,人们总要认识它,在认识它的同时,人们又会产生对它的态度,引起人们的情绪,激发人们的行动,这就是说人的认识情绪情感和意志活动一体的)④能力和人格(能力是顺利、有效的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条件,人格又由气质和性格组成。
气质相当于平常说的脾气秉性,它是心理活动动力特征的总和,即表现在心理活动的速度强度和稳定性方面的人格特征,比如有人暴躁,有人温顺,有人活泼。
)6、生理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和脑的机制。
7、人的心理能反映事物本质和事物之间内在的联系,所以只有人的心理才能叫思维、意识和精神。
人的心理(具有能动性,具有主观性,是脑活动的结果,是客观世界在脑中的反映)。
8、心理反映的形式:1.物的形象2.概念3.体验4.欲望和要求。
9、心理和人的行为之间的关系表现在:1.心理支配人的行为2.人的心理通过行为表现出来。
10、心理学发展始:19世纪末20 世纪初比较有影响的学派有(构造心理学)、(机能主义心理学: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心理活动在适应的环境中的机能作用)(行为主义代表人物华生认为:心理学研究的任务在于查明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规律性关系,因此可以根据刺激推知反应,可以根据反应推知刺激,可以通过控制环境去塑造人的心理和行为)、格塔式心理学、主张从整体上来研究心理现象也叫完形心理学,精神分析学派代表人物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包括两部分即意识和无意识)。
第一节课程的心理学基础

第一节课程的心理学基础
1、心理学与对学校课程的影响是什么?
1. 目标导向的心理学理论有助于在课程编制的过程中,明确界定课程目标与学生认知结构之间的关系,便于用合适的形式去表述课程。
2. 在课程设计方面,心理学可以根据知识结构与学生的认知结构设计出难以程度适中的课程内容,并且以适当的方式去组织与呈现。
2、哪些心理学派的理论对学校课程影响比较大?
亚里士多德认为,生命之源是人的灵魂,灵魂可以分为:植物灵魂——体育;动物灵魂——德育;理性灵魂——智育。
亚里士多德的官能心理学理论影响着后来教育的发展,后来的形式训练说理论就是以官能心理学为基础,来设计学校的教学,进而影响到了学些课程的设置。
赫尔巴特的教育学理论就是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之上,特别是他的“观念联合”理论,非常重视课程的内容选择。
官能心理学以及建立在这两种心理学上的形式训练说与实质教育论,曾在学校课程史上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完整版)基础心理学讲义

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第一章 基础心理学知识(讲义)目录解读一、绪论二、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 三、基础心理学内容1、认知:感觉、知觉 记忆思维、言语和想象 意识和注意2、需要和动机3、情绪、情感和意志4、能力和人格第一节 绪论第一单元 基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内容 一、心理学概述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活动规律的学科,动物也有心理,猩猩发展到思维萌芽阶段。
基础心理学:是以正常成人的心理现象为研究对象,总结心理活动最普通、最一般心理学的基础学科。
对心理学各个分支的研究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二、基础心理学的内容1、认知是指人认识外界事物的过程,或者说是对作用于人感觉器官的外界事物进行信息加工的过程。
认知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①感觉和知觉、②记忆、③思维、言语和想象、④意识和注意等。
2、需要和动机(是推动人从事心理活动的内部动力)3、情绪、情感和意志是对客观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当外界事物作用于感觉器官的时候,人们总要认识它,在认识它的同时,人们又会产生对它的态度,引起人们的情绪,激发人们的行动,这就是说人的认识情绪情感和意志活动一体的。
4、能力和人格(能力是顺利、有效的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条件,人格由气质和性格组成。
) 气质相当于平常说的脾气秉性,它是心理活动动力特征的总和,即表现在心理活动的速度、强度和稳定性方面的人格特征,比如有人暴躁,有人温顺,有人活泼。
性格是表现在人对事物的态度,以及与这种态度相适应的行为方式上的人格特征。
第二单元 人的心理本质人的心理是脑的机能,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一、心理是脑的机能人的大脑是最为复杂的物质,是物质发展的最高产物,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
心理现象随神经系统的产生而出现,随着神经系统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而发展。
生物心理发展的四个阶段:1、感觉阶段:环节动物开始有心理现象,开始形成条件反射(只具有某种感觉)——蚯蚓、蚂蚁、蜘蛛需要和动机能力、人格(气质、性格)认知:感觉、知觉、记忆、思维、言语、想象、意识、注意 心理特性心理过程心理现象情绪、情感、意志2、知觉阶段:脊椎动物有了知觉的心理现象,能认识到事物的各种属性,对物体产生了整体认识(有各种感觉器官)——青蛙、老鼠3、思维的萌芽阶段:有知觉的心理现象,能够认识到事物之间的外部联系(有简单的思维能力)——类人猿、黑猩猩4、心理发展的最高阶段:透过现象认识到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能进行抽象思维)——人类.人类有了语言,能进行抽象思维,人的心理能反映事物本质和事物之间内在的联系,所以只有人的心理才能叫思维、意识、和精神。
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总结)

基础知识总结第一章基础心理学知识第一节绪论1.简述心理现象的分类。
心理现象可分为两大类: 心理过程和人格。
2.简述人的心理的本质。
心理是脑的机能, 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
没有脑的心理是不存在的。
正常发育的大脑为心理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但客观现实才是心理的源泉和内容。
离开客观现实来考察人的心理, 心理就变成了无源之水。
所以, 心理也是社会的产物。
也就是说, 心理现象既是脑的机能, 又受社会的制约, 是自然和社会相结合的产物。
只有从自然和社会两个方面进行研究, 才能揭示心理的实质和规律。
3.当代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取向是什么?人们认识到, 很难用一个完善的理论模式概况出心理现象的本质, 从而在20世纪30年代开始, 逐渐把主意精力转移到对心理现象规律的探讨上, 结束了学派之争, 却为心理学研究的发展开辟了更广阔的天地。
二战之后, 一些新的心理学思想相继产生, 它们以新的思潮或发展发现影响着心理学的各个研究领域, 从而加强了心理学研究的整合趋势。
4.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特点是什么?产生在20世纪50~60年代, 代表人物是罗杰斯和马斯洛。
主要特点在于:强调心理学家应该关心人的价值与尊严, 研究对人类进步富有意义的问题, 反对贬低人性的生物还原论和机械决定论。
认为人又自我的纯主观意识, 有自我实现的需要。
只要有适当的环境, 人就会努力去实现自我, 完善自我, 最终达到自我实现。
即人本主义重视人自身的价值, 提倡充分发挥人的潜能。
5、认知心理学的主要观点是什么?认知心理学是20世纪60年代发展起来的。
它把人看作是一个类似于计算机的信息加工系统, 并以信息加工的观点, 即从信息的输入、编码、转换、储存和提取等的加工过程来研究人的认知活动。
用模拟计算机的程序来建立人的认知模型, 并以此作为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途径。
第二节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1.简述神经系统的主要结构。
组成神经系统的神经细胞叫神经元。
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 由细胞体、树突、轴突三部分组成。
第一章基础心理学复习知识点心理咨询师资料

第一章基础心理学复习知识点心理咨询师资料第一章基础心理学知识◆心理学是一门内容广泛的学科,一般可分为基础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
◆基础心理学相当于一般所说的普通心理学。
它以正常成人的心理活动为对象,阐述心理活动最基本的规律。
第一节绪论第一单元基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内容1、人的心理活动中,意识是心理发展的最高层次,只有人才有意识。
2、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科学。
3、基础心理学叫普通心理学,是总结心理活动最普遍、最一般规律的心理学的基础学科,对心理学各个分支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4、因为正常成人已经发展成熟,在他们身上能够表现出心理活动是一般的规律,所以,基础心理学是以正常成人的心理现象为研究对象,总结心理活动最普遍、最一般规律的心理学的基础学科。
5、基础心理学所总结出来的规律,对心理学各个分支的研究又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心理现象又可分为两大类,即心理过程和人格。
6、认知、情绪情感和意志是以过程的形式存在的,它们都要经历发生、发展和结束的不同阶段,所以属于心里过程。
7、人格也称个性。
基础心理学的内容分为4个方面:认知;情绪情感意志;需要和动机;能力气质和性格。
第二单元人的心理的本质8、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
9、心理现象是在动物适应环境的活动过程中,随着神经系统的产生而出现,又是随着神经系统的不断发展和不断完善,才由初级不断发展到高级的。
10、无机物和植物没有心理,没有神经系统的动物也没有心理。
只有有了神经系统的动物才有了心理。
11、现在,这一论断得到了人们生活的经验,临床的事实,以及对心理发生和发展过程、脑解剖、生理的科学研究所获得的大量资料的证明。
12、健全的大脑给心理现象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但是,大脑只是从事心理活动的器官,有反映外界事物产生心理的功能,心理并不是大脑本身所固有的。
13、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和内容。
14、心理的反映不是镜子式的反映,而是能动的反映。
基础心理学概论

第一章基础心理学概论第一节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人的心理是以不同的形式能动地反映客观事物及其相互关系的活动。
心理学是对心理现象的阐述并揭示其本质和规律的科学。
人的心理活动包括紧密联系的两个方面:心理过程和个性。
一、心理过程人的心理过程就它的性质与功能来说,可以分为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三个方面。
1.认知过程是指人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反映客观事物的特性与联系的心理活动。
认知过程就是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就是对信息进行加工的过程。
2.情绪情感过程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身物质和精神上的需要而产生的主观体验的心理活动。
它反映的是客观事物同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包括喜、怒、忧、思、悲、恐、惊等情绪和情感。
3.意志过程是人为了满足某种需要,在一定动机的激励下,自觉确定目标,克服内部和外部困难并力求实现目标的心理活动。
4.认知、情绪和意志三者间关系认知、情绪和意志活动不是彼此孤立的过程,而是由客观事物引起的心理活动的不同方面。
对外界事物进行认识的时候就会对它产生一定的积极或消极的情绪,也就会采取相应的意志行动来巩固它或改变它。
情绪和意志是随同认知产生的,认知也受情绪和意志的影响。
二、个性个性指一个人整个的心理面貌,它是个人心理活动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的总和。
个性的心理结构包括两个方面。
1.个性倾向性是指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以及对活动对象的选择与趋向,是人从事活动的基本动力。
它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等。
2.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一个人身上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
它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是多种心理特征的独特组合,集中反映了一个人的心理面貌的类型差异。
是在认知、情绪与意志活动这些心理过程中形成的稳定而经常表现出来的特征。
3.心理过程和个性的关系个性是通过心理过程形成的。
没有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没有对外界事物的情绪,没有对现实事物积极改造的意志过程,个性是无法形成的;同时,已经形成的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又制约着心理过程,在心理过程中表现出来。
心理学基础知识

心理学基础知识
心理学是以行为和精神活动为对象,探索其内在规律的一门科学。
以下是心理学基础知识的简述:
1.心理学的种类
心理学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
- 实验心理学:研究人类或动物行为的实验室科学。
- 临床心理学:适用于诊断和治疗个体或集体心理问题的应用
科学。
- 发展心理学:研究人类或动物行为在生命周期内变化的科学。
- 认知心理学:研究人类或动物思考和知觉的科学。
- 社会心理学:研究人类社会行为和社交关系的科学。
- 文化心理学:研究文化和心理学之间相互作用的科学。
2.心理学的方法
心理学使用多种方法来研究行为和心理过程,包括:
- 实验法:根据单一或多个因变量的受控变化,推断原因和结
果之间的关系。
- 观察法:研究自然环境中的人类或动物行为,研究其原因和
结果之间的关系。
- 访谈法:通过对个人或集体的问答方式,探讨其经验和信念。
- 测量法:使用心理测量仪器来测量和评估人类或动物心理过
程和行为。
3.心理学的应用
心理学的应用广泛,包括但不限于以下领域:
- 临床心理学:治疗和诊断心理问题。
- 教育心理学:提供有关研究、教学和课程设计的建议。
- 工业心理学:提供有关工作环境和职业健康的意见。
- 运动心理学:帮助运动员提高表现和控制情绪。
- 咨询心理学:提供个人、家庭或组织的建议和帮助。
心理学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我们自己和我们周围的世界,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理解人类行为和思维的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
心理学基础知识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学科。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之一。
注意不是独立的心理过程,因为它没有自己特定的反映对象和内容。
注意的特点:指向性、集中性。
根据有无目的和意志努力的程度,把注意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
无意注意的实例
(1)教师走到教室门口故意咳嗽两声
(2)上课过程中,突然有人推门进来,大家不由自主抬头看
(3)针对开小差的同学,教师故意提高音量
(4)中断讲课,引起分心同学的注意
(5)讲课语言生动、形象、富有吸引力,引起学生兴趣。
注意起伏(注意动摇)人在感受某种事情或从事某种活动时,很难长时间固定不变的保持注意,表现为周期性的强弱交错,这种注意反复变化的现象称作注意起伏。
注意的分散:注意离开了心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被无关的对象所引去的现象。
实例
【注意的分配】学生一边听课,一边做笔记
【注意的稳定性】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注意的转移】停止记笔记开始听课
【注意的起伏】百米竞赛每隔2~3秒就发出起跑信号,避免运动员受注意起伏的影响
【注意的分散】老师正在讲课,窗外被蝴蝶吸引。
(分心)
感受性与感受阈限
感受性通过感受阈限来测量,两者成反比关系,感受阈限越大,感受能力越差。
每种感觉都有两种感受性和感受阈限: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差别感受性与差别感觉阈限。
绝对感受阈限是指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绝对感受性是指感觉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
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的最小变化量,叫做差别感觉阈限,又称最小可觉差。
在感觉上,能察觉出两个同类刺激物之间的最小差别量的能力,叫做差别感受性。
感觉的基本规律
知觉的基本特征
(1)知觉的选择性
指人在知觉过程中把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区分出来优先加以清晰地反映的特性。
其中被清除地知觉到的客体叫对象,未被清除的知觉到的客体叫背景。
(2)知觉的理解性
人在知觉某一事物时,利用已知的知识和经验去认识知觉对象的特征。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3)知觉的整体性
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把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多种属性整合为一个整体的过程。
一首乐曲由不同的人演唱仍被人知觉为一首乐曲。
(4)知觉的恒常性
人的直觉映像在一定范围内不随知觉条件的改变而保持相对稳定特性的过程,不同距离看同一个人,虽然视网膜视像大小有差别,但我们认为人的大小没有改变,以实际大小来知觉他。
记忆是人脑对经验的识记、保持和再现的过程。
德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以无意义音节为材料,保持效果,绘制了“遗忘曲线”。
最初的遗忘速度很快,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的速度逐渐下降,达到一定程度后就不再遗忘了。
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规律是先快后慢,负加速型。
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
(1)学习材料的性质
(2)实际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的大小
(3)记忆任务的长久性与重要性
(4)识记的方法
(5)时间因素
(6)识记者的态度
(7)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最先呈现的材料最易回忆,遗忘最少,叫做近因效应。
最先呈现的材料较易回忆,遗忘较少,叫做首因效应。
前摄抑制:先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
倒摄抑制:后学习的材料对保持回忆先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
原型启发:从其他事情或现象中获得的信息对解决当前问题的启发。
具有启发作用的事情或现象叫原型。
在有限的时间内,提供的数量越多,思维的流畅性越好;说出不同的用途,说明思维的变通
性好;说出的用途是别人没有说出的,说明思维具有独创性。
集体讨论又称头脑风暴法,由奥斯本于1939年提出来的一种培养创造力的方法。
意志行动中的动机冲突
(1)双趋冲突
接近-接近型冲突,个体以同等程度的两个动机去追求两个有价值的目标,因不能同时获得而产生的动机冲突。
“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既想.....又想........)
(2)双避冲突
回避-回避型冲突,个体以同等程度的两个动机去躲避两个具有威胁性的事情或情景时,因不能同时避开而产生的动机冲突。
“前有断崖,后有追兵”。
(既不想.....又想........)
(3)趋避冲突
接近-回避型冲突,个体对一个事情同时产生两种相反的态度取向时内部的动机冲突。
“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既想.....又不想........)
(4)多重趋避冲突
多重接近-回避型冲突,当一个人面对另一个城市的新职位,会想到新工作的许多好处,但是又担心生活不习惯等,对各种利弊得失的考虑,产生多重趋避冲突。
(趋避冲突因素为两
高层次的需要发展后,低层次的需要仍存在,只是对行为影响的程度大大减少。
能力的分类
(1)按能力的构造,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一般能力是指不同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共同能力,是从事一切活动所必备的能力的综合,又称智力。
特殊能力是指从事某种专业活动所必备的能力的综合。
(2)根据从事的活动创造性程度的高低,分为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
(3)根据能力在人一生中不同发展趋势,可分为流体能力和晶体能力
流体能力又称液体能力、液体智力、流体智力,是指在信息加工和问题解决过程中所表现的能力。
一般在20岁之后,流体能力发展达到顶峰,30岁后随年龄增加而降低。
晶体能力也称晶体智力,指获得语言、数学等知识的能力,取决于后天的学习和经验。
晶体能力在人的一生中一直在发展,25岁之后发展速度渐趋平缓。
(4)根据能力的功能,分为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
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
(1)语言智力
(2)逻辑-数学智力
(3)视觉-空间智力
(4)音乐智力
(5)身体-动觉智力
(6)人际智力
(7)自我认识智力
勤奋与坚强的毅力是能力得以发展所不可缺少的性格因素。
气质
气质是人的天性,无好坏之分
(1)胆汁质的人脾气暴躁,采取暗示性教育,防止逆反心理
(2)多血质的人灵活多变,易于教育,防止他们重蹈覆辙
(3)黏液质的人踏实,顽强,认真,教育者要改变“不撞南墙不回头”的固执
(4)抑郁质的人敏感,教育者要引导其发展积极思想,防止自卑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