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2全集教案和资料1(湘教版必修2)

合集下载

湘教版地理必修二复习提纲教案资料

湘教版地理必修二复习提纲教案资料

第一章人口与环境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1、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2、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因素:生物学规律、社会因素(经济发达程度、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妇女就业状况、婚姻生育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战争、人口政策)、自然灾害等。

但人口增长的快慢,归根结底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3、人口增长模式:①“高高低”模式(原始型和传统型):为工业革命前的人口增长模式,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初期的人口增长模式。

它可分为(1)原始人口增长模式:基本特点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极低的自然增长率,它与原始社会时期,以采集、狩猎经济为主的极为低下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2)传统人口增长模式:基本特点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较低的自然增长率,它与手工劳动为基础的自然经济相适应。

(非洲少数国家属此类型)②“高低高”模式(过渡型):表现为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和高自然增长率。

发达国家在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属于此种人口增长模式。

从20世纪50年代起,这种模式普遍存在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导致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出现严重的人口问题。

③“低低低”模式(现代型):表现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三低”的现代人口增长模式。

发达国家和少数发展中国家属此类型。

4、世界和我国人口增长状况:世界人口增长状况: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处在“高低高”的过渡模式,发达国家处在“低低低”的现代模式;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的地区是亚非拉发展中国家集中分布区;中国人口增长状况:由于计划生育的实施,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都有大幅下降,人口增长模式正逐步由“高低高”型向“三低”型过渡。

第二节人口合理容量1、人口指数增长的含义:人口指数增长是指世界人口的“J”形曲线增长,这种人口增长现象被称为是“人口爆炸”,这种增长在开始时数量比较小,但很快会急剧膨胀,所以不可能长时期持续下去。

2、环境对人口发展的限制性:人口发展需要消耗各种自然资源,世界人口急剧增长对资源的需求与日俱增,而自然资源(土地、矿产、水、森林等资源)是有限的,对人口发展具有限制作用。

地理必修二教学设计湘教版

地理必修二教学设计湘教版

地理必修二教学设计(湘教版)引言:地理是一门研究地球表层现象与规律的学科,是培养学生对周围环境的认知和理解的重要学科之一。

地理必修二是高中地理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地理必修二》(湘教版)是一本经典的教材,本文将以该教材为基础,设计一节具体的地理必修二课堂教学。

一、课程概述地理必修二主要内容包括地球与地图、地质基础、生物圈的多样性、人类发展与土地利用、城市与人口等五个模块。

本节课将围绕人类发展与土地利用进行设计,通过让学生了解人类活动对土地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地理素养。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人类对土地资源的利用现状,了解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形式,培养学生对土地利用问题的认识。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空间思维和图形解读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保护土地资源的行动中。

三、教学重难点1. 重点:了解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形式,了解人类对土地资源的利用现状。

2. 难点: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和图形解读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材:《地理必修二》(湘教版)第四章“人类发展与土地利用”。

2. 教具:PPT、黑板、白板、多媒体设备。

3. 学具:纸、笔。

五、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幅全球土地利用分布图,引导学生进入课题,激发学生对土地利用问题的思考和兴趣。

2. 知识讲解(20分钟)根据教材内容,通过讲解人类对土地的需求和利用,介绍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形式,如农业用地、城市用地、工矿用地等。

结合实际案例与学生互动,加深学生对土地利用的理解。

3. 图文解析(25分钟)利用PPT或多媒体设备展示相关图片和图表,引导学生分析和解读。

通过分析图表,让学生了解全球不同地区土地利用的差异和特点,培养学生对图表数据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4. 小组活动(2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选择一个城市或农村地区,调查当地的土地利用现状,并设计一份简易问卷调查相关信息。

湘教版新课标地理必修2全册教案

湘教版新课标地理必修2全册教案

第二节人口合理容量◆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了解人口爆炸的事实。

(2)了解地球的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以及人口容量的特点。

(3)理解资源、环境对人口的限制性。

(4)理解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5)培养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思维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众多文字材料、照片、图表、录像等,采用感觉上强烈的对比冲击让学生比较和综合分析地球人口爆炸的事实、原因以及后果,引导学生得出环境对人口的限制性,提高学生阅读资料、分析问题的能力。

(2)尝试让学生从众多资料和自己的知识积累,发现人口爆炸、环境对人口如何限制、地球能容纳多少人、地球上适合养活多少人等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案,切实弄清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培养学生对地理问题的探究能力。

(3)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理解事物的某些方面,学习过程要增进学习者之间的合作,使其看到那些与自己不同的观点,通过对各自见解的对话、协商,完善对事物的理解,构建起新知识。

所以本节课把全班分成若干个小组,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让每位学生在融洽的氛围中成为学习和探索的主体。

3、情感态度价值观:(1)让学生学会用可持续发展的目光看待问题,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

(2)通过观察图片、影像资料、动手计算等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3)关心我国和自己家乡基本人口国情,从内心树立起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环境对人口的限制性。

2、环境承载力中的人口规模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差别。

3、人口容量的三特点。

难点:1、环境承载力中的人口规模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差别。

2、人口容量的三特点。

【教学过程与方法】近几千年来,世界人口一直在增长,而且增长速度不断加快。

公元初年时,全世界的人口也就是2亿到3亿,而目前已超过了60亿,在两千多年的时间里,世界人口增长了20多倍。

湘教版高一地理学案全集(必修2)

湘教版高一地理学案全集(必修2)

必修Ⅱ第一单元人口与环境1.1 人口增长模式风俗习惯、自然灾害和人口政策,都会不同度地影响人口增长状况。

对社会的影响措施和对策1.2 人口的合理容量.西藏地区1.3 人口迁移第二单元城市与环境2.1 城市空间结构(2课时)右图是浙江某城市功能分区图,1.填写功能区名称B地兴建大型石化工业基地,是否合理?为什么?,图中正六边形表示不同等级的中心地,据此回答彼此距离中心地相当于。

2.2 城市化过程和特点城市化特珠现象“虚假城市化”“滞后城市化”“逆城市化”2.3 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第三单元区域产业活动3.2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ABC(1)在图中A、B、C三地填出下列数字所代表的农业地域类型。

①混合农业;②商品谷物农业;③水稻种植业(季节水田农业)(2)B处农业地域类型的优势区位条件有哪些?(3)与A处地域类型相似的农业地域类型在中国和地区。

在世界上A类农业主要分布在哪些国家?(4)美国发展A类农业的优越自然条件包括:①②;③;④气候四地中,可能出现大型连锁超市和商业步行街的是地,原因4.1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一.填空题1.环境问题是指由于或使环境条件发生变化,并对人类及其他生物的造成影响的破坏的问题。

2.在人类的生产活动过程中,当排放的废弃物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就造成;当索取的物质和能量超过了环境的再生能力,就造成。

3.将下列环境问题按性质进行归类,并将字母代号填入相应的括号中。

属于环境污染的有()属于生态破坏的有()A.亚马孙平原热带雨林面积急剧减少 B.城市霓虹灯广告造成视觉神经疲劳 C.节日庆典人们大肆燃放鞭炮 D.全球有近三万个物种面临灭绝 E.城市空气可吸入颗粒物含量不断上升 F.河套平原不合理灌溉,造成土壤次生盐碱化G.重工业区周边土壤重金属含量超标H.现代通讯业发展使电磁波辐射日益严重I.内蒙古草原草场载畜量下降J.南方丘陵地区植被覆盖率降低,农田肥力下降K.各国海洋水产业发展缓慢,总捕鱼量有下降趋势L.太湖水的穿透能见度降低材料一:目前全球人口已达64亿,而土地资源近30年减少了31%,可用水资源以每年4%的速度递减,石油大约可以开采40年,天然气可供开采40-50年,煤炭也只能开采200多年。

高中地理必修2湘教版教案全集

高中地理必修2湘教版教案全集

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口增长的概念及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

理解生产力发展水平是人口增长快慢的决定因素。

2.通过分析不同历史时期生产力发展状况,理解、掌握各个时期人口增长模式。

3.通过比较分析人口统计资料数据,培养学生分析、运用地理数据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搜集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数据信息来分析整理影响人口增长的原因。

2.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式和学习习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探究关于人口增长与环境的关系的兴趣和动机,培养学生科学的人口观、环境观和资源观。

2.通过分析我国人口发展变化的资料、案例,使学生了解我国在控制人口增长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进一步理解我国的人口政策,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

3.通过分析环境对人口的影响,树立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培养可持续发展观念,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教学的重点:人口增长的三种模式及其分布,中国人口增长状况。

难点:分析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的高低及其影响因素。

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方法:①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收集人口的有关资料,让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和反思。

如:查找有关资料,了解艾滋病对人类的危害。

②引导学生对典型案例进行剖析。

活动1. 2 .3 .5三、教学提纲(一)人口增长读历史上的人口增长图:叙述人口增长的特点。

人口的增长为什么有慢有快?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自然增长率在一定时期内出生人数减去死亡人数的净增人数与同期平均人数之比,多用百分比或千分比表示。

一般情况下,用人口出生率减去人口死亡率也可以得出人口自然增长率。

人口自然增长率是研究人口变化的基本数据。

活动1:2000年埃及和日本两国人口统计资料分析。

计算人口自然增长率、比较两国人口增长的差异。

两国人口各增长多少。

分组讨论交流:影响人增长快慢的因素有哪些?(结合地图册P1)哪些因素是正增长、哪些是负增长?起决定性的因素是什么?如“经济发达程度”、“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妇女就业状况”、“婚姻生育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战争”、“自然灾害”、“人口政策”等。

高中地理必修2全集教案和资料1(湘教版必修2)

高中地理必修2全集教案和资料1(湘教版必修2)

型、成年型、老年型,可以用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直观显示。 课件展示: “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
问题:说出不同的人口增长模式所对应的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 学生回答。 师 (总结) “高—低—高”人口增长模式,平均预期寿命较短,出生率高,总人口中少 年儿童比重高,老年人口比重低,为年轻型人口结构; “低—低—低”人口增长模式,由于 出生率进一步下降,平均预期寿命延长,少年儿童比重继续下降,而老年人口比重上升,成 为老年型人口结构;由“高—低—高”模式向“低—低—低”模式转变的过程中,则会出现 成年型人口结构,由于出生率下降,人口中少年儿童比重略有下降,成年人口比重上升,成 为成年型人口结构。 (承转)在不同的生产力水平下,形成了不同的人口增长模式。反过来,人口增长模式 也会对社会经济产生一定的影响。 师 (提出问题)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对社会经济产生哪些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总结) 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出生率、 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不同, 导致人口增长的速度快慢不同, 对人口发展进程的影响不同。这种影响有利有弊。 “高—高—低” 人口增长模式能够满足农业社会时期对劳动力增长的需求, 但也容易出 现劳动力不足或过剩,从而影响经济发展。 “高—低—高”人口增长模式的“利”是人口增长快,劳动力充足,利于经济发展;弊 在于人口增长过多、过快,会加大对经济、就业等方面的压力。人口持续增长,物质资料的 需求和消费也会随之增长,最终会超出环境的供应和自净能力,进而引发各种资源问题、环 境问题和社会问题。 “低—低—低”人口增长模式克服了人口增长过多、过快的问题,有利于经济积累和经 济水平的提高, 但往往伴随着人口的负增长和人口老龄化问题。 人口老龄化会造成劳动力短 缺,国防兵员不足,社会上用于老年人的退休、养老等费用增加,老年人生活困难和生活孤 单等问 课堂小结 人口增长模式的类型是按照出生率、 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来划分的, 它与一定的社会生 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 不同历史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 是形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根本 原因。 板书设计

湘教版地理必修二资料

湘教版地理必修二资料

湘教版地理必修二资料# 湘教版地理必修二资料## 第一章:地球与地图### 1.1 地球的基本知识地球是太阳系中的第三颗行星,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地球的自转周期为24小时,公转周期为365.25天。

### 1.2 地图的构成地图是地理信息的图形表达,包括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等基本要素。

### 1.3 地图的分类地图按照用途可以分为自然地图和社会经济地图;按照内容可以分为政治地图、地形图等。

## 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 2.1 地貌地貌是地球表面的形态,包括山地、平原、高原、盆地等。

### 2.2 气候气候是指一个地区多年的平均天气状况,包括温度、降水、风向等。

### 2.3 水文水文涉及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分布、流动和变化。

### 2.4 生物生物地理学研究生物在地理环境中的分布、演化和相互关系。

## 第三章:人文地理环境### 3.1 人口分布人口分布受到自然环境、经济发展和社会政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 3.2 城市化城市化是指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它伴随着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发展。

### 3.3 交通与通信交通与通信是连接不同地区的重要纽带,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 3.4 经济地理经济地理研究不同地区经济活动的分布和发展,包括农业、工业、服务业等。

## 第四章:区域发展与规划### 4.1 区域发展区域发展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经济、社会、环境等多方面的协调发展。

### 4.2 区域规划区域规划是对区域未来发展的系统设计,包括土地利用、产业布局等。

### 4.3 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当代人需求的同时,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 第五章:地理信息技术### 5.1 遥感技术遥感技术是通过卫星或飞机等载体,远距离获取地表信息的技术。

### 5.2 GIS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IS)是一种用于捕捉、存储、分析和展示地理空间数据的计算机系统。

### 5.3 GPS技术全球定位系统(GPS)是一种通过卫星信号确定地面位置的系统。

湘教版地理必修二教案

湘教版地理必修二教案

湘教版地理必修二教案教材名称:湘教版地理必修二教材版本:湘教版适用年级:高二总课时:50课时教案编写时间:2xxxxxx年x月x日第一章自然地理环境课题:自然地理环境概述教学目标:1.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概念和内涵;2.了解地球的成因和内部结构;3.掌握地球的外部形态和水文地理特征;4.了解地球的气候区划和生物群落分布。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新知引入地理概念,通过师生互动,让学生了解地理是研究地球的科学。

Step 2 自然地理环境的概念和内涵2.内涵分析:自然地理环境包括地球的内部结构、外部形态、水文地理特征、气候区划和生物群落分布等。

Step 3 地球的成因和内部结构1.地球的形成:宇宙大爆炸理论、恒星形成、太阳系形成、地球形成。

2.地球的内部结构:地震波分析法、地壳、地幔、外核、内核的特点和组成。

Step 4 地球的外部形态和水文地理特征1.地球表面的形态:陆地和海洋的分布、陆地的特征。

2.地球的水文地理特征:水的循环、水资源的分布和利用。

Step 5 地球的气候区划和生物群落分布1.气候区划:气候形成的因素、气候要素和气候要素的分布特点。

2.生物群落分布:生物群落的概念、生物群落分布的影响因素。

Step 6 检测与评价1.课堂小测:选择题、判断题2.学生自评和互评:评价学生对自然地理环境概述的掌握程度。

课后作业:1.预习下节课内容:地理图谱和地图制图;2.完成课后习题:课后习题中的选择题。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自然地理环境有了初步的认识,知道地球的成因和内部结构、地球的外部形态和水文地理特征、地球的气候区划和生物群落分布等。

同时,通过互动讨论和小测检测,能够不断巩固学生的知识点,并让学生能够在课后做好预习和复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人口增长教学重点1.世界人口增长快慢的原因及有关自然增长率的计算。

2.人口增长模式的类型、特征、影响因素及代表国家。

教学难点1.世界人口增长的特点。

2.人口增长模式的类型、特征及地区分布。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地理图表。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必修Ⅰ主要学习了人类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学习必修Ⅱ,主要学习人文地理基础知识。

内容有人口与环境、城市与环境、区域产业活动、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重点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树立正确的人口观、环境观,形成人地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

人口、环境是人类社会的最基本要素,人口与环境的关系是人口地理的重要内容。

人口板书:第一章人口与环境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推进新课课件展示:“世界‘人口爆炸’性增长图”师1999年10月12日是世界人口60亿日,目前全世界每年净增人口7 700万,预计到2030年全球人口将超过80亿。

你认为世界人口增长有规律可循吗?能说说21世纪人口增长的趋势吗?板书:一、人口增长课件展示:“历史上的人口增长图”生世界人口增长的历史轨迹为一条“J”形曲线。

古代人口增长十分缓慢,近代人口快速增长,现代“人口爆炸”性增长。

21世纪世界人口将保持继续增长趋势,人口总量会不断增加,增长速度有所下降。

师人类文明的演进经历了采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后工业文明(即新技术革命时期)四个阶段。

各阶段人口增长数量及增长特点如下表所示:历史阶段采猎文明时期农业文明时期工业文明时期新技术革命时期时期距今300万年公元前8000年18世纪初20世纪50年代初现在人口数量人类出现约0.1亿约6亿约30亿60多亿增长特点极其缓慢缓慢增长加快先迅猛增长,后缓慢下降(人口数量、增长特点两栏,留空让学生回答,然后依次出示答案)课件展示:“世界人口增长过程图”师(指图总结)从历史发展进程来看,人口增长的变化具有持续性和阶段性的特点。

持续性是指世界人口的发展总趋势是人口不断增长。

阶段性是指人口增长经历了古代、近代和现代等不同的发展阶段,其人口增长特点又存在着差异。

师人口增长在空间上也是有差别的。

如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各大洲之间的差别就是空间上的差别。

请大家回忆初中地理知识思考:人口增长速度最快、最慢的大洲各是哪个洲?课件展示:“世界各地区人口增长趋势图”1950~1997年世界各地区人口增长趋势图生人口增长速度最快的是非洲,其次是拉丁美洲,最慢的是欧洲。

师人口增长有快有慢,这与什么有关?生人口自然增长率。

师人口自然增长率是指一定时期内人口出生率与死亡率相减的得数,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人口自然增长数与同期平均总人口数之比,通常用千分率表示。

计算公式为: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

板书:衡量指标: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课件展示:课堂练习:下图中①②③④表示四个国家的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其中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是()A.①B.②C.③D.④答案:C教材P2“活动”1、2、3。

生(计算思考后回答)1.埃及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85%,日本的为0.12%。

2.埃及的人口增长速度快一些。

3.2000年,埃及自然增长的人口为118.36万,日本为15.22万,埃及自然增长的人口多一些。

师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的国家,人口数量增长多,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的国家,人口数量增长少,这句话对吗?生人口数量增加的多少取决于人口基数和人口增长率。

一个国家尽管增长率较小,但如果人口基数大,净增人口数也会很大。

例如,中国尽管自然增长率不断下降,但由于人口基数大,每年净增人口可达 1 0003。

同理,一些国家尽管自然增长率较高,但由于人口基数小,净增人口数也较少。

[小组讨论]区域人口自然增长速度的快慢,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小组代表发言:1.受到生物学规律的制约;2.地区经济发达程度、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3.妇女就业状况、婚姻生育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战争、自然灾害、人口政策等。

[活动探究]教材P3问题1。

生(阅读材料,自主探究)发达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低的原因:①工业化程度较高,劳动者必须具备较高的知识水平和劳动技能,参加劳动的人口年龄较大,劳动力培训费用比较高,对家庭造成的经济压力较大,导致出生率降低;②老年人的社会保障程度高,对子女的依赖程度低,人们逐渐消除了“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③妇女的受教育水平高,易于接受少生、优生和优育的新观念。

相反,发展中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

师(展示“中国人口变化曲线图”,)观察此图比较我国20世纪60年代和80年代人口增长的特点,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人口数量发生变动的主要原因。

板书:影响原因——生产力是根本学生讨论发言。

师(总结)20世纪60年代初,由于三年自然灾害和经济困难,人口死亡率上升,出生率下降,人口增长进入低谷;之后经济发展,死亡率下降,由于补偿性生育导致出生率陡然上升,增长率高,在这以后出生率维持较高水平,人口高速增长;20世纪80年代,前期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调整使我国出生率略有回升,增长率随之回升,中期以后,计划生育政策使出生率持续下降,人口自然增长率也随之下降。

课堂小结人口增长率的高低,归根结底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这是因为,由生产力发展引起的自然、社会和经济的变化,决定了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

板书设计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复习提问)1.世界人口增长的历史轨迹是什么?2.为什么目前发展中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3.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公式是什么?人口增长快慢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生 1.“J”形曲线。

2.发展中国家工业化程度较低的地区,参加劳动的人口年龄较轻,劳动力培训费用低廉,对家庭造成的经济压力较小,所以出生率较高。

“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女性人口受教育程度低等也是影响因素。

3.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人口增长的快慢,归根结底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承转)回顾人口增长的历史过程,我们可以看到,不同时期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差异,形成不同时期的人口增长模式。

推进新课师人口增长模式,又称为人口转变模式,它反映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随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

通过对近代世界人口问题的研究,人口学家总结出三种人口增长模式:“高—高—低”模式、“高—低—高”模式、“低—低—低”模式。

(讨论)将全班同学分成三组,分别讨论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征、社会发展阶段、原因及地区分布等。

第一组:“高—高—低”模式第二组:“高—低—高”模式第三组:“低—低—低”模式学生讨论后,教师对各组代表进行提问,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鼓励回答,若有答错的地方,可再进行讨论或及时给予纠正,最后教师作总结概括。

师展示“人口增长模式对比表”生阅读教材,对照表格各栏目要求讨论填表。

特点“人口增长模式图”师图中人口增长的四个阶段,各属于哪种模式?生第一阶段属于“高—高—低”模式,第二阶段属于“高—低—高”模式,第三阶段属于由“高—低—高”模式向“低—低—低”模式转变的过渡模式,第四阶段属于“低—低—低”模式。

师第一阶段和第四阶段都是低速增长阶段。

那么“高—高—低”模式和“低—低—低”模式又有何不同?生“高—高—低”模式的特点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是与生产力的低水平相适应的;而“低—低—低”模式则是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此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较高。

课件展示:教材P7图1-3“世界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地区差异图”[问题探究]1.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属于哪种人口增长模式?人口增长表现出哪两大特点?2.多数非洲国家的人口增长模式主要特点是什么?生 1.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属于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低—低—低”模式。

发达国家的人口增长表现出两大特点:一是“三低”特征,即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二是人口自然增长率仍然保持下降的趋势,不少国家甚至出现人口零增长或负增长。

2.多数非洲国家处于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的“高—低—高”模式。

师从世界各地区的情况来看,目前发达国家或地区已基本步入现代化的人口增长模式。

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死亡率虽然已降至与发达国家持平,但是出生率仍然较高,尚处于下降过程中,人口增长模式属于“高—低—高”模式。

由于发展中国家约占世界总人口的80%,因此总的来说,世界人口增长模式也属于“高—低—高”模式,处在向“低—低—低”模式转变的阶段。

师阅读P8“我国人口出生率迅速下降”这段文字,思考:(1)促使我国人口出生率迅速下降的因素有哪些?(2)我国是哪种人口增长模式?生(1)促使我国人口出生率迅速下降的因素主要有三个。

一是社会经济因素。

生活富裕有利于减少生育。

二是制度因素。

国家的人口制度、社会主义教育促进了出生率下降。

三是计划生育因素。

少生、优生、优育政策逐渐深入人心。

(2)我国人口增长模式正逐步由“高—低—高”型向“三低”型过渡。

(承转)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增长模式所处的阶段和类型,会影响这一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年龄结构。

师人口年龄结构是指不同年龄的人口在总人口中的分布状况和比例关系。

可分为年轻型、成年型、老年型,可以用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直观显示。

课件展示:“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问题:说出不同的人口增长模式所对应的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

学生回答。

师(总结)“高—低—高”人口增长模式,平均预期寿命较短,出生率高,总人口中少年儿童比重高,老年人口比重低,为年轻型人口结构;“低—低—低”人口增长模式,由于出生率进一步下降,平均预期寿命延长,少年儿童比重继续下降,而老年人口比重上升,成为老年型人口结构;由“高—低—高”模式向“低—低—低”模式转变的过程中,则会出现成年型人口结构,由于出生率下降,人口中少年儿童比重略有下降,成年人口比重上升,成为成年型人口结构。

(承转)在不同的生产力水平下,形成了不同的人口增长模式。

反过来,人口增长模式也会对社会经济产生一定的影响。

师(提出问题)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对社会经济产生哪些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总结)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不同,导致人口增长的速度快慢不同,对人口发展进程的影响不同。

这种影响有利有弊。

“高—高—低”人口增长模式能够满足农业社会时期对劳动力增长的需求,但也容易出现劳动力不足或过剩,从而影响经济发展。

“高—低—高”人口增长模式的“利”是人口增长快,劳动力充足,利于经济发展;弊在于人口增长过多、过快,会加大对经济、就业等方面的压力。

人口持续增长,物质资料的需求和消费也会随之增长,最终会超出环境的供应和自净能力,进而引发各种资源问题、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

“低—低—低”人口增长模式克服了人口增长过多、过快的问题,有利于经济积累和经济水平的提高,但往往伴随着人口的负增长和人口老龄化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