荨麻疹名医百家谈.
我的中医治病经历之慢性荨麻疹治疗

我的中医治病经历之慢性荨麻疹治疗艾灸治疗慢性荨麻疹如果你突然身体长红疹,风团,那么要提高警惕认真辨别一下了,很可能荨麻疹正悄悄向你靠近。
荨麻疹是一种发病率较高的皮肤病,有很多时候即使最初不是荨麻疹也会转为荨麻疹,另外如果你是急性荨麻疹,但是没有在一个星期内控制住,将转为慢性荨麻疹,此时。
我将很负责任的告诉你:那将意味着你悲剧人生的开始,而我将是你证明这个事实的有力证据。
据我老妈阐述,我的病史大概要追溯到一岁左右,大概还不会走路吧,后来我推断估计是一次蚊子大作战引起的,本人小时候婴儿肥,一身的泡泡肉,且吃了就睡,一睡可长达一天,相当为大人省事。
家住农村的我,妈妈每天都要外出干农活,而出于我能睡的特征,很放心的把我放在家里。
那年的夏天的一个傍晚,我悲剧了,老妈干农活迟迟不归,我被放在四川人俗称的“椅劲儿”里面,其实就是现在的婴儿床,夏天傍晚的那个蚊子,我相信每个从农村出来的娃娃都见识过,跟蝗虫灾害一样的恐怖。
就在那个黄昏下,在我手无寸铁的婴儿时期,我全身的肌肤之地成了蚊子们比试吸血能力的战场,几个回合下来,我的每寸肌肤都充满了蚊子亲吻后留下的罪证,据我妈描述事发现场,我全身没有一个缝隙是没被蚊子咬过的。
之后的我每年春夏都会长红疹,也就是俗称的“发单“,农村人喜欢用土法,每年一长红疹妈妈就给我弄紫荆花煮醪糟水喝,情况便会好转一些。
而对于后来转为慢性荨麻疹后的我,这些小疙瘩对我身体和精神上的折磨简直就是小试牛刀。
大概是蚊子的病毒在我体内潜伏了十几年后终于爆发了,在我上初二的那一年,现在都还记得那时的情况。
当时还在上课,突然脚上就奇痒无比,心里特别毛躁,就一阵的狂抓,我越抓狂,越长的多。
后来去学校附近的诊所打了吊针才好转些,又配了些抗过敏的药。
一个月过去了,复发,到县医院去看,医生很遗憾的告诉我转为了慢性荨麻疹,有两种办法,一、做一种啥子脱敏治疗,手术费奇贵,还不一定治得好,二、忍了,吃药控制,每天吃一颗小药。
老中医用了60年的荨麻疹妙方!

老中医用了60年的荨麻疹妙方!
有一位资深老中医给我分享了一个治疗荨麻疹的方子,他说极好,儿子荨麻疹发作就服用一剂药就好了,所以想分享出来,希望解除更多荨麻疹患者的痛苦。
这个方子就是国医大师晁恩祥的经验方,术业有专攻,国医大师晁恩祥最拿手的就是治疗皮肤病,对荨麻疹有很深的研究,60多年的临床经验,这个荨麻疹方子可是他压箱底的宝贝。
我们来看这个方子:荆芥、防风、菊花、浮萍、苦参、地肤子、蝉蜕、全蝎
这个治疗急性荨麻疹的方子叫做疏风止痒汤,国医大师晁恩祥认为荨麻疹主要是风邪导致的,尤其是急性荨麻疹更是风邪惹的祸。
风邪停留在皮肤上不走,阻碍了皮肤气血流通,气血不通,就会痒,就会发作荨麻疹。
所以这个方子以荆芥与防风为主,主要就是祛风的,荆芥除了祛风还可以止痒。
菊花可以清热解毒,也可以疏风散热;苦参除了清热还可以利湿,湿热也会导致荨麻疹,苦参用在这里还有一大妙用就是止痒。
地肤子,也是清热利湿止痒的。
浮萍有点凉,味道是辛的,辛入肺,可以宣肺,可以把肺里面的热宣散出来。
肺又主皮毛,所以浮萍可以把停留在皮肤上的风热清理出去。
蝉蜕用在这里一方面可以疏风散热,可以透疹外出,止痒的效果也很好。
蝎子善于疏通经络,经络通了,气血过来了,这个风邪就会离开。
另外蝎子还可以活血化瘀,通过活血化瘀来止痒,方子效果反
馈良好。
如果你有荨麻疹的困扰,不会辩证的可以问我,多年的临床经验,非常乐意为大家解忧。
97岁国医大师陈彤云治愈反复荨麻疹

97岁国医大师陈彤云—治愈反复荨麻疹案例:刘阿姨,61岁,2002年7月初诊,主诉,全身反复起风团,瘙痒一年余,加重三天。
舌脉:舌淡苔白腻,脉细沉。
辩证:风寒束表,肺卫失宣,治则:益气固表,宣肺散寒。
跟踪效果:二诊即告痊愈。
荨麻疹(中医称瘾诊)在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皮肤病,本病多因禀赋不受,或体虚卫表不固,腹杆风邪,郁于皮毛肌腠之间而发病,病程日久,灼伤阴血,而反复发作。
瘾诊的历史至少有两千年历史,最早见于春秋时代的《素问》:“少阴有余,病疲敝瘾诊”;《金匮要略》中指出:“风气相搏,风强则为瘾诊,身体发痒”此句中对本病的病名、病因、症状有了简略的论述。
荨麻疹反反复复世人杰认为是常态,其实不然,优秀的中医是寻找病根医治荨麻疹,能很有效地治愈荨麻疹,让其不在反复发生。
陈彤云教授根据荨麻疹发无定处,随起随落的临床表现认为:引起荨麻疹的外因主要有风寒侵袭,内要为腠理不密,不能低于风邪,风为百病之长,常兼夹热、寒、湿邪侵袭人体,故风团的颜色有赤白之分,风团的肿胀有轻重之别;腠理不密,或因劳累汉出,毛孔开泄,或因卫气不冲、不能卫外而为故,或因饮食不节,肠胃积热,化生内风,在外风引动之下,怫郁肌肤,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伤阴液,若风邪稽留日久,长治卫气耗散,阴血耗伤,使肌肤失于温煦、濡养,腠理难以固密,风邪得以屡犯腠理,怫郁卫气。
因此,瘾诊(慢性荨麻疹)久治不愈的主要原因是卫气耗散、阴血耗伤,不能“温分肉,密腠理”,既不能御风于外,又无力祛邪外出。
陈老多年基于多年的瘾诊临床经验认为治疗此类疾病:1、注意扶正固表:此病主因不在风邪侵袭而是卫气耗散阴血耗伤,应重视益气固表,养血活血以扶正。
2、注意调理脾胃: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欲益气养血以扶正。
3、重视活血疏风:“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4、注意祛邪而不伤正:在治疗过程中不过用宣散之药以免进一步耗气伤阴。
5、注意生活起居的调护。
案例方药:玉屏风散合麻黄方加减:黄芪、防风、白术,乌梅,麻黄,杏仁,海桐皮,白鲜皮、地肤子,茯苓,枳壳,神曲,甘草(药量不述),水煎服,日一剂,服七日,避风寒,忌腥发。
【名老中医名方集】冯宪章教授治疗慢性荨麻疹的基本方

【名老中医名方集】冯宪章教授治疗慢性荨麻疹的基本方
冯宪章教授治疗荨麻疹治疗慢性荨麻疹的基本方: 当归 20 g,徐长卿 30 g,威灵仙 10 g,白芍 30 g,黄芪 20 g,桑枝10 g,路路通10 g,白蒺藜 20 g,甘草 10 g,全蝎 10 g,羌活 10 g,防风 10 g,白术 10 g。
当归 20 g,徐长卿 30 g,威灵仙 10 g,白芍 30 g,黄芪20 g,桑枝10 g,路路通 10 g,白蒺藜 20 g,甘草 10 g,全蝎 10 g,羌活 10 g,防风 10 g,白术 10 g。
方中黄芪益气扶正固表; 白芍、桑枝调和营卫; 路路通、全瓜蒌活血除风止痒,取“除风先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 徐长卿、威灵仙抗过敏; 黄芪、防风固表不留邪,祛邪而不伤正。
《古今名医方论》曰: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故治风者,不患无以祛之,而患无以御之,不畏风之不去而畏风之复来,何则……夫以防风之善驱风,得黄芪以固表,则外有所卫; 得白术以固里,则内有所据,风邪去而不复来。
”现代实验研究证实: 防风可抑制小鼠迟发性变态反应,提高巨噬细胞吞噬功能,抑制超敏反应,从而达到抗炎抗过敏的作用。
若晚上皮疹多,加鳖甲、熟地黄; 胃痛,加陈皮、厚朴; 热盛,加生石膏、浮萍、栀子; 寒盛,加桂枝、干姜皮; 风盛,加五加皮、白鲜皮。
[宋群先,张小静。
冯宪章教授治疗荨麻疹经验[J]。
中医研究,
2013 ,26 (5 ):58~59]
-----------------
中医的精华在经验
中医的经验要升华。
荨麻疹-中医浅谈

荨麻疹-概述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的过敏性皮肤病,其临床特征为表皮反复发作鲜红色或苍白色大小不一的风团,伴瘙痒或烧灼感。
可由多种因素引发,其病理机制尚未完全阐明。
一般认为,大多数荨麻疹属Ⅰ型变态反应,少数属Ⅲ型变态反应。
现代西医学对本病尚无特效疗法。
对经常反复发作者,不易根治,且应用西药还会产生一些副反应。
荨麻疹相当于中医学中的“痦瘤”、“瘾疹”、“赤白游风”等证,民间俗称“风疹块”、“鬼饭疙瘩”等。
中医对本病的认识很早,《素问·四时刺逆从论》中已有“瘾轸”之名,《诸病源候论·风痦痛候》说:“夫人阳气外虚则汗多,汗出当风,风气搏于肌肉,与热气并则生痦痛。
”认识到本病的发生与风邪关系密切。
历代医著对本病都有一定的记载,如明代《证治准绳》、《外科真诠》对本病的临床表现观察得颇为仔细。
《证治要诀》说“食鸡肉及獐、鱼动风等物”会导致本病的发作。
清代,《外科大成》根据本病非完全由外感风邪所致,提出治疗“宜凉血润燥”,“慎用风药”;《疡医大全》则提出了“疏风、清热、托疹”的治疗大法,至今对临床仍有指导意义。
此外,在古代还创制了一些治疗本病的专方,如消风散、胡麻丸等,也具有较高的临床实用价值。
现代中医治疗荨麻疹,最早报道见于本世纪50年代中期,这是有关针刺方法的经验介绍。
之后,随着针灸治疗经验的不断积累,各地又介绍了许多针刺方法,如体针、耳针、梅花针、刺络拔罐或单用拔罐等,不仅方法简单,而且确有良效。
中医药治疗方面,从50年代末起,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以祛风解表为主治疗,或取“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选用和血之剂加减治疗。
另外还有部分其他治法。
至60年代中期,有文章专门就病因病机及治法进行了总结和探讨,提出了“透表和卫”、“清营凉血”、“疏肝解郁”、“清心泻火”、“表里双解”等五个治疗法则。
特别是慢性荨麻疹,因其病势缠绵,历久不愈,反复发作,故有时又称为顽固性荨麻疹。
80年代以后,临床上对此病颇为重视,其病机多责之于虚、湿、风、瘀;治疗方面,主张益气固表、清理湿热、祛风止痒、养血和营、活血祛瘀等,尤其是久病风邪人络,认为宜选用虫类搜剔之品。
中医 根治荨麻疹案例

中医根治荨麻疹案例我有个朋友,那荨麻疹犯起来可真是要了命了。
身上就跟被施了魔法似的,一块一块的红疙瘩,痒得他恨不得把皮都挠破。
他这荨麻疹也是老毛病了,看了好多西医,吃了药就好点,药一停就又发作,就像那野草似的,怎么都除不尽。
后来啊,他就寻思着找中医试试。
经人介绍,就找到了一位老中医。
这老中医啊,仙风道骨的,眼睛里透着那种特别有经验的光。
老中医先是给他把了脉,那手指往手腕上一搭,感觉就像能把他身体里的秘密都给摸出来似的。
把完脉又看了舌头,一边看还一边摇头晃脑地说:“你这体内湿气太重咯,风邪也在作怪。
”我朋友当时就懵了,啥风邪湿气的,他也不懂啊。
老中医就开始耐心解释,说荨麻疹这病啊,在中医看来,就像是身体里的正气和邪气在打仗。
他体内的湿气就像是给邪气提供了一个滋生的温床,再加上风邪一吹,这红疙瘩就起来了。
然后呢,老中医就给他开了个方子。
这方子可神奇了,里面有什么防风啊,就像给身体安排了一个个小卫士,专门抵挡风邪入侵。
还有白术、茯苓这些,是用来把身体里的湿气给排出去的,就像疏通河道一样,把那些脏水都清理干净。
我朋友就按照老中医的嘱咐,每天熬药喝。
那药的味道,可真是一言难尽,他每次喝的时候都皱着眉头,跟喝毒药似的。
不过为了能治好病,他也只能硬着头皮喝下去。
喝了大概一个星期吧,他就感觉身上没那么痒了。
那些红疙瘩也不像以前那么嚣张了,开始慢慢地消退。
他可高兴了,就更有信心接着喝药了。
又过了一段时间,大概一个月左右吧,他的荨麻疹居然完全好了。
身上干干净净的,再也没有那些讨厌的红疙瘩冒出来了。
他高兴得不得了,直夸中医神奇。
老中医还给他叮嘱了一些平时要注意的事儿。
比如说,不能吃那些生冷油腻的东西,就像冰激凌啊、油炸食品啊,这些就像是给湿气和风邪的邀请函,吃了就容易把它们又给招来。
要多吃点清淡的,像小米粥啊,蔬菜啊之类的,给身体补充正气。
从那以后,我朋友就成了中医的忠实粉丝。
他逢人就说,这中医啊,是真能从根儿上把病治好,可不像西医只是暂时把症状压下去。
倪海厦关于荨麻疹的用药经验

倪海厦关于荨麻疹的用药经验
倪海厦是一位著名的中医,以下是一些他关于荨麻疹的用药经验:
1. 祛风止痒:荨麻疹的主要症状是皮肤瘙痒和红斑风团,因此倪海厦常使用祛风止痒的中药来缓解症状。
常用的中药包括防风、荆芥、蝉蜕、白蒺藜等。
2. 清热凉血:部分荨麻疹患者可能伴有血热症状,如皮肤潮红、发热等。
倪海厦可能会使用清热凉血的中药来治疗,如生地、丹皮、赤芍等。
3. 调和营卫:荨麻疹的发生与营卫不和有关,倪海厦可能会使用调和营卫的中药来调整人体的气血平衡。
常用的中药包括桂枝、白芍、生姜、大枣等。
4. 健脾祛湿:荨麻疹患者可能存在脾虚湿滞的问题,倪海厦可能会使用健脾祛湿的中药来改善体质。
常用的中药包括白术、茯苓、薏苡仁、泽泻等。
中医治疗需要根据个体差异进行辩证论治,以上用药经验仅供参考,具体的用药方案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由专业中医师进行诊断和制定。
荨麻疹的治疗也应综合考虑生活方式、饮食等方面的调整,以及避免触发因素的暴露。
老中医:过敏性荨麻疹的论证施治

荨麻疹又称“风疹块”,是一种过敏性皮肤疾患。
皮肤突然出现大小不等、形状不同的淡红色或苍白色疹块,有的象丘疹,有的成片成块,高出皮面,边缘清楚,局部瘙痒难忍,此起彼伏,反复发作,或缠绵数月、数年不愈。
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粘膜过敏性反应,其特征为:具有剧痒的一过性局限性水肿性发疹。
其病因复杂,包括各种内源性或外源性因子,如食物(特别是虾、蟹、牛奶等蛋白质类),药物(如青霉素、磺胺、痢特灵等),寄生虫(如蛔虫),病灶(如蛀牙、扁桃体炎中的细菌产物),吸入物(如花粉,羽毛)等。
根据病程的长短,可分急、慢性两种,急性经过1~2周左右就可痊愈,慢性的可反复发作数月,甚至数年。
荨麻疹根据山东淄博古方中医疑难病研究所多年临床治疗经验,治疗荨麻疹辨证分型病症分析:
血虚风燥:皮疹反复发作,迁延日久,午后或夜间加重;可伴心烦易怒,口干,手足心热,舌质淡红苔白而少津,脉沉细。
当归加减:
当归15克、川芎15克、熟地15克、白芍10克配备古方玉风散进行治疗,1个疗程可彻底治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荨麻疹名医百家谈发表者:赵东奇(访问人次:1257艾儒棣教授治疗荨麻疹的经验1病因病机,临床分型艾儒棣教授认为:本病主要病因为禀赋不耐(人体对某些食物、药物、气候变化等不能耐受,导致营卫失和气血凝滞而发,与风、寒、湿、热、虚关系密切。
临床常见五种类型: (1风寒证:寒冷侵袭肌表,使气血失调,凝聚肌表而发。
(2风热证:外感风热或素体有热,复因受风,搏于肌肤而发。
(3肠胃湿热证:或食鱼虾荤腥发物,或肠道有寄生虫,湿热之邪内不得疏泄,外不得透达,留于肌肤而发。
(4气血两虚证:因体虚正气不固,感受风邪,或气血两虚,血虚生风,风邪郁于肌表而发。
(5冲任失调证:若情志内伤,或冲任失调,致肝肾不足,肌肤失养,久则血燥生风,阻于肌肤而发。
2分型论治,随证加减2.1风寒证临床症见白色风团块,遇寒冷加重,得热减轻,冬季多发,舌苔薄白,脉浮紧。
治则:疏风散寒,调和营卫。
方选:桂枝汤或麻桂各半汤,亦可用验方:和营坚表汤。
药用:当归12g,白芍15g,桂枝10g,防风12g,白术12g,黄芪30g,甘草9 g。
方中当归、白芍、桂枝和营坚表,防风、白术、黄芪、甘草益气固卫。
煎煮时加生姜两片,更添祛风散寒、调和营卫之效。
随证加减:瘙痒甚者加僵蚕15g、蝉衣8g、或加秦艽15g以祛风止痒。
2.2风热证临床症见皮损色红,遇热加重,得冷减轻,夏季多发,舌苔薄黄,脉浮数。
治则:以疏风清热为主。
选验方消风散加减。
牡丹皮12g,生地黄12g,紫草1 0g,刺蒺藜12g,蝉衣9g,僵蚕10g,地肤子15g,苦参10g,防风10g,木槿皮12g,蒲公英15g。
随证加减:大便秘者加瓜蒌仁30g、火麻仁30g;心烦不宁者加灵磁石20g、石决明20g、龙骨20g以重镇安神;血分热甚者加水牛角粉20g增强凉血之力。
2.3肠胃湿热证临床症见皮损发作时常伴腹痛,纳呆,便秘或泄泻。
甚者恶心呕吐,舌苔黄腻,脉滑数。
部分患者有肠道寄生虫。
治则:应疏风解表,通腑泄热为主。
方选防风通圣散合茵陈蒿汤加减。
随证加减:湿甚者加冬瓜仁30g、薏苡仁3 0g;胃脘疼痛者加香连丸;有肠道寄生虫者,加驱虫、杀虫药,如使君子、槟榔、雷丸等。
2.4气血两虚证临床症见皮损常反复发作,延续数月或数年,劳累后发作加剧,疲乏,舌质淡苔薄,脉濡细。
治则:调补气血。
方选八珍汤或当归饮子加减。
随证加减:久病者加二至丸;伴气阴两虚者加生脉散、玉竹等;失眠者加酸枣仁20g、合欢皮20g。
2.5冲任不调症临床症见皮疹常于经前数天开始出现,随月经干净而消失,下次月经来潮时再发。
治则:调摄冲任。
方选四物汤合二仙汤加减。
月经淋漓不尽者加二蓟各20g;伴瘀血痛经者加益母草10g。
3调理宜忌治疗期间尽量避免可能诱发皮损的过敏因素,饮食宜清淡、营养。
忌辛辣刺激、海鲜发物等。
注意休息,避免外感,加重病情。
4典型病例病例1,张某,男, 49岁。
2007年4月2日首诊。
患者急性发病,全身可见鲜红色大小不等风团,伴剧烈瘙痒,遇热皮损加重,舌红苔薄黄腻,脉弦。
诊断:急性荨麻疹。
辨证:风热证。
方选凉血消风散加减。
药物:水牛角粉20g,生地黄30g,牡丹皮15 g,僵蚕15,龙骨20g,紫荆皮15g,灵磁石20g,石决明20g,全皮20g,白薇20g,炒栀子15g,牛蒡子30g,甘草6g。
4剂。
二诊,服药后原皮损消退,瘙痒减轻,早晚有少量新发风团,余无特殊不适,舌尖红苔薄黄,脉弦。
守上方加桑白皮15g、女贞子3 0g, 6剂。
三诊,患者仅左上肢可见单个新发红色风团,轻微瘙痒,舌苔薄黄腻质正常,脉弦。
守上方加旱莲草15g、银花藤30g, 6剂。
三诊后随访,患者未再复发。
病例2,张某,女, 19岁。
2007年6月22日首诊。
患者反复发作荨麻疹1年余,常因饮食不节,或遇风遇冷而发。
皮损为大小不等的淡红色风团,伴瘙痒,发作不定时,舌质红苔薄黄,脉弦。
诊断:慢性荨麻疹。
辨证:风寒证。
方选和营坚表汤加减。
药物:生黄芪20g,白术15g,防风10g,桂枝6g,白芍20g,金银花15g,连翘15g,牡丹皮15g,僵蚕15g,龙骨20g,紫荆皮20g,石决明20g,灵磁石20g,甘草6g。
6剂。
并嘱患者忌辛香发物等。
二诊,发作明显减少,晨起偶尔有新发,患者诉月经周期延长,余无特殊不适,舌淡红苔薄白,脉弦。
守上方加益母草15g,蚕砂30g, 6剂。
二诊后随访,患者坚持服用上方巩固,皮损少有发作。
赵炳南调和阴阳治疗慢性荨麻疹经验探析赵老论治慢性荨麻疹风寒型、血虚受风型的经验已广为人知,但以阴阳不调、气血不和立论,以调和阴阳、中和气血法配合灵活多样的外治法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经验尚少有人知。
我们近年又收集到大量赵老70年代的原始病历,从中发现一些珍贵的资料,今特介绍如下。
1病案举例患者女,42岁。
初诊:1976年1月7日。
主诉:反复周身起风团4个月余。
患者近4个月来无明显诱因周身出现红色风团,时起时落,自诉平素工作劳累操心,性急,时有头痛、腰酸、疲劳无力,口腔溃疡,多梦,纳可,二便调。
舌质略红,苔白,六脉左沉缓弦,右沉缓。
皮肤科检查:四肢散在甲盖大小淡红色风团。
中医诊断:瘾疹。
辨证:阴阳失调,气血不和。
治法:调和阴阳,中和气血。
处方:天仙藤15g,钩藤12g,首乌藤15g,鸡血藤15g,牡丹皮9g,金莲花9g,金雀花6g,萼梅花6g,莲子心9g,合欢花、皮各15g,荷梗9g,莲须9g,水煎服,每日1剂。
配合楮桃叶水剂浸浴,每日1次。
二诊:1976年1月14日,服上方7剂后,皮疹发作次数明显减少,痒感减轻,口腔溃疡、乏力明显减轻,诉时有头痛、心烦、腰痛,上方佐以活血疏风、芳香化湿之剂:前方去金雀花、萼梅花、合欢花、皮,加连翘心9g,栀子6g,丹参15g,紫背浮萍6g,泽兰9g,佩兰9g。
配合楮桃叶水剂浸浴,每日1次。
服7剂后荨麻疹基本不发,伴随症状亦明显减轻,又继服上方7剂巩固治疗,皮疹未再复发。
该患者平素情绪急躁,劳累操心,日久阴阳失和,心肾不交,水火不济,表现为心烦多梦,腰酸乏力;火热灼伤脉络,则出现口腔溃疡;另一方面,由于肝阴暗耗,肝阳偏亢,故头痛,加之风邪侵袭,故出现风团、瘙痒。
方中四藤调和阴阳气血,萼梅花开郁和中,赵老常用此药消头眩心慌,合欢花、皮及莲子心解郁清心除烦,还常用对药金莲花及金雀花治疗口腔溃疡,此两味药可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且花类药有轻扬上浮之性,可引药上行,直达病所。
另外,用祛风药浮萍配合牡丹皮、丹参凉血行气之品,达到“风血同治”的作用。
加上荷梗、莲须、泽兰、佩兰化湿之品,共奏调和阴阳,中和气血,清心化湿之功。
2讨论古人论治荨麻疹,多从风、虚立论,如《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记载:“此证俗名鬼饭疙瘩。
由汗出当风,或露卧乘凉,风邪多中表虚之人。
初起皮肤作痒,次发扁疙瘩,形如豆瓣,堆累成片。
日痒甚者,宜服秦艽牛蒡汤;夜痒重者,宜当归饮子服之。
”赵老强调治病要从整体出发,辨证时必首辨阴阳,分清虚实,补其不足,损其有余。
另外,他还重视顾护气血的平衡。
赵老学问源自《医宗金鉴》、师传、以及多年的实践经验,他体会许多皮肤病的发生与阴阳不调、气血失和有关[1],而慢性荨麻疹亦是如此,古人居处起居远较今人落后,感受六淫邪气机会颇多,加之寡衣少食,故外易中夫风寒,内易伤乎血虚,寒气凝滞,稽留日久,伤正而虚;虚则邪恋,故瘾疹不消。
同为慢性荨麻疹之常见病因,但古人质直,所知者少,所虑者少,今人反之,日出即作,日入不息,殚精竭虑,竞逐荣势,神无以安,精不能藏,神不能安则阴阳乖,精不能藏则气血竭,故出现阴阳失调,气血不和亦属必然。
赵老熟于世态,洞悉病因,深知现代人生活规律、体质特点,因而在风寒、血虚两型之外,专为现代人另列阴阳不和,气血不调一型,补《医宗金鉴》之未逮。
对于慢性荨麻疹患者,赵老多辨证为阴阳失调,气血失和,处以调和阴阳,中和气血之法。
此类患者多为劳心之人,平素劳累操心,日久则致脏腑阴阳气血功能失调。
表现为上火下寒、上实下虚、经络阻隔、气血凝滞的阴阳不调症:皮疹反复发作,伴有不定时的头痛、头晕、乏力;手足末端常发凉,自觉手足心又发热;或畏寒同时,又有五心烦热;心悸、心烦、失眠、健忘、头晕、耳鸣、腰酸腿软、潮热盗汗,或见睡眠不实,多梦易惊;口舌生疮、口渴唇裂,但又经常出现腹胀、腹痛、腹泻等症;女子可伴有带下、月经不调、少腹痛等不适。
舌体胖、边有齿痕、舌质紫暗或淡,脉象多有弦滑,或沉细,或芤,或涩等表现。
赵老治疗中喜用天仙藤、钩藤、首乌藤和鸡血藤,此四藤为赵老调和阴阳气血的基本配伍。
藤主通,能循脉络,无微不至。
而阴阳所以不和皆不通之故也,不通则气血不和,常致气滞血瘀。
藤类药缠绕蔓延,纵横交错,无所不至,可通行十二经脉,行气活血。
其中天仙藤性苦温,归肝、脾、肾经,用之可祛风活血利水,使气无不行,血无不活,周身上下得以条达;钩藤性甘,微寒,归肝、心包经,轻能透发,清能泄热,故可清热平肝,下气宽中。
此两味药主阳,调气,皆可祛风。
首乌藤,性甘、平,归心、肝经,有养血益肝安神之功;鸡血藤,苦、微甘、温,归肝经,有养血活血调经之功。
此两味药主阴,皆有养血之功。
故四药合用,使气行血活,以达调和阴阳之功。
另外,近代药理学研究表明,鸡血藤、首乌藤等藤类药物,部分有抗变态反应及免疫调节的作用。
从现代医学的角度为其治疗荨麻疹提供了一定的客观依据。
邪有深浅之别,同为阴阳失调,气血不和,有伤乎内者,证见头晕头痛、乏力腰酸、手足发冷或手足心热、月经不调等症;瘾疹乃伤乎外者,病在五体之毛脉皮肉,故当以外治之。
对于本病的外治,古人妙法良多:丹溪有黄瓜水调伏龙肝外治之法,《证治准绳》有外治风瘾疹百治不瘥神效方,《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中有:“外用烧酒浸百部,以蓝布蘸酒擦之”之法。
赵老师不拘泥于古方,常用以下四法外治本病:均取其止痒治标作用,而其应用又有阴阳、表里、气血、虚实、寒热之分。
(1楮桃叶性味甘凉,水剂浸浴适用于老年人血虚,不能濡养皮肤而干燥,遇风则痒者,用楮桃叶500g,水5000mL,煮沸30min后滤过备用,先以药液溻洗,以后加以浸浴[2],有润肤止痒的作用。
(2玉树油[3]辛凉芳香,富含挥发油,由桉叶油等组成,具有辟秽解毒、消肿止痛、安神止痒之功,外擦可以辛凉清解、宣散风热,适合于风热侵袭,皮疹显著瘙痒者,本品有一定刺激性,皮损破溃处忌用。
(3龙葵30g,龙胆草15g,香附15g,水煎,湿敷患处。
主要适用于荨麻疹肝胆热盛者。
外用取龙葵清热解毒、活血消肿之功,正如古人言龙葵能治痘风疮,遍身风痒。
龙胆草清热燥湿泻火。
香附煮汁熏浴,令汗出五七度,除瘾疹,止瘙痒。
三味药合用,有清有散,共起泻火熄风之效。
热盛生风则起风团而痒,可内服龙胆泻肝汤治之。
(4藁本120g,川椒15g,苦参60g,石菖蒲30g,水煎,外洗。
主要用于治疗风寒湿相合所引起的荨麻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