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质雄性不育棉花的转基因恢复系的选育
作物育种总论试题及答案 (1)

《作物育种学》课程考试样卷1一、名词解释(每小题2 分,共10 分)DUS,选择育种,聚合杂交,杂种优势,体细胞杂交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1.现代农业对作物品种性状的要求主要有高产、⑪、⑫、适应性强;2.根据作物品种的繁殖方式、商品种子生产方法、遗传基础、育种特点和利用形式等可将作物品种区分为下列类型⑬、⑭、群体品种和⑮;3.种质资源工作的内容包括收集、保存、⑯、⑰、⑱;4.轮回选择的方法包括群体间改良和⑲;5.配合力是自交系的一种内在属性,受多种基因效应支配,农艺性状好的自交系不一定就是配合力高,只有配合力高的自交系才能产生强优势的杂交种。
试用格子方试验计算SCA和GCA填表(表格在最后)。
三、选择题(每小题 1 分,共11分)1.杂合基因型的作物,自交后代的生活力();⑪衰退⑫增强⑬不变⑭难以确定2.由胚珠或子房壁的二倍体细胞经过有丝分裂而形成胚,和由正常胚囊中的极核发育成的胚乳而形成种子,这种生殖方式称为()。
⑪无孢子生殖⑫二倍体孢子生殖⑬不定胚生殖⑭单性生殖3. 纬度相近的东西地区之间引种比经度相同的南北之间引种成功的可能性()一些。
⑪大⑫小⑬不好确定4.纯系学说认为,在自花授粉作物原始品种群体中选择()⑪有效⑫无效⑬有的人选择有效,有的人选择无效⑭难以确定5.从理论上讲,杂交育种工作中,所用亲本越多越()⑪好⑫不好⑬易行(成本越低)⑭难以育出好品种6.杂种优势的遗传基础是()⑪显性假说⑫显性假说和超显性假说⑬超显性假说⑭纯系学说7.作物诱变育种中,主要处理植物的()⑪植株或植株的局部⑫花粉⑬种子⑭都可以8.普通小麦×硬粒小麦杂交,是()⑪种间杂交⑫属间杂交⑬种内不同类型杂交⑭)亚种间杂交9. 小种分化明显的的病原菌群体,实由若干个毒性有所不同的小种组成,其中比例较小的小种,称为()⑪优势小种⑫次要小种⑬生理小种⑭)毒性小种10.群体改良有各种不同的方法,常用的是()。
⑪不同变异类型的形成⑫作物雄性不育性的利用⑬轮回选择⑭)回交育种11.迄今为止,一切基因工程的载体都是由()来充任。
棉花雄性核不育系德A2的选育与初步应用研究

棉 花雄 性 核 不 育 系德 A2的 选 育 与初 步 应 用研 究
朱 东生 , 廖 雪, 邓云 秀 , 群珍 梁
( 疆德佳 科 技种 业有 限公 司 , 新 新疆 阿克 苏 8 3 0 ) 4 0 0
2不 育 系德 A2的性 状
2 1农 艺性 状 .
德 A2生育 期 1 8d左 右 , 高 9 m 左 右 , 1 株 5c 株 型较 为松 散 , 塔 形 ; 为 叶片 大 小 适 中 , 裂 较 深 ; 缺 果 枝、 果节 间距 均匀 , 果枝 与 主茎 间夹 角 大 , 茎果 枝 主 1 ~1 0 2个 , 开花 结 铃 集 中。不 育 花 的 花冠 小 , 蕊 雄 低 于雌 蕊 ; 药 小 , 花 干瘪 , 花 粉 ; 丝 短 、 ; 蕊 无 花 细 雌 发育 正 常 。铃 为 卵 圆形 , 吐絮集 中 。
不 育株 进行 定株 杂交 授粉 , 别挂 牌 编号 为 德 A2 分 、
经 室 内考 种 , 重 为 6 5g 全 部 为 4室 、 铃 . , 5室 铃, 衣分 4 . 0 , 指 1 . 。2 1 —2 1 12 子 1 4g 0 0 0 1年 经 农 业部 棉花 品质 监督检 验 测试 中心测 定 结果 平 均 :
2 1 年 用 3 丰产性 、 01 个 适应 性较 强 的品 系为恢
德 A3 德 A4 德 A5 0 0年 对 其 进行 育性 鉴 定 , 、 、 。2 1 德 A2不 育 株 率 为 4 . , A3不 育 株 率 为 82 德 2 . , A4不 育株率 为 2 . , A5不 育株 率 26 德 43 德 为 4 . , 7 7 因此对 德 A2 德 A5进 行 兄 妹 交 , 独 、 单
棉花雄性不育与育性恢复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棉 花雄 性 不 育 系主 要有 细 胞 质雄 性 不 育 系 、 核 雄性 不 育系和 光温 敏感 型不育 系 3种类 型 。棉 花 细
胞 质雄 性 不 育 系研 究 起 始于 美 国 ,Me e_ 通 过 远 y rl 缘杂 交分 别 育成 了具有 亚 洲 棉 ( os p u a h r— G s im r o e y u L) 异 常 棉 ( sy im n ma u wr & m 、 Gos p u a o lm Wa . P y ) 哈克尼 西 棉 ( os p u a k esiB a d er和 G sy im h r nsi rn ) 细胞 质 , 陆地棉 ( osp u istm ) G su im h ruu L 细胞 核 的 3
维普资讯
河 南农 业科 学
棉 花 雄 性 不 育 与 育 性 恢 复 的 分 子 生 物 学 研 究 进 展
程 静 。 房卫 平 谢 得 意 孙 玉 堂 , , , , 吕淑 平
(. 南 省 农 业 科 学 院 棉 花 油 料 作 物研 究 所 , 南 郑 州 4 0 0 ;2河 南 大 学 , 南 开 封 4 50 ) 1河 河 502 . 河 70 1
综上 所述 , 目前 棉 花上 先 后 发 现 了 亚 洲棉 、 常 棉 、 异 哈克 尼西棉 、 陆地棉 、 岛棉 、 海 三裂棉 胞质 不 育系 , 其 中哈克尼 西棉 、 地棉 、 岛棉 、 陆 海 三裂 棉 胞 质 不 育 系
均完 全不 育且 已三 系配套 。
自从 1 6 9 0年 J su u ts和 L iwe e 首 次鉴 定 了 en b r
C MS i , —hr CMS E —D , MS 8C —D [ C 4 , MS —C , 1 其 中C MS —D 一 和 C 。 MS —D 是分 别将 哈克尼 西棉 细 胞 质和 三裂棉 细胞 质导 入 到 陆 地棉 中培 育 而 成 , 也 是 目前 研究较 多 的 2 C 个 MS系统 。 我 国对棉 花胞 质雄 性不 育 的研究 始于 1 7 9 9年 。
第十章雄性不育及其杂种品种的选育

二、核雄性不育的遗传
(一)核雄性不育的遗传 核雄性不育简称核不育。这种雄性不育 受细胞核基因的控制,与细胞质无关。一般 核不育基因是隐性的,而正常品种具有的可 育基因是显性的,所以可使核不育恢复的品 种很多,但是没有保持品种(保持系),不 能实现三系配套。
不育系 × 正常品种 (ms ms)↓(Ms Ms)
例如:玉米中100多种不同来源的质核型不育 系,根据其恢复性反应的差别,可分为T、C、S三 组,用不同的自交系进行测定,发现有些自交系对 三组都能恢复,有些只能恢复其中的一组或二组, 有的全部不能恢复。这说明每种不育类型都需要某 一特定的恢复基因来恢复,反映出恢复基因有专效 性和对应性。
玉米不育类型反应出的多样性和 对应性表现在细胞质中和染色体上分 别有许多个与雄性不育有关的对应位 点。
2、配子体雄性不育
配子体雄性不育是指不育系的花粉败 育发生在雄配子阶段,花粉的育性受配子 体本身基因型控制,因此,配子体基因为 不育时花粉表现不育,配子体基因为可育 时花粉育性表现正常。
因此,配子体不育的特点是:不育系与恢复 系杂合所获得的杂种一代,花粉有二类(不育与 可育),而且各占1/2。因此,子一代的花粉只 有半数左右是正常的,但是它并不影响结实,子 一代的结实率全部正常。由于子一代带有不育基 因的花粉败育不参加受精,因此子二代配子有两 种基因型(RR、Rr)存在,但都结实正常,没有 不育株出现。
(1)诱导育性转换的主导因子是光和 温。根据光温作用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光照长度是决定育性转换的 主要因子,温度只起协调作用,称为光敏 型核不育 。这类型包括长光不育、短光可 育和短光不育、长光可育两种。
第二类,育性受控于幼穗发育敏 感期的温度,光照长度基本不起作用, 称为温敏型核不育,这类型包括高温 不育低温可育和高温可育低温不育两 种。
作物育种学重点整理

水稻育种学:名词解释:1.水稻配子体雄性不育:水稻花粉的不育是受花粉本身的基因所控制的不育类型。
F1植株上的花粉一半可育,一半不育,表现为穗上分离;F2没有不育株出现。
2.水稻孢子体雄性不育:花粉不育孢子体基因型控制的水稻雄性不育型。
3.矮源:含有矮化育种所需要的矮杆,半矮杆基因的品种资源。
4.垩白米率:带有垩白(心白、腹白、背白)的米粒占调查米粒的百分率。
5.粘稠度:4.4%冷米胶的长度,以mm表示。
胶稠度大的品种,饭软,饭冷不回硬。
6.育性亲和源:与籼稻和粳稻分别杂交,杂种自交结实率都正常的水稻品种资源。
7.糊化温度:淀粉粒在热水中发生不可逆膨胀时的温度。
糊化温度高,所需蒸煮时间长。
8.品种间杂交指籼稻或粳稻亚种内的品种之间的杂交,而籼稻品种和粳稻品种之间杂交,则称亚种间杂交。
凡亲缘关系近的不同生态型品种间杂交,也属于品种间杂交填空:1.我国籼稻核质互作雄性不育系的培育成功关键在于野生稻资源的利用。
2.水稻花药培养诱导愈伤组织培养基和培养条件是N6培养基+黑暗。
3.20世纪70年代我国水稻育种最有影响的成绩是培育成功了杂交稻。
4.我国杂交籼稻三系配套成功,关键的突破是野生稻群体中找到了不育细胞质。
5.普通野生稻是我国分布最广的野生稻。
6.水稻转基因育种涉及:目的基因的克隆,载体的构建,转基因植株的获得极其在育种实践中的应用。
7.诱变处理水稻种子后,性状分离最大的世代是M2代。
7.我国大面积种植的两系杂交稻中,绝大多数组合的雄性不育系是温敏不育系。
8.杂种稻优势主要表现在:1.发芽快、分蘖强、生长势旺盛2.根系发达、吸肥能力强3.穗大粒多简答:1.简述水稻育种的5个发展时期及代表性成就。
1.起步时期(1920-1949):20世纪的20年代开始有计划的开展水稻育种。
2.品种整理和评选利用时期(1949-1959):收集水稻品种4万份。
评选出很多优良地方品种和早期的改良品种,如早籼品种南特号,中籼品种胜利籼,晚籼品种浙场9号,中粳品种西南175和黄早壳20日,晚粳品种老来青等。
棉花细胞质雄性不育研究进展

棉花细胞质雄性不育研究进展赵海燕;黄晋玲【摘要】棉花具有十分明显的杂种优势,棉花细胞质雄性不育在棉花杂种优势的利用上具有重要作用.利用棉花细胞质雄性不育和育性恢复系统突破传统人工去雄杂交育种的瓶颈,为棉花杂交种制种的商业化推广展现了光明的前景.综述了近年来棉花细胞质雄性不育在细胞学、生理生化、分子生物学和育性恢复4个方面的研究进展.详细阐明了棉花细胞质雄性不育小孢子败育时期及细胞学形态、生理生化指标研究、胞内基因组和核内恢复基因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和获得理想恢复系的方法,并提出了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展望了今后工作的研究方向.【期刊名称】《现代农业科技》【年(卷),期】2010(000)007【总页数】3页(P57-58,60)【关键词】棉花;细胞质雄性不育;育性恢复【作者】赵海燕;黄晋玲【作者单位】山西农业大学农学院,山西太谷,030801;山西农业大学农学院,山西太谷,0308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562.032棉花是优质纤维、食用油和蛋白集一身的重要经济作物。
如何提高棉花品种的产量、品质和抗逆性并使其广泛应用于生产是当前棉花育种亟需解决的问题。
杂种优势的利用则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的思路,并已在很多植物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棉花具有十分明显的杂种优势,但目前棉花杂种优势的利用则主要采用人工去雄授粉法和核不育系“一系两用”法,方法繁琐且制种成本高,难以大规模推广应用。
而水稻、高粱等作物则主要采用细胞质雄性不育性(Cytoplasmic Male Sterility,CMS)实现“三系”配套来大面积利用杂种优势的,操作简便且制种成本低。
尽管棉花CMS已实现“三系”配套,但由于其恢复源狭窄及不育胞质对杂种1代皮棉产量所产生的负效应,“三系”杂种棉选育进展缓慢。
随着转谷胱甘肽S-转移酶基因(gst)强恢复系“浙大强恢”的育成以及海岛棉中育性增强基因的发现,利用“三系”配套进行棉花大面积的杂种优势利用成为可能[1]。
5种细胞质雄性不育小麦败育的生物学特性及育性恢复

5种细胞质雄性不育小麦败育的生物学特性及育性恢复细胞质雄性不育小麦(CMS)是一种利用雄性不育基因和特定细胞质(质体)实现杂交育种的方法,它具有高效、简便等优点,在新品种培育中得到广泛应用。
然而,CMS小麦败育也是影响作物产量和降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本文将围绕5种细胞质雄性不育小麦败育的生物学特性及育性恢复展开讨论。
一、结构紧密的线粒体基因组细胞质雄性不育小麦的线粒体组成不同于普通小麦,线粒体基因组相对结构比较紧密,缺乏间隔序列,这种紧密的结构会诱导线粒体某些基因产生缺陷,进而导致光合作用受到影响、能量代谢紊乱、膜通透性改变等生物学反应,从而使小麦败育。
二、不充分或过量释放线粒体基因产物线粒体基因不充分或过量释放其产物为细胞质雄性不育小麦败育的主要原因。
线粒体基因产物的不充分释放可能是由于异常的转录、翻译和基因组拷贝等多种因素导致,线粒体呼吸链和氧化磷酸化途径功能减弱,呼吸过程中氧化磷酸化作用酶的数量和活性降低,直接影响细胞的光合复合物和能量代谢,从而导致小麦败育。
三、线粒体基因内的突变线粒体基因的突变也可引起细胞质雄性不育小麦败育,突变是由于线粒体基因自身的遗传特性引起线粒体生物合成过程出现差错,导致突变。
突变的原因有很多,包括自然选择、外来DNA插入和放射线等,突变类型有替换、缺失、插入和转座等。
这些突变可导致线粒体基因失去正常的活性,进而导致光合作用和能量代谢等过程失调,从而使小麦败育。
四、线粒体基因与染色体相互作用线粒体基因和染色体的相互作用也是小麦败育的原因之一。
实际上,线粒体基因和核基因总是相互作用的,因为在表现线粒体发育、功能和代谢水平时,线粒体基因做出决定性的贡献。
因此,当核基因和线粒体基因相互配对时,可能会导致特定线粒体变异在染色体上表现出连锁现象,从而导致小麦的一部分膜和酵素的失调,进而导致小麦败育。
五、育性恢复解决细胞质雄性不育小麦败育的一个有效途径是通过育性恢复。
作物育种期末考试复习资料以及真题

一、14年育种各论真题,有标注的大多是21年的育种考的。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按作物的繁殖方式,品种群体类型大致可分为无性繁殖系群体、近交家系群体、异交群体和杂种品种群体四大类。
2、作物分子育种的研究与应用目前集中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和转基因育种两方面。
3、我国水稻品种资源中三大矮源是指矮脚南特矮仔占低脚乌尖。
(自花授粉)、结实率低是籼粳杂交育种的最大障碍,克服其最好的途径是广亲和种质利用。
5、水稻花药培养中,诱导小孢子出愈伤组织的常用培养基是N6。
6、我国育成的自交系的种质来源中,来自我国的种质主要有旅大红骨、金皇后、塘四平头和获嘉白马牙4大种质。
(玉米)7、依据玉米子粒形状、胚乳淀粉的含量与品质等性状,将栽培玉米亚种分为有稃型、爆裂型、粉质型、甜质型、甜粉型、糯质型、马齿型、硬粒型和半马齿型9种类型。
(异花授粉)8、在油菜品质育种中,籽粒含油量与蛋白质含量是呈负相关的。
(异花授粉)9、油菜的品种间杂交育种中,对自交不亲和性的白菜型油菜,回交育种和轮回选择育种法最为常用。
7、油菜的品种间杂交育种中,甘蓝型和芥菜型油菜,均可采用系谱育种法和回交育种法,而且成效显著。
10、我国3大主棉区是指长江流域棉区、黄河流域棉区和新疆棉区。
11、当前我国棉花品种存在的问题是品质单一和抗逆性尤其是黄萎病有待加强。
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1、D 2、B 3、C 4、B 5、A 6、C 7、D 8、A 9、D 10、B1、下列水稻雄性不育类型属于配子体不育的是。
A 野败型和冈型B 冈型和红莲型C 冈型和BT型D 红莲型和BT型2、下列野生稻类型中,为普通栽培稻的祖先的是。
A 药用野生稻B 普通野生稻C 疣粒野生稻D 颗粒野生稻3、水稻花药培养中,诱导愈伤组织再分化的培养基通常采用培养基。
A B5B WhiteC MSD N64、在玉米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类型中,育性败育彻底且抗玉米小斑病的类型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细胞质雄性不育棉花的转基因恢复系的选育王学德 李悦有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 杭州摘要 用根癌农杆菌介导法 将谷胱甘肽≥2转移酶基因(γστ)导入待改良的棉花细胞质雄性不育的恢复系中∀从转化植株的后代中筛选到一个对雄性不育系具有强恢复力的恢复系 暂记为/浙大强恢0∀/浙大强恢0与受体恢复系/⁄∞≥2 ƒ 0比较 对不育系的恢复力提高了 从而使杂种ƒ 单株结铃数多 个 不孕籽率降低了 皮棉产量提高了 ∀以基因γστ作为探针进行的≥ ∏ 和 核酸杂交分析表明 /浙大强恢0中含有外源基因γστ并有较高水平的表达∀关键词 陆地棉 细胞质雄性不育 转基因恢复系⁄ √ ×≤ ≥≤ • ÷∏ 2 ≠∏ 2 ∏(ΧολλεγεοφΑγριχυλτυρεανδΒιοτεχηνολογψ,ΖηεϕιανγΥνιϖερσιτψ,Ηανγζηου310029)∏ ≥2 ≥× ∏ ∏ Γοσσψπιυμηιρσυτυμ ∏ Αγροβαχτεριυμ2 2− . • −⁄∞≥2 ƒ . − . √ ≅ ƒ ∏ − .∏ −⁄∞≥2 ƒ . ≥ ∏ 2 γστ¬ − .≤ × 收稿日期 2 2基金项目 国家转基因植物研究与产业化专项基金 2 2 2 !教育部博士点专项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 和重点科技项目基金作者简介 王学德 2 男 浙江上虞人 教授 博士 主要从事植物遗传学和育种学方面的研究∀× 2 ƒ ¬ 2∞2 ¬∏ ∏ 棉花具有十分明显的杂种优势≈但是棉花杂种种子的制种手段仍落后于玉米!水稻和油菜等作物∀其主要原因之一是在棉花中可利用的雄性不育类型尚不多∀虽然 世纪 年代美国育成具有哈克尼西棉细胞质的雄性不育系⁄∞≥2 ≥但由于它的恢复系⁄∞≥2 ƒ 的恢复力不够强 杂种ƒ 花粉粒活力较低 从而引起棉花结铃率低!不孕籽率高和产量低≈ ∗ ∀至今 哈克尼西棉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统尚未在制种生产中应用∀为克服现有恢复系对不育系恢复力不够强的缺点 我们用根癌农杆菌介导法 将一个具有抗逆性能的谷胱甘肽≥转移酶 ∏ ≥2× ≥× 基因γστ 导入恢复系 从转化棉株后代中筛选到一个对不育系具有强恢复力的恢复系/浙大强恢0∀本文报道这个转基因恢复系的育成过程和主要特性 并对γστ基因可能的作用机理进行探讨∀中国农业科学≥ ∏ ∏ ≥1材料与方法1 1材料具有哈克尼西棉细胞质的雄性不育系 个 ⁄∞≥2 ≥ !中 和抗 恢复系 个 ⁄∞≥2 ƒ 和 2 2 ∀其中恢复系作为转基因的受体材料∀1 2基因的转化含基因γστ的根癌农杆菌菌系∞ 2 在含卡那霉素和庆大霉素的改良 液体培养基中繁殖后 离心沉淀 经无抗菌素的 培养基洗 次后 置 ε备用∀在棉花开花盛期 选取开花前 的花蕾 剥去部分花瓣 露出花药 用微量注射器将 Λ 左右的菌液小心注入每个花药 以感染花粉粒∀在开花当天上午 收集处理后的花粉粒授于受体恢复系的柱头上 挂纸牌以标记∀1 3转基因植株后代的选择从挂牌棉铃中收获的种子到海南岛繁殖加代 在开花期根据恢复系的花药形态及散粉程度 有选择地进行不育系与各恢复系 株行或单株 测交∀当年测交种子 ƒ 在杭州种植测定可育花粉率 根据ƒ 育性高低判别恢复系对不育系的恢复力强弱∀选择强恢复系自交 再去海南岛繁殖加代!选择和测交 如此循环 次 选定的恢复系在遗传上已稳定 并具有强恢复力 记为/浙大强恢0∀1 4转基因植株的分子检测1 4 1≥ ∏ 杂交以受体恢复系⁄∞≥2 ƒ 的⁄ 为对照 转基因恢复系/浙大强恢0⁄ 经∞ 完全消化后电泳分离 并转印于尼龙膜上 用地高辛标记的探针 基因γστ 与尼龙膜上的基因组⁄ 片段进行≥ ∏ 杂交!显影和照相∀1 4 2 杂交以受体恢复系花药的 为对照 转基因恢复系花药 在变性胶中电泳分离 并转印于尼龙膜上 用地高辛标记的探针 基因γστ 与尼龙膜上的 进行 杂交!显影和照相∀2结果与分析2 1/浙大强恢0的选育过程和对不育系的恢复力年夏在杭州 以美国恢复系⁄∞≥2 ƒ 和 2 2 的花粉为基因转化受体材料 用根癌农杆菌介导法 并通过花粉自然受精途径 将基因γστ分别导入到⁄∞≥2 ƒ 和 2 2 中 分子生物学证据详见下文 ∀因受体恢复系是纯系 自交繁殖 代以上 其转化当代植株的基因组只在外源基因位点是杂合的 转化后的个体经连续 代自交和选择 冬在海南三亚 年夏在杭州和冬在海南三亚 年夏在杭州 遗传上已趋于稳定∀根据花药大小及其散粉程度 从群体中严格选取花药大和散粉好的个体 并通过测交决选具强恢复力的单株 并综合农艺性状的表现 最终选取 个株系合并成一个恢复系 该材料对不育系具有强恢复力 记为/浙大强恢0∀以受体恢复系 2 2 和⁄∞≥2 ƒ 为对照 /浙大强恢0分别与 个不育系⁄∞≥2 ≥ !中 和抗 杂交 用甲萘酚2联苯胺染色法≈ 测定 个组合的ƒ 可育花粉率 统计杭州和海南两地 ∗ 数据 获平均值列于表 ∀从表中可看出 以/浙大强恢0为父本与不育系杂交 其ƒ 的可育花粉率达 比以 2 2 和⁄∞≥2 ƒ 为父本的ƒ 可育花粉率分别高 和 达显著和极显著水平∀从花器的表型 图 也可明显看出 抗 ≅浙大强恢 ƒ 比对照 抗 ≅ 2 2 ƒ 和 抗 ≅⁄∞≥2 ƒ ƒ 的花器要大 且花药大 花粉多 散粉好∀/浙大强恢0的恢复力比原 个受体恢复系有显著的提高 充分表明γστ基因对不育系的育性恢复有促进作用 也从表型上证实/浙大强恢0含有外源γστ基因∀表1/浙大强恢0与恢复系/0261322 0和/⁄∞≥2 ƒ2770在恢复力上的比较 杭州和三亚 ∗ 年× ≤ − .− 2 2 . −⁄∞≥2 ƒ . ∏≥ ∗恢复系对不育系的恢复力比≤ 和≤ 增√ ≤≤比≤ 增√ ≤浙大强恢 332 2 ≤ 3⁄∞≥2 ƒ ≤ 33中 常规良种≤≤不育系与恢复系杂交 ƒ的可育花粉率 3和33分别表示差异达 和 显著水平∀下同° √ ≅ ƒ 3 33 √ √ ×2 2用/浙大强恢0配制的杂种的产量年在海南三亚 用转基因恢复系/浙大强中国农业科学抗 ≅浙大强恢 ƒ 抗 ≅ 2 2 ƒ 抗 ≅⁄∞≥2 ƒ ƒ 抗≅ ƒ ≅ 2 2 ƒ ≅⁄∞≥2 ƒ ƒ图1/浙大强恢0对不育系 抗 的恢复力ƒ − .恢0配制的 个组合的杂种种子 年 月在浙江省 个县 市 布置 个点进行 次重复的比较试验 筛选出 个最好的三系杂交棉组合/浙杂 0 组合亲本为 抗 ≅浙大强恢∀从表 可见 /浙杂 0 个点平均皮棉产量为 比推广良种/泗棉 号0增产 其中金华 和兰溪 各有 个点增产达 和 ∀尤其 /浙杂 0在浦江点比/中杂 0 用人工去雄法制种 增产 ∀金华 点可能由于土壤肥力不均 使增产幅度与其它点偏差较大∀试验还表明 表 /浙杂 0单株结铃数比对照多 个 单铃重和衣分分别增加 特别是孕籽率显著地降低了 ∀由于/浙大强恢0对不育系具有强的育性恢复力 用它配制的杂种 ƒ 花粉育性得到极显著的提高 表 从而有利于结籽率和结铃性的提高 也间接地提高了单铃重∀纤维品质 除了比强度较差外 其它指标与对照无显著差异∀表2/浙杂1660 抗 ≅浙大强恢 的产量表现 年× ≠ − . ≅试验点∞¬ 组合 品种≤ ≤皮棉产量比≤ 增产√ ≤浦江浙杂 3°∏ 中杂 ≤兰溪 浙杂 3 ¬ 泗棉 号≥ ≤ 兰溪 浙杂 3 ¬ 泗棉 号≥ ≤ 金华 浙杂 33 ∏ 泗棉 号≥ ≤ 金华 浙杂 ∏ 泗棉 号≥ ≤ 各点平均 浙杂 32 3用/浙大强恢0制种的杂种种子产量年 在杭州华家池进行制种试验 在 制种田中 不育系与恢复系按 Β 间隔种植 在开花盛期 月 日 放置 箱土蜂辅助传粉 配适当的治虫等田间管理措施 制种技术另文报道 ∀在自然条件下 由于传粉媒介存在 不育系花柱能得到较丰富的恢复系的花粉 从而获得较高的制种产量∀如表 所示 从不育系上收获的种子 杂种ƒ 产量为 虽比恢复系种子减产 但未达显著水平∀不育系单铃重比恢复系要低 其原因是不育系不孕籽较多 比恢复系高 ∀2 4/浙大强恢0中外源基因的检测本研究所采用的根癌农杆菌重组菌株是∞ 2 是个二元载体系统 含 ≥启动子和终止子的基因γστ插在二元载体 ≤ 的×2⁄ 左右臂之间∀为检测/浙大强恢0外源基因γστ的存在和表达程度 用Ηινδ 酶切载体 低熔点琼脂糖凝胶电泳分离和回收基因γστ片段 该片段作为≥ ∏ 和 杂交的探针∀从≥ ∏ 杂交中可看出 图 转基因恢复系/浙大强恢0虽与它的受体恢复系/⁄∞≥2 ƒ 0相似 在基因组⁄ 中均含有与基因γστ同源的序列 但杂交信号所显示的谱带范围较宽 据报道谷胱甘肽≥转移酶 ∏ ≥2× ≥× 在植物基因组中是一个酶的异质家族 ∏ 2 由序列相似的多基因编码≈ ∀从而可以假期王学德等 细胞质雄性不育棉花的转基因恢复系的选育表3 与⁄∞≥2 ƒ277比较 /浙大强恢0对杂种 ƒ1 农艺性状的效应 金华× ∞ − .⁄∞≥2 ƒ ∏ 杂交组合≤株高° 单株果枝数∏ 单株结铃数单铃重衣分不孕籽率ƒ¬≥√ ∏ 抗 ≅浙大强恢≅抗 ≅⁄∞≥2 ƒ≅⁄∞≥2 ƒ ≤差值3由于对照不孕籽率高 衣分偏高∏表4 三系杂交棉的制种产量 杭州× ¬ ∏ 项目单株铃数单铃重不孕籽率子棉产量≤ 种子产量≥ 从不育系上收获从恢复系上收获差值3333设 转化受体 ⁄∞≥2 ƒ 的内源γστ基因序列在基因组中是多次重复的∀因此 当个别外源 序列随×2⁄ 整合在⁄∞≥2 ƒ 染色体后获得的转化体 浙大强恢 与非转化体 ⁄∞≥2 ƒ 间杂交信号的差异不明显∀然而 从 杂交中可看出 图 /浙大强恢0γστ的表达程度明显地高于⁄∞≥2图2 ≥ ∏ 杂交 1 探针 基因 与∞ 消化的/浙大强恢0 左 和/⁄∞≥2 ƒ2770 右 基因组⁄ 杂交以及 杂交 2 探针基因 与/浙大强恢0 左 和/⁄∞≥2 ƒ2770 右 花药的总 杂交ƒ ≥ ∏ ⁄∞ − . −⁄∞≥2 ƒ . γστ × − . −⁄∞≥2 ƒ . γστ ƒ 的表达∀基因γστ在转基因恢复系中的高效表达说明/浙大强恢0恢复力的提高与外源基因的高效表达相关也就证实了/浙大强恢0含有外源基因γστ这些都与表型检测是一致的 表 和图 ∀基因γστ在/浙大强恢0中的高效表达 是由于重组×2⁄ 整合到棉花基因组中引起还是由于外源基因γστ与棉花内源基因γστ的协同作用引起 虽然尚未清楚 但是γστ对/浙大强恢0细胞质不育基因补偿作用有提高 或对其核恢复基因表达有促进 均是可能的∀3 讨论我国利用水稻细胞质雄性不育和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生产杂种种子已取得成功∀但是棉花杂种优势利用要比其它作物如玉米!水稻!油菜!高粱等相对落后∀这主要是因为棉花雄性不育在杂种优势中的利用存在两个问题一是 核基因控制的不育系 虽具有恢复系广和配组合容易的优点 但由于棉花中尚未找到一种具有育性转换特性 如对光或温敏感而实现育性转换 的核不育系 其不育不易保持即尚未找到真正意义上的保持系 二是 质核互作的细胞质雄性不育系虽保持系来源广 但恢复系的恢复力不够强而导致大量棉铃脱落 并带有不良中 国 农 业 科 学性状 如/裂根0和/矮生扭曲顶叶0≈ ∀在这种情形下 生产上为了利用棉花的杂种优势 在印度和中国等劳动力价格较低的国家 人们常采用/人工去雄授粉法0制种≈ ∀但是 这种原始的高成本的制种手段与现代的杂种优势利用是十分不相称的 而且这种不相称性将随着劳动力价格的提高显得愈来愈突出∀本研究针对哈克尼西棉细胞质雄性不育的/三系0中恢复系的恢复力不够强的缺点 用转基因技术将谷胱甘肽≥转移酶 ≥× 基因(γστ)导入到恢复系中 培育成了强恢复系/浙大强恢0∀并用传统育种方法也克服了原恢复系携带的/裂根0和/矮生扭曲顶叶0等不良性状∀由于/浙大强恢0对不育系育性的恢复力比美国恢复系⁄∞≥2 ƒ 提高了 使其杂种的结铃性提高和不孕籽率降低 从而促进了杂种产量优势的高效表达∀用该恢复系制种 在较多的传粉媒介条件下 每 不育系可收获杂种种子 左右 已基本达到杂种棉制种的要求∀转基因强恢复系的育成对于棉花杂种优势的大面积利用 以及促进棉花种子产业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但是 本研究离应用仍有一定差距 特别需要高强优势组合的选育∀谷胱甘肽≥转移酶 ≥× 的主要功能之一是提高植物细胞膜的修复能力 在基因工程中常被用来提高植物的抗逆性能≈ ∀植物细胞质雄性不育常与线粒体基因的突变有关 而线粒体基因突变常引起线粒体膜受损和功能的失常≈ ∀棉花不育系的线粒体基因也发生突变≈ ∀将γστ基因导入恢复系后 转基因恢复系与不育系杂交 其杂种ƒ 的育性恢复正常 具体表现为结铃多 不孕籽少 产量高∀这可能是因为γστ基因与恢复基因互作促进了线粒体功能的修复和花粉育性的提高∀虽然有关谷胱甘肽≥转移酶 ≥× 提高植物的抗逆性能和延缓细胞衰老已有较多报道≈ 但对于促进花粉育性的机理仍少见报道 值得进一步研究∀致谢 申宗坦教授提供部分试验材料 俞志华!蒋淑丽和朱云国等同志参加部分工作 谨致谢意∀≈ • ÷⁄ ≥ ∏ 2 2≥ ≤王学德 等 棉花亲本遗传距离与杂种优势间的相关性研究作物学报≈ • ÷⁄ ≤ ƒ 2 2 ∏ ≤ ≤≤王学德 陆地棉品种间杂种一代的产量结构特点 中国棉花≈ • ÷⁄ ≤ ∏ ≥≤王学德 等 细胞质雄性不育陆地棉的细胞质效应 作物学报≈ • ÷⁄ ≤ √ °⁄ ⁄ 2≥ ∏ ∏ ≥≤王学德 等 细胞质雄性不育棉花的小孢子发生的细胞学观察和线粒体⁄ 的 °⁄分析 中国农业科学≈ ≠∏ ≥ ∏ √ 2 2 ≥ ≤ 2俞志华 等 棉花细胞质雄性不育的研究及改良 棉花学报≈ • ÷⁄ 2 √ ∏≥ ∏ ∏ ≥≤王学德 等 棉花细胞质雄性不育系育性恢复的遗传基础恢复基因及其遗传效应 中国农业科学≈ • ÷⁄ 2 √ ∏≤ ∏≈ ° ≥ ≤ ∏ ° ƒ 2 ≤ ¬ ∏≈ ¬ ∂° √ ¬ ∏ ≥2 ∏ ¬∏ ∏≈ ° ∏ ∏ √≈ • ÷⁄ ⁄≥ ≤ ≥ ≤≈ • ÷⁄ ⁄ 2 ≥≤王学德 细胞质雄性不育棉花线粒体蛋白质和⁄ 的分析作物学报期王学德等 细胞质雄性不育棉花的转基因恢复系的选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