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中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丽中国
我们都很爱自己的祖国,而且我们的祖国是名不虚传,让我来给你介绍一下吧。
中国是世界文明最早的发源地之一。
中国有着悠久而独特的地质历史,在长期的地质历史过程中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地貌类型。
既有巍峨的高山和雄伟的高原,也有广阔的平原和巨大的盆地;既有辽阔的大地,也有宽广的海洋,形成了许多美丽的自然景观。
在这片美丽的大阱,中华民族正进行着波澜壮阔的民族发展。
考古发现证实,中国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农业发源地。
中国稻作农业萌芽于距今14000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
大约10000年前,在我国黄河和长江流域,出现了由原始部落组成的聚居区。
到了距今八九千年的时候,水稻、粟米、大豆、黍米等农作物在中华大地上普遍种植,形成遍地炊烟的繁荣景象。
中国是世界上国土面积最大的几个国家之一,不仅疆域辽阔,而且自然地理环境丰富,自然景观壮美秀丽。
从远古时期起,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这片土地上劳动、生息、繁衍,在漫长的岁月里,又不断地开发、利用和改造着环境,创造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壮丽画卷。
今天,中国人民正面临着新的考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百年梦想,需要我们每一个人进一步认识这片土地。
我国疆土辽阔广大,自史前时代,即有许多人类部族在这片大好
河山上活动生息,为缔造中国古代文化作出各自的贡献。
进入文明时代以后,更有众多的民族和方国兴衰交替,使中华5000年的文明史呈现出绚丽的场面。
中华文明在思想、文学、天文历法、数学、物理、地理、建筑、农业、科技、艺术等方面取得了众多成就。
商代的已经有了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的区分,说明在我国,天文历法起源悠久。
中国古代历法的研究与制定,是中国古代科技的代表性成果。
我国是世界上已知最早的发现冶炼铜的地区。
我国古代青铜冶炼技术是世界上最先进的。
巨大精美的青铜器曾让世界惊叹!
进入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古代文明进入前所未有的黄金时期。
春秋中期以后的中国,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取得显著的进步。
春秋晚期到战国,是人们所熟知的“百家争鸣”的伟大时代。
诸子百家的涌现,使思想文化的面貌为之一新。
周、秦、汉、唐、宋这几个时代,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历史上发挥了重大作用。
我国古代学术思想和科学技术,伴随着丝绸、茶叶和瓷器,沿着两条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祟上和海上),传遍全世界。
距今8000年到3000年这段时期内,中华民族处于新石器时代。
考古学家把这一时期的中华文明划分成六大文化区。
游牧文化、旱地农业文化与水田农业文化平行发展,曾对世界产生巨大影响。
考古证实,古代横跨欧亚北方草原的大文化圈的起源地也在中国。
在俄罗斯境内曾发现我国战国时期的青铜镜,阿富汗也曾出土西汉晚期的连弧纹镜。
考古学家在三星堆遗址(今四川广汉)发掘过程中,发现了神秘的古巴蜀文字。
目前,这一文字尚未得到完全解读。
古巴蜀文字的研究,丰富了巴蜀文明的内容,证明古代巴蜀文明与华北商周文明和世界大多数文明一样,是拥有文字的灿烂的古文明。
同时这也进一步证实了巴蜀地区是中国古文明的又一个起源地。
而巴蜀文字与汉语古文字的关系,则是对中国古代文明“多元一体结构框架”的极好证明。
在汉代以前,西域对中原人而言是十分陌生的神秘地方。
西汉初年,人们逐渐从东西往来的行商的描述中了解到西域的一睦情况,仍很有限。
公元前138年,张骞(约公元前164年一公元前114年)受汉武帝之命出使西域。
他带领一支100多人的团队,从西安出发,风餐露宿,艰难跋涉,到达大月氏(今新疆西部伊犁地区)。
张骞此行历经十三年,足迹遍及天山南北和中亚、西亚各地,为中原带回了关于西域的详细情况。
由于张骞等人的沟通,此后汉朝和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汉族的丝织品、金属工具等,和铸铁、开渠、凿井等技术传到了西域,促进了西域的经济发展。
同时,西域的葡萄、核桃、苜蓿、石榴、胡萝卜、良马和地毯等也传入内地,丰富了汉族人民的经济生活。
出玉门关,经天山南北路,越过葱岭,到达中亚以及更远地方……东西方的商人们纷纷沿着张骞探出的道路往来贸易,成就了著名的“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不仅为世界输送了精美华贵又实用的商品,还将整个欧亚大陆(包括北非)联系了起来,对人类文明的交流发展起到了大动
脉作用,而中国就是这动脉系统中的心脏!这种状况几乎持续了2000之久!
除了陆上贸易通道,还有一条“海上丝绸之路”,它起于秦汉,兴于隋唐,盛于宋元,明初达到顶峰。
由于造船技术的进步和指南针的使用,中国的海外贸易大大繁荣。
由广东、福建沿海港口出发,经中国南海、波斯湾、红海,沿着这条线路,人们将丝绸、陶瓷、香料、茶叶等物产运往欧洲和亚非其他国家。
海上丝绸之路加强了中国和东南亚、南亚各国的关系,连接了亚非欧,从水路保进了东西方之间的联系。
汉字是中华文明最丰硕的成果,是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根本保证,也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重要贡献。
现在世界公认的中国最早的文字是甲骨文,甲骨文是一种相当发达的文字系统,存在的时代约是殷商后期。
自19世纪末被发现以来,甲骨文就震惊了全世界。
1928年10月13日,历史屏息凝视,在董作宾带领下,河南安阳殷墟开始试掘,在18天的发掘中,共出土有字甲骨800余片。
甲骨文的发现,把我国有文字记录的历史提前到3000多年前。
在漫长悠久的岁月里,汉字作为中华文化的载体,照亮了中华文明前行的历史道路。
数千年来,从文字图画到图画文字,再到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录书、草书、楷书、行书,汉字的形体虽多有变异,但又一脉相承,忠实地记录着中华文明的光辉历程。
距今3200多年前,商王祖庚在位。
一天(庚午),人们发现在“帝五介臣”这个地方,出现了许多蝗虫。
商王下令卜官占卜,在当地举
行“宁”的仪式(即镇压灾害的祭祀典礼),以消灭蝗患,并向先祖上甲报告了这件事情。
可是随后,蝗灾迅速扩展。
四天后,商王又在南兮和正京北举行“宁”的仪式。
这一天,刚好又发生了日食的天象。
联想到前不久的月食,人们都很担忧。
月食和日食前后相继发生,这对于古人来说,是很可怕的事情,更何况本次日食还与蝗灾同时出现。
再过几天,蝗群已逼近商都。
商王要求占卜,想了解它们是否“入商”。
有个叫左卜的卜官做了的估计。
不料到甲申(庚午后第十五天)晚间,蝗群终于侵入商都地区。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
在漫长的岁月中,中华民族创造了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我国文化遗产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各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全人类文明的瑰宝。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取得了明显成效。
与此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当前我国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着许多问题,形势严峻,不容乐观。
为了进一步加强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国务院决定从2006年起,将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定为我国的“文化遗产日”。
这就是美丽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