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二《囚绿记》word公开课教案
囚绿记教案(公开课教案)

囚绿记教案(公开课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
(2)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心理和性格特点的写作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文章的写作特点。
(2)学会欣赏自然之美,提高对生活的感悟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珍惜生命的情感态度。
(2)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增强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1. 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
2. 分析文章的写作特点,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心理和性格特点。
三、教学难点1. 理解文章中“绿”的象征意义。
2. 引导学生运用写作手法进行创作实践。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文章内容、写作特点、相关知识等。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用于记录学习心得和感悟。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通过展示PPT,引导学生回顾文章内容,概括作者的情感变化。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
2. 分析文章写作特点(1)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的细节描写,分析其表现人物心理和性格特点的作用。
(2)学生举例说明,并进行讨论交流。
3. “绿”的象征意义(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绿”在文章中的象征意义。
(2)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并进行讨论交流。
4. 写作手法实践(1)教师布置写作任务:以“绿”为主题,运用学到的写作手法进行创作。
(2)学生现场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5. 作品展示与评价(1)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创作心得。
(2)教师和学生共同评价,给予肯定和建议。
6. 总结与反思(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收获。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感悟,提出改进措施。
7. 作业布置(1)教师布置作业:修改和完善作品,准备参加班级比赛。
(2)学生认真完成作业,准备参赛。
六、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推荐相关文学作品,如《小王子》、《飞鸟集》等,以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
【公开课教案】必修二《囚绿记》

《囚绿记》教案一、教学目标:1、把握文章的抒情线索,感知文章的结构美2、把握作者寄托于绿的丰富的情感内涵3、诵读文章,体会赏析抒情散文中的优美语句4、掌握托物言志的手法二、教学重点:1、感知文章的结构美,赏析文中的优美语句2、掌握托物言志的手法三、教学难点:托物言志手法的运用四、教学方法:讲读法、提问法五、教学时数:1课时六、预习:熟读全文,感受文章的美,查询生字词第一课时:一、教学要点:1、课前预习2、导入3、作者简介4、解题5、把握行文脉络6、研读课文7、扩展和延伸8、布置作业1、课前预习:请一位同学念一下屏幕上的生字词并解释词义淅沥(xī lì)涸辙(hé zhé)猗郁(yī yù)移徙(yí xí)蕈菌(xùn jūn)急不暇择(xiá)2、导入:有人说,绿是自然界中最具有生命意义的色调。
提到绿,同学们会想到什么啊?(学生回答)对,会联想到许许多多具有生命意义的东西。
绿在视觉上给人以美感,心理上使人感到愉悦、安宁。
这就是一般人喜欢绿、爱绿的原因。
今天,我们学习的《囚绿记》也是一篇关于绿的散文。
作者是一个很有才华的青年作家——陆蠡。
我们先来简单了解一下作者的生平。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11页,看一下注解1。
3、作者简介:陆蠡(1908——1942),现代散文家、翻译家。
著有散文集《海星》、《竹刀》、《囚绿记》等,译著有《罗亭》、《鲁宾逊漂流记》等。
1935年,他任上海生活出版社编辑。
1942年,因出版抗日小说被捕,刑审数月,受尽酷刑,英勇不屈,最后被秘密杀害。
那年他才34岁。
这样一位崇高的、为革命事业勇于献身的英雄烈士,他的囚绿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他又是怎样囚绿的?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一同走进作者的绿色世界,去接触他那崇高的灵魂。
4、解题:我们先来看一下题目。
从题目中,我们知道这是一篇记叙性的散文。
一篇记叙性的文章必定有它叙述的时间、地点以及事件。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囚绿记》教案

《囚绿记》教案一、教学目的:1、体会本文咏物抒情的写法,了解作者借窗前的一株常春藤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2、了解本文的构思,体会它结构精巧、变化多姿的特点。
3、了解有关语句的深刻含义和表现手法,感受本文语言含蓄优美的特点。
教学设想:1、这是一篇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散文,含蓄优美。
借助于多读,让学生读中求解,读中悟情,读中明理,读中品味。
2、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生平事迹的介绍,深入体会本文的思想感情。
二、情景导入:绿色是自然满足人类的审美心理需求的礼物,它是和平安宁的象征,给人以生命活力的感召力量。
古诗词中就有不少写“绿”的名句,谁能背几句吗?同学们说得都很好,把老师想到的都说到了,可见咱们学生是很出色的。
(同学们说得都很好,下面老师给你们列举了几个千古名句,你们想到了吗?)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杜牧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白居易这些诗句中写到绿,体现了诗人独特的感悟、思想,因此千古传颂。
我们的作者陆蠡在“烽火四逼”的民族危亡时刻,不仅写爱绿,更赋予绿以时代需要的象征意义,今天我们一起来走进《囚绿记》。
三、走进陆蠡陆蠡(1908—1942),不仅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而且是宁死不屈的抗日烈士,原名陆考原,学名陆圣泉。
陆蠡是他的笔名。
浙江天台平镇岩头下村人。
四、找几个学生读课文,同时,注意以下重点字词1、字音陆蠡(lí)涸辙(hézhé)淅沥(xīlì)猗郁(yī)移徙(xǐ)婆娑(suō)瞥见(piē)蕈菌(xùn)揠苗助长(yà)2、词义了截:明了简单。
涸辙:干涸的车辙。
揠苗助长: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
猗郁:充满生气的样子。
急不暇择:因过于急切而来不及选择。
五、整体感知1、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并思考:本文主要记叙了什么内容?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要求学生带着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如高声朗读、轻声朗读、一个人读,找个伴儿一起读等不同形式)自由朗读课文。
人教版高中必修二第一单元第3课《囚绿记》公开课教学设计

《囚绿记》教学设计桐城八中程危宁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把握文章的写作思路,分析作者的情感,理解文章主旨。
2、过程与方法:利用文题引导学生理清写作思路;品味文中的优美语句,注重审美体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坚强不屈的民族精神的歌颂。
学习“绿”所象征的高贵品质。
教学重难点:1、理解“绿”的象征意义和文章的主旨,探究其现实意义。
2、培养学生阅读散文的兴趣,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对话、探究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内容及过程:一、导入提到绿色,你会想到什么?生命、希望……(学生自由发挥)绿色是美丽的,绿色是美好的,我们喜欢,文人墨客也喜欢。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现代散文家陆蠡的《囚绿记》,去感受这个有着“优美的性格和黄金的心”的作家心中的那一抹“绿”。
二、解题课前预习问题:文题中的“绿”是指什么?“囚绿”是怎么回事?学生解答——“绿”是指窗前的一株常春藤;“囚绿”是指“我”把常春藤的两条柔枝从窗子的破洞中牵进房间,叫它垂在我的桌前,以便时时欣赏。
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学生朗读课文,完成两个任务:1、文章哪几个段落集中写了“囚绿”?这株常春藤在被囚之前和被囚之后与作者之间又发生了怎样的故事?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
2、依次找出文中作者对常春藤的不同称呼,体会其感情变化。
四个同学分段朗读课文,教师引导,学生解答,明确——(1)写作思路:遇绿(第1-4段)—赏绿(第5-7段)—囚绿(第8-12段)—放绿(第13段)—念绿(第14段)。
(2)对常春藤的称呼及感情变化称呼:“绿影”(第4段),“绿色”(第5—8段),“绿友”(第10、14段),“绿囚”(第12、13段)。
分析:“绿影”“绿色”的称呼,作者还是把“绿”当作物来看,而“绿友”“绿囚”的称呼,说明作者已把“绿”当作有感情的人来看,这表明作者对“绿”的情感在不断的升温。
学生根据行文思路,试着用词语来概括作者的感情变化:一见钟情——日久生情——情不自禁——一往情深四、鉴赏语言,体会作者美好的情感1、学生有感情地自读课文,完成任务:给自己喜欢的语句做上记号。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3 《囚绿记》 教案

《囚绿记》教案教学目标:1、理清课文思路,体味作者情感,理解课文主旨。
2、学习抓住景物的特点,运用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3、理解中华民族和一切进步力量不屈服于黑暗势力,顽强抗争的精神,树立积极的生命价值观。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的深层内涵(联系当时的社会环境,明确作者在抒写对绿的挚爱之情中,表达对生命的爱,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对坚贞不屈的抗争精神的歌颂。
)教学难点:理解“绿”的象征意义。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走近绿色(展示“绿”的图片,畅谈对“绿”的感受)二、品读悟情,探究主旨(一)初步感受“绿”的形象(囚绿前,研读1-7段)1、作者的哪些举动表现了对绿的喜爱之情?(找出相关语句,轻声朗读,发言时请有感情地朗读句子)小组活动找句子并轻声朗读:1)“我便是欢喜这片绿影才选定这房间的。
”“我瞥见这绿影,感觉到一中喜悦,便毫不犹豫地决定下来,这样了截爽直使公寓里伙计都惊奇了。
”2)“绿色是多么宝贵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
”3)“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还有“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河辙的鱼盼等着雨水”4)“我急不暇择的心情即使一枝之绿也视同至宝”,这句话反映了作者获得绿的急切心情。
5)“我开始了解渡越沙漠者望见绿洲的欢喜,我开始了解航海的冒险家望见海面飘来花草的茎叶的欢喜”。
小结:绿藤在作者笔下具有怎样的特点?――蓬勃、旺盛,它甚至带给了作者以生命、希望2、朗读悟情:朗读5-7自然段,体会作者的情感。
(二)深入感受“绿”的形象(囚绿后,研读8-14段)1、小组活动:绿藤被囚后有何表现?体现了它怎样的精神?作者对绿藤的变化,又产生了怎样的感情变化呢?(请找出相关语句,品读,体会)①绿的枝条悬垂在我的案前了,它依旧伸长,依旧攀缘,依旧舒放,并且比在外面长得更快。
②我起来观看这被幽囚的“绿友”时,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
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
③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
《囚绿记》教案(精选10篇)

•••••••••••••••••《囚绿记》教案《囚绿记》教案(精选10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囚绿记》教案(精选10篇),欢迎大家分享。
《囚绿记》教案篇1学习目标:1、读一读2、画一画3、说一说4、赏一赏重点和难点1、掌握象征的写法。
2、体会作者在行文中所表达的向往光明、顽强斗争的精神。
学习过程:一、导入:你喜欢绿色吗?我们应该怎么对待绿色?二、朗读课文,圈点批注1、用“、”圈出文中生字、难字;2、用“O”在段首圈写出段落序号;3、用“——”在文中画出直接描写常春藤的语句;4、用“【】”批注表现常春藤特点的内容。
三、整体感知:本文题目“囚绿记”作何解释,“囚绿”是怎么回事?作者为什么“囚绿”?四、理清层次在文中题目为“囚绿记”,课文中哪几段是写“囚绿”?“囚绿”之前、之后主要写了哪些内容?寻绿(1—4)赏绿(5—7)囚绿(8—12)放绿(13)怀绿(14)五、研读课文:1、请同学们逐段找出文中直接描写常春藤被囚之前、之后生长状况的句子,并说说表现了它什么样的特点2、绿藤被囚后尖端总是朝着窗外的方向,这说明了什么?六、探究写法;1、【知识链接】①陆蠡其人:(1908~1942),现代散文家,翻译家。
1942年,因出版抗日书籍,被捕,刑审数日,受尽酷刑,英勇不屈,年仅34岁。
从一介书生到抗日英烈,34岁短暂的生命有如燃烧的流星,划过漫漫夜空,爆出了美丽耀眼的火花。
②陆蠡其时其文:1937年7月,卢沟桥事件发生了,时值日寇入侵,“黑云压城城欲摧”“山雨欲来风满楼”。
本文写于1938年,当时作者是富有正义感的青年作家,困难当头,不能不愤怒、忧烦,不能不生发出坚贞不屈的浩然正气。
2、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说说“绿”的象征意义七、拓展延伸:1、本文给你什么深刻的人生启示?2、观赏名人事例及视频,激发正能量。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囚绿记》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囚绿记》一、教学目标1.帮助学生了解《囚绿记》的背景和作者陆蠡的生活经历,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情感;2.掌握本文的写作特点,学习如何通过景物描写表达情感;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的重点是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情感和掌握本文的写作特点;2.教学的难点是通过景物描写表达情感,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3.通过深入研读课文和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突破重难点。
三、教学过程1.导入。
教师介绍《囚绿记》的背景和作者陆蠡的生活经历,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
2.呈现。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并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思考:文章描绘了哪几个画面?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学生小组合作探究,概括文章内容。
3.理解。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课文,思考:作者为什么喜欢绿色?他是如何表达对绿色的喜爱之情的?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理解文章中的景物描写和情感表达。
4.练习。
教师组织课堂练习,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作者为什么囚绿?他后来为什么要放绿?学生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5.评价。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进行点评和总结。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教师使用PPT展示《囚绿记》的背景和作者陆蠡的生活经历,帮助学生了解写作背景;2.教师引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研读课文,讨论交流;3.通过课堂互动,鼓励学生提问、回答和交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4.教师根据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的结果进行点拨和总结。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练习: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2.作业:阅读陆蠡的其他作品片段,进行鉴赏;3.评价方式:进行课堂测验或者撰写读书报告,检测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六、辅助教学资源与工具1.介绍《囚绿记》的背景和作者陆蠡的生活经历的相关资料;2.与《囚绿记》写作特点相关的论文、赏析文章等;3.其他相关的教学视频、音频资源等。
七、结论本教案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帮助学生掌握《囚绿记》的写作特点和情感表达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囚绿记》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二)共3篇

《囚绿记》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二)共3篇《囚绿记》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二)1《囚绿记》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二)作为必修二中的一篇短篇小说,梁实秋的《囚绿记》将生动地表达了一个重要的主题:自由。
我们认为自由是一种自然而然的权利,但是它是在某些情况下被剥夺的,而小说中的主人公就是这样一个例子。
教师可以通过这篇小说来讨论这个主题并引导学生思考人类自由的意义。
一、教学目标:1.在阅读小说的过程中,学生们能够理解小说的主题并分析它们的表达方式。
2.学生们能够加深对自由的认知,并学会如何保护自己的自由权。
3.学生们能够提高理解英语文本的能力,并通过朗读小说提高自己的发音和语调。
二、教学过程:1.教师讲解主题: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小说中的主题,教师应该先介绍一下“自由”这个概念,然后询问学生们对自由的看法和理解。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们的回答来引导进一步的讨论。
最后,把重点放在小说中的主题上,并解释它的意义和重要性。
2.阅读小说:由于小说篇幅较短,可分为几段阅读讨论。
如第一段,阅读内容是描述主人公所处环境,学生们应该能够理解这个关押于牢狱之中的主人公所经历的强制措施和深度痛苦的感受。
第二段讲述主人公是如何逃离押后之后,需要解决很多问题,如穿新衣、偷东西、值夜、打工等。
英汉对照朗读,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小说的内涵,同时也可以提高他们的语音和读音。
3.测验:在阅读和讨论之后,可抽出10道选择题和3道问答题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
问答题的答案可以是学生自己的意见,他们需要从小说中选择一个例子来支撑他们的回答,因此学生需要在阅读和讨论中认真思考,详细回答问题。
4.小组活动:教师将学生分为小组,要求每组提出“保护人类自由权”的计划方案。
在小组中,学生们可以交流他们的想法和意见,讨论出一个完整有效的保护自由的计划。
每个小组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展示他们的计划,并给出他们相互的反馈。
学生们需要在活动中发展他们的逻辑和理解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囚绿记》公开课教案
开课教师:陈俐秀开课级别:校级
开课班级:初三﹙1﹚开课时间:2011.11.22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学习把握文章的重要信息,学会运用圈点批注的读文方法。
2.能找出作者抒写绿的形象的语句,探究绿的内涵。
3.能通过写作背景和作者的情感态度,说出绿的新的含义。
4.理解中华民族和一切进步势力不屈服于任何黑暗势力、顽强抗争、永不气馁的民族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联系当时的社会环境,明确作者在抒写对绿的挚爱之情,表达对生命的爱,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对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的歌颂。
2、把握散文主旨的一般方法:从品味关键句即凝聚着作者感情体验和理性思考的语句入手。
难点:
学习本文借物抒情的写作特色。
让学生在阅读中明确“绿”的象征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当代著名诗人顾城有诗云:“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
”现在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一双慧眼来欣赏一组有关绿地图片。
欣赏完图片,相信同学们对绿都有自己的理解吧!在你的心中绿是什么呢?
学生阐述对绿的理解。
师总结:绿是生命,是希望,是青春,是快乐,是一切美好事物的象征,可是现在却有人要将它囚禁起来,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走进陆蠡的《囚绿记》,去体味他对绿那份独特的情感吧。
二、解题
“囚”的含义是什么?
明确:人居斗室为“囚”,在我们的理解里,“囚”的对象往往是人,而本文中囚禁的对象是常春藤的绿枝条。
这里的“囚绿”是把绿拟人化了。
三、读“绿”——品读悟情,感受绿之形象
1.作者为什么要囚住绿色?请以作者口吻用一句话或一段话向“绿”表白。
(请选用
....
文中的词语或句子)
...............
.........(注意赏析表现作者爱绿的句子)
我囚禁你,因为你。
过渡:一句句真情告白,让我们读到作者对绿的深深喜爱。
那常春藤在作者的这份浓浓爱意的滋养下一定会茁壮成长吗?
或者:作者为什么要囚住绿色?第8段
从这段中你感受到作者对绿具有怎样的感情?喜爱
你还能从文章哪些地方感受到作者对绿的喜爱之情,请找出来并分析。
那常春藤在作者的这份浓浓爱意的滋养下一定会茁壮成长吗?
2、找出文中描写“囚绿”后“绿”的形象的语句。
从中你感受到作者笔下的绿有怎样的特点呢?
在交流中明确概括绿特点的词语:蓬勃、向阳、固执。
3、大家从作者挚爱的绿的身上看到了怎样的精神品质?(绿的精神)
明确:生命、希望
追求光明、自由
不屈的抗争精神
这就是“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
作者正是被这种精神所感动,决定开释绿枝条。
(1)绿的枝条悬垂在我的案前了。
它依旧伸长,依旧攀缘,依旧舒放,并且比在外边长得更快。
(2).可是在每天早晨,我起来观看这被幽囚的“绿友”时,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
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
(3).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了柔绿,变成了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象病了的孩子。
(4).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
我把瘦黄的枝叶放在原来的位置上,向它致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
四、触摸绿之魂
在作者笔下,绿仅仅是指那株普通的常春藤吗?要深入了解常春藤的内涵,必须先了解陆蠡这个人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教师出示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陆蠡(1908—1942),原名圣泉,浙江天台人。
现代散文作家、翻译家。
1931年毕业于上海国立劳动大学,后与友人创办泉州语文学社。
1933年至1934年在泉州中学教书。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由于在沦陷后的上海坚守文化工作岗位,他于1942年4月13日被捕,不久由捕房转到虹口日本宪兵拘留所,刑审数月,惨遭杀害,时年34岁。
日本人曾提审陆蠡,问:
“你爱国吗?”
“爱国。
”
“赞成南京政府(汪伪)么?”
“不赞成?”
“依你看,日本人能不能征服中国?”
“绝对不能征服!”
日本人勃然大怒,给他上了酷刑,最后被折磨吐血而死。
一个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文人,是会在自己的作品中反映他所关注的时代和事件。
其实本文中也隐约交代了当时的写作背景,请找出关于这些背景的语句。
在异族入侵,祖国受辱,北平已经沦陷一年的情况下,写下了这篇回忆性散文。
结合时代背景、作者的为人,再想一想作者笔下的绿仅仅是指那株普通的常春藤吗?它会让你联想到什么呢?
教师小结:绿不仅仅是指那株普通的常春藤,他是向往光明、自由、坚强不屈的广大人民的象征,又是永向光明、顽强抗争的民族精神的象征。
本文中作者将个人的感情、志向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的写法,就称之为“托物言志”。
作者以一株常春藤为线索,牵出无限的情思,唱出了一曲绿色生命之歌。
我们的作者在“烽火四逼”的民族危亡时刻,不仅写爱绿,更赋予绿以时代需要的象征意义——(齐读板书。
)我们从中窥见他渴望光明、自由,呼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崇高的灵魂”。
他确实有一颗——“黄金的心”。
在那抗日救国的年代,《囚绿记》确有照亮民族心灵的作用。
文章贵在立意,立意贵在真实、深刻,有鲜明的时代气息。
《囚绿记》就是这样一篇真实、深刻,有鲜明时代气息的优秀散文,值得我们写作时学习、借鉴。
五、拓展延伸
抗战的历史早已远去,但绿的精神品质却代代相传。
常春藤的“永不屈服于黑暗、顽强抗争的精神”给你什么深刻的人生启示?请用凝练、富有哲理的语言表达你的理解。
能撷取一个事例加以佐证将更好。
同学交流,分享成果。
1.浩瀚的大海正是因为有了礁石,才激起了美丽的浪花
2.生活的磨难,是人生的一笔财富!
3.在苦难面前抬起你自信的头颅!永不言败。
4永不屈服于黑暗!永远向着阳光生长!
事例:
1.司马迁,受宫刑,却能忍受这世间最大的耻辱,因为他心中有未完成的《史记》。
2.张海迪,高位截瘫。
以顽强的毅力自学了小学、中学、大学及研究生的专业课程。
其间克服病痛和困难进行创作,至今已出版大量的作品。
3.因积劳致残,下肢瘫痪,顽强生活,潜心文学创作,现为专业作家。
4.海伦·凯勒是美国一位残障教育家。
19个月大时,因为一次高烧而引致失明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