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庭生理的基本原则
前庭生理

前庭反射
前庭反射
头倾侧椭圆囊兴奋
跌倒发作
• Tumarkin Otolithic crisis(TOC)是以突然跌倒发 作,不伴有意识丧失、眩晕等自主神神经体征 的一种很少见的现象,与晚期梅尼埃病有关。
• 系Tumarkin1936年所叙述并提出其原因与耳石 终器功能障碍有关而命名。
脑干前庭神经核部位:纵向
脑干前庭神经核部位:横向
前庭小脑的调节作用
前庭感受器
后半规管
水平半规管
上半规管
前庭反应
前庭反应:最特殊的是躯体旋转运动时出现 眼球特殊运动,称眼球震颤
常被用来判断前庭功能是否正常
眼震描述
• 眼震形式:水平、扭转、垂直 • 眼震方向: • 固视后眼震的幅度和速度有无变化 • 改变凝视方向后眼震的方向是否改变? • 各种头位改变,眼震的形式是否改变:中
前庭生理
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神经内科 杜敢琴
前庭系统
• 包括迷路、前庭神经及中枢通路 • 迷路位于岩骨内,包括椭圆囊、球囊和三
个半规管 • 膜迷路是膜性器官,内含淋巴液,与骨迷
路间有一充满外淋巴液的缝隙分隔
膜半规管内径约0.4mm,管腔内充满内淋巴液,内淋巴 液在膜壶腹处被壶腹嵴帽阻断,前庭两侧均可诱发出眩晕与眼震
变温试验时眼震特点:COWS
COWS:冷对热同
Alexander’s 定律:
• 水平半规管与同侧内直肌、对侧外直肌相 连(VOR)
• 眼震的慢相是眼外肌运动的结果,快相是 中枢为了纠正这种眼外肌运动产生的补偿 眼球运动:
晕车?
前庭器官的感受细胞
• 毛细胞:顶部60~100条纤细的毛,按一定 形式排列
• 动毛:最长,位于细胞顶端的一侧边缘处 • 静毛:毛较短,占据了细胞顶端大部分区
前庭系统解剖生理

动态代偿特点
(Dynamic Compensation)
• 做损伤相反侧转动头,神经不对称重 新出现 • 神经不对称量为损伤前的一半 • 前庭神经通路要重新标定,以产生适 宜于头动时的代偿性眼动
前庭系统是人体平衡系统和 空间定向系统的子系统
前庭系统的组成
由前庭感受器、前庭神经、前庭神经核、7 条神经通路和3级中枢(脑干、小脑和皮层) 构成。由此,在我们提到前庭系统结构和 功能时,不能认为只是前庭感受器,或前 庭器官,实质上是一个完整的前庭神经系 统。要全面、正确了解了解前庭生理功能 和临床前庭性眩晕病症的实质就应当对前 庭神经系统的构成、结构、功能有全面的 了解
视觉和前庭觉信 息 在小脑、前 庭核、 旁中桥脑 网状结构 会聚和 发生相互作用
皮层通路 视网膜中心凹外膝体枕叶视皮层前额视皮层脑干PPRF、小脑 前庭核眼动神经核眼外肌 皮层下通路 视网膜外周部副视束系统(AOS) 小脑绒球、速度储存单元 (VEC) 前庭核眼动神经核眼外肌
毛细胞放电输入的增益 I型:不规律放电输入增益在高 频范围内较高 共有的信息密度 I型:信息密度随频率增加增大 II型:信息密度相对恒定
Goldberg et al. 1984 Baird et al. 1988
耳石器囊班系统
椭圆囊和球囊的空间位置
(改制自Correia and Guedry,1978和Paige et al.1996)
前庭皮层代表区 和三级控制中枢
脑干水平(第一级控制中心)
Cajal间质核 内侧纵束嘴间质核
III神经核
神经核
旁正中桥脑 网状结构
内侧纵束 神经核 前庭神经核
前庭皮层代表区 和三级控制中枢
小脑水平(第二级控制中心)
前庭功能检查的原理和方法

前庭功能检查的原理和方法前庭功能检查是一种用来评估人体平衡和姿势控制能力的方法。
它通过评估人体内耳和神经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来确定前庭系统的功能状态。
前庭功能检查对于诊断和治疗与平衡相关的疾病有着重要的意义,例如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梅尼埃病等。
前庭功能检查的原理主要基于内耳前庭器官的特性。
内耳前庭器官由三个半规管和两个囊泡(海绵样囊和脑室囊)组成,半规管主要负责感知角加速度,而囊泡主要负责感知线性加速度和头的倾斜。
这些前庭感受器传输的信号会通过前庭神经进入大脑,并与其他感觉器官的信息进行整合,从而实现人体的平衡和姿势控制。
前庭功能检查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 姿势控制检查:通过要求被检查者进行一系列平衡动作,如单脚站立、闭眼站立等,评估其姿势控制的稳定性。
这种方法可以评估前庭系统的整体功能状态。
2. 视觉依赖性检查:通过在不同视觉条件下进行平衡测试,如闭眼或在不同视觉干扰物存在的情况下,评估前庭系统对视觉输入的依赖程度。
这种方法可以评估前庭系统和视觉系统的相互作用。
3. 复加震荡检查:通过向头部施加复加的震荡刺激,如机械震荡或电刺激,评估前庭系统对刺激的反应。
这种方法可以评估前庭神经的激发和传导能力。
4. 位置改变检查:通过改变头部或身体的位置来刺激前庭系统,并观察被检查者的反应。
这种方法可以评估前庭系统对位置改变的敏感性。
5. 电生理检查:通过记录和分析大脑皮层和前庭神经的电活动,如电生理图谱(Electrocochleography,ECoG)、眼震图(Electronystagmography,ENG)和脑幅图(Brainstem 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BAEP),来评估前庭系统的功能状态。
这种方法可以检测前庭神经和大脑之间的信号传导情况。
通过以上的方法组合使用,可以全面地评估前庭系统的功能状态,从而帮助医生进行准确的诊断和治疗。
当然,前庭功能检查也有其局限性,例如某些检查方法可能会受到个体差异和外界干扰的影响,因此需要结合临床症状和其他辅助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前庭刺激-漫谈感觉统合

在谈到感觉统合时,最常听到的什么呢?前庭觉刺激、本体觉刺激和触觉刺激。
答对了!以上就是感觉统合的三大基本系统。
本篇要说是前庭刺激。
什么是前庭呢?简单地说,它是在人体内耳的一个平衡器官。
但前庭系统的功能不只是掌管身体的平衡,它还负责身体和脑的多处互相联系,并同时接收从肌肉、关节、皮肤、视觉和听力等接受器传来的神经讯息,整理好后再送回原本的地方。
大约六个月大的胎儿就开始具有这项能力。
当妈妈在移动时,婴儿的前庭接受到移动的讯息,会在脑中产生反应“我感受到妈妈在走动了!”前庭系统会影响全身的运动功能。
有一些小朋友常常在写功课时,会以手撑头或趴在桌上,无法把头抬好,也常常很容易疲倦;或在学校休息时间,被同学不小心一推撞,就跌倒了,此乃肌肉张力低的表现。
由于前庭系统无法得到足够的讯息以维持全身肌肉的收缩,表现出来的就是孩子看起来软趴趴,不容易维持坐姿或站姿。
身体知觉的发展及动作计划能力,也受前庭系统影响。
家长可能会发现怎么姐姐和弟弟一起学骑脚踏车,弟弟一下子就学会了。
而姐姐老是跌跌撞撞,不知道要如何才能骑动脚踏车;游泳课时,手脚的摆动也很笨拙,或是这次好不容易学会了游泳的动作,下次来上课时,却又忘了,这就是动作计划能力的失调。
前庭系统也负责眼球动作及影响视知觉空间概念的发展。
很多感觉统合有问题的小朋友,在看书或抄黑板时,会有跳漏字、跳行等现象,或是把字写颠倒,例如:把“妈”写成“马女”或把“东西”念成“西东”。
这是由于前庭所控制时的动眼肌群,无法很平顺地追视一个物体,在看一定点或很快由A点转换到B点时,眼球移动不平顺而有落差的现象,造成阅读时会漏字跳行。
前庭系统是一个很原始的感觉系统。
在胎儿形成时,就开始影响孩子的情绪及日后的行为发展。
在婴儿哭时,如果爸爸、妈妈把他抱起来,轻轻摇晃,哄哄他,婴儿就会在摇晃时,接受到舒服的前庭刺激,并且感受到被爱,满足的感觉,长大后也将会发展出稳定的情绪和人格。
前庭系统的调节功能对神经的发展和整合很重要。
(前庭器的解剖和生理及BPPV诊断和手法复位)

二、BPPV临床表现
1、诱发体位:如起床、躺下、床上翻身、 低头或抬头。
2、眩晕时间:通常持续>1min。 3、其他症状:恶心、呕吐等自主神经症状, 头晕、头重脚轻、漂浮感、平衡不稳感以及 振动幻视等。
三、BPPV发病机制
1、管结石症(canalithiasis) 2、嵴帽结石症(cupulolithiasis)
——前庭器的解剖和生理 ——BPPV诊断和手法复位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康复科 怀志刚
第一节、前庭器官的解剖和生理
❖ 前庭器对人体有什么作用 ??? 感受人体加速度 调节前庭眼反射
前庭蜗器
又称耳,包括外耳、中耳、内耳。
内耳
又称迷路,包括膜迷路、骨迷路
骨迷路 颞骨岩部骨密度围成的 不规则腔隙,分为耳蜗、 前庭、骨半规管,长度 约为18.6mm
四、BPPV评估、诊断方法
1、Roll maneuver滚转试验 2、Dix—Hallpike变位性眼震试验
五、不同BPPV的诊断与鉴别
受累半规管 P-BPPV
S-BPPV
诱发体位
发病率占比 眼震方向
结石位置 持续时间
潜伏期
Dix-Hallpike、 侧卧试验
70%~90%
垂直上跳性眼震
(垂直成分向上,扭转 成分向下位耳)
LHC
RHC>LHC
水平向左
水平向右
LPC
RAC>LPC
垂直成分向上+顺时针 垂直成分向下+逆时针
LAC
RPC>LAC
垂直成分向下+顺时针 垂直成分向上+逆时针
第二节、BPPV临床表现与诊断
一、BPPV定义
BPPV:是一种相对于重力方向的头位变化所诱发 的、以反复发作的短暂性眩晕和特征性眼球震颤 为表现的外周性前庭疾病,常具有自限性,易复 发。
前庭生理[耳显微外科2007版(五)]
![前庭生理[耳显微外科2007版(五)]](https://img.taocdn.com/s3/m/27e4e00aa6c30c2258019e07.png)
头运 动信息 是 由前 庭神 经 传 人 冲动 率 来 编码 的 。
所有 的加 速 度 可分 成 6种 : 以三维 空 间为 轴 的 3个 平 面 的旋转 运 动 和 3个 方 向 的直 线 运 动 。半 规管 司 旋 转, 每个半 规管有 位 于对 侧 与之平行 的协作 半规 管 , 水
前 后倾 斜和 平移运 动 。
神经元 组成 。神经 元 为 双极 型 , 于前 庭 神 经 近 脑 干 位 的 Sap cra神经节 。除 了传 人纤 维 , 有起 自前 庭 核 至 还
毛细胞 的 4 0~ 0 0 6 0条 传 出纤 维 。传 出纤 维 在调 节前
2 周 围前 庭 系统生 理 位 于半规 管和 耳石器 感觉上皮 的毛细胞 能调 节 由 运动转换 成 的前庭 神经传 人神经纤 维 的冲动 。 毛细胞 因其有成 簇纤 毛而 得名 。这 种 纤 毛突 人 明胶 性 嵴 中 。 每 个 毛细 胞有 5 0~10根静纤 毛和 1根位 居边 缘 的长 0 的动纤 毛 。动纤 毛相对静 纤 毛的位置决 定 了毛细胞 的 固有极性 。在水平 半 规 管 , 细胞 的动纤 毛位居 静 纤 毛
前庭系统解剖生理

前庭脊髓通路
前庭脊髓外通路: 前庭外侧核 同侧整个脊髓,终止于 前角细胞 前庭脊髓内通路: 内侧核和下核 经内侧纵束下行 与小脑脊髓束、网状 结构脊髓束相互配合 作用脊髓反射和随意 运动,还间接经延髓 网状结构作用于脊髓
耳石器系统功能效应基本规律
适宜刺激:重力变化和线加速度惯性力
1.处于惯性力作用平面内产生功能效应
阈值 0.001~ 0.05g 0.2~0.3 m/ sec2
耳石器系统功能效应基本规律
2.作用力方向与纤毛细胞纤毛极性一致时发生效应
来自椭圆囊神经的自发性放电和 在各种状态下的放电调制
耳石器系统功能效应基本规律
4动头快速向后动头毛细胞静动纤毛活动关系毛细胞静动纤毛活动关系毛毛细细胞胞极极化化电电位位半规管系统半规管系统功能效应功能效应基本规律基本规律水平半规管水平半规管内淋巴液内淋巴液向壶腹流动向壶腹流动垂直半规管垂直半规管内淋巴液内淋巴液离壶离壶腹流动腹流动产生兴奋效应产生兴奋效应两侧前庭器神经冲动相互控制半规管系统左侧半规管左侧半规管右侧半规管右侧半规管两侧水平半规管功能活动基本原理两侧水平半规管功能活动基本原理在头向左转从上看逆针在头向左转从上看逆针时受角加速度作用水平半规时受角加速度作用水平半规管内淋巴液的流动方向管内淋巴液的流动方向虚线示壶腹嵴胶顶偏移虚线示
前庭系统的构成
前庭感受器 前庭神经 前庭神经核 前庭神经通路 前庭中枢
前庭感受器
前庭迷路和感受器
前庭迷路 3对半规管: 水平、前、后
半规管的毛细胞为胶顶 所覆盖
2对囊: 椭圆囊和球状囊
前庭系统解剖生理课件

3对半规管: 水平、前、后
半规管的毛细胞为胶顶 所覆盖
2对囊: 椭圆囊和球状囊
耳石感受器其上面覆盖 耳石砂
• Eatock and Hurley 2003 Eatock and Hurley 2003; Eatock et al. 2002; Hurley et al. 2006; Limon et al. 2005; Wooltorton et al. 2007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椭圆囊和球囊的空间位置
(改制自Correia and Guedry,1978和Paige et al.1996)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耳石器系统功能效应基本规律
适宜刺激:重力变化和线加速度惯性力
1.处于惯性力作用平面内产生功能效应
阈值 0.001~ 0.05g 0.2~0.3 m/ sec2
水平半规管内淋巴向壶腹流动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垂直半规管内淋巴液离壶 腹流动 产生兴奋效应
半规管系统功能效应基本规律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向左转动头
向右转动头
两 型 毛 细 胞 放 电 特 性
共有的信息密度 I型:信息密度随频率增加增大 II型:信息密度相对恒定
Goldberg et al. 1984 Baird et al. 1988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耳石器囊班系统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前庭生理的基本原则源自:叩诊锤论坛/头晕眩晕相关问题讨论第1708贴作者:梦蝶医生写这样的内容主要是希望将我们平时所做的、所看到的能够融合起来,以便于更好地理解头晕、眩晕,但愿我粗浅的体会能够让大家有所收获1、前庭系统首先是通过反射来维持视觉的稳定,这些反射主要指前庭眼反射(VOR)。
平时我们在快速运动时之所以也能维持视觉的稳定,主要就是依赖这些突触联系少、反应快的反射来完成的。
虽然头部运动也可以引起一些其他的反射性眼球运动(如平滑追踪),但这些眼动对快速的头部运动常常无效,你可以简单做以下试验就会明白其中道理:看书时你不断晃动书本,但保持头部不动你能看清字吗?(主要是平滑追踪起作用)接下来你不断摇动你的头部,但将书本保持不动(主要是前庭眼反射起作用),你能看清了吧!2、前庭器官中3个半规管感受头部角加速度,耳石器(椭圆囊、球囊)感受直线加速度,这其中球囊主要感受重力方向的直线加速度,突发的球囊危象(多见于梅尼埃病,Tumarkin危象)可出现无意识丧失的跌倒发作;而椭圆囊主要感受水平(前后、左右)直线加速度(椭圆囊的表现见下面9)。
这里必须强调是加速度而不是速度:只有在加速度的情况下毛细胞才会发生偏斜,毛细胞才会出现放电频率的改变,才会引起两侧前庭兴奋性(的)不一致;而当头部运动是匀速时,则是不会引起上述变化。
所以在查半规管的功能如转椅时会特别关注刚开始加速以及突然停止旋转时的眼球震颤。
象韩军良教授为了证实是否有椭圆囊、球囊损害时会采用推着病人快行、急停以及坐电梯等看似很“土”,其实是很有效的办法,也是基于这样的原理。
3、头部旋转运动总是引起一侧半规管兴奋而对侧相同平面的半规管出现抑制:两侧各3个半规管由于空间位置关系:双侧水平半规管在同一平面,一边的前半规管与另一边的后半规管呈平行关系,所以也在同一平面。
因此将这6个半规管可以理解成3对偶联的半规管系统(两侧水平、左前右后、左后右前)。
如果头前倾30°,头向右转,此时右水平兴奋而左水平抑制;同样道理如果我们向左转头45°,然后做低头动作,此时是右前半规管兴奋而左后半规管抑制。
在正常生理情况下,这样的兴奋-抑制现象(又叫推-拉现象)传入脑内后,我们即使闭上眼睛也能知道我们的头部是怎样运动的,并且不会产生眩晕的感觉;但是在病理情况下如BPPV,这样的兴奋-抑制变化程度超出了我们的生理范畴,临床就会出现眩晕和眼震发作。
4、单个半规管兴奋后出现的眼球运动与这个半规管的空间位置关系相一致(Flouren 定律):水平半规管与水平面大概呈30°,所以水平半规管兴奋后出现水平为主的眼震,但其中30%的患者可能会出现扭转、垂直成分(主要就是因为有这个30°的关系);而后半规管(空间关系与同侧的耳朵外形相似),所以兴奋后表现为扭转、向上性眼震,其水平方向指向该半规管(在Dix-hallpike诱发试验时描述为指向患侧或向地);而前半规管更多表现为矢状位的空间位置关系,所以临床出现垂直为主的眼震(垂直向下)。
当然我们也可以从半规管与眼外肌的联系(前庭眼反射)来理解:水平半规管兴奋时联系同侧内直肌和对侧外直肌,所以临床出现水平为主的眼动,这2个眼外肌的作用应该不需要再详述;而后半规管兴奋时联系同侧的上斜肌和对侧的下直肌,此时同侧的眼球出现主要以内旋为主,外展、向下为辅的眼球运动,而对侧眼球出现向下为主,外旋为辅的眼球运动(但此时是慢相,我们所看到的眼震快相是为了纠正慢相而出现的快速、方向相反的眼球运动),所以我们就可以明白做Dix-hallpike时(转头侧的后半规管兴奋)为什么会出现扭转、向上、向地性眼震,同时我们也可以理解做Dix-hallpike时,为什么向患侧凝视时眼震以扭转为主(上斜肌),而向健侧凝视时眼震以垂直为主(下直肌)的道理。
而前半规管兴奋时是联系同侧的上直肌和对侧的下斜肌,根据同样的道理可以推出眼震是向下为主的。
再联系前面第3条原则,既然一侧的前半规管与对侧的后半规管是在同一平面,是一对兴奋-抑制的偶联半规管,我们也就可以理解一侧后半规管抑制的临床表现应该与对侧前半规管兴奋后时的表现是一致的,所以我们做Dix-hallpike时如果发现是垂直向下为主的眼震时,不仅要想到可能是前半规管BPPV的可能,更应想到可能是对侧后半规管抑制造成的---我的体会这种可能性更大(Dix-hallpike时手法不对(如躺下时没有将患者头部向下垂)或患者因为颈椎疾病(如不能将头后仰)等因素的影响,此时可能会引起对侧后半规管耳石出现向壶腹方向运动---抑制)----所有我们在做Dix-hallpike诱发试验时,应该左、右两侧均检查,不能在检查一侧时看到眼震就马上判断受累的半规管。
同时我们看看有关后半规管做Dix-hallpike诱发试验时,在谈到坐起时会看到反向眼震(但具体是一种什么样的眼震几乎没人去描述),但是明白前面所讲的道理后,大家即使没仔细去观察应该也可以推导出来(此时该侧后半规管抑制)。
5、在半规管平面上的头部旋转运动,对该半规管的刺激是最大的:所以临床检查半规管功能的时候,我们常常需要将头部运动调整至该半规管的空间平面如做Dix-hallpike时,要先将头转45°,然后再躺下,是为了先将后半规管调整至矢状位,而随后的躺下动作就是在该侧后半规管平面进行头部运动,这样的动作对该侧后半规管的刺激是最大的,此时如果有耳石存在也最容易诱发出来,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一直把Dix-hallpike诱发试验作为经典的诱发试验的道理。
同样我们也可以理解为什么做冷热水试验时要平躺后将头抬高30°、甩头试验时最好让病人在坐位、头向下低30°再甩头(转椅也是这个道理)---因为查的都是水平半规管功能。
6、 Ewald定律:有第一和第二定律之分,Ewald第一定律主要指的是水平半规管:内淋巴液向壶腹运动时是兴奋,而远离壶腹运动是抑制,这主要跟水平半规管壶腹处的毛细胞的排列方向所决定的(水平半规管中动毛位于壶腹嵴的椭圆囊侧,内淋巴液向壶腹方向移动就是将毛细胞向动毛方向偏斜,是兴奋;而静毛位于半规管侧,远离壶腹的运动是向静毛方向偏斜,是抑制);而垂直半规管的毛细胞排列方向与水平半规管刚好相反,所以远离壶腹的运动是兴奋,向壶腹方向的运动是抑制。
联系到我们做Dix-hallpike诱发试验就是躺下时是兴奋,而坐起时是抑制。
有很多人会把Ewald第一定律说成前面讲的Flouren定律,我个人的理解还是不一样的。
Ewald第二定律指的是在头部快速运动时,即使毛细胞偏斜的程度相同,但向动毛方向的偏斜(即兴奋)比向静毛方向的偏斜(即抑制)所产生的反应更大、更明显。
这就是我们在做roll test时,要根据眩晕的程度和眼震的强度来判断受累水平半规管的原理:眩晕、眼震明显的一边为受累侧(平躺头转向患侧时,耳石向壶腹处移动,兴奋患侧半规管,眩晕、眼震明显;而头转向健侧时,耳石远离壶腹运动,抑制患侧半规管,眩晕、眼震程度较弱);同样的道理,在做Dix-hallpike诱发试验时,躺下时是兴奋,而坐起时是抑制,所以病人有时会跟我们说躺下会晕得更明显,但注意这一点的人不多。
如果想更好地理解Ewald第二定律产生的机理可参考下面描述:半规管壶腹嵴的毛细胞静息放电频率大约为90-100次/秒,如果出现抑制放电频率最多降至0,两者的差值最多也就是100;而兴奋时放电频率可增加至400~500次/秒,两者的差值会达到300~400,(远高于抑制时的差值)。
7、半规管功能失调导致的眼震有固定的方向和旋转轴线:也就是说前庭外周损害时,其眼震的方向、旋转轴是不变的,(而中枢性疾病引起的眼震无固定的旋转轴),这也就是我们前面在查体时强调的一点:改变凝视方向后外周性眼震幅度可以出现改变,但眼震类型和方向不会改变,而中枢性常会出现眼震方向和类型改变的道理。
关于亚历山大定律的解释看我前面所写的就可以了。
8、对于所有的头部旋转运动仅有半规管的信号(毛细胞偏斜)还不足于驱动眼球运动,完整的VOR还需要有中枢介导的速度储存(velocity storage)机制:在做Dix-hallpike诱发试验和Roll test时,也许引起的毛细胞偏斜程度是差不多的,但水平半规管耳石症与后半规管耳石症相比,其诱发试验引起的眩晕程度更重、持续时间更长----原因就是因为我们的水平半规管的速度储存量是后半规管的2-3倍。
我们再来看摇头试验,我们将患者先来回摇头20次,摇头的过程也就是速度储存的过程,一侧前庭损害后常常无法储存而健侧可以出现正常的速度储存,所以当摇头结束时,健侧的速度储存量明显高于患侧,此时会出现向健侧的眼球震颤。
如果摇头试验时不出现眼震,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应该说明两侧的速度储存相差不多----也就是提示患侧的前庭功能在恢复,是向好的方向发展的标志。
9、椭圆囊感受头部倾斜和平移:单侧椭圆囊损害后大脑会认为头部向健侧倾斜,所以机体会出现包括头向患侧倾斜在内一系列的纠正动作,即眼偏斜反应(ocular tilt reaction; OTR),这点在《眩晕和头晕实用入门手册》中描述得不是很好。
一些眼睛位于头部两侧的动物(side eyes animal)在感受头部倾斜时只需将眼睛上下调节(头部不动)即可纠正,而我们人类眼睛位于额面,只能通过头向一侧倾斜的办法,才能将眼位进行调整。
大家可以对着镜子,然后将头向一侧倾斜,此时看看我们的眼球是如何动的,同时也请大家注意此时眼球扭转的方向(此时扭转的方向与OTR中的扭转方向是相反的)。
OTR主要包括3方面的表现:1、眼球反向偏斜(skew deviation---vertical divergence):指的是一侧眼球上斜视,而另一侧眼球下斜视----在垂直方向出现一个眼球向上、另一个眼球向下的反向移动,致使两个眼球不在同一水平位置(有人曾经问这个时候到底是哪个眼睛出了问题----其实眼睛都没有问题,只是影响了椭圆囊的功能后才出现了这样的眼球运动);2、头向一边倾斜(head tilt):这常是引起临床医生关注有无OTR的第一征象,患者头部向下视眼倾斜。
由于这条通路是从前庭外周开始一直到中脑(riMLF\INC)结束,中间在前庭神经核与外展神经核之间交叉到对侧,所以延髓及以下病变时头倾向病灶侧,而桥脑和中脑病变头倾向病灶对侧,中脑以上一般不出现倾斜。
3、眼球共轭扭转(conjugated ocular torsion):其共轭扭转的方向在下视眼是外旋,而上视眼是内旋,这一点常常需要拍眼底摄片来证实----其扭转的方向与眼外肌麻痹引起的眼球扭转方向刚好相反(也与我们对着镜子做弯头动作时的眼睛扭转方向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