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周前庭系统解剖生理及的原则共69页
前庭器官解剖和超微结构

椭圆囊底部略增厚, 约4.22mm2,有感觉上 皮,呈椭圆形,名 椭圆囊斑。正常体 位时,与颅底几乎 平行,受前庭神经 椭圆囊支支配。
椭圆囊大小:6mm*5mm*3mm 向后与半规管五个开口相接,向前有椭圆球囊 管与球囊和前庭水管相接相接。
前庭器官组织学超微结构
球囊斑
球囊前上壁略增厚,
约2.7mm2,名球囊
膜半规管壶腹嵴
壶腹嵴底部由感觉上皮 细胞组成,呈马鞍形, 以便容纳更多的细胞, 感觉上皮由支持细胞和
毛细胞组成。
前庭器官组织学超微结构
膜半规管壶腹嵴 壶腹嵴顶为胶状物,是弹性 膜,由黏多糖和胶原蛋白构 成,毛细胞纤毛伸入其中,
但胶质中无耳石。 嵴顶比重与内淋巴液相同。
前庭器官组织学超微结构
膜半规管和壶腹嵴
膜半规管和壶腹嵴
毛细胞、壶腹帽、支持细胞、半月平面
前庭器官组织学超微结构
膜半规管和壶腹嵴
毛细胞、壶腹帽、支持细胞、半月平面
前庭器官组织学超微结构
膜半规管 膜半规管约为圆周的2/3
直径0.75mm-0.9mm 管厚约5㎛,壶腹嵴处厚为
30㎛-40㎛. 三个膜半规管互相垂直 三个膜壶腹,一个单脚,一
膜半规管 蜗管
内淋巴管 内淋巴囊 内淋巴液相通连
膜迷路
膜迷路外面观(右)
膜迷路
膜迷路组成 椭圆囊、球囊经过 椭圆球囊管与前庭 水管连接,通过颅 内的内淋巴囊,进 行内淋巴的代谢。
内淋巴液相通连
膜迷路内面观(右)
内淋巴管和内淋巴囊
内淋巴管,又称前庭水管, 位于岩锥的前庭小管内,连接椭 圆囊、球囊和颅内的内淋巴囊之 间,内含内淋巴,单向流入内淋 巴囊。
骨迷路
骨半规管 新生儿弯骨曲迷2路/3与环成形人骨大管小相同。 骨迷前路、不外随、颅后骨三的个增互大相而垂增直长。 管径0.8-1mm,壶腹部1.6-2mm
前庭系统医学课件

01
02
03
04
感知运动
前庭系统能够感知头部的运动 和空间位置的变化。
维持平衡
通过反射性反应来维持身体平 衡和稳定。
空间定向
前庭系统能够感知头部的运动 和空间位置的变化,帮助人们
判断自己的方向和位置。
姿势控制
通过反射性反应来控制身体的 姿势和肌肉张力,以维持身体
平衡和稳定。
02
前庭系统解剖学
耳部解剖
胸椎
包括第一到第十二胸椎, 与肋骨和胸骨连接,具有 支撑胸腔和保护内脏器官 的作用。
腰椎
包括第一到第五腰椎,与 骶骨连接,具有支撑腰部 和保护腹腔器官的作用。
03
前庭系统生理学
前庭系统的感觉输入
半规管
耳石器官
半规管是前庭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 感受头部在三维空间中的运动刺激。
耳石器官感受线性加速度和头部位置 变化。
前庭功能检查
通过给予患者特定的刺激,观察其眼球运动和身体姿势变化,以 评估前庭功能受损程度。
影像学检查
如CT、MRI等检查,有助于发现可能存在的颅内病变或其他结 构异常。
听力学检查
包括听力阈值测试、声导抗测试等,有助于评估听力损失情况。
05
前庭系统疾病治疗学
药物治疗
针对不同类型的眩晕 症状,医生会选择不 同的药物进行治疗。
小脑
小脑调节和纠正身体姿势以维持身体平衡。
脊髓
脊髓控制和协调肌肉运动以维持身体平衡。
04
前庭系统疾病诊断学
病史采集
眩晕发作的频率和程度
了解患者眩晕发作的频率和程度,有助于判断病变的严重程度和 类型。
眩晕发作的诱因
了解患者眩晕发作的诱因,如头位改变、运动等,有助于判断病变 的类型和病因。
前庭系统医学课件

姿势调整
避免刺激
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姿势调整,避免长时间保 持同一姿势,特别是头部姿势。
避免过度使用耳机、避免过度刺激视觉和听 觉等感官刺激。
注意事项
重视前庭疾病的症状
01
如果出现眩晕、平衡障碍、耳鸣、听力下降等前庭疾病的症状
,应及时就医。
避免自我诊断和滥用药物
02
不要根据网络或非专业人士的建议自行诊断和治疗前庭疾病,
进行头部影像学检查,如CT或MRI,以排 除其他颅内病变。
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
使用抗眩晕药物、消炎药、营养神 经药物等,以缓解症状、促进康复 。
物理治疗
进行平衡训练、视觉训练等,以改 善前庭功能。
手术治疗
对于严重的病变,如耳石症、前庭 神经炎等,可以考虑手术治疗。
康复治疗
针对长期病变患者,进行康复治疗 ,包括心理疏导、平衡训练等,以 提高生活质量。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注意病情变化
03
定期进行前庭功能检查,注意病情的变化情况,及时调整治疗
方案。
05
前庭系统疾病病例分享与讨论
病例一:梅尼埃病的诊断与治疗
总结词
梅尼埃病是一种以眩晕、听力下降、耳鸣为主要症状 的内耳疾病,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生活方式调整 和手术治疗。
详细描述
梅尼埃病是一种常见的内耳疾病,对患者的生活质量 和日常活动产生严重影响。其典型症状包括眩晕、听 力下降和耳鸣。对于症状较轻的患者,医生会建议采 用药物治疗和生活方式调整,如减轻压力、减少盐分 摄入等。对于症状较严重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手术 治疗,如内淋巴囊减压术或前庭神经切断术等。在手 术后,大部分患者的症状可以得到缓解。
前庭系统解剖生理PPT学习课件

前庭代偿:前庭神经系统在分子、细胞、 结构水平上重组;
前庭失代偿:在一定因素作用下重组失 败。
71
静态代偿特点
(Static Compensation )
• 在动物体上依赖于活动和视觉刺激形成 • 人体上通常自发形成 • 不管前庭是突然还是逐渐丧失都会产生 • 对稳定性损伤更有效
72
动态代偿特点
动眼神经核
53
眼外肌
54
眼动的三个轴向
55
眼动方向与眼外肌
56
旋转性眼动与眼外肌
57
眼外肌与眼动神经核
58
眼外肌与眼动神经核
59
眼动神经核-眼外肌
60
半规管-前庭核-眼动神经核-眼外肌
61
半规管-前庭核-眼动神经核-眼外肌
62
头绕垂直轴转动时
63
头绕纵轴(前后)滚转时
64
头绕横轴翻动(俯仰)时
LVN:外侧核
IVN:下核 前庭神经核接受的输入: 1.前庭感受器 2.脊髓 3.小脑、4.脑干
5.大脑皮层区
眼动输入
小脑输入
水平半规管 上半规管
后半规管 MVN:内侧核
.
皮层输入
前庭输入
颈本体感受器
29
前庭输出通路
输出纤维 起源于脑干内 外展神经核附近的核团
SVN:前庭上核 LVN:前庭外侧核 VI :外展神经核
3
前庭系统的构成
前庭感受器 前庭神经 前庭神经核 前庭神经通路
前庭中枢
4
前庭感受器
5
前庭迷路和感受器
前庭迷路
3对半规管: 水平、前、后
半规管的毛细胞为胶顶 所覆盖
2对囊: 椭圆囊和球状囊
前庭系统专业医学知识宣讲课件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前庭中枢——小脑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 小脑中的前庭中枢:小脑可以直接接受来自外周前庭感受器的神经 传入纤维,也可以接受来自前庭核复合体的次级传入纤维。小脑将 这些纤维传入的信息进一步整合、分析后,继续向上一级中枢或相 应的效应部位传导(如通过动眼神经核支配眼球的运动),并给予 前庭神经核或外周前庭以反馈性的调节。虽然小脑不是前庭反射必 须的,但当小脑切除后,前庭反射变得定位不准确且效率低下。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文档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外周前庭——前庭神经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前,请庭联神系网经站或的本神人删经除。元胞体在内听 道底部形成前庭神经节 (Scarpa's ganglion)。这些 神经元为双极神经元,其树突 与前庭感受器内的毛细胞联系, 而轴突集合成束构成前庭神经, 其中所含纤维总数为14000~ 24000根。前庭神经与来自耳 蜗的蜗神经共同组成第八对脑 神经-即前庭蜗神经,经内听 道进入颅腔内, 然后进入脑干, 主要至前庭神经核。前庭神经 分为前庭上神经和前庭下神经, 前庭上神经的分支有前壶腹神 经、外壶腹神经和椭圆囊神经, 分别接受来自前半规管壶腹嵴、 外半规管壶腹嵴和椭圆囊斑的 感觉传入,前庭下神经的分支 有后壶腹神经、球囊神经,分 别接受来自后半规管壶腹嵴和 球囊斑的感觉传入。前庭上、 下神经之间 ,前庭神经和耳蜗 神经以及前庭神经及面神经之 间还有细小的分支相吻合。
前庭系统解剖生理

动态代偿特点
(Dynamic Compensation)
• 做损伤相反侧转动头,神经不对称重 新出现 • 神经不对称量为损伤前的一半 • 前庭神经通路要重新标定,以产生适 宜于头动时的代偿性眼动
前庭系统是人体平衡系统和 空间定向系统的子系统
前庭系统的组成
由前庭感受器、前庭神经、前庭神经核、7 条神经通路和3级中枢(脑干、小脑和皮层) 构成。由此,在我们提到前庭系统结构和 功能时,不能认为只是前庭感受器,或前 庭器官,实质上是一个完整的前庭神经系 统。要全面、正确了解了解前庭生理功能 和临床前庭性眩晕病症的实质就应当对前 庭神经系统的构成、结构、功能有全面的 了解
视觉和前庭觉信 息 在小脑、前 庭核、 旁中桥脑 网状结构 会聚和 发生相互作用
皮层通路 视网膜中心凹外膝体枕叶视皮层前额视皮层脑干PPRF、小脑 前庭核眼动神经核眼外肌 皮层下通路 视网膜外周部副视束系统(AOS) 小脑绒球、速度储存单元 (VEC) 前庭核眼动神经核眼外肌
毛细胞放电输入的增益 I型:不规律放电输入增益在高 频范围内较高 共有的信息密度 I型:信息密度随频率增加增大 II型:信息密度相对恒定
Goldberg et al. 1984 Baird et al. 1988
耳石器囊班系统
椭圆囊和球囊的空间位置
(改制自Correia and Guedry,1978和Paige et al.1996)
前庭皮层代表区 和三级控制中枢
脑干水平(第一级控制中心)
Cajal间质核 内侧纵束嘴间质核
III神经核
神经核
旁正中桥脑 网状结构
内侧纵束 神经核 前庭神经核
前庭皮层代表区 和三级控制中枢
小脑水平(第二级控制中心)
前庭神经系统解剖和生理

前庭神经系统解剖和生理眩晕和头晕神经病学医学网编排:玄之玄仅供学习交流,转载请注明出处!正常平衡功能的保持,有赖于完整的前庭觉、本体觉和视觉,以及他们在中枢神经内不断整合的功能。
任何一处病变或功能障碍都将引起平衡紊乱或影响前庭疾病的恢复!本文内容提要:●内耳迷路虽只属于平衡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但大部分眩晕/头晕可能与它有关。
●每侧耳内,包含有三个半规管(水平、前、后)和两个耳石器(椭圆囊和球囊),前者感受头部的角加速度运动,后者感受包括重力作用在内的直线加速运动。
●大多数的半规管试验只检查水平平规管功能,后者仅占前庭迷路的五分之一。
●前庭神经上支包含来自上(前)半规管、水平(外)半规管和椭圆囊的传入神经纤维,前庭神经下支则包含来自下(后)半规管和球囊的传人神经纤维。
这种结构为前庭神经炎患者会出现水平半规管功能减退或后半规管BPPV(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提供了解释。
●供血动脉基本上是沿着神经支配径路走行的,因此血管病变会首先损及耳蜗或前庭。
除非出现终末动脉的选择性病变,这两个器官(及脑干) 常会同时受损。
●前庭神经存在背景性放电(前庭紧张度)。
这为一侧前庭病变后在没有任何头部运动的情况下,仍能引发眩晕提供了解释;也为患者仍能感受到头部向各个方向的运动提供了解释:向功能“正常”方向运动时背景放电增强,向功能“ 减低”方向运动时背景放电减弱。
由于前庭不同病变所引起的临床症状(头晕、眩晕、平衡障碍等大致相似,因此其诊断往往需要依赖前庭系统邻近结构受累的其他伴随症状。
所以,不仅要了解前庭器官的解剖结构,还要熟悉与前庭器官及其神经通路相邻近的解剖结构。
内耳迷路位于颞骨岩部内,包含骨迷路和膜迷路两部分。
膜迷路位于骨迷路内,而感知声音(耳蜗)和头部运动(前庭)的上皮组织则位于膜迷路中。
膜迷路中充满着内淋巴液,感觉性上皮组织被浸泡于内淋巴液中。
骨迷路和膜迷路之间充满着外淋巴液。
后部迷路包含半规管和耳石器,半规管感受头部的旋转加速运动,耳石器感受头部的重力和直线加速运动。
前庭系统PPT医学课件

16
前庭中枢——小脑
17
▪ 小脑中的前庭中枢:小脑可以直接接受来自外周前庭感受器的神经 传入纤维,也可以接受来自前庭核复合体的次级传入纤维。小脑将 这些纤维传入的信息进一步整合、分析后,继续向上一级中枢或相 应的效应部位传导(如通过动眼神经核支配眼球的运动),并给予 前庭神经核或外周前庭以反馈性的调节。虽然小脑不是前庭反射必 须的,但当小脑切除后,前庭反射变得定位不准确且效率低下。
8
9
10
外周前庭——前庭神经
11
▪ 前庭神经的神经元胞体在内听 道底部形成前庭神经节 (Scarpa's ganglion)。这些 神经元为双极神经元,其树突 与前庭感受器内的毛细胞联系, 而轴突集合成束构成前庭神经, 其中所含纤维总数为14000~ 24000根。前庭神经与来自耳 蜗的蜗神经共同组成第八对脑 神经-即前庭蜗神经,经内听 道进入颅腔内, 然后进入脑干, 主要至前庭神经核。前庭神经 分为前庭上神经和前庭下神经, 前庭上神经的分支有前壶腹神 经、外壶腹神经和椭圆囊神经, 分别接受来自前半规管壶腹嵴、 外半规管壶腹嵴和椭圆囊斑的 感觉传入,前庭下神经的分支 有后壶腹神经、球囊神经,分 别接受来自后半规管壶腹嵴和 球囊斑的感觉传入。前庭上、 下神经之间 ,前庭神经和耳蜗 神经以及前庭神经及面神经之 间还有细小的分支相吻合。
18
前庭中枢——大脑皮质
19
▪ 可以肯定的是,前庭神经核与大脑皮质之间存在有联系,但大脑皮 质的前庭代表区(即主管前庭平衡感觉的中枢)确切位置仍然不甚 明确。据认为猴的前庭代表区在中央后回后 部分头部皮肤代表区附 近。在刺激人听皮质前方的颞上回皮质时,病人常有眩晕等平衡失 常的感受。目前一般认为前庭皮层代表区可能为多区域的,但仍有 待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