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文化和合体与认同感的共振性探析
浅谈东亚文化对东亚一体化的影响分析

浅谈东亚文化对东亚一体化的影响分析作者:范煜豪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4年第05期摘要:在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下,文化的巨大作用日益凸显。
在东亚一体化的进程中,东亚文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
同时,东亚文化又是东亚认同、东亚一体化的重要内容。
本文重点阐述了东亚文化、东亚一体化的形成和发展历程,并分析了东亚文化对推动东亚一体化进程的影响。
关键词:东亚一体化;东亚文化;东亚认同中图分类号:G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15-0087-01由于世界格局的变化,各国为了加快发展,区域合作在全球蓬勃展开。
目前,经济区域一体化已经成为全球政治经济中最为鲜明的现象之一。
区域一体化是区域内部各要素相互作用和激励的结果。
东亚从地理位置来说包括东北亚和东南亚两个地区。
这两个次区域由于地理位置相邻,历史相关,文化相连,经济互动,渐渐形成了一个相对紧密的整体。
在东亚一体化的艰难进程中,东亚文化的作用不可忽视。
本文重点探讨了东亚一体化进程与东亚文化的紧密关系。
一、东亚文化的发展历程传统东亚文化从公元四、五世纪就开始酝酿。
历经几个世纪的深入发展,大致在中国的明代,才形成了以中国文化为中心的传统东亚文明区。
传统时期形成的东亚文化和合体,到了近代,在西方文明的猛烈冲击下,其内部发生了质变,并导致最终解体。
到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东亚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人们再次将文化因素纳入视野。
重新建构的东亚文化和合体开始进入新的雏形阶段,并一直持续到一九九七年的东亚经融危机。
“儒家资本主义精神”和“亚洲价值观”是这一时期文化和合体的两个鲜明特征。
从一九九七年东亚第一次首脑会议起,东亚各国开始了新的思索,试图将文化作为发展经济的契机,并以文化为基础来加强制度建设、确立地区认同感。
大约要持续到本世纪中期,这一期间东亚文化的显著特征是逐步形成“多元共生”的局面。
二、东亚一体化的形成过程东亚共同体是东亚一体化的标志和代表。
东亚意识与和合精神(一)

东亚意识与和合精神(一)一、世纪之交的冲突与融合一个充满着机遇与危机的21世纪即将来临。
这一新的千年更替对于世人心理上的震撼,是每个百年世纪之交所带来的效应所无法比拟的。
第三个1000年的开始,对于每一文明、宗教、哲学、经济而言,都是一次莫大的激励,人们也将更加觉配。
纵观历史,人们可以发现这样一种文化、经济和政治现象:每个世纪末的90年代,各个社会或国家往往在各个层面上表现出世纪末特有的那种机遇与危机、繁荣与衰退、雄心与意冷、希望与危险错综交织的局面。
16世纪90年代的西班牙,17世纪90年代的荷兰,18世纪90年代的法国,19世纪90年代的英国(中国亦不例外)。
在此20世纪90年代,世界发生了政治、经济、文化的“大地震”:冷战时期结束,世界由二元(两极)对抗,转变为多元(多极)对抗;原以计划经济为主导,经社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长期竞争,工具理性的市场工业化模式表现出明显优势,市场经济体系被认同为一种世界现代化的价值导向,冷战时期的军事竞赛,转变为经济渗透和竞争;同时,原来的科学文化方式与“阶级文化方式”的对抗,变易为多元文化方式的融突和合与自由选择〔1〕。
世纪末的这种转变震撼着全球的各个角落和每个人,它较之前几个世纪的90年代都更为强烈。
有鉴于此,在此20—21世纪之交,人类应站在一个新时代、新思维、新原理的起点上,反省和总结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两次大革命,以及冷战向后冷战转变等等的风云变幻,以寻求21世纪人类的命运。
20世纪大体上说是对抗、战争、科技的世纪,是强食弱、富掠贫、大凌小的世纪,其性质是以民族的、种族的、政治的、军事的、经济的对抗为主导。
21世纪是和平、发展、信息的世纪,是强与弱、富与贫、大与小冲突的融合,其性质是以民族的、宗教的、信息的、生态的、经济的、政治的融突为主导,归根结蒂是以文化为主导。
因此,21世纪是文化冲突与文化融合的世纪,即文化融突的和合世纪,亦可谓文明融突的和合世界。
文化认同与东亚区域合作

温 ,日本在美 国的支持下 ,采取 了以往 罕见 的强硬对华对策 ;越南 、菲律宾等东南 亚 国
家针对 中国的小 动作频繁不断 ,其拉美抑 中
鲜半 岛南北双方 的敌对状态 、台湾海峡两岸 的不 战 不 和 架 势 ,以及 “ 日安保 条 约 ” 美 对朝鲜 和 ( 其是 ) 中国为 “ 尤 假想 敌 ” 的 防范态势 ;东亚地 区还是全球军备竞赛 的一 个集 中场所 ,按规 模讲世界 上人数最 多 的 8 支军队里有 5 支位 于这一 区域 ,按质量讲世 界上最 先进 的武器装备 和技术有相 当多被部 署 在这一区域 ,按速度讲世界上军费开支增 长最快 的国家也在这一 区域 。这些对峙局 面 的背后各有不同的历史成 因 ,现今其危 险程 度和麻烦程度 同样有别 ,但它们 的一个共 同 点在于 :威胁 或 削 弱 了东 亚 地 区 的集 体 安 全 ,或者说共 同安全 的可行性与可靠性 面临 威胁 。 另一个不 能不提 到的事实是 ,东亚地 区 直有着世 界上 最多样 最 复杂 的主权 纠纷 。 例如 , 日 与中国之 间围绕东海划界和钓 鱼 本 岛的 归 属 有 分 歧 ,韩 国 和 日本 之 间 围 绕
和 法律 的 东亚循序 渐进 ,先 易后难 。 因此 ,文化认 同成为 了除政 治、经济、军事等 角度之 外理 解和研 究 东亚 区域合作 的另一个视 角。如何在 文化认 同的基础上推 动 东 亚 区域合作 向纵深发展 ,是具有 重要现 实意义的课题 。 【 关键词】 文化认同 东亚区域合作 视角 随着世界经济重心 的东移 ,东亚 区域合 作 已经成为 当前 国内外 国际关 系学界研究 的 重点与热点 。冷 战结束后 ,文化 因素成为影 响当今世界政治 、经济 和社 会发展的越来越 重要 的变量 ,而研究文化 与认 同的建构 主义 学 派也获得学 者们 越来 越 多 的认 可 和重视 。 在全球 化及 区域一体化 飞速发展 的今天 ,东 亚区域合作得到 了较快发 展 ,而东亚文化认 同也 日益引起人们 的关 注和重视 ,文化认 同 成 了除政治 、经济 、军事 等角度之外理解 和 研究 东亚 区域合作 的另一个视 角 。为 了推 动 东亚合作 的深化 ,尤其是要 推动建立东亚 经 济共 同体 、政治安全共 同体 和社会文化共 同 体 ,必须要加强对文化 的理解 ,培育共 同观 念 ,特别是共 同的文化 价值 观 。因此 ,如何 在文化认 同的基础上推动东 亚区域合作 向纵 深发展 ,是有重要现 实意义的课题 。 东亚合作进 程中文化认 同的必 要 ( )东亚 的现 实 困惑 。 “ 亚 ” 是 一 一 东 个历史 性 的地域概念 ,在此指 东北亚和东南 亚 ,目前 是 东 盟 加 中 日韩 的 范 围 ( 称 也 “0+ ” 。美 国著 名 的东 亚 问题 学 者之 一 1 3)
21世纪东亚的文化交流(论文)

21世纪东亚的文化交流1999年第三次10+3领导人会晤所发表的《东亚合作联合声明》,曾经明确地将文化列为东亚合作的八个重点领域之一。
十年来在东亚各国的共同努力下,10+3合作机制框架下的文化交流渠道不断拓宽,内容日渐丰富,东亚区域文化交流与合作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加强对东亚地区文化交流,深化与东亚各国的文化合作,历来是中国对外文化工作的战略重点和优先方向,让我们关注这样的现实。
第一,东亚是与我国文化交流最活跃的地区,仅日本、韩国、新加坡、泰国每年与中国各类文化交流项目的总量就多达1000起左右。
第二,东亚是与我国高层文化往来最为密切的地区,东亚国家与中国之间的文化高官互访一直居于前列。
第三,东亚还是与中国启动区域文化合作最早的地区。
自2003年首届10+3文化部长会议在吉隆坡举行,创建10+3文化部长会议机制开始,东亚各国就主动推进区域的文化合作。
在2005年8月举行的第二届10+3文化部长会议上签署了《中国-东盟文化合作谅解备忘录》,这是中国与世界区域组织间签订的第一个文化合作文件。
2006年和2007年,中国文化部连续举办了两届“中国-东盟文化产业论坛”和“10+3文化人力资源研讨班”,加强了与东亚各国文化官员和专家间的交流。
2008年1月,中国代表团在“第三届10+3文化部长会议”上,提出制定《中国-东盟文化交流执行计划》的倡议,得到了各国代表的支持。
同时,中国文化部还通过10+3文化高官会、东亚文化网络会议等对话机制与各国文化高官、专家、艺术家开展了多层面的对话与交流。
为搭建一个包括东亚地区在内的亚洲国家集中展示各自文化艺术成果的平台,向世界展示全新的、整体的亚洲文化形象,中国于1998年创办了首届亚洲艺术节,一年一度的亚洲艺术界,为亚洲艺术家充满展示亚洲艺术的风采和魅力提供了良好的舞台。
我们借助这个平台积极地推进东亚各国文化交流与合作。
2005年11月,中国文化部在广东佛山举办的第七届亚洲艺术界上,同期举办了包括东盟、中日韩各国在内的23个亚洲国家文化部长和文化官员出席的亚洲文化部长论坛,并共同签署了《佛山宣言》。
文化认同与东亚一体化的构建

文化认同与东亚一体化的构建作者:刘铮来源:《消费导刊》2011年第09期一、“东亚共同体”的设想和提出(一)东亚历史概况东亚既是个地理概念,又是个文化概念。
从地理上来讲,东亚意指欧亚大陆东边,太平洋西边的边缘或半边缘地带,包括东亚大陆的中国、东亚大陆半岛的朝鲜、中南半岛国家越南,以及附近的岛屿如日本列岛等所组成的地域空间。
从文化上来讲,东亚是指根植于古代中国的儒家文明所分布的地区,包括中国及深受华夏文明影响的朝鲜半岛、越南、日本列岛、新加坡地带。
在历史上,中国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先进的文明征服了周围的国家和地区,形成了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朝贡体系”。
这是这一地区最早的国际格局,是以中华历代王朝为主体框架的东亚地区经贸、政治、外交、文化秩序及其相应格局。
在这一格局中,儒家文化是基础和联系的纽带,朝贡是表现形式。
19世纪中叶,随着西方殖民者的入侵,西方的基督教文明、资本主义文化逐渐传入这一地区,儒家文化因缺乏自我更新的内部机制而逐渐衰微,中国也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东亚朝贡体系解体。
(二)“东亚共同体”设想的提出和发展进程冷战结束后,在世界范围内出现了两大趋势:一是资本、商品、劳动力的流动进一步推进了全球化的进程;二是区域化、集团化的趋势进一步加强。
在世界范围内出现了多个区域化组织,如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东盟等等。
“东亚共同体”的构建设想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的。
1997年12月,首届东盟一中日韩领导人会议正式启动东亚合作机制以来,“东亚共同体”的构想逐渐进入人们的视线,并随着东亚区域合作的不断发展日益流行起来。
2003年12月,日本在于东盟举行的首脑会议上以《东京宣言》的形式明确倡议建设东亚共同体,而日本首相小泉又在2004年的联大演说以及2005年初的众议院施政演说中提出推动建立东亚共同体的方针。
然而,“东亚共同体”的构建并不像人们估计的那样乐观,在之后几年的东亚10+3峰会上,这一说法都被搁浅了。
东亚文化比较解读课件

中国文化影响
中国文化对东亚各国产生了深远的影 响。在政治方面,中国的朝贡体系和 宗藩关系对东亚各国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经济方面,中国的农业生产和商 业贸易也对东亚各国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文化方面,中国的文学、艺术、 哲学、宗教等对东亚各国产生了广泛 的影响。
日本文化
日本文化概述
日本文化,又称大和民族文化,是东亚文化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日本文化深受中国和西 方文化的影响,经过长期的演变和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体系。
韩国文化
韩国文化概述
韩国文化,又称高丽文化或韩民族文化,是东亚文化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韩国文化深受中国和朝鲜半岛本土文化的 影响,经过长期的演变和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体系。
韩国文化特点
韩国文化强调家庭和亲情的重要性,注重礼仪和孝道。同时,韩国文化还强调集体主义精神,注重团结和协作。在艺 术、文学、科技等方面,韩国也有着卓越的成就。
日本文化特点
日本文化强调忠诚、荣誉和勇气等价值观,注重礼仪和规矩。在日本文化中,自然与人类 的关系十分密切,因此日本文化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此外,日本在艺术、文学、科 技等方面也有着卓越的成就。
日本文化影响
日本文化对东亚各国产生了重要影响。在政治方面,日本的幕府制度和武士文化对东亚各 国产生了影响;在经济方面,日本的现代化进程对东亚各国产生了影响;在文化方面,日 本的漫画、动画、音乐等流行文化对东亚各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以中国为中心,通过丝绸之路、海上 丝绸之路等途径,与日本、韩国、越 南等国家进行文化交流,包括儒学、 佛教、瓷器、书法等领域的交流。
近现代东亚文化交流
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东亚各国开始 相互学习与借鉴,如日本的明治维新 、中国的洋务运动等,促进了东亚文 化的交融与发展。
从身份认同角度看东亚一体化

摘要20世纪90年代初,持续近半个世纪的冷战结束,国际格局和地区局势幵始发生彻底的转变。
在全球化蓬勃发展的同时,区域一体化也发展迅速,成为不可忽视的国际趋势。
毋庸置疑,地区一体化和全球化一样,是人类为了自身和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而进行的勇敢尝试和伟大实践,将会给世界各国和人民带来许多重大的利益和福祉。
在这样的背景下,东亚一体化成为世界尤其是我国关注的焦点。
与此同时,建构主义学派日益发展成为一种主流国际政治理论派别。
本文首先介绍了建构主义学派关于东盟问题的研究著作和主流观点,然后介绍了从身份角度分析东亚一体化涉及的相关概念,接着从相互依存、共同命运、同质性和自我约束四个角度分析了东亚一体化身份认同的建构,最后对东亚一体化身份认同的建构作出评价。
关键词:社会建构主义区域一体化文化认同身份认同东亚一体化一文献综述(一)用建构主义研究东盟问题的文献亚历山大·温特著:《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1曼纽尔·卡斯特著: 《认同的力量》、学者夏建平著:《认同与国际合作》、复旦大学方旭光的博士学位论文:《政治认同的理论研究》、刘晓丽:《西方政治认同理论研究》等。
学者王子昌的《东盟自由贸易区与东盟合作机制一东盟合作机制变迁的社会学考察》和《文化认同与东盟合作》2、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中国一东盟关系发展演变的建构主义分析》3、学者邵允振的《东盟崛起与中国东盟关系的重构》4等。
(二)用建构主义研究东盟问题的主要观点阿米塔·阿查亚的《东亚国际合作的理论视角》和《建构安全共同体:东盟与地区秩序》是运用建构主义理论研究东亚一体化进程的杰出代表作品。
他认为,国际体系并不永远是无政府状态,国家利益可以通过与别国的互动而改变、实现。
对于民族国家而言,共同的价值观、规范、信仰和认同的形成与追求权力和财富一样重要。
在次国家的层面上,共同的认同正在逐步形成。
地区秩序、国家认同、制度规范和文化信仰都会随着物质和观念的改变而改变。
从文化认同角度看东亚区域合作的前景

256报 刊 荟 萃文化视角wenhuashijiao一、文化认同之辨建构主义认为:“认同是能够产生动机和行为倾向的有意识行为体的一种属性。
”不同文化群体及其成员凭借认同存在于社会并与外部世界进行交往。
而文化认同则是认同的一个方面,表现为对某种文化体系的归属感。
通过对文化认同的构建,人们可以更清晰的了解自己的意图和行为,形成集体的意识。
在国际关系中,文化认同更多时候是一种集体认同,决定了行为体之间的交往模式,是导致冲突也是推进合作的催化剂。
东亚作为一个地理概念主要是指亚洲东部,包括东北亚(主要指中国、日本和韩国)和东南亚(主要指东盟成员国即文莱、柬埔寨、印度尼西亚、老挝、马来西亚、缅甸、菲律宾、新加坡、泰国和越南)。
东亚地区几百年来形成的各自不同的民族传统、生活方式使东亚各民族国家在文化上各不相同,但是同属儒家文化圈的东亚各国内部有着无法割舍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
随着二战的结束,东亚许多国家取得了独立。
20世纪90年代以来,区域一体化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整个东亚的相互关联性也在逐渐加深,东亚地区的文化认同成为重要的话题。
文化认同对于区域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亨廷顿曾说:“具有文化亲缘关系的国家在经济上和政治上相互合作。
建立具有文化共同性的国家基础上的国际组织,如欧洲联盟,远比那些试图超越文化的国际组织成功。
”换言之,拥有相同文化认同的国家更容易形成趋同的政治导向和政治信念,从而也就推动地区成员国形成更加一致的地区合作态度、合作形式和地区合作的机制结构。
由于文化自身具有强大的认同功能和亲和功能,拥有相同文化认同的国家可以凭借这种共同的文化特质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建立一种共同的情感归属。
因此,从文化认同的角度探讨东亚区域合作的前景,实际上是为东亚区域合作寻找更广阔和深远的空间。
二、现实困境之析冷战结束后,东亚各国一直在区域合作的道路上进行积极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亚太经合组织,东南亚国家联盟等一系列区域合作组织涌现;“第二轨道”等一些新型合作机制进入人们的视野……但同欧洲一体化的成功相比,东亚区域合作缺乏凝聚力和向心力,在未来发展道路上难以取得实质性的突破,其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目前东亚各国缺乏一致的文化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