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教师稿
沈从文《边城》教案(通用8篇)

沈从文《边城》教案(通用8篇)沈从文《边城》教案(通用8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
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沈从文《边城》教案(通用8篇),欢迎大家分享。
沈从文《边城》教案篇1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沈从文及其作品的特点。
2、把握作者在《边城》中极力要表现的古老湘西的人生形式。
3、理解《边城》题目的含义,把握作者的创作目的。
二、过程与方法:1、美读课文,咀嚼品味小说诗一般的意蕴提高学生审美情趣。
2、启发点拨、合作探究、讨论分析多种方法结合,完成文本中人物内心情感的挖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悟文中至真、至善、至美的人性树立爱世界爱人类的情操。
2、了解古老的民俗及其丰富的内涵,培养热爱民族文化生活的情感教学重点1、通过分析小说的环境、心理描写、培养把握人物形象的能力。
2、理清小说情节,把握民俗活动和情节之间的关系,充分挖掘人性的闪光点。
教学难点通过分析人物的性格、语言和心理,把握小说中至真、至美、至善人性。
解决办法1、加强课前预习,充分熟悉小说内容。
2、补充相关小说情节,让学生对《边城》有个整体的认识。
教学方法:要本着以学生获得知识和能力为主,重视学生的思考重视学生的感悟。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慎重地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结合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准备用两课时,采用点拨法以及探究和讨论法进行教学,让学生能更深的领悟文章内容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启发学生动脑筋,自己进行思考与研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
课时安排教学过程预习课文品读重点段落要求:1、勾画出小说的环境描写的语句。
2、标出自然段3、找出小说主要人物的言行,品味小说中的淳朴的人性4、勾画出小说中的民俗描写,体会这些民俗的特点以及内涵5、理顺出小说的故事情节。
6、明确小说的人物、情节,用自己的话复述,补充相关的其他情节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导入教学:《边城》这部小说问世不久,湘西的凤凰镇就成为旅游胜地。
《边城》教案一等奖3篇

《边城》教案6【教学目标】1.理解小说《边城》的主旨2.欣赏品读沈从文笔下的人性美【教学重点】理解《边城》的创作动机和初衷【教学难点】理解《边城》文本的不和谐因素【教学方法】鉴赏,品读,讨论【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师: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湘西的一个美丽神秘的小城,这里有沈从文的书,黄永玉的画,宋祖英的歌。
这个小城是哪里?想必同学们都猜到了,它便是凤凰。
凤凰之子沈从文的《边城》的原型就是他的家乡凤凰。
二、作者作品师:沈从文,原名沈岳焕,早年有从军经历,后弃武从文,来到北京求学,一边学习一边积极从事文艺创作,文学天赋颇高,许多作品被刊发在当时著名的刊物如《晨报》、《语丝》上。
到抗战前,出版了20多个作品集,有《石子船》《虎雏》《月下小景》《八骏图》等。
并著有《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沈从文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
可谓“不折不从,亦慈亦让。
星斗其文,赤子其人”三、品读文本,自主学习师:沈从文说:“我要表现一种人生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我要为人类的“爱”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你能否从小说表现的质朴的人物性格、古老的风俗习惯等方面,去印证作者的话吗?板书:优美、健康、不悖乎人性生1:但下水救人呢,当作别论。
凡帮助人远离患难,便是入火,人到八十岁,也还是成为这个人一种不可逃避的责任……这里表现了船总顺顺是一个亲民的人,平易近人的人,见义勇为,当仁不让的优美品质。
生2:时间还早,到收场时,至少还得三个时刻。
溪边的那个朋友,也应当来看看年青人的热闹,回去一趟,换换地位还赶得及。
这里表现了爷爷重情重义,古道热肠的善良美好的人性。
生3:赛船过后,城中的戍军长官,为了与民同乐,增加这节日的愉快起见,便把三十只绿头长颈大雄鸭,颈膊上缚了红布条子,放入河中,尽善于泅水的军民人等,下水追赶鸭子。
这些文字展现出了边城人们和睦安定,军民同乐的和谐美好画面。
生4:当地妇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额角上用雄黄蘸酒画了个王字。
边城教案及说课稿(5篇)

边城教案及说课稿(5篇)第一篇:边城教案及说课稿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湘西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2、感受赛龙舟场面描写的精彩,散文语言的精练、生动;3、体会赛龙舟活动表现出的激励争先、合作、奋发向上的精神,强化学生的团结精神、团队意识。
教学重点1、龙舟赛的精彩场面描写,侧面烘托手法的运用;2、文章条理清晰、详略得当的特点。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一、导入谜语:一个白胖子,裹个绿毯子,腰里扎根细绳子。
(打一食品)粽子!我们在哪个传统节日里吃粽子呢?端午节!那么端午节是怎么来的呢?请听这样一首七绝“屈原已死三千年,招魂野祭五月前,龙舟迅疾如流矢,万人喝彩青潭边。
” 端午节是纪念谁的呀?纪念屈原的!屈原是我国战国时期伟大的爱国诗人。
楚国灭亡后,他满怀悲愤地投入汨罗江中,以身殉国,这一天正是农历的五月初五。
相传沿江的百姓闻讯后纷纷引舟竞渡前去抢救屈原,并将粽子投入江中,以免江里的鱼虾蛟龙咬噬屈原的尸体。
从那以后包粽子、赛龙舟便成为一种习俗沿袭至今,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也就形成了一个节日——端午节。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介绍湖南湘西地区端午节习俗的散文《端午日》。
二、作者简介沈从文(1902-1988)原名岳焕,湖南省凤凰县人,我国现代著名作家。
他仅仅是小学毕业,后来却曾在多所大学任教,完全是自学成才。
他的代表作有中篇小说《边城》,长篇小说《长河》,散文集《湘行散记》等。
沈从文在自己的作品中大量描绘了湘西地区宁静的山水美景,淳朴的民俗风情。
这篇课文《端午日》就是节选自中篇小说《边城》中的民俗风情描写。
三、扫清字词障碍1、注音蘸酒(zhàn)茶峒(dînɡ)伶俐(línɡlì)擂鼓(lèi)呐喊(nà)铛铛(dānɡ)老鹳河(ɡuàn)戍军(shù)泅水(qiú)2、解词伶俐:灵活。
边城教案(优秀7篇)

边城教案(优秀7篇)边城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全面掌握《边城》的故事情节,培养分析、概括、浓缩篇幅较长的文章的能力。
2、抓住文中的对话语言描写,深刻体味作者运用散文化语言细腻呈现主要人物形象的特点。
3、品味文中“三美”,即环境美、风俗美、人性美。
4、理解“歌声”对主人公翠翠的意义,同时合理探究翠翠的命运。
二、过程与方法1、泛读与精读相结合,教师引导,启发学生自主发现问题。
2、品味鉴赏重点段落精彩语言,合作探究语言内含的精彩故事。
3、采用故事新编法探究原文给读者留下的悬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沈从文先生清新、典雅的叙事抒情文风,领会作者创造的独特的主人公魅力。
2、接受作品中所表现的古朴、淳厚的民风和环境美、风俗美与人性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理解“歌声”的意义,把握翠翠的形象及其身上体现出来的淳朴的人性美。
教学难点体会文中字里行间渗透的美学内涵,合理续写文本故事可能的结局。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法合作探究法诱导启发法教具准备多媒体投影教学过程一、导入1、在身心疲惫的时候,突然听到一首优美而恬静的歌曲,你是否感受到它就像一杯香茗,让你心醉?美妙的歌声能洗净人世的铅华,通俗的歌声能激荡平静的心灵,传递最真最朴实的情感。
同学们,咱们家乡有没有这种明白晓畅、通俗易懂的歌曲呢?学生发言并主动演唱:学生甲:威宁草海宽又宽,四面八方都是山。
郎是青山不会老,妹是海水不会干。
学生乙:苞谷桩桩一排排,要唱山歌坐下来。
要唱山歌唱两个,不唱山歌你别来。
学生丙:哥在岩上放羊来,妹在岩下掐菜薹。
哥要菜薹抓把去,要唱山歌晚上来。
学生丁:高山青松青又青,我俩情谊比海深。
如果哪天水干掉,我比妹妹还伤心。
…………这些都是我们家乡传唱的民歌,内容丰富多彩,歌词表达的情感朴素真挚。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就是通过歌声来传情达意,通过歌声再现人性之美。
让我们共同聆听这首沈从文先生谱写的真挚之歌吧!2、回顾第一课时的内容(“三情”)。
《边城》优秀教案(精选10篇)

《边城》优秀教案《边城》优秀教案(精选10篇)《边城》优秀教案 1教学目标:1.走进作者构筑的善与美的理想世界,领会翠翠的心理和情感。
2.联系现实生活,感受理解翠翠身上体现的人性之美。
3.进行联想想象,使翠翠的形象更加明晰可感。
教学过程:一.导入:(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并为以下学习打下基础。
)1.引出课题:(多媒体展示课文标题)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沈从文的《边城》。
这部创作于20世纪30年代的小说曾被赞誉为“田园诗的杰作”,一支湘西山村生活的牧歌。
作者沈从文也曾两度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很多的评论者都对这部作品推崇备至。
2.情节介绍:十五岁的山村少女翠翠与年迈的爷爷相依为命,终年看守着河边的渡船。
翠翠聪明能干,美丽善良。
当地船总的两个儿子天保大老和傩送二老同时爱上了她。
为了赢得翠翠的爱情,天保请了媒人上门求亲,翠翠却没有表态;仅仅是因为羞于表达吗?原来,翠翠的心上早就有了一个人。
事情还得从两年前的端午节说起。
两年前的端午节,翠翠和爷爷进城看龙舟赛,邂逅了傩送,彼此一见钟情,但这份感情双方都埋藏得很深,并没有表露出来。
时隔两年,乡绅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情愿用一座碾坊做陪嫁把女儿嫁给他,翠翠对此有所耳闻。
但对于傩送不要碾坊,宁愿作个摆渡人的心意,她却并不知晓。
天保兄弟在爱情面前展开了公平竞争,按照当地习俗,要在大月亮的晚上用歌声向姑娘表达爱情。
他们商定轮流到渡口边高崖上唱情歌,谁的歌声有了翠翠的回应,谁就得到翠翠……(多媒体,教师配合音乐、文字朗读)阴历十四到了,月也快圆了,我们的课文也开始了……3.交代学习重点:“边城”这个词在许多读者眼里已经凝定为“湘西人性美”的文化概念;沈从文在说到创作动机时也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节选文字以翠翠为核心人物,主要表现出她对爱情的憧憬与渴望。
学习时要注意体会。
二.品味赏析:(“入”:品味语言,感受形象,领悟内涵,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
高二语文必修五《边城》教案【优秀4篇】

高二语文必修五《边城》教案【优秀4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心得体会、应急预案、演讲致辞、合同协议、规章制度、条据文书、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insights, emergency plans, speeches, contract agree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document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高二语文必修五《边城》教案【优秀4篇】《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仅次于鲁迅的《呐喊》。
《边城》教案汇总六篇

《边城》教案《边城》教案汇总六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边城》教案6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边城》教案篇1教学目标1.通过人物的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等,认识翠翠、爷爷,傩送、顺顺等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2.通过解析古老的风俗习惯、质朴的人物性格,再结合知人论世,师生共同探究出作品的主题。
教学重点感受风俗美、人性美、人情美。
教学难点探究出作品的主题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老师:“我轻轻叹息了好些次。
山头夕阳极感动我,水底各色圆石也极感动我。
我心中似乎毫无什么渣滓,透明烛照,对河水,对夕阳,对拉船人同船,皆那么爱着,十分温暖地爱着!我看到小小渔船,载了它的黑色鸬鹚向下流划去,看到石滩上拉船人的姿势,我皆异常感动且异常爱他们。
”这是沈从文先生写给他的夫人张兆和女士的一段话。
从这段文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从文先生对边城炽热的爱。
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一块进入“边城”的世界,看看从文先生想通过《边城》表达怎样的主题。
二、检查预习《边城》小说不是很长,之前布置预习任务:读小说,提交自己的问题。
老师选取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问题展示给大家:1,第四节“落日向上游翠翠家中那一方落去,黄昏把河面装饰了一层银色薄雾……,她想:‘假若爷爷死了?’”为什么当翠翠在岸边等爷爷时看到这样一幅美丽的画面却冒出如此可怕念头?——韩星润2,《边城》描绘了什么?想表达什么?——赵政源3,课文题目为什么不改成有关翠翠的往事经历?——段皓天4,通读小说全文后,发现文章写的很淳朴真实,但为什么这种朴实与真实中,掺杂着一丝丝淡淡的悲伤?——韩星润同学们的问题有的是关于某个细节,有的是关于主题的表达的,爱因斯坦曾说过:发现问题等于解决问题的一大半,说明大家都认真预习并积极思考了。
接下来我们就进入“边城”的世界,看能不能解决大家的疑惑。
《边城》教案范文合集六篇

《边城》教案《边城》教案范文合集六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边城》教案6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边城》教案篇1教学目的:1.通过学习,重点分析小说所描写的“边城”的风土人情,体会沈从文的小说风格。
2.把握对人物的描写,分析主要人物重点是翠翠的形象。
3.结合人物分析,领会作者的创作目的,小说的主旨。
教学重点:主旨和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沈从文的小说风格。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方法:品读法。
第一课时一. 教学导入:投影:1.“美字笔画并不多,可是似乎很不容易认识,爱字虽人人认识,可是真懂得它的意义的人却很少。
”2.“我崇拜朝气,欢喜自由,赞美胆量大的,精力强的……这种人也许野一点,粗一点,但一切伟大事业,伟大作品就只这类人有份。
”情学生谈谈这两句话的体会(略)这位追求美爱与自由,热爱青春与美的作家就是现代小说家——沈从文。
二.介绍作家作品。
沈从文(1902-1988),我国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文物研究家。
原名沈岳焕,笔名小兵、懋琳、炯之、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
湖南凤凰人。
苗族。
1918年小学毕业后曾入本乡土著军队当兵。
1923年到北京。
1926年开始在《晨报副镌》、《现代评论》《小说月报》《新月》上发表作品,并与胡也频编辑《京报副刊》和《民众文艺》周刊。
1927年到上海,与胡也频、丁玲等编辑《红黑》杂志,并参加新月社。
1930年在青岛大学任教,1934年在北京主编《大公报》副刊《文艺》及天津《益州报》副刊。
抗战爆发后到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任教。
回北京后任北京大学教授,并继续办原刊物,以此为阵地,集合许多北京文人,形成了“京派作家群”。
1949年后曾在中国历史博物馆、故宫博物馆工作,在中国古代服饰及文物研究方面成绩卓著,有许多专著。
1978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编制人:王雪梅备课组长:年级组长:使用人:授课时间:
班级:小组:姓名:评价:
边城
【教学目标】
1、了解沈从文描绘的湘西风土人情,整体感知《边城》的诗意美。
2、品析节选部分所展示的风情美、人性美。
体会作者对重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和恢复人与人之间善意与坦诚的美好愿望。
3、掌握鉴赏小说的一般方法:抓住小说三要素,再现、概括、分析、想象
【教学重点】
1、通过小说三要素的分析了解沈从文笔下湘西的风景美、风俗美。
2、走进作者构筑的善与美的理想世界,体会人性之美。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对重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和恢复人与人之间善意与坦诚的美好愿望。
【知识链接】
1、作者: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人,现代著名小说家。
素有“文体作家”的美誉,也被称作“新文学界的魔术家”。
他的代表作有中篇小说《边城》、长篇小说《长河》等。
2、作品:中篇小说《边城》是作者面对堕落的都市文明,寻求理想社会人生的一种表白,它表现出长期受压迫而又富于幻想和敏感的少数民族在心坎里那一股沉忧隐痛。
《边城》堪称中国现代小说的扛鼎之作,沈从文也是中国以本土为创作题材可以与世界文学比肩的一代文学巨匠。
3、边城的创作动机
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4、《边城》题解
边地的小城。
指远离城市的边远小镇。
从时间、文化上考虑,“边城”是大城市的对立面,是“中国另外一个地方另外一种事情”。
是沈从文先生在体会上流社会的腐朽生活和城里人“庸俗小气自私市侩”的风气之后,对其故乡未完全被现代物质文明摧毁的淳朴民风的怀念。
5、故事情节
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
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
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
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苗。
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傩送,情愿以碾坊做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
傩送不要,想娶翠翠为妻,宁愿作个摆渡人。
于是兄弟俩相
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
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
傩送觉得对哥哥的死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
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
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等着傩送归来。
6、风格
沈从文被誉为现代中国的“风俗画家”,它的小说以恬静冲淡的风格,小品散文的笔调,诗词曲令的意境,描绘出湘西边城的美丽风光,刻画出众多性格鲜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有人说,《边城》是一支湘西山村生活的牧歌,是一曲真挚、热烈的爱情的赞歌,是一首用小说形式写成的无韵之诗,绘就的无彩之画。
因此,欣赏《边城》,需要有一种独特的眼光,如果仅拿它当一般的小说,就不能领略个中真趣。
【课前预习】
给加点的字注音:
安辑(jī ) 蘸(z hàn) 酒茶峒(dîng)泅(qiú)水擂鼓(léi)打擂(léi)傩(nuï)送氽(tǔn)水蒙好(méng)蚱(zhà)蜢(měng) 鞶鼓(pán)
踹(chuài)水碧溪岨(jū) 埋(mán)怨喧阗(tián) 镇筸(gān)
槌(chuí)咝咝(sī)角隅(yú) 歇憩(qì) 睨(nì) 糍粑(cí b ā)
【整体感知】(从小说三要素:环境、情节、人物几方面入手)
1、作者笔下的边城是个怎样的地方?
是一个极具地域风俗特色的生活环境,是一个如桃源深处的优美而又相对封闭的生活环境。
2、阅读课文,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
课文节选自《边城》第三至六节。
第三章:写第三个端午节,筹备龙舟竞赛。
(社会环境)
第四章:写第一个端午节,看龙舟的翠翠巧遇二老傩送(追述)
第五章:写第二个端午节,翠翠巧遇大老天保。
第六章:写迎婚送亲的花轿,引发翠翠的情思。
3、文中出现了哪些人物,这些人物之间是什么关系?
翠翠、傩送、爷爷;爷爷、过渡人、顺顺
【合作探究】作者认为不管是故事还是人生,一切都应当美一点,丑的东西虽不全都是罪恶,总不能使人愉快,也无从令人由痛苦见出生命的庄严,产生那个高尚情操。
结合文本探究:文中写了那些美。
一、风景美
找出描写边城自然风光的句子并概括其特点
优美的自然风光:凤凰的山山水——清纯古朴自然
二、风俗美
1、作者笔下,描绘了边城哪些风俗?
——端午节:赛龙舟、抓鸭子,详写了端午节
中秋节:男女唱歌;
过年:狮子龙灯,放烟火。
2、边城有哪些独特的人文风光?
1)建筑:
2)传统:民族古老的历史和传统
民族古老的生活方式
节日文化:端午节,中秋节,过年
三、人情美
1.结合文本,说说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
——翠翠:天真善良,温柔纯情,聪明乖巧,外表的温婉腼腆与内心的炽热多情异乎寻常地融合在一起,是一个人性美的光辉形象。
——爷爷:饱经忧患,历尽沧桑,乐观旷达,宽厚仁慈。
2、小说哪些地方体现了人情美、人性美
提示:《边城》以大量篇幅展开着民性淳朴的风俗画,待人以诚,乐于助人,受人之惠必以物回赠,人与人之间相互同情,浸润着边民的淳厚等等。
这些乡村社会淳朴的民性,是小说社会环境的构成因素。
小说中的人性美和环境美是相得益彰的。
表现出中国的一种传统文明。
当然传统文明上一一种封闭的农业文明。
农业文明中有很多美德需要我们去继承,但农业文明也必然有它的缺陷。
那些含蓄、优美、勤劳、淳朴可爱的人们,由于不善表达,不善争取,因此也不免打上孤寂的色彩,这是我们要注意的。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进行审美思考
通过与《桃花源记》、《朝花夕拾》进行比较,探究:作者究竟想通过边城世界告诉我们什么?
《边城》是沈从文的理想人生缩影,是他远离边城而做于都市的梦,生活过的、记忆中的山山水水正是沈从文漂泊流浪的最后家园,是其最温暖的心灵寄托。
他笔下所表达的游子对自然的渴望与回归,满怀深情地描摹熟悉的田园风光,是一幅美丽的画,一首感人的诗。
作家笔下的灵山秀水其实是心灵与生命的栖所,也正是沈从文为自己设置的最后的真正精神家园。
中国现代文学拥有一种悲怆的底蕴,自然世界充当作家心灵的折射,更多的呈现出历史的沉重。
【课后练习】
《边城》堪称中国现代小说的扛鼎之作。
仿照例句用一组排比谈谈自己对作品的印象。
例句:《边城》是用小说形式写成的无韵之诗
参考:《边城》是用文字绘就的五彩之画。
《边城》是一支宁静和乐的生活牧歌。
《边城》是一曲真挚热烈的爱情赞歌。
【学习反思】
本节课你学了哪些知识?有哪些收获?你已经正确理解、掌握它们了吗?还有哪些存在不足?如何补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