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旅游资源开发管理综述论文.docx

合集下载

赣州旅游资源深度开发论文

赣州旅游资源深度开发论文

试论赣州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摘要】赣州旅游虽然已经取得一些成绩,但旅游经济总量略显不足,比重太轻,经济潜能还没有挖掘和释放出来,没有真正发挥好旅游业的各种优势,本文从赣州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入手,从几个方面对旅游资源进行更有深度的开发。

【关键词】赣州;旅游资源;深度开发一、旅游形象的深度研究赣州市近年来打造的旅游形象是“红色故都、江南宋城、客家摇篮、东江源头”。

经过多年的投资建设,目前赣州已经形成“三区一带”为代表的系列旅游景区(点),即以赣州城区为中心,以通天岩风景名胜区为代表的“宋城文化”旅游区;以红色故都瑞金为中心,以兴国、于都、会昌、宁都、石城等县(市)为重点的“红色”旅游区;以东江源头三百山、“天然氧吧”阳岭、上犹陡水湖为代表的“生态休闲”旅游区;以龙南为中心,涵盖安远、定南、全南、寻乌等县市的“客家文化”旅游带,还有和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的乡村旅游点已初具规模。

已经形成城区一日游,开发了宋城文化旅游、红色旅游、客家旅游、农业旅游、工业旅游、水上旅游、生态旅游、体育保健旅游等旅游线路,以及地质考察旅游、风水玄学旅游、宗教文化旅游等专项旅游线路。

经过多年的宣传促销,唱响了“红色故都”“江南宋城”、“客家摇篮”、“东江源头”四大旅游品牌。

就拿绿色资源来讲,一个很说明问题的数据是森林覆盖率,笔者从网上查到的资料为:韶关70.8%、梅州70.5%、河源72.1%(资料来源:广东人口与计划生育网《各市森林资源主要指标》)、郴州62%、三明74%、龙岩72.3%、吉安65.3%、抚州61%、赣州74.4%,赣州在区域内为最高。

而且赣州的崇义还是中国负氧离子含量最高的地方,达到每立方厘米9.2万个,最高为19万,被载入吉尼斯纪录,是名符其实的“天然氧吧”这对于日益追求养生、健康、长寿的人们是一个很好的卖点。

再说客家文化,赣州是客家南迁的第一站,是客家的摇篮,是客家人最大的聚居区,占了世界客属人的近十分之一,这对客属人群和客家文化圈也是一大卖点。

旅游资源开发对策论文

旅游资源开发对策论文

旅游资源开发对策论文摘要:国家的西部大开发和北部湾经济区的建立为宜州旅游的发展带来了绝好的机遇,借助影视宣传,突出旅游特色,宜州旅游必将大有所为。

1 概述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步伐的逐步加快,人们的物质生活文化水平有了显著提高,旅游逐渐成为人们放松身心、休闲娱乐的主要方式之一。

在此背景下,旅游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旅游地接待游客量逐年上升。

同时,影视业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渠道又在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扮演着催化剂的作用。

因此,一种新兴的旅游形式——影视旅游逐渐进入了人们的视野。

影视旅游是一种新兴的旅游方式,它将影视制作的全过程及其相关事务作为旅游资源,以其新颖独特的方式吸引了众多游客。

本文所提到的影视旅游,是一种广义上的影视旅游。

2 影视业对旅游业的影响经由影视推动而发展起来的旅游地不胜枚举:《卧虎藏龙》使得以前名不见经传的安吉竹海名噪天下;《私人定制》的热播为海口观澜湖和三亚蜈支洲岛旅游带来了新的春天。

究其影视作品对旅游业的影响作用,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影视传媒以其独特的方式与魅力为其相关的旅游景点树立了不可替代的形象。

影视作品具有音像合一,艺术性、故事性、趣味性强的特点,它能将相关的景点完美的融入到所要讲述的故事情节当中,客观上增加了景点的文化内涵。

影视作品高超的声响处理技术使得拍摄景区景象美轮美奂,大大增加了旅游吸引力,这种完美的处理很好的树立了相关景点的旅游形象。

第二,影视作品促成了人们到相关景点旅游欲望的形成。

一部影视作品少则几个小时,多达几十个小时,曲折的情节,丰富的内容,往往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加之影视作品惟妙惟肖的效果,动感唯美的画面,把景点的自然风光一展无疑;另外由于时空的限制,影视作品往往采用戛然而止,让人意犹未尽的创作手法,更加激发了让人们到目的地一睹真颜的好奇心。

第三,影视作品可以对旅游地文化起到一定的宣传作用。

从某种意义上讲,影视剧作是对旅游景区文化的最好的诠释:从人物语言、动作到饮食起居,无不展示着旅游地的民风民俗,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随着影视剧的播放得以展现,推广了旅游地的传统文化,满足了消费者的审美需求,这是普通电视宣传片所不能比拟的。

杭州地区乡村旅游资源开发问题探讨【文献综述】

杭州地区乡村旅游资源开发问题探讨【文献综述】

毕业设计文献综述旅游管理杭州地区乡村旅游资源开发问题探讨乡村旅游,简单地说就是依托乡村资源开展的一切游憩、休息、体验、娱乐活动。

它以鲜明的特色把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要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成为了现代社会流行的旅游产品和一种旅游目的地。

西班牙学者Rosa Marý´a Yagu¨e Perales (2001)将乡村旅游分为传统乡村旅游(Homecoming or Traditional Rural Tourism)和现代乡村旅游(Modern Rural Tourism)两种。

传统的乡村旅游出现在工业革命后,主要源于一些来自农村的城市居民以“回老家”度假的形式出现。

它与现代乡村旅游有很大的区别:传统乡村旅游活动主要在假日进行;没有有效地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没有给当地增加就业机会和改善当地的金融环境。

乡村旅游发源于19世纪中叶的欧洲。

真正意义上的大众化的乡村旅游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西班牙。

20世纪70年代后,乡村旅游在美国和加拿大等发达国家的农村地区进入快速成长期,显示出极强的生命力和发展潜力。

总的来看,国外乡村旅游发展具有以下特点:1、政府支持乡村旅游的发展;2、强调随意休闲;3、注意特色发展,针对不同地区的特色和优势进行开发利用。

我国乡村旅游有别于其他国家,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带有鲜明的时代背景,除了旅游业本身发生了结构性和阶段性的变化,由初始阶段的人文自然景观型旅游,变迁到人造景观旅游再迈入第三发展阶段——参与型旅游。

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起步较晚。

乡村旅游发展率先起步的地区主要是从一些大城市的周边乡村开始的,例如北京郊区的民俗接待户、四川成都的农家乐等。

目前我国乡村旅游大致可分为4种类型:(1)科技示范型,是通过向广大游客展示现代农业科技成果,普及农业科技知识的乡村旅游项目;(2)农业观光型,是把观光旅游与农业结合在一起的乡村旅游项目;(3)生态农业型,是利用农业生态资源和自然生态资源,向游客提供回归自然体验的乡村旅游项目;(4)农村民俗型,是以“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的农家乐形式为主的乡村旅游项目。

旅游管理专业关于旅游资源的论文文献综述

旅游管理专业关于旅游资源的论文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一、我国旅游景区营销模式研究背景我国旅游业在近年来得到迅猛发展,成功推动了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甚至成为某些地方经济中的支柱性产业。

旅游景区是旅游产业发展的核心要素,在整体旅游产品中处于核心地位,是诱发人们旅游动机的直接原因,是人们外出旅游根本性的需求。

目前全国范围内的景区已有2万余家,新的景区不断涌现,导致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要想在竞争中脱颖而出,科学的景区营销是关键。

景区营销是指景区以旅游消费者的需求为导向,经过规划、执行、监控来实现和管理景区整个创造游客满意和价值过程。

看似简单的营销工作,却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我国大多数旅游景区的营销工作才刚刚开始,还不能算是真正的市场营销,这其中既有管理体制落后,市场化程度不高,职业化经营管理人才缺乏等客观原因,更有经营管理人员认识不足,重视不够,不学习、不跟踪、不运用最新的营销理念、营销技术和营销手段等主观原因。

因此,分析景区营销存在的问题,探讨景区成功营销的实践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二、中原经济区旅游资源整合意义一个旅游景区的生命周期要经历资源发现-开发启动-快速增长-平稳发展-衰落或者复苏这样五个阶段,在不同的阶段,景区营销将发挥不同作用。

在景区开发启动期之后要制定景区的营销计划。

这时,强大的对外营销力度会提高景区在旅游市场上的知名度,增加潜在游客对景区的了解,有效起到宣传促销、吸引游客前来的作用。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景区走过了辉煌时期,开始走下坡路。

这时,及时有效的调整营销方式又能在很大程度上调整客源市场对景区的认知度,人为的延长旅游景区的生命周期,使景区的经济复苏,出现新的增长。

互联网营销和传统营销只有紧密结合,扬长避短,才能更好,更快,更有效率地满足顾客需要;旅游景区要想在旅游市场中取得优势, 就必须将自己的突出特色告知广大消费者, 并通过各种有效的营销手段牢牢抓住消费者, 让自己的产品占据一定的市场地位;在旅游景区的发展中, 营销人员是景区和旅游者关系的纽带。

西北地区旅游资源开发研究综述

西北地区旅游资源开发研究综述

维普资讯
第 2 期
白慧姝 等 : 西北 地 区旅游 资源 开发研 究综 述
8 5
发展 状况 与资 源大 区 的局面并 不一 致. 爱 良、 太 谢 杨 保 [认 为旅 游基 础设施 和人 们思 想 观念落 后等 因素 】 制约 了西北 旅游 业 的发展 , 打破 这些 制约 , 要 就要统
从研 究 范 围 、 究 内容 、 究 数 量 等 方 面 进行 统计 分 析 , 纳 了 学 者 们 的研 究 特 点 , 析 了西 北地 区旅 游 资 源 开 发 研 研 归 分 研 究 中存 在 的 问题 , 出 了今 后 研 究 的 重 点和 趋 势 . 指
关 键 词 : 北 地 区 ; 游 资 源 ; 发 ; 究 西 旅 开 研 中图 分 类 号 : 5 0 3 F 9 . 文 献标 志码 : A
2 样 本筛 选
为 了较 为全 面 地 获取 研 究样 本 , 本采 用 交叉 文 检索 法 , 即将 检 索 项 作 为 变 量 , 索 词 不 变 进 行 检 检 索 , 设检索 项不 变 , 检 索 词 作为 变 量 进行 检 索 ; 或 将 还采用 了二 次筛选 法 , 是 对 于第 一 次 检 索获 得 的 就 结果 , 重新确 定相关 的检 索 项 和检 索 词 , 择 “ 结 选 在 果 中检 索” 则 筛选 出 目标 资料 . , 具 体步骤 如下 : ( ) 中国期 刊全文数 据库 中检 索 , 定检索 项 1在 确 为“ 篇名” 检索 词 为“ , 西北 旅 游 资 源” 从 1 9 , 9 9年 到 2 0 年 的全部 期刊 , 07 模糊 匹 配 , 时 间顺 序 排列 , 按 得
收 稿 日期 :0 8 0 — 0 2 0—31 基 金 项 目 : 家 自然 科 学基 金 资 助 项 目(0 6 0 6 国 4 6 10 )

中国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旅游管理论文

中国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旅游管理论文

中国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一、中国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旅游资源是可以诱发人们产生正当旅游动机或行为的一切自然和社会因素的总和。

旅游资源所涉及的范围极其广泛。

它的吸引力强弱程度决定着旅游规模的大小或客源数量的多少。

旅游资源的开发是把“资源”建设成供人游览、参观、疗养、娱乐的风景区或旅游地。

开发利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已开发利用的风景区上扩建一些新的旅游项目,增加新的旅游内容,二是开发利用新的风景区。

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不但要考虑经济效益,而且要注意到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旅游活动具有文化属性,它给人以高级精神享受,给人以美感、教育、启迪等。

为了避免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盲目性,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应遵循下列基本原则。

(一)保护、突出民族和地方特色一般来说,任何地区、民族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均具有自己的特色,有特色才能有吸引力、竞争力,因为多数旅游者抱着“猎奇”的心理。

如我国天下名山,古人评说其特色为:“青徐得其平,秦蜀得其奇,吴越得其秀”。

就山而言,由于各地的地理位置、气候、水文和植被条件的差异,山形山势山景均有特色。

又如我国近几年建成了一些现代化的大型高档宾馆,对国外旅游者来说反而不如蒙古包、窑洞、傣楼、四合院等地方民族式建筑吸引人。

(二)市场原则旅游市场的变化、动向直接影响着客源的变化,而客源的多少又决定了某个旅游点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如果某处旅游资源盲目开发后,客源不足,没有去看,则失去了开发的意义。

旅游市场受许多因素制约,如经济状况,旅游者动机变化、风景的吸引力、地理位置、交通条件、接待设施、服务质量、管理水平、宣传工作,以及当前的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形势等。

在旅游资源开发前必须对市场客源情况作出符合实际的评估,并预测今后的发展趋势。

(三)权衡资源开发的经济效益对旅游资源的开发,一定要对资源价值(包括观赏价值、历史文化价值和科学价值等)及其可能产生的效益进行评估,然后区分轻重缓急,突出重点,条件优越者先上,条件差者后上或不上。

自然保护区旅游资源开发论文-管理学论文

自然保护区旅游资源开发论文-管理学论文

自然保护区旅游资源开发论文-管理学论文精品学习网论文频道的管理学论文提供自然保护区旅游资源开发论文一篇供您参考,内容如下:自然保护区旅游资源开发论文自1956年我国建立了第一个自然保护区——广东鼎湖山自然保护区以来,至2002年底,我国已建立各类自然保护区1757处。

独特的自然资源是自然保护区所要保护的对象,但同时也是保护区在开发过程中最具竞争力的资本。

目前大多数的自然保护区都已开展了各种形式的旅游项目,没有开展的也在积极筹备。

但与这热潮相对应的是却出现了自然保护区内植被遭破坏、动物的生存空间和活动规律受到人类干涉等与设立自然保护区的初衷相违背的后果。

据“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提供的调查表明:全国已有22%的自然保护区由于开展旅游而造成保护对象的破坏,11%甚至出现旅游资源退化1。

既然如此,还要不要在保护区开展旅游活动?如何协调开发与保护之间的关系,已成为保护区发展建设上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一、自然保护区应提倡生态旅游的开发1、开展旅游项目可以有效解决保护区资金紧张的问题,有利于保护区内保护功能的发挥。

自然保护区的建立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及后代的社会公益性事业,是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体或者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按照国外的经验,保护区费用应纳入中央政府财政总预算,自然保护区实行垂直管理,其经费来源主要是上级财政拨款,保护区的开发、保护资金也主要来源于国家专项基金。

我国《自然保护区条例》第二十三条“管理自然保护区所需经费,由自然保护区所在地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安排。

……”而资料显示,我国的自然保护区40%位于西部地区。

截止1997年,在我国592个贫困县中,183个县共拥有国家、省、市、县等各级保护区228个。

发达国家在自然保护区上的投入每平方公里每年平均约为2058美元,发展中国家也达到157美元,而我国却仅为52.7美元,仅为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的1/3,几乎是最低的。

旅游资源开发毕业论文

旅游资源开发毕业论文

旅游资源开发毕业论文旅游资源开发的意义与挑战旅游资源开发是一个涉及多个领域的复杂过程,它不仅关乎经济发展和就业创造,还与文化传承和环境保护息息相关。

本文将探讨旅游资源开发的意义与挑战,并对其进行深入分析。

一、旅游资源开发的意义1. 经济发展与就业创造:旅游业是许多国家和地区的重要经济支柱,旅游资源的开发能够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就业增长,提高居民收入水平。

例如,中国的黄山、张家界等旅游景区吸引了大量游客,为当地经济注入了巨大的活力。

2. 文化传承与交流:旅游资源开发能够促进文化传承与交流。

通过游客的参观和体验,旅游景点能够传承和展示当地的历史、文化和传统。

同时,游客的到访也为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提供了机会,促进了文化多样性的发展。

3.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旅游资源的开发需要充分考虑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因素。

在开发过程中,应保护好自然环境,避免破坏生态平衡。

同时,应制定合理的旅游规划,避免资源过度开发和游客过度密集,以确保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旅游资源开发所面临的挑战1. 资源保护与开发平衡:旅游资源开发需要在保护资源与开发资源之间寻求平衡。

一方面,保护资源是为了保持其独特性和吸引力,另一方面,开发资源是为了满足游客的需求和提供更好的旅游体验。

如何在两者之间取得平衡是一个难题。

2. 旅游业与当地社区的关系:旅游业的发展往往会对当地社区产生深远影响。

一方面,旅游业的发展可以提供就业机会和经济收入,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另一方面,过度依赖旅游业可能导致当地社区的文化传统和社会结构的改变。

如何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平衡当地社区的利益是一个重要问题。

3. 旅游业与环境保护的冲突:旅游业的发展往往伴随着环境破坏的风险。

游客的涌入可能导致景区过度开发、垃圾堆积和生态破坏等问题。

如何在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保护好环境,确保可持续发展,是旅游业发展中的一大挑战。

4. 旅游产品创新与提升:旅游资源开发需要不断创新和提升旅游产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功承办了99 中国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的云南省旅游业发展迅速,1999 年,全省接待旅游者总人数近3800万人次,旅游业总收首次突破200亿,达到204 亿,比1998年增长49。

为了使云南旅游业顺利步入21 世纪,实现把云南建成旅游强省的目标,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在分析了云南旅游资源优势的基础上,对旅游资源的开发提出了一定对策和建议。

一、云南旅游资源的特征云南素有" 彩云之南,万绿之宗"的美誉。

这里山河壮丽,自然风光优美,拥有北半球最南端终年积雪的高山,茂密苍茫的原始森林,险峻深邃的峡谷,发育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貌,使云南成为自然风光的博物馆,再加上云南众多的历史古迹、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神秘的宗教文化,更为云南增添了无限魅力。

从云南旅游资源的分布、构成、景观质量及特征、开发程度、社会情况等来看,可将云南旅游资源的特征概括为以下8 个方面1、多样性云南山川秀美,其旅游资源构成复杂多样、丰富多彩。

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都十分丰富,有寒温热带的立体气候;有雄伟壮丽的山川地貌;有古老悠久的历史文化遗存及近现代革命历史纪念物;还有各具特色的多民族文化;有多种奇异典型的地质现象、丰富的矿产矿床及动植物群落;有大量高峰绝壁、急流险滩和洞穴可供攀登、漂流探险;众多的高原湖泊为水上运动提供了优美的场所;还有数量和品种多样的矿泉供人闲逸疗养。

在海拔764~6740 米的地带上,巨大的垂直变异的地质构造,加上特殊的地理位置,使云南几乎囊括了从海南岛到黑龙江中国大地上所有气候类型和风景景观既有热带雨林景致,又有雪域和草原风光,还有北半球纬度最低的雪山冰川,而雄奇壮伟的石林和"三江并流" 更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

另外,特殊的区位,更使云南成为中国大陆联结东南亚,南亚的桥梁,成为中原文化、藏文化、东南亚文化、西方文化的交汇点。

形成云南旅游资源组合的多样性。

2、奇特性通过云南省众多的景观与国内外相似或同类景观比较,得出这样的结果云南省许多地区地学景观都具有奇特性,有的景观堪称世界自然奇观,构成旅游资源优势。

例如,"三江并流"景观雄奇壮美;虎跳峡以其雄壮奇险著称于世,是世界最深的峡谷之一;而昆明石林更以其特殊的高石芽喀斯特地貌景观而举世闻名;发育着现代冰川类型的玉龙雪山是世界上纬度最低的冰川,山上终年积雪,山下四季如春,从山脚河谷地带到峰顶具备了亚热带、温带、寒带的完整的垂直带自然景观;素有" 东方大峡谷" 之称的怒江大峡谷长310公里,平均深度2000 米,比美国科罗拉大峡谷还要深,为世界著名的大峡谷;地处印度与欧亚大陆两大板块边缘的腾冲火山群类型齐全,规模宏大,保存完整,分布集中,居全国之首;建水燕子洞为特殊的地下喀斯特地貌景观,是亚洲最大、最壮观的溶洞之一。

3、地域性全省旅游资源分布极为广泛,除昆明、石林、大理、西双版纳等地区旅游景观久负盛名之外,在滇西北、滇中、滇东北、滇西南等广大地区旅游资源大量分布,并且有相当程度的集中,构成景观区。

全省各地、州、市、县几乎都有风景名胜区、点,并各有特色。

但是,各类旅游景观资源的分布却受一定地域限制,例如滇东、滇西旅游景观的显著差别,少数民族分布的地域性等等。

4、多民族性云南的民族旅游资源特色鲜明,丰富多样。

全国55 个少数民族,云南有51 个,人口超5000 人的少数民族有25 个,其中白、哈尼、傣、佤、拉祜、纳西、景颇、布朗、阿昌、普米、怒、德昂、独龙、基诺15 个民族为云南特有。

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了风格各异、类型多样的民族文化、,风谷习惯、节日、服饰、村舍建筑,构成了云南旅游资源的一大特点和优势。

5、融合性在全省,不同的地学景观与各异的动植景观、气象景观和民族文化、少数民族风情组合,形成风格、特色不同的景区,各类景观相辅相成,互为依托,体现出极高的组合性。

具体到某一景区,组合特点较异亦大,便如,西山景观,便是借得滇池、城市、远山景观衬托出自身的雄奇;而大观楼更是以亭台楼阁、潭水、垂柳、远山、夕阳和悠久的历史文化融为一体而显得古朴、神奇、令游人留连忘返。

由此可见,有机的组合使各类景观旅游资源具有极高的可游性,构成群体价值。

6、跨境性云南与缅甸、老挝、越南三联单接壤,边境线总长4060公里其中,中缅边界线云南段长1997 公里,中老边界线云南段长710 公里,中越边界线云南段长1353 公里。

有出境公路20多条,国家级口岸10 多个,省级口岸10个,还有86 个边境或边民互市点。

全省少数民族中有16 个民族跨境而居。

云南与东南亚、南亚这种地相接、山相连、水相通、人相往的状况,形成极大的区位优势,使云南成为民俗风情和边境旅游的最佳去处。

现已开发形成的旅游线有中越、中老、中缅临时过境游,昆明国旅在曼谷与泰方合资成立了旅游公司,促进了东南亚来滇旅游人数大幅度增长,充分展示了跨国旅游的潜在性。

7、生态性云南省生物旅游景观极为丰富独特,素有"植物王国"、"动物王国"、"花卉王国"之美誉,不少动植物类型观赏价值极高,自然生态系统保存较好,成为全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数量最多的省份,西双版纳热带生态系统原始而典型,被誉?北回归线上的一颗绿宝石" ;包含五大展馆、 6 个专题园的昆明世博园更是集各国园林精品、奇花异草于一体的科普生态旅游胜地;而位于滇西北的香格里拉生态旅游示范区,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天人合一"的主题,成为云南一大生态旅游景观。

8、潜力性云南省地处祖国西南边陲,旅游资源丰富,但绝大数未加以开发利用。

可利用和挖掘的潜力还很大例如位于中甸德钦县境内的梅里雪山,冰峰相连,雪峦绵亘,势如刀劈剑削,气势非凡,到如今仍处于半开发状态,其主峰卡格博峰,海拔6740 米,为云南最高点,迄今仍是无人登顶?处女峰" ;位于怒江两岸的高黎贡山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蕴藏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景物雄奇壮观,是一块待开发的处女地;素有"东方多瑙海"之称的澜沧江湄公河是东南亚一条著名的国际河流,现在处于开发状态。

另外,如石宝山、巍宝山、腾冲、滇东北等地,很多举世奇观尚未向广大旅游者展示其风姿,处于藏于深山人未智的状况;而大理、西双版纳等许多已开发或正在开发的旅游资源也需要进一步进行深度开发,不断补充内涵,赋予其新的生命力,充分挖掘出其潜力。

二、云南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为把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云南省委、省政府于1995 年作出了把旅游业发展成为新兴支柱产业的决策,加快了云南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建设的步伐。

目前,云南已开发和建设了一大批具有地方特色的风景旅游区和旅游服务设施,基本上形成了以昆明为中心的三大旅游线路,重点建设了昆明、丽江、大理、景洪、瑞丽 5 个重点城市,构建了滇中、滇西北、滇西、滇西南、滇东南 5 大旅游区。

但在云南旅游资源开发已取得了喜人成绩的同时,仍然有大量不容忽视的问题存在。

1、资源总体开发程度不高除昆明旅游区外,外线旅游设施建设较差,如东部旅游线以石林、溶洞、高原湖泊为主体,景区建设覆盖面积较大,但旅游路线长,景区开发较差,服务设施还不配套,景观资源的开发较单一,造成资源特色的浪费,开发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

2、行业管理差云南旅游资源的开发,缺乏统一规划和管理,各自为政,各行其是,盲目开发的现象时有发生。

相当部分环境质量高、历史文化价值和艺术观赏价值上乘,且具有科学考察价值的重点旅游资源得不到新的或深层次的开发,利用效率不高。

部分地方因行业管理不当,造成景观的破坏和景点的重复建设,大大损害了云南旅游地的形象。

3、保护意识差开发过程中资源的保护意识差,对旅游资源的破坏现象仍然存在,人为性破坏和建设性破坏现象严重。

例如 1 云南大理古城是我国保护较好的古城,系国家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

在旅游开发建设中,片面考虑古城原石板地面不利旅游车行驶,将石板撤毁换为柏油路,与古城风貌格格不入,破坏了石城的特色; 2 石林外围石柱及部分珍贵地质现象在采石活动中遭到破坏; 3 泸沽湖四周大规模采伐活动,严重地破坏了湖区生态环境,加重了水土流失,使湖泊淤积严重,湖边常有泥石流发生,影响自然景观; 4 中甸地区部分草旬、沼泽由于人为活动的影响,景观质量降低; 5 滇池、洱海等优质景区,受到污染的影响和威胁,阳宗海、异龙湖、星云湖景观受到人为活动的较严重影响。

4、开发资金不足云南旅游资源的开发,资金来源不稳定。

旅游资源的发展建设本身就具有建设周期长,资金消耗大的特点。

而目前云南省旅游开发的资金基本上由政府划拨,尽管政府也建立了发展旅游业的基金,分年度划拨,但仍是杯水车薪。

因此,有些好的旅游项目因资金问题而搁浅,其开发速度远不能与迅速增长的游客需求相适应。

另外,由于资金不足,相配套的交通、能源和自身基础设施欠帐太多,制约着云南旅游业的发展。

许多景观资源,由于地处边远地区,交通设施落后,可进入性差,导致这些颇有价值的景观鲜为人知。

5、环境管理差许多景区,由于环境管理差,直接有损于云南旅游形象。

虽然各地政府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抓环境卫生,但成效不大。

脏、乱、差损害了高质量的旅游资源所带给旅客的美的感受,甚至引起游客本身的反感,造成游客滞留时间较短,极少有回头率,在游客中口碑不好的现象。

6、宣传力度不够云南诸多的名胜风景旅游区,由于宣传力度不够,多年来一直鲜为人知,造成旅游资源的极大浪费,整整比其它旅游发达地晚发展十几年,甚至几十年。

泰国每年要拿出旅游业收入的30 在全世界对其旅游进行宣传,美国则更多,而云南每年的旅游宣传资金不到旅游收入的5。

此外,诸如资源开发规划人才匮乏,地方政府对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政策的认识不足、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因素也是制约云南旅游资源开发与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对策及建议针对云南旅游资源的特征及开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吸取多年来的经验教训,提出以下建议,以供参考。

1、转变政府职能,加大开发力度。

"九五"是云南旅游业发展的关键时期,一定要坚持社会、经济、生态全面发展,充分转变政府职能,组织力量对云南省的旅游资源进行全面的普查、评价,并在政策上给予一定的倾斜,加大开发力度,立足于充分发挥云南自然旅游资源优势和人文旅游源优势及区位优势,面向东南亚,服务全国,辐射大西南,以深度开发为主,重点开发市场前景广阔、环境质量好、容量大且能够满足游客观光、享受、访友、疗养、度假、探险、考察等不同的旅游资源。

2、加强法制建设,加大执法力度。

制定和完善旅游资源开发的政策和法规,使云南旅游资源的开发工作有法可依,对违反法规的开发行为和破坏资源的行为进行严厉惩罚,保证资源开发工作顺利进行,使云南旅游资源的开发工作走向正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