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史专项复习

合集下载

中国经济史专题

中国经济史专题

高考历史之中国经济史专题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考点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一)古代中国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的变革1、原始社会:“刀耕火种”、“火耕”2、商周:中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时代3、春秋战国:铁犁牛耕,中国古代农业的传统耕作方式形成。

4、汉代:铁犁牛耕逐渐普及全国。

东汉时出现了一牛挽犁代替耦犁,这种耕作方式便于牛耕普及。

(二)土地私有制的确立1、井田制瓦解:(1)春秋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私田大量开垦;(2)战争频繁,井田制不断遭到破坏;(3)鲁国等诸侯国进行了税制改革,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加速了土地有国有向私有的转变;2、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先后进行了变法运动,秦国的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所有制;3、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1)原始社会时期:氏族公社土地所有制(2)商周时期:名义上为国家所有的井田制;(3)春秋战国:逐步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

这种局面一直持续了两千多年战国以来主要有三种土地所有制形式:封建土地国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自耕农土地私有制;(4)北魏到唐朝前期:推行均田制;(三)全面认识古代中国的小农经济:1、小农经济形成的条件:(1)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和推广;(2)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2、小农经济成长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1)有利因素:A、生产工具的改进和使用:如铁犁牛耕;B、农民自身因素: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生产积极性提高;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C、封建政府的扶持:采取重农政策,扶持小农经济;(2)不利因素A、小农经济规模小,条件简陋,受到沉重的封建剥削,农业始终维持着简单再生产,顽固的保持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状态;B、历代封建王朝的后期,随着统治的腐败,每遇灾荒瘟疫,小农经济都面临破产的危险;3、小农经济的特点(1)分散性:是一家一户的个体小生产;(2)稳定性: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紧密结合,自给自足;(3)封闭性:个体之间很少有交往和合作;(4)脆弱性:易受天灾、苛政和土地兼并的影响,特别是王朝政策的影响;(5)落后性: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4、影响:(1)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生产和发展的经济基础;(2)关系到封建经济的繁荣和封建政权的安危;(3)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其长期存在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漫长的主要原因;5、古代水利建设概况(1)夏商周:农田水利有较大发展。

中国古代经济史专题复习

中国古代经济史专题复习

多熟种植
《农政全书》经专济业作生物产 区形成
1、土地所有制的演变
时期
所有权
原始社会 氏族公社
奴隶社会 奴隶制 国家
封建社会 封建国家 封建地主
封建农民
中国古代土地制度
使用权 全体氏族成员
种植者 全体氏族成员
各级奴隶主 平民
贵族、官僚地主、农民 封建地主
封建农民
奴隶 平民
封建农民
产品分配 氏族成员平均分配
中国古代经济史专题复习
银川一中 马建云
古代农业的成就
时期 耕作 生产工 生产技术 方式 具
耕作制度 水利
农书
其他
原始 刀耕 石、木、 社会 火种 骨器
夏商 西周
石器 锄耕
先秦 两汉
魏晋 南北朝 铁器
牛耕
隋唐 ,
精耕 宋元 细作
耒、耜 耧车 藕犁
曲辕犁 耧锄
开沟排灌、除草 培土、沤制绿肥、 治虫灭害
c 交易媒介的变化:经历了物物交换、贝类货币、金属货币、纸币的发展过 程。
d 商业资本经营范围的变化:从最初仅局限于流通领域 发展到以多种形式 参与生产过程 。
e 商人组织的变化:由宗族亲缘组织 向地缘组织、业缘组织发展。
(2)服务于商业活动具有银行性质的柜坊、类似于汇票的飞钱和纸币很早就 出现
(3)国内贸易、边境贸易和对外贸易全面繁荣 (4)政府对商业的控制逐渐放松。
粮问题和开发边疆
①土地兼并、②社会动乱、 ③民族纷争
均田制 北魏— ①封建国家将国有土地授予农民耕种②农 ①土地兼并 ②人口激增 隋唐 民向国家负担租、庸、调
3、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特点
(1)土地国有制、地主土地私有制和农民小土地私有并存,以地主土地

高校——中国经济史(复习提纲)

高校——中国经济史(复习提纲)

经济史纲要复习题名词解释:1.阶级:是现代政治学的基本范畴,是指人们在一定的社会生产体系中,由于所处的地位不同和对生产资料关系的不同而分成的集团。

2.耕作制度:又称农业经营制度,它是指以土壤耕作为中心,包括施肥、灌溉、除草、水土保持、轮作倒茬等各项农业技术措施在内的农作体系。

耕作制度在一定的自然经济条件下形成,并随生产力发展和科技进步而发展变化。

在农业发展史上,其演变过程大致由撂荒耕作制、轮荒耕作制、连作复种制和多熟制。

3、租佃制:中国封建社会中,地主以土地出租给农民,从而剥削、奴役农民的制度。

是战国以来随着封建生产方式而出现的一种封建生产关系的形式。

这一制度自战国经秦汉至明清,延续了两千多年,并在这两千多年中不断地发展变化。

4、押租制:产生于明代,清代普遍流行,是明清时期租佃制的一种新类型。

地主为防止佃农拖欠地租而在出租土地时索取地租抵押金的一种租佃制度。

押租制有利于保证地主地租的实现,又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佃农的移动自由。

5、永佃制:中国历史上农民依约向地主交纳地租、永久佃种地主土地的一种租佃制度。

其特征是土地所有权与土地使用权永久分离。

在这种租佃制度下,永佃农有更大的人身自由,生产生活亦不受地主干涉,生产积极性更高,更有利于农业发展。

6、牙行:是指古代城乡市场上,为买卖双方说合交易,借此抽取佣金的商行,亦指牙商的同业组织。

牙行有官牙、私牙之分。

官牙由官府指定,私牙须官府批准。

明清时期,官府对牙行态度曾几点变化,至清雍正时,牙行管理进入法制化轨道。

7、黄册:又称“赋役黄册”,创立于洪武十四年,是朝廷为征调赋役而编制的户籍册,因上交户部的一份为黄色封面而得名。

黄册把口、田产、赋税三者合一,是国家征收赋役的根据。

8、鱼鳞册图:亦称“鱼鳞册”、“鱼鳞图”。

为征派赋役和保护封建土地所有权而编制的土地登记簿册。

册中将田地山塘挨次排列、逐段连缀地绘制在一起,标明所有人、四至,因其形似鱼鳞而被称为“鱼鳞册图”。

中国经济史复习题目

中国经济史复习题目

中国经济史复习题目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相当漫长,它从最早的农耕经济逐渐转变为现代工业化经济。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经历了许多有趣的历史事件。

1. “商周时期,商人的地位逐渐上升”的说法是否正确?答案:正确。

商周时期,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商业活动的加强,商人的政治、经济地位逐渐上升。

商人开始构筑自己的商业网络,经营范围不断扩大,贸易规模不断增加。

2. “唐宋时期,陆上贸易发展迅速,海上贸易却相对落后”的说法是否正确?答案:错误。

在唐宋时期,伴随着沿海地区的发展,海上贸易逐渐兴起。

广州、杭州等城市成为大海上丝绸之路的门户,与东南亚和南亚的贸易相当活跃。

3. “明朝时期是农业生产的黄金时代”的说法是否正确?答案:正确。

明朝时期,国家高度重视农业生产,推行了许多让人眼前一亮的政策,如:开墾荒地、沿海农田的放栏制度、良种和树木培育、沿江水利建设等。

这些政策,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带动了经济的发展。

4. “鸦片战争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是毁灭性的”这一说法是否正确?答案:正确。

鸦片战争导致中国不得不签订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的领土、关税、商业、领事、教会等各方面都造成了极大的压力。

这些条约使得中国的经济全面被肢解和控制,使得中国的独立和自主性再次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5. “改革开放政策使中国经济腾飞”的说法是否正确?答案:正确。

改革开放政策极大的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改革开放使得市场经济得到了完整的建立,现代化、国际化的方式引导着中国向前发展。

中国的经济表现得越来越好,国际闻名,并被许多国家视为经济发展的榜样。

总的来说,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充满着变数。

中国的经济既承继了传统的方式,又吸收了现代的元素,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我们可以预见:未来的中国将会在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市场力量下,持续创造更多的经济奇迹。

中国古代经济史专题复习

中国古代经济史专题复习

中国古代经济史专题复习学习目标1、通过表格梳理出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农业发展状况,概括影响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认识农业在古代社会的重要作用;2、通过欣赏不同时期手工业制品,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体会劳动的价值;3、通过不同时期商业发展的状况,分析古代商业发展的趋势;了解经济重心南移原因及启示。

一、知识梳理1、浏览七年级上下册教材,梳理中国古代不同时期农业发展措施及表现思考:通过表格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经济政策体现了怎样的理念?2、请观察下表,分析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趋势。

我国的对外贸易政策有何变化?1、分析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趋势。

我国对外贸易有何变化?二、图说历史1、观察下列图片并进行分类,说明分类依据(2)根据上述材料,概括影响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因素。

(3)根据下面两幅图片,说明其对农业发展的作用4、通过以上探究,你获得哪些关于农业的认识?2、请同学们观察我国古代的手工业制品图片,并进行连线。

(1)根据上述图片,列举中国古代手工业的主要类别。

(2)请从以上类别中任选一类,说说其在古代的发展状况,并谈谈你的认识。

三、拓展探究材料1:不同时期我国南北方的人口人数及所占比例材料2: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

而吴中又为东南根抵(根基、基础)。

语曰“苏(苏州)常(常州)熟,天下足。

”——《宋史》1、以上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经济发展在地域分布上出现的什么变化?2、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及对我们今天的经济建设有何启示?四、中考演练1. (2020郑州模拟)据史书记载,唐都长安的崇仁坊多修造乐器的商店;延寿坊有出售金银珠宝店;胜业坊有“以小车推蒸饼卖之”;永昌坊有茶肆;新昌坊有客舍。

这一记载表明当时( )A. 农业生产发展B. 商业经济繁荣C. 对外贸易活跃D. 经济重心南移2. (2021原创)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中的南宋沉船“南海一号”是目前世界上发现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远洋贸易商船,船载文物约有6万到8万件。

2、中国古代经济史专题复习

2、中国古代经济史专题复习

A齐桓公 B汉武帝 C孝文帝 D唐太宗
2、“翻倒,翻倒,喝得醉来吐掉。转来转去自行,千 匝万匝未停。停未,停未,禾苗待我灌醉。”唐代诗 A 人徐来军的这首《调笑令》描写的是( )
A
B
C
D
都江堰
辽东
临洮
灵渠
秦代疆域图
涿郡 永


洛阳



邗 沟 江
余杭 隋朝大运河
南 河
通惠河 会 通 河
元朝运河图
6、民族融合加强,各民族间相互学习交流,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1(2010年泰安)下列货币出现的时期中,商品经济最 发达的是( D ) A 赵国铲形币 B秦国货币 C开元通宝 D交子 2(2011年福州)“欧元”“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 A 根据以上信息,判断该组织是( ) A欧洲联盟 B亚太经合组织 C联合国 D北约组织 3(2009莱芜)从魏晋到南宋我国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 成,其主要原因不包括( D ) A中原人南迁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 B南方战乱较少 C南方自然条件比较优越 D从越南引进占城稻 4、商鞅变法的措施中,加强了中央集权的措施是(C) A土地私有 B 奖励耕战 C建立县制 D汉化政策
参考答案
1、《齐民要术》 北魏的贾思勰 2、“贞观之治” 3、有区别,社会制度和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两者有本质的 区别。
4、民生主义
5、重视农业生产,减轻农民负担; 科技兴农,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 解决农民工就业难的问题,解决农民工子女上学问题等。
二、材料:“以农为本”是历代统治者的基本思想,各代统治者 均采取一系列督促、鼓励农业生产的措施。
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1、我国封建社会中出现了许多农学著作,写出我国现存第一部 完整农学著作的名称及作者。

中国经济史复习

中国经济史复习

一、列举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题4分,共20分。

)1、列举中国古代气候起落的特点(1)我国历史上气温变化经历了四起四落(1分)——经过四个温暖期和四个寒冷期。

(1分)(2)四个起伏的特点是: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的总趋势是逐步变冷,(1分)温暖期一个比一个短,寒冷期却逐步变长,寒冷程度越来越强(1分)2、列举中国古代的四大自然灾害。

气候灾害、(1分)地质灾害、(1分)生物灾害、(1分)病疫灾害。

(1分)二、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1、古代人口增长的四个台阶(1)从夏代到秦末的1900多年是中国历史上人口发展的第一级台阶。

(1分)(2)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是中国人口发展的第二级台阶。

(1分)(3)两宋时期,我国人口发展迈上第三级台阶。

(1分)(4)清代是中国人口发展的第四级台阶。

(1分)2、多子多福观念“多子多福”的格言实际上省略了其中关键的追求财富的欲望,(1分)准确的表达应当是:多子一多劳动力、多财富一多福。

(1分)相应地,由于终生在家庭中劳动的是男子,女子长成后要出嫁到另一家去劳动,所以与“多子多福”相伴的是“重男轻女”观念。

(1分)古人把重男轻女的原因说成是为了传宗接代,是为了祖宗牌位前的香火,实际上是为了活着的家人们的烟火。

追求生存和财富的动机被罩上了一层“孝”的面纱。

(1分)三、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请回答:(1)综合材料所述反映了那种何时、哪种土地制度?(2分)战国时期(1分)授田制(1分)(2)这种土地制度的授田标准是多少?实际授田存在什么问题?(2分)授田标准是一夫百亩。

(1分)这一百亩是国家制定征税数量的标准亩积,并非实授亩积。

(1分)(3)这种土地制度的特征是什么?(6分)土地国有;(1分)严密户籍;(1分)计户(人)授田;(1分)完整田界;(1分)国家剥削;(1分)干预生产。

(1分)2、请回答:上述材料所反映的是中国近代哪两个传统金融组织?分别概述这两个传统金融组织在近代的经营状况。

中国古代经济史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经济史复习资料

一、生态环境的破坏1、黄河流域:第一次:秦汉——实关中政策第二次:唐宋——屯垦政策,抵御北方少数民族农业区北移第三次:明清——明初“开中法”,进行商屯,清中后期“闯关东”、“走西口”2、长江流域:从魏晋南北朝北方人口进入江南开始,晚于黄河流域。

唐中后期安史之乱,人口大量南迁二、人文环境重农抑商政策的演变:春秋战国——商君书模式(重农抑商);管子模式(农工商并重)秦汉——“农本”主义趋向成熟,重农模式唐宋——商人被另立市籍,受歧视、限制明代——职业等级制度化传统经济理论中的等级消费观念影响,古代工商业者的产权难以保障。

三、古代社会的生产方式耕织结构为基础的小农经济一直居于传统经济生产方式的主导地位。

小农经济定义:农业领域内与简陋的手工工具相联系的、以直接生产者小私有制为基础的、以个体家庭为单位进行的、以劳动的孤立性为特征的小生产。

简言之,小农经济是农业中以个体家庭为基础的小生产和小私有的统一。

特征之一:个体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和消费。

特征之二:私有化不断加深。

精耕细作的出现背景:战国大规模耕地、砍伐森林导致水土流失,在全球的寒冷化环境下,西北屯田效率逐渐降低,在陕西发展大规模的引渠水灌溉。

经济政策大转换,以“精耕细作”为内容的生产力向扩大内涵发展:作畎形态,代田法,旱地农法。

儒家思想成为统治思想,“华夷思想”更趋精密,精耕细作出现。

影响古代社会生产方式选择的因素:小农家庭的人口规模及其贫困农业“低投入—产出”的形成农业的高剥削率农桑之外的小农生活依赖国家针对小农副业所作的制度安排户调制(西晋、建安九年、公元204年)均田制(北魏485年)租庸调制(唐初)两税法(唐德宗780,杨炎)一条鞭(明张居正1581)摊丁入亩(清1712)隋朝前期和唐朝前期,在均田制的基础上,以轻徭薄赋的思想改革赋役制度,实行租庸调制。

租庸调制规定: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缴纳一定量的谷物,叫作“租”;缴纳定量的绢或布,叫作“调”;服徭役的期限内,不去服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叫作“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二、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 展
(一)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 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意义 (二)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特点、影响因素 (三)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 民族资产阶级的地位、特点和作用 启示
近代中国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1)诞生:19世纪六、七十年代,洋务运动 (2)初步发展:甲午战后,清政府放宽政策 商品输出→资本输出,“实业救国”,“南张北周” (3)第一个高潮:甲午战后至一战爆发 (4)黄金时期:一战期间 (5)继续发展:国民党统治前期 (6)风雨飘摇:国民党统治后期,抗战和内战 (7)有所恢复: (1949~1952) 新中国成立后国民经济的恢复 (8)和平改造:“三大改造”,公私合营,和平赎买
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 索
(一)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过渡时期总路线,三次历史巨变 《论十大关系》,中共八大 “左”倾错误,八字方针,经验与教训 (二)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工作重点的转移,农村体制改革 对外开发格局 (三)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三个有利于”,社会主义的本质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一)表现: (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2)交通和通信工具的变化 (3)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 (二)规律与影响 创新优化P39
中国经济史专项复习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一)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主导) 制度与政策,特点 (二)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 经营形态,发展特点 (三)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 “市”的发展、地位、特点 (四)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重农抑商”) 内容、目的与影响 “海禁”政策与“闭关锁国” 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