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经济史练习题1
高三中国古代经济练习题

高三中国古代经济练习题中国古代经济是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了解中国的经济发展路径和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是高三中国古代经济练习题,帮助你更好地理解这一课题。
一、选择题1. 以下哪个朝代是中国古代经济最繁荣的时期?A. 夏朝B. 商朝C. 汉朝D. 晋朝2. “冶铜为镰,悬刑为纲”是哪个朝代的经济特征?A. 唐朝B. 春秋时期C. 元朝D. 明朝3. 关于中国古代的货币形式,以下错误的是:A. 刀币B. 壳币C. 铁钱D. 纸币4. 以下哪个不是中国古代的交通运输方式?A. 马车B. 船舶C. 飞机D. 人力车5. “黄金盛世”是哪个朝代的经济特征?A. 元朝B. 唐朝C. 宋朝D. 东汉末年二、判断题1. 中国古代经济的主要特点是农业和手工业的并重。
()2. 铁器在中国古代经济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推动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3. 在中国古代,商业和贸易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有利于各地区的经济互通。
()4. 农民在中国古代经济中是最底层的社会阶层,缺乏社会地位和经济权益。
()5. 中国古代的货币形式主要是以金银为主,并逐渐发展出纸币。
()三、简答题1. 请简述中国古代的农业生产方式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2. 中国古代商业和贸易的特点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3. 古代冶铜业在中国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4. 金银在古代的货币体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请简要介绍中国古代金银的使用情况。
四、综合题近年来,中国古代经济研究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请谈谈你对中国古代经济研究的看法,以及为什么对了解中国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五、论述题请你就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演变,从商朝到明朝,进行论述。
以上是高三中国古代经济练习题,希望能够帮助你深入了解中国古代经济的重要内容和发展历程。
通过解答这些题目,你将能够更好地掌握这一课题,提高你对中国历史的全面理解能力。
相信经过努力学习,你一定能够在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中国古代经济史专题训练

中国古代经济史专题训练一.选择题:1. 春秋战国时期,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是①铁农具的使用②牛耕的运用③水利灌溉的发展④封建制度的确立A.④B‘①②C、①②③D.①②③④2.战国时期出现的手工业工艺专著是A.《齐民要术》B.《营造法式》C.《考工记》D.《汜胜之书》3.商鞅变法中直接促进封建经济发展的内容是①重农抑商,奖励耕织②统一度量衡③废分封,行县制④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度A、①②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④4.两汉时期关中地区农业生产发达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这里拥有①郑国渠②白渠③六辅渠④芍陂A、①②③B.②③④C、②③D.①②③④5.下列冶铸技术,两汉时期的人们还没有掌握的是A、水力鼓风冶铁B、低温炼钢C.铸铁柔化技术D.金屑切削、焊接鼓术6.曹魏屯田制对促进农业生产恢复与发展的成功之处在于A.总结了汉朝西域屯田的经验B.按军事编制组织管理C、实行封建土地国有D.使流亡农民与土地结合7.隋朝实现统一的经济基础是A.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B.北方农业的恢复与发展C、江南经济的迅速发展D.南北交通的不断加强8.唐朝实行两税法的主要作用是A.缓解了严重的土地兼并问题B、减轻了地主对农民的剥削C.缓解了均田制被破坏造成的财政问题D.削弱了藩镇割据的经济基础9.唐朝后期,扬州成为全国最繁华的工商业城市。
其原因是①地处大运河和长江交汇处。
是南北交通的枢纽②胡商云集,是对外贸易的重要商埠③受益于经济重心的南移④政治、经济地位超过了当时的长安A、①②③B.①②C.①②④D、②③④10.“川中水车如纺车,以细竹为之。
车首之末,缚以诸筒。
旋转时,低则舀水,高则泻水。
”这种工具出现在A.西汉B.东汉C.曹魏D.唐朝11.王安石变法时所设立的市易务,其主要职责是A.负责市场税收B.核准市场物价C.管理对外贸易D.调节市场物价和商品流通12.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继续发展的主要原因在于A.‘农业生产力进步的促进B、封建生产关系调整的影响C.商品经济繁荣的拉动D.对外贸易扩大的刺激13.据《清朝通典》记载:“我朝削除故明宗室禄田,令与民田—例起科(征税)。
高三中国古代经济练习题

高三中国古代经济练习题一、选择题1. 下列哪个朝代实行了均田制?A. 秦朝B. 汉朝C. 隋朝D. 唐朝A. 长安B. 洛阳C. 扬州D. 成都3. 下列哪项是古代中国的货币形式?A. 布币B. 交子C. 银元D. 纸币A. 宋朝B. 元朝C. 明朝D. 清朝5. 古代中国的“丝绸之路”起点是哪个城市?A. 长安B. 洛阳C. 开封D. 杭州二、填空题1.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以__________为主,实行精耕细作的生产方式。
2. 唐朝时期,__________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
3. 明朝时期,__________的兴起促进了商业经济的发展。
4. 清朝前期,__________是江南地区的重要商业城市。
5. 古代中国的货币制度经历了从__________到纸币的演变过程。
三、简答题1. 简述古代中国农业经济发展的特点。
2. 举例说明古代中国商业经济发展的表现。
3. 简述古代中国货币制度的发展历程。
4. 分析古代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5. 举例说明古代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情况。
四、论述题1. 论述古代中国农业经济与商业经济的关系。
2. 分析古代中国经济发展对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3. 论述古代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创新与变革。
五、史料分析题《史记·货殖列传》:“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1. 这句话反映了古代中国哪个时期的经济现象?2.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
六、判断题1.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一直是以重农抑商为主。
()2. 隋唐时期,坊市制度已经完全取代了前代的市井制度。
()3. 宋代的海上丝绸之路比陆上丝绸之路更为繁荣。
()4. 明朝的“一条鞭法”简化了税收制度,减轻了农民负担。
()5. 清朝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完全阻断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七、连线题1. 均田制().__A. 唐朝2. 税收改革().__B. 北魏3. 海禁政策().__C. 明朝4. 市舶司制度().__D. 宋朝5. 一条鞭法().__E. 隋朝八、名词解释1. 重农抑商2. 坊市制度3. 海上丝绸之路4. 钞关5. 漕运九、地图分析题1. 标出丝绸之路的主要路线。
(人民版)历史必修二专题一中国古代经济史测试题

中国古代经济史测试题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每题2分,共80分)。
1.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这些影响不包括A.促使井田制瓦解B.导致地主阶级兴起C.强化了周王室的统治D.引发改革变法的时代风潮2.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说:“待农而食之,虞(指开发山林川泽等自然资源)而出之,丁而成之,荫而通之。
”并引《周书》的话说:“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财匮少而山泽不辟矣。
”以上材料表明司马迁的经济主张是A.肯定人们的求利活动B.对农工商业一视同仁C.以农为本D.重农轻商3.下列各项符合史实的是A.夏朝时期已广泛使用青铜农具B.青铜制造是夏商和西周手工业的主要部门C.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的标志是铁器的使用D.西汉时期,我国人民创造的铸铁柔化处理技术,比欧洲早2000年以上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地区已普遍使用桔槔来灌溉农田B.秦国修建的都江堰属于交通运输工程C.三国时,马钧改进了翻车,用于水力冶铁D.京杭大运河沟通了长江与黄河,便利了南水北调5.某地发现一座古墓,随葬品有丝织品、景德年间的瓷罐、唐三彩马、活字印刷品、甘薯残渣等,请推断这座古墓的朝代为A.唐朝B.宋朝C.元朝D.明朝6.从经济角度看,秦始皇统一中国最大的作用是A.统一了度量衡B. 有利于人民的生活安定和社会生产的发展C.确立了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D.统一了货币7.北宋前期统治者认为“富室连田阡陌,为国守财尔!缓急盗贼窃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
这表明北宋政府A.大力抑制土地兼并B.纵容土地兼并以便于筹集军费C.准备搜刮百姓以抗辽D.减轻人民负担,限制大地主的特权8.唐朝后期,扬州成为全国最繁华的工商业城市,其主要原因是①地处长江和大运河的交汇处,是南北交通的枢纽②胡商云集,是对外贸易的重要商埠③受益于经济重心的南移④政治、经济地位超过了当时的长安A.①②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9.下列有关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唐朝中期,政府开始征收茶税B.唐代形成了“南青北白”的陶瓷生产格局C.邸店是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D.城市中住宅区和商业区分开布局10.右图所示货币最早在市场流通是在A.唐玄宗开元年间B.唐太宗贞观年间C.唐高祖武德年间D.隋文帝开皇年间11.明清时期商品流通扩展,国内市场扩大,其原因有①农业手工业发展,投放市场的商品的数量增加②地域分工趋势出现③农产品商品化倾向增长④赋役征收的货币化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②③12.施复夫妇开设的机房是资本主义萌芽的体现,主要是因为A.机房生产规模扩大B.机房中分工比较细C.机房中使用雇佣工人D.机房产品投入市场13.下列关于我国历史上商业发展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商朝重视商业,商民善于经商,“商人”源于此B.唐政府允许外商在境内自由贸易C.明初开始禁止国人出海贸易,限制外商来华贸易D.鸦片战争以前中国对英贸易始终处于出超地位14.商周农业的进步,不包括A大量使用青铜农具B种植多种粮食作物C施用各种肥料D农田水利有较大发展15.春秋战国时期,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是①铁农具的使用②牛耕的运用③水利灌溉的发展④封建制度的确立A.④B.①②C.①②③D.①②③④16.战国时期出现的手工业工艺专著是A.《齐民要术》B.《营造法式》C.《考工记》D.《氾胜之书》17.商鞅变法中直接促进封建经济发展的内容是①重农抑商,奖励耕织②统一度量衡③废分封,行县制④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度A.①②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④18.北魏推行的均田制①确认了受田农民对国有土地的占有权和使用权②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自耕农的负担③有利于黄河流域农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④促进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和民族大融合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②③19.唐朝时创制的灌溉工具是A.水排B.桔槔C.筒车D.耧车20. 《新唐书·百官志》载:“两京诸市署:令一人,从六品上;丞二人,正八品上。
中国古代经济史练习题

中国古代经济史练习题1.明代张居正说:“商不得通有无以利农,则农病;农不得力本穑以资商,则商病。
故商农之势,常若权衡。
”这种农商并重的言论A.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B.表现了重农抑商政策的瓦解C.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D.代表了士大夫对商业的态度2.某生分析下表,得出了四项结论,其中正确的是北宋赋税结构变化表①农业税的消长反映农业生产削弱的趋势②非农业税的增长反映工商业的发展③政府财政收入越来越倚仗于非农业税④重农抑商政策已不再实施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3.司马迁在《史记8226;河渠书》记载:“蜀守冰凿离碓,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
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浸,百姓飨其利。
”上述材料描述的水利工程是()A.郑国渠B.漕渠C.都江堰D.白渠4.钱穆认为北魏均田制“用意并不在求田亩之绝对均给,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准。
”如此评价是因为该制度()A.把部分地主的土地分给农民 B.起到过抑制土地兼并的作用C.完全取消了土地买卖 D.没有具体的授田规定5.古代米商做生意时,除了要将斗装满外,还要再多舀上一些,让斗里的米冒着尖儿,这被称为“无尖不成商”。
后来慢慢变成了“无奸不成商”。
该现象突出反映了A.商品经济空前繁荣,商业环境相对宽松B.重农抑商政策提出,商人地位相对低下C.经世致用思想形成,商业理念以钱至上D.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生产关系技高一筹6.唐代曾有“钱荒”现象即铜钱欠缺,导致民间在进行商业交易时没有铜币可以使用。
历史学家分析说成因之一是人们将铜币熔化成铜金属。
对此,较为恰当的理解是A.纸钞已取代铜币成为民间通行货币,故人们将铜币熔铸成其它器物以牟利B.飞钱已取代铜币成为民间通行货币,故人们将铜币熔铸成其它器物以牟利C.因出现铜币面额低于金属价值现象,故人民将铜币熔铸成其它器物以牟利D.“钱荒”原因不可能是人们将铜币熔铸成其它器物,是部分史学家误信史料7.“(江淮之民)其十之一,则坐拥一县之田,役农夫,尽地利,而安然食租衣税者也。
中国古代经济史【一】试题及答案

中国古代经济史【一】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北京的故宫是哪个朝代修建的?- [ ] 元朝- [ ] 明朝- [ ] 清朝- [x] 明朝2. 以下哪个朝代是没有铸造铜钱的?- [x] 秦朝- [ ] 汉朝- [ ] 魏晋南北朝- [ ] 五代十国3. “币制统一”政策始于哪个朝代?- [x] 秦朝- [ ] 汉朝- [ ] 魏晋南北朝- [ ] 五代十国4. “三公”包括以下哪些官职?- [x] 太尉、司徒、司空- [ ] 都督、总管、巡抚- [ ] 太守、太傅、太常- [ ] 令、长、丞5. “洛阳纸贵”指的是哪一个时期的现象?- [ ] 秦汉- [ ] 魏晋南北朝- [x] 唐代- [ ] 宋代二、简答题1. 请简述唐代经济的特征。
- 唐代兴起了“市舶司”,发展海运贸易,奠定了对外开放的基础。
- 开放了丝绸之路,并与西亚、中亚、印度及东南亚等地进行商贸往来。
- 钱粮铁农均具发展。
金属冶炼和铁制钢铁生产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 唐代人口大幅增长,特别是有利于都市经济繁荣和商业发展,造就了大量富商巨贾。
2. 请简述南北朝时期经济发展状况。
- 南北朝时期天灾频繁,加上战乱不断,农业收成大幅下降,人口锐减。
- 工业与商业企业发展出现一定程度的滞缓。
士族经济继续发展,民族资本主义萌芽。
三、论述题请论述商鞅变法与秦朝的经济发展。
- 商鞅变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集中国家权力、推行士族统治的改革。
- 商鞅变法中的法家思想,提出了“以法治国”、“法者政之极”等对中国政治制度和思想形态进行了深刻的发掘和定义,为后世政治体制和法律思想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 商鞅变法中取消井田制,实现土地私有制,推动优势农业的形成和发展。
- 商鞅变法还大力发展工业和商业,使秦朝经济得以腾飞。
所以,商鞅变法是中国古代经济制度变革的重要事件之一。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经济》测试题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经济》测试题一、选择题1.北宋出现了最早的纸币—交子,南宋、元朝、明朝政府都曾大力推行纸币,可是迅速贬值,到明中期基本放弃纸币,取而代之的则是从民间贸易发展起来的白银;白银的使用日益普遍,并最终作为主要支付手段获得政府认可。
从力推纸币到最终使用白银主要反映了A“重农抑商”政策的破产 B.政府对贸易的控制加强C.政府对贸易的控制遇挫D.中国的银矿产资源丰富2.中国古代的官营手工业素称发达,在冶金、制瓷、纺织等行业中,一直处于领先地位。
官营手工业的产品大多精美,质量上乘。
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工匠优秀,积极性高B.生产不计成本C.市场需要高质量的产品D.国家权力的支持3.从地方行政组织来看,吕思勉先生把古代中国划分为“部落时代”“封建时代”“郡县时代”这三个先后相继的时代。
其中与“封建时代”相对应的经济形态或经济政策是( ) A.原始农业 B.重农抑商 C.工商食官 D.工商皆本4.东汉文物《侍廷里父老僤买田约束石券》记载了东汉某乡里百姓为解决负责集体事务的“里父老”所需经费,共同出钱买田82亩,以里官为首成立“僤”,并规定此田的所有权归“僤”,使用权归“里父老”。
这反映了当时()A.世家大族控制了乡里基层政权B.民众支持地方公共秩序的构建C.中央政令难以畅达乡里 D.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成为普遍现象5.“乡村纺织,尤尚精敏,农日殴之时,所出布匹,日以万计。
以织助耕,女红有力焉”。
材料主要表明()A.家庭手工业有了较大发展 B.自然经济受到了明显冲击C.重农抑商的观念有所淡化 D.资本主义萌芽出现6.唐代,尚书省之下设有工部,“掌天下百工、屯田、山泽之政令”。
工部之下又设有工部司,“掌经营兴造之众务,凡城池之修浚、土木之缮葺、工匠之程式,咸经度之”。
由此可见在唐代( )A.尚书省是三省之中最重要的部门 B.官营手工业在手工业中处于垄断地位C.手工业行业和种类已经非常繁杂 D.尚书省是官营手工业的最高政务部门7.万历《旌德县志》风俗志云:“成宏以前,人心甚古,乡里之老有垂白不识县官,嘉靖以后,渐变渐靡,舍本而务末,于是百工技艺之人,商贩行游之徒,皆衣食于外郡,逐利于绝徼,亦其势使然也。
高考历史-古代中国的经济-专题练习(含答案与解析)

高考历史专题练习古代中国的经济1.公元前246年秦国修建郑国渠之后,该灌区面积为4万余顷,粮食亩产达到6石4斗,而当时其他诸侯国;粮食单产普遍只有1石5斗左右。
这反映出()A.粮食在民间的价格随之降低B.其他诸侯国社会经济大幅度衰退C.秦国农业生产技术进步较大D.农业发展为秦国统一奠定了物质基础2.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牛耕大量退出。
代表唐宋时期先进生产力的江东犁,到明清时已被铁搭(一种用人力操作的耕垦农具)所取代。
与这一现象无关的是()A.人口增长快,剩余大量劳动力B.使用牛耕的成本太高C.农耕经济的分散性和封闭性D.大量高产作物的引进3.新航路开辟后,美洲白银涌入世界各地。
一位葡萄牙商人说,白银在全世界游荡,直至流到中国,它留在那里,好像到了它的天然中心。
对白银流入并留在中国的原因解释正确的是()①中国政府积极鼓励对外贸易②中国手工业生产领先世界③中国“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④中国仍是世界市场的中心A.①②B.②③C.②④D.①④4.马克思指出:“数百万(小农)家庭……的生活方式、利益和教育程度……就这一点而言,他们是一个阶级。
而各个小农彼此间只存在地域的联系,他们利益的同一性并不使他们彼此间形成共同关系,形成全国性的联系,形成自己的政治组织,就这一点而言,他们又不是一个阶级。
”马克思在这里想要说明的是()A.小农经济的分散性特点B.小农不能划分到阶级中C.小农国家意识比较淡薄D.小农应当建立政治组织5.根据张履祥《补农书》中所载资料,明朝末期江南地区农村家庭的投资结构如下图所示:这反映出此时江南的农业()A.经营更趋市场化B.减少犁耕依赖C.生产日趋专业化D.注重精耕细作6.商周时期,土地归国家所有,贵族组织奴隶、平民进行农业生产;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了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这两种耕作方式()A.都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B.都引发了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C.都与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D.都实行家庭为单位的经营方式7.唐朝法律曾详细规定了对宰杀耕牛的处罚,杀自家牛者也要判一年徒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史经济专练习题1一、选择题:1.先秦时期,引起“一人踏耒而耕,不过十亩”到“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变化的根本原因是()A.国家走向统一B.分封制的瓦解C.土地私有制的确立D.铁器牛耕的推广2.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一直有着美好愿望——“五谷丰登”和“六畜兴旺”。
这也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是()A.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日益完善B.采用男耕女织的经营模式C.有家畜养殖业的传统D.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3.水利工具是农业进步的基础,比较水力筒车与脚踏翻车的进步之处在于()A.促进水资源合理利用B.既能灌溉又能排涝C.能够利用水利鼓风冶铁D.灌溉时节省了人力4.山西出土的春秋时期青铜酒器牛尊,牛鼻穿有环,考古学家据此可推断出()A.春秋时期贵族有酗酒之风,在牛鼻上装环便于拖曳B.春秋时期牛已被牵引从事耕作C.青铜制造业背离礼制的传统,注重生活化D.青铜工艺水平高超,能艺术化地表现动物形象5.在中国古代,“易于耕种的纤细黄土,能带来丰沛雨量的季候风和时而润泽大地,时而泛滥成灾的黄河,是影响中国命运的三大因素。
它们直接或间接地促使中国要采取中央集权式的官僚体系。
”维系这种中央集权的经济基础是()A.小农经济B.佃农经济C.庄园经济D.商品经济6.“代田法”是先把田地开成一条条深宽各一尺的垄和沟。
第一年把庄稼种在沟里,出苗后,逐渐把垄上的草和土培到苗根上。
第二年在原来的垄上,再如法开沟载种。
这反映出古代农业生产技术的特点是()A.家庭为单位B.男耕女织C.休耕轮作D.精耕细作7.一项考古统计表明,我国新石器时代稻谷遗存120余处,其中长江流域90余处,黄河流域12处,另有闽、浙、台数处。
炭化粟粒、粟壳遗存40余处,分布于山东、河北、浙江、新疆等省区。
据此可以推断①我国已由采集进入种植的时代②我国的原始农业南北各具特色③南北之间粮食品种已有交流④我国北方种植粮食早于南方()A.①③B.①②③C.②④D.①②④8.“今也农夫之所以早出暮入,强乎耕稼树艺。
多聚菽粟,而不敢怠倦者,何也?曰:彼以为强必富,不强必贫;强必饱,不强必饥,故不敢怠倦。
”通过以上材料可以看出①小农拥有简单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②农民必须起早贪黑,辛勤劳作,才能维持基本生活③封建政府的重压下,小农劳动强度大,生活极其艰辛④小农经济始终对封建社会的发展起到阻碍作用()A.①②④B.②③C.①②③D.①②③④9.历史记载:洛阳有丰都、大同和通远三市。
“市四壁有四百余店,招致商旅,珍奇山积”由此推断出洛阳繁盛的时期是()A.秦汉B.隋唐C.宋元D.明清10.明清是我国社会经济的转型时期,这一转型主要体现在()A.区或行业新的社会分工的出现B.晋商和徽商等商帮的出现C.生产规模扩大和产品质量的提高D.“机户出资,机工出力”雇佣关系的出现11.据史书记载,江西景德镇制瓷业分工极细。
明万历年间“(景德)镇上佣工,皆聚四方无籍游徒,每日不下数万人”。
这一记载包含的历史信息主要有①流动人口众多②制瓷业发达③佣工主要为地主做农活,打短工④出现资本主义萌芽()A.①②③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④12.黄宗羲认为:“……此古圣王崇本抑末之道。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商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这段材料反映思想的根源是()A.商品经济繁荣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并缓慢发展B.小农经济在这一时期的继续发展C.历代重农抑商政策的推动D.工商业也成为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13.苏州碑刻博物馆的《永禁机匠叫歇碑》,是清朝雍正年间机户为禁止机匠聚众叫歇(罢工),勒加(工)银而立。
下列直接反映了该碑刻包含的历史信息是①重农抑商的经济思想②我国资本主义萌芽最早兴起于苏州③资本主义萌芽时期手工业中劳资斗争④中国早期雇佣工人为改善经济待遇而开展斗争()A. ②③④B. ①②③④C. ②③D. ③④14.对“广州一口通商”理解不正确的是()A.反映了“闭关锁国”政策B.是封建小农经济的必然产物C.是民族自卫思想的产物D.利于对外贸易,社会进步15.唐人张籍在《贾客乐》中写道:“年年逐利复习东,姓名不在县籍中。
农夫税多长辛苦,弃业宁为贩宝翁。
”该诗反应的现象是()A.商人经商获利刺激农民弃农经商B.商人好逸恶劳,弃农经商C.农民赋税沉重,被迫弃农经商D.唐朝商业繁荣,农业落后16.清代人黄遵宪在《番客篇》中写道:“国初海禁严,立意比驱鳄。
借端累无辜,此事实大错。
”以下对此诗中提到的“国初”之政策所做的分析不正确的是()A.该政策禁止任何人的海外经商活动B.这是闭关锁国政策的体现C.主观上是有维护清朝统治的意思D.这是重农抑商政策在特点历史时期特定领域的体现17.唐代诗人姚合诗曰:“客行野田间,比屋皆闭户。
借问屋中人,尽去做商贾。
”此诗反映的社会现象是()A.社会动荡,田野荒芜B.区域性商人集团形成C.重商抑农政策的推行D.商业的繁荣发展18.“大街小巷叫卖食品杂物的小贩‘吟叫百端’,大小商店铺席连绵不断,夜市直至三更尽,五更又开晓市。
”上述现象最早出现于()A.西汉长安B.唐朝前期洛阳C.北宋开封D.南宋临安19.据资料统计:在明朝后期至清朝前期200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拥有一流城市和最为密集、完善的市场网络的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区域。
然而当时它却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
材料中“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的准确理解是()A.因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而丧失世界贸易中心地位B.大河流域农耕文明不适于工商业发展C.没有转化为资本主义发展所需要的资本和市场D.中国没有出现西方式的工业文明20.拉尔夫在《世界文明史》一书中说:“明清时期,商业革命和技术进步都未能给中国带来彻底改变社会的革命影响。
”二者未能彻底改变中国社会的根本原因是()A.封建专制主义空前加强B.封建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C.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束缚了人们的创新精神D.中西方的交流完全断绝21.明清时期,京杭大运河沿岸出现了许多山陕会馆。
下列对这一历史现象解释正确的是()A.会馆是政府设立的管理商业贸易的税务场所B.会馆的出现是各地政府重视商业贸易的表现C.会馆是同一地域的商贾交际聚会的重要场所D.会馆是政府设立的处理商人与政府关系的机构22.明清时期的晋商和徽商在发展过程中,经营范围都不断扩大,活动地域也不断延伸,这说明①商品经济有开拓性、开放性特点②晋商和徽商富于开拓精神③晋商和徽商有自己独到的经营方式④当时统治者已取消重农抑商政策()A. 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23.2008年,《奇迹天工——中国古代发明创造文物展》在中国科技馆新馆开展,新“四大发明”首次集体亮相。
其中被誉为“出现最早、应用最广、传播最远、技术最高。
”的发明应该是A. 瓷器B. 丝绸C. 青铜D. 酿酒24.外来饮食文化对中国产生了重要影响,新的蔬菜、粮食品种不断地进入百姓饭桌,其中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而从美洲带到中国的是()A.马铃薯、玉米B.烟草、小麦C.葡萄、土豆D.甘蔗、水稻25.在封建社会,自耕农这一阶层是很不稳定的,经常分化。
导致自耕农“经常分化”的因素有①赋役负担②自然灾害③地主盘剥④土地兼并()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26.明代沉船“南澳一号”发掘引起社会关注,学生以此为题进行研究性学习,搜集的一条史料是:“(明中后期,有大臣)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不得往日本……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
奉旨允行,几三十载”。
对该史料理解最恰当的是()A.明代没有民间的海外贸易B.明政府曾奉行重商主义政策C.明政府曾有条件地允许海外贸易D.明政府从此废除“海禁”政策27.唐代许多官员开设邸店,后政府规定:“五品以上,不得入市”,这说明了()A.唐朝政府鄙视商业B.唐朝商业不发达,不需要太多邸店C.政府严格限制商业发展,不允许商人抬高地位D.唐朝陆路商运发达,邸店生意兴隆,许多官吏参与争利28.下面是明代苏杭地区居民的职业结构为自耕农佃农占24%、工场工人占36%、商人占30%、工场主占10%。
从中解读出的正确信息有①自然经济已经瓦解②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③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④丝织业发展()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③④D.②③29.2007年1月,央视《艺术品投资》栏目举办的“2007民间寻宝记——走进丹阳”在评选“十大宝物”时发生意外:礼仪小姐展示一面战国青铜镜时不慎失手,古镜当场被摔碎。
瞬间,人们都惊呆了。
央视工作人员、礼仪小姐和专家都赶紧在地面上捡拾碎片,栏目负责人当场承诺将邀请著名的青铜器修复专家贾文忠修复古镜。
该青铜镜之所以受到这样的珍视,主要在于它的①艺术价值②历史文化价值③工艺价值④文学价值()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30.明清时期,商品货币经济空前繁荣,通过土地买卖广占田土的现象日益普遍,“上自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莫不志在良田”。
这一现象的直接影响是()A.首次对土地私有制给予全面肯定B.促进了租佃土地经营方式的产生C.为均田制的推行提供了有利条什D.推动了土地私有制的进一步发展31.张强同学向图书馆借阅《红楼梦》《苏州府志》《天工开物》三本书,计划写一篇小论文。
下列选项最有可能成为这篇论文主题的是()A.唐代苏州的风俗B.元代的海外贸易C.明清江南的手工业D.晚清的文学创作32.康熙年间大力推行鼓励垦荒的措施,至乾隆时已经是“人民户口百倍于前。
地无不耕之土,水无不网之波,山无不采之木石,而终不足以供人之用。
”以下各项对材料和右图理解不正确的是()A.农具的革新推动了荒地开垦B.垦荒活动需要得到政府许可C.清朝人口增长导致人地矛盾D.垦荒对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33.都江堰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它出现于()A.西周B.战国C.秦朝D.汉朝34. “今是土之生五谷也,人善治之,则亩益数盆,一岁而再获之。
”(《荀子·富国》)根据材料可以得出当时农业生产具有的特点是()A.小农经济B.精耕细作C.铁犁牛耕D.自给自足35.文献记载“钢铁是杂炼生(生铁)鍒(熟铁)为刀镰者。
”此文献提到的金属冶炼技术发明于( )A.春秋战国时期B.两汉时期C.魏晋南北朝时期D.隋唐时期中国古代史经济专练习题1参考答案1.D2.D3.D4.B5.A6.D7.B8.B9.B 10.D 11.D 12.A 13.D 14.D 15.C 16.A 17.D 18.C 19.C 20.B 21.C 22.B 23.B 24.A 25.B 26.C 27.D 28.D 29.B 30.D 31.C 32.A 33.B 34.B 35.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