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练习题

合集下载

最新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练习题

最新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练习题

1.4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一、选择题1.中国历史上封建社会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始于( )A.西周实行工商食官B.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C.秦始皇统一度量衡D.西汉实行盐铁官营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

商鞅变法最先提出重农抑商政策。

答案:B2.元代陆友仁《研北杂志》载:“世所谓正月三日为田本命。

”明末清初周亮工《因树屋书影》载:“吴俗以正月三日为田生日。

”上述记载反映了( ) A.重农主义经济思想B.古代封建迷信盛行C.农业生产的落后状况D.人地矛盾异常尖锐解析:材料中的“为田本命”“为田生日”反映了“民以食为天,国以农为本”的传统理念,属于重农主义经济思想。

其他几项都不符合此意。

答案: A3.某同学在图书馆查阅资料时,发现了中国古代某地居民的一份职业结构表A.汉代江南地区B.明代苏杭地区C.宋代太湖地区D.唐代关中地区解析:佃农比例较高,表明租佃制的盛行;工场主和商人的比例较高,表明工商业的发展。

综合上述信息判断选B项。

答案: B4.清朝乾隆时“富商巨贾挟其重资,多买田地,或数十顷,或数百顷”。

其影响是( )A.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B.影响手工业扩大再生产C.使手工业品缺乏市场D.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解析:本题考查“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

乾隆时期富商大多将钱财用来买田置地,这影响了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答案: D5.“夷货非衣食所需,可谓中国不缺耶。

绝之则内外隔而构之衅无由生矣,夷虽欲窥伺我也,何可得哉!”《海防纂要·卷七》中这则史料反映出当时统治者推行的政策是( )A.重文轻武B.重本轻末C.闭关锁国政策D.避战自保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和阅读分析的能力。

注意材料出处《海防纂要·卷七》,再结合材料中的“夷”等信息,可以看出当时统治者对“外夷”持防范的态度,采取了闭关锁国的政策,故答案为C。

答案: C6.读《清代中期农业税与工商杂税变化趋势图》,从中我们可得到的信息包括( )①农业税相对稳定②工商杂税逐渐增长并超过农业税③商品经济发展④导致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A.①②③④ B.①②③C.②③④ D.①②④解析:本题选取清代中期农业税与工商杂税的变化趋势图,要注意观察变化,④导致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表述不正确,排除含④的A、C、D三项。

高一历史课时练习: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人民必修

高一历史课时练习: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人民必修

1.4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1.“商贾大者积贮倍息,小者坐列贩卖……故其男不耕耘,女不蚕织,衣必文采,食必粱肉,亡农夫之苦,有阡陌之得。

”材料反映了()A.商人的逐利投机行为B.男耕女织方式的瓦解C.商人富裕祥和的生活D.作者的重农抑商思想解析:材料揭示“商贾”“不耕耘”“不蚕织”,却“衣必文采,食必粱肉”这一不正常现象,重点在于批判商人囤积居奇,投机取巧的现象,故选D。

答案:D2.《九章算术》系统总结了战国、秦、汉时期的数学成就,其中《均输章》第27题为:“今有人持米出三关,外关三而取一,中关五而取一,内关七而取一,余米五斗。

问本持米几何?”答曰:“十斗九升八分之三。

”该材料实质上反映了这一时期() A.以征收实物税为主B.推行抑商政策C.各关口的关税税率不尽相同D.农民的负担较重解析:材料中“出三关”“余米五斗”“持米”“十斗九升八分之三”,可见关税50%以上,商品税率非常重,这反映的实质就是封建政府抑制商业的发展,推行抑商政策,选择B 项。

A、C两项并非实质,D项在材料中不能反映。

答案:B3.下列材料能够体现出中国古代专制政府抑商政策的是()A.(汉)“开关梁,驰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B.(唐)“客行田野间,比屋皆闭户。

借问屋中人,尽去作商贾”C.(宋)“商藉农而立,农赖商而行,求以相辅,而非求以相病,则良法美意”D.(清)“士之子恒为士,商之子恒为商”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抑商政策。

“商之子恒为商”表明对商人的歧视和身份限制,D 项正确。

答案:D4.清朝时,民间流传一首《武夷山采茶歌》,歌词曰:“清明过了谷雨边,背起包袱走福建。

……茶叶下山出江西,吃碗青茶赛过鸡。

采茶可怜真可怜,三夜没有两夜眠。

茶树底下冷饭吃,灯火旁边算工钱。

武夷山上九条龙,十个包头九个穷。

年轻穷了靠双手,老来穷了背竹筒。

”材料说明()①清代一些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形成专业生产区域②清代一些手工业部门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③清代福建茶叶主要从江西销往海外④制茶业以手工劳动为主,劳动者生活艰苦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解析:本题考查清代经济的发展,可用排除法。

高一历史练习: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人民必修

高一历史练习: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人民必修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一、选择题1.《齐民要术·序》中写道:“舍本逐末,贤者所非。

日富岁贫,饥寒之渐,故商贾之事,阙而不录。

”此段话表明作者A.写作目的是发展商品经济 B.具有重农抑商的思想C.告诫统治者应舍本逐末 D.提倡工商皆本【答案】B2. 1776年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说到:“中国向来是世界上最富的国家,就是说土地最肥沃,耕作最精细,人民最多而且最勤勉的国家。

然而,许久以来,它似乎就停滞了。

今日关于中国……的报告,与500年前视察该国的马可·波罗的记叙比较,几乎没有什么区别……中国的财富就已完全达到了该国法律制度允许的发展程度。

”由此亚当·斯密认为中国经济停滞的根源是A.农耕经济的落后 B.西方国家的侵略C.人口压力的沉重 D.封建专制制度的束缚【答案】D3.雍正年间“……各省青蓝布匹……染色之后,必用大石脚踹砑光。

即有一种之人,名曰包头,置备菱角样式巨石、木滚、家火房屋,招集踹匠居住,垫发柴米银钱,向各店领布发碾。

每匹工价银一分一厘三毫,皆系各匠所得……”这段话反映的是A.官营手工业经营状况B.以织助耕的小农经济C.集中生产的雇佣劳动D.近代企业已初具规模【答案】C4.清代学者陶煦说:“金宝庐舍,转瞬灰烬,惟有田者,岿然而独无恙。

故上自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之俦,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

”这种观点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的直接影响是A.土地兼并现象盛行 B.“以末致富,以本守之”的社会风气盛行C.小农经济的瓦解 D.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答案】A5.清人黄遵宪在《番客篇》中写道:“国初海禁严,立意比驱鳄。

借端累无辜,此事实大错。

”材料中清朝实行的政策对社会发展的最大影响是A.强化了自然经济的稳定性和封闭性B.妨碍了海外市场的拓展C.严重影响了政府的财政收入D.丧失了与西方商业竞争的能力【答案】A6.明嘉靖、万历年间,张居正提出“商不得通有无以利农,则农病;农不得力本穑以资商,则商病。

高一历史古代的经济政策试题

高一历史古代的经济政策试题

高一历史古代的经济政策试题1.春秋战国时期,出现范蠡、吕不韦等影响各国政局的大商人。

这反映出( )A.官府控制商业B.西周宗法制瓦解C.商人社会地位提高D.重农抑商政策开始形成【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再现再认能力,比较简单。

从材料“春秋战国时期,出现范蠡、吕不韦等影响各国政局的大商人”可以看出商人社会地位的提高。

所以答案选C。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的商业发展2.宋代出现了“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的现象,这反映了当时 ()。

A.财产平均分配B.禁止土地买卖C.实行土地国有化D.土地所有权转移频繁【答案】D【解析】题干材料信息说明土地兼并严重,土地所有权不固定。

故选D项。

3.下列言论中,最符合中国古代明清时期国家基本经济政策的是 ()。

A.“农为天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B.“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C.“待农而食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D.“商藉农而立,农赖商而行”【答案】A【解析】明清时期统治者继续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分析四个选项,A项描述的即是“重农抑商”。

4.宋人陈亮说:“古者官民一家也,农商一事也……商藉农而立,农赖商而行,求以相辅,而非求以相病,则良法美意,何尝一日不行于天下哉?”这种言论表明()。

A.商业与民生的关系密切B.商人地位有了很大提高C.重农抑商政策有所调整D.商税成为政府主要收入【答案】A【解析】题干论述了农商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没有涉及商业政策和税收问题,商人地位提高是与政策比较得出,与题干不符。

最符合题干的是A项。

5.清朝长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这一政策不仅阻碍了中国海外市场的开拓,也使中国进一步失去了走向工业文明的契机。

对“闭关锁国”政策的准确理解是()。

A.禁绝一切海外贸易B.严格限制海外贸易C.禁绝一切对外交往D.严格限制与英国交往【答案】B【解析】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不是绝对禁止海外贸易,而是严格限制,故选B项。

【一课一练】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一课一练】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高三历史一课一练(14)四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1、(宁波效实中学期中)19、“私通外夷,已有禁例。

近岁官员、军民不知遵守,往往私造海舟,假朝廷干办为名,擅自下番,扰害外夷或诱引为寇……尔宜申明前禁,榜谕沿海军民,有犯者许诸人首告,得实者给犯人家货之半。

”(《明宣宗实录》)。

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①明朝前期私人海外贸易已有一定规模②海禁政策根源于私人海外贸易的兴盛③明朝前期严格禁止所有的对外贸易④海外贸易的丰厚回报使官民铤而走险A.②③④B. ①②③C.③④D.①④2、(宁波效实中学期中)20、“从整体上说,中国大部分时间是重农不抑商,农业固然受到重视,但商业也并没有受到抑制,私人工商业一直有充分发展的空间。

”能为这一观点提供佐证的是()①商鞅变法“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②汉高祖“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③宋太宗“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算”④明清“商贾捐资,建设会馆,便往还而通贸易”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3、(杭州重点中学第一学期期中)3.下列言论观点与商鞅变法确立的经济原则相符的有①“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奴)”②“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③“商籍农而立,农赖商而行”④“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④D.①②4、(慈溪第一学期期中)1.司马迁在其《史记·货殖列传》中说:“夫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此言末业,贫者之资也”。

材料反映了A.汉代统治者重农抑商的经济思想 B.汉代贫苦百姓普遍通过经商致富C.司马迁的重商思想 D.汉初工商业发展影响农业生产5、(慈溪第一学期期中)4.广东地区在唐朝时“岭南之田,所种惟稻”,到了清朝前期,“乡民以种稻收薄,故为它种(棉花,甘蔗,桑树)以为利。

”这一变化带来的影响是A.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B.农村经济结构发生变化C.小农经济开始逐渐解体 D.缓解了人多地少的矛盾6、(慈溪第一学期期中)6.清朝乾隆、嘉庆年间在广东顺德流行的一首《竹枝词》写到:“呼郎早趁大冈墟,妾理蚕缫已满车;记问洋船曾到几,近来丝价竟何如?”这反映了A. 男耕女织的自给自足的生活B. 清政府放弃了闭关锁国政策C. 海外贸易刺激了国内丝织业生产D. 丝织业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7、(慈溪第一学期期中)7.余英时在《士与中国文化》一书中指出“15世纪以来,弃儒就贾是中国社会史上的普遍的新现象。

高三历史专项训练试题:古代中国主要的经济政策

高三历史专项训练试题:古代中国主要的经济政策

专项训练试题:古代中国主要的经济政策一、单选题1.《吕氏春秋•上农》中记载:民农则朴,朴则易用,易用则边境安;主位尊。

民舍本而事末则好智,好智则多诈,多诈则巧法令,以是为非,以非为是。

材料表明()A. 重农抑商政策利于国泰民安B. 该思想对商业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C. 侧面反映出商业的悠久历史D. 商业发展是社会变革的根源2.汉初,盐、铁由私人经营,国家设官征税,一些大商人借机垄断关乎国计民生的行业,造成国家财政收入困难。

汉武帝时期,颁布盐铁官营和均输平准的政策,将盐铁经营和市场物资供应纳入国家工商管理体制之下。

材料说明汉武帝()A. 有效解决了国家的财政问题B. 认识到国家干预经济的重要性C. 有效打击了商人的投机行为D. 积极谋求社会秩序的稳定3.唐中叶以后,封建正统思想的代表人物陆贽主张“劝农”“固本业”,同时认为,“商农工贾,各有所专”,把“通商务农”看成立国和治国的基本措施。

白居易也强调“使百货通流,四人交利”,使得“务本者致力”,“趋末者同心”。

这反映出当时A. 农业立国指导思想根本动摇B. 农本商末观念根深蒂固C. 工商业经济的作用得到肯定D. 商业发展环境不断恶化4.唐高祖明确规定“食禄之家,不得与下人争利”;太宗两次颁布敕令,禁止五品以上的高级官员出入市场;武宗亦强调 :“受禄之家,食禄而已,不与人争业,然后利可均布,人可家足。

”这表明唐代()A. 官员经商行为得到了有效控制B. “重农抑商”政策开始瓦解C. 政府力图维护社会的商业秩序D. 注重维持社会的等级制度5.“籍礼”原是村社中每逢某种农业劳动开始前,由首领带头举行的集体耕作仪式,行籍礼时,有天子亲执未耙在籍田上三推或一拨,表示先天下而耕种。

这一礼仪在《国语》、《汉书》、《唐书》中均有记载。

这反映了()A. 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B. 井田制逐步走向瓦解C. 古代重农思想的盛行D. 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6.侯建新在《社会转型时期的西欧和中国》中指出:“他们(徽商)一方面耗费巨额利润来促使自己缙绅化,另一方面又将大量财富抛向非生产领域,诸如购置族田、建祠、修家谱,以及提倡程朱理学等……这样的商品经济,实质上只能补充和强化自然经济。

古代 经济政策练习题

古代 经济政策练习题

1.4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练习题1.《管子·侈糜》中说“市也者,劝(意指‘推动生产’)也;劝者,所以(本业)起。

本善而末事起。

不侈,本事不得立。

”据此材料判断,下列结论最符合管子经济思想的是()A.刺激消费,推动生产B.主张节俭,反对奢侈C.重视农业,抑制商业D.劝课农桑,提倡积累2.西汉初年,政府规定商人不得衣丝乘车,不得为官。

这反映了汉初政府实行的政策是() A.海禁B.抑商C.奖励农耕D.整顿吏治3.下列言论中,最符合中国古代明清时期国家基本经济政策的是()A.“农为天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B.“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C.“待农而食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D.“商藉农而立,农赖商而行”4.清人陶煦在《租核·推原》中写道:“金宝庐舍,转瞬灰烬,惟有田者,岿然而独无恙。

故上自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

”导致陶煦形成这一观念的主要根源应该是()A.重农抑商政策B.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C.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D.商品经济的繁荣5.有学者论:“政治权力型经济在中国历史上表现得最为突出,最为典型。

”这种经济形式在古代中国的表现有()①盐铁官营制度②早市夜市出现③商人群体形成④“重农抑商”政策A.①④B.②③C.①②④D.①③④6.清朝规定:“如有打造双桅五百石以上桅式船只出海者,不论官兵民人,俱发边卫戍军。

”材料反映了清朝推行的政策是()A.固守重农抑商的政策B.保护远洋渔业C.加强对人民控制D.海禁、闭关锁国政策7《明史·食货五》记载,永乐初,西洋刺泥国回回哈、只马哈没奇等来朝,附载胡椒与华商互市,有司请征其税,为皇帝所拒绝,并发表议论说:“商税者,国家抑逐末之民,岂以为利?今夷人慕义远来,乃侵其利,所得几何,而亏辱大体多矣。

”这说明()A.皇帝推行好客之道B.华夷思想根深蒂固C.清初海禁政策松弛D.中外贸易盛况空前8.汉初“驰山泽之禁”,吴王刘濞得以“专山泽之饶”,势力日增。

历史人民版2课后训练:专题一四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含解析

历史人民版2课后训练:专题一四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含解析

课后训练四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一、选择题1.下列言论能够反映我国古代占统治地位经济政策的是()。

A.“是故工商盖皆本业也" B.“上农除末,黔首是富”C.“乡农卖丝争赴市(场)" D.“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2.明代中后期,小说“三言二拍”第一次将商人当作被歌颂的对象。

这一现象说明()。

A.商人社会地位提高B.重农抑商政策废弃C.官营商业渐趋消亡D.私营商业发展受阻3.(2011·福建文综)《汉书·食货志》记载:“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

"这表明( )。

A.朝廷重农,百姓抑商B.上至朝廷下至百姓皆重农抑商C.百姓皆重商轻农D.重农抑商政策出现上下相背离倾向4.桑弘羊上书汉武帝说:“今意一总盐铁,非独为利也,特以建本抑末,离朋党,禁淫侈,绝兼并之路也。

"桑弘羊建议由国家管理盐铁的目的不包括( )。

A.增加政府财政收入B.落实重农抑商政策C.加强对人民的统治D.巩固封建统治秩序5.(原创)清朝诗人黄遵宪在《番客篇》中说:“国初海禁严,立意比驱鳄。

借端累无辜,此事实大错.”下列对“国初海禁"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A.禁止一切中外贸易活动B.闭关锁国政策的具体体现C.主观上为了维护清朝统治D.重农抑商政策的特定表现6.1656年,清廷“严禁商民船只私自出海",并“不许片帆入口”,同时颁布了“迁海令”,在沿海制造无人区。

该政策的最大影响是()。

A.打击了中国航海业B.丧失了外贸主动权C.影响了商民的收入D.脱离了世界发展大势7.(2011·福建莆田高三月考)明中期以后,政府开始在江南地区大规模加派丝织品,尤以嘉靖、万历年间为甚。

由于派织数量远远超出官营作坊的生产能力,各地方织染局为了完成任务,便纷纷实行“机户领织”制度。

这是一种通过中间包揽人、利用民间机户生产的“加工定货"的生产形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4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一、选择题
1.中国历史上封建社会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始于( )
A.西周实行工商食官B.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
C.秦始皇统一度量衡D.西汉实行盐铁官营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

商鞅变法最先提出重农抑商政策。

答案:B
2.元代陆友仁《研北杂志》载:“世所谓正月三日为田本命。

”明末清初周亮工《因树屋书影》载:“吴俗以正月三日为田生日。

”上述记载反映了( ) A.重农主义经济思想B.古代封建迷信盛行
C.农业生产的落后状况D.人地矛盾异常尖锐
解析:材料中的“为田本命”“为田生日”反映了“民以食为天,国以农为本”的传统理念,属于重农主义经济思想。

其他几项都不符合此意。

答案: A
3.某同学在图书馆查阅资料时,发现了中国古代某地居民的一份职业结构表
A.汉代江南地区B.明代苏杭地区
C.宋代太湖地区D.唐代关中地区
解析:佃农比例较高,表明租佃制的盛行;工场主和商人的比例较高,表明工商业的发展。

综合上述信息判断选B项。

答案: B
4.清朝乾隆时“富商巨贾挟其重资,多买田地,或数十顷,或数百顷”。

其影响是( )
A.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
B.影响手工业扩大再生产
C.使手工业品缺乏市场
D.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解析:本题考查“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

乾隆时期富商大多将钱财用来买田置地,这影响了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答案: D
5.“夷货非衣食所需,可谓中国不缺耶。

绝之则内外隔而构之衅无由生矣,夷虽欲窥伺我也,何可得哉!”《海防纂要·卷七》中这则史料反映出当时统治者推行的政策是( )
A.重文轻武B.重本轻末
C.闭关锁国政策D.避战自保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和阅读分析的能力。

注意材料出处《海防纂要·卷七》,再结合材料中的“夷”等信息,可以看出当时统治者对“外夷”持防范的态度,采取了闭关锁国的政策,故答案为C。

答案: C
6.读《清代中期农业税与工商杂税变化趋势图》,从中我们可得到的信息包括( )
①农业税相对稳定②工商杂税逐渐增长并超过农业税③商品经济发展④导致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解析:本题选取清代中期农业税与工商杂税的变化趋势图,要注意观察变化,④导致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表述不正确,排除含④的A、C、D三项。

答案:B
7.清顺治十八年(1662年),清廷强迫云台山、高公岛、东西连岛等地居民内迁,规定“片帆不许入海”。

这反映了清政府实行( )
A.工商皆本政策B.重农抑商政策
C.海禁政策D.盐铁官营政策
解析:本题考查对题干材料的理解。

根据“居民内迁”、“片帆不许入海”可知只有C项符合题意。

答案:C
8.清初曾经规定:“一户所领之织机不得逾百张,以抑兼并,过则有罚。

”这一规定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资本主义萌芽继续缓慢发展B.清政府大力扶持纺织业发展
C.专制统治阻碍资本主义萌芽D.政府限制手工工场的规模
解析:材料显示的是对手工工场规模的限制这一现象而题干要求的是实质,这一现象的背后是统治者为维护封建统治限制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答案:C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醒世恒言》叙述:明朝浙江淳安县的一个小地主,依靠仆人贩售油漆等物品,致富数千金,于是购置田产,居为大地主。

又有苏州王宪,出身于大地主家庭,经营了一个玉器店铺,更富裕了。

材料二《郑氏规范》介绍,大地主郑氏家族的条规规定:“佃人用货币折租。


材料三《清代全史》叙述:杭州人张翰的祖先在成祖末年(明朝)购织机一张,从事纺织,忻织泞布精良,“每下一机,人争鬻之”,因此获利甚多,后来织机发展到二十余张。

请回答:
(1)以上材料,反映了明朝什么社会经济现象?
(2)材料中提及的人物从事的经济活动有哪几种?上述经济活动对明朝社会经济发展各有什么影响?
(3)哪一种经济活动是当时社会经济的主流?为什么?
解析:回答第(1)问应根据材料指出明朝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第(2)问要围绕商业活动和兴办手工工场两个方面回答;第(3)问还应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活动方面去思考。

答案:(1)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2)经营商业活动、兴办手工工场: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从事封建地租剥削: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3)投资田产是当时经济活动的主流,因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