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中国古代经济新题赏析课后练习二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计划专题攻略二古代中国经济习题含解析

古代中国的经济一、( 每3分,共45 分)1.(2017江三市三模) 在原始社会末期黄河中下游一的仰韶文化存中, 有“大批的陶石、、刀杼 ( 骨匕 ) 、骨梭等工具。
别的, 各地都有好多的骨, 骨直径和眼都很小”。
据此可知当()A. 技日臻完美B. 生工具根源多C. 陶器制造十分达D. 手工行分工致2.(2017江无一模) 《·大田》 : “有萋萋, 雨祈祈。
雨我公田, 遂及我私。
彼有不稚,此有不。
彼有秉 , 此有滞穗⋯⋯”段描绘直接表了当()A. 礼宗法制崩B. 井田制尚存C. 土地私有制确定D. 分封制崩溃3.(2018江南京三模) 下是中国古代耕技表示, 技的使用()A. 推灌技的展B. 提升了土地利用效率C. 促成小的形成D. 反应播种技的步4.(2017江州期中研) 以下所描绘的中国古代展的状况, 按出的先后序摆列, 正确的选项是()①“ 入巨万 , 力雄厚 , 此中尤以徽商力最大⋯⋯徽商中许多家万 , 富比贵爵。
”②“ 有越 , 加箭可弛焉。
⋯⋯之箭下 , 入土也深 ; 退之箭上 , 入土也浅。
”③“世所者, 用柔屈之, 乃以生陷其, 泥封之 , 令相入 , 之‘ ’。
”④“初 , 蜀民以重, 私券 , 之‘交子’ , 以便易, 富民十六主之。
”A. ③④①②B. ③②④①C.②③④①D.④①③②5.(2018江常州期末) 唐后期 , 孟开孟, 引江水田四千。
《新唐》:“天下大, 仰于南”。
表示当()A.修水利是江南展的独一要素B.我国重心已移到江南地区C.江南地区的粮食生居全国首位D.江南粮食高推地区商帮出6.(2017江四市一模)1956 年 , 考古工作者在沙市官一制釉下彩瓷的唐朝窑址。
研究表明 , 有日本、印度尼西、伊朗和肯尼等13 个国家和地区出土沙官窑瓷器。
沙官窑者占市 , 在器物上出“天下第一”等广告, 有的把价制作在器物上。
明窑() A. 最早使用釉下彩技 B. 着重市策略C. 代表官手工的水平D.品主要往国外7.(2017江城期中研) 中国古代手工展成就煌。
2023届新教材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突破练二中国古代的国家治理含解析

新教材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突破练二中国古代的国家治理一、选择题1.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朝历史与汉朝政治联系起来。
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 )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2.(2021·北京海淀一模)春秋时期,各诸侯国还存在以村公社为单位统计土地和人口的现象。
战国后期,各国实行以家户为单位的户籍制度,以其作为国家对社区管理的主要办法。
战国时期户籍制度建立的目的是( ) A.强化宗法血缘关系 B.便于诸侯国征发赋役C.加强君主专制制度D.遏制土地兼并的发展3.(2021·湖南长沙一模)吴起在楚国变法,最后被乱箭射死;商鞅在秦国变法,在秦孝公死后被杀,尸体被车裂示众。
这两个史实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吴起、商鞅为了推行新法,严刑少恩,不得民心B.改革要适应历史发展规律C.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主贵族争夺统治权的斗争异常激烈D.吴起、商鞅变法的时机还不成熟4.(2021·广东广州一模)针对“皇权不下县”的说法,某学者指出,由秦到清,中国基本实行小县制,很少达到“地方百里、人口万户”的标准建制,国家政权对社会的控制,通过乡里组织的普遍设立而延伸到农村社会基层。
该学者认为,中国古代( )A.乡里组织延伸皇权B.基层自治卓有成效C.县府管理能力不足D.县域经济长期滞后5.(2021·山东潍坊高二期末)据司马迁《史记·蒙恬列传》记载:“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
筑长城。
”这里的“戎狄”是指( )A.乌桓B.匈奴C.越族D.羌族6.(2021·江苏扬州一模)《后汉书·百官志》记载:“什主十家,伍主五家,以相检察。
民有善事恶事,以告监官。
(同步复习精讲辅导)北京市2015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中国古代经济2014新题赏析课后练习二

中国古代经济2013新题赏析题1:据史载:唐朝前期,宋州(河南商丘)、亳州(安徽毫县)生产的绢帛质量最高。
江南东道(江苏南部和浙江一带)的丝织物品类繁多,很多列为贡品,在产量上已仅次于河南、河北道而跃居于全国的第三位。
该记载()A.反映了唐朝主要政治中心在豫皖地区B.准确地统计了南北方丝织业的发展状况C.折射出古代河南、安徽之地是桑蚕中心D.反映了唐朝行政区划和丝织业发展特点题2:《汉书》上记载西汉时农民每年亩产约一石半,而《昌言》上说东汉时的农田平均亩产约为“亩收三斛”,亩产量有了较大的增长,造成当时粮产量增长的主要原因是()A.铁犁牛耕技术的改进和推广 B.租佃关系的出现C.合理地利用了土地资源 D.农作物品种的改良题3:《宋书·周朗传》载:“凡自淮以北,万匹为市;从江以南,千斛为货。
亦不患其难也。
今且听市至千钱以还者用钱,余皆用绢布及米,其不中度者坐之。
”解读材料正确的是( ) A.南朝时商品经济得到发展B.南朝时重农抑商的政策转变C.钱币在社会生活中被广泛使用D.周郎建议对用绢米交换商品者要治罪题4:班固在《汉书•食货志》中说:“食谓农殖嘉谷可食之物,货谓布帛可衣,及金刀龟贝,所以分财布利通有无者也,二者,生民之本,……食足货通,然后国实民富,而教化成。
”据此,判断正确的是( )A.班固重视农业,忽视商业B.“二者”指的是农业和手工业C.汉代实行农工商并重的政策D.班固有农商皆本的意识题5:唐代陆贽在谈到租庸调制时说:“有田则有租,有家则有调,有身则有庸。
”这说明租庸调制( )A.基本特点是以丁计税B.实行以田亩为主的征收标准C.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D.反映了国家对人身控制的松弛题6:反映秦统一的《复活的兵团》说,在两千多年前,秦已经按照“国标”进行大规模生产各类标准化兵器;秦朝律法中的《工律》规定:“为器同物者,其大小、短长、广袤亦必等。
”对上述材料释读正确的是( )A.有利于规范民间手工业生产的统一性B.说明了秦能够统一全国的原因C.反映了秦代官营手工业的标准化生产D.秦朝手工业生产具有垄断性题7:汉朝政府曾经专门规定,商人穿鞋必须一只黑一只白。
2013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精讲精练中国史(含解析) 专题02 古代中国的经济文明(教师版)含答案

2013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精讲精练中国史专题02 古代中国的经济文明(教师版)【考纲要求】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古代手工业、古代商业的发展、“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考情分析】中国古代经济史专题历来是高考考查的热点区域.古代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的特点和成果,江南的开发和经济重心的南移,土地赋役制度的演变,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等内容都是以往高考重要的入题点。
从命题趋势看,以选择题为主,注重对古代农耕经济的特点及对商品经济和城市经济有关知识的考查显得尤为突出。
【思维导图】〖高频考点整合〗考点一古代的农业1.耕作方式: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主要方式)。
2.经营模式:以家庭为单位;精耕细作;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3.农业生产工具(1)春秋战国时期,人们掌握了冶铁技术,铁农具的出现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2)唐代,曲辕犁的发明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二、古代土地制度(1)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
(2)奴隶社会:井田制。
(3)封建社会①土地国有制:封建国家占有一部分土地,如均田制.②土地私有制,包括:君主土地私有制、地主土地私有制、自耕农土地私有制。
【特别强调】(1)小农经济是自然经济发展的重要阶段,分散性、男耕女织、自给自足是其典型特征,它不仅存在于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当前的中国市场经济社会也有局部存在。
(2)封建土地私有制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贯穿于整个中国封建社会,1952年新中国通过土地改革,将地主土地私有制变为小农土地私有制,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土地私有制被改造为公有制,当前我们农村推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只有土地的经营使用权,并没有所有权.(3)从关注社会热点的视角:土地流转问题、三农问题、水利兴修问题、耕作技术的演进问题均是历年高考命题的焦点。
(4)从关注文明史观的视角:中国农耕文明、大河文明与西方的海洋文明、后世的工业文明相比,所具有的封闭性特点,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与近代西方资本主义代议制的比较也应重视。
[精品]新高考历史高中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教案必修二经济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及答案
![[精品]新高考历史高中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教案必修二经济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d323d026bed5b9f3f90f1c5a.png)
必修二经济成长历程朝代歌:原始夏(前2070-前1600)商(前1600-前1046)周(前1046-前770),春秋(东周)战国(前770-前475-前221)秦(前221-前207),两汉(前202-8,25-220)三国(220年-280年)晋(265—420年),晋后南北(420—589)分,隋(581-618)唐(618-907)五代(891-979)宋(960-1127-1279),元(1271-1368)明(1368-1644)清(1644-1840-1912晚清)及民(1912-1949)。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中国古代经济属于典型的农耕经济。
辽阔的平原、肥沃的土地、适宜的气候、纵横的河流,为农业生产发展提供了天然的条件。
春秋战国时期(前770年-前256年),随着铁器、牛耕的使用,小农经济形成,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男耕女织”,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这种生产经营模式延续于整个中国古代,直到近代才逐步解体。
与小农经济发展相适应,我国古代土地所有制以私有制为主体,土地兼并伴随其整个发展过程。
我国古代手工业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特别是在金属冶炼、纺织、陶瓷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经营方式主要有家庭手工业、官营手工业和私营手工业三种形态。
商业领域,尽管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但由于经济规律的作用,我国古代商业依然得到很大发展。
古代手工业和商业毕竟从属于农业,其发展水平明显受到农业的制约,只是作为农业的补充而存在,无法独立发展。
明清时期,在自然经济的母体中开始孕育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但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其发展,也阻碍了中国向近代工业文明的演进,最终导致中国在近代的落伍。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这一主题有两条重要线索:一是从古代经济的基本类型看,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构成了中国古代最基本的三个经济部门;二是从经济的性质看,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都是以自然经济为主导的,明清时期在农耕经济迅速发展的基础上,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2020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常考题型大通关:2.古代中国的经济Word版含答案

古代中国的经济1传统观点认为汉代田庄是自给自足的经济单位,很少与外界有商品往来,即使有商业活动,也是在田庄内部闭门成市”。
也有些学者认为:“闭门成市’不过是形容田庄产品的自给程度很高,而非不需要同外部市场联系,也绝非仅把内部消费之余才拿到市场出卖。
”这表明()A. 新的观点依赖于史料的新发现B•同一历史现象会有不同的解释C•历史研究被打上了时代的烙印 D.史学争鸣使历史更接近于真实2、南宋前期的鄂州,因是江防重地,故城市建筑规模不大。
但由于商业发展的需要,在城外发展起了南市。
这个南市列肆如栉”,使鄂州成为一大都会。
各地州县也有类似鄂州的现象。
这类现象的出现表明()A. 市场交易不受政府监管B.南宋政府推行抑商政策C.城市坊市制度逐渐瓦解D.草市发展助推城市繁荣3、元代时,中国的棉纺织技术与近代英国一样都进行了技术革新,但在中国没有引发与英国相同的革命性效应,反而为自闭创造了条件,其根源是中国()A •小农经济的生产模式B •农民的购买力低下C.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 D •长途贩运呈现萎缩4、明朝嘉靖年间,山西武城县县令鉴于该县“集日寡而旷多”,每逢集日,便组织“歌舞剧戏之徒,各呈其技于要街”,结果“众且观且市,远近毕至,喧声沸腾……粟米丝麻布帛,禽而鸡鹜, 兽而牛羊,食而鱼肉果菰,与夫南北水陆之产,可以供民生所需者,错然填街溢巷”。
从史料可知,当时武城县()A.农村集市贸易从无到有B.文化与商业结合活跃经济C•居民日常文化活动丰富 D.乡村城镇化发展比较迅速5、明清时期,江南桑蚕之利,厚于稼穡,公私赖焉”。
在太湖流域,地主催收田租常不在秋收之后,却在农户蚕丝收获之际,俗称蚕罢米”。
这说明,当时江南地区()A.小农经济已经开始瓦解B.农耕技术呈现衰退趋势C.农户收入多赖家庭副业D.地主剥削程度有所减轻6、 汉代田庄主在地方拥有相当大的社会势力, 出现了 关东富人益众,多规良田,役使贫民” 的局面,时人有宁负两千石,无负豪大家”之说。
(北京专版)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经济课件

答案 (2)参考答案要点: 影响:海外贸易地域广阔,商品品种丰富,交易规模扩大;促进了以制瓷业为代表的手工业的繁
荣;广州作为海上丝路的重要港口,出现了新兴行业和外国人居住的“蕃坊”,成为国际都市。
解析 (2)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商业和对外贸易。考生可依据材料信息总结出海上丝绸之路 对唐宋社会经济的影响。根据材料中“在埃及、伊朗、巴基斯坦等地,发现了大量唐代瓷器 碎片”“在我国海南岛东南部海滩和西沙群岛海域,也发现了……瓷器”,可归纳出中国当时 海外贸易地域广阔,商品品种丰富,交易规模扩大,同时也进一步促进了制瓷业的繁荣;从第二 段材料可得出广州因海上丝绸之路而成为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同时引发新兴行业的形成。
格局,因此①③符合题意。《农政全书》成书于明代,与“南宋”这一时间信息不符,排除②;
曲辕犁是唐代江东地区发明的适合南方水田耕种的生产工具,排除④。本题选B项。 方法技巧 巧用排除法解题 本题最简便的解法是用排除法,解题时抓住题干材料中的时间限定信息“南宋初年”,排除②
④即可。
2.(2018北京文综,15,4分)明中叶以来,松江府(今上海一带)所辖市镇数量如下表所示。据此表 可以得出 (
A.私营商业已居主导地位 C.商业发展已超过农业
)
B.坊市制度已经瓦解 D.资本主义萌芽已出现
答案 B 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唐代长安的商业店铺有地域限制,南宋都城中的商业活动则打 破了市坊分开的地域限制,故正确选项为B。 审题方法 解答材料类选择题要遵循论从史出原则。本题材料中“唐代长安的商业店铺主 要集中在东西两市”表明商业店铺有具体地域限制。“南宋都城中的商业活动散布于城内 各处”表明商业活动没有地域限制。前后对比可得出结论。
北京市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中国古代经济经典精讲课后练习一

中国古代经济经典精讲题1:《耕织图·耕图》为南宋作品,为历代帝王推崇和嘉许。
清康熙帝命画家重新绘制了该作品(右图),也真实地反映了清代生产方式。
该作品反映出清代()A.出现一牛一人的耕作技术B.经济重心实现了南移C.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D.农耕技术没有突破性发展题2:元代著名的文学家张养浩在《山坡羊》中写道:“一头犁牛半块田,收也凭天,荒也凭天。
粗茶淡饭饱二餐,早也香甜,睡也香甜。
布农得暖胜丝棉,长也可穿,短也可穿。
草屋茅舍有几间,行也安然,睡也安然。
雨过天晴驾小船,鱼在一边,酒在一边。
日上三竿犹在眠,不是神仙,胜是神仙。
”对这首词的解读不正确的是()A.反映了古代农耕经济的落后性和保守性B.反映了小农经济状态下农民生活的富足和惬意C.反映了古代自然经济状态下农民不思进取的心态D.反映了中国古代传统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题3:2010年12月24日至26日,在广东省阳江市体育馆举行“南海一号”文物图片展。
“南海一号”是一艘沉没于800多年前南宋时期的木质古沉船,出水瓷器数千件,品种极多,其中有许多“洋味”十足的瓷器。
专家们认为“南海一号”具有非同寻常的学术价值,其可供研究的“学术价值”体现在()①海上丝绸之路的盛况②宋代造船技术的发展③手工工场的生产状况④制瓷技术的进步⑤“洋味”十足的瓷器是指珐琅瓷A.①②③⑤ B.①②④ C.②③④⑤ D.①③④题4:宋史专家邓广铭说:“宋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在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历史时期之内,可以说是空前的。
”下列史实不能佐证上述观点的是()A.商品经济发达,“市”突破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B.宋代形成了以理学为代表的新儒学C.在纺织业发达地区出现一定规模的自由劳动力市场D.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三大发明有划时代的发展题5:古代中国社会“凡民曰四,一曰士、二曰农、三曰工、四曰商”。
明清之际,江南等地出现了“士商相混”的现象。
这反映了()A.工商皆本思想产生,平等观念深入人心B.重农抑商政策松弛,传统社会结构解体C.商品经济发展,等级观念淡化D.广州市中国古代重要的对外贸易口岸题6:明清时期,山西祁县一带流传着“有儿开商店,强如坐知县”,“生子可作商,不羡七品空堂皇”的谚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经济2013新题赏析
题1:
据史载:唐朝前期,宋州(河南商丘)、亳州(安徽毫县)生产的绢帛质量最高。
江南东道(江苏南部和浙江一带)的丝织物品类繁多,很多列为贡品,在产量上已仅次于河南、河北道而跃居于全国的第三位。
该记载()
A.反映了唐朝主要政治中心在豫皖地区
B.准确地统计了南北方丝织业的发展状况
C.折射出古代河南、安徽之地是桑蚕中心
D.反映了唐朝行政区划和丝织业发展特点
题2:
《汉书》上记载西汉时农民每年亩产约一石半,而《昌言》上说东汉时的农田平均亩产约为“亩收三斛”,亩产量有了较大的增长,造成当时粮产量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A.铁犁牛耕技术的改进和推广 B.租佃关系的出现
C.合理地利用了土地资源 D.农作物品种的改良
题3:
《宋书·周朗传》载:“凡自淮以北,万匹为市;从江以南,千斛为货。
亦不患其难也。
今且听市至千钱以还者用钱,余皆用绢布及米,其不中度者坐之。
”解读材料正确的是( ) A.南朝时商品经济得到发展
B.南朝时重农抑商的政策转变
C.钱币在社会生活中被广泛使用
D.周郎建议对用绢米交换商品者要治罪
题4:
班固在《汉书•食货志》中说:“食谓农殖嘉谷可食之物,货谓布帛可衣,及金刀龟贝,所以分财布利通有无者也,二者,生民之本,……食足货通,然后国实民富,而教化成。
”据此,判断正确的是( )
A.班固重视农业,忽视商业B.“二者”指的是农业和手工业
C.汉代实行农工商并重的政策D.班固有农商皆本的意识
题5:
唐代陆贽在谈到租庸调制时说:“有田则有租,有家则有调,有身则有庸。
”这说明租庸调制( )
A.基本特点是以丁计税
B.实行以田亩为主的征收标准
C.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D.反映了国家对人身控制的松弛
题6:
反映秦统一的《复活的兵团》说,在两千多年前,秦已经按照“国标”进行大规模生产各类标准化兵器;秦朝律法中的《工律》规定:“为器同物者,其大小、短长、广袤亦必等。
”对上述材料释读正确的是( )
A.有利于规范民间手工业生产的统一性
B.说明了秦能够统一全国的原因
C.反映了秦代官营手工业的标准化生产
D.秦朝手工业生产具有垄断性
题7:
汉朝政府曾经专门规定,商人穿鞋必须一只黑一只白。
汉朝实行该规定的目的是( ) A.经济困难,倡导物尽其用
B.尊儒学为正统,强调社会礼仪
C.羞辱商人,推行重农抑商
D.重视法家学说,宣扬政府权威
题8:
明朝时,浙江棉纺织业出现“商贾从旁郡贩棉花列肆吾土,小民从纺所成,或纱或布,侵晨(注:清晨)入市,易棉花而归,仍治而纺织之,明旦复持以易”的现象。
该材料反映了()A.当地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
B.民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
C.出现了以棉纺织业为中心的城市
D.商品经济渗透到浙江一些村镇
题9: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北魏初年,朝廷)经常发布“劝课农桑”的诏令,要求地方官督促百姓尽力农耕,
为朝廷提供尽可能多的粮食及纺织品之类的物资,还把一批又一批的被征服地区的人民强行迁徙到京城平城附近,“计口授田”,按照人口拨给无主荒田,由政府督促耕种,然后收取租税,供给京城朝廷百官及禁卫军队。
——郭建《千秋兴亡·三国两晋南北朝卷》材料二太和九年(公元485年),魏孝文帝采纳赵郡汉族大姓李世安的建议,颁布均田令。
……丁男(15岁以上的男子)受露田(注:露田基本上是无主荒地,需休耕轮作)40亩,妇女20亩;丁男受桑田20亩,不宜种桑的地方,丁男受麻田,数量相同。
耕牛每头受露田30亩,限4牛。
所受露田,凡两年轮耕一次的加一倍,三年轮耕一次的加两倍,……受田者年满70岁或死亡之后,其所受露田交还国家,并且不准买卖。
桑田不在还受之限,可以世代相传,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买卖。
——詹子庆《中国古代史》材料三(太和)九年,(北魏孝文帝)下诏均给天下民田:……奴婢、牛耕有无以还受(露田)。
……诸土广民稀,随力所及,官借民种莳。
诸地狭之处,……乐迁者听逐空荒,不限异州他郡,惟不听避劳就逸。
其地足之处,不得无故而移。
……诸宰民之言,各随地给公田,刺史十五顷,太守十顷,治中别驾各八顷,县令、郡丞六顷。
更代(离职)相付。
卖者坐(处罚)如律。
——《魏书·食货志》(1)材料一反映出北魏人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材料一“计口授田”的规定与材料二的“均田令”是何关系?将材料二、三中有关北魏政府鼓励农耕的措施概括提炼,逐条列出。
(不得照抄原文)根据材料三说明北魏的均田令是否真正体现了平均?
(3)概括指出北魏政权推行均田制所产生的积极影响。
课后练习详解
题1:
答案:D
解析:材料中涉及当时一些地名,从中可以看到唐朝行政区划;材料介绍了北方宋州、南方江南东道的丝织业发展情况,反映南北方了丝织业发展特点。
ABC项无法直接得出。
题2:
答案:A
解析:考查学生知识运用能力。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农业发展的重要原因是生产工具的改进,A 项符合题意;租佃关系的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B项不符合题意。
题3:
答案:A
解析:本题关键在于理解题干意思,题干来源于:“农桑者,实民之命,为国之本,有一不足,则礼节不兴。
若重之,宜罢金钱,以谷帛为赏罚。
然愚民不迭其权,议者好增其异。
凡自淮以北,万匹为市;从江以南,千斛为货。
亦不患其难也。
今且听市至千钱以还者用钱,余皆用绢布及米,其不中度者坐之。
如此則垦田自广,民资必繁,盗铸者罢,人死必息。
”从这段话可以看出农桑始终是最根本的。
周郎的意思是:现在商品经济很发达(凡自淮以北,万匹为市;从江以南,千斛为货),怎么限制呢?(且听市至千钱以还者用钱,余皆用绢布及米,其不中度者坐之)。
就是千钱以下允许用钱,千钱以上只准用绢布及米来交易,如果不这样做就给与相应的处罚。
从采取措施限制商业发展可以从反面论证商品经济在这一时期的发达。
所以选A。
B选项重农抑商政策转变与题干完全相反,C选项钱币的运用在题干中反映的恰恰是在限制使用,D选项采用“绢米交换”是在被提倡,因为这样可以促进农业的发展。
题4: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经济思想的理解能力。
从材料看,班固的观点“食足货通,然后国实民富,而教化成”,意思是粮食富足货物才可以流通,国库充实人民才能生活富足,然后才可以治理得较好。
故选D。
题5:
答案:A
解析:隋唐租庸调制是在均田制基础上的赋役制度,均田制是在不触动地主土地的前提下,
将国家所掌握的土地分配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受田农民对土地不得进行买卖,死后部分土地要交还国家;要按规定交纳定量的租调(实物地租);同时还要承担国家的各种徭役(劳役地租),服役期限内不去服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替(即庸)。
通过这一制度,封建政权既加强了对农民的控制,也不利于商品经济发展,故C、D错误。
租庸调制虽征收土地税,但不是根据土地多少征收,而是按户(实际按人头)征收,故排除B。
题6: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所述,可知秦已经按照“国标”进行大规模生产各类标准化兵器,此应为官营手工业。
故C正确。
题7:
答案:C
解析:中国古代历朝大都执行重农抑商的政策,都是强调要发展农耕,限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如,西汉初年,政府商人不得衣丝乘车。
汉武帝推行打击富商大贾、发展官营商业的政策。
题8: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明代浙江一带的家庭手工业(主要是家庭棉纺织业)已不仅是满足自给自足的需求,它与市场发生紧密联系,从而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D项正确。
材料中未能体现雇佣关系,A项不正确;这种经营方式仍是以家庭手工业为主,B项不正确;材料也没表明出现手工工场的中心城市,C项不符合。
题9:
答案:
(1)变化:从游牧生活逐步转变为定居,从事农耕和纺织。
原因:在长期的征服、南迁过程中,受到中原汉族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
(2)关系:“计口授田”是均田制的雏形,均田制是对“计口授田”的继承和完善。
措施:有劳动能力的男女均受田;奴婢、耕牛可以受田;因轮耕而加倍受田;地广人稀的地方可任意垦荒;鼓励地少人多之处的农民迁移垦荒;官吏按级别受田,土地不得买卖。
没有。
拥有奴婢和耕牛者所受的田多,官吏受田数额大。
(3)影响: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土地兼并,是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及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更多的农民成为封建政权直接控制的编户,保证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和劳役需求,促进了北魏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促进了北魏各少数民族的封建化和民族融合。
解析:均田制是在北魏人民逐步从事农业生产的基础上推行的,有一个发展成熟的过程。
列举措施时要注意从授田对象、种类及一些具体规定去概括,至于影响,可以联系教材知识回答,注意只分析其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