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像理论”关照下影像维度的他者认同与自我重构

合集下载

镜像视域:作为“他者”存在的当代影像艺术形象

镜像视域:作为“他者”存在的当代影像艺术形象
的警 影稳 艺术澎象
文/ 清俊 ( 何 湖北 美 术 学 院 设 计 系

要: 影像 艺术是近 年来 新媒体 艺术界 出现的 跨学科 研究领 域 中的一个重 要的对 象。从 文化 生产角 度来
看, 影像 艺术 是带有 浓厚 的民族 文化 特色与 地域 文化特 色的文化产 品 , 也是 维 系民族认 同与提高 民族 凝聚 力的 重要艺 术形式 之一。文章 以法国学 者拉 康的 “ 像”理 论作 为研究切 入点 来审视 影像 艺术 的形象 。 镜 提 倡建立一种 理性的影 像艺术 的创作精神 。 当下影像艺 术创作更 具有社 会责 任感和 时代 精神气 息。 使 关键词 : 像、 镜 他者、影像、形象、 存在
二、 当代 中国语境 下的影像 文化与消费
( 文化全球化 : “ 一) 从 文化失语 ” “ 到 文化自觉”
文化 自觉 是指 生活 在一 定 文化 历 史环 境 中的人 对其 文化 的 自 我 认识 , 并对其 发展 历 程和未 来展 望有 充分 的把握 , 是人们 文化 意 识 的 自我觉 醒、自我反 省和 自我创建 。近年来 影像 消 费在 国内得 到 迅速 发 展 , 影像 文化 产业 逐渐 形成 一定 规模 。影像艺 术作 为 一种社
会文化现象, 正成为2 世纪消费的新趋向。与此同时, l 我国正在发
个传播的整体。 在这种语境中, 平民或草根 的声音第一次全方位地 发挥着影响, 但同时, 平民或草根的文化意识和影像艺术作品在新
生的社会转型、 世界范围内日益加剧的全球化进程都使当代中国休 得以呈现。其结果是, 影像艺术家或文化精英继续在新媒体传播中 闲文化面临新的语境。 从某种意义上讲, 影像艺术是带有浓厚的民 族特色与地域特色的文化产品, 也是维系民族认同与民族凝聚力的

拉康镜像理论视域下自我形象的建构——浅析影片《亲切的金子》

拉康镜像理论视域下自我形象的建构——浅析影片《亲切的金子》

视界观 OBSERVATION SCOPE VIEW170拉康镜像理论视域下自我形象的建构——浅析影片《亲切的金子》李欣蔚(山东师范大学,山东,济南 250000)摘 要:《亲切的金子》是导演朴赞旭的“复仇三部曲”之一。

本文以拉康的“镜像理论”分析“复仇之路”中李金子的自我形象建构过程。

金子从最初对形象与想象的混淆,到逐渐走出“他者”认同下的自我,经历了漫长的找寻过程。

同时揭示女性复仇的心路历程。

关键词:《亲切的金子》;镜像阶段;他者;想象界;象征界在拉康镜像理论的初始阶段,婴儿在观照镜子时会把现实与想象相混淆,《亲切的金子》中李金子正似观照镜子的婴儿 ,在“复仇之路”中经历了镜像体验。

她从最初自我形象的混沌,到狱友、宏穆、女儿珍妮、及其周围环境构成的“他者”反射给金子“镜像自我”,在与他人认同过程的辩证关系中,金子逐步进行客观化,自我意识重建起来,发挥出她的主体功能,找寻真正的自我。

一、“他者”认同下的“自我”拉康对于“儿童”到“成人”的发展过程,用“三个阶段”阐述。

他否定了弗氏生理主义的欲望概念,提出了独特的需要、需求、欲望的分层理论,与之相对应的是人类心理的三种境界:实在界、想象界和象征界。

十八岁还是高中生的金子未婚先孕,走投无路的她在水族馆的电话亭处向曾经夸赞自己性感的白老师发出“求救信号”,白老师收留了金子一直到她生下女儿。

此时金子的自我形象在混沌中初现雏形。

清纯、大胆、却不谙世事。

影片在拍摄金子向白老师电话求助之前,她背对观赏水族缸,面向镜头双眼无辜,随即蹲下又起身走向水族馆电话亭处,镜头缓慢移动,从特写向后拉为小全景并固定,蓝色的水族缸与驻足观赏的行人充盈了画面左侧的四分之三,只留下右侧金子一个瘦弱的背影,导演有意将金子挤压在画面角落,这种极具内涵的镜头描写与人物心理相对应,使观众清晰地感受到人物形象的模糊性。

拉康认为,刚生下来的婴儿不能区分自我,没有主客体之分,只是一个“非主体”的存在物。

拉康的镜像理论与自我的建构

拉康的镜像理论与自我的建构

2006年7月 学 术 交 流 Jul.,2006总第148期 第7期 A cade m ic Exchange Ser i a lNo .148 No .7[收稿日期]2006-02-10[作者简介]刘文(1962-),男,教授,博士,从事西方文论、比较文学研究。

拉康的镜像理论与自我的建构刘 文(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长沙410081)[摘 要]拉康认为,自我的建构离不开自身也离不开自我的对应物,即来自于镜中自我的影像;自我通过与这个影像的认同而实现。

镜像阶段是一个自欺的瞬间,是一个由虚幻影像引起的迷恋过程,是想像性思维方式的起点。

自我并不是自己的主宰;人们苦苦寻找自我,而当找到它时,它却外在于我们,总是作为一个他者而存在,被自身无法掌控的外部力量所决定,永久地被限定在与自己异化的境地。

镜像阶段的想像性认同与人类知识同构,具有相似性。

最后,笛卡儿式的主体不再能够自由地决定自己的生活,相反,该主体要受制于主体无法控制的外部力量。

[关键词]拉康;镜像;自我;异化;误认[中图分类号]B561.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284(2006)07-0024-04拉康(Jacques L acan ,1901)1981)发表于1949年苏黎世第16届国际精神分析学会上的著名论文/镜像阶段0(全称:/来自于精神分析经验的作为-我.的功能形成的镜像阶段0)历来受到批评家的重视。

很多人认为,这篇论文是拉康整个理论建构的逻辑起点;如果没有拉康的镜像理论,就不会有拉康后来完整的学说。

当代法国文艺批评家、女性主义哲学家卡特琳#克莱蒙认为,拉康的镜像理论/是一个真正的发现,从中人们可以找到所有拉康后来学说的萌芽形式0[1]。

拉康自己在文中也表明,人们在镜像阶段所形成的认知过程,/将会是人们所有派生认同的根源0(L acan ,p .4;以下凡引此书只注页码)。

正如拉康的文章标题全称所表明的,镜像阶段讲的是关于自我的构成与本质以及自我认同的形成过程。

从拉康的镜像理论看电影及其他媒介影像的镜子功能

从拉康的镜像理论看电影及其他媒介影像的镜子功能

从拉康的镜像理论看电影及其他媒介影像的镜子功能引言:在现代社会中,媒介影像无处不在。

电影、电视、广告等媒介通过图像和声音的结合,向观众传递各种信息和情感。

然而,除了表面上的内容之外,这些媒介影像还有着更深层次的功能和作用。

法国心理学家雅克·拉康(Jacques Lacan)提出的镜像理论为我们解读媒介影像的象征和结构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

本文将以拉康的镜像理论为基础,探讨电影及其他媒介影像的镜子功能。

一、拉康的镜像理论及其基本原理雅克·拉康认为,儿童在初期的镜像阶段(镜像阶段大致在出生后6个月至18个月之间)通过自视镜中看到的自己的镜像与外部世界建立了联系。

在这个阶段,婴儿看到自己在镜子中的形象,并将其作为自我的标志。

而在此过程中,婴儿逐渐意识到自己与外部世界的不同,从而形成了自我意识和主体性。

镜像理论的核心概念是“观看的幻见”,即镜子给予婴儿的幻觉,它强调了身份和认同的主观性与外在世界的关系。

在镜像阶段,婴儿认为自己与镜中的形象是一致的,从而认同并接纳了自己。

拉康认为,这种幻觉形成了人的自我意识,并决定了个体未来的主体性和社会性。

二、电影及其他媒介影像的镜子功能1. 构建观众的自我认同电影及其他媒介影像通过塑造具有特定角色和身份特征的人物形象,让观众在情感和认知上产生认同感。

观众在观看电影时,常常会将自己代入到电影角色的境地中,与其产生情感共鸣。

这种过程类似于镜像阶段中婴儿将自身与镜中形象视为同一的认同过程。

观众通过与电影角色的交互,从而映射出自身的欲望和情感,并建立起对自我和他人的认同感。

2. 反映社会的文化观念媒介影像不仅仅是个体情感的表达,也是社会文化观念的反映。

电影及其他媒介影像通过选择特定的主题、故事线和视觉呈现方式,呈现出不同的文化观念和社会现实。

观众在观看电影时,通过对影像信息的解码和理解,不仅能够认知社会和文化的差异,还能够反思自身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

这种反映社会的文化观念的过程,可以看作是观众在电影及其他媒介影像中看到自己的“镜像”。

“镜像自我”的认同与反叛——《哪吒之魔童转世》中的哪吒形象再思考

“镜像自我”的认同与反叛——《哪吒之魔童转世》中的哪吒形象再思考

化的”的存在,无法区别自我与他人,对于外部世界是没有整 体认知的。当婴儿能区分自己的身体与镜中的自己时,这就是
“我”的初次出现,这个过程也就是"一次同化”,即婴儿与 镜中的自己的合二为一,此时婴儿进入了 "想象界”。但只有 当婴儿进入了 "象征界”,主体才能真正地形成,并逐渐拥有 自控力。这让镜像中的"他者”与"自我"之间产生矛盾,呈现 出对抗性,原本无意识的主体开始探寻自我认知。
二、混沌的前镜像时期——被定义的人生 拉康将最初阶段的婴儿看成"无分化的""非主体的” 的存在,是一个属于"前镜像阶段”的"理念我” O处于这一
2021年第5期(总第201期)|东南传播
S ^ E h e a s CommunicaHon
2021
阶段的婴儿无法主动对外界产生完整系统的感知,他们没有 成长起来的哪吒和敖丙与前期认同的那个幻像之间的关系,


拉康将这种依恋表述成:’'这不是一个自我意识面对另一个 作为"伪自我”的"他者”与真实的自我主体之间是矛盾对立

自我意识,也不是一个实体的主人对另一个实体的奴隶的征 的。从影片倒叙的细节中不难看出,最初的哪吒只是一个天

服,而是幻像与空无的映射关系对'我'的奴役。”111
真的小孩,在集市上只是想要和小女孩玩踢毬子,但当百姓
影片初期,哪吒对自我身份认知是模糊的,在这一阶段 的哪吒并不知道自己的欲望是什么,他只是从外界感知到了 敌意仇视的信息,因此镜像阶段初期的哪吒完全地表现出顽 劣任性放纵的特质。影片中李靖夫妻一直镇守陈塘关,保卫 百姓,而哪吒在经历了灵丸身份欺骗之后自暴自弃,最终在 认识到父亲真实形象之后,选择反抗命运的设定,完成了从 顽劣魔童到正面英雄的转变。而敖丙在龙王与申公豹安排 好的人生镜像中成长起来,他对自我的认知处于矛盾和动摇 的状态,因为他一直在别人的希冀中成长,缺少自我意识,所 以他既是保护百姓的正面形象,又在龙族存亡之际要毁灭他 守护的百姓。在哪吒与他对抗之时,就作为一个镜像影响着 他,最终在天雷降临之时,他选择与哪吒携手对抗。

拉康的镜像理论与自我的建构

拉康的镜像理论与自我的建构

拉康的镜像理论与自我的建构拉康是一位著名的精神分析学家,他的镜像理论对自我建构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拉康的镜像理论,探讨自我的建构过程,并举例说明其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

本文将通过关键词联想的方式,对自我建构与镜像理论进行深入思考。

拉康的镜像理论主要围绕镜像意识、镜像人物和镜像时间等方面展开。

镜像意识指的是个体通过镜子中的影像来认识自己,确立自我形象。

镜像人物则是指个体在镜子中看到的影像并非真实的自己,而是被扭曲、异化的形象。

而镜像时间则强调了时间的重要性,认为时间是人类认知的先决条件。

例如,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照镜子,通过镜像意识来认识自己的外貌、身材等。

然而,由于镜像人物的异化作用,我们看到的并不是完全真实的自己,而是被扭曲的形象。

因此,我们需要通过不断地自我认知和自我建构来重新认识自己,以获得更为真实的自我形象。

自我的建构过程包括自我意识、自我认知和自我建构等方面。

自我意识指的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的感知;自我认知则是指个体对自己在时空中的存在和自身行动的认识;而自我建构则是指个体通过语言、符号等媒介来建构自己的身份和认同。

例如,在社交媒体时代,人们通过自拍、修图等方式来建构自己的形象,并以此为媒介与他人交流。

这种自我建构的方式不仅让我们获得了一种满足感和自信心,同时也让我们与他人的交流更加顺畅。

在进行关键词联想时,我想到了《红楼梦》中的“金玉樽中带些酸楚”。

这句话描绘了贾宝玉对自身身份和地位的认知。

他感受到自己身处繁华的金玉之中,却也感受到内心的酸楚和无奈。

这恰好反映了拉康的镜像理论中个体通过镜像认识自己,但这种认识往往是被扭曲和异化的。

正如贾宝玉一样,我们每个人都在社会的大镜子中看到自己的形象,但这个形象并不完全真实。

我们需要通过不断地自我反思和自我建构来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价值。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找到真正的自我,从而更好地与他人交往,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拉康的镜像理论和自我的建构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来审视自己和社会。

镜像理论观照下海德先生的理想自我

镜像理论观照下海德先生的理想自我

“ 你不知道他是什么人?海德先生又最后追 问道 。 ”


自我认证, 所以就不可能有任何完整、 自主的自我。 ( j ” 以拉康的镜像理论解读《 人造黑人》笔者发现小说主人 , 公海德先生的主体意识经历了一个戏剧性的过程: 先在“ 镜 子” 前陶醉于想象中的主体统一性、 在与纳尔逊的冲突中发 现了其理想 自我的虚幻性、 最后又在新镜子前重新构想出
平气和地对待生活”是“ , 青年人合适的导师”他“ , 机警、 宁
静、 沉着、 睿智” 的眼睛似乎是属于“ 人类某个伟大导师” 如 的, 意大利诗人维吉尔或者天使长拉斐尔o]2- ) [(42 然而, 3P95 0 在他 与孙子纳尔逊的冲突中, 我们发现海德先生的理想自我的虚 幻性: 他的道德优越感的主要源自他对白人男人的身份认同。 海德先生建构理想 自我的一个关键认同就是“ 白人” 。 在他生活的社会中@, 代表国家、 法权的菲勒斯能指@ 将黑
《 人造黑人》 是美国作家弗兰纳里 ・ 奥康纳 自 认最成功
的短篇小说。 故事讲述了海德先生带孙子纳尔逊进城, 他在 纳尔逊面前努力扮演道德权威 , 不料一个偶发事件使海德先
“ 统一性” 镜像。 故事主人公海德先生住在亚特兰大乡下, 将丧母的 独自 外孙纳尔逊养大。在纳尔逊 1 岁时, O 海德先生带他进城去。 在进城的列车上, 海德先生在车窗玻璃上看见自己的映像:
J u n l fH e e No t i e st ( o ilv r i S ca ce c d to ) o y
V o1 6 N O 4 .2 .
Au 2 0 g. 01
镜 像 理 论观 照 下海德 先 生 的理 想 自我
人、 女人置于德里达所说的“ 暴力等级” ・( 中l 】

拉康的镜像理论

拉康的镜像理论

拉康的镜像理论作者:黄橙来源:《速读·下旬》2014年第08期摘要:雅克·拉康是二战后法国最具独立见解也是最有争议的精神分析学家之一。

他的理论具有很大的创新性和革命性,而他的镜像理论则是他整个精神分析理论的起点。

拉康认为,自我的建构离不开自身也离不开自我的对应物,即来自于镜中自我的影像;自我通过与这个影像的认同而实现。

文章通过分析电影《楚门的世界》来看他者对自我构建的影响。

关键词:镜像理论;他者;自我构建一、拉康的镜像理论雅克·拉康是二战后法国最具独立见解也是最有争议的精神分析学家之一。

他的理论具有很大的创新性和革命性,在当时的理论界掀起了轩然大波。

而他的镜像理论则是他整个精神分析理论的起点。

拉康的镜像理论是从他观察婴儿在镜子面前的表现开始建立起来的。

一个尚不能行走的婴儿“却会在一阵欢快的动作中力图摆脱支撑他的羁绊,并保持一种稍微前倾的姿态,以便感受镜中形象瞬间留下的印象,”这个镜中的形象就是拉康所说的镜像,拉康认为“是在一种典型的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象征性模式,在这个模式中,我这个概念以一种原始的形式突然产生。

此后,在与他者相认同的相互关系中,我才被客观化;并且也是在此以后,语言才给我恢复了在普遍意义上的主体功能。

”以上是拉康对其镜像理论的大体表达。

这个镜像形成的大体流程是:主体→自我映像→自我认证。

拉康的镜像理论是与自我的认同紧密联系的。

其实,这也是拉康镜像理论的一个基本特点。

他说:“我们只需将镜子阶段理解成一种完全意义上的身份认同过程,即主体在认定一个镜像之后自身所起的变化。

”自我在形成以后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旧的自我会在周围环境的影响下解体,而形成一个新的自我。

二、以电影《楚门的世界》来看他者对自我构建的影响电影《楚门的世界》(The Truman Show)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主人公楚门总是觉得自己在被监视,没想到这竟是真的。

从呱呱坠地开始,30 年来,他是历史上播映最久、最受欢迎的肥皂剧主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个 体 的 深层 心理 。银 幕 , 镜 子 的 隐 喻 身 份 , 移 默 化 地 操 纵 着 观 众 的心 理 暗 箱 ; 院 里 , 众 观 影 时 大 多 都 无 意 识 地 遵 循 以 潜 影 观
着 形 形 色 色 的 他 者 逻辑 , 喜 、 悲 、 哀 、 乐 , 味 另 类 人 生 。 或 或 或 或 品
因 。随 着 电影 研 究 逐 步 从 客 体 转 向 主 体 , 们 有 义 务 把 目光 投 向观 众 的心 理 层 面 , 我 自觉 地 把 精 神 分 析 法 融 入 到 观 影 主 体 审 美

9 9 —
心 理 的 研 究 中去 。
二、 影像 维 度 中的镜像 理论
( ) 幕前的“ 像理论” 一 银 镜
我们 有 可 能探 讨 无 意 识 与人 类 社 会 的关 系 。
在 经 典 精 神 分 析 家 看 来 , 术 应 遵 循 梦 的 法则 , 影 亦 是 如 此 , 众 的 观 影 就 是 被 压 抑 的 欲 望 经 过 加 工 改 造 后 得 以 表 达 艺 电 观 的过 程 。如 果 说 文 学 作 品营 造 的 自 日梦 境 我 们 既 看 不 见 也 摸 不 着 , 能凭 借 各 人 所 具 备 的 审 美 能 力 去 体 验 , 么 电影 则 使 这 只 那 种 梦 的具 象 化 成 为 可 能 , 构 的 电 影 创作 也 是 欲 望 的 满 足 。这 符 合 人 的 某 些 本 能 的需 要 , 如 生 欲 和 死 欲 伴 随 人 的 一 生 , 虚 譬 是
自我 与 镜 中之 我 的对 立 , 中 之我 既是 又不 是 婴 儿 自己 , 与 “ 镜 是 自我 ” 盾 统 一 的“ 者 ” 矛 他 。对 此 , 康 的发 现 是 “ 望 确 立 于 与 拉 欲
他 者 欲 望 的 遭 遇 。它 以其 主 人 能 指 再 次 指 向 匮 乏 , 澄 清 要 求 ” l( 并 。l 6 主 体 经 过 镜 像 阶 段 , 验 到 只 能 将 自 己还 原 到 外 部 的 体 他 人 之 中这 种 对 他 者 的疏 离 。它 将 我 们 导 人 这 样 一 种 自 己 与他 者 不 可 思 议 的 关 系 中 , “ ” 成 为 自己 本 身 之 际 所 认 同 的 即 我 在 对手其实并非 自己, 而是 他 者 ,我 ” 了 成 为 真 正 的 自己 必 须 舍 弃 自己 本 身 , 穿 上 他 者 的 衣 裳 。 因此 , 体 在 自 己 内 部 刻 上 “ 为 而 主 自 己和 他 者 这 一 互 相 矛 盾 的本 源 性 裂 痕 , 望 着 他 者 的 欲 望 。在 这 一 过 程 完 成 后 , 儿 就 从 “ 象 态 ” 入 拉 康 所 说 的 “ 征 欲 幼 想 转 象 性 ” 序 , 预 先 确 定 的社 会 与 性 的 作 用 以及 构 成 家 庭 与 社 会 关 系 的 结 构 。 J ’ 秩 即 [{ 】
只 是 片 段 的 、 碎 的 , 是 幻 想 性 的 , 没 有 得 到 实 质 性 的认 同 。 l 零 也 并 [【 4
这 就 是 拉 康 提 出 著 名 的 “ 像 阶段 ” 也 是 拉 康 理 论 的逻 辑 起 点 和 归 宿 。镜 像 阶 段 是 一 种 前 语 言 阶 段 , 儿 不 能 通 过 象 征 镜 , 婴 系 统 ( 言 ) 理 解 , 可 以通 过 想 象 ( 象 ) 语 来 但 幻 的方 式 来 认 同 。因 此 , 婴儿 与其 映像 之 间 的关 系是 一种 想 象 的关 系 , 儿 的 自我 是 婴 在 与 另 外 一 个 完 成 对 象 的 认 同 过 程 中构 建 的 。一 方 面 , 儿通 过 区分 镜 像 与 自己 的身 体 从 镜 子 中认 出 自 己 , 虽 然 还 不 会 说 婴 他 话 , 能 以 不 同 寻 常 的 面 部表 情 和 兴奋 状 态 来 表 现 他 对 这 一 发 现 的 喜 悦 。 这 一 神 秘 瞬 间 即 为 一 种 自我 认 证 、 却 自我 确 立 的 标
可 以 断 然 宣 称 电 影 已成 为左 右人 类 文 化方 向 , 响 社 会 现 代 化 进 程 最 重 要 的 因素 之 一 。 自 电影 艺 术 诞 生 以来 , 类 自我 确 认 影 人
的 方式 就 和影 像 结 下 了不 解 之 缘 , 影 几 乎 和 精 神 分 析 同 时 成 长 , 电 电影 文 本 , 头 语 言 , 众 潜 意 识 等 诸 多 范 畴 无 疑 影 响 着 每 镜 观
记 。也 就 是 说 ,镜 像 阶 段 ” 际是 指 自我 的结 构 化 , 自己第 一 次 将 自身 称 为 “ ” 阶段 。 正 如拉 康 所 言“ 像 阶 段 是 一 出 戏 “ 实 是 我 的 镜
文 , 内在 动力 经 历 了从 不 足 到期 待 的剧 变 , 期 待 既 然耿 耿 于 空 间 的 认 同 , 为 主 体 制 造 了 那 一 系列 幻 影 , 支 离 破 碎 的 身 其 而 便 把 体 一 形 象 转 变 为 他 的一 个 完 整 的形 式 ” _( 另 一 方 面 , 像 并 非 现 实 , 婴 儿 企 图 触 摸 镜 像 时 发 现 它 并 不 存 在 , 此 发 生 了 。5 ] 镜 当 因
影 像 的镜 子 功 能 则 使 个 体 实 现 第 二 次 他 者 认 同和 自我 重 构 。
[ 键词] 镜像理论; 关 电影 ; 自我 ; 构 重 [ 者 简 介 ] 曾景 婷 (9 9 ) 女 , 士 , 苏 科 技 大 学 外 国语 学 院 副 教 授 , 士 生 导 师 , 要 从 事 翻译 学 、 艺理 论 、 作 17一 。 硕 江 硕 主 文 英语教学法研究。
第2卷 3
第 5 期
长春工业大学学报( 会科学版 ) 社
J r a fCha g h n Unv riyo c n ig S ca ce c sEdto ) ou n lo n c u ie st fTe h o0 y( o i】S in e iin
V o1 3 N o. .2 05
精 神 分 析 的引 入 给 电影 艺 术 研 究 带 来 了 新 的 思 路 。早 期 的 电 影 艺 术 研 究 总 是 一 味 地 把 眼 光 投 向 电 影 的 构 成 组 件 如 画 面 、 言 、 头 的切 换 等 , 忽视 了对 观影 主 体 心 理 的 研 究 , 此 无 法 解 释 电影 这 门新 兴 的 艺 术 让 无 数 人 如 痴 如 狂 的 深 层 原 语 镜 而 因


影像传 媒与 精神 分析
精 神 分析 从 弗 洛伊 德 到 拉 康 , 过 了 一 条 近 百 年 的 漫 长 之 路 。 弗 洛 伊 德 认 为 , 是 人 的 一 种 替 代 性 的 满 足 , 完 全 是 有 走 梦 梦
意义 的精 神 现 象 , 际 上 , 是 一 种 愿 望 的 达 成 , 以 算 是 一 种 清 醒 状 态 精 神 活 动 的 延 续 。而 无 意 识 的 冲 动 乃 是 梦 的 真 正 创 实 它 可 造 者 , 压 抑 的 愿 望 经 过 改 头换 面后 在 梦 中得 到满 足 。2 被 _( 而拉 康则 从 结 构 主 义 语 言 学 的 角 度 对 弗 洛 伊 德 进 行 重 新 阐 述 , ] 使
S . ep 201 1
21 0 1年 9月
口 语 言 ・ 学 的 他者认 同与 自我重构
曾景 婷
( 苏 科 技 大 学 外 国语 学 院 , 苏 镇 江 2 2 0 ) 江 江 10 3
[ 摘 要 ] “ 像 理 论 ” 镜 是拉 康 理 论 的逻 辑 起 点 和 归 宿 , 要 描 述 “自我” 何 在 与 另 外 一 个 完 整 对 象 的不 断 认 同 中 主 如 实现 构 建 。银 幕 是 婴 几“ 子 阶段 ” 延 伸 , 影 时 , 镜 的 观 银幕 内外 的“自我 ” 他 者 ” 断冲 突造 成 了主 体 的异 化 , 终使 与“ 不 最 观 众 潜 藏 在 深 层 心 理 中 的无 意 识 得 到 宣 泄 与 升 华 。“ 子 阶段 ” 个 体 完 成 第 一 次 自我 认 同 和 构 建 的 过 程 , 电 影 镜 是 而
柏 拉 图 在 《 想 国 》 提 到 过 “ 洞 映像 ” 他认 为 束 缚 于 表 象 世 界 之 下 的 人 类 个 体 如 同 置 身 于 黑 暗 的 岩 洞 之 下 的 囚 犯 , 理 中 岩 。 无 法 对 自 己的 真 实 处 境 有 真 切 全 面 的 了 解 , 只能 通 过 映 照 在 岩 洞 石 壁 上 的模 糊 的影 像 才 能 得 出 关 于 自 己 的 认 识 。柏 拉 图 认 为 , 个 洞 穴就 是我 们 的世 界 o 32) 克 ・ 康 运 用 结 构 主 义和 后 结 构 主 义 语 言 学 理 论 , 人 的 主 体 问 题 实 现 了对 传 统 精 神 这 [(2 雅 3P2 拉 就 分 析 学 的一 次 语 言 革 命 。他 在 1 3 96年 提 出 了“ 镜像 理论 ”从 精 神 分析 学 角 度对 弗 洛 伊 德 主 义 进 行 了 改 造 和 再 阐 释 , 新 审 视 , 重 了人 类 认 识 世 界 和 自我 的 途 径 。
古 希 腊 神 话 中 美 少 年 N ri u 迷 恋 上 了水 中 自己 的倒 影 , 而 倒 影 的 不 可 碰 触 却 又 让 他 备 受 折 磨 , 终 抑 郁 而 死 , 化 ac ss s 然 最 幻
为一 株水 仙 , 生 在 岸 边 , 远 映 照 在 湖 水 中 。这 是 早 期 人 类 关 于 镜 像 的写 照 , 达 了 人 类 一 种 自我 审 视 和 自我 迷 恋 的情 结 。 斜 永 表 这个 神话 说 明 主体 能通 过 对 镜 像 的观 看 来 实 现 对 自我 的认 证 , 即是 一 个 主 体 一 影 像 一 自我 认 证 的 过 程 。 ] [(”时 至 今 E, 们 P t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