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次课知识点
四年级奥数第2次课相遇问题拔高类型

第2次课相遇问题拔高类型知识点回顾:相遇问题的基本关系式:()()()知识点简析:例题1.父亲在儿子读书的学校教书,每天父子二人步行去学校,父亲每分钟比儿子多走20米,30分钟后父亲到学校,到校后发现未带钥匙,立即原路返回,在离校350米处碰上儿子。
儿子每分钟行多少米?例题2.东西两镇相距44千米,甲乙两人同时从东西两镇相向而行,2小时后丙从东镇骑车出发去追甲,结果三人同时在某地相遇。
已知甲每小时行5千米,乙每小时行6千米,求;丙的骑车速度.例题3.小汽车、货车和客车的速度分别为每小时75千米,60千米和50千米,小汽车和客车从甲地开往乙地,货车从乙地开往甲地,如果它们同时出发,货车遇到小汽车后20分钟又与客车相遇。
问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例题4.甲车每小时行4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60千米。
甲车从A地、乙车从B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
两车相遇后4.5小时甲车到达B地,A、B两地相距多少千米?例题5.甲乙两辆汽车分别以不同的速度从A、B两城相对而行,途中相遇,相遇点距A城80千米,相遇后两车继续以原速前进,到达对方出发地后两车立即返回,在途中第二次相遇,这时相遇点距A城50千米,求AB两城相距多少千米?(思考如果把划线部分,改为距B城50千米。
)课堂练习:1.甲、乙二人上午7时同时从A地去B地,甲每小时比乙快8千米。
上午11时甲到达B地后立即返回,在距B地24千米处与乙相遇。
求A、B两地相距多少千米?2.甲、乙二人同时从东村到西村,甲每分钟行120米,乙每分钟行100米,结果甲比乙早5分钟到达西村。
东村到西村的路程是多少米?3.甲乙两列火车同时从A、B两站相向开出,在离A站60千米的地方相遇后,两车仍以原速度继续前进,各车分别到达对方出发点立即返回,又在离B站30千米的地方相遇,问A、B两站相距多少千米?4.甲乙两辆汽车同时从东站开往西站。
甲车每小时比乙车多行12千米,甲车行驶四个半小时到达西站后,没有停留,立即从原路返回,在距离西站31.5 千米的地方和乙车相遇,甲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5.甲乙丙三人中,甲每分钟走50米,乙每分钟走60米,丙每分钟走70米。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二课笔记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二课笔记
以下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二课《古诗两首》的笔记,供您参考:
1. 知识点梳理:
《绝句》:作者是唐代的杜甫,描写了春天景色。
诗中使用了“黄鹂”、“翠柳”、“白鹭”、“青天”、“千秋雪”、“万里船”等词语,展现了一幅美丽的春景图。
《惠崇春江晚景》:作者是宋代的苏轼,描写了春天江边的景色。
诗中使用了“竹”、“桃花”、“鸭子”、“蒌蒿”、“芦芽”、“河豚”等词语,展现了一幅生动的江边春景图。
2. 重点词语解释:
黄鹂:黄莺鸟,羽毛黄色,嘴黑色,很美丽。
翠柳:翠绿色的柳树。
白鹭:鹭鸶,羽毛纯白色,嘴黑色,腿很长。
青天:蓝色的天空。
千秋雪:终年不化的积雪。
万里船:远航的船只。
河豚:一种鱼类,有毒,但肉味鲜美。
3. 古诗赏析:
《绝句》中,诗人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色,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
诗中运用了多个色彩鲜明的词语,如“黄”、“翠”、“白”、“青”,使得画面更加生动和美丽。
《惠崇春江晚景》中,诗人通过对江边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
诗中不仅描绘了植物和动物,还通过“河豚欲上”暗示着春天的生机勃勃和生命的活力。
4. 拓展思考:
这两首诗都表达了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但它们所描绘的景象和使用的词语各有不同。
通过对比分析,可以深入了解不同诗人对同一主题的不同表达方式和风格。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上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预习+知识点+习题(有答案)

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预习提纲一、第二次鸦片战争1.根本原因:进一步打开,扩大侵略权益直接原因/借口:英——;法——又叫西林教案2.参与国:(主凶);俄美(帮凶)3.时间:1856-1860(在位)4.1860.10月,洗劫和焚毁;1860.10月,攻陷北京和签订《》5.结果:(1)1856《天津条约》清VS俄美英法内容:①外国公使进驻(地点)②增开、等十处为通商口岸③外国商船和军舰可以在各口岸自由航行【可以看出侵略势力已经由东南沿海深入到长江中下游一带】(2)《通商章程善后条约》清VS英法美内容:被迫承认合法化(3)1860《北京条约》清VS英法内容:①清政府承认《天津条约》继续有效②增开为商埠③割地方一区给英国④赔款额也大幅增加6.影响: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二、鸦期间列强的罪行1.英法联军——火烧1860年2.沙俄——侵占我国北方150多万平方千米的领土【趁火打劫】中俄《》——割占领土最多注:1861,清政府设“总理衙门”——中国外交被迫走向近代化注:慈禧——咸丰帝的贵妃,同治帝的生母。
笔记1、第二次鸦片战争发动原因根本原因: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直接原因/借口:英——亚罗号事件;法——马神甫事件/西林教案2、第二次鸦片战争参与列强及时间主谋:英国、法国;帮凶:俄国、美国。
时间:1856年10月---1860年10月3、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罪行1860年10月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4、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结果(1)1858年清政府与俄、美、英、法四国分别签订了《天津条约》①外国公使进驻北京,②增开汉口、南京等十处通商口岸③外国商船和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等特权。
(2)清政府与英法美签订《通商章程善后条约》,被迫承认鸦片贸易的合法化。
(3)中英、中法《北京条约》,增开天津商埠,割九龙司给英国,增大赔款额。
5、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最大受益者俄国通过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割占我国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
牛顿第二定律(第二次课)

【知识点一:失重和超重】一、实重和视重(1) 实重:物体实际所受的重力,它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
(2) 视重:测力计所指示的数值。
二、超重与失重1.超重: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大于物体所受重力的现象.产生条件:物体具有向上的加速度.2.失重: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小于物体所受重力的现象.产生条件:物体具有向下的加速度.3.完全失重: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等于零的现象.产生条件:物体的加速度a=g,方向竖直向下.三、对超重和失重的理解1.不论超重、失重或完全失重,物体的重力都不变,只是“视重”改变.2.在完全失重的状态下,一切由重力产生的物理现象都会完全消失.3.尽管物体的加速度不是竖直方向,但只要其加速度在竖直方向上有分量,物体就会处于超重或失重状态.四、判断超重和失重的方法例1如图所示,是我国长征火箭把载人神舟飞船送上太空的情景,请思考:(1)火箭加速上升阶段,宇航员处于超重还是失重状态?(2)当火箭停止工作后上升阶段,宇航员处于超重还是失重状态?(3)当飞船在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阶段,宇航员处于超重还是失重状态?提示:(1)火箭加速上升阶段,具有向上的加速度,处于超重状态。
(2)火箭停止工作后上升阶段具有向下的加速度,处于失重状态。
(3) 神舟飞船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时,万能引力为其提供了向心加速度,处于失重状态。
例2(多选)一人乘电梯上楼,在竖直上升过程中加速度a随时间t变化的图线如图所示,以竖直向上为a的正方向,则人对地板的压力()A.t=2 s时最大B.t=2 s时最小C.t=8.5 s时最大D.t=8.5 s时最小答案AD解析人乘电梯向上运动,规定向上为正方向,人受到重力和支持力两个力的作用,则有F-mg=ma,即F=mg+ma,根据牛顿第三定律知,人对地板的压力大小等于支持力的大小,将对应时刻的加速度(包含正负号)代入上式,可得选项A、D正确,B、C错误.例3如图所示,小明将叠放在一起的A、B两本书抛给小强,已知A的质量为m,重力加速度为g,两本书在空中不翻转,不计空气阻力,则A、B在空中运动时()A.A的加速度等于g B.B的加速度大于gC.A对B的压力等于mg D.A对B的压力大于mg答案 A解析A、B两本书叠放在一起抛出,做加速度为g的抛体运动,处于完全失重状态,则A、B间的作用力为零,故A正确,B、C、D错误.【重新理解】如图,质量m A>m B的两物体A、B叠放在一起,靠着竖直墙面.让它们由静止释放,在沿粗糙墙面下落过程中,物体B的受力示意图是()【知识点二:动力学中的图象问题】1.常见的动力学图象v-t图象、a-t图象、F-t图象等.2.解决图象问题的关键(1) 看清图象的横、纵坐标所表示的物理量及单位并注意坐标原点是否从0开始.(2) 理解图象的物理意义,能够抓住图象的一些关键点,如斜率、截距、面积、交点、拐点等,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或受力情况,再结合牛顿运动定律求解.例4用水平力F拉静止在水平桌面上的小物块,水平力F方向不变,大小按图甲所示规律变化,在F从0开始逐渐增大的过程中,物块的加速度a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乙所示.重力加速度大小为10 m/s2,则下列关于物块与水平桌面间的最大静摩擦力F fm、物块与水平桌面间的滑动摩擦力F f、物块与水平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物块质量m的值正确的是()甲乙A.F fm=4 N B.μ=0.1 C.F f=6 N D.m=2 kg答案 B解析t=2 s时,F fm=F1=6 N;F1-μmg=ma1,即6-μmg=m.t=4 s时,F2-μmg=ma2,即12-μmg=3m,解得m=3 kg,μ=0.1,则F f=μmg=3 N.例5如图所示为质量m=75 kg的滑雪运动员在倾角θ=37°的直滑道上由静止开始向下滑行的v-t图象,图中的OA直线是t=0时刻速度图线的切线,速度图线末段BC平行于时间轴,运动员与滑道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所受空气阻力与速度成正比,比例系数为k.设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取重力加速度g=10 m/s2,sin 37°=0.6,cos 37°=0.8,则()A.滑雪运动员开始时做加速度增大的加速直线运动,最后做匀速运动B.t=0时刻运动员的加速度大小为2 m/s2C.动摩擦因数μ为0.25D.比例系数k为15 kg/s答案 C解析由v-t图象可知,滑雪运动员开始时做加速度减小的加速直线运动,最后做匀速运动,故A错误;在t=0时刻,图线切线的斜率即为该时刻的加速度,故有a0=12-0 3-0m/s2=4 m/s2,故B错误;在t=0时刻开始加速时,v0=0,由牛顿第二定律可得mg sin θ-kv0-μmg cos θ=ma0,最后匀速时有v m=10 m/s,a=0,由平衡条件可得mg sin θ-kv m -μmg cos θ=0,联立解得μ=0.25,k=30 kg/s,故C正确,D错误.例6滑沙是国内新兴的旅游活动项目,如图甲所示,即乘坐滑板从高高的沙山顶自然下滑,随着下滑速度的加快,在有惊无险的瞬间体味到了刺激和快感.其运动可以简化为如图乙所示,一位游客先后两次从静止下滑,下列v-t图象中实线代表第一次从较低位置滑下,虚线代表第二次从较高位置滑下,假设斜面和水平地面与滑板之间的动摩擦因数相同,忽略空气阻力,拐弯处速度大小不变,则v-t图象正确的是()答案 D解析设滑板与沙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斜面与水平地面之间的夹角为θ,当游客与滑板沿斜面向下运动时,ma1=mg sin θ-μmg cos θ,则:a1=g sin θ-μg cos θ,可知,向下滑动的加速度与斜面的高度无关,则在v-t图中两次加速的过程图线是重合的;在水平地面上减速的过程中:ma2=μmg,所以:a2=μg,可知减速过程中的加速度也是大小相等的,则两次减速过程中的v-t图线是平行线,故A、B、C错误,D正确.例7如图甲所示,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的长木板B(长木板足够长)的左端放着小物块A,某时刻,B受到水平向左的外力F的作用,F随时间t的变化规律如图乙所示,即F =kt,其中k为已知常数.若A、B之间的滑动摩擦力F f的大小等于最大静摩擦力,且A、B的质量相等,则下列图中可以定性地描述物块A的v-t图象的是()解析刚开始,外力F较小,A、B保持相对静止,加速度大小为a=F2m=kt2m,可见,加速度a 的大小随着时间t 逐渐增大,对应的v -t 图线的斜率逐渐增大,C 、D 错误;随着时间t 的增大,外力F 增大,当物块和木板之间的摩擦力大小达到最大静摩擦力时,物块A 与木板B 发生相对运动,此时有F f =ma ,F -F f =ma ,解得F =2F f ,即kt =2F f ,可见t >2F f k 后物块将在大小恒定的摩擦力的作用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其对应的v -t 图线是倾斜的直线,A 错误,B 正确.答案 B例8 两物体甲和乙在同一直线上运动,它们在0~0.4 s 时间内的v -t 图象如图所示.若仅在两物体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则物体甲与乙的质量之比和图中时间t 1分别为( )A. 13和0.30 s B .3和0.30 s C.13和0.28 s D .3和0.28 s解析:根据图线特点知甲做匀加速直线运动,乙做匀减速直线运动,根据a =Δv Δt 得3a 甲=a 乙,根据牛顿第二、第三定律有F m 甲=13F m 乙,得m 甲m 乙=3. 再由图线乙有4-00.4=4-1t 1,所以t 1=0.3 s ,B 正确. 答案:B练习1关于超重和失重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超重就是物体所受的重力增大了,失重就是物体所受的重力减小了B .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时处于完全失重状态,所以做自由落体运动的物体不受重力作用C .物体具有向上的速度时处于超重状态,物体具有向下的速度时处于失重状态D.物体处于超重或失重状态时,物体的重力始终存在且不发生变化答案 D2图甲是某人站在力传感器上做下蹲、起跳动作的示意图,点O表示人的重心.图乙是根据传感器采集到的数据画出的F-t图线,两图中a~g各点均对应,其中有几个点在图甲中没有画出.取重力加速度g=10 m/s2,根据图象分析可知()A.人的重力为1 500 NB.c点位置人处于失重状态C.e点位置人处于超重状态D.d点的加速度小于f点的加速度答案 C解析开始时人处于平衡状态,人对传感器的压力是500 N,根据平衡条件与牛顿第三定律可知,人的重力也是500 N,故A错误;c点时人对传感器的压力大于其重力,处于超重状态,故B错误;e点时人对传感器的压力大于其重力,处于超重状态,故C正确;人在d点:a1=F d-Gm=1 500-50050010m/s2=20 m/s2,人在f点:a2=G-0m=50050010m/s2=10 m/s2,可知d点的加速度大于f点的加速度,故D错误.3一个质量为50 kg的人,站在竖直方向运动着的升降机地板上.他看到升降机上弹簧测力计挂着一个质量为5 kg的重物,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40 N,重物相对升降机静止,如图所示,则(g取10 m/s2) ()A.升降机一定向上加速运动B.升降机一定向上减速运动C.人对地板的压力一定为400 N D.人对地板的压力一定为500 N答案 C解析对重物,由mg-F=ma得a=2 m/s2,方向竖直向下,升降机可能减速上升或者加速下降;对人,由Mg-F N=Ma得F N=400 N,由牛顿第三定律得人对地板的压力F N′=F N=400 N,故C正确.4 直升机悬停在空中向地面投放装有救灾物资的箱子,如图所示.设投放初速度为零,箱子所受的空气阻力与箱子下落速度的平方成正比,且运动过程中箱子始终保持图示姿态.在箱子下落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箱内物体对箱子底部始终没有压力B.箱子刚从飞机上投下时,箱内物体受到的支持力最大C.箱子接近地面时,箱内物体受到的支持力比刚投下时大D.若下落距离足够长,箱内物体有可能不受底部支持力而“飘起来”答案 C解析A、由于箱子在下降的过程中受到空气的阻力,加速度的大小要小于重力加速度,由牛顿第二定律可知物体一定要受到箱子底部对物体的支持力的作用,所以A 错误。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二课课堂笔记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二课课堂笔记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课本的第二课是《背影》,以下是一些课堂笔记要点:
1. 文章主题:《背影》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朱自清通过回忆父亲送自己上火车并攀爬月台买橘子的场景,表达了对父亲的深深思念和感激之情。
2. 文章结构:文章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是开头,交代了家境和父亲的情况。
第二部分是主体,描述了父亲为“我”买橘子的过程。
第三部分是结尾,表达了对父亲的思念和感激之情。
3. 重点词语和句子:
词语:交卸、奔丧、狼藉、簌簌、典质、惨淡、赋闲、颓唐、触目伤怀。
句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我赶紧拭干了泪。
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
”这段文字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深深思念和感激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内心深处的脆弱和感伤。
4. 人物形象:文章通过描述父亲的行动和外貌,塑造了一个充满爱和温情的父亲形象。
父亲的形象在儿子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反映出了父爱的伟大和深沉。
5. 语言特色:朱自清的散文语言优美、质朴,表达真挚、自然。
他运用白描的手法,通过对父亲形象的描绘,让读者感受到了父爱的伟大和深沉。
6. 思想感情:文章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深深思念和感激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内心深处的脆弱和感伤。
这种感情是真诚而深沉的,让人感受到了父爱的伟大和深沉。
以上是一些关于《背影》的课堂笔记要点,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八年级语文第二课知识点

八年级语文第二课知识点
八年级语文第二课的主要知识点是关于文学常识以及文学分类的介绍。
了解这些知识点,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文学作品,在语文学习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一、文学常识
文学是人类语言文字的产物,是人类在反思、感悟、表达、交流中积累的人文底蕴。
文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文字能够传递出无限的思想、感情和文化。
作家是文学的创作者,是用文字艺术再现、反映生活的人。
作者需要借助语言和各种文学手法来传达其意图,以此塑造人物性格、塑造情节、描绘场景,创造出具有完整意义的文学作品。
二、文学分类
文学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比较常见的分类方式有以下几个:
1.按照体裁来分类:文学作品可以分为诗歌、散文、小说、戏
剧等不同的体裁。
不同的体裁在表达方式、结构和语言用法上有
着各自的特点。
2.按照创作对象来分类:文学作品可以分为文学作品和新闻作品,前者主要关注人类生活中存在的各种情感、思想和生存困境;后者主要是以新闻事实为主要素材,追求客观、真实和及时。
3.按照时代来分类:文学作品可以分为古代文学和现代文学。
不同时期的文学作品,在表现方式、思想内容和精神风貌上有很
大差异。
4.按照主题来分类:文学作品可以按照主题分为爱情文学、历
史文学、社会现实文学等不同的类型,这些类型主要是根据文学
作品的主题类型而进行的分类。
总之,文学是文化的产物,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文学分类的方
式多种多样,它们都能给我们提供更多的思维角度,让我们更好
地理解文学作品,让我们的语文学习更上一层楼。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学案设计: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

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主备人:审核人:时间:班级:姓名:【学习目标】1.简述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2.俄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北方领土的侵略史实。
【重点难点】1.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爆发;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俄国割占中国大片领土。
2.为什么说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自主学习】知识点1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爆发1、原因:根本原因:打开中国市场2、借口:“”和“”3、时间:1856年10月至1860年10月4、侵略者:主凶:联军;帮凶:5、影响:中国的进一步加深知识点2 火烧圆明园与《北京条约》的签订1、火烧圆明园:年10月,英法联军对北京西北郊著名的皇家园林—进行了大肆抢劫,之后又放火烧毁。
2、签订《天津条约》:1858年与俄、美、英、法四国内容: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增开汉口、等十处为通商口岸;外国商船和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
3、签订《北京条约》:1860年中英、中法内容:清政府承认《天津条约》继续有效;增开天津为;割给英国;赔款额也大幅增加。
知识点3 沙俄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强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割占了中国和西北多万平方千米领土。
【合作探究】圆明园遗址公园是北京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对于是否应该重建圆明园,一直存在分歧。
请谈谈你的看法,并说明理由。
【当堂达标】1.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是()A.要求鸦片贸易合法化 B.要求增加通商口岸C.要求在中国驻扎军队 D.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2.清政府在两次鸦片战争中失败的根本原因是()A.清朝封建制度的腐朽 B.清朝军备落后C.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D.清政府的军事组织不当3.2016年11月30日,虎首、猴首、猪首和牛首等四尊圆明园兽首铜像首次出国展览。
这四件饱经沧桑的国宝是在下列哪一事件中被迫离开故土的()猴首猪首牛首虎首A.第一次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4.成语“趁火打劫”用来比喻乘人之危牟取私利。
2.7 二次根式(第2课时)

B.4
C. 10
D.2 2
2. 一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为 10和 2 2 ,则这个长方
形的面积为___4___5___.
课堂检测
基础巩固题
2.7 二次根式
1.化简 18 2 的结果是( B )
A.9
B.3
C.3 2 D.2 3
2.下面计算结果正确的是 ( D )
A. 4 5 2 5 8 5
C. 4 3 3 2 7 5
(6)( 15+ 20) 5 =___3_+_2_
课堂检测
基础巩固题
2.7 二次根式
4. 计算:
(1) 18- 1 2
(2) 18 + 32- 1 50
3
5
解:(1)原式= 9 2- 1 =3 2- 2 = 5 2
2
22
(2)原式= 9 2 + 16 2- 1 25 2 = 3 2 +4 2- 1 5 2
2.7 二次根式
二次根
整式加
式性质 分配律 减法则
8+ 18=2 2+3 2 =(2+3) 2=5 2
化为最简 用分配 整式 二次根式 律合并 加减
依据:二次根式的性质、分配律和整式加减法则. 基本思想:把二次根式加减问题转化为整式加减问题.
连接中考
2.7 二次根式
1. 2 8 =( B )
A.4 2
文字叙述: 算术平方根的商等于被开方数商的算术平方根. 当二次根式根号外的因数(式)不为1时,可类比单项式除
以单项式法则,易得 m a m a (a 0,b 0,n 0). nb n b
探究新知
2.7 二次根式
素养考点 1 利用二次根式的除法进行计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在Dreamweaver下建立一个站点。
(建立站点目的:当网站里面含有大量页面和文件夹时,用站点管理,相当于操作系统的“资源管理器”,方便的在各个文件夹中跳转)
菜单“站点”/“管理站点”/“新建”
2.在站点下新建一个WEB-INF文件夹。
3.新建了两个页面reg.jsp submit.jsp实现了表单值的传送。
4.在reg.jsp中掌握
一、表单的架构及属性
(1)基本表单的架构:
<form name="表单的名字" method="post | get" action="提交信息的目的页面" >
</form>
(2)表单的属性:
Name属性:表单名称。
method属性:设定信息送出的方式。
GET/POST
GET方法(不分大小写),提交的信息会在提交的过程中显示在浏览器的地址栏中。
POST方法提交的信息不会显示在浏览器的地址栏中。
action属性:设定信息提交的目的页面
二、常用表单元素:Text
(1) 文本字段Text
作用:输入少量的文字与数据
语法:<input type=“text”>
属性:
Name: 指定字段的名字。
在jsp代码中则用该属性获得输入数据与信息。
Value: 设置字段的默认值。
Size: 设置文本字段的长度。
MaxLength: 设置文本字段可接受的字符上限。
Type: “type=text”基本文本框; “type=password”密码输入文本框
(2) 提交键Submit、清空键Reset
表单文件的发送:按钮(Button)
作用:定义按钮
语法:<input type=“submit”name=”Submit” value=”提交”>
属性:
Name:按钮名称
Value:按钮的显示内容
Type:submit(提交);reset(重置);button(普通按钮)
5.在submit.jsp中掌握
(1)获取表单元素值——request对象(第3章3.1节)
(2)输出表单元素值
(3)JSP中的Java程序片(第2章2.3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