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解池中阴阳两极放电粒子的确定》教学设计
《电解池》的教学设计

化学选修4 第四章第三节《电解池》教学设计一、教学分析【教材分析】《电解池》是高中人教版化学选修4反应原理第四章电化学基础第三节,是电化学中的重要知识。
电解属于电化学的知识范畴,是中学化学理论体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同时电解与物理学科中的电学、能量的转换有密切的联系,是氧化还原反应、原电池、电离等知识综合运动。
电解教学安排在氧化还原反应、离子方程式、电离平衡和原电池知识后教学符合化学科知识的逻辑体系和学生理解规律。
本章的知识是研究化学反应与电能的关系的重要章节。
电解池的学习也是协助学生理解电能量是如何转化成化学能的基础,在整个电化学学习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也起到了让学生能够将理论联系到生活中的作用。
本节教材主要内容有:电解池的概念、原理、组成电解池的条件,及电解时阴阳两极的放电顺序和电镀的知识。
分为三个课时讲述。
(二)学情分析学生已经掌握了原电池的相关知识,并且也会设计原电池,知道如何将化学能转变成电能,而电解池是将电能转变成化学能是原电池工作原理的相反过程,且在高一的学习也接触过电解池的一些知识,所以学生学习电解池在联想理解上有一定的知识储备。
但是对于电解池工作原理的微观想象可能存有着一定的困难。
【设计思路】《电解池》中的第一课时内容。
该内容是中学化学中电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中化学教学的一个重点和难点。
学生已经学习了原电池的相关知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电解知识平台。
采用实验教学模式,教学过程中教师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搭建一系列的问题支架,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让学生在观察中学习,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升华,然后将知识使用到具体的应用中;力求做到“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水平为主”的新课程教学理念。
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按照从易到难,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的顺序。
在学习过程上按探索发现问题———实验探究问题(或讨论探究问题)——讨论解决问题的去学习。
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学生的实验水平、观察水平及分析水平。
《电解池中阴阳两极放电粒子的确定》教学设计

十分钟微课《电解池中阴阳两极放电粒子的确定》教学设计设计背景:学生经过高三第一轮复习,对电解原理及相关知识有一定把握,但在做题时发现,学生对于阳离子移向阴极,阴离子移向阳极深信不疑,但阳极是不是阴离子放电,阴极是不是阳离子放电这一点弄不明白,时常出错。
加上平常所做的练习中,大多都是阴离子在阳极放电,阳离子在阴极放电,由于对电解原理没有真正理解,致使出现阳离子在阳极可以放电,阴离子在阴极也可能放电的情况一头雾水。
特设计此微课解决此类问题。
学习目标:确定电解是阴阳两极放电粒子。
学习方法:讲解、练习教学过程:一、基础回顾:离子放电顺序阴极:阳离子放电顺序:Ag+>Fe3+>Cu2+>H+(酸)>Fe2+>Zn2+>H+(水)>Al3+>Mg2+>Na+>Ca2+>K+。
阳极:先看材料(惰性电极还是活泼电极)。
阳极:活泼电极>S2->I->Br->Cl->OH-> 含氧酸根离子。
电解原理:在电解时,阴离子移向阳极,阳离子移向阴极;一般阴离子在阳极放电,阳离子在阴极放电。
二、基础练习:1、电解CuCl2溶液阴极:Cu2++2e-==Cu阳极:2Cl—-2e-==Cl2↑2、电解Na2SO4溶液阴极:2H++2e-===H2↑阳极:4OH--4e-===O2↑+2H2O[转入]电解时,阴离子在阳离放电,阳离子在阴极放电。
一定吗?3、阴极:Cu2++2e-==Cu阳极:会是溶液中的氯离子失电子吗?思考:不可能!因为亚铁离子的还原性(失电子能力)更强!阳极:2Fe2+- 2e-==2Fe3+为什么?结合物理知识对电解原理再次掌握小结:电解池电极反应之不变与变不变:1、阴极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阳极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
2、阴离子向阳极移动,阳离子向阴极移动。
(原因一是形成闭合回路,二是中和阴阳区域电性。
并不一定参予放电)变:离子是否放电由还原性、氧化性强弱来确定。
《电解池》教学设计

《电解池》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电解池的定义、组成和工作原理。
2.了解电解池的应用领域和意义。
3.学会电解池的实验操作和结果分析。
教学重点:1.电解池的定义和组成。
2.电解池的工作原理。
3.电解池的应用领域和意义。
教学难点:1.电解池的工作原理。
2.电解池的应用领域和意义。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泡沫塑料盒、铝箔、铜片、铃木试纸、硫酸铜溶液、硫酸铝溶液、电源、导线等。
2.实验仪器:电阻器、电流表、电极夹、直流电流表等。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10分钟)1.教师向学生打招呼并引出今天的话题:电解池。
2.利用日常生活中用到的电解池的例子,如电池、电解水等,帮助学生理解电解池的概念。
Step 2:概念讲解(15分钟)1.教师通过讲解幻灯片或板书的方式,介绍电解池的定义和组成。
用简单的语言解释电解池是由两个电极和电解质组成的系统,其中一个电极称为阳极,另一个电极称为阴极,电解质溶液连接两个电极。
2.讲解电解池的工作原理,即正极吸收电子,阴极释放电子,电解质在电解过程中发生化学反应。
Step 3:实验操作(30分钟)1.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
2.将泡沫塑料盒扣在实验台上,分别将铝箔和铜片固定在泡沫塑料盒的两侧,作为阳极和阴极。
3.将硫酸铜溶液倒入泡沫塑料盒中,使得铜片浸泡在溶液中。
4.连接电源、电流表、电阻器和电解池的电解质溶液。
5.设置合适的电流和电压,记录实验数据。
Step 4:实验结果分析(20分钟)1.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实验结果。
2.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比较阳极和阴极在电解过程中的变化。
3.学生讨论电解池的应用领域和意义,例如铝的电解制取、废水处理等。
Step 5:小结复习(10分钟)1.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小结复习,强调电解池的定义、组成和工作原理。
2.学生进行回答问题和讨论。
Step 6:作业布置(5分钟)1.准备一道电解池相关的练习题,可让学生解答。
2.鼓励学生自主查找电解池的实际应用,并写一篇小论文。
高三化学教案:《电解池》教学设计

高三化学教案:《电解池》教学设计【要点扫描】1.能够根据电解装置与直流电源的连接方式正确判断电解池的阴、阳极。
2.能根据溶液中存在的阴、阳离子在外电场的作用下定向移动以及电极材料,正确判断电解池的阳、阴极的电极反应3.能够根据电极反应方程式,正确说明电解过程中电极区附近及溶液中的一些定性关系。
4.理解可充电电池在放电和充电时正、负极和阴、阳极的相互关系。
【知识梳理】一、电解池的结构1、电解池的概念:2.电解池的构造:3、电解池阴、阳极的判断4.原电池与电解池的比较原电池电解池能量转换装置构成电极名称电极反应反应能否自发进行二、电解原理1、电解池中的氧化还原反应阴极:阳极:2、溶液中离子放电规律:电解质溶液通电后,溶液中离子的定向移动规律:⑴用惰性电极进行电解阴极:阳极:分享:上述离子放电的规律与是一致的。
⑵用非惰性电极进行电解阴极:阳极:分享:将⑴⑵两种情况对照,放电的规律与电极材料无关,而一定在电极上先放电,因此。
3、电极反应方程式和电解总方程式练习1、写出用惰性电极电解CuCl2溶液的电极方程式和总反应方程式。
练习2、写出用Cu电极电解AgNO3溶液的电极反应和总反应方程式。
4、电解过程中电极区附近及溶液中的一些定性关系练习3、将一张滤纸用滴有酚酞的NaCl溶液浸湿后置于表面皿上,然后在滤纸上放置石墨电极(如右图所示),接通直流电源后,试分析滤纸上两电极周围溶液颜色有什么变化。
分享:通过此例,你认为应当如何认识电解过程中电极区附近及溶液的变化。
三、可充电电池练习4、铅畜电池是现代生活中广泛使用的一种可充电电池,这种电池以Pb和PbO2为电极材料,电解液为硫酸,总反应方程式为:PbO2+Pb+2H2SO4 2PbSO4+2H2O 。
请分析此电池的电极和工作原理。
【典例精析】例1:⑴电解AgNO3溶液(惰性电极)阳极:阴极:总反应式⑵用Cu作阳极电解NaOH溶液阳极:阴极:总反应式解题体会:例2:有甲、乙、丙三个串联的电解槽,如下图所示连接。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四教案设计43电解池

电解池【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电解的原理。
(2)能够准确判断电解池的阴、阳两极。
(3)知道惰性材料做电极时,离子的放电顺序以及阴、阳极上产物的分析判断。
(4)初步掌握书写两极所发生的反应及电解的总化学方程式;会判断两极所发生的是氧化反应,还是还原反应。
(5)通过一些设问及质疑,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概括总结的能力,以及形成规律性认识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多媒体实验演示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和推理,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的过程,形成一定的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平板直观反馈教学成果。
3、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渗透由现象看本质、由个别到一般、由一般到特殊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电解池的工作原理【教学难点】离子放电顺序、电极产物的判断【教学方法】多媒体直观展示、实验探究、启发讨论【教学用具】学生平板电脑和多媒体【教学过程】【引言】复习引入【板书】第三节电解池【多媒体演示实验】提醒学生认真仔细地观察实验现象。
【提出问题】1、通电前CuC1 溶液中存在哪些离子?这些离子作如何的运动?2.2、通电中1)溶液中的离子运动情况有何变化?是什么因素导致了这种变化?2)电路中的电流与电子流向如何?当阴、阳离子移向碳电极表面时,哪些离子发生了变化?3)你能写出两个碳电极上发生的反应并指出反应的类型吗?总反应如何呢?3、想一想,整个过程中能量是如何转化的?【多媒体】链接运画投影“电解氯化铜微观模拟”,让学生通过以上问题的分析加深对电解过程的微观与宏观认识。
【讲述】为了与原电池的两电极区别,我们把与电源正极相连的电极称为阳极,与负极相连的电极称为阴极。
【板书】阳极:与电源的正极相连。
阴极:与电源的负极相连。
【学生活动】学生完成阴、阳两极上的电极反应,并指出反应类型。
教师纠正。
--2e一=Cl2↑【板书】阳极:2Cl(氧化反应)2+2e=Cu 阴极:Cu (还原反应)总反应:CuCl电解Cu+Cl↑22【小结】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知道了当电流通过氯化铜电解质溶液时,离子定向移动到阴、阳两极后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了新的物质。
《电解池》教案最全版

《电解池》教案最全版.doc教案章节:一、电解池的概念与原理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电解池的定义和基本组成。
2. 使学生掌握电解池的工作原理。
教学内容:1. 电解池的定义:电解池是一种能够通过外部电源提供能量,使化学反应在两电极间发生并产生电流的装置。
2. 电解池的基本组成:阳极、阴极、电解质、外部电源。
3. 电解池的工作原理:在外部电源的作用下,电解质在阳极和阴极之间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产生电流。
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电解池的定义、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
2. 利用图示、动画等多媒体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电解池的工作原理。
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绘制电解池的示意图,并简要说明其工作原理。
2. 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电解池概念和原理的理解程度。
教案章节:二、电解池的类型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不同类型的电解池及其特点。
2. 使学生掌握各种电解池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
教学内容:1. 直流电解池:电流方向不变,适用于金属的冶炼、电镀等。
2. 交流电解池:电流方向周期性变化,适用于水的电解、制备氢氧化钠等。
3. 脉冲电解池:电流大小和方向呈周期性变化,适用于电镀、电化学腐蚀防护等。
教学方法:1. 采用比较法,让学生了解不同类型电解池的特点和应用。
2. 利用实例分析,使学生掌握各种电解池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
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列举不同类型电解池的应用实例,并说明其原理。
2. 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电解池类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教案章节:三、电解池的应用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电解池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
2. 使学生掌握电解池技术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1. 电解池在金属冶炼中的应用:如铜、铝的冶炼。
2. 电解池在电镀中的应用:如金属零件的电镀。
3. 电解池在化学工业中的应用:如氯碱工业、水的电解。
4. 电解池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如电化学分析、生物电化学研究。
教学方法:1.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电解池在不同领域的应用。
《电解池》教案最全版

《电解池》教案最全版.doc教案章节:一、电解池的概念与基本原理教学目标:1. 理解电解池的定义和作用。
2. 掌握电解池的基本原理。
3. 了解电解池的构成要素。
教学内容:1. 电解池的定义:电解池是一个能够进行电解的装置,通过外加电源提供电能,使溶液中的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过程。
2. 电解池的基本原理:在电解池中,电流通过溶液时,阳极吸引阴离子,发生氧化反应;阴极吸引阳离子,发生还原反应。
3. 电解池的构成要素:电解池由电源、电解质溶液、电极(阳极、阴极)和导线等组成。
教学活动:1. 引入电解池的概念,通过示例或图片让学生直观地理解电解池的作用。
2. 讲解电解池的基本原理,通过示例或实验来展示电解过程。
3. 介绍电解池的构成要素,通过图示或模型来展示各个部分的作用。
教学评估:1. 学生能够准确地回答电解池的定义和作用。
2. 学生能够解释电解池的基本原理。
3. 学生能够描述电解池的构成要素。
教案章节:二、电解质的导电性教学目标:1. 理解电解质的定义和分类。
2. 掌握电解质的导电性原理。
3. 了解不同类型电解质的导电性特点。
教学内容:1. 电解质的定义:电解质是指在溶液中能够产生自由移动的离子的物质。
2. 电解质的分类:根据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程度,可以分为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
3. 电解质的导电性原理:电解质溶液中的离子能够导电,因为它们在溶液中可以自由移动。
教学活动:1. 引入电解质的概念,通过示例或图片让学生理解电解质的定义。
2. 讲解电解质的分类,通过实验或演示来区分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
3. 解释电解质的导电性原理,通过实验或图示来说明离子导电的过程。
教学评估:1. 学生能够准确地回答电解质的定义和分类。
2. 学生能够解释电解质的导电性原理。
3. 学生能够描述不同类型电解质的导电性特点。
教案章节:三、电解池的类型与操作教学目标:1. 了解不同类型的电解池及其应用。
2. 掌握电解池的操作步骤和技巧。
《电解》教学设计

《电解》教学设计《电解》教学设计1【课标分析】根据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化学课堂教学应立足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经过各种形式的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生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法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人文精神。
教学的核心目标除了使学生真正建构起化学概念外,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能力,如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抽象概括出概念的能力。
【教材分析】物质在水溶液中的状态和行为是一个重要的认识领域,很多化学反应都是在水溶液中进行的,因此非常有必要让学生进入这个认识领域。
电解质在人类的生产、生活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它们与人类的生命活动密切相关,因此认识电解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学生分析】物质在水中会发生什么变化?酸、碱、盐的水溶液为什么能够导电?酸、碱、盐有阴阳离子就一定能导电吗?这些对学过初中化学的学生来说,都是有待于进一步探讨的问题;同时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可从另外一个角度对化合物进行分类,从而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视角来认识化合物。
在建立电离的概念时,利用学生已经知道的酸碱盐溶液具有导电性和阴阳离子的知识。
这一节中的概念比较抽象,我们的学生基础不是很好,这就要求教师尽量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使用实验、视频、图片等直观教具以及实验事实,帮助学生建立和理解概念。
要注重学生的日常概念对化学概念的影响,教师要运用各种策略引发学生的已有认识,让学生有机会说出自己的.想法,并让他们进行充分的讨论交流,引导学生大胆的质疑和假设,在探究体验中构建概念。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使学生了解电离、电解质的含义;2、能准确书写常见的酸、碱、盐的电离方程式;(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在电解质知识学习中,学会运用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多种手段获取信息,并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2、通过“质疑”、“归纳”等活动,提高学生分析、联想、类比、迁移以及概括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分钟微课
《电解池中阴阳两极放电粒子的确定》教学设计
设计背景:学生经过高三第一轮复习,对电解原理及相关知识有一定把握,但在做题时发现,学生对于阳离子移向阴极,阴离子移向阳极深信不疑,但阳极是不是阴离子放电,阴极是不是阳离子放电这一点弄不明白,时常出错。
加上平常所做的练习中,大多都是阴离子在阳极放电,阳离子在阴极放电,由于对电解原理没有真正理解,致使出现阳离子在阳极可以放电,阴离子在阴极也可能放电的情况一头雾水。
特设计此微课解决此类问题。
学习目标:确定电解是阴阳两极放电粒子。
学习方法:讲解、练习
教学过程:
一、基础回顾:离子放电顺序
阴极:阳离子放电顺序:Ag+>Fe3+>Cu2+>H+(酸)>Fe2+>Zn2+>H+(水)>Al3+>Mg2+>Na+>Ca2+>K+。
阳极:先看材料(惰性电极还是活泼电极)。
阳极:活泼电极>S2->I->Br->Cl->OH-> 含氧酸根离子。
电解原理:在电解时,阴离子移向阳极,阳离子移向阴极;一般阴离子在阳极放电,阳离子在阴极放电。
二、基础练习:
1、电解CuCl2溶液
阴极:Cu2++2e-==Cu
阳极:2Cl—-2e-==Cl2↑
2、电解Na2SO4溶液
阴极:2H++2e-===H2↑
阳极:4OH--4e-===O2↑+2H2O
[转入]电解时,阴离子在阳离放电,阳离子在阴极放电。
一定吗?
3、
阴极:Cu2++2e-==Cu
阳极:会是溶液中的氯离子失电子吗?
思考:不可能!因为亚铁离子的还原性(失电子能力)更强!
阳极:2Fe2+- 2e-==2Fe3+
为什么?结合物理知识对电解原理再次掌握
小结:电解池电极反应之不变与变
不变:
1、阴极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阳极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
2、阴离子向阳极移动,阳离子向阴极移动。
(原因一是形成闭合回路,二是中和阴阳区域电性。
并不一定参予放电)
变:
离子是否放电由还原性、氧化性强弱来确定。
阳极周围的阳离子、阴极附近的阴离子,也可能放电。
阴离子移向阳极,阳离子移向阴极,不一定放电。
[巩固练习]
1、(2013∙重庆·理综∙11)化学在环境保护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催化反硝化法和电化学降解法可用于治理水中硝酸盐的污染。
电化学降解NO3-的原理如题11图所示。
① 源正极为(填“A”或“B”),
② 阴极反应式为。
教学反思:1、在实际教学中钟对个别问题,专门设定小专题能有效解决;
2、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是解决问题能力形成的前提,教师应该运用多种方法,结合其也
学科知识很好地帮助学生掌握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