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2018届高考语文专项复习古代诗歌鉴赏(课外)练习(20)
江苏省2018届高考语文专项复习 古代诗歌鉴赏(课外)练习(18)

古代诗歌鉴赏(课外)课后练习(18)1.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注]李白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塞上听吹笛高适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注]此诗是作者于乾元元年(758)流放夜郎经过武昌时游黄鹤楼所作。
(1)两首诗中的“梅花”都不是实指“梅花”,而是指曲牌名《梅花落》。
据此,简要赏析这两首诗在艺术技巧上的相同之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结合这两首诗的内容,简要分析两首诗所表达的不同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1~2题。
菩萨蛮韦庄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1.这一首词共写了江南哪几种景物?表现了江南怎样的景色特点?2.最后两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3.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 ~2题。
清平乐?太山上作①元好问江山残照,落落舒清眺。
涧壑风来号万窍,尽入长松悲啸。
井蛙瀚海云涛,醯鸡②日远天高。
醉眼千峰顶上,世间多少秋毫!【注】①蒙古灭金后,元好问不愿为官。
公元1236年3月,他与友人游览泰山并写下此词。
②醯鸡:醯,读Xi。
醯鸡为醋瓮中的蠛蠓,一种小飞虫。
2018高考语文(新课标)总复习教师用书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七古代诗歌鉴赏学案1整体阅读指导Word版含答

专题七古代诗歌鉴赏[考纲要求]《考试大纲》对“古诗文阅读”考试内容所作的规定中,“鉴赏评价”能力层级主要针对古代诗歌鉴赏: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考卷分析][备考指导]1.近几年全国新课标卷在诗歌命题上呈现出以下特点:从体裁来看,以诗、词为主;从题材上看,涉及山水田园、托物咏怀、咏史怀古等;从作品的时代来看,以唐宋时期的作品为主;从题型来看,以简答题的形式考查,一般设两道题,赋分一直是11分;从考查角度来看,涉及鉴赏表达技巧和评价思想内容的试题较多,对鉴赏形象、语言和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考查,通常融入到对鉴赏表达技巧和评价思想内容的考查之中。
另外,2016年全国新课标卷Ⅲ、2015年全国新课标卷Ⅰ、2014年全国新课标卷Ⅱ出现比较鉴赏的题型,值得关注,备考中应作相应的训练。
2.复习备考应遵循诗歌阅读的规律,注重鉴赏与审美能力的培养,在理解的基础上,针对不同题型进行有效训练。
第一,理清诗歌思路,读懂诗歌内容。
诗歌语言以简约取胜,跳跃性强,想象空间大,隐含意义多。
若想了解古人写诗的语言习惯,首先须读懂字面意思,然后借助题目、注释和作者的遭遇,展开想象,准确体会诗歌意境并理解情感主旨。
第二,梳理近年的高考真题,有针对性地分考点逐点突破。
3.据2017《考试说明》,诗歌鉴赏题的题型,由原来的两道简答题变更为一道多项选择题和一道简答题。
一、古代诗歌的分类古代诗歌包括诗、词、曲。
1.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
“歌”“行”“引”“曲”“吟”等古诗体裁的诗歌皆属古体诗。
古体诗不讲究对仗、平仄,没有字数、句数的限制,押韵较自由。
2.近体诗也叫今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这类诗讲究字数、句数、平仄、对偶、押韵等,规矩很多。
3.词又称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
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单调只有一段,双调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句数大体一致。
江苏省2018届高考语文专项复习古代诗歌鉴赏(课外)练习(9)

古代诗歌鉴赏(课外)课后练习(9)1.阅读张先的《一丛花》,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一丛花张先伤高怀远几时穷?无物似情浓。
离愁正引千丝乱,更东陌,飞絮濛濛。
嘶骑渐遥,征尘不断,何处认郎踪?双鸳池沼水溶溶,南北小桡通。
梯横画阁黄昏后,又还是斜月帘栊。
沉恨细思,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
A.本词是伤春怀人之作,全篇紧扣“伤高怀远”布局谋篇,从登楼远望,为眼前之暮春景色所感伤,引出对情人远去的怅惘之情。
B.词人用“千丝”谐音双关“千思”,表现愁思千头万绪,再以飞絮映衬,情味弥足。
“嘶骑”句,实写行者不忍告别的情景。
C.词的下片以双鸳自由嬉戏反衬抒情主人公的孤独,以小船自由通往南北反衬自己无处认郎踪的苦闷,看似是闲笔,实则有深味。
D.全词由远及近,由彼及已,次序井然,层次分明,抒发了“人不如物”的思想感情。
2.阅读下面的古诗,任选一个角度鉴赏。
古诗十九首(十九)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
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
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
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裳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不见[注][唐]杜甫不见李生久,徉狂真可哀!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
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
[注]这首诗写于客居成都的初期,或许杜甫此时辗转得悉李白已在流放夜郎途中获释,遂有感而作。
(1)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颔联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一种并作赏析。
4.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
马诗贺?李?[唐]①此马非凡马,房星②是本星。
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
【注】①李贺,祖先为唐皇室后裔,后家道衰落。
因避家讳,不得应进士科考。
②房星:天马之星,是天上的星宿。
(1)请你用三个词语概括诗中马的形象特征。
答:(2)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江苏省启东中学2018届高考语文复习专项练习:古代诗歌

古代诗歌鉴赏(课外)课后练习(16)1.蝶恋花·暮春别李公择苏轼簌簌无风花自堕。
寂寞园林,柳老樱桃过。
落日有情还照坐,山青一点横云破。
路尽河回人转舵。
系缆渔村,月暗孤灯火。
凭仗飞魂招楚些①,我思君处君思我。
[注] ①凭仗飞魂招楚些:语出《楚辞·招魂》“魂兮归来,反故居些”,意思是像《楚辞·招魂》中召唤屈原那样召唤离去的友人。
(1)本词上片中的哪些景物表现了暮春的特点?答:(2)本词是词人送别友人之作。
词的下片是怎样表现作者对友人的思念之情的?答:(3)你认为“山青一点横云破”一句中最具表现力的词语是什么?为什么?答:2.古代诗歌阅读鹧鸪天游鹅湖,醉书酒家壁辛弃疾春入平原荠菜花,新耕雨后落群鸦。
多情白发春无奈,晚日青帘酒易赊。
闲意态,细生涯。
牛栏西畔有桑麻。
青裙缟袂谁家女,去趁蚕生看外家。
1.请从景与情的关系角度赏析上阕。
2.下阙描绘了怎样的农村景致?3.阅读下面诗歌,然后回答问题燕子矶注施闰章绝壁寒云外,孤亭落照间。
六朝流水急,终古白鸥闲。
树暗江城雨,天青吴楚山。
矶头谁把钓,向夕未知还。
注:燕子矶:在南京市北郊观音门外观音山上,濒临长江,三面凌空,形似燕子展翅欲飞。
1.这首诗的颔联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具体说明。
2.结合全诗简要分析钓者的形象及其寄寓的思想感情。
4.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定风波①黄庭坚万里黔中一漏天,屋居终日似乘船。
及至重阳天也霁,催醉,鬼门关②外蜀江前。
莫笑老翁犹气岸,君看,几人黄菊上华颠?戏马台南追两谢③,驰射,风流犹拍古人肩。
[注] ①作者被贬黔中所作。
②鬼门关:即石门关,今四川奉节县东,两山相夹如蜀门户。
③两谢:谢瞻、谢灵运,二人曾在戏马台前赋诗为乐。
(1)上片前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气候特点?这样的描写在全词中有什么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这首词塑造了一个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
江苏省2018届高考语文专项复习古代诗歌鉴赏(课外)练习(17)

古代诗歌鉴赏(课外)课后练习(17)1.台城①刘禹锡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②事最奢。
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注释]①台城,六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
②结绮临春,陈后主营造的两座楼阁。
1、这首诗以“台城”为题,其中蕴涵着诗人怎样的历史反思?答:2、结句“只缘一曲后庭花”显示了这首怀古诗高超的表达技巧,试作简要分析。
答: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渔家傲朱服小雨纤纤风细细,万家杨柳青烟里。
恋树湿花飞不起,愁无际,和春付与东流水。
九十光阴能有几金龟解尽留无计。
寄语东阳沽酒市,拼一醉,而今乐事他年泪。
1.请从景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词上片是如何表现作者的情感的。
答:2.下片中“而今乐事他年泪”,况周颐在《蕙风词话》卷二评论说:“二语合参,可悟一意化两之法。
”也即“一语两意”,请简要赏析。
答: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夜雨寄北[注]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注] 寄北:寄给在北边的妻子。
1.“巴山夜雨涨秋池”写的是怎样的景致?表现出诗人怎样的情思?2.这首绝句的结构和语言有何特色?请结合原诗作深入而简要的分析。
4.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问题。
秦楼月向子諲①芳菲歇,故园目断伤心切。
伤心切。
无边烟水,无穷山色。
可堪更近乾龙节②,眼中泪尽空啼血。
空啼血。
子规声外,晓风残月。
【注】①公元1127年“靖康之变”,徽、钦二帝被金兵掳去,中原尽失,向子諲就生活在这个时期。
②古人以“乾龙”喻帝王。
乾龙节,指宋钦宗生日。
(1)“空啼血。
子规声外,晓风残月”一句中“晓风残月”是移用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词中的名句,但意象内涵已经发生了变化。
试指出两首词中“晓风残月”表现的不同的情感内涵。
答:(2)试从抒情手法使用的角度赏析词的上片。
答:5.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题目。
青玉案曹组碧山锦树明秋霁。
路转陡,疑无地。
忽有人家临曲水。
竹篱茅舍,酒旗沙岸,一簇成村市。
江苏省2018届高考语文专项复习 古代诗歌鉴赏 孔雀东南飞练习(并序)(1)

古代诗歌鉴赏:孔雀东南飞(并序)课后练习(1)1.由于诗歌节奏关系,本文像“奉事循公姥(公姥偏在‘姥’)”的复合词特别多,请分别举出同义复合词和反(偏)义复合词各三例并加以说明。
2.“青雀白鹄舫,四角龙子幡,婀娜随风转。
金车玉作轮,踯躅青骢马,流苏金缕鞍。
赍钱三百万,皆用青丝穿。
杂彩三百匹,交广市鲑珍。
”这段话对兰芝的身价和性格起什么作用?3.阅读《归园田居(其一)》,完成1~2题。
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1.文中把“守拙”解释为“不随波逐流,固守节操”。
你认为这一解释合乎诗歌的意境吗?请说说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人说陶渊明是一位完全脱离现实的飘然静穆的典型,而鲁迅先生说:“陶潜正因为并非浑身静穆,所以他伟大。
”你赞成哪种说法呢?请说说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1~3题。
江苏省2018届高考语文专项复习 古代诗歌鉴赏(课外)练习(7)

古代诗歌鉴赏(课外)课后练习(7)1.画眉鸟欧阳修百啭千声随意移①,山花红紫树高低②。
始知锁向金笼③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注释]①随意移:自由自在地在树林里飞来飞去。
②树高低:树林中的高处或低处。
③金笼:镶金的鸟笼。
1、本诗表现手法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2、从诗中能领会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清平乐李清照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
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
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1.试从思想情感、艺术手法两个角度,简要分析“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析诗人是通过怎样的手法表达思想情感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1-2题上太行①于谦西风落日草斑斑,云薄秋空鸟独还。
两鬓霜华千里客,马蹄又上太行山。
[注]①此诗作于作者晚年巡抚山西、视察太行山时,“轻骑遍历部所,延访父老”。
而且年年出巡。
江苏省2018届高考语文专项复习古代诗歌鉴赏(课外)练习(14)

古代诗歌鉴赏(课外)课后练习(14)1.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苏幕遮范仲淹碧云天,黄叶地。
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
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1)词的上片作者写到了哪些景物,试分析这些景物的特点。
(2)如何理解下片中“明月高楼休独倚”所表达的感情。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至分水戍①骆宾王行役忽离忧,复此怆分流。
溅石回湍咽,萦丛曲涧幽。
阴岩常结晦,宿莽②竞含秋。
况乃霜晨早,寒风入戍楼。
[注]①本诗为诗人早期作品,诗人入京应试,结果名落孙山,乃出西京,至分水岭,然后告别中原南下。
②宿莽:经冬不枯的草。
(1)诗歌首联即点明“离忧”,诗人为何“离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诗在抒情上有什么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山中问答唐?李白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从结句“别有天地非人间”看全诗,诗人陶醉的“碧山”是怎样的世界?从中看出诗人崇尚的是什么?4.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唐多令惜别吴文英①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
纵芭蕉不雨也飕飕。
都道晚凉天气好,有明月,怕登楼。
年事梦中休,花空烟水流。
燕辞归,客尚淹留。
垂柳不萦裙带住,漫②长是,系行舟。
注:①吴文英,号梦窗,宋人,一生未第,游幕终身,晚年困顿以死。
②漫:空,徒劳。
(1)“燕辞归,客尚淹留”主要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达了什么情感?(2)结合全诗回答,诗人的“愁”是由哪些原因造成的?5.阅读下面的这首宋诗,完成1-2题。
临平①道中道潜风蒲猎猎②弄轻柔,欲立蜻蜓不自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诗歌鉴赏(课外)课后练习(20)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示秬秸①张耒北邻卖饼儿,每五鼓未旦,即绕街呼卖,虽大寒烈风不废,而时略不少差也。
因为作诗,且有所警,示秬、秸。
城头月落霜如雪,楼头五更声欲绝。
捧盘出户歌一声,市楼东西人未行。
北风吹衣射我饼,不忧衣单忧饼冷。
业无高卑志当坚,男儿有求安得闲。
[注] ①秬秸:张耒二子张秬、张秸。
张耒,北宋著名文学家,曾官太常寺少卿。
(1)①下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前小序交代了本诗写作的起因和目的,凸显了诗作内容的真实性。
B.“歌一声”,是说卖饼儿沿街呼卖时有腔有调,生动形象并富于童趣。
C.卖饼儿衣着单薄,凛冽的寒风吹透了他的衣衫,他却担忧饼冷难卖。
D.作者在诗的最后,对两个儿子提出了谆谆告诫,点明了本诗的题旨。
②这首诗的写景叙事,平实而富有韵味,请结合具体诗句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这首诗是张耒为教育自己的孩子而作,请对其中的教育内容和所用的教育方式加以概括,并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
(不少于200字)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越中览古李白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苏台览古李白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
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这两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慨?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宿济州西门外旅馆晁端友寒林残日欲栖乌①,壁里青灯乍有无。
小雨愔愔②人假寐,卧听疲马啮残刍。
[注] ①乌:乌鸦。
②愔愔:寂静无声。
(1)诗中的“乌”和“马”两个意象有何作用?请简要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诗的三、四两句,叶梦得《石林诗话》作“小雨愔愔人不寐,卧听羸马龅残刍”,其中“不寐”与原诗“假寐”相比哪个更好?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琴歌李颀主人有酒欢今夕,请奏鸣琴广陵客①。
月照城头乌半飞,霜凄万树风入衣。
铜炉华烛烛增辉,初弹渌水②后楚妃。
一声已动物皆静,四座无言星欲稀。
清淮③奉使千余里,敢告云山从此始。
【注释】①广陵客:这里指善弹琴的人。
②《渌水》、《楚妃》:琴曲名。
③清淮:地名,地近淮水。
(1)诗人借听琴歌表达了什么思想情感?(2)本诗写琴歌的未作正面描写,而从侧面烘托。
请结合全诗举两例作具体分析。
5.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1)、(2)题。
野步【宋】周密麦陇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
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
野步【清】赵翼峭寒催换木棉裘,倚杖郊原作近游。
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
(1)谈谈两首诗分别呈现了怎样的一个野步者的形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两首诗的三、四句都重点运用了同一种修辞手法来表达作者的内心情感,试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清溪行①李白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
借问新安江②,见底何如此?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
向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
[注] ①本诗写于天宝十二载(753年),诗人离开繁华而混杂的长安后游池州(今安徽贵池)时所作。
②新安江:在浙江境内流入钱塘江,以清澈闻名。
(1)本诗着重描写了清溪怎样的特点?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怀?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诗的颔联、颈联分别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描写清溪水色?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乙亥岁除渔梁村黄公度年来似觉道途熟,老去空更岁月频。
爆竹一声乡梦破,残灯永夜客愁新。
云容山意商量雪,柳眼桃腮领略春。
想得在家小儿女,地炉相对说行人。
【注】宋高宗绍兴二十五年,是农历乙亥年。
这年十月,秦桧死了,在舆论压力下,高宗召回一些受秦桧打击迫害的官员。
作者也奉诏回朝,大年三十行经闽北渔梁村时写下了这首诗。
(1)这首诗颈联在写景上有什么特点?(2)这首诗的颔联与尾联是如何表现诗人的思想情感的?8.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1~2题。
早寒有怀①孟浩然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②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③,平海夕漫漫。
【注】①当时作者漫游在长江下游一带。
②襄水,古属楚国。
③《论语·微子》有孔子命子路向长沮、桀溺问津,两人不说津(渡口)的所在,反而讥笑孔子栖栖遑遑,奔走四方,以求见用,引出孔子的一番慨叹。
1.题为“早寒有怀”,诗人是如何写出“早寒”特点的?请结合首联简要赏析。
2.本诗颈联、尾联分别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9.古代诗歌阅读梅雨柳宗元梅实迎时雨①,苍茫值晚春。
愁深楚猿夜,梦断越鸡晨②。
海雾连南极,江云暗北津③。
素衣今尽化,非为帝京尘④。
【注释】①梅雨:江南一带在杨梅成熟时,常阴雨连绵,这段时间,就称作梅雨季节。
②楚、越:指江南的永州,作者当时被贬谪于此。
③北津:北去回乡的渡口。
④素衣:本句诗谢脁诗“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缁”的化用。
1.本诗的颔联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结合诗句分析。
2.结合全诗,体会尾联的思想情感。
10.对《长亭送别》中【一煞】这支曲子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一煞】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烟暮霭相遮蔽。
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
我为甚么懒上车儿内,来时甚急,去后何迟?A.青山疏林、淡烟暮霭、夕阳古道和禾黍秋风,构成一幅深秋郊外黄昏的画面。
B.莺莺目送张生于烟霭残照中远去,这一怅然痴立的形象,生动地传达出凄怆悲苦的眷恋之情。
C.“来时甚急,去后何迟”一句,直抒胸臆,表现莺莺留恋美景、留恋情人的情怀。
D.“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一句,看似平淡,实际上表现了莺莺的惆怅和依依不舍。
参考答案:1.答案: (1)①B。
②要点一:平实,没有华丽辞藻,明白如话,通俗浅显。
举例:“捧盘出户”、“市楼东西”等等,均无任何修饰之语。
要点二:有韵味,写景、叙事,蕴含丰富。
举例:开篇两句,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描画出了清冷空寂的景色,透露出作者对卖饼儿生活际遇的同情和关怀,其他如“人未行”的空寂街景、“忧饼冷”的心态表露,均语浅而意深。
(2)第一问:教育内容:要点一: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要意志坚定,不畏艰辛。
要点二:要有追求,持之以恒,勤勉而不懈怠。
教育方式:要点一:艺术性,以诗诫子,而不是枯燥说教。
要点二:形象性,以卖饼儿为榜样,激励自己的孩子。
第二问:(示例)在我身边,总是有一些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不得方法。
对待孩子习惯凡事包办,遇到问题喜欢对孩子絮叨地说教,教育效果可想而知:既无助于培养孩子的自理自立能力,说教内容也不易为孩子所接受,甚则激发孩子的逆反心理,教育效果适得其反。
这就需要家长更换一种教育方式,张耒的做法值得借鉴。
张耒以诗教子,描绘一个不畏艰辛,意志坚定的卖饼儿形象,从而艺术性地教育了孩子应以卖饼儿为榜样,有所追求,持之以恒,勤勉不懈。
张耒如此诫子之法是高明的,收效也必定显著。
家长在教育孩子时若能如张耒这样遵循“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原则,尽可能避免枯燥的说教,寓教于乐,在理解孩子的基础上讲究家教艺术,必能在赢得孩子认同的同时,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解析: (1)①本题考查古诗词鉴赏能力,两题分别考查思想内容和语言、表达技巧。
考生要整体感知全诗(词)内容,坚持“四看”原则:看标题和作者、看诗(词)中意象、看炼字句、看背景注解。
要尽可能摄取作品或命题者提供的信息,充分发掘已知信息的隐含价值。
①卖饼儿捧着装饼的盘子,走出家门,拖着长声叫卖。
这里的“歌”并不是真的歌唱,而是拖着长声叫卖的声音,因此B项说卖饼儿的叫卖“有腔有调,生动形象并富于童趣”不准确,另外也不切合全诗主旨。
②从诗歌语言特点的角度进行分析,“平实”即平白实在,不堆砌辞藻;“有韵味”则强调内容的丰富。
(2)本题考查对古诗词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进行评价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解答此类考题考生要重视标题、注解,不要一扫而过,而要细加分析,揣摩命题者的思路,这样才能做到答题时有的放矢。
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都要结合原诗解读分析,切记对原诗进行反复推敲,启示要从自身的经历出发,说说自己的感受,但也不能随意发挥,要联系原诗,不可偏离。
2.答案:这两首诗抒发了诗人对人事变化.盛衰无常的感慨,对功名富贵的否定。
解析: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分析意象意境,进而把握内容和主题,明确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