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文学名词解释1
1.宋元明清--名词解释(1)

复习资料宋代文学——基础常识(名词解释)一、宋代文学(名词解释)1、白体诗:白体诗人,是宋初效法白居易作诗的一批诗人,代表人物有王禹偁、李昉、徐铉等人。
他们的诗歌主要是模仿白居易与元稹、刘禹锡等人互相唱和的近体诗,内容多写留连光景的闲适生活,风格浅切清雅。
其中王禹偁更重视白居易的讽喻诗,自觉学习白居易新乐府诗的创作精神。
王诗多反映社会现实,抒发忧国忧民情怀,开宋诗一代新风。
2、晚唐体:是指宋初模仿贾岛、姚合诗风的一群诗人,由于宋人常把贾岛、姚合看成是晚唐诗人,所以名之为“晚唐体”。
包括两个群体,一是寇准等僧人;二是林逋等隐逸之士。
他们多注意身边景物,抒写闲情逸致,诗歌题材狭窄,风格清苦瘦峭,意境清幽秀雅,有廓清五代浮华文风的作用。
其中林逋的“咏梅诗”十分著名,赢得了历代文人词客的赞赏。
3、西昆体:西昆体以扬亿编辑的《西昆酬唱集》而得名。
代表作家有扬亿、刘筠与钱惟演。
此派标榜师法李商隐,注重艺术技巧,表现才学工力,他们的诗歌声律精美,词采妍丽,用事深密,对仗工整,呈现出整饬、典丽的艺术特征。
内容大都贫乏空虚,脱离现实,缺乏生活气息。
这种诗风使宋初诗坛风气为之一变。
4、诗文革新运动:是对唐代古文运动、新乐府运动的继承和发展。
它以韩、柳文章相号召,以“复古”为旗帜,是配合政治改革形势的一次全面的文风、文体革新。
要求文学反映现实,适应社会改革的需要,理论上较好地解决了文道关系,创作上撰写了大量堪称典范的文学作品,开创了平易流畅的一代文风,掀开了宋代文学辉煌的一页。
欧阳修是这次运动的领袖人物。
5、江西诗派:在黄庭坚影响下的一个诗学流派,因南宋吕本中作《江西诗社宗派图》而得名。
此诗派以杜甫为宗,却未能继承杜甫的现实主义精神,而是过分强调形式技巧,讲究章法、句法,喜用拗句,形成一种奇峭艰涩、瘦硬生新的诗风,走上了新的形式主义道路。
6、六一风神:指欧阳修散文的主体风格。
其内涵表现为,语言:平易晓畅,声韵和谐;意蕴:含蓄吞吐,寄慨遥深;章法:纡徐委备,跌宕有致;从审美意义讲,它情意深婉,神韵飘渺,偏于阴柔之美。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元明清)部分

一、元代名词解释1、南戏:是南曲戏文的简称。
它于北宋末年流行于浙江温州一带,称永嘉杂剧,或温州杂剧。
它以南方民间曲调和方言来演唱,改折为出,改末为生,一出之中不限一个宫调和一韵,不必一人独唱到底。
以管乐伴奏,曲调轻柔婉转,曾因受到元杂剧的冲击,一度衰落,后复兴,为明清传奇的产生提供了艺术基础。
2、元杂剧:以宋杂剧和金院本为基础,融合宋、金以来的音乐、说唱、舞蹈等艺术样式而形成的戏曲艺术,并在唐、宋以来词曲和讲唱文学的基础上,产生了韵文和散文相结合的、结构完整的文学剧本。
3、散曲:是一种同音乐结合的长短句歌同,经过长期酝酿,到宋金时期又吸收了一些民间流行的曲词和少数民族的乐曲,于是逐步形成了一种新的诗歌形式。
金元时在北方流行,故散曲又称北曲。
它包括小令、套数两种主要形式。
4、关汉卿:字汉卿,号已斋叟。
是元杂剧最优秀的代表作家。
他亲自参加戏剧演出实践,并以毕生精力从事杂剧创作,写出大量符合戏剧艺术特征的典范作品;不仅在一剧四折、一人主唱等方面进行了可贵的探索,而且在戏剧的布置结构、情节安排和语言运用方面意匠经营,在草创阶段为杂剧体制的完备作出了极大的贡献。
代表作品有《窦娥冤》《救风尘》《单刀会》等现存18部。
5、四大南戏(荆拜刘杀):是元末明初南戏的代表作,简称“荆、刘、拜、杀”。
是《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杀狗记》四部南戏的合称。
这四部戏体现着南戏的发展变化,“四大南戏”中的三个剧本都有传说中的作者,表明文人在南戏写定过程的作用。
这些剧本既贴近民间,又显示出文人对南戏写作的渗透,提高了南戏在曲坛的地位,尤其在情节安排、人物塑造、语言等方面取得了诸多成绩,对后来的南戏、传奇创作影响深远。
与《琵琶记》一起,提高了南戏在曲坛的地位,彰显着南曲创作的生命力。
6、元诗四大家:“元诗四大家”是指元代中期活跃于诗坛的四位诗人,他们是虞集、杨载、范梈、揭傒斯。
四人的诗歌创作,在题材内容上大致相同,艺术上也比较相近。
第一章 元代文学概述

元杂剧的发展分期:
三期: 初期,自蒙古灭金至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三十一年(1234—1294)。 初期,自蒙古灭金至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三十一年(1234—1294)。 中期,自元成宗铁穆耳元贞元年至元文宗图帖睦尔至顺三年(1295— 中期,自元成宗铁穆耳元贞元年至元文宗图帖睦尔至顺三年(1295— 1332)。 1332)。 晚期,元顺帝帖睦尔统治时期(1333—1368)。 晚期,元顺帝帖睦尔统治时期(1333 1368)。 1333— 钟嗣成《录鬼簿》将元杂剧的作者分为三期:第一期(1234—1276) 钟嗣成《录鬼簿》将元杂剧的作者分为三期:第一期(1234—1276) “前辈已死名公才人有所编传奇行于世者”,所录作者57人,皆北方 前辈已死名公才人有所编传奇行于世者”,所录作者57人,皆北方 人。第二期(1277—1340) 人。第二期(1277—1340)“方今已亡名公才人余相知者,及已死 才人不相知者”第三期(1341—1367) 才人不相知者”第三期(1341—1367)“方今才人相知者,及方今 才人闻名而不相知者” 才人闻名而不相知者” 。 初、中、晚三期,杂剧创作在地域上的变化,在内容和艺术表现上各 自的特点。
元杂剧繁荣的原因
1、艺术原因:各种戏曲艺术的积累和发展:元杂剧是在金院本和诸宫调的直 接影响之下,融合了各种表演艺术形式而成的一种完整的戏剧艺术。并在唐 宋以来话本、词曲、讲唱文学的基础上创造的成熟的文学剧本。 传奇小说、 话本小说等为戏曲准备了故事内容,并且提供了为人民所熟知的人物形象; 说唱诸宫调的乐曲组织和曲白结合形式直接影响了戏曲的体制;各种队舞使 戏曲的舞蹈身段和扮相更加美化;傀儡戏、影戏也给吸取的舞蹈动作和脸谱 以影响。它们的发展使戏曲表演艺术渐趋成熟,同时也为产生优秀的文学剧 本准备了条件。 2、政治原因:元政府的文化政策。汉族的知识分子在当时倍受歧视。“门第 、政治原因:元政府的文化政策。汉族的知识分子在当时倍受歧视。“ 卑微”“职位不振” 卑微”“职位不振”促使一部分人从事戏曲活动。 3、经济原因:城市的畸形发展。宋金时代,在瓦舍勾栏等固定场所面向城市 民众的各类伎艺演出已经很盛。蒙古军攻占北方以后,在许多地方造成破坏, 但若干中心城市,却反而人口激增,财富更为集中,出现畸形繁荣;全国统 一以后,城市经济的增长更为迅速。而随着都市经济的发达,市民阶层自然 也相应地壮大,观赏既富于市俗性又具有较高艺术性的戏曲对于他们是很合 适的精神享受。他们以自己所拥有的财力支持了元杂剧的成长。3 适的精神享受。他们以自己所拥有的财力支持了元杂剧的成长。3
元代文学整理

古代文学(元代部分)名词解释1.说话四家小说、说经、讲史、合声(生)。
小说,以讲烟粉、灵怪、传奇、公案等故事为主。
说经,即演说佛书。
讲史,说前代兴废争战之事。
合声,以演出者的敏捷见长,如“指物题咏,应命辄成”之类。
2.讲史话本宋元的讲史话本,又称“平话”。
现存宋编元刊或元人新编的讲史话本,大多标名“平话”,如《三国志平话》、《武王伐纣平话》等。
“平话”的含义,盖指以平常口语讲述而不加弹唱;作品间或穿插诗词,也只用于念诵,不施于歌唱。
另外,称之为“平”,当是强调讲史话本虽脱胎于史书,而语言风格却摆脱艰深的文言而趋于平易。
3.《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取经诗话》全书分上、中、下三卷,名卷分若干段,数量不等,凡17段。
每段均有标题;其末尾必有诗一首或二、三首,总括该段故事内容,揭示佛法无边、信佛则逢凶化吉的宗旨。
就“诗”与“话”的关系看,“话”是主体,演说蕴含佛理的故事;“诗”是一种辅助手段,便于听众或读者加深对故事的理解。
《取经诗话》叙述唐僧一行六人,往西天求请大乘佛法。
取经队伍由六人增至七人,但除唐僧、猴行者外,其馀诸人并无名姓称谓。
猴行者神通广大,已成为故事的主角。
各段故事有详有略,其中不乏精彩的片段。
《取经诗话》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说经话本的风貌,也反映出中土文化与印度佛教文化的交流、融会的情况。
4.诸宫调诸宫调是一种说唱文学,是相对于有限用一个宫调的说唱形式而言,其中唱的部分用多种宫调串接而成,其间插入一定的说白,与唱词配合,叙述有人物、情节的长篇故事。
而每种宫调,则由若干曲牌联成短套,套曲少则一二首,多则十多首。
南方的诸宫调主要以笛子伴奏,北方的诸宫调多以琵琶和筝伴奏,故北诸宫调也称“搊弹词”,某些作品还冠以“弦索”字样,以示其有别于南诸宫调的特点。
主要流行于宋金时期。
5.元曲四大家指元代杂剧和散曲作家,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简称“关白马郑”(出自周德清《中原音韵》)。
关汉卿杂剧内容丰富,揭露黑暗,歌颂斗争和历史英雄,个性鲜明,结构巧妙,语言本色,风格激越奔放。
元代文学名词解释

元代文学名词解释2.元杂剧四大爰情剧3.元曲四大家4.《东篱乐府》5.北曲6.南曲7.宫调8.楔子9.宾白、科、介10.元诗四大家11.铁崖体12.南戏13.昆山腔14.四大南戏(荆刘拜杀)15.元曲16.散曲17.酸甜乐府18.永乐大典戏文种19.《录鬼簿》1.元杂剧:是在诸宫调和金院本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成熟戏剧形式。
主要特点是曲〃四折一楔子〃构成;一折里用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楔子的篇幅叫段,一般放在第一折前交代剧情,起〃序幕〃的作用;在表演上由一人主唱,如以正旦为主的戏里,只由正旦一人独唱到底,其他角色都不唱,只用旁白。
在金、元之交,北杂剧的创作就已达到相当高的艺术水平,著名的杂剧作家有白朴、马致远、关汉卿等,多为由金入元的文人。
元杂剧的前期创作呈现出繁荣的局面,成为中国戏剧文学史上最为光彩夺目的黄金时代。
2.元杂剧四大爱情剧:指四部元代杂剧:关汉卿的《拜月亭》;王实甫的《西厢记》;白朴的《墙头马上》;郑光祖的《倩女离魂》。
它们都是描写爰情的优秀作品:《拜月亭》歌颂了王瑞兰对爰情的坚贞,批判了破坏婚姻自主的封建势力;《西厢记》通过莺莺和张生为爱情自由所作的斗争,表达了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思想;《墙头马上》通过李千金和裴少俊的自由结合和裴尚书对他们婚姻的破坏,表现了要求婚姻自主的思想;《倩女离魂》用浪漫主义手法塑造了一个热烈追求自由幸福生活的女性形象,同时也表现了在封建礼教禁锢下女性沉重的精神负担。
3.元曲四大家:元明清三代评论家对元曲四大家有不同提法,但关汉卿、白朴、马致远总是被列入四大家之内,有争议的只是王实甫与郑光祖。
关汉卿被列为元曲四大家之首,作品内容丰富,善于塑造形神毕肖的形象,语言雅俗共赏,代表作品有《窦娥冤》、《单刀会》等;白朴的作品常表现出故国之思、沧桑之感和身世之悲,代表作有《梧桐雨》、《墙头马上》等;马致远创作的内容多是〃叹世〃、〃归隐〃,咏唱男女爰情,成就突出的有写王昭君故事的《汉宫秋》;郑光祖作品中文人事迹剧和爰情剧较为优秀,如《王粲登楼》、《倩女离魂》等;而王实甫的《西厢记》是元代杂剧创作中最优秀的作品之一。
第六编 元代文学概说

二、元代文学 2
元杂剧是在北方戏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音 乐、歌舞、道白、做工等结合起来表演故事的一 种综合性的舞台艺术。它以丰富而深刻的内容和 崭新的艺术形式出现,在中国文学史上取得了与 唐诗、宋词并称的崇高地位。元杂剧现存剧目约 600种,流传下来的作品还有162种,迄今可知 的作家约有200人,在元代这个不长的历史时期, 杂剧作家的众多,作品之丰富,实在令人惊叹。 许多优秀的杂剧作品,真实而生动地描绘了元代 的社会生活面貌,其反映现实的广泛性和深刻性 都是非常突出的,艺术上也表现出鲜明的创新精 神。
一 元代社会与思想文化6
(三)民族压迫和民族分化政策 元蒙统治者以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为巩固其 统治,在政治实行民族压迫和民族分化政策。 忽必烈统一后,划人为四等:1.蒙古人;2. 色目人;3. 汉人,包括原在金统治下的北方 汉人和契丹人、女真人;4.南人,即原南宋 统治区域的汉人和其他各族人。
一 元代社会与思想文化7
一 元代社会与思想文化2
它的大统一局面的出现,改变了北宋以来长期积 弱不振的形势,促进了我国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发 展,促进了各兄弟民族的融合和经济文化的交流。 但是,元朝的统治是依靠强大的武力,建立在残 酷的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的基础上的,它使元代 的社会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发生了巨大的 变化,也给文学的发展以极为深刻的影响。
一 元代社会与思想文化4
2.手工业。 元蒙统治者为了满足生活消费和军政需要, 对手工业特别重视,他们把上百万手工业 工匠集中到城市中来,设立官营匠局管理, 组织产生,规定匠不离局,子孙承袭,不 能改业。工匠们虽然受到残酷的奴役剥削, 但在客观上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元代的 兵器业、纺织业、盐业、制瓷业等都有相 当的规模和水平。
二、元代文学 6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纲要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纲要第一章元代文学一.名词解释1.元曲:是人们对元代文学的一种习惯性称谓,代表了世人对元代文学创作成就的认识和概括性评价。
包括剧曲和散曲。
剧曲是指元杂剧的曲辞,散曲是继诗词之后兴起的新诗体。
产生于民间的俗谣俚曲,体制主要有小令,套数,带过曲等。
元曲元代文学的标志。
2.元杂剧:是在诸宫调和金院本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成熟戏剧形式。
元杂剧是融文学创作和多种表演成分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
是中国戏曲史上的第一个高峰,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真正走向成熟。
主要特点是由“四折一楔子”构成。
一折里用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
楔子篇幅较短,一般放在第一折前交代剧情,起序幕的作用,在表演上由一人主唱。
如以正旦为主的戏里只由正旦一人独唱到底,其他角色都不唱,只用旁白,著名作家关白马郑。
3.元代散曲:在元代,散曲一般称为乐府或词,是我国古代最后成熟的一种诗歌形式,是在民间俗谣俚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散曲的体制主要有小令和套数两种基本形式。
小令又叫叶儿,按不同的宫调曲牌创作,曲调不同,字数和句式也不一样。
套数又称套曲,由两支以上同宫调曲牌的曲子连缀而成,曲牌间联系有一定顺序,曲词须一韵到底,结尾时有煞调和尾声,前期代表作家:关白马,后期代表作家张可久,张养浩,乔吉,睢景臣,刘时中。
语言生活化,口语化,戏剧化。
4.说话四家:说话的本义是口传故事。
宋代的说话有四家之说。
各有门庭,自成路数。
四家是小说,说经,讲史,合声,所谓说话的家数(种类)是以故事题材作划分标准的。
前三类以叙事取胜。
小说:以讲烟粉,灵怪,传奇,公案等故事为主。
说经即演讲佛书。
讲史:则说前代兴废争战之事。
合声:以演出者的敏捷见长,如指物题咏,应命辄成之类。
5.南戏:是北宋末叶至明嘉靖末期由最初“温州杂剧”流布长江中下游和东南沿海各地,繁衍而成的性质相类的民族艺术的总称,亦称南词。
一般认为南戏是我国最早成熟的戏曲形式。
它用南方方音演唱,音乐采取不太严格和规范的曲牌连套体,主要角色是生旦,另有净丑等,各种角色都可歌唱,形式比较自由。
青海事业单位医疗岗公共基础知识复习:文学知识之元代文学

中公卫生人才网/ 青海事业单位医疗岗公共基础知识复习:文学知识之
元代文学
公共基础知识是事业单位考试的重要考察内容,中公卫生招聘考试网帮助大家复习文学知识。
1.旦本、末本:元杂剧中男主角称为末,女主角称为旦,根据主唱者角色的不同,分为旦本、末本。
一本戏只能由一人主唱,其他人一般只能说白。
2.元曲四大家:指的是元代的四位著名的杂剧作家,即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
3.曲状元:马致远所作杂剧在当时的名气极大,有“曲状元”之称。
4.王实甫《西厢记》直接取材于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同时又对《西厢记诸宫调》作了新的发展
5.小令:散曲的一种形式,单独的一支曲子,称为小令。
6.套曲:散曲的一种形式,由几支同一宫调的曲子联缀而成的表演一个故事,称为套曲。
7.南戏:南戏原来是一种地方剧种,因为它流行于浙江温州(温州古名永嘉)一带,所以又称为“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
8.《永乐大典戏文三种》:即保存在《永乐大典》中早期三种南戏,即《张协状元》、《宦门子弟错立身》、《小孙屠》。
9.“荆刘拜杀”:元末明初,除《琵琶记》外,还有一些较著名的南戏剧作,其中《荆钗记》、《刘知远白兔记》、《拜月亭》、《杀狗记》被称为南戏四大传奇,简称为“荆刘拜杀”。
更多医疗卫生招聘考试备考指导,可访问中公卫生人才网查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元曲包括“杂剧”和“散曲”。
2、关汉卿杂剧按内容分为:公案剧、爱情风月剧和历史剧。
3、张生和莺莺的爱情故事源于唐中叶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
4、南戏是南曲戏文的简称。
5、《三国演义》的成书过程是史书和民间传说的结合。
6、《水浒》七十回本点评者是金圣叹。
7、明中期三大传奇是《宝剑记》、《浣纱记》和《鸣凤记》。
8、明中期戏曲两大派是“临川派”和“吴江派”。
*临川派的代表人物是汤显祖,吴江派的代表人物是沈璟。
9、“临川四梦”指《牡丹亭》、《紫钗记》、《邯郸记》和《南柯记》。
10、李玉后期的代表作品是《清忠谱》。
11、元杂剧角色:旦、末、净、杂。
12、《救风尘》的作者是关汉卿。
13、高明的《琵琶记》是根据民间流传的南戏《赵贞女蔡二郎》改编而写的。
14、《三国志演义》是我国第一部最优香的章回体历史小说。
15、《水浒传》(七十回本)系金圣叹用百回繁本作底本的修改删节本。
16、冯梦龙的“三言”是《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和《喻世明言》。
17、《风筝误》的作者是李渔。
18、朱权的戏曲理论著作是《太和正音谱》。
19、《金瓶梅》是我国第一部以家庭生活为素材的长篇小说。
20、鲁迅说“用传奇法,而以志怪”是《聊斋志异》最突出的艺术特点。
21、关汉卿吸收了民间流传的古老故事“东海孝妇”创作了《窦娥冤》。
22、王实甫今保留的全本杂剧作品除《西厢记》、《丽春堂》外,还有《破窑记》。
23、马致远的代表作是《汉宫秋》。
24、白朴的爱情喜剧《墙头马上》取材于白居易的《井底引银瓶》和宋官本杂剧《裴少俊伊州》等。
25、现知最早的《西游记》刊本为明万历二十年(1592)金陵世德堂《新刻出像官板大字西游记》。
26、清康熙年间对《金瓶梅》点评颇有见解的是张竹坡。
*有《张竹坡批评金瓶梅第一奇书》。
27、《桃花扇》是一部借用复社文人侯方域与秦淮名妓李香君的爱情故事来反映南明一代兴亡的历史剧。
28、《司文郎》是一篇讽刺科举制度的绝妙佳作。
29、乾隆五十六年(1791),程伟元、高鄂印行了一百二十回的《红楼梦》,这是《红楼梦》的第一个印本,世称“程甲本”。
*第二年修订的称“程乙本”。
30、杜少卿是《儒林外史》里的正面人物。
31、明代四大奇书是《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金瓶梅》。
32、清代学者章学诚评价《三国演义》说:“七分实事,三分虚构。
”33、宋末元初的《大宋宣和遗事》展示了《水浒传》的原始面貌。
34、有“曲状元”之称的是马致远。
35、《三国演义》在语言上的特点是“文不甚深,言不甚俗”。
*出自庸愚子《三国志通俗演义序》。
36、《水浒传》版本可分为繁本和简本两大系统。
37、《赵氏孤儿》的作者是纪君祥。
38、清代对《三国演义》点评颇有见解的是毛宗岗。
39、《梧桐雨》是借李隆基和杨贵妃爱情反映人世多变的历史剧。
40、《高祖还乡》是一篇被誉为“制作新奇”(钟嗣成)的绝妙佳作。
41、《水浒传》先写高俅发迹是说明“官场黑暗”。
42、元代的戏剧有杂剧和南戏两种类型。
43、元代可分为南北两大戏剧圈,前期北方的活动中心在大都,后期南方的活动中在杭州。
44、散曲是金元时期在我国北方兴起的一种新诗体,它包括小令和套数两种主要形式。
套数又叫套曲、散套,是由两支以上属于同一宫调的曲牌联缀而成的组曲。
45、马致远是元代最负盛名的散曲作家。
他的[ 越调·天净沙 ]《秋思》被周德清在《中原音韵》中称为“秋思之祖”之作。
46、元后期杂剧的代表作家作品包括郑光祖的《倩女离魂》,乔吉的《两世姻缘》。
47、关汉卿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最伟大的戏剧家,钟嗣成的《录鬼簿》记载了他的一些生平事迹。
他的历史剧代表作是《单刀会》。
48、元末南戏的著名代表作是《琵琶记》,它的作者是高明,它被推为“词曲之祖”。
49、“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
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出自关汉卿的《窦娥冤》一剧的第三折。
50、“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有甚么心情花儿、靥儿、打扮的娇娇滴滴的媚”出自王实甫的杂剧《西厢记》。
51、“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出自汤显祖的作品《牡丹亭》。
52、“糠和米,本是两倚依,谁人颠扬你作两处飞?一贱与一贵,好似奴家共夫婿,终无见期”是高明的《琵琶记》一剧中的曲子。
53、元前期杂剧的著名悲剧除《窦娥冤》外,还有马致远所作的现存最早的演叙王昭君故事的剧本《汉宫秋》,白朴所作的描写唐明皇和杨贵妃爱情故事的《梧桐雨》。
54、元代北方戏剧圈的中心在大都,还包括河北的真定、山东的东平和山西的平阳。
55、元代南方戏剧圈的中心在杭州,重要的杂剧作家作品有郑光祖的《倩女离魂》、乔吉的演叙书生韦皋和韩玉箫爱情故事的《两世姻缘》。
56、元杂剧一般由四折组成,四折以外所加的场次称为楔子。
剧本最后用两句或四句对子总括全剧内容,称为题目正名。
57、宋引章是关汉卿杂剧《救风尘》中的人物,谭记儿是《望江亭》中的女主角。
58、“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迴廊;绕迴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夜生凉,泣寒螀;泣寒螀,绿纱窗;绿纱窗,不思量!”是马致远的杂剧《汉宫秋》中的名句。
59、“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是王实甫对范仲淹的《苏幕遮》一词中的意境和丽句的妙用。
60、“你道翠生生出落的裙衫儿茜,艳晶晶花簪八宝填,可知我常一生儿爱好是天然”是汤显祖的《牡丹亭》中的名句。
明代后七子:指宗臣、李攀龙、王世贞、谢榛、梁有誉、涂中行、吴国伦。
唐宗派:是明代前后七于的反对派作家有:王慎中、唐顺之、归有光。
公安派三袁:指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
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指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
南施北宋:指清初著名诗人施闰章和宋琬。
宋诗派:即清代“同光体”诗人,代表作家是陈三立、陈衍。
浙西词派:清初词派,以浙江秀水(今嘉兴市)人朱彝尊为代表。
阳羡词派:清初词派,以江苏省宜兴人陈维崧为代表。
常州词派:清中叶词派,代表人物是张惠言。
桐城派:清中叶最著名的一个散文流派,主要作家有方苞、姚鼐。
苏州作家群:清初戏曲家群体,代表人有李玉、朱素臣、朱佐朝。
南洪北孔:指清初著名的戏剧家洪异和孔尚任。
南社:成立于1909年,发起人为陈去病、高旭和柳亚子。
元代文学名词解释1、元曲。
元代杂剧和散曲的合称。
杂剧是戏曲,散曲属诗歌,体裁不同,但两者都以曲词为主,合乐歌唱,故统称为曲。
因元杂剧成就最高,故又常以元曲为元杂剧的同义语,如臧晋叔的《元曲选》实际是元杂剧的选集。
2、元杂剧。
元代用北曲演唱的戏曲形式。
金末元初产生于中国北方。
是在金院本和诸宫调的基础上广泛吸收了多种词曲和技艺发展而成。
剧本题材一般每本分为四折,每折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套曲,必要时另加“楔子”。
脚色有正末、正旦、净等。
一剧基本上由正末或正旦一种脚色唱到底;正末主唱的称“末本”,正旦主唱的称“旦本”。
创作和演出以大都为中心,元灭宋后,又以杭州为中心流传各地。
今知有记载的元杂剧作家在一百二十人左右,著名作家有关汉卿、王实甫等。
现存作品有一百五十种左右,其优秀作品如《窦娥冤》、《西厢记》等,多方面反映了当时现实生活,在戏剧艺术和文学方面有突出成就。
对后来戏曲的发展有深远影响。
3、元曲四大家。
“元曲四大家”是周德清在《中原音韵》中对元代四位著名杂剧作家关汉卿、白朴、马致远和郑光祖的合称。
4、“董西厢”。
指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又名《弦索西厢》或《西厢扌刍弹词》。
为区别于王实甫的《西厢记》而称“董西厢”。
5、“王西厢”。
指元代王实甫杂剧《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共有五本二十一折。
6、元剧五大家。
指元代五个剧作家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白朴、郑光祖。
语出明王骥德《曲律》。
7、元曲四大爱情剧。
指关汉卿的《拜月亭》、王实甫的《西厢记》、白朴的《墙头马上》和郑光祖的《倩女离魂》这四部优秀的爱情杂剧。
8、元末四大传奇。
又称“四大南戏”。
是元末明初的《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和《杀狗记》四部南戏作品的并称,简称“荆刘拜杀”。
说见王骥德《曲律》。
9、南戏之祖。
对元末高明《琵琶记》的誉称。
语见魏良辅《曲律》。
《琵琶记》随后于《拜月亭》,但它的问世标志着南戏的成熟和定型,为南戏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南戏诸腔的影响也极为深远,故称“南戏之祖”。
10、小令。
散曲体式的一种,即独立的只曲,因短小而得名,元人又称之为“叶儿”。
小令多以一支曲子为单位,但可重复,各首用韵可以互异;有些小令可带同一宫调的一两支曲子,叫“带过曲”。
11、套数。
散曲体式的一种,又叫“散套”或“套曲”。
通常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连缀成套,短的至少有三支曲子,长的多达二三十支,一韵到底,套末有一尾声,称“尾”或“尾煞”。
12、《东篱乐府》。
马致远的散曲集,为后人所辑。
因马致远号东篱,乐府为散曲别称,故名。
计收小令104首,套曲17套。
13、《小山乐府》。
张可久的散曲集。
因张可久字小山,故名。
包括《今乐府》、《苏堤渔唱》、《吴盐》、《新乐府》四集,共有小令855首,套数9套。
14、元诗四大家。
指元代中期四位诗人:虞集、杨载、范梈(pēng)、揭傒斯,并称“虞杨范揭”。
语见清代宋荦(luò)《漫堂说诗》。
他们当时都颇有诗名,但作品多是题咏寄赠之类,内容较空泛,宗法唐诗,而风格各异。
明代文学名词解释1、章回小说。
我国古代长篇小说所采用的主要形式是分回标目,把复杂的故事情节分为若干段落,每个段落称为一回。
每回前用两句对偶的文字标目,概括本回故事的主要内容,称为回目。
凡是采用这种形式写的长篇小说,就称为章回小说。
这种形式,源于宋话本,如《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已具雏形,明清长篇小说普遍采用,因此,章回小说也作为我国古代长篇小说的代称。
由于这种形式,源自“说话”,所以每回多用“话说”一语开头,每回末尾多用“且听下回分解”作结。
2、演义。
我国古代长篇历史小说的一体,是依据史实加以艺术创造所写成的小说。
演义由话本中“讲史”一类发展而成。
这类作品很多,最著名的为《三国志演义》。
3、《水浒传》七十回本。
明末清初金人瑞(圣叹)取繁本前七十一回加以润改,将第一回移作楔子,第二回作第一回,结尾自添“英雄惊噩梦”一段文字,成七十回本。
书题“东都施耐庵撰”,伪撰施耐庵序,托为古本。
由于它保存了水浒故事的主要部分,文字也较洗练和统一,因此就成为清代最流行的本子。
4、神魔小说。
中国古代小说从作品内容的主要特点来分类,有历史小说、英雄传奇小说、神魔小说、世情小说、侠义公案小说等名称。
神魔小说又称神话小说,主要通过幻想中的神魔鬼怪来反映社会现实。
《西游记》时神魔小说中的杰出代表。
5、诗话、词话。
诗话、词话常用的涵义是指评论诗或词、诗人或词人、诗或词的流派即有关本实等内容的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