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Logit模型的农民土地调整意愿分析_来自2006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的证据
社会学学科教育部第一至第六届优秀人文社科成果奖

社会学一等奖(共9项第一届1995一等奖(5项)《行行重行行----乡镇发展论述》《中国人口发展态势及对策探讨》《社会运行导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学基本理论的一种探索》《农村劳动力的剩余及其出路》《对控制我国人口增长的五点建议》二等奖(11项)《中国人口丛书》《中国人口地理》《企业社会学新论》《人口结构学》《人口承载力与人口迁移》《社会改革控制论》《贫困与发展道路选择》《独生子女:他们的家庭、教育和未来》《当代西方人口学说》《当代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结构及其变革》《马克思社会研究方法论》第二届1998一等奖(2项)《中国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分析》著作《西藏的人口与社会》著作二等奖(4项)《人地关系论——中国人口与土地关系问著作《转型中的中国社会和中国社会的转型-著作《当代中国社会分层与流动》著作《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论文三等奖(9项)《三峡工程移民与库区发展研究》著作《科学价值系统论》著作《马库色:批判与重建》著作《走向二十一世纪的中国人口.环境与发著作《“中国经济奇迹”的未来与政策选择—著作《开发扶贫与环境移民》著作《历史原脉与现实走向--历史社会学研著作《转变中的中国人口与发展总报告》著作《21世纪辽宁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如研究咨询报告第三届(2003)一等奖(1项)《社会分层与贫富差别》著作二等奖(4项)《中国城市贫困问题研究》著作《去进度效应总和生育率研究》系列论文《转型社会中的私营企业主:社会来源及著作三等奖(9项)《从济贫到社会保险:英国现代社会保障著作论文《独生子女青少年的社会化过程及其结果《社会学的语言学转向》论文《社会支持结构的转变:从一元到多元》论文《中国人口分布与区域经济发展——一项著作《基层政权:乡村制度诸问题》著作著作《传统与变迁:江浙农民的社会心理及其第四届(2006)一等奖(1项)农民工与中国社会分层著作二等奖(1项)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计划目标人群研究咨询报告三等奖(10项)心灵的集体化—陕北骥村农业合作化的女论文新乡土中国著作再生产的延续:制度转型于城市社会分层著作差序格局的理论诠释及现代内涵论文企业职工的权威意识及其对管理行为的影论文转型时期中国社会救助著作不灌而治--山西四社五村水利文献与民俗著作中国城市居民生活时间分配分析论文后现代西方社会学理论著作中国大陆村委会选举的制度实施著作第五届(2009)一等奖(0项)缺二等奖(5项) A New Perspective in Guiding Ethnic Relations in the 21st Century:中国社会学的发端与扩展 著作类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年6月 刘市场转型过程中的国家与市场--一项基于劳动力退休年龄的考察 论文类小镇喧嚣--一个乡镇政治运作的演绎与阐释 著作类 生活•读书•新知三新二元社会与中国社会转型研究 论文类 《中国社会科学》 2007年第1期人口学学科体系研究 著作类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年11月 邬三等奖(11项)“农民工”永久迁移意愿研究 论文类 《社会学研究》 2007年第6期 蔡中国第一村华西村转型经济中的后集体主义 著作类 牛津大学出版社 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分析报告 研究报告类 中国残疾人联合社会资本与社会和谐 著作类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5年2月 卜长伪满时期中国东北地区移民研究 著作类 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农民上访与政治信任的流失 论文类 《社会学研究》 2007年第3期 胡 社会研究中的因果分析 论文类 《社会学研究》 2006年第4期 王天夫三峡外迁移民社会融合与稳定调查研究 研究报告类 国务院三峡办,四选择:国企变革与工人生存行动 著作类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5年福利三角中的社会排斥:对中国城市新贫穷社群的一个实证研究 著作类 迁移与发展--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证 著作类 科学出版社 2005年第六届(2012)共9项)费孝通宁夏出版社曾毅北京大学出版社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杜克大学中华人口与社郑杭生、李强 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宋林飞《中国社会科学》刘铮、邬沧萍、林富德新华社《内部参考》1979中国人民大学孙敬之 主编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胡焕庸、张善余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刘祖云 等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中国人口出版社刘长茂主编 张纯元 副主张志良主编甘肃科技出版社童星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何承金、赵学董 主编四川大学出版社风笑天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李竞能、吴国存 主编山西人民出版社李路路浙江人民出版社瞿铁鹏上海人民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查瑞传 曾毅 郭志刚 主马 戎 著同心出版社朱国宏 著复旦大学出版社郑杭生 等著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李强 著中国经济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孙立平 王汉生 王思斌 朱 农 主编 王冰 副主武汉大学出版社张 彦 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刘少杰 著唐山出版社(台湾)林富德 翟振武 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宋林飞 著南京大学出版社张志良 主编 原华荣 张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吴忠民 著河南大学出版社邬沧萍 主编 郝虹生 副高等教育出版社尹文耀辽宁省计划委员会采用李强 著鹭江出版社2000年9月关信平 著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1月郭志刚《人口研究》2000年1期李路路 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3月丁建定 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12月风笑天《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6期刘少杰《社会学研究》1999年4期丘海雄 陈建民 任焰《社会学研究》1998年4期王桂新 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11月张静 著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4月周晓虹 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12月李强著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12月郭志刚等国家人口与计划生育委员会采纳,中国人口出版社2004年3月郭于华《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4期贺雪峰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3月李路路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12月卜长莉《社会学研究》2003年第1期蔡禾《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1期洪大用著辽宁教育出版社2004年12月董晓萍、[法]蓝克利著中华书局2003年10月王琪延《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2001年第4期刘少杰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4月胡荣著中华发展基金管理委员会洪叶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4年4月ns in the 21st Century:“De-politicization”of Ethnicity in China 论文类 Asian Ethnicity Vol.8,No.3(Oct 2大学出版社 2007年6月 刘少杰力退休年龄的考察 论文类 《中国社会科学》 2007年第5期 梁玉成著作类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7年10月 吴 毅国社会科学》 2007年第1期 刘 平出版社 2006年11月 邬沧萍主编学研究》 2007年第6期 蔡 禾、 王 进作类 牛津大学出版社 2006年6月 周 怡报告类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 2007年11月 郑晓瑛、 陈 功、 宋新明、 张 蕾、 刘 岚出版社 2005年2月 卜长莉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5年10月 王胜今研究》 2007年第3期 胡 荣》 2006年第4期 王天夫告类 国务院三峡办,四川省人民政府移民办 2007年1月 宋子然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5年4月 刘爱玉的一个实证研究 著作类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年1月 彭华民类 科学出版社 2005年11月 王桂新等20202020202020克大学中华人口与社会经济研究中心主任l.8,No.3(Oct 2007) 马 戎。
基于嵌套Logit模型的消费者行为与目标定位分析

基于嵌套Logit模型的消费者行为与目标定位分析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对过去消费者行为研究方法论分析,针对当前的研究现状使用嵌套Logit模型和对应分析综合法,对来自“广西桂林市2010年家庭选择不同休闲吧的情况”调查进行了调查和实例分析并得出结论。
关键词:消费者行为目标定位嵌套Logit模型;对应分析西方消费者行为研究路线基本上有两个:一是实证主义路线,由实验、调查、技术和观察组成,认为消费者购买过程可以分为若干个阶段,它的一个重大误区是把消费者理解为具有完全理性的人。
二是阐释主义路线,认为消费者行为是受情境影响的,不存在共同的行为规律,只能把消费者个体与其所处的环境相联系才能理解消费行为特征,研究结论不能一般化推广到更大的群体(Spiggles,2010)。
由于在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论上有本质错误,导致消费者行为理论范式存在缺陷。
研究前提的缺陷:把一个完整的消费者身心假设为各元素和局部过程的简单组合。
研究方法论的缺陷:元素分析主义、还原论盛行,缺乏横贯不同层面的系统整体研究方法论。
研究结果的缺陷:静态、局部现象代替整体心理行为规律(罗纪宁,2008)。
在过去这些研究中,他们几乎都是采用社会学方法进行的。
虽然社会学的研究方法能很好地进行定性分析,然而它也存在一些弊端。
虽然近来也有很多学者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消费行为进行研究,文献资料也越来越多,但是基本上都是采用单一的数学方法建模,这样可能会对模型的处理结果造成偏差,难得得出准确的结论。
近来也有学者开始对消费者行为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如刘振(2004)、熊勇清(2008)采用过嵌套(Nested Logit Model)模型,孙冰(2009)、李小亮(2008)采用的对应分析法。
模型的构建(一)嵌套Logit模型IIA假设检验。
多项选择Logit模型和条件Logit模型的一个重要的特征是无关选择的独立性(Independence from Irre1evant Alternatives,IIA),该假设采用Hausman方法(1978年)来检验,若P值chi2=0.0006,检验后p值远小于0.05,不满足IIA假设,故采用嵌套Logit模型。
二轮承包延长三十年对农户土地流转意愿的影响研究

281区域治理LIVELIHOOD作者简介:袁思怡,生于1996年,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土地经济与政策。
二轮承包延长三十年对农户土地流转意愿的影响研究南京农业大学 袁思怡摘要:本文通过构建logit模型,运用农户微观数据,在理论分析二轮延包政策对农户土地流转意愿影响的基础上进行了实证检验。
结果显示,农户对二轮延包政策的认知对于农户的土地流转意愿具有促进作用。
因此在二轮延包的过渡期要加强对政策内涵的宣传,同时要继续开展延包的试点,为延包政策的顺利实施总结经验。
关键词:二轮承包;农户土地流转意愿中图分类号:F30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4595(2020)13-0281-0002一、引言党的十九大作出了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的决定,是继“土地确权”“三权分置”后土地改革的又一重大举措,做好延包工作有利于促进土地流转。
稳定的土地承包关系是实现土地流转的前提,随着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更少的人种更多的地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通过促进土地流转,才能让土地向种田能手集中,有利于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推进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
那么延包政策的出台是否能够促进土地流转,有待我们进一步的探讨。
二、理论分析根据科斯定理中关于交易费用与产权安排的关系,产权明晰的情况下,交易成本降低。
市场机制的运行和制度的使用是有成本的,制度安排和变更也是有成本的,一切制度安排的产生及其变更都离不开交易费用的影响。
地权稳定性包括对产权的占有和持有产权的时间长短,土地承包期限越长,意味着承包关系越稳定,可以通过延包政策加强地权的稳定性,从而降低交易成本。
二轮延包制度延长了承包期限,从而降低了土地流转的交易成本。
农户对于延包政策的认知和理解是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必须要考虑的因素,毕竟政策想要得到顺利实施,必须要得到农户的理解和支持。
延包政策的直接效应是农户对此政策的态度,农户对延包政策的态度是农户进行土地流转意愿和行为的首要影响因素。
基于logit模型下农民接受“新型农民培训”的意愿分新——以苏中地区为例

社会角 色已经开始 分化 , 出现 了农 民工 、 乡镇企业 职工 、 乡村 干部 以及 教育 、 技 、 科 医疗 卫生 和文化 艺术 工作者
等 ,所 以新型农 民必须是 从事农 业生产经 营的人 员 , 排
除了农村 中在乡镇企业工作的工人等社会角色。 第三个
标准是工作 时间 , 日本的农 协规定农 民全年从 事农业劳
也应 该要有住房和一定 的居住时 间。最后 , 标准是农 民
的素质 ,包 括文化 素质和技能素质 以及思想道德素质 。
按 照党 的十六届五 中全会 明确指出 “ 有文化 、 懂技术 、 会 经 营” 是新 型农 民 的具体 内涵 , 那么主要是 指文化素质
动个体及其行 为模式 。 这里主要是从 职业意义角度衡量
[ 第一作者简介 ] 石火培 , , 女 扬州大学经济学院硕 士研究生 。研究方 向: 劳动经济学。
’ 詹l自 双月刊 2 85 嘲 隋 0 . 0
村 区, 以从事种植业 、 养殖业等农业生产经营为主 , 社会
时 间问题 , 培训时间要灵活 。 4培训方式多元化 , . 但理论 与实际相 结合 的方式最
一
动的时 间在 9 0天 以上 ( 包括 9 0天 ) 这 个标准 是相对 ,
科学 的 。尽 管各地的作息时间不 同, 但是至少在他 的劳
动时间 中,从 事农业 劳动的时间应 该 占主要或大部分 ,
否则至多是一个兼 职农 民。传统农 民 日出而作 , 日落而 息, 工作时 间相 当长 , 是他们并 不能称 为真正 意义上 但 的新型农 民 , 这就必须 与第 四个标 准工作 效率相 结合来
、
内涵界定
区分传统农 民和新 型农 民。 工作效率选取单位 时间获取
基于Logistic-CA-Markov耦合模型的城市土地利用模拟

科学技术创新2021.04基于Logi s t i c-C A -M arkov耦合模型的城市土地利用模拟李敏刘国栋(重庆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重庆400000)本文以济南市市中区为研究对象,首先应用EN V I 软件对2005年和2015年2期遥感影像进行解译;其次利用Logi s t i c 回归模型提取CA -M ar kov 模型所需的转换规则;最后完成研究区2025年用地类型格局的模拟预测,从而为研究区未来土地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1研究区概况与数据1.1研究区概况本文研究区域为济南市中心城区之一的市中区,地理位置位于36°35′36″N -36°40′04″N ,116°54′29″E-117°02′01″E 之间。
该区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
地势南高北低,坡差较大,南有群山,北依平原,最高处海拔高程450.5米,最低处海拔高程30米[4]。
图1研究区位置1.2数据获取及预处理从地理空间数据云(ht t p://www.gs cl /)下载合适时间段的2期遥感影像,空间分辨率均为30m ×30m ,基于常用的分类体系和研究区实际实际情况对2期影像进行目视解译并划分为5种用地类型:建设用地、耕地、林地、水体及其他土地。
驱动因子选取D EM 、地形起伏度、距城镇道路的距离、距离铁路的距离、距离主要河流的距离等自然和人口密度、G D P 密度等社会经济的7个参数进行逻辑回归分析。
D EM 、从地理空间数据云(ht t p://www.gs cl /)获得铁路和河流数据,道路数据从开源地图O penSt r eet M ap(简称,O SM )(ht t p://www.opens t r eet m ap.or g/)中获取,基于此部分数据分别通过G I S 软件进行距离计算;基于D EM 数据提取地形起伏度;人口密度、G D P 密度数据从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全球变化科学研究数据出版系统(ht t p://www.geodoi .ac.c )获取。
农民工医疗保险选择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基于Logit模型的分析

二、 实证 分 析
( 调 查情 况简 述 一) 1 调查 方 法及 研 究方 法 。为更 好 地反 映农 民工 医疗保 险选 择 时 考虑 因素 , 州 市 医疗保 险局 和浙 江工 . 杭 商大 学 医疗保 障 与健康 维护研 究 中心采 用访 谈 和问卷 调 查相 结 合 的方 法 , 杭 州 市农 民工 医疗 保 障状 况进 对 行调 查 。调查 回收有效 问卷 87份 , 虑到 采用 Lgt 型分 析 农 民工 医疗保 险选 择 的影 响 因素 , 义选 取 0 考 oi模 本 了其 中的 32份 问卷 作 为分析 依据 。 3 2 调 查对 象情 况 。鉴 于 调查 的个体 属性 情况 对农 民工 医疗 保 险 险种 的选 择 会 产 生影 响 , . 在模 型分 析 之 前先 对调 查对 象 的个体 属性 做 了简 单 梳理 , 制 成 表 , 果 如 表 1 示 。调 查对 象 中男性 占 5 .2 , 绘 结 所 4 8 % 女性 占 4 .8 。调查 对象 大多 为 中青年 ,5—2 5 1% 1 4岁 人数 18人 , 0 占总 人 数 3 .6 ;5— 4岁人 数 18人 , 18 % 2 3 6 占 4 .6 ,5— 4岁 人数 5 95% 3 4 8人 , 1 .1 。被调查 者 的文 化程 度 主 要 为高 中或 中技 、 占 7 1% 中专 , 数 13人 , 人 9 占
突; 罗正 月 (0 8 认 为政 府 责任 的 缺位是 导 致农 民工 医疗 保 险制 度 长期 滞 缓 的 主要 因素 ; 如 冰 (0 9 从 20 ) 王 20 )
6 3
基于Logit模型的农户禁烧秸秆意愿分析——以江苏省扬中市油坊镇为例

我 国是 农 业 大 国 , 作 物 秸 秆 资 源 非 常 丰 富 , 产 量 约 农 年
7亿 t 。 … 农作 物秸秆是 重要 的生 物质 能源 , 已被 广泛应 用 于 秸秆还 田、 饲料 、 能源 、 品等领 域 , 促进资源 节约 、 制 在 固碳减
排 和 农 民增 收 等 方 面 发 挥 了重 要 作 用 。近 年 来 随着 社 会 的 飞 速 发 展 , 业 生 产 方 式 、 村 生 活 习 惯 、 民价 值 观 念 都 发 生 农 农 农 了 巨大 变 化 , 于茬 口紧 、 储 地 方 少 、 理 费 时 费 力 等 原 因 , 由 存 处
高。并 就加强作物秸秆综合 利用提 出了政策建 议 。 关键词 : oi模 型 ; Lg t 农户 ; 禁烧秸秆 ; 意愿 ; 对策
中 图 分 类 号 :X 1 72 文 献标 志 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2—10 (0 1 0 0 9 10 32 2 1 ) 4— 4 7—0 2 积 6 .3k 其 中 耕 地 面 积 180h 29 m , 4 m 。境 内地 势 平 坦 , 为水
江苏农业科 学
朱大威, 常志州, 杨四军 , 等.基于
21 年第 3 01 9卷 第 4期
一 47一 9
模型的农户禁烧秸秆意愿分析—— 以江苏省扬中市油坊镇为倒[ ] J .江苏农业科学, 1 , ( )47— 9 2 13 4 :9 49 0 9
基 于 L t 型 的农 户禁 烧 秸 秆 意 愿 分 析 o 模
秸秆综合利用的决定》 。在这样 的背景下 , 全省秸秆焚烧 现象 有了一定程度的改观 。扬 中市油坊镇作为秸秆还田示范镇 , 近 年来在秸秆禁烧 与还 田工作中取得了显著成效 , 先进做法和成 功经验频频被媒体报道 , 研究该地区农户禁烧秸秆意愿对于阐 释新形势下秸秆利用工作规律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
基于Logit模型的非自愿性移民迁徙分析

2 1 样 本描 述 .
表 1 调 查 样 本 分 布 情 况
T b 1 T e d srb t n o u v y s mp e a . h it u i fs r e a l i o
2 11 农户 自身特征 因素数据描 述 .. 调查 结果 显示 , 镇 的人 口年龄 结 构层 次 是 :0岁 三个 6
为 w 县 内沿长 江两 岸村 组 界 限 和库 区生 态屏 障线 ( 态 生
保 障、 发病率 与死亡率 的增 加 、 丧失享有公 共财 产和 服务 的
权利 、 社会解体 … 。Jcsn和 Se h认 为对 移 民而 言存在 ako lJ i g
一
屏障 区指三 峡水 库征用 线至第 一道 山脊线 的 区域 ) 合 的 拟 边界 所圈定 的土 地范 围 。此次 调查涉 及 1 9个村 、 个 组 、 4 6
中国 人 口 ・ 源 与环 境 2 1 资 0 1年 第 2 卷 第 1 l 期
C N O U AI HIAP P L T ON, 砌 0 J(巳 N N I O I 】SA DE V R NME T R N V 12 No 1 2 1 o. 1 . 0 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评论2010年第2期EC O NO MI C REVI E W No.22010基于Logit模型的农民土地调整意愿分析)))来自2006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的证据张三峰王非*摘要:本文基于Logit模型,运用1682个农民微观调查数据分析了农民个体特征对其土地调整意愿的影响。
研究发现,随着农民受教育年限的增加,其土地调整倾向减弱;作为农民的基本生存保障,非农就业机会的增多并没有使农民放弃对土地的占有;人均土地较多的农民家庭与土地调整意愿负相关;农民在享受医疗和养老保障后并没有降低其土地调整倾向;在农民土地意识增强的背景下,土地调整中的/干部寻租0假说并不存在。
因此,政府必须正视和妥善处理法律与农民习俗的冲突。
关键词:土地调整农民意愿中国综合社会调查一、引言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家庭承包制度框架下的土地稳定关系,并且在立法中多次强调稳定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
然而,现实中的农村土地却经常处于定期或不定期的/大调整0或/小调整0¹中。
已有研究指出,无论从哪个角度讲,频繁的土地调整,对农户的经营预期,对土地资源的保护性使用以及对土地的长期性投入都是一种损害,也是对家庭承包制度安排的侵蚀(张红宇,2002)。
据陶然等(2009)对全国6省119个村庄进行的中央政府关于农村土地承包权政策的执行情况调查,在第二轮承包后,尽管农村土地行政性调整的次数明显下降,º但在一些地方依然进行以/小调整0为主要方式的调整。
与此同时,其他学者进行的抽样调查研究显示,在大部分农村地区,多数农民支持土地调整。
理论和现实的矛盾让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土地调整及其影响因素。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农民对土地调整具有强烈的偏好?只有弄清楚这一问题背后的原因,农村土地制度中的一些关键问题,如农民土地权利的要求与现行土地制度是否能协调运行,政府、集体和农民三者利益在政策上能否兼顾等才能迎刃而解。
事实上,在现有农村土地制度框架下,如何在农地稳定与农地调整中选择,进一步,如何协调土地分配的公平与效率,已成为当前中国农地制度改革的一道难解之题。
本文试图利用2006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的数据对这一问题进行有益的探讨。
二、相关文献评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央政府一直高度重视保障农民长期稳定的土地承包经营权。
»但为什么农村土地始终处于调整状态?学术界对这个问题最普遍的解释是产权学派的观点。
这种观点认为,在土地所有权不明*¹º»张三峰,南京大学经济学院,邮政编码:210093,电子信箱:nju.z hang02@g m a i.l co m;王非,南京大学经济学院,邮政编码:210093,电子信箱:w f n j u1982@126.co m。
本文受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绩效考察与前瞻分析:新中国农地制度变迁的实证研究0(项目编号: 06J A790052)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大项目/长三角土地制度创新与土地利用效率关系研究0(项目编号:08JJ D790120)的资助。
作者感谢张良悦博士、毕于岗硕士对本文初稿的有益评论,感谢匿名审稿人的建设性修改意见,当然,文责自负。
/大调整0是指将集体土地全部收回,然后按现有集体人口重新进行分配;/小调整0是指根据农户家庭人口数变动进行调整,也就是/增人增地,减人减地0。
尽管如此,他们的调查依然发现,有高达86个村进行过土地调整(占总样本的72.27%)。
不论从立法层面还是政策层面,中央一直重视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稳定。
2007年通过的5物权法6更是明确规定农民的承包经营权是一种排他性的用益物权,也就是说这是一种事实上的物权,而不是简单的合同权利。
晰的情况下形成的具有/双重产权0特征的我国农村土地产权关系具有天然的不稳定性。
周其仁(1994)认为家庭承包制通过土地使用权的再划分及国家和集体义务在社区成员间的分配重构了农村土地制度,明确了农民对土地一定期限的承包权和相应的收益权。
在产权划分不明确的情况下,它赋予内部每个合法成员平等拥有村属土地的权利。
因此,每当一个成员离开村庄时,其他人享有将其土地平分的权利,其结果自然是土地分配随人口的变化而变化。
姚洋(2004)认为土地调整是农民自发要求形成的,产生这一制度安排的动因,既可能是农民在成员权保障下对公平的诉求,也可能是为保证集体生存而做的一种集体理性选择。
进而,他强调土地的行政调整主要是出于对/平等0的考虑。
尽管土地调整降低了农户土地投资的积极性,从而导致一定的效率损失,但是这种效率损失是保障平等的必要成本。
除此之外,关于农地调整还有几种比较典型的理论,如干部寻租说(Johnson,1995;钱忠好,2003)、市场替代说(Y ao,2004;赵阳,2007)等等。
这些理论假说分别从不同的视角对土地调整的原因和动机进行了归纳,给后续研究提供了很多有益启示。
在实证研究方面,研究结果表明,农民偏好土地调整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影响因素往往交织在一起,旨在确保人人都能获得土地的再分配假说只能解释土地再分配行为的一小部分(Brand,t et a.l,2004)。
如廖洪乐(2002,2003)利用二元Logit模型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别对6省36个样本村的824户农民家庭和90个村民小组进行实证研究,发现有83.5%的农户认为应该根据人口变化进行土地调整,进一步研究发现,代表当地经济、资源状况和非村组干部户意愿的指标对土地调整存在显著影响,而村干部土地调整行为指标并不显著。
此外,他的研究还发现不同的村民小组之间农民土地调整意愿有很大差异。
杨学成等(2008)对1995-2008年山东省农地使用的调查显示,有38.6%的人赞成严禁土地调整,反对的有29.8%,无所谓的有19.6%。
他们认为,必须正视和妥善处理国家规制与农民习惯的冲突,从农村土地调整禁而不止的实际出发,政府应做的事情:一是严格控制土地调整的频率和规模;二是对土地调整的办法和实施过程给予严格的监督和管理,防止少数人特别是村干部在土地调整中以权谋私,维护农村土地分配的公平与稳定。
其他有关农民土地调整的实证研究还有龚启圣和刘守英(1998)、Kung(2000,2002,2007),贺雪峰(2008)、韩俊(2009)、温铁军(2009)等等,这些研究的结果也都表明,除却个别农村社区由于干部的偏好,以调整土地权力获取私利外,大部分地区其实都是囿于集体内人口不断变化而被迫做出的无可奈何的选择。
以上研究得出的结论和归纳的影响土地调整的因素都颇具洞察力。
但是这些研究结论都是基于案例或局部调查得到的,而且往往忽视了一个重要的因素,即农民个体特征对土地调整的影响究竟怎样。
事实上,对依靠耕种土地为生的农民来说,农民的选择是理性的,即满足其效用最大化,那么其土地调整的意愿的关键点就在于土地调整的边际收益的大小,农民的年龄、性别、非农就业机会等等个体特征都会对其意愿产生影响。
而回答这个问题,就需要大样本的对农民的抽样调查数据。
通过对已有文献的分析,我们认为本文的贡献将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使用Logit模型来分析农民个体特征对土地调整意愿的影响,与同样使用农户数据的研究相比,本文能最大程度地识别农民个体特征的影响;第二,使用的数据与其他相关研究相比,数据样本量大,在调查的时间和空间范围上更具代表性,从而使得结论更具一般性。
三、数据来源及实证研究方法(一)数据来源与统计性描述本文使用的数据来自2006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
该调查由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与香港科技大学社会调查中心合作实施¹,2006年的调查以第五次人口普查(2000年)数据为抽样框,采用分层的四阶段不等概率抽样法,设计样本量为10151个,实际有效样本10000个(其中农村有效样本4108个)。
抽样范围覆盖28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除西藏、青海、宁夏及港澳台)的城市和乡村。
º问卷访问的是18~69岁的城镇和农村人口。
由于2006年CGSS数据没有提供家庭人口这一变量,幸运的是,在问卷中有家人情况这项调查,我们以此为基础计算了家庭的人口数量。
»在剔除了信息不完全的样本后,本文还剩下1682个¹º»数据使用得到了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调查与数据中心的授权。
由于新疆的农村调查样本缺失项目过多,我们的研究也不包括新疆,同时北京、天津、上海没有进行农村样本调查,这样样本就只包含了24个省(市)。
调查的项目中家人定义较广。
我们从土地承包的角度,将配偶的兄弟姐妹、已婚女儿及其配偶、已婚孙女及其配偶和租住者及借住者排除在家庭之外。
有效观测样本。
(二)变量选取尽管一些研究认为产权和制度因素是影响农村土地调整的主要因素,但在实证中很难为产权和制度选取合适的代理变量,难以进行实证研究,而已有研究也表明,中国现行农地产权制度对农民土地调整行为的影响机制是复杂的,正如赵阳(2007)认为的那样,具有/共有私用0的中国农地产权制度包含两层含义:人与地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
因此,除产权制度的影响外,土地调整还受到农村传统习俗、村庄内生存伦理的影响(贺雪峰,2008)。
Kung(1995)认为,与模糊的产权相比,农民的平均主义意识对土地调整的影响更应值得强调。
众多的调查研究表明,不要说私有化,不少地区的农户甚至对30年不变的土地承包制度都不认同(龚启圣、刘守英,1998)。
当然,本文也受到了没有这方面调查数据的限制。
基于以上原因,我们在研究中没有研究土地产权对土地调整的影响。
¹首先,本文的因变量是农民的土地调整意愿,在调查中农民对土地调整的意愿有四种:土地应该按照需要定期进行调整;尽量减少调地次数,尤其是打乱重分的次数;在30年的承包期限内,最好不要调整土地;最好是把土地分给农民,以后永不调地。
从这四种意愿可以看出,前两种意愿其实都赞成土地进行调整,后两种意愿则不赞成调整。
º按照这样的区分方法,在所有受访者中,有795个受访者认为土地应该进行调整,占有效样本的47.27%;有887个受访者认为土地不应进行调整,占有效样本的52.73%,根据年龄和性别进行分组见表1。
表1不同年龄阶段、性别对土地调整意愿的选择年龄性别愿意土地调整不愿意土地调整人数比例(%)人数比例(%)30岁以下男455.7424.7女536.7556.231~49岁男22227.926229.5女25632.227931.550岁以上男14818.617419.6女718.9758.5资源来源:作者根据CGSS(2006)整理。
其次,自变量的选取。
在本文使用的数据中,调查详细记录了受访者的年龄、政治面貌、受教育年限、农业和非农业生产情况、家庭人均耕地面积、配偶工作及收入情况、受访者及其家庭成员是否享有医疗和养老保险等相关信息,这为我们分析农民个体特征因素对土地调整意愿的影响提供了必要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