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的讽刺形象分类
《儒林外史》人物丑态标准

《儒林外史》人物丑态标准
《儒林外史》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讽刺小说,其中的人物形象丰富多彩,既有正面的形象,也有丑态的人物。
对于《儒林外史》中的人物丑态标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1. 贪图名利:在《儒林外史》中,许多人物都为了追逐名利而失去了自我,甚至背叛了道德和人性。
比如严贡生,他为了追逐名利不择手段,贪污受贿、敲诈勒索,无所不用其极。
2. 虚伪矫情:许多人物在小说中表现出虚伪矫情的丑态。
他们表面上一本正经,内心却充满了虚伪和矫情。
比如匡超人,他原本是一个纯朴善良的农家子弟,但在结交了一些所谓的“名士”之后,变得虚伪矫情,言行不一。
3. 昏聩无能:在小说中,也有一些人物表现出昏聩无能的丑态。
他们缺乏判断力和决策力,对事物一知半解,甚至毫无了解。
比如鲁编修,他对自己的女儿婚姻大事缺乏了解,盲目同意了与权贵的婚事,最终导致了家庭的悲剧。
4. 道德败坏:在《儒林外史》中,一些人物的道德观念十分败坏,他们没有是非观念,没有责任感,甚至对自己的亲人也毫无感情。
比如娄氏兄弟,他们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择手段,甚至对自己的亲妹妹也毫不关心,最终导致了家庭的破裂。
总的来说,《儒林外史》中的人物丑态标准主要表现在贪图名利、虚伪矫情、昏聩无能、道德败坏等方面。
这些丑态人物的存在,不仅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面,也反映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的深刻反思和批判。
儒林外史刻画人物的讽刺手法

儒林外史刻画人物的讽刺手法儒林外史是一部被誉为中国小说史上的经典之作,这部小说具有极高的文化底蕴,通过对人物的细致刻画,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病。
在小说中,作者采用了讽刺手法,将社会中各种怪诞、荒唐的现象,通过人物的塑造展现出来,以下是本文就儒林外史中的讽刺手法作详细分析。
一、雍正皇帝——变态的权力欲雍正皇帝是儒林外史中的一个重要人物,他具有巨大权力,却又极其变态的权力欲望,这通过作者刻画其行为特征而淋漓尽致。
比如,他与豆得儿之间的性爱故事,是小说中最让人震惊的部分,雍正皇帝将豆得儿变成了美人像,不仅要对她进行各种玩弄,还丧心病狂地规定她必须随时待命,无论任何时候皇帝都可以召唤她。
这样的变态欲望,让人怒吼不已,也使得皇帝的形象被强烈讽刺。
二、孔府家丁——奴性崇拜的奇谈儒林外史中孔府家丁的奴性崇拜形象,也是一大讽刺。
在这部小说中,孔府家丁对孔子家族极其崇拜,他们不仅在得知孔子家族垮台之后,依旧忠诚,而且对鲁国官吏的态度很是敬畏,任人拍马屁,甚至竟然为了爬高攀权,不惜投降满清政府。
这种奴性崇拜的态度,一反儒家立身之本的人伦思想,深得嘲讽之道。
三、胡适——狂妄自大的豪言壮语胡适是儒林外史中一个颇为讽刺性的人物,他是一个狂妄自大的愚夫,以批判传统文化为荣,打算推翻孔子的儒家文化精神。
然而,他的理论很快在世人中就崩塌了,毫无成果,让人觉得他浪费了自己的时间和他人的精力。
再加上其商业本能和自恋的特质,如身披绿帽子,以一己之力去“救”谢道韫等人的故事,在小说中也被揶揄不已。
四、颜真卿——病态的追求颜真卿是康熙时期一位重要的书画家,然而,在小说中却变成了一个患有许多怪病的怪人,通过他的刻画,我们看到了一种病态的追求。
比如他酷爱西洋风情,连西洋剃须刀都自己造,但又因为“三缺一”而打了一个德国人,自认为是容易冷静又能“冷静思考”的唐瑛,实则拙劣自大、失态口齿不清。
颜真卿以极端的形式表现出如何失去自我,从而完全沉迷于自己的病态追求中。
儒林外史人物形象归类

儒林外史人物形象归类
《儒林外史》中的人物形象丰富多样,以下是对其中一些主要人物形象的归类:
1.腐儒形象:这类人物代表了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的虚
伪与堕落。
比如周进和范进,他们醉心于科举考试,不顾
一切地追求功名富贵,即使面对财富和地位的诱惑,他们
也不愿放弃对功名的追求。
2.贪官污吏形象:这类人物形象体现了封建社会的腐败和道
德沦丧。
例如汤奉和王惠,他们以权谋私,草菅人命,是
封建社会中腐败官僚的代表。
3.八股迷形象:这类人物形象揭示了封建科举制度对人们思
想的禁锢。
马静和鲁编修等人是典型的八股迷,他们视科
举文章为人生最高追求,不顾一切地想要获得名利和地位。
4.正直知识分子形象:这类人物代表了有良知和正义感的读
书人。
王冕和杜少卿是这类形象的代表,他们秉持高尚的
道德情操,不畏权贵,坚持自我。
5.其他形象:还有一些其他的人物形象,如匡超人原是淳朴
孝顺的质朴少年,但在马二先生和名士的影响下,他逐渐
堕落成了只追求名利的庸人;牛布衣以诗结交诸官府,但
客死异乡,结局凄惨;沈琼枝是一个刚柔相济的女子,她
果断出走,没有被物质所掣肘;鲁小姐是顾家的贤妻,她
在丈夫去世后一直处于悲伤之中;严监生和严贡生兄弟二
人都不是好相与的主儿。
《儒林外史》通过对这些人物形象的刻画,揭示了封建社会的特点。
_儒林外史_的讽刺艺术及其意义

_儒林外史_的讽刺艺术及其意义《儒林外史》是清代作家吴敬梓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之一、以描写乡试、会试、殿试三级科举考试为背景,讽刺儒家文化的荒谬与封建社会的腐败。
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社会意义。
《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讽刺儒家文化。
小说通过主要人物秀才父子的遭遇揭示了封建社会中儒家文化的虚伪、假大空和虚无缥缈。
小说中,秀才父子追求功名利禄,拜师讲究官运,这种人云亦云、追求虚荣的行为体现了儒家文化中功名利禄的过分强调,暗示了虚伪的儒家精神。
同时,小说通过描写科举考试中的陈述文的空洞与虚妄,批判了官僚文化中所主张的空洞、形式主义的虚无缥缈,讽刺了科举制度对于真才实学的无视与削弱。
其次,讽刺官僚体制。
小说中以主人公秀才父子的遭遇为线索,描述了乡试、会试和殿试的全过程,揭示了官僚体制中的腐败、拜爷吃爷、狼狗相咬等现象。
秀才父子为了取得功名,不择手段地向上投降,屈从于权贵势力,暗示了官僚体制中的腐败与丑陋。
同时,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具有鲜明的特点,讽刺了官僚体制中相互攀附与利用的关系,通过让读者对这些人物的嘲讽与鄙视,间接地嘲讽了整个官僚体制。
再次,讽刺社会道德沦丧。
小说通过描述秀才父子追求功名利禄、追求虚荣和阿谀奉承等行为,表现了封建社会中道德沦丧的现象。
秀才父子不顾个人的道德底线和良知,为了自己的私利而不择手段,这种道德沦丧的行为在整个小说中得到了极大的讽刺。
通过对个人道德底线的突破,小说揭示了封建社会中道德观念的扭曲与腐化,也对当时社会的道德风气进行了深刻的揭露。
《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具有深远的意义。
首先,它揭示了儒家文化的假大空与虚伪,呼唤了新文化的崛起与发展。
其次,它对官僚体制和科举制度的讽刺,揭示了当时社会中权力寻租、腐败现象的丑恶,为后来的提供了借鉴。
再次,它对道德的讽刺与警示,提醒人们重视个人道德底线,促进社会的道德进步。
最后,它还对人生的无奈和社会运行机制进行了深刻思考,激发了人们对社会秩序的反思和探索。
儒林外史讽刺艺术具体表现

儒林外史讽刺艺术具体表现《儒林外史》是中国清代作家吴敬梓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中的经典之作。
它以“儒林”为背景,讽刺了当时的士人庸俗贪婪,矫揉造作,形成了一定的讽刺艺术。
下面将从几个方面具体分析《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表现。
一、渗透毒瘤式的讽刺手法贯穿全书《儒林外史》以王良、胡世安等人的形象,将当时的士人生活方式及其上层机构剖析得淋漓尽致。
书中主要通过对人物的描写和他们的行为表现,通过抡弄笔杆式的文字,将士人的庸俗与媚俗等滥觞之心展露无余。
读者很容易看穿士人的虚伪和丑陋。
二、透过讽刺来揭示了社会问题《儒林外史》讥讽了当时社会各阶层存在的种种问题。
船场骗局,应试制度中的“塞翁失马”式的变故,茶肆的风月场所……种种丑恶的现象使人不得不深思。
作者在揭示这些问题的同时,以笔为刀,在揭示问题的同时对他们进行批判,展现了儒林虚伪、庸俗的一面,使人们洞察到人性黑暗的一面。
三、巧妙地运用讽刺的手法《儒林外史》通过巧妙的讽刺手法,使人物故事更具魅力和生动性。
讽刺尤其体现在人物与道德的冲突上。
例如,“卖国奴”、”市井儒雅”等等等。
读者不仅可以看到作者对各种生活习惯、观念的讽刺,也可以看到实际的生活中,个人的真实面貌。
这既是对人物刻画的一种追求,也是对文化历史的反省、对现实的一种批判。
四、细节入微的写作风格更让讽刺生动而深刻嘲讽还有一种风格,那就是细节入微。
在《儒林外史》里,作者也是这样写的。
例如,小说中讲到了古时候的夜馆。
然而,这个夜馆却不是一个餐馆,而是一个进行嫖娼的场所。
小说描绘了夜馆的一切,从菜单到人们吃的方式,到场所的布置和服务等等。
通过将这些表现得细节化,让讽刺更加生动、突出。
反映了时代的变迁和人类对人性的深度思考,《儒林外史》中的讽刺是深入人心的,教人深深感受到了士人的生活、“诗经国风”中的古风雅俗,创作者通过娓娓叙说,展现了当时的风俗不对与真实人性的不同层次,由此呈现出的《儒林外史》以及众多同类作品都应被奉为经典,塑造了“讽刺小说”的典范形态。
儒林外史的讽刺手法

儒林外史的讽刺手法儒林外史是清代作家吴敬梓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以讽刺的手法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端和人们的虚伪面孔。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来分析儒林外史中的讽刺手法。
首先,儒林外史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来进行讽刺。
小说中的主要人物都是各种各样的文人士子,他们以儒家经典为依据,自诩为道德的守护者。
然而,在小说中,这些士子们却常常表现出虚伪、贪婪、懦弱等不堪的品质。
例如,书中的主人公孙文台,他虽然是一个读书人,但却为了自己的前途地位不择手段,甚至不惜出卖朋友。
这种对文人形象的讽刺,暗示了当时社会上一些士子们道貌岸然、见利忘义的现象。
其次,儒林外史通过对社会现象的描写来进行讽刺。
小说中描绘了当时社会上的种种弊端和荒唐现象。
例如,书中有一段描写士子们参加科举考试的情节,他们为了考取功名地位,不惜出卖人情、贿赂官员。
这种对科举制度的讽刺,揭示了科举制度下腐败现象的普遍存在。
此外,小说还揭示了当时士人们虚伪的言谈举止,以及对于权势的追逐和奉承。
这些描写都是对当时社会现象的讽刺和批判。
再次,儒林外史通过对语言的运用来进行讽刺。
小说中运用了大量的讽刺、夸张、反讽等修辞手法,以幽默诙谐的语言来揭示人们的虚伪和荒唐。
例如,书中有一段描写孙文台与朋友商议如何出卖朋友的情节,其中使用了大量夸张和反讽的修辞手法,使得读者不禁发笑,同时也能看到其中蕴含的讽刺意味。
这种运用语言来进行讽刺的手法,使得小说更加生动有趣,也更加深入人心。
最后,儒林外史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改编来进行讽刺。
小说中虽然以清代为背景,但却改编了一些历史事件,通过对历史事件的重新解读和改编,来揭示社会上种种弊端和人们的虚伪面孔。
例如,书中改编了明朝末年李自成起义和李自成称帝的历史事件,通过对这一事件进行改编,暗示了当时社会上一些权臣和官员对于权力的渴望和追逐。
这种对历史事件进行改编的手法,使得小说更具有讽刺意味和思考价值。
总之,儒林外史通过对人物形象、社会现象、语言运用和历史事件的讽刺手法,揭示了清代社会上种种弊端和人们的虚伪面孔。
《儒林外史》中的讽刺手法解析

《儒林外史》中的讽刺手法解析介绍《儒林外史》是清代作家吴敬梓所著的一部章回小说,以官场为背景,描写了当时社会风貌、政治黑暗和人性的种种弱点。
本文将深入探讨《儒林外史》中运用的讽刺手法,展示其对社会和人性的批判。
喜剧化形象描写《儒林外史》在描写角色时常常采用夸张和喜剧化的手法。
无论是王仲任曾经被学者推崇却被阉党排斥,还是王明阳父子以及其他多个角色都被塑造成丑陋可笑、虚伪龌龊的形象。
这样的描写不仅能让读者对这些角色产生反感,也尽显作者对社会现象和人性弱点的讽刺。
反语与言辞作者也巧妙地运用了反语与言辞来进行讽刺。
通过使用相反意义或含糊其辞的表达方式,作者向读者传递出一种戏谑、幽默的讯息。
例如,在小说中出现的“正邪”用字,表面上是称赞某人正直而有道德的,实际上却是在嘲笑其虚伪和伪善。
叙事语气转折《儒林外史》叙事语气常常转折,并用冷嘲热讽来揭示角色的真实面目。
通过这种手法,作者展示了社会风气的变幻无常和人性的不可靠。
同时,这种转折也能让读者对故事情节产生新鲜感和惊喜,增强了对批评对象的讥笑效果。
对象直接批判《儒林外史》并不回避对具体个人或事件进行直接批判。
作者以江山代指朝廷、权势代指官场,通过描述个别角色和事件来暗示整个体制存在的问题。
例如,《儒林外史》中所描述的各类官员贪污腐败、自私虚伪等情况都是对当时官场风气的严厉批判。
结论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儒林外史》运用了多种讽刺手法来揭示封建社会及其人性的弱点。
喜剧化形象描写、反语与言辞、叙事语气转折以及直接批判等手法都成为作者表达讽刺的有力工具。
《儒林外史》以其独特的文风和深刻的讽刺洞察力,为后世留下了一部批评社会和人性的经典之作。
儒林外史 讽刺艺术

儒林外史:讽刺艺术前言《儒林外史》是清代作家吴敬梓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古代小说中一部重要的纪实小说。
小说通过对儒者的讽刺和揭示,剖析了当时社会上种种现象,揭示了封建社会中的众多弊端。
本文将从儒林外史中的讽刺艺术展开讨论,通过分析小说中的讽刺手法和寓言故事,探讨其对社会现象的深刻观察和批判。
一、儒林外史中的讽刺手法1. 善用夸张手法在《儒林外史》中,吴敬梓善于运用夸张手法来描绘人物特征和社会现象。
比如,在小说中,他将文化水平很低的人塑造得像个学问渊博的大儒,以此来讽刺当时学者的虚伪和假装。
这种夸张的手法使得讽刺更加生动有力,让人一眼就能看出其中的荒诞和荒谬。
2. 运用对比手法通过对比不同人物的形象和行为,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展现了明显的讽刺意味。
他将那些拥有实际才华和思想的人塑造成不为世俗所容的形象,而那些空有虚名和伪装的人则被描述得光彩照人。
这种对比手法让人们看到了虚伪现象的本质和荒谬之处。
3. 采用讽刺的对话和行动小说中的讽刺不仅在描写上有着独特的手法,而且在对话和行动中也达到了一个高度。
通过对话和行动中的揶揄和戏谑,吴敬梓成功地展现了当时社会中人们的虚伪和谄媚。
这种对话和行动的讽刺手法,让人们在阅读中感受到了作者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和犀利批判。
二、小说中的寓言故事1. 《禽兽故事》《禽兽故事》是《儒林外史》中的一个寓言故事,通过故事中的动物形象,讽刺了社会上的强权和欺压。
这个故事讲述了一只燕子被一只老鹰所欺负,最终在其他动物的帮助下,成功打败老鹰。
这个故事通过动物之间的斗争,折射出人们对抗欺凌和压迫的决心和智慧。
通过这个寓言故事,吴敬梓批判了封建社会中的不公正和压迫。
2. 《雀鼠之辈》《雀鼠之辈》是《儒林外史》中的另一个寓言故事,讲述了一只雀儿和一只老鼠的故事。
在故事中,雀儿相当于高官显贵,老鼠相当于平民百姓。
故事通过雀儿和老鼠之间的交往,揭示了封建社会中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之间的鸿沟和不公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0《儒林外史》的讽刺形象分类黄傲雪 渤海大学摘要:《儒林外史》是我国讽刺小说的代表之作。
作者在《儒林外史》中塑造了众多儒生形象,在这些形象中有些在与社会碰撞时保持本心,寄予了作者美好的理想,有些则被社会同化负责展现封建社会的黑暗腐朽。
作者用大量白描来临摹这些文人的日常生活,表象这些儒生乃至当时社会的鄙陋之处。
关键词:儒林外史;人物;讽刺伊恩杰克说“讽刺源于批评的本能;它是变成了艺术的批评”。
《儒林外史》作为一本讽刺社会的小说,实质上就是对社会的畸形发展进行批评。
作为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王朝,清代暴露出了封建社会存在的种种弊端:不合理的社会等级制度、扭曲变形的科考选拔制度、日渐腐化的人心……这些都给吴敬梓的内心带来了极大的痛苦。
伟大的作品大多诞生与苦难之中,故吴敬梓执笔写下了《儒林外史》,对封建王朝的黑暗现实进行嘲讽。
其中文人儒生是吴敬梓借以讽刺社会表达内心最锋利的武器,我主要将其分成三类。
一、作者推崇的不仕者。
作为具有些自传性质的杜少卿,是作者对当时时代最直接的反抗。
第一次了解杜少卿这一形象是通过其堂兄杜慎卿之口:是个呆子。
如何“呆”呢?“伯父去世后,他不上一万银子家私,他是个呆子,自己就像十几万的。
纹银九七,他都认不得,有最好做大老官。
听见人向他说些苦,他就大捧出来给人家用”。
杜少卿真的如杜慎卿所言是个“呆子”吗?其实我认为并不完全是,从杜少卿的所作所为上看,这只是人生的追求方向不同罢了。
杜少卿是个淡泊名利之人,从其对于科举的态度就可以看出来。
一个科举世家子弟,举业应是毕生追求,但杜少卿却不愿在科举路上继承前人意愿,在考取了秀才后不再继续应试。
讨论人物形象要看他所处的时代,杜少卿所处的是一个人人盼望通过科举考试来获取名利的封建时代,社会风气污秽不堪。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杜少卿能做到脱离俗事,不受名与利的蒙蔽特立独行,可见其睿智。
二、作者鄙视的科举狂人。
周进是小说中塑造的第一个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狂人。
卧评对周进撞号板进行这样评价“见了号板,痛哭至于呕血,乃穷老腐儒受尽毕生辛苦”。
周进正是这样一个一生为了考取功名受尽辛苦的穷老腐儒的代表。
所以作者戏剧性的安排周进在跟随商队的过程中看到了贡院,引起了其又撞号板又痛哭呕血的桥段。
一生所求的功名到了最后也不得实现,走向现实后却又绕不过这个贡院。
这不仅是周进个人的遭遇,也是大时代下多数穷老儒生的尴尬处境。
在与魏好古的对话中,作者将周进这样一个被封建八股制度束缚思想的腐儒形象刻画的更加深刻。
“当今天子重文章,足下何须讲汉唐”、“用心举业,休学杂览”,句句离不开文章举业,好似只有做文章才是正道。
事实也并非如此,通过八股考试的官员也并非都是学富五车的才人,在周进反复阅读范进的作品时也不禁发出感叹“这样的文字,连我看一两遍也不能解,直到三遍之后,才晓得是天地间之至文!真乃一字一珠!可见世上的糊涂试管,不知屈煞了多少英才!”作者用最简答的白描,不仅将周进也是将封建王朝的八股制度给与沉重一击。
再一位科举狂人形象就是被周进提拔起来的范进。
小说中的范进与周进相同也是个不知变通,只想走上科举容身之路的科举狂人。
在二十多次的尝试后终于被周进选中,但其实在后文中我们可以看出范进其实是个连苏轼是谁都不知的“高才”。
吴敬梓这里虽只有简短的几句话,但却将范进愚昧的形象营造的很是生动。
范进在乡试回来后见老母亲已是饿的两眼都看不见了急忙抱着老母鸡去集市上卖鸡,“见范进抱着鸡,手里插个草标,一步一踱的,东张西望,在那里寻人买”,邻居向他道喜后“范进道是哄他,只装不听见,低着头,往前走”范进这些举动逼真的传达出范进因多年考学都不中产生的失望及怕被街坊邻居嘲笑的精神状态。
故在见到报帖后,范进两手一拍大笑道“噫!好了!我中了!”六字三顿,饱含着十几年来困顿场屋的辛酸回忆,以及受人冷遇、人穷志卑扥痛苦体验。
同时又充满了对未来荣华富贵的更大企图和无限向往。
错综复杂的感情一时涌上心头,这是他屡遭挫折的脆弱神经所受不起的,以致他痰壅而疯、狂走不已。
[1]多少年来日思夜想,梦寐以求的事情成了真,喜急而疯也是可以理解的。
吴敬梓先生用这一看似荒诞可笑的笔法,实则揭示了封建科举制度下,儒生不再将儒学当成修身养性的准则,而是变成了通向功名富贵之路的奠基石,将考取功名当成了人生的唯一追求。
如此这样深刻的揭露了科举制度对士人心灵上的沉重压迫。
三、寡廉鲜耻的鄙陋儒生。
匡超人是小说中人物性格变化最大的形象之一。
作者用五回的内容将匡超人从一个淳朴的青年而堕落成无耻的势利之徒。
[2]小说第十五回,马二先生送走洪憨仙后,在茶室看见一拆字少年,少年虽瘦小,但还有些精神。
交谈一番后发现这少年流落他乡,却一心惦记着在家生死未知的父亲。
感念其孝心,马二先生分了几两银子送给匡超人做路费,并给匡超人值了一条“光明”之路。
从此匡超人的人生轨迹开始发生了改变。
回到家中的匡超人白天做生意维持家用,古代文学晚上挑灯夜读学习文章,将科举视作人生唯一出路。
被李本瑛“提拔”后,匡超人开始迈入了腐朽阶级。
在考上秀才后,先是与一群“斗方名士”交往。
在与这群名士交往的过程中,匡超人了解到了马二先生所谓科举外的世界。
知道了许多名士虽不曾发过,但也是可以和发过的官员结成“文字至交”;知道了考中进士是为了名为了利。
习得诗句也是为了名为了利。
从此追逐名利成了目标。
卧闲草堂本曾评价过这群名士“斗方名士自己不能富贵,而慕人之富贵;自己绝无功名,而羡人之功名。
大则为记名狗吠之徒,小则受残杯冷炙之苦。
人间有个活地狱,正此辈当之,而尤欣欣然自命为名士,岂不悲哉”。
使得匡超人性情最终发生变化的是要数潘三。
因为潘三的教导,匡超人远离了这些名士,开始“做些有想头的事”,自此赌博、买卖妇女、科场替考,凡是能获得一笔可观财富的,都可以做。
从此习得些作奸犯科的伎俩。
此时的匡超人吹牛撒谎,停妻再娶,卖友求荣,忘恩负义,变成一个衣冠禽兽。
当匡超人本性变了时,他获得的是荣耀与幸福。
这是一个人品度堕落的社会,因而只有人品堕落的人才能在这个人生舞台上得到施展。
[3]作者借匡超人短短几年堕落的经历,展示了这个社会对于人性腐蚀的速度之快,同样暗示了一个纯良之人是无法在这样腐坏黑暗的时代有所作为的。
第四回出场的严贡生是小说中言行不一暴露最快的一位。
在与第一次见面的张静斋、范进二人交谈时,严贡生这样评价自己“小弟只是一个为人率真,在乡里之间,从不晓得占人寸丝半粟的便宜”刚说完一席话,家里小厮就来说早起关别人猪一事。
作者真真是半分钟都等不及要将虚伪小人的嘴脸展现在读者面前。
紧接着作者又安排了两人喊冤的情节。
以为是被严贡生关猪的王小二,一位是被严贡生勒索钱财的黄梦统,要说刚才小厮所言严贡生还可以狡辩,这一来严贡生就毫无还口的余地。
只得卷着行李,溜到省城去了。
一个道貌岸然,欺软怕硬的形象被吴敬梓塑造的“有血有肉”。
人物的发展离不开所在的社会环境,匡超人等人的发展变化是所处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时代产物的一个代表。
作者吴敬梓通过对这几个儒生生活经历的描写,看似是在讽刺一些儒生虚假丑陋的行径,实则作者是通过这一些扭曲的人物形象来映射整个社会的畸形与腐坏。
造成这类人物性格上产生虚伪性的共同点是他们都受着科举制度的荼毒。
这种荼毒深入人的灵魂,成为了这些人物的标签,同时也是封建社会的一面镜子,将丑陋现实展现的直白又清晰。
参考文献:[1]陈美林.儒林外史人物论[M].北京:中华书局.1998.35.[2]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12.286.[3]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12.286.之外,具有推动个性解放、主张男女平等的积极意义。
电影《孔子》借“挑逗门”吸引观众,也不过是日益开放、日益市场化的当代中国文化产业中眼球经济的一个极其正常的文化娱乐现象而已。
在中国历史上,孔子的言行举止都与中国文化的主流缠绕不清,尤其是在社会、文化的转型时期,孔子更是一个不断被回顾、不断被想象、也不断被建构的人物。
“我们每当面临文化和社会的巨大转变,总难免回到孔子去寻找自己的精神支柱。
在现代中国,一面是民族的危机导致的全面反传统的精神总以对于孔子的批判和否定作为一个新的社会出现的前提;另一面,去又不断将孔子作为民族精神的象征来看,试图从孔子汲取精神的力量。
这种矛盾性的现象凸显了孔子乃是中国人精神最深处的东西,有关他的截然两极的判断正是中国的‘现代性’历史的矛盾性的表征。
”[12]近年以来,声势极其浩大的缅怀先圣的祭孔盛典,全球首发“孔子标准像”引发的巨大争议,国家博物馆北广场形似高山、目视远方的孔子青铜雕像岂不都是明证?同样,我们也完全可以期待孔子的故事、“子见南子”的故事在将来有更多、更有意味的书写方式。
毕竟孔子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人观看自己的一面镜子,在这面镜子里,我们可以看到自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参考文献:[1]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2]钱穆.孔子传[M].北京:三联书店,2002.[3]杨伯峻.春秋左传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9:1597.[4]林语堂.子见南子[J].上海:奔流,1928,1(1).[5]林语堂.孔子的智慧[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18.[6]鲁迅.鲁迅全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7]杜维明.论儒家知识分子[M].钱文忠,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158.[8]郭沂.《孔子》:银幕应该如何表现和传播孔子[J].北京:电影艺术,2010 (2).[9]张涛.列女传译注[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0:102-103.[10]刘宝楠.论语正义[A].见:十三经清人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90:254.[11]张隆溪.中西文化研究十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246.[12]张颐武.一个人的阅读史[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8:7.上接(第25页)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