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历史试题精选】2018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3课辛亥革命试题含解析
2018年秋季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1《第13课 辛亥革命》训练卷

第13课辛亥革命一、选择题1.从武昌起义至民国二年底,“集会结社犹如疯狂,而政党之名如春草怒生,为数儿至近百。
”据统计,当时全国公开成立的团体达682个,其中政治党团者312个。
这种现象说明,该时期A.政党政治在中国的确立B.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C.民主政治成为时代潮流D.专制主义已被彻底根除【答案】C2.宣统年间,卢彤编绘了一套《中国历史战争形势全图》,图中战争英雄以黄帝、岳飞等汉族英雄为主。
民国初年,作者修改全图,超越单纯汉族英雄叙述,转以历史上开疆拓土、扬威异域、增进国家光荣、促进国民进步者为依归。
从这一变化可以推知当时部分知识分子A.期望富国强兵的强烈愿望B.深受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C.摆脱偶像崇拜的思想束缚D.认同多民族国家建国模式【答案】D3.某班历史兴趣小组研究“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特点”这一课题,收集了以下相关历史史料。
你认为符合该课题研究的史料有①太平天国运动②国民大革命运动③中共诞生④维新变法运动⑤五四运动⑥辛亥革命A.①②④B.①④⑥C.①③D.②③④【答案】B4.下图是武昌起义后宣布独立的省份图。
该图表明A.共和原则得以初步实现B.改良道路被国人所抛弃C.清朝专制统治土崩瓦解D.资产阶级掌控全国政权【答案】C5.外交学院吴建民教授讲的“弱国当是没有外交的……但是并不等于国家不是很强的时候外交官就不能发挥作用.你看顾维钧1919年……巴黎和会上拒签《凡尔赛条约》”。
下列事件与之相关的是( )A.五卅运动爆发 B.新文化运动开始C.五四运动爆发 D.中国共产党成立【答案】C6.莫理循出任《泰晤士报》中国记者期间(1897~1912年)曾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迄今为止,所有迹象表明这纯粹是一场内部的、反政府的、反朝廷的运动。
这是广泛的反对腐败政治的起义。
各种迹象表明这场运动迄今不是针对外国人的。
”他的观察A.反映出“运动”对西方利益的维护B.肯定了“运动”对社会转型的意义C.体现出列强对“运动”的支持立场D.没有准确认识当前“运动”的影响【答案】D7.某学生在档案馆读到上海《民立报》辛亥九月十九日的一则报道,题目为《浙江敢死队之壮观》,报道称:“浙江革命军之编制皆以敢死队为先锋,然后继之以各标新军。
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1练习:第13课 辛亥革命 Word版含解析

第13课辛亥革命随堂作业——练双基一、选择题知识点一武昌起义1.晚清政府推行的自救运动“新政”和“预备立宪”,虽没有挽救清朝走向灭亡的命运,但是客观上也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直接促使了武昌起义的爆发B.加强了清政府的综合实力C.阻挡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D.为酝酿民主革命创造条件答案:D解析:清政府推行的“新政”和“预备立宪”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准备了一些条件。
故答案为D。
其他选项说法皆不符合史实。
2.20世纪初,某人在其著作中写道:“革命者,天演之公例也”,“竖独立之旗,撞自由之钟……我中国今日不可不革命”。
据此推断,此人可能是( )A.林则徐B.洪仁玕C.康有为 D.邹容答案:D解析:由“20世纪初”可排除A、B两项。
由“自由”“革命”等关键词可以看出,其主张通过革命的方式建立民主政体。
而康有为主张通过改良的方式建立君主立宪政体,反对革命,故排除C,答案为D。
3.“七十二健儿酣战春云湛碧血,四百兆国子愁看秋雨湿黄花。
”这是中国近代革命党人黄兴为其领导的某次革命活动所写的挽联。
该革命活动是( )A.武昌起义 B.四川保路运动C.黄花岗起义 D.金田起义答案:C解析: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黄兴”“领导”“七十二健儿”“黄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发生于1911年的黄花岗起义。
答案为C。
4.《纽约时报》是以报道重大事件为主、具有全球性影响的报纸。
该报在近代某一时段共5个月的时间内,对中国某一事件的报道文章有500余篇;以该事件相关城市为标题关键词进行检索的话,武汉三镇、北京、南京的报道数量分别为38、50和25篇。
由此判断该事件是 ( )A.义和团运动 B.鸦片战争C.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D.辛亥革命答案:D解析:解答本题时,应从题干材料信息“5个月”“武汉三镇、北京、南京”等进行判断,这与辛亥革命相符合,故D项正确;其他三项在地理信息上均不符合,排除A、B、C。
必修1 第13课 辛亥革命 高考题答案解析

必修1 第13课辛亥革命高考题答案解析1、A 【解析】本题利用情景材料考查辛亥革命及其影响。
研读图片,乡村知识分子在清朝灭亡、中华民国建立的情况下,没有采用最新的公历,而沿用农历,仍使用清朝末帝宣统的年号,并称辛亥革命为“变乱”,都反映出作者对辛亥革命持否定态度,故选择A项。
材料中无法反映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且对外国东西全然排斥,可排除B、D两项,“来拜年者五十余人,皆系便衣便帽,无一顶戴之人”,反映出乡村社会习俗的变化,可排除C项。
2、A 【解析】本题以美国报纸对辛亥革命的报道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辛亥革命的掌握,以及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对教材内容的掌握情况。
美国对中国未来的预测是未来的中国将按照美国模式发展,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将按照三权分立的原则构建。
中国始终不是联邦政体,也没有出现亚洲最西化的现实排除B、C两项;民国临时大总统袁世凯没有西方民主观念,排除D项。
3、C 【解析】本题以民国年间的漫画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提取漫画信息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在解答漫画类题目时,需留意与时间有关的信息及人物的装束,题干中人物所留的辫子、民国六年均是答题的重要信息。
从题干可以看出漫画中的人因想当“万岁”(复辟)被打倒,墓碑上“民国六年”表明时间是1917年,据此判断出是张勋复辟;A项袁世凯复辟是1915年,B项段祺瑞没有复辟,排除A、B两项;1917年,溥仪时年12岁,主要策划者是张勋,故排除D项。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答案选C项。
4、C 【解析】本题考查对清末预备立宪的理解。
清朝晚期,迫于形势,清政府打出“预备立宪”的幌子,进行了一些改革,企图阻止日益高涨的革命形势。
A 项是为了反对帝国主义;B项是光绪帝颁布的,此时革命形势尚不高涨;D项是袁世凯策划的。
故选C项。
5、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辛亥革命的意义与局限。
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两大成果被载入史册。
高中历史必修一同步练习单选题:第13课辛亥革命 含答

单选题:第12课辛亥革命基础巩固1.同盟会纲领是对兴中会革命纲领的继承和发展,同盟会纲领的发展主要体现在()A.提出了民族主义B.提出了民权主义C.提出了民生主义D.提出了民主主义2.学术界有观点认为,无论是从破还是从立的角度看,武昌起义都可谓首创性义举,故史称“辛亥首义”。
这里所说的“首义”主要是指武昌起义()A.是革命党人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B.是推翻清王朝并导致民国建立的起义C.是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次反清起义D.是第一次得到广泛响应和支持的起义3.1911年10月11日,远在美国的孙中山在报纸上得知“武昌为革命军占领”的消息后,惊喜万分。
随后,他先后前往华盛顿、伦敦、巴黎,会晤美、英、法等国政要,力图从外交方面寻求得到各国政府对国内反清革命的支持,但却受到冷遇。
列强采取这种态度主要是因为他们()A.与清政府保持着密切的关系B.不希望中国走上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C.对中国革命的形势认识不清D.害怕中国革命在国际上产生不良的影响4.1911年12月29日,17个省的代表聚集于南京丁家桥江苏省咨议局,举行临时大总统选举大会。
选举结果是孙中山得16票,黄兴得1票,黎元洪得0票。
该结果反映出()A.孙中山是众望所归的革命领袖B.民主共和的趋势已不可阻挡C.旧官僚在革命集团内部受孤立D.清王朝的覆亡已经无可挽回5.在下列《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诸条内容中,最能体现约法本质的是()A.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B.国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结社等自由C.国民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D.实行责任内阁制6.南京临时参议院是近代中国的第—个民意机构,它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A.为中华民国的成立奠定了法律基础B.使民主共和政体在中国变成现实C.宣告了封建制度在中国的彻底瓦解D.有力地推进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能力提升7.有人曾说:“辛亥革命是一朵不结果实的花”,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A.帝国主义干涉使南京临时政府内外交困,被迫解散B.袁世凯篡夺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孙中山出走海外C.推翻封建帝制建立了共和国,但未改变中国社会性质,未完成革命任务D.革命阵营中的立宪派和旧官僚向革命进攻,迫使孙中山辞职8.参加过辛亥革命的老人吴玉章说:“从前皇帝自称为天子,如果有人说皇帝是强盗,可以打倒,大家一定把他看作疯子。
【初二历史试题精选】2018年新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1第13课时辛亥革命课后同步练习(含答案)

2018年新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1第13课时辛亥革命课后同
步练习(含答案)
人教必修1 第4单元
第13 辛亥革命
第Ⅰ卷
一、选择题。
本卷共12小题。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某学者指出,在“改革与革命的赛跑”中,当改革的路被堵死,革命的爆发也就是时势使然了。
与其说“革命”是下层“激进”的结果,不如说是被上层“顽固”逼迫出的。
可见,该学者认为A辛亥革命的爆发纯属偶然
B清廷改革失败加速革命爆发
C革命是拯救中国的唯一出路
D辛亥革命完全可以避免
2.明确提出下图中政治主张的资产阶级革命团体是
A.中国同盟会 B.兴中会
C.华兴会 D.光复会
3.叶圣陶在一则日记中写到“毕后阅报纸,见专志栏中有云武昌已为革党所据,新军亦起而相应……从此而万恶之政府即以推倒,亦未可知也。
”日记反映的重要事是
A.鸦片战争 B.武昌起义
C.甲午战争 D.义和团运动
4.“武昌起义以后,一个月之内……十三省相继宣布独立,并且没有一个地方发生激烈的战争。
满清的灭亡,不是革命军以军力打倒的,是清朝自己瓦解的。
……我们这个古老的帝国,忽然变为民国了。
”这一材料
A.否定了武昌起义的重要作用
B.说明了民族资产阶级具有局限性。
高考历史一轮名师精编试题:必修一第13课 辛亥革命 Word版含解析

第13课辛亥革命一、选择题2018年题组(2018·江苏单科·8)近代四川有一首民谣:“自从光绪二十八年把路办,银子凑了万万千,也有官的商的款,最可怜的庄稼汉,一两粮也出这项钱。
要办路因为哪一件?怕的是外国占路权。
”与该民谣相关的历史事件( )A.B.C.D.推动国民革命的兴起【考点】清末保路运动【解析】本题解题的关键在于结合材料中四川民谣推理出与该民谣相关的历史事件是清末收回利权运动中的保路运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政府镇压保路运动客观上为辛亥革命的爆发创造了条件,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由此可知B项正确。
太平天国运动发生于1851年,排除A项;五四运动发生于1919年,国民革命运动发生于1924年,C、D两项与题意不符,排除。
【答案】B2017年题组(备注:无)2016年题组1.(2016·北京文综·17)一种名为“人造自来血”的补药曾在近代中国流行。
图9和图10分别是1911年10月和11月刊登在《申报》上的广告。
这两则广告的变化折射出()①革命党人把广告当作发动武昌起义的宣传工具②民国成立后商人积极投身中国政治变革的浪潮③商人利用时局巨变及时调整营销策略④民主共和已成为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考点】辛亥革命【解析】材料表明这是药品广告,不是革命本身的宣传,尤其第二幅图是在1911年11月刊登的,此时武昌起义已经发生,故①错误;中华民国成立于1912年元旦,与题干中交代的时间不符,故②错误;第一则广告只是纯粹的贫血病的药品广告,第二则广告敏感地利用了时局变化,将药品的强身功效与共和的强国功效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扩大产品营销,故③正确;商人为了追求更高的利润,将产品与社会政治形势联系在一起,从侧面证明了这种形势的存在与发展,故④正确,选择C项符合题意。
【答案】C2.(2016·上海单科·24)“国体初建,民权未张,是以野心家竟欲覆民政而复帝制……所幸革命之元气未消,新旧两派皆争相反对帝制自为者,而民国乃得中兴。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复习题:第13课 辛亥革命

一、单选题1.1919年,尚未成为职业革命家的毛泽东在《民众的大联合》中,指出“辛亥革命乃留学生的发踪指示,哥老会的摇旗唤呐,新军和巡防营一些丘八的张弩拔剑所造成的,与我们民众的大多数毫无关系……然而我们却有一层觉悟,知道圣文神武的皇帝,也是可以倒去的,大逆不道的民主,也是可以建设的。
”从以上材料可以看出毛泽东认为辛亥革命()A. 未能联系广大民众B. 由部分团体发动参加C. 推翻了封建帝制D. 使得民主共和深入人心2.鲁迅《阿Q正传》这样写道“知县大老爷还是原官,不过改称了什么,而且举人老爷也做了什么官。
这些名目,未庄人都说不明白。
”这说明()A. 不敢提出反帝目标B. 没有动员下层人民群众C. 在反封建方面很不彻底D. 没有革命理论指导3.陈旭麓先生说:“经历了英法联军之役以后,士大夫们痛苦地名之曰:‘庚申之变’……中国社会中的人们已经体会到有一种不受欢迎,但又无法拒却的变化正在发生。
”“庚申之变”后30年中国社会的变化是()A.“更有西装新少年,短衣窄袖娇自怜。
”B.“不剪发不算革命,并且也不算时髦。
”C.“已缠者令其必放,未缠者毋许再缠。
”D.“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拜跪礼灭。
”4.(南京临时政府)临时参议院议决以五色旗为中华民国正式国旗,并请大总统孙中山颁布各省执行。
但孙对此表示异议,复函据理力争,且以临时大总统名义提请参议院对这一议决加以复议。
临时参议院立即对此进行重新讨论,最终正式决定五色旗为中华民国国旗。
这一过程表明()A. 五族共和思想成为共识B. 南京临时政府统而不治C. 共和原则得以初步实践D. 民主观念日益深入人心5.“鄂师既举,各省尚多迟回观望”,沪苏志士“冒诸险艰,创义于沪上。
尔时大江震动,纷纷返正……其后金陵负固,各省义师,云集环攻,此其于民国之功,固已伟矣。
”孙中山这番言论有感于()A.沪苏志士推动了湖北军政府的成立与清政府的瓦解B. 沪苏志士为建立南京临时政府创造了有利形势C.袁世凯的反革命威压而妥协退让D.烦地反封国民大革命运动高潮迅速到来6.“皇帝倒了,辫子割了。
【史料与解析】第13课辛亥革命(人教版必修1)

第13课辛亥革命武昌起义1.清廷颁谕宣布实行“新政”世有万祀①不易之常经,无一成不变之治法。
穷变通久,见于《大易》②;损益可知,著于《论语》。
盖不易者三纲五常,昭然如日星之照世,而可变者令甲令乙,不妨如琴瑟之改弦。
伊古以来,代有兴革,当我朝列祖列宗,因时立制,屡有异同。
入关以后,已殊沈阳之时;嘉庆、道光以来,渐变雍正、乾隆之旧。
大抵法积则敝,法敝则更。
惟归于强国利民而已。
自播迁③以来,皇太后宵旰④焦劳,朕尤痛自刻责。
深念近数十年积敝相仍⑤,因循粉饰,以致酿成大衅。
现正议和,一切政事,尤须切实整顿,以期渐致富强。
懿训⑥以为取外国之长,乃可去中国之短,惩前事之失,乃可作后事之师。
自丁戊⑦以还,伪辩纵横,妄分新旧,康逆之祸,殆更胜于红巾⑧……康逆之讲新法,乃乱法也,非变法也……总之,法令不更,锢习不破,欲求振作,须议更张。
着军机大臣、大学士、六部九卿、出使各国大臣、各省督抚,各就现在情弊,参酌中西政治,举凡朝章国政,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制财政,当因当革,当省当并,如何而国势始兴,如何而人才始盛,如何而度支始裕,如何而武备始精,各举所知,各抒所见。
通限两个月内悉条议以闻,再行上禀慈谟⑨,斟酌尽善,切实施行。
──《光绪朝东华录》光绪二十六年十二月丁未(初十)条【解读】这是通常所谓清末“新政诏”中的话。
光绪二十六年十二月初十,也就是1901年1月29日,流亡于西安的慈禧太后主使,以光绪帝名义发布“变法”上谕(通常也称“新政诏”),宣布要进行变法,实施新政,并号召各有关大员发言参议。
而在此上谕中,清廷对变法的原因、范围、方针原则等进行了阐述。
有些话语颇显冠冕堂皇,似乎变法的用心极诚,新政的范围很宽。
但从其所定方针和基本原则看,仍不出“中体西用”的窠臼。
资料显示:①所谓“穷变通久”云云,仍不出中国传统的变易观。
这不失为此时清廷酝酿变法的思想基础的一个方面。
②变法是应急之举。
促使清廷进行此次变法的最主要原因,还是为时势所迫,清朝统治者面对现实,切实感到不变法就摆脱不了穷途末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3课辛亥革命试题含解析
第13 辛亥革命
编者选题表
知识点题号
易中
武昌起义1、2
中华民国成立3
中国民主进程的丰碑64、5
综合7
一、选择题
1(2018·广西桂林期末)蒋廷黻《中国近代史》写道武昌起义后,一个月之内……十三省相继宣布独立,并且没有一个地方发生激烈的战争。
清朝的灭亡,不是革命军以军力打的,是清朝自己瓦解的。
”这一材料( )
A说明了同盟会力量的强大B否定了武昌起义关键作用
C揭示了清朝灭亡内在原因D说明了革命党人的软弱性
解析C 材料“十三省相继宣布独立,并且没有一个地方发生激烈的战争。
清朝的灭亡,不是革命军以军力打的,是清朝自己瓦解的”说明清朝灭亡是由于自身统治危机所致,揭示了清朝灭亡内在原因,C项正确;A、B、D三项材料中没有体现。
2(2018·天津滨海期末)孙中在《临时大总统就职宣言书》上说“武汉首义,十数行省先后独立,所谓独立,对于清廷为脱离,对于各省为联合,蒙古、西藏意亦同此。
行动既一,决无歧趋,枢机成于中央,斯经纬周于四至。
”这里孙中主要强调的是( )
A继续进行革命B加强政治统一
C各省放弃独立D实行民族自治
解析B 材料强调独立于清廷的各省份应当行动统一,听命于中央,而非继续革命,故A项错误,B项正确;孙中肯定各省独立的重要性,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