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 清明节的由来 (1)
清明节的由来文字

清明节的由来文字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要谈清明节,须从古代一个非常有名的,现在已失传的节日——寒食节说起。
寒食节,又称熟食节、禁烟节,冷节。
它的日期,是距冬至一百零五日,也就是距清明不过一天或两天。
这个节日的主要节俗就是禁火,不许生火煮食,只能吃备好的熟食、冷食,故而得名。
寒食节相传是源于春秋时代的晋国,是为了纪念晋国公子的臣子介子推。
晋国公子重耳,流亡外国19年,介子推护驾跟随,立下大功,重耳返国即位,即晋文公。
介子推便背着老母,躲入绵山。
晋文公前往寻找,却怎么也找不到。
于是他放火烧山,想把介于推逼出来。
不料介子推却和母亲抱着一株大树,宁愿烧死,也不出山。
晋文公伤心地下令把绵山改称介山(即山西介休县境内的介山),又下令把介推被烧死的那一天定为寒食节,以后年年岁岁,每逢寒食节都要禁止生火,吃冷饭,以示追怀之意。
其实,寒食节的真正起源,是源于古代的钻木、求新火之制。
古人因季节不同,用不同的树木钻火,有改季改火之俗。
而每次改火之后,就要换取新火。
新火未至,就禁止人们生火。
这是当时的一件大事。
《周礼·秋官·司煊氏》:“中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
”可见当时是摇着木锋,在街上走,下令禁火。
这司煊氏,也就是专管取火的小官。
在禁火之时,人们就准备一些冷食,以供食用,这样慢慢就成了固定的风俗了。
以后,才与介子推的传说相联系,成了寒食节,日期长达一个月。
这毕竟不利于健康,以后便缩短日期,从七天、三天逐渐改为一天,唐之后便融合在清明节中了。
寒食节习俗,有上坟、效游、斗鸡子、荡秋千、打毯、牵钩(拔河)等。
其中上坟之俗,是很古老的。
有坟必有墓祭,后来因与三月上已招魂续魄之俗相融合,便逐渐定在寒食上祭了。
《唐书》记云:“开元二十年敕,寒食上墓,《礼经》无文。
近代相传,浸以成俗,宜许上墓同拜扫礼。
”宋庄季裕《鸡肋篇》卷上:“寒食上冢,亦不设香火。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8单元29《清明节的由来》课件5语文S版

1、踏青 2、植树 3、放风筝
4、扫墓 5、插柳
清明节扫墓的由来
各地
江苏省清明节习俗 台湾清明节习俗 陕西省清明节习俗
《清明上河图》就是人们扫墓归来后的狂 欢景象。 所以不是有关系 ,而是有大 大的关系 !
现在清明节被确定为国家的法定节日。
《清明》
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
州的“阵亡将士纪念日”。
清
• 8月份日本农历七八 月间有个盂兰节,机关、
明
企业放假3天,城里人返 回乡下祭扫先人墓地。
节
”
国 外
• 9月1日突尼斯全国扫墓 日,又叫英雄节,用以纪 念在独立斗争中殉国的烈
的
士。 • 10月31日墨西哥亡灵节
“
(也译作万灵节),晚上人 们穿着奇装异服,戴上祖
辈相传的假面具,对着先
目录
• 1、中国的传统节日—清明节 • 2、清明节的由来 • 3、清明节的习俗 • 4、与清明节有关的诗句 • 5、国外的“清明节”
中国有25个民族过清明节, 虽然各地习俗不尽相同, 但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 基本主题。受汉族文化的 影响,也都有过清明节习 俗。
各族
清明节的由来
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 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 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 的节日。
清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明 有
《寒食》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关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的
《清明》 (宋)王禹俏
诗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句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国
外
5月6日叙利亚烈士 节。当晚政府要员设宴款
关于清明节的由来和意义

【导语】清明节是我国的⼀个重要传统节⽇。
它⼤约在农历三⽉上旬,寒⾷节后的⼀两天,即公历四⽉五⽇或六⽇。
下⾯就给⼤家分享下关于清明节的故事和意义,欢迎阅读!清明节的由来【1】 清明节有两层意思,⼀是指节⽓,⼆是指节⽇。
节⽓是⼀年时序的标志,由于它⽐较客观地反映了⼀年四季⽓温、降⾬、物候等⽅⾯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民⽤它来安排农事活动。
清明是⼆⼗四个节⽓中的第五个节⽓,它的得名是因为“春分后⼗五⽇,⼀⽃指⼄,为清明。
时万物皆洁齐⽽清明,盖时当⽓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
清明⼀到,⽓温升⾼,⾬量增多,草⽊萌芽,⽣机盎然,正是春耕春种的⼤好季节。
所以江南有“清明⾕⾬两相连,浸种耕⽥莫迟延”“清明前后,种⽠点⾖”,“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华北也有“清明早,⽴夏迟,⾕⾬种棉正当时”和“惊蛰早,⾕⾬迟,清明春种正适时”的农谚。
那么,清明⼜是怎么演变成为节⽇的呢?据《荆楚岁时记》称,从冬⾄到寒⾷,中间相隔了105天,古⼈⼜说“冬⾄百六天为清明”,以此推算,寒⾷在清明前⼀天。
由于寒⾷和清明⽇⼦相近,故古⼈往往将寒⾷中的活动延续到清明,久⽽久之,寒⾷和清明就没有严格区分了。
清明也就由农时节⽓变成了⼀个节⽇。
古时清明节的⼀个重要特征就是禁⽕寒⾷,即不⽣⽕做饭,只吃事先准备好的冷⾷。
这种习俗,据说与春秋时晋国贤⾂介⼦推有关。
介⼦推是跟随晋国公⼦重⽿⼀起流亡的⾂属。
君⾂在流亡列国时历尽千⾟万苦,重⽿最后终于回到晋国做了国君,他就是历的春秋五霸之⼀—晋⽂公。
晋⽂公做了国君之后,封赏了⼤批功⾂,惟独将没有⾃我表功的介⼦推忘了,⽽介⼦推在流亡期间却有割股峡君的⼤功劳。
当重⽿想起这件事时,便急忙派⼈去请介⼦推。
但介⼦推已携⽼母躲进了绵⼭(今⼭西省介休县东南)。
为了将介⼦推逼出⼭,重⽿就下令放⽕烧⼭,不料却将介⼦推烧死了。
重⽿很难过,就把绵⼭封给介⼦推,改名介⼭,这就是今天⼭西介休县东南的介⼭。
他还规定每年在介⼦推被烧死的这天,要严禁烟⽕,吃冷⾷,以⽰纪念。
清明节的由来和传说

清明节的由来和传说清明节,又称寒食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一年一度的清明节承载着人们对逝去亲人的思念,对祖先的怀念,也是缅怀历史,珍惜现在的时刻。
清明节起源于古代,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传说。
清明节的由来据史书记载,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寒食节”与清明节有着密切的联系。
寒食节为祭扫祖坟、缅怀先人而设立,后来逐渐与清明节合二为一。
清明节的确立则起源于宋代,据《景祐稽古录》记载,宋太祖赵匡胤在位时,定五节,以清明为首,五月五日端午,九月九日重阳,十二月十五日上巳,正月十五日元宵。
清明自此成为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清明节的传说汉武帝踏过“桃花源”据传说,在汉代,汉武帝曾亲率百官寻访隐士,途径一片桃花盛开的山谷,进入后发现桃花盛开,且村民们生活优越、乐于劳作,不愿外出。
原来,这里是周年不见外界的桃花源。
这个故事形象地描绘出了逍遥自在、世外桃源的美好景象,感悟着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山神与清明节的联系古人认为清明节是山神的诞辰日,山神也常被供奉于东南方的山头,以求山神能庇佑农业丰收、家人健康。
因此,清明节也成为了祭祀祖先、拜山神的日子。
人们祈福祭祀,希望山神庇护全家平安,风调雨顺。
清明节习俗清明节有许多传统习俗,其中包括扫墓、踏青、踏春等。
扫墓是人们缅怀先人、祭祀祖先的一种方式,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踏青踏春则是迎接春天的到来,欣赏自然风光,感受生命的蓬勃与希望。
除此之外,吃青团、植树等习俗也是清明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整个清明节期间,人们也会纪念名人、英烈,希望他们在九泉之下安息。
对于历史长河中的伟人、功臣,民众们也虔诚地祭拜,以表达对他们的敬仰与怀念。
结语清明节,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节日之一,不仅展现了中国人对先人的怀念与思念,也承载了对历史的缅怀与感慨。
清明节的由来和传说,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信仰、伦理观念等密不可分,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让我们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珍惜当下,缅怀过去,展望未来,感受生命的传承与延续。
清明节的来历和祭祖习俗

清明节的来历和祭祖习俗清明节是我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每年农历四月初四或初五(阳历4月4日或4月5日),人们会在这一天追思逝去的亲人,并祭祀祖先。
清明节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同时也是人们传承历史、弘扬优秀传统风俗的重要时刻。
一、清明节的来历清明节起源于古代的寒食节。
据史书记载,寒食节始于五代时期的南唐。
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在其《永州谢影》中写道:“永明十有二月,或寒食,宜百病之节”。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节日逐渐与清明节合二为一,演变成现在熟悉的清明节。
清明节的由来有多种说法,其中一种说法是清明节起源于古代华夏民族的祭祖节日。
古人认为,人的祖先是家族的守护神,祭祀祖先可以感召神灵保佑子孙后代平安幸福。
因此,每年清明节来临时,人们纷纷前往祖坟扫墓,祭拜先人。
二、祭祖习俗1. 扫墓祭拜清明节最重要的习俗之一便是扫墓祭拜。
这一传统习俗流传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扫墓时,家人会整理祖墓,清除墓地杂草,焚香献花,并敬献食品、酒水等供祖先享用。
同时,还会在墓前烧纸钱、燃放鞭炮,表达家人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
2. 踏青郊游清明节也是踏青郊游的好时机。
随着天气逐渐转暖,人们会踏青赏花,一同享受春天的美好。
在郊外,人们可以放松身心,欣赏新绿的景色,感受自然的美妙。
此外,还有一些地方举办传统的文化活动,如舞龙舞狮、击鼓传花等,为节日增添喜庆气氛。
3. 吃清明粿清明粿是清明节期间的传统食品之一。
它是用糯米和豆沙等馅料包裹在竹叶中蒸制而成。
清明粿不仅美味可口,而且有着丰富的寓意。
在古代,人们认为吃清明粿可以消灾驱邪、祈求五谷丰登、家庭幸福,因此这一食品成为了节日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4. 插柳戴柳清明节时,人们喜欢用柳条编制成花环或者戴在头发上,这是一种老百姓的传统习俗。
柳条在古代被赋予了寓意吉利的含义,人们认为插柳能够辟邪、驱鬼,并保佑身体健康、生活幸福。
总之,清明节既是人们怀念和纪念逝去亲人的节日,也是展现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时刻。
清明的由来简介30字左右

清明的由来简介30字左右篇1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
“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
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清明节”的得名还源于我国农历24节气中的清明节气。
冬至后第105天就是清明节气。
清明节气共有15天。
作为节气的清明,时间在春分之后。
这时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气清朗,四野明净,大自然处处显示出勃勃生机。
用“清明”称这个时期,是再恰当不过的一个词。
篇2今天是清明节,也是扫墓的日子。
早上,我们吃过早饭,便驱车去老家——张田楼扫墓。
一进村,我向两边一看,家家户户都是四合院,和古代的房子一样,也是黑色的房顶。
三爷拿着铁锹,和我们一起向墓地走去。
道路越来越窄,最后变成羊肠小道,走不好就会掉到沟里。
路不但窄,而且还十分陡峭,这时,我才尝到红军长征的滋味。
来到墓地,四周是一望无际的麦苗,麦苗中间还夹着菠菜和莴笋。
三爷用铁锹把墓地周围的杂草一点一点地挖掉。
爸爸说:“这叫除草。
”我和爷爷把金元宝和银元宝放在祖先张增轩的墓前,又解开钱纸,也放了上去。
爷爷用打火机点燃了,然后我们一起跪在地上说:“过节了,放心花吧!”三爷也点燃了纸钱,跪在地上说:“有金元宝,还有银元宝,尽情的.花吧!”这时,我看见另外一个墓边放着一个酒瓶。
我感到很奇怪,于是就问爸爸,爸爸说:“因为他生前爱喝酒,所以死后家人才放了一个酒瓶,让他永远都有酒喝。
”下午,我们回到了家里。
今年的清明节,我第一次随爷爷回老家扫墓,真是受益匪浅。
清明节的由来和习俗

清明节的由来和习俗清明节,又称“踏青节”,是我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
每年的清明时节,人们以默哀、扫墓、祭祖等方式来纪念已故亲人,同时也是接触大自然、放松身心的好时机。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清明节的由来和习俗,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传承这一传统节日。
一、清明节的由来据史书记载,清明节最早可追溯到25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
当时,中国处于一个分裂状态,战事频繁,百姓生活艰辛。
为了纪念逝去的先人,战国时期的人们开始在春天的第一天祭拜祖先。
他们相信祖先的灵魂会回到人间,所以要为他们献上美食和祭品,以示怀念和尊敬。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祭祀活动逐渐成为一种传统习俗,并被定为节日。
清明节在唐朝时正式定名为“清明”,意为“明亮而清澈的天气”。
二、清明节的习俗1. 扫墓祭拜:清明节是祭扫祖先和亲人墓地的重要日子。
人们会前往坟墓,清理墓地周围的杂草和落叶,再将鲜花、食物和酒水摆放在墓前。
同时,家人会为已故亲人烧纸钱、燃香拜祭,以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和敬意。
2. 踏青郊游:清明节是春天的季节,也是大自然万物复苏的时候。
在这个时候,人们喜欢出门踏青郊游,欣赏春天的美景。
很多地方会举行各种民俗活动,如踩高跷、放风筝、荡秋千等,大家可以尽情享受春天的快乐。
3. 植树义务:每年的清明节,也是一个植树的好时机。
人们会自愿参加植树义务活动,为环境绿化出一份力。
这不仅可以改善环境,还有助于提高大家的环境保护意识。
4. 吃清明食品:清明节有一些特色的食品,如青团、清明粥等。
青团是一种用糯米制成的绿色糕点,象征着春天的气息和新生。
清明粥是由各种杂粮和豆类制成的粥,不仅有助于清理肠胃,还寓意祛病除发。
5. 放风筝:清明节还有一个受欢迎的习俗就是放风筝。
人们将各种形状和大小的风筝放在空中,享受风的吹拂和风筝的飞舞。
放风筝寓意着祈求好运和驱除邪气。
三、传承与现代意义清明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地方特色。
通过扫墓祭拜祖先,人们不仅表达了对逝去亲人的怀念,也传承了家族的传统和情感。
清明节的来历及由来故事

清明节的来历及由来故事清明节起源于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汉族的传统节日之一,为中国二十四节气之一,时间约在每年的阳历4月5日前后。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清明节的来历及由来故事_清明节,以供大家参考!清明节的来历及由来故事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
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
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
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
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
其中一人叫介子推。
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
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
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
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
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
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
晋文公只好亲去请。
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
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
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
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
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
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
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
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
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
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