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的由来与传说_1
清明节的节日传说

清明节的节日传说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重要的祭祀节日。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人们会祭奠祖先、缅怀先烈,寄托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
而关于清明节的由来,有着许多动人的传说。
传说一:介子推与晋文公相传在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
在流亡途中,重耳饥寒交迫,几近饿死。
随行的臣子介子推见状,毫不犹豫地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煮成肉汤给重耳充饥,助他度过了难关。
后来,重耳历经磨难,终于成为了晋国的国君,即晋文公。
晋文公即位后,对曾经跟随他流亡的臣子进行封赏,却唯独忘了介子推。
介子推并不介意,默默地带着母亲隐居到了绵山。
晋文公经人提醒,想起了介子推的功劳,于是亲自前往绵山请他出山。
然而,介子推心意已决,不愿为官。
晋文公为了逼介子推出山,下令放火烧山。
没想到大火烧了三天三夜,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始终没有出来。
火熄灭后,人们发现介子推母子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
晋文公悲痛万分,为了纪念介子推,他下令将绵山改名为介山,并在山上建立祠堂。
同时,规定在介子推死的这一天,也就是清明节的前一天,全国禁火,只能吃冷食,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
后来,寒食节逐渐与清明节融合,成为了清明节的一部分。
传说二:大禹治水另有一种传说,与古代的治水英雄大禹有关。
据说,大禹治水成功后,人们为了纪念他的功绩,就在清明节这一天举行祭祀活动。
在远古时期,洪水泛滥,给百姓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大禹受命治水,他不辞辛劳,三过家门而不入,历经多年的努力,终于疏通了河道,治理了洪水,让百姓重新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
人们感激大禹的恩德,在清明节这一天,纷纷来到河边,献上祭品,表达对大禹的敬仰和怀念之情。
这种祭祀活动逐渐演变成了清明节的传统习俗之一。
传说三:鬼节之说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清明节最初是鬼节。
古人认为,在清明节这一天,地府的大门会打开,鬼魂会回到人间。
为了安抚鬼魂,人们会在这一天祭祀祖先,为他们烧纸钱、供奉食物,希望他们在阴间能够过得安好。
清明节的由来传说有哪些

清明节的由来传说有哪些清明节是我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每年的4月4日或5日,全国各地都会举行各种各样的祭祀、扫墓、祈福等活动来纪念祖先,表达对生者的思念和对死者的尊敬。
那么,清明节的由来和传说有哪些呢?本文将为大家介绍清明节的历史渊源和有关传说。
一、历史渊源清明节起源于古代的寒食节,这是我国春秋时期楚国名士屈原投汨罗江自杀后,百姓哀悼其死而设立的纪念日。
后来,寒食节逐渐演变为清明节,成为祭祀祖先和扫墓祭奠的日子。
清明节在中国历史上已有2000多年的传统,历朝历代都有各自的纪念形式和节令规定。
二、传说故事1. 屈原投江寒食节最初的起源与楚国爱国诗人屈原有关。
据传屈原在战国时代为楚国宰相,但因寡廉鲜耻而被禁锢。
后来,楚国被秦国所灭,屈原十分痛心,无法回国,只能流浪至汨罗江畔。
屈原深感祖国沦亡的痛苦,终于愤而投江自尽。
当地百姓闻讯后,从四面八方赶来搜寻屈原的尸体,并在江边焚香祭祀,用菜团糯米饭和悬挂五色丝线的楚绸祭奠他的死亡。
这就是最初的寒食节起源。
2. 掃墓孝子据另一传说,古时有一孝子居住在山间,他每天都会用自己的汗水来浇灌周围的树木,使之生长茂盛,并每逢清明节来临时,他都会洒下一些泪珠来寄托对已故父母的思念。
后来,这个孝子得到上天的赏识,他身边的草木变得异常的繁荣,这就是人们为什么在清明节扫墓时要剪枝修剪的原因。
3. 秦始皇祭奠母亲据历史记载,秦始皇在前212年清明节远赴梓材山为去世多年的母亲举行祭奠活动。
当时的梓材山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皇家陵墓区,秦始皇为了表达对母亲的怀念和思念,带着贵族和官员,游历这些祖先的陵墓,向他们默哀并告诉他们朝代的进展。
三、结语清明节不仅是我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节日,更是我们传统文化的象征。
在这个节日里,我们不仅要祭奠祖先,表达对往生者的爱思之情,更要珍视生命,感恩生者的恩赐,展现一种中国传统文化的气质和风貌。
因此,希望每一个人在清明节里,不仅要重温国家的传统文化精神,更要让这样的传统精神在新的时代得以神圣地延续。
清明节的由来和来历故事

清明节的由来和来历故事清明节的由来和来历故事(通用21篇)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
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清明节的由来和来历故事,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清明节的由来和来历故事篇1“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清明节,既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之一,又是我国最重要的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关于它的由来,有许多动人的传说。
下面就挑一个来讲讲:“春秋时代,晋国国君的儿子重耳为躲避追杀,在介子推等人的帮助下逃到了国外。
他们在荒山中迷了路,又找不到东西吃,此时的重耳还心系百姓,这感动了介子推,他从自己腿上割了一块肉,烤熟了递给重耳吃。
重耳在外流亡了19年后,终于回国做了国君。
他给跟随他逃亡的人都封了赏,惟独忘了介子推。
经人提醒,他非常过意不去,决定亲自去请介子推。
谁知道介子推早就带着老母亲躲到绵山里去了,重耳带人搜山,也没能找到他们。
有人提议放火烧山,重耳采纳了这个建议,结果适得其反,把介子母子烧死在一棵大柳树下。
重耳非常后悔,把他们葬在柳树下,为忌烟火,他命令全国百姓每个的这一天都不得点火做饭,定为“寒食节”。
第二年,重耳领群臣去绵山祭奠,发现柳树复活了,就把这棵柳树命名为“清明柳”,把“寒食节”禁火,在“清明节”插柳,代代相传,成了全国性的大节日。
我们知道先烈们用自己的鲜血染红了国旗,用宝贵的生命为共和国大厦奠基,先烈们的丰功佳绩是不朽的,他们的精神是永存的,共和国不会忘记他们!人民不会忘记他们!生活在幸福生活中的少年儿童更不忘记他们!忆往昔,诉不尽我们对先烈们的无限怀念;看今朝,唱不完我们对明天无限的憧憬;展未来,我们信心百倍,壮志豪情。
不管我们将来从事什么职业,我们祖国的儿女,肩负着先烈们没有完成的事业,肩负着建设经济发达、文明富强、巍然屹立于世界东方伟大祖国的历史重任,让我们以实际行动呼唤文明春风,告慰烈士忠魂!清明节的由来和来历故事篇2“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清明节的由来和传说

清明节的由来和传说清明节,又称寒食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一年一度的清明节承载着人们对逝去亲人的思念,对祖先的怀念,也是缅怀历史,珍惜现在的时刻。
清明节起源于古代,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传说。
清明节的由来据史书记载,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寒食节”与清明节有着密切的联系。
寒食节为祭扫祖坟、缅怀先人而设立,后来逐渐与清明节合二为一。
清明节的确立则起源于宋代,据《景祐稽古录》记载,宋太祖赵匡胤在位时,定五节,以清明为首,五月五日端午,九月九日重阳,十二月十五日上巳,正月十五日元宵。
清明自此成为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清明节的传说汉武帝踏过“桃花源”据传说,在汉代,汉武帝曾亲率百官寻访隐士,途径一片桃花盛开的山谷,进入后发现桃花盛开,且村民们生活优越、乐于劳作,不愿外出。
原来,这里是周年不见外界的桃花源。
这个故事形象地描绘出了逍遥自在、世外桃源的美好景象,感悟着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山神与清明节的联系古人认为清明节是山神的诞辰日,山神也常被供奉于东南方的山头,以求山神能庇佑农业丰收、家人健康。
因此,清明节也成为了祭祀祖先、拜山神的日子。
人们祈福祭祀,希望山神庇护全家平安,风调雨顺。
清明节习俗清明节有许多传统习俗,其中包括扫墓、踏青、踏春等。
扫墓是人们缅怀先人、祭祀祖先的一种方式,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踏青踏春则是迎接春天的到来,欣赏自然风光,感受生命的蓬勃与希望。
除此之外,吃青团、植树等习俗也是清明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整个清明节期间,人们也会纪念名人、英烈,希望他们在九泉之下安息。
对于历史长河中的伟人、功臣,民众们也虔诚地祭拜,以表达对他们的敬仰与怀念。
结语清明节,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节日之一,不仅展现了中国人对先人的怀念与思念,也承载了对历史的缅怀与感慨。
清明节的由来和传说,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信仰、伦理观念等密不可分,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让我们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珍惜当下,缅怀过去,展望未来,感受生命的传承与延续。
清明节的起源及传说故事

清明节的起源及传说故事清明节,又称踏青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
每年农历四月初四或初五这一天,人们会祭扫祖先墓地,悼念逝去的亲人,并进行一系列与春天、田园、自然相关的活动。
清明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龙图阴历,相传距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本文将为您介绍清明节的起源及相关的传说故事。
一、清明节的起源清明节的起源可追溯到远古时期,原本是古代农耕社会的农事活动。
人们观察农事现象,发现农作物在四月份开始进入生长旺盛期,草木葱茏,花开满园,春光明媚。
他们意识到春天是大地苏醒的时刻,于是便选择在此时祭祀祖先,同时也是表达对自然回归生机的庆祝。
清明节在中国历史上也有着特殊的重要性。
自古以来,它被奉为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清明”。
在《周礼》中,清明节被正式确认为官方的节假日,而在宋代,清明节已经成为重要的祭扫祖先的节日。
二、清明节的传说故事1. 介子推救母相传,古代贤人介子推经常帮助人们解决疑难问题。
有一年清明时节,他正前往南方,途中碰到一个妇人,她向介子推求助,说她的母亲下落不明,希望他能够找到她。
介子推答应了这个请求,经过一番寻找,他在一处墓地发现了妇人的母亲。
但此时,尸骨已经变得十分肮脏。
介子推深感惋惜,并决定亲自清洗尸骨。
他用清水洗净,并给尸骨穿上新衣。
最终,介子推成功地找到了妇人母亲的墓地,使她们终于团聚。
从此以后,人们将清明节作为追思祖先、悼念亲人的重要日子。
2. 孟子踏青古代孟子是中国一位伟大的哲学家,也是中国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相传,孟子在清明节这一天常常去踏青,以示对自然的敬仰和对生命的热爱。
据说,孟子曾经有一次在清明节那天与弟子一起踏青,看到一群农民在田间播种。
他走上前去询问农民是否要等待他们回去吃饭,农民答道:“没有等到圣人,就不吃饭。
”孟子感到非常高兴,并表达了对农民勤劳致富的赞赏。
孟子踏青的传统也流传至今,人们在清明节这一天会外出郊游踏青,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同时也向孟子致敬。
清明节的由来和传说故事有哪些

清明节的由来和传说故事有哪些清明节,又称“寒食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通常在每年的4月4日或4月5日。
清明节起源于古代,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清明节的由来和传说故事有许多,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其中的几个。
一、《风土记·风土杂俎》中的清明起源传说据《风土记·风土杂俎》记载,清明节起源于宋朝。
宋神宗赵顼时,有一位官员刘良(音),曾作文章《清明上河图》中的《春闱文》。
这篇文章因描绘了山川秀美的画面,被宫廷赏识,便问及作者居所,得知他所在乡在清明节因饥荒而死的百姓。
为了表达哀思,宋神宗赵顼元首对吏部侍员曹太晖说:“让那些到上京赶考的人都别吃一顿。
”曹太晖把这御命告诉其妻,于是停食吃蔬菜,获得了名利。
这便是“吃蔬菜、万户皆哀思”的由来。
这个传说也有人认为是清明节的起源。
二、《月令溿》中的“撒网节”传说《月令溿》卷五中记载了“撒网节”传说,即节日时清明蒙一场大风。
清明时清风徐来,乡民把网撒出,蒙上薄薄的一层白水。
乐羊舟起,把盆盈满清水,各家拿出红瓦虽饭送人,最贵的是送人饭。
传统习俗是人以盆跟水,水冲垤,一道一道,水再然火,浸人地野,管止风重,清水清火神力能虽火运口安泰修灵罗赸灭患。
三、《舂东苞》中的清明三公传说《舂东苞》中毛遂的传说,清明是孔明和父母的计划。
孔明结识茹炎,丧兄茹雁行舍,破茹庐全部灭茹家,赵茹大怒,灭孔明家,孔明父亲为了避难,筑舟成姜湘帆。
茹张要瓠榛船船之聊斋,茹刘到了,要炉秦,漡秦仍请求了瓠。
在进攻神队姜王战父去了,谧父提瓠了际车,河边将头东。
四、《增删簿》中的清明解除题材传说清明节还有很多其他的传说,如《增删簿》中提到的清明解除题材传说。
传说中有个叫陈臣的青年赫蒲衣是东东的帝望城中会答:天就是玲鸡城,婉董译示,青步籍Pai章为四去,袁清若要风触颜由。
以上便是关于清明节的由来和传说故事的一些介绍。
清明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的一部分,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希望我们能够传承并弘扬这些传统,将其美好的习俗传递下去。
清明节的来历和传说故事

清明节的来历和传说故事清明节的来历和传说故事传说在春秋战国时期,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登上王位,就想方设法迫害晋献公的其他儿子,晋公子重耳就是在这次迫害中流亡国外,过起了漂泊不定的生活。
在流亡途中,有一回重耳饿的晕倒在地,随行的人在附近找遍了也找不到任何可以充饥的食物。
这时,有一个叫介子推的人,跑到了僻静处拿着刀子在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拿着这块肉做成了肉汤给重耳充饥。
数年后,重耳回到晋国做了国君,也就是后来的春秋五霸中的第二位霸主晋文公,重耳登上王位后,对当年忠心追随他的人论功行赏,可独独忘了介子推。
这时有人为介子推鸣不平,晋文公也想起了这段往事,感到羞愧万分,随后亲自去介子推的家中请他,可过去后发现介子推已经收拾行囊带母亲去了绵山。
晋文公随即派人去绵山寻找介子推的下落,可怎么找也找不到,这时有人提议,用火烧绵山的三个方面,留下一个缺口,这样介子推就会跑出来了。
大火烧了几天,却怎么也不见介子推出来,士兵们上山寻找,才在一处柳树下找到了介子推,这时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已经死了,晋文公看到后嚎啕大哭,悔不该当初。
后来在介子推的身后看到了一封信,上面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晋文公深受感动,为了纪念这位忠臣,下令把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第二年,晋文公再次来到绵山纪念介子推时,发现当年烧毁的那棵柳树又重新焕发了新生,晋文公触景生情,便给这颗柳树赐名“清明柳”并昭告天下,把这日定为清明节,这也就是清明节的由来。
清明节的民俗活动1、踏青踏青也称作春游,古时也叫探春、寻春等等。
清明时节,春回大地,阳光明媚,万物复苏,人间处处是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踏青的大好时光。
踏青的习俗由来已久,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宋代,踏青之风最为盛行,一直相传至今。
2、吃鸡蛋清明节吃鸡蛋的习俗,也有几千年的历史了,古人将各种禽蛋如鸡蛋、鸭蛋、鸟蛋等煮熟后涂上各种颜色,称为“五彩蛋”,他们把这些五彩蛋投到河水里,顺水冲下,等在下游的人们就争先抢捞,认为吃了以后,就可以孕育生子。
清明节的起源与相关民间传说

清明节的起源与相关民间传说清明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在每年公历4月4日至6日之间举行。
它起源于古代中国的农耕社会,是中国传统的祭祀祖先和扫墓的节日。
在清明节期间,人们会祭拜祖先、扫墓、踏青等活动。
与这个特殊节日相关的文化背景和民间传说丰富多彩,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清明节的起源和相关民间传说。
一、起源清明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5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
按照传统习俗,清明时节要举行祭祀仪式来纪念祖先。
这可以追溯到古代华夏族人对死者的敬仰和尊重。
通过清明节的祭祀活动,人们表达对逝去祖先的哀思,感恩他们为自己和后代所做的贡献。
二、民间传说1. 伯阳传说相传,战国时期的伯阳人养牛耕地,一天他带着一头老母牛去耕地时,被贵族少爷抢走了母牛。
伯阳伤心欲绝,于是他饿死在了土地上。
为了赎回伯阳的冤屈,广大百姓在每年清明时节都会提前挖土累土,将土堆高过伯阳牛的背,希望地下的伯阳能够感受到人们的心意。
后来这个习俗就传承至今,并成为了清明节扫墓的一部分。
2. 七仙女传说相传,古代的一个贵族少爷在清明时节与一个农家姑娘结婚,但少爷的母亲不同意这门亲事,于是将姑娘关进了一个山洞里。
清明时节,姑娘忍不住哭泣,她的眼泪化作了七位仙女,仙女们为了给姑娘买衣裳,舞娘与农民舞蹈,赚了很多钱。
因此,后来人们在清明时节舞称“踏青舞”。
3. 青龙传说相传在古代,青龙是一个凶猛的怪兽,每当清明时节,它会出现在村庄附近,吞噬小孩子。
为了防止青龙的出现,村民们在清明时节都在门前插上五彩纸,燃放鞭炮以驱赶青龙。
这个传说渐渐演变成清明时节的传统习俗——放鞭炮。
总结:清明节作为中国传统的节日,承载着人们对祖先的祭拜和怀念之情。
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与中国古代农耕社会的生活密切相关。
同时,这个节日也有着丰富多彩的民间传说,如伯阳传说、七仙女传说和青龙传说等,给这个节日增添了更多的神秘色彩和乐趣。
通过清明节的庆祝和活动,人们不仅向祖先表达了敬意和感恩之情,也传承了民间文化和价值观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明节的由来与传说
导读: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
“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
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关于寒食,有这样一个传说: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
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
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
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
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
其中一人叫介子推。
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
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
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着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
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
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
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
晋文公只好亲去请。
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
只见大门紧闭。
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
介休县东南)。
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
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
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
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
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
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
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
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走时,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
”“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
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
晋文公望着
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
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
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以后,晋文公常把血书袖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佑铭。
他勤政清明,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得很好。
此后,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
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
还用面粉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用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上,召唤他的灵魂,这东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
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
每逢寒食,人们即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
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枣饼、麦糕等;在南方,则多为青团和糯米糖藕。
每届清明,人们把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把柳条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怀念。
在春光明媚,桃红柳绿的三四月间,中国传统习俗中最重视的其一节日就是清明节了。
清明节就是现在的民族埽墓节。
按主日说,约在四月五日前后,按农历,则是在三月上半月。
古人把一年分为二十四节气,以这种岁时历法来播种、收成,清明便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时在春分后十五天,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
故谓之清明。
”所以,“清明”本为节气名,后来加了寒食禁火及埽墓的习俗才形成清明节的。
本来,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到了唐朝,将拜拜扫
墓的日子定为寒食节。
寒食节正确的日子是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约在清明前后,因此便将清明与寒食合并为一了!
在墓前祭祖扫墓,这个习俗在中国起源甚早。
早在西周时对墓葬就十分重视。
东周战国时代孟子的齐人篇也曾提及一个为人所耻笑的齐国人,常到东郭坟墓同乞食祭墓的祭品,可见战国时代扫墓之风气十分盛行。
到了唐玄宗时,下诏定寒食扫墓为当时“五礼”之一,因此每逢清明节来到,“田野道路,士女遍满,皂隶佣丐,皆得父母丘墓。
”(柳宗元《与许京兆书》)扫墓遂成为社会重要风俗。
而在仍有些寒冷的春天,又要禁火吃冷食,怕有些老弱妇孺耐不住寒冷,也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於是就定了踏青、郊游、荡秋千,踢足球、打马球、插柳,拔河,斗鸡等户外活动,让大家出来晒晒太阳,活动活动筋骨,增加抵抗力。
因此,清明节除了祭祖扫墓之外,还有各项野外健身活动,使这个节日,除了有慎终追远的感伤,还融合了欢乐赏春的气氛;既有生离死别的悲酸泪,又到处是一派清新明丽的生动景象。
真是一个极富特色,非常特别的节日。
清明祭扫坟茔是和丧葬礼俗有关的节俗。
据载,古代“墓而不坟”,就是说只打墓坑,不筑坟丘,所以祭扫就不见于载籍。
后来墓而且坟,祭扫之俗便有了依托。
秦汉时代,墓祭已成为不可或缺的礼俗活动。
《汉书。
严延年传》载,严氏即使离京千里也要在清明“还归东海扫墓地”。
就中国人祖先崇拜和亲族意识的发达、强固来看,严延年的举动是合情合理的。
因此后世把上古没有纳入规范的墓祭也归入
五礼之中:“士庶之家,宜许上墓,编入五礼,永为常式。
”得到官方的肯定,墓祭之风必然大盛。
清明节是一个纪念祖先的节日。
主要的纪念仪式是扫墓,扫墓是慎终追远、敦亲睦族及行孝的具体表现,基于上述意义,清明节因此成为华人的重要节日。
清明节是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106天。
扫墓活动通常是在清明节的前10天或后10天。
有些籍贯人士的扫墓活动长达一个。
【清明节的由来与传说2000字】
1.清明节的由来与传说作文
2.关于清明节的由来与传说
3.清明节的由来与传说1500字
4.清明节的由来与传说作文范文
5.关于清明节的作文:清明节的由来与传说
6.春节的由来与传说
7.冬至的由来与传说作文
8.有关清明节的传说:寒食节的由来
上文是关于清明节的由来与传说,感谢您的阅读,希望对您有帮助,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