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习俗+由来+传说故事
清明节的传说故事

清明节的传说故事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是祭祀祖先和缅怀逝去亲人的日子。
而清明节也是一个充满传说故事的日子,这些传说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的神秘和美好。
一、怀念禹王“禹”是指夏朝建立者禹,“禹王祠”表示对禹王的敬祀和怀念。
相传禹王平定大洪水之前,没有采取“断蛇之策”,因此朝廷中的大臣们对禹王失望至极,对禹王礼节也不恭,导致禹王被迫出宫而去。
后来无论是灾难还是政治变动,一些人都会拜访禹王祠,祈求禹王保佑,希望有一个好的未来。
二、烧纸钱拜祭先人清明祭祖就是为了表示尊敬和对逝者的怀念,载歌载舞的方式大多数人不能接受,无功不受禄。
于是他们就创造了其他尊敬方式,比如烧纸钱,及纸制品之类,避免了拜祭活动的过于奢华。
三、传说大雁按照传统,每逢清明节,大雁会飞堕。
而这正是大雁飞跃的重要时刻,也是各路英雄会聚的日子,所以,大家在清明时节一定要遵循“莫在清明留恋”的古训,不可停留,不可停留。
四、寒食节的形成在清明节前一天,有一个寒食节的传统。
相传,在周文王封建以后,有一个名叫淳于意的贤士,他因为直言敢谏,成为了周王朝中周公墓守卫。
文王的儿子武王称霸后,淳于意受到猜忌,被赐死,而他的赴死遗言就是“寒食节”这个节日。
人们在这一天都不做风调雨顺的事情,为淳于意祈祷。
五、清明节的习俗清明节有许多习俗,最重要的是祭祖活动,其次是放风筝,赏花,游山玩水,植树等。
还有一些特别的习俗如擀面糊、吃青团、撒菜小一个生命。
最后,清明节就像一条回忆长河,清明节的传说、习俗和传统,常常在人们的心灵深处源源不断地涌现。
这个节日,源远流长,历久弥新,它不仅表达了人类对祖先的敬仰,更传递中国古老文化的命脉和精神。
清明节的民间传说故事探寻神秘而有趣的传统传说

清明节的民间传说故事探寻神秘而有趣的传统传说清明节作为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在这个传统节日中,不仅有磨刀、踏青等习俗,还伴随着许多神秘而有趣的民间传说故事。
这些传说,既是人们对于祖先的怀念,也是对于自然现象的解释。
本文将探寻清明节的民间传说故事,带您一起领略神秘的传统传说。
一、鬼门关传说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鬼门关是连接人间与阴间的门户,每年的清明节,鬼门关会打开,使鬼魂得以返回人间。
在一些地方,人们相信在清明节的时候,鬼门关会派出"黑白无常"来下界巡逻,以查看人间的情况。
相传清明节这天,这两位神仙会下凡善事,处理人间的冤屈。
二、捉拿瘟神传说另外一个有趣的传说是关于捉拿瘟神的故事。
相传在很久以前,人们认为瘟病是由瘟神所带来的。
为了保护自己和家人免受瘟疫的侵害,人们在清明节会设立捉拿瘟神的仪式。
他们会制作并放置一种名叫“五毒草”的花束,这些花束中含有几种有毒的植物,被认为可以有效地驱除瘟疫。
人们还会在门前燃放竹叶、灯火等物品,以祈求家庭平安和健康。
三、孟姜女寻夫传说孟姜女寻夫的传说也是清明节中广为流传的一个故事。
相传孟姜女的丈夫被冤枉而当了冤鬼,她十分坚强地执着于不肯放弃,于是在阴阳两界中穿梭,最终找到了自己的丈夫。
这个故事寓意着坚韧、不屈不挠的精神,人们在清明节时会带着这种心态去祭拜祖先,表达对于亲人的思念和敬意。
四、吃青团传说清明节吃青团也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传统习俗。
相传在古代,有一位名叫曹操的政治家,为了纪念自己的好友,他在朋友去世后每年都会亲自去坟地祭奠并亲自下葬。
为了纪念他对友情的坚持,人们将糯米制作成圆形的青团,寓意着友谊的永恒和美好。
五、祭祀传说在清明节的祭祀活动中,有一个故事格外引人注目,那就是关于杜鹃传说。
相传在古代,杜鹃是一个身怀绝技的精灵,她能够预知未来。
而在清明节,杜鹃习惯于在人间唤来春天。
因此,为了迎接春天的到来,人们在清明节时纷纷唱起杜鹃曲,以期祈求好运、安宁和繁荣。
清明节的由来传说有哪些

清明节的由来传说有哪些清明节是我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每年的4月4日或5日,全国各地都会举行各种各样的祭祀、扫墓、祈福等活动来纪念祖先,表达对生者的思念和对死者的尊敬。
那么,清明节的由来和传说有哪些呢?本文将为大家介绍清明节的历史渊源和有关传说。
一、历史渊源清明节起源于古代的寒食节,这是我国春秋时期楚国名士屈原投汨罗江自杀后,百姓哀悼其死而设立的纪念日。
后来,寒食节逐渐演变为清明节,成为祭祀祖先和扫墓祭奠的日子。
清明节在中国历史上已有2000多年的传统,历朝历代都有各自的纪念形式和节令规定。
二、传说故事1. 屈原投江寒食节最初的起源与楚国爱国诗人屈原有关。
据传屈原在战国时代为楚国宰相,但因寡廉鲜耻而被禁锢。
后来,楚国被秦国所灭,屈原十分痛心,无法回国,只能流浪至汨罗江畔。
屈原深感祖国沦亡的痛苦,终于愤而投江自尽。
当地百姓闻讯后,从四面八方赶来搜寻屈原的尸体,并在江边焚香祭祀,用菜团糯米饭和悬挂五色丝线的楚绸祭奠他的死亡。
这就是最初的寒食节起源。
2. 掃墓孝子据另一传说,古时有一孝子居住在山间,他每天都会用自己的汗水来浇灌周围的树木,使之生长茂盛,并每逢清明节来临时,他都会洒下一些泪珠来寄托对已故父母的思念。
后来,这个孝子得到上天的赏识,他身边的草木变得异常的繁荣,这就是人们为什么在清明节扫墓时要剪枝修剪的原因。
3. 秦始皇祭奠母亲据历史记载,秦始皇在前212年清明节远赴梓材山为去世多年的母亲举行祭奠活动。
当时的梓材山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皇家陵墓区,秦始皇为了表达对母亲的怀念和思念,带着贵族和官员,游历这些祖先的陵墓,向他们默哀并告诉他们朝代的进展。
三、结语清明节不仅是我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节日,更是我们传统文化的象征。
在这个节日里,我们不仅要祭奠祖先,表达对往生者的爱思之情,更要珍视生命,感恩生者的恩赐,展现一种中国传统文化的气质和风貌。
因此,希望每一个人在清明节里,不仅要重温国家的传统文化精神,更要让这样的传统精神在新的时代得以神圣地延续。
清明节的由来和来历故事

清明节的由来和来历故事清明节的由来和来历故事(通用21篇)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
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清明节的由来和来历故事,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清明节的由来和来历故事篇1“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清明节,既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之一,又是我国最重要的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关于它的由来,有许多动人的传说。
下面就挑一个来讲讲:“春秋时代,晋国国君的儿子重耳为躲避追杀,在介子推等人的帮助下逃到了国外。
他们在荒山中迷了路,又找不到东西吃,此时的重耳还心系百姓,这感动了介子推,他从自己腿上割了一块肉,烤熟了递给重耳吃。
重耳在外流亡了19年后,终于回国做了国君。
他给跟随他逃亡的人都封了赏,惟独忘了介子推。
经人提醒,他非常过意不去,决定亲自去请介子推。
谁知道介子推早就带着老母亲躲到绵山里去了,重耳带人搜山,也没能找到他们。
有人提议放火烧山,重耳采纳了这个建议,结果适得其反,把介子母子烧死在一棵大柳树下。
重耳非常后悔,把他们葬在柳树下,为忌烟火,他命令全国百姓每个的这一天都不得点火做饭,定为“寒食节”。
第二年,重耳领群臣去绵山祭奠,发现柳树复活了,就把这棵柳树命名为“清明柳”,把“寒食节”禁火,在“清明节”插柳,代代相传,成了全国性的大节日。
我们知道先烈们用自己的鲜血染红了国旗,用宝贵的生命为共和国大厦奠基,先烈们的丰功佳绩是不朽的,他们的精神是永存的,共和国不会忘记他们!人民不会忘记他们!生活在幸福生活中的少年儿童更不忘记他们!忆往昔,诉不尽我们对先烈们的无限怀念;看今朝,唱不完我们对明天无限的憧憬;展未来,我们信心百倍,壮志豪情。
不管我们将来从事什么职业,我们祖国的儿女,肩负着先烈们没有完成的事业,肩负着建设经济发达、文明富强、巍然屹立于世界东方伟大祖国的历史重任,让我们以实际行动呼唤文明春风,告慰烈士忠魂!清明节的由来和来历故事篇2“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清明节的故事和传说

清明节的故事和传说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的一个重要节日。
它是在农历四月初五或初六的时候,也就是太阳到达黄经15度的那一天。
清明节不仅是一个合家团聚的时刻,也是表达对祖先的敬意和追思的时刻。
在这个节日里,有许多关于清明的故事和传说。
故事一:精卫填海相传在古代,有一只名叫精卫的小鸟。
传说中,精卫曾经是一个熙熙攘攘的黄鹂,它非常喜欢在封闭的山谷里自由自在地飞翔。
然而,不幸的是,它被一阵狂风吹进了海里,溺水而亡。
幸好,精卫的灵魂通过转世投胎,变成了一只小鸟。
这只小鸟察觉到了自己的转变,并下定决心,要报答大海给予自己的机会,以及那个毁掉了它的恶风。
于是,它每天都来到海边,捡拾一块块小石子,飞到大海前,将石子扔进大海里。
它用这种方式填海,以报复大海,并同时表达对大海的憎恨和不满。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精卫填海的传说与清明节有着紧密的联系。
在清明节这天,人们不仅悼念逝去的亲人,也是在告别往事,宣泄对逝者的思念和发泄内心的悲伤。
故事二:乞巧在古代中国,有一个叫七姐妹的星星群,它们属于织女星附近的星宿。
据传说,织女是七姐妹中最为美丽聪明的一个,她每天都用巧手织绣出美丽的云彩。
然而,织女独自生活,过着孤独的生活。
她渴望得到人间的爱和关怀,于是,她通过自己的巧手与人间的牛郎相遇,并相爱。
但是,这段爱情被王母娘娘发现了,并不允许织女和牛郎相见。
她将织女发配回了天上,并在牛郎放血时分散了织女的云纱。
得知这一切后,牛郎悲痛欲绝,他去找王母娘娘要回织女,并向王母娘娘许愿,以每年农历七月七日,也就是七姐妹的生日,妇女们才能向织女学习巧艺。
从此之后,每年的七夕节,女性们会穿上美丽的衣裳,祈祷织女能够赐予她们更多的智慧和巧技。
这也可以看作是清明节的延伸,因为在清明节的时候,人们也会祭拜祖先,祈求他们给予子孙们智慧和幸福。
故事三:屈原与端午节清明节也与屈原的故事有着紧密的联系。
据传说,屈原是中国古代一个著名的诗人和政治家。
然而,因为被人陷害,他最终选择投江自尽,以表达对祖国大事的关切和愧疚之情。
清明节的由来和传说故事有哪些

清明节的由来和传说故事有哪些清明节,又称“寒食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通常在每年的4月4日或4月5日。
清明节起源于古代,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清明节的由来和传说故事有许多,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其中的几个。
一、《风土记·风土杂俎》中的清明起源传说据《风土记·风土杂俎》记载,清明节起源于宋朝。
宋神宗赵顼时,有一位官员刘良(音),曾作文章《清明上河图》中的《春闱文》。
这篇文章因描绘了山川秀美的画面,被宫廷赏识,便问及作者居所,得知他所在乡在清明节因饥荒而死的百姓。
为了表达哀思,宋神宗赵顼元首对吏部侍员曹太晖说:“让那些到上京赶考的人都别吃一顿。
”曹太晖把这御命告诉其妻,于是停食吃蔬菜,获得了名利。
这便是“吃蔬菜、万户皆哀思”的由来。
这个传说也有人认为是清明节的起源。
二、《月令溿》中的“撒网节”传说《月令溿》卷五中记载了“撒网节”传说,即节日时清明蒙一场大风。
清明时清风徐来,乡民把网撒出,蒙上薄薄的一层白水。
乐羊舟起,把盆盈满清水,各家拿出红瓦虽饭送人,最贵的是送人饭。
传统习俗是人以盆跟水,水冲垤,一道一道,水再然火,浸人地野,管止风重,清水清火神力能虽火运口安泰修灵罗赸灭患。
三、《舂东苞》中的清明三公传说《舂东苞》中毛遂的传说,清明是孔明和父母的计划。
孔明结识茹炎,丧兄茹雁行舍,破茹庐全部灭茹家,赵茹大怒,灭孔明家,孔明父亲为了避难,筑舟成姜湘帆。
茹张要瓠榛船船之聊斋,茹刘到了,要炉秦,漡秦仍请求了瓠。
在进攻神队姜王战父去了,谧父提瓠了际车,河边将头东。
四、《增删簿》中的清明解除题材传说清明节还有很多其他的传说,如《增删簿》中提到的清明解除题材传说。
传说中有个叫陈臣的青年赫蒲衣是东东的帝望城中会答:天就是玲鸡城,婉董译示,青步籍Pai章为四去,袁清若要风触颜由。
以上便是关于清明节的由来和传说故事的一些介绍。
清明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的一部分,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希望我们能够传承并弘扬这些传统,将其美好的习俗传递下去。
清明节的传说故事

清明节的传说故事清明节的传说故事(15篇)清明节的传说故事1清明节故事相传在秦朝末年,汉高祖刘邦和西楚霸王项羽,大战好几回合后,终於取得天下。
他光荣返回故乡的时候,想要到父母亲的坟墓上去祭拜,却因为连年的战争,使得一座座的坟墓上长满杂草,墓碑东倒西歪,有的断落,有的破裂,而无法辨认碑上的文字。
刘邦非常的难过,虽然部下也帮他翻遍所有的墓碑,可是直到黄昏的时候还是没找到他父母的坟墓。
最后刘邦从衣袖里拿出一张纸,用手撕成许多小碎片,紧紧捏在手上,然后向上苍祷告说:「爹娘在天有灵,现在风刮得这N大,我将把这些小纸片,抛向空中,如果纸片落在一个地方,风都吹不动,就是爹娘的坟墓。
」说完刘邦把纸片向空中抛,果然有一片纸片落在一座坟墓上,不论风怎N吹都吹不动,刘邦跑过去仔细瞧一瞧模糊的墓碑,果然看到他父母的名字刻在上面。
刘邦高兴得不得了,马上请人重新整修父母亲的墓,而且从此以后,每年的清明节一定到父母的坟上祭拜。
后来民间的百姓,也和刘邦一样每年的清明节都到祖先的坟墓祭拜,并且用小土块压几张纸片在坟上,表示这座坟墓是有人祭扫的。
清明节的传说:介子推传说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清明作为二十四节气中唯一一个成为节日的节气,其由来则与绵山介子推的故事有关。
春秋时代的晋国,晋献公的几个儿子为争夺王位展开了激烈的争斗。
晋献公的第二个儿子重耳为了避免自相残杀,流亡国外十九年。
晋国的臣子介子推敬佩重耳的人品,舍命相随,在重耳最危难的时刻曾割股奉君。
君臣一起经常讨论救国、治国方略,关系融洽。
重耳曾言,如果自己将来能做国君,一定重报介公之恩。
后来,重耳在秦国的帮助下终于打回晋国,当上了晋国国君,是为晋文公。
晋文公复国之后,大宴群臣,论功行赏,却没有给经常提意见的介子推任何官位和赏赐的东西。
清明节的神话传说与民间故事

清明节的神话传说与民间故事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中国公众假日和祭祀节日。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人们会怀念先人并祭拜祖先,同时也会追思历史上的英雄和伟人。
在清明节这个特殊的时刻,有许多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与之相关联,这些故事代表了人们对历史和传统的尊重和热爱。
一、伍子胥的传说伍子胥,战国末期楚国名将,他是楚国刺客白起的助手,也是吴国太宰伍员的孙子。
相传,在春秋战国时期,伍子胥被楚王所害,他的尸体被抛入了钱塘江。
然而,每年清明节,江边的居民都会看到伍子胥的尸体浮出水面,岸边的村民则会立即参拜并悼念伍子胥的英勇事迹。
二、女娲补天的传说女娲是中国神话传说中的创世者之一,也是人类的始祖。
据说,在很久以前,天空中出现了裂缝,破坏了天地之间的平衡。
为了补天,女娲用五彩石和黄土制作了五色石,逐渐修复了天空。
清明节的时候,人们会祭祀女娲,以表达对她的敬仰和感激。
三、白蛇传的民间故事《白蛇传》是中国最著名的爱情传奇之一,也是中国民间故事中最为有影响力和广为流传的故事之一。
故事讲述了白蛇与许仙之间的爱情故事,充满了浓郁的民间色彩和传统文化元素。
在清明节这一天,人们常常会重温这个故事,寄托着对真爱的向往和美好祝愿。
四、荡秋千的传说在一些地方,清明节还有一个独特的传统活动,那就是荡秋千。
相传,在古代,有一个名叫褒姒的美女,她因为丈夫的死而悲痛欲绝。
为了让褒姒开心起来,大家决定在清明节这一天荡秋千,以助她排解悲伤,由此形成了荡秋千的风俗。
以上是关于清明节的神话传说与民间故事的一些介绍。
这些传说和故事不仅丰富了人们的文化娱乐生活,也传承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文明。
在清明节这一天,我们不仅仅是缅怀故人,更是在思考和传承着我们民族的传统与文化。
让我们一起珍视这些美丽的故事,并将它们传承下去,让清明节的意义在我们的心中永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明节习俗+ 由来+ 传说故事
清明节十大习俗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踢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
相传这是因为寒食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
清明节,民间忌使针,忌洗衣,大部分地区妇女忌行路。
傍晚以前,要在大门前洒一条灰线,据说可以阻止鬼魂进宅。
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离死别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1荡秋千
清明节习俗+由来+传说故事
这是中国古代清明节习俗。
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
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之为秋千。
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
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
荡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2、蹴鞠
清明节习俗+由来+传说故事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
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
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
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打马球,也是端午之戏之一。
马球,是骑在马上,持棍打球,古称击鞠。
三国曹植《名都篇》中有“连翩击鞠壤”之句。
唐代长安,有宽大的球场,玄宗、敬宗等皇帝均喜马球。
章怀太子墓中《马球图》,画岀了唐代马球的兴盛:画上,二十多匹骏马飞驰,马尾扎结起来,打球者头戴幞巾,足登长靴,手持球杖逐球相击。
《析津志》记辽国把打马球作为节日的传统风俗,于端午、重九击球。
《金史•礼志》也记金人于端午击球。
宋代有“打球乐”舞队。
至明代,马球仍流行。
《续文献通考•乐考》记载明成祖曾数次往东苑击球、射柳。
明《宣宗行乐图》长卷中绘有宣宗赏马球之场面。
当时的官员王直写的端午日观打球的诗:“玉勒千金马,雕文七宝球。
鞚飞惊电掣,伏奋觉星流。
炎页过成三捷,欢传第一筹。
庆云随逸足,缭绕殿东头。
”北京白云观前也有群众骑马击球之典。
清代天坛一带也还有马球运动,直至清中叶之后,马球才消失了。
近年西安市又岀现了仿古马球运动,使这一古老的体育运动在绝迹多年后重又出现在中华大地上。
3、踏青
清明节习俗+由来+传说故事
又叫春游。
古时叫探春、寻春等。
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
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4、植树清明节习俗+由来+传说故事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
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
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
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
1979 年,人大常委会规定,每年三月十二日为我国植树节。
这对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开展绿化祖国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5、放风筝
清明节习俗+由来+传说故事
放风筝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
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
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像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
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6、扫墓
清明节习俗+由来+传说故事
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
其习俗由来已久。
明《帝京景物略》载:“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榼,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
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
望中无纸钱,则孤坟矣。
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
” 其实,扫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际,清明扫墓则是秦以后的事。
到唐朝才开始盛行。
《清通礼》云:“岁,寒食及霜降节,拜扫圹茔,届期素服诣墓,具酒馔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树,剪除荆草,故称扫墓。
”并相传至今。
清明祭扫仪式本应亲自到茔地去举行,但由于每家经济条件和其它条件不一样,所以祭扫的方式也就有所区别。
“烧包袱”是祭奠祖先的主要形式。
所谓“包袱”,亦作“包裹”是指孝属从阳世寄往“阴间”的邮包。
过去,南纸店有卖所谓“包袱皮”,即用白纸糊一大口袋。
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用木刻版,把周围印上梵文音译的《往生咒》,中间印一莲座牌位,用来写上区号亡人的名讳,如:“已故张府君讳云山老大人”字样,既是邮包又是牌位。
另一种是素包袱皮,不印任何图案,中间只贴一蓝签,写上亡人名讳即可。
亦做主牌用。
关于包袱里的冥钱,种类很多。
7、插柳
清明节习俗+由来+传说故事
据说,插柳的风俗,也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
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古谚有“柳条青,雨蒙蒙; 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
黄巢起义时规定,以“清明为期,戴柳为号”。
起义失败后,戴柳的习俗渐被淘汰,只有插柳盛行不衰。
杨柳有强大
的生命力,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
”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 年年插柳,处处成阴。
清明插柳戴柳还有一种说法:原来中国人以清明、七月半和十月朔为三大鬼节,是百鬼出没讨 索之时。
人们为防止鬼的侵扰迫害,而插柳戴柳。
柳在人们的心目中有辟邪的功用。
受佛教的影响, 人们认为柳可以却鬼,而称之为“鬼怖木”,观世音以柳枝沾水济度众生。
北魏贾思勰 里说:“取柳枝着户上,百鬼不入家。
”清明既是
鬼节,值此柳条发芽时节,人们自然纷纷插柳戴 柳以辟邪了。
8、射柳
清明节习俗 +由来 +传说故事
射柳是一种练习射箭技巧的游戏。
据明朝人的记载,就是将鸽子放在葫芦里,然后将葫芦高挂 于柳树
上,弯弓射中葫芦,鸽子飞出,以飞鸽飞的高度来判定胜负。
9、斗鸡
清明节习俗 +由来 +传说故事
古代清明盛行斗鸡游戏,斗鸡由清明开始,斗到夏至为止。
我国最早的斗鸡记录,见于 到了唐代,斗
鸡成风,不仅是民间斗鸡,连皇上也参加斗鸡。
如唐玄宗最喜斗鸡。
10、蚕花会
清明节习俗 +由来 +传说故事
蚕花会“蚕花会”是蚕乡一种特有的民俗文化,过去清明节期间,梧桐、乌镇、崇福、洲泉等 地都有此项民俗活动。
其中以洲泉的马鸣庙和青石的双庙诸的蚕花会最为精彩隆重。
马鸣庙位于洲 泉镇西,在当地有“庙中”之称,每年蚕花会人山人海,活动频繁,有迎蚕神、摇快船、闹台阁、 拜香凳、打拳、龙灯、翘高竿、唱戏文等十多项活动。
这些活动有的在岸上进行,绝大多数在船上 进行,极具水乡特色。
近几年乌镇香市活动中的蚕花会,仅有迎蚕神、踏白船、翘高竿等几个项目, 大有潜力可挖。
齐民要术》 左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