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清明节的来历

合集下载

清明节的来历传说故事(5篇)

清明节的来历传说故事(5篇)

清明节的来历传说故事(5篇)清明节的来历传说故事1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遇断魂。

这是大家都耳熟能详的清明诗句,据说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

“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

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关于寒食,有这样一个传说: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

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

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

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

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

其中一人叫介子推。

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

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

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

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

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

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

晋文公只好亲去请。

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

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

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

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

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

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

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

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清明节的来历50字_清明节

清明节的来历50字_清明节

清明节的来历50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清明节的来历,供大家参考!清明节的来历50字(一)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

“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

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清明节的来历50字(二):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

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中国汉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清明养生清明时节是一年养生的重要时期,在中医理论机体生长也在于春季,吐纳调息法对人体阳气有益。

大家应在这段时间穿比较宽松的衣服到空气清新的地方进行锻炼。

在清明之际体内肝气最旺盛,如果肝气过旺,则会对脾胃产生不良影响,妨碍食物正常消化吸收,同时还会造成情绪失调、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引发各种疾病。

因而这段时间是高血压病和呼吸系统疾病的高发期,需要大家对其重视起来。

清明节又称“寒食节”。

清明时期饮食方面,有些地方还保留着清明禁火吃冷食的习惯。

但是,有一部分人群是不适合吃冷食的。

在清明时节,凡是耗损或阻碍阳气的情况都应该予以避免。

"阳气"升发是指脾胃的运动收缩,因而人在春季的食欲通常比较好,不过要注意饮食适度,保护脾胃的正常功能。

清明时节饮食宜温,多进食蔬菜水果,尤其是韭菜等时令蔬菜。

清明时期还适合进食地瓜、白菜、萝卜、芋头等食品温胃祛湿,也适宜多吃。

另外,清明节气中,不宜进食笋、鸡等,可多吃些护肝养肺的食品,例如荠菜、菠菜、山药,对身体有好处。

清明节踏青时,不宜做运动量太大的活动。

较少活动的人群,做运动需要量力而行,不应过大。

老年人活动时心率控制在105次/分钟以内,呼吸控制在24次/分钟以内,中青年因人而异适当放宽。

清明节的来历(11篇)

清明节的来历(11篇)

清明节的来历(11篇)清明节的来历作文1清明节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是重要的八个节日之一。

一般是在公历的四月五日前后。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原来,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到了唐朝,将祭拜扫墓的日子定为寒食节。

“清明”的得名还源于我国农历24节气中的清明节气。

冬至后第105天就是清明节气。

清明节气共有15天。

作为节气的清明,时间在春分之后。

这时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气清朗,四野明净,大自然到处勃勃生气。

用“清明”称这个时期,是再恰当不过的一个词。

清明节的来历作文2曾经有位宏大的诗人说过。

清明季节雨纷纷,各上行人欲断魂。

没错这位诗人杜牧说的是我国传统节日中的清明节。

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

每年的4月4日人们都会到先辈祖先那里去扫墓怀念祭祀他们。

所以清明节又叫鬼节,扫坟节,冥节,与7月15中元节及10月15下元节共称三冥节。

清明节风俗扫墓,禁火,春游,荡秋千,打马球,插柳等清明节相传是始于春秋时代的普国,为了纪念普国公子的臣子介子推。

普国公子重耳,流亡外国19年介子推护驾随从,立下大功。

重耳返国,即普文公。

介子推辞躲到了深山。

普文公去查找。

没找到,放火烧山,想把介子推逼出来。

但介子推死也不出来。

普文公很难过把这天叫做清明节。

如今你知道清明节的.来历了吧。

清明节的来历作文3我国的清明节是家喻户晓的传统节日,每到清明节,大家都开头劳碌起来。

清明节古时也叫三月节,已有两千五百年历史了。

公历四月五日前后就是清明节。

清明在二十四节气中是独树一帜的。

由于在全部的节气中,既是节日又是节气的只有清明。

清明节要扫墓,吃清明馃、春游……其中,我最喜爱的就是吃清明馃了。

每到清明节,爷爷就去山上把青给采回来;然后把它剁成泥;再把它烧制,并在里面加上馅,馅有咸的、有甜的,可美味了;最终用模具把它分割成圆样子的就完成了。

不仅我们中国有清明节,国外也有好多清明节。

关于清明节的来历及传说故事

关于清明节的来历及传说故事

关于清明节的来历及传说故事清明节,也称“寒食节”,起源于中国古代,作为一种传统节日,被人们视为对于先祖的缅怀之举。

在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中,清明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其日期一般在每年的四月五日到七日之间,也就是太阳黄经达到15度时开始。

清明节的来历古时候,清明节是一个宗族和家族聚会的日子。

在这一天,亲戚们会悼念逝去的亲人,烧香祭奠和扫墓。

这一天也是表示春季种植时节已经到来的日子,人们可以开始在田地里耕种,为即将到来的丰收做准备。

同时也是一个提醒人们注意卫生的重要节点,因为在这个时期疾病易于传染,所以人们会把自己家的庭院和房间进行大扫除,同时还会进行防疫的活动,以保证健康和幸福。

在唐朝时期,清明节还有颇为重要的政治意义。

唐玄宗时期,他每年都会出现在杏花村神庙之地,并以此来加强和弘扬国家道德文化、民俗文化。

此外,唐朝时期还出现过清明赏花风俗,名为“观花节”,人们会在这一天去公园观赏各种美丽的花卉,尤其是杏花,以示对春天、大自然和生命的爱好和尊重。

清明节的传说故事清明节这个节日有许多与之相关的古老传说,其中比较知名的三个故事包括:一、《牛郎织女》传说牛郎和织女分别化为牛和鹊,经过一年的等待才得以相逢。

这一天,人们在这个日子傍晚时抬神轿游行,以祈愿天上的牛和鹊夫妇联姻,从而得到幸福的生活。

二、《寒食节》根据传说,寒食节是汉代的献公在同田孟氏的王孙奕如之间发生争斗,并最终将对方流放的故事。

献公感到非常内疚,于是他决定在每年的这个日子,即农历三月二十九日禁火三天,为对方悼念祭祀。

三、《穷鬼挑灯》这个传说主要发生在港澳地区。

根据故事,清明节,穷鬼们都会出来挑亮灯笼,以表示自己对于逝去亲人的怀念之情。

同时,也会举行许多民间活动,如踩高跷、打麻将等,娱乐自己的心灵。

总之,不论是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还是从民间和传说的角度,清明节都是一个深深扎根于中国人心中的重要节日。

每到这个时候,无论是人还是花草树木,都在默默地告诉我们,生命和自然的重要性。

清明节祭祖来历_清明节

清明节祭祖来历_清明节

清明节祭祖来历清明节,有祭祖的风俗,那么,你知道祭祖的由来是怎样的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清明节祭祖来历,欢迎大家阅读。

清明节和清明祭祖的来历1、清明节的来历。

“清明节”,源于中国农历24节气中的清明节气。

清明节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

作为节气的“清明”,时间在春分之后。

这时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清地明,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

大自然处处显示出勃勃生机。

祖先就用“清明”来称呼这一节气。

中国汉族传统的清明节历史悠久,诸葛长青认为源于人类始祖伏羲女娲,经过炎帝黄帝等五帝推行,遍布全国。

可以考究的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

2、清明节祭祖的来历。

清明节祭祖起源于何时?诸葛长青研究认为,清明节祭祖始于人类始祖伏羲女娲,他们分封天下之后,为了让后代记住自己祖先,所以提出了过年、清明祭祖的要求。

后来,历代帝王,都开始祭祖。

文字记载说清明祭祖源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就是这个意思。

诸葛长青研究认为,古代帝王作为国家领袖,需要让自己国家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所以就在清明节(新的一年农作物种植即将开始)这天,到祖宗陵园祭祀祖先,追思祖先、感恩祖先,祭祀祖先,请求祖先护佑,保佑自己的国家一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农作物丰收。

古时候,民间祭祀需要领袖、族长组织进行。

后来这一做法传播到民间,民间也在这一天开始同步祭祀自己祖先,祭祖扫墓,追思祖先,请求祖先护佑家族。

清明节祭祖逐渐沿袭成为中华民族一个固定的风俗。

后来,人们把祭祀晋朝介子推的“寒食节”和“清明”结合起来进行。

清明节祭祖扫墓的意义诸葛长青研究传统文化认为,清明节扫墓祭祖,包含了四个意思:即是:扫墓添土、追思感恩、供奉祖先、请求护佑。

一是扫墓添土。

坟墓在山野,如果去的少会杂草丛生、坟墓土堆减少,所以,此时候去应当清楚坟墓周围杂草等,对祖坟添土。

关于清明节的由来和意义

关于清明节的由来和意义

【导语】清明节是我国的⼀个重要传统节⽇。

它⼤约在农历三⽉上旬,寒⾷节后的⼀两天,即公历四⽉五⽇或六⽇。

下⾯就给⼤家分享下关于清明节的故事和意义,欢迎阅读!清明节的由来【1】 清明节有两层意思,⼀是指节⽓,⼆是指节⽇。

节⽓是⼀年时序的标志,由于它⽐较客观地反映了⼀年四季⽓温、降⾬、物候等⽅⾯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民⽤它来安排农事活动。

清明是⼆⼗四个节⽓中的第五个节⽓,它的得名是因为“春分后⼗五⽇,⼀⽃指⼄,为清明。

时万物皆洁齐⽽清明,盖时当⽓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

清明⼀到,⽓温升⾼,⾬量增多,草⽊萌芽,⽣机盎然,正是春耕春种的⼤好季节。

所以江南有“清明⾕⾬两相连,浸种耕⽥莫迟延”“清明前后,种⽠点⾖”,“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华北也有“清明早,⽴夏迟,⾕⾬种棉正当时”和“惊蛰早,⾕⾬迟,清明春种正适时”的农谚。

那么,清明⼜是怎么演变成为节⽇的呢?据《荆楚岁时记》称,从冬⾄到寒⾷,中间相隔了105天,古⼈⼜说“冬⾄百六天为清明”,以此推算,寒⾷在清明前⼀天。

由于寒⾷和清明⽇⼦相近,故古⼈往往将寒⾷中的活动延续到清明,久⽽久之,寒⾷和清明就没有严格区分了。

清明也就由农时节⽓变成了⼀个节⽇。

古时清明节的⼀个重要特征就是禁⽕寒⾷,即不⽣⽕做饭,只吃事先准备好的冷⾷。

这种习俗,据说与春秋时晋国贤⾂介⼦推有关。

介⼦推是跟随晋国公⼦重⽿⼀起流亡的⾂属。

君⾂在流亡列国时历尽千⾟万苦,重⽿最后终于回到晋国做了国君,他就是历的春秋五霸之⼀—晋⽂公。

晋⽂公做了国君之后,封赏了⼤批功⾂,惟独将没有⾃我表功的介⼦推忘了,⽽介⼦推在流亡期间却有割股峡君的⼤功劳。

当重⽿想起这件事时,便急忙派⼈去请介⼦推。

但介⼦推已携⽼母躲进了绵⼭(今⼭西省介休县东南)。

为了将介⼦推逼出⼭,重⽿就下令放⽕烧⼭,不料却将介⼦推烧死了。

重⽿很难过,就把绵⼭封给介⼦推,改名介⼭,这就是今天⼭西介休县东南的介⼭。

他还规定每年在介⼦推被烧死的这天,要严禁烟⽕,吃冷⾷,以⽰纪念。

清明节的由来和传说

清明节的由来和传说

清明节的由来和传说清明节,又称寒食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一年一度的清明节承载着人们对逝去亲人的思念,对祖先的怀念,也是缅怀历史,珍惜现在的时刻。

清明节起源于古代,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传说。

清明节的由来据史书记载,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寒食节”与清明节有着密切的联系。

寒食节为祭扫祖坟、缅怀先人而设立,后来逐渐与清明节合二为一。

清明节的确立则起源于宋代,据《景祐稽古录》记载,宋太祖赵匡胤在位时,定五节,以清明为首,五月五日端午,九月九日重阳,十二月十五日上巳,正月十五日元宵。

清明自此成为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清明节的传说汉武帝踏过“桃花源”据传说,在汉代,汉武帝曾亲率百官寻访隐士,途径一片桃花盛开的山谷,进入后发现桃花盛开,且村民们生活优越、乐于劳作,不愿外出。

原来,这里是周年不见外界的桃花源。

这个故事形象地描绘出了逍遥自在、世外桃源的美好景象,感悟着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山神与清明节的联系古人认为清明节是山神的诞辰日,山神也常被供奉于东南方的山头,以求山神能庇佑农业丰收、家人健康。

因此,清明节也成为了祭祀祖先、拜山神的日子。

人们祈福祭祀,希望山神庇护全家平安,风调雨顺。

清明节习俗清明节有许多传统习俗,其中包括扫墓、踏青、踏春等。

扫墓是人们缅怀先人、祭祀祖先的一种方式,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踏青踏春则是迎接春天的到来,欣赏自然风光,感受生命的蓬勃与希望。

除此之外,吃青团、植树等习俗也是清明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整个清明节期间,人们也会纪念名人、英烈,希望他们在九泉之下安息。

对于历史长河中的伟人、功臣,民众们也虔诚地祭拜,以表达对他们的敬仰与怀念。

结语清明节,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节日之一,不仅展现了中国人对先人的怀念与思念,也承载了对历史的缅怀与感慨。

清明节的由来和传说,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信仰、伦理观念等密不可分,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让我们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珍惜当下,缅怀过去,展望未来,感受生命的传承与延续。

关于清明节的来历

关于清明节的来历

关于清明节的来历
清明节,又称寒食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

每年农历四月初四或
初五日是清明节,民间有扫墓、踏青、插柳等各种风俗习惯。

下面将
详细介绍清明节的来历。

一、清明节的起源
清明节起源于中国古代。

相传清明节起源于春秋时期,即公元前
770年至前476年之间。

清明节最初是一个祭祀祖先的节日,后来演变
为纪念先贤和忠烈祭奠烈士的节日。

二、清明节的风俗习惯
1. 扫墓:清明节是祭祀祖先和墓地的重要日子,许多家庭会在这天
扫墓,祭拜故人。

2. 踏青:清明节正值春季,气候适宜,许多人会选择出门踏青游玩,感受大自然的生机。

3. 插柳:在南方地区,有一种风俗是在清明节时插柳,寓意着生机
勃勃,带来好运。

4. 玩风筝:有些地方还有放风筝的风俗活动,小朋友们也会在这一
天纷纷放飞风筝。

三、清明节的意义
1. 祭祖:清明节是一个重要的祭祀祖先的节日,表达对故人的尊重
和缅怀之情。

2. 缅怀烈士:清明节也是缅怀英烈、纪念历史和祭奠烈士的日子,传承爱国主义精神。

3. 祈福平安:人们在清明节还会祈求风调雨顺,家庭平安,生活幸福。

四、清明节的变迁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清明节的风俗也在不断演变。

现代人更注重生活质量和节日休闲,清明节也成为了一个与亲友团聚、放松心情的节日。

总而言之,清明节既是传统的祭祖节日,又是缅怀先烈的日子,更是一个与家人相聚,感受自然和美好的春光的节日。

愿我们在这个美好的节日里,珍惜现在,缅怀过去,展望未来。

祝大家清明节快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清明节的来历
清明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它不仅是人们祭奠祖先、缅怀先人的节日,也是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纽带,更是一个远足踏青、亲近自然、催护新生的春季仪式。

清明节已有2500多年历史,古时又叫踏青节、三月节、祭祖节、扫墓节、扫坟节、植树节、鬼节等。

它与七月十五的中元节、十月初一的寒衣节,并称为中国三大著名“鬼节”。

公历四月五日前后为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

在二十四个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

2006年,清明节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清明节的文化内涵清明节历史悠久凝结中华文化精华传统节日清明“属”阳历
清明起源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 提起清明,人们自然会想起唐代诗人杜牧的这首诗。

但在起初,清明并不具有这种意味,而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

清明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春回大地,天清地明,气候转暖,万物复苏,正是春耕春种的最佳时机,田间地头到处是农民忙碌的身影,民谚常说:“清明谷雨两相连,浸种耕田莫迟延。


这种敦促春耕的节气,是怎样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的呢?应该说这与此前两天(或一天)的寒食节有关。

传说中“寒食节”的起源地在山西中部介休,介休一名的来历即是为纪念介子推“割股充饥”而不图为报,最终在此被大火烧山而亡,绵山也因此又称“介山”。

其实,从历史的实际来看,禁火冷食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人改火习俗的遗迹。

原始社会,我们的先民们钻木取火,火种来之不易,取火的树种往往因季节变化而不断变换,因此,改火与换取新火是古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春三月正值改火的时节,人们在新火未到之时,要禁止生火。

汉代称寒食节为禁烟节,因为这天百姓人家不得举火,到了晚上才由宫中点燃烛火,并将火种传至贵戚重臣
家中。

对此,唐代诗人韩的《寒食》诗有生动描写:“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由于寒食节期间禁止生火做饭,就需准备一些事先做好的熟食(即冷食),以备禁火期间食用,相沿成习,遂成寒食风俗。

寒食节期间的食品,在北方,主要有以面粉做成蒸饼,上附红枣并捏成燕子形状的“子推燕”;有用梗米及麦芽糖调制成的醴酪。

在南方,主要有油炸至金黄色近似今日点心的环饼;有用糯米与雀麦草汁舂合而成,以枣泥或豆沙为馅料的蒸食——青白团子。

此外,鸭蛋、枣糕、杏仁粥、冻猪肉、冻鱼肉,也是寒食节常用的食品。

寒食节期间的习俗,除了禁火冷食,还有后来成为清明节主要内容的祭扫坟墓。

中国古人对祭祀祖先十分重视。

上古时候,家中有人去世时,只挖墓坑安葬,不筑坟丘标志,祭祀主要在宗庙进行。

后来在挖墓坑时还筑起坟丘,将祭祖安排在墓地,便有了物质上的依托。

战国时期,墓祭之风逐渐浓厚起来。

秦汉时代,祭扫坟墓的风气更盛。

据《汉书》记载,大臣严延年即使离京千里,也要定期还乡祭扫墓地。

在唐代,不论士人还是平民,都将寒食节扫墓视为返本追宗的仪节,由于清明距寒食节很近,人们还常常将扫墓延至清明。

诗人们的作品,也往往是寒食、清明并提,如韦应物有诗句说:“清明寒食好,春园百卉开。

”白居易也有诗句说:“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

”朝廷鉴于民间寒食、清明并举已相沿成习,就以官方文书的形式正式规定,清明到来时,可以与寒食节一起放假。

这项规定距今已经1200多年,说明从那时起清明开始具有某种国家法定节日的色彩。

宋元时期,清明节逐渐由附属于寒食节的地位,上升到取代寒食节的地位。

这不仅表现在上坟扫墓等仪式多在清明举行,就连寒食节原有的风俗活动如冷食、蹴鞠、荡秋千等,也都被清明节收归所有了。

清明节后来还吸收了另外一个较早出现的节日—上巳节的内容。

上巳节古时在农历三月初三日举行,主要风俗是踏青、祓禊(临河洗浴,以祈福消灾),反映了人们经过一个沉闷的冬天后急需精神调整的心理需要。

晋代陆机有诗写
到:“迟迟暮春日,天气柔且嘉。

元吉隆初巳,濯秽游黄河。

”即是当时人们在上巳节祓禊、踏青的生动写照。

大约从唐代开始,人们在清明扫墓的同时,也伴之以踏青游乐的活动。

由于清明上坟都要到郊外去,在哀悼祖先之余,顺便在明媚的春光里骋足青青原野,也算是节哀自重转换心情的一种调剂方式吧。

因此,清明节也被人们称作踏青节。

秉性贪玩的孩童,常常不满足于踏青游乐仅仅在清明举行一次,诚如唐代大诗人王维诗句“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