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的来历和习俗
清明节的来历简短

清明节的来历简短1.清明节的由来简短在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位晋文公,名重耳。
在他41岁那年,因为王位之争,他被迫踏上了逃亡之路。
在陪同的随从中,有一位臣子叫做介子推,当他看到重耳满脸疲惫时,偷偷从大腿上割了一块肉做了碗肉汤给重耳喝,这让重耳十分感动。
后来,重耳登上王位,为了找到介子推,他做了一件傻事——放火烧山,结果没想到却烧死了介子推和他的母亲。
从那之后,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将那一天定为「寒食节」,也就是现在的清明节。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
“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
2.清明节的来历(简短)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
清明节是传统的重大春祭节日,扫墓祭祀、缅怀祖先,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留下的优良传统,不仅有利于弘扬孝道亲情、唤醒家族共同记忆,还可促进家族成员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
清明节历史发展中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全国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上或细节上的差异,各地节日活动虽不尽相同,但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共同基本礼俗主题。
与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清明节是中国人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一些地方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放风筝、插柳等传统活动。
寒食节在时间上正好是清明节的前一天。
到了秦汉时期,扫墓祭祖的风气日渐兴盛,人们常常将扫墓时间从寒食节延至清明。
随着时间的流逝,清明节逐渐由附属于寒食节的地位,上升到取代寒食节的地位。
两个节日融合为一体,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清明节了。
3.清明节的来历简短《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
”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之说。
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清明节的传说和习俗有哪些

清明节的传说和习俗有哪些清明节有着许多传说和习俗,下面将为大家介绍一些关于这个传统节日的传说和习俗。
一、清明节起源的传说关于清明节的起源,有几个不同的传说。
其中最有名的两个传说,一是关于寒食节的传说,另一个是关于屈原的传说。
1. 寒食节的传说相传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和潜伏在楚国的贾谊等人为了躲避楚王的追杀,来到一个属于楚国的镐京(今河南郑州市)。
当时正值大旱,百姓饥饿交加。
重耳听说了这个情况后,感到非常心疼,就拨给了他们几个人一些粮食。
贾谊等人得到了重耳的帮助后,便非常感激,当重耳的家人来探望他时,贾谊准备给他们做些饭菜。
但重耳提醒贾谊说:“楚国有一个习俗,就是清明前一天禁止生火,也就是说,寒食节这一天不煮饭。
如果你们触犯了这个规定,可能会引起楚王的怀疑,这对我们来说不是一件好事。
”贾谊听从了重耳的建议,没有煮饭,而是拿熟食招待了重耳的家人。
重耳家人吃完饭后,感慨万分,感谢贾谊和他的朋友们的照顾。
于是,他们决定给贾谊留下许多金银珠宝作为报答。
重耳不愿接受这些贵重的礼物,只接受了一根绣着鱼和龙的鸟羽,以示记念。
自此之后,每年清明节这天,人们都会赠送鸟羽给朋友,以示对友情的珍重。
2. 屈原的传说《楚辞•离骚》是中国古代文学名著之一,其中,屈原被流放到汨罗江时写下了著名的《离骚》。
关于“离骚”的写作背景,有一个流传较广的传说。
相传春秋时期,楚国的著名政治家、爱国诗人屈原,因反对贵族集团的奸邪行为,受到了贵族集团的排斥和迫害,最终被楚怀王流放到了汨罗江。
屈原在流放期间,对国家的疾苦和自己的遭遇感到非常痛心。
他在湖边奋笔疾书,写下了《离骚》这篇著名的诗篇。
屈原在诗中写道:“不及 silk二被我_,我与丘_如一。
”在清明节这一天,人们会去江边丢五色丝和吊水流。
一方面以示悼念屈原,另一方面也是希望屈原的遗体可以由鱼目食之,而不至于腐烂。
二、清明节的习俗1. 扫墓祭拜清明节最具代表性的习俗就是扫墓祭拜了。
这是对先人的一种缅怀和悼念,也是中国人对祖先和亲人的一种尊重和敬意。
清明节的由来和传说

清明节的由来和传说清明节,又称寒食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一年一度的清明节承载着人们对逝去亲人的思念,对祖先的怀念,也是缅怀历史,珍惜现在的时刻。
清明节起源于古代,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传说。
清明节的由来据史书记载,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寒食节”与清明节有着密切的联系。
寒食节为祭扫祖坟、缅怀先人而设立,后来逐渐与清明节合二为一。
清明节的确立则起源于宋代,据《景祐稽古录》记载,宋太祖赵匡胤在位时,定五节,以清明为首,五月五日端午,九月九日重阳,十二月十五日上巳,正月十五日元宵。
清明自此成为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清明节的传说汉武帝踏过“桃花源”据传说,在汉代,汉武帝曾亲率百官寻访隐士,途径一片桃花盛开的山谷,进入后发现桃花盛开,且村民们生活优越、乐于劳作,不愿外出。
原来,这里是周年不见外界的桃花源。
这个故事形象地描绘出了逍遥自在、世外桃源的美好景象,感悟着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山神与清明节的联系古人认为清明节是山神的诞辰日,山神也常被供奉于东南方的山头,以求山神能庇佑农业丰收、家人健康。
因此,清明节也成为了祭祀祖先、拜山神的日子。
人们祈福祭祀,希望山神庇护全家平安,风调雨顺。
清明节习俗清明节有许多传统习俗,其中包括扫墓、踏青、踏春等。
扫墓是人们缅怀先人、祭祀祖先的一种方式,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踏青踏春则是迎接春天的到来,欣赏自然风光,感受生命的蓬勃与希望。
除此之外,吃青团、植树等习俗也是清明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整个清明节期间,人们也会纪念名人、英烈,希望他们在九泉之下安息。
对于历史长河中的伟人、功臣,民众们也虔诚地祭拜,以表达对他们的敬仰与怀念。
结语清明节,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节日之一,不仅展现了中国人对先人的怀念与思念,也承载了对历史的缅怀与感慨。
清明节的由来和传说,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信仰、伦理观念等密不可分,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让我们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珍惜当下,缅怀过去,展望未来,感受生命的传承与延续。
清明节来历及习俗介绍(优秀5篇)

清明节来历及习俗介绍(优秀5篇)关于清明节的由来和习俗篇一清明节清明节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是重要的八个节日之一、一般是在公历的四月五日前后。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本来,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到了唐朝,将祭拜扫墓的日子定为寒食节。
“清明”的得名还源于我国农历24节气中的清明节气。
冬至后第105天就是清明节气。
清明节气共有15天。
作为节气的清明,时间在春分之后。
这时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气清朗,四野明净,大自然处处勃勃生机。
用“清明”称这个时期,是再恰当不过的一个词。
清明节流行扫墓,其实扫墓乃清明节前一天寒食节的内容。
因寒食与清明相接,后来就逐渐传成清明扫墓了。
清明时期,清明扫墓更为盛行。
古时扫墓,孩子们还常要放风筝。
有的风筝上安有竹笛,经风一吹能发出响声,犹如筝的声音,据说风筝的名字也就是这么来的。
清明要去扫墓,表示对已故人的尊敬与怀念。
关于清明节的由来和习俗篇二清明节是人们祭奠祖先、缅怀先人的节日,也是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纽带,更是一个远足踏青、亲近自然、催护新生的春季仪式。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宋代吴惟信所作的《苏堤清明即事》诗,惟妙惟肖地描绘了清明踏青的盛景。
宋代程颢的《郊行即事》则写出了清明踏青流连忘返的心情:“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红。
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欧阳修的《踏青》动静结合:“南国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
”犹如一幅美丽的画卷,让人爱不释手。
清明节的前一天是“寒食节”,这一天要禁动烟火,等到清明要“乞新火”。
人们往往将这两个节日合起来过。
白居易诗句说:“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
”韦应物咏道:“清明寒食好,春园百卉开。
彩绳拂花去,轻毬度阁来”。
说的是清明寒食之际,人们在园中踢球为戏。
清明节由来故事及习俗介绍

【导语】清明节凝聚着民族精神,传承了中华⽂明的祭祀⽂化,抒发了⼈们尊祖敬宗、继志述事的道德情怀。
以下是整理的清明节由来故事及习俗,欢迎阅读!1.清明节由来故事 清明节是每年公历4⽉5⽇前后过的节⽇的来历和介⼦推有关,在春秋时期晋公⼦重⽿为逃避迫害,⽽流亡到国外,流亡途中在⼀处渺⽆⼈烟的地⽅⼜累⼜饿,再也⽆⼒站起来了。
随⾂找了半天也找不到⼀点吃的,正在⼤家万分焦急的时候,随⾂介⼦推⾛到僻静的地⽅,从⾃⼰的⼤腿上割下了⼀块⾁。
煮了⼀碗⾁汤,让公⼦喝了。
重⽿渐渐的恢复了精神,当重⽿发现⾁是从介⼦推⾃⼰腿上割下来的时候流下了眼泪。
⼗九年后重⽿作了国君,也就是历的晋⽂公,他重重地赏了当初办他流亡的功⾂。
唯独忘了介⼦推,很多⼈都为他鸣不平,劝他⾯君讨赏但,⽽介⼦推最鄙视争功讨赏的⼈了,便悄悄的到绵⼭隐居去了。
晋⽂公知道了这件事以后,羞愧莫及。
并亲⾃带⼈去请介⼦推,但介⼦推已经离家隐居到绵⼭去了。
⽽绵⼭⾼⼭路险,树⽊茂密,在这么⼤的⼭林之中,只找两个⼈,谈何容易。
有⼈便献上⼀计,从三⾯⽕烧绵⼭,逼介⼦推出⼭。
⼤⽕烧遍了绵⼭,可就是没见介⼦推的⾝影,⽕熄后,⼈们才发现了,背着⽼母亲的介⼦推已坐在⼀棵⽼柳树下死了,晋⽂公见状失声痛哭。
从树洞⾥还发现了⼀⾎书,上⾯写道:割⾁奉君尽丹⼼,但愿主公常清明。
为了纪念介⼦推,晋⽂公把这⼀天定为寒⾷节,把他的后⼀天称为清明节,后来⼈们取消了寒⾷节,只过他的后⼀天清明节。
2.清明节习俗 清明节是我国的传统节⽇,他⼤约始于周代,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了。
清明节最开始是⼀个⼗分重要的节⽓,清明⼀到,⽓温升⾼,正是春耕春种的⼤好时节,所以有“清明前后,种⽠种⾖”、“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
后来,由于清明与寒⾷的⽇⼦接近,⽽寒⾷是民间禁⽕扫墓的⽇⼦,渐渐地,寒⾷与清明就合⼆为⼀了。
所以,清明节也是重要的祭拜祖先的节⽇,是祭祖和扫墓的⽇⼦。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们要携带酒⾷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物供祭在亲⼈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折⼏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礼祭拜,最后吃掉酒⾷回家。
清明节的由来和习俗

清明节的由来和习俗清明节,又称“踏青节”,是我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
每年的清明时节,人们以默哀、扫墓、祭祖等方式来纪念已故亲人,同时也是接触大自然、放松身心的好时机。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清明节的由来和习俗,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传承这一传统节日。
一、清明节的由来据史书记载,清明节最早可追溯到25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
当时,中国处于一个分裂状态,战事频繁,百姓生活艰辛。
为了纪念逝去的先人,战国时期的人们开始在春天的第一天祭拜祖先。
他们相信祖先的灵魂会回到人间,所以要为他们献上美食和祭品,以示怀念和尊敬。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祭祀活动逐渐成为一种传统习俗,并被定为节日。
清明节在唐朝时正式定名为“清明”,意为“明亮而清澈的天气”。
二、清明节的习俗1. 扫墓祭拜:清明节是祭扫祖先和亲人墓地的重要日子。
人们会前往坟墓,清理墓地周围的杂草和落叶,再将鲜花、食物和酒水摆放在墓前。
同时,家人会为已故亲人烧纸钱、燃香拜祭,以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和敬意。
2. 踏青郊游:清明节是春天的季节,也是大自然万物复苏的时候。
在这个时候,人们喜欢出门踏青郊游,欣赏春天的美景。
很多地方会举行各种民俗活动,如踩高跷、放风筝、荡秋千等,大家可以尽情享受春天的快乐。
3. 植树义务:每年的清明节,也是一个植树的好时机。
人们会自愿参加植树义务活动,为环境绿化出一份力。
这不仅可以改善环境,还有助于提高大家的环境保护意识。
4. 吃清明食品:清明节有一些特色的食品,如青团、清明粥等。
青团是一种用糯米制成的绿色糕点,象征着春天的气息和新生。
清明粥是由各种杂粮和豆类制成的粥,不仅有助于清理肠胃,还寓意祛病除发。
5. 放风筝:清明节还有一个受欢迎的习俗就是放风筝。
人们将各种形状和大小的风筝放在空中,享受风的吹拂和风筝的飞舞。
放风筝寓意着祈求好运和驱除邪气。
三、传承与现代意义清明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地方特色。
通过扫墓祭拜祖先,人们不仅表达了对逝去亲人的怀念,也传承了家族的传统和情感。
清明节的由来和习俗

清明节的由来和习俗清明节是我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也是我国民间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
它通常在每年的农历三月初四或初五这一天举行,也就是阳历的4月4日或4月5日。
清明节起源于我国古代的祭祀活动,因为与农事活动相关,所以也被称为“寒食节”。
清明节的由来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祭祀仪式。
古人认为农作物的生长离不开祖先的庇佑,因此他们每年都会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
这个节日最早可以追溯到周朝,当时的国君会亲自带领大臣和百姓前往墓地,祭拜先人,表达对逝者的尊敬和怀念之情。
清明节也是敬拜先贤的日子。
古代帝王将军的陵墓里,每逢清明节,他们的后裔会带着酒食、纸钱和鲜花前来祭奠先祖,并焚烧纸钱的同时祈求祖先的保佑和仙福。
现代的清明节已经形成了一系列的习俗和民间传统。
其中最重要的习俗之一是扫墓。
清明时节,人们会前往墓地扫墓、整理坟墓,献上鲜花和烧纸钱,以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
扫墓不仅是一种仪式,也是对先人的敬重和尊崇。
人们会清理墓地周围的杂草,整理墓碑,献上美食和美酒,以供祭祀。
在清明节期间,还有一项重要的活动是踏青郊游。
清明时节,正值春季,天气宜人,大自然万物复苏。
人们会结伴而行,走进大自然,欣赏风景,感受春天的气息。
一方面,踏青郊游可以帮助人们放松身心,享受大自然的美景;另一方面,也是人们表达对生命的热爱和对清明节意义的领会。
清明节还有一个常见的习俗是放风筝。
放风筝是清明节期间的一项传统活动,它具有象征意义。
人们认为,放风筝可以将烦恼和病痛随着风一起飞走,带走厄运,为新的一年带来好运和吉祥。
同时,放风筝也是一种游戏,让人们在放松身心的同时增添了娱乐的乐趣。
此外,清明节的食俗也非常丰富多样。
清明时节,人们会吃寒食、蒸年糕和青团等传统美食。
这些美食不仅美味可口,还寓意着吉祥和团圆。
寒食是清明节特有的食品,寓意着追忆故人、怀念先祖的情感;年糕象征着生活安稳和团圆;青团则象征着生命的延续和欣欣向荣。
总的来说,清明节是我国民俗文化中的重要节日,它是人们对先人的敬仰和缅怀,也是表达对生命的热爱和向往的时刻。
土家清明节的习俗

土家清明节的习俗一、清明节的起源和意义清明节,又称踏青节、扫墓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祖扫墓的重要节日。
据传,清明节最早起源于古代先民祭祖、扫墓的习俗。
土家族人民视祭祖扫墓为一种孝敬和记忆祖先的表达,也是对历史的追思和对家族情感的寄托。
因此,清明节被赋予了浓郁的文化内涵和情感价值。
在土家族的传统观念中,清明节不仅是祭祖扫墓的日子,也是春祭农事的时节。
人们相信,只有祭祀祖先,才能感召祖先保佑家族平安,也只有到了清明节,祭祖才能有神灵的符号性先发威。
二、清明节的习俗清明节是一个具有浓厚乡土风情的节日,土家族人民有许多与清明节相关的传统习俗。
下面我就来介绍一下清明节土家族的一些习俗。
1、扫墓祭祖扫墓祭祖是清明节最重要的传统习俗之一。
每到这一天,土家族人们都会前往祖坟墓地,祭祀先祖。
他们会带上米饭、鸡鸭鱼肉、水果和鲜花等物品,向祖先行三鞠躬之礼,表达对祖先的哀思和怀念之情。
祭祀完毕后,会在墓前点燃香烛,以示对祖先的敬仰和缅怀。
2、踏青郊游清明节正值春季,土家族人民喜欢在这一天进行踏青郊游。
他们会整装出行,走进郊外的山野田间,欣赏大自然的美景,感受春天的气息。
一路上,人们会唱歌跳舞,玩耍嬉戏,展示土家族的浓厚民俗风情。
3、诗词歌赋清明节是一个寄托感情的时节,土家族人民会借此机会互相赠送诗词歌赋,表达对亲朋好友的美好祝愿和情意。
他们会在清明节这一天,相约亲友,聚在一起吟诗作赋,畅谈天地间的美好事物,共同感受这个温馨的节日。
4、祭寿清明节是祭祖扫墓的时节,也是祭寿的时刻。
土家族人民会在这一天祭祀寿星,以期祈求长寿健康、平安幸福。
他们会准备一些特制的美食饮料,供奉给寿星,希望寿星能够保佑家人平安健康、幸福快乐。
5、清明祭龙在土家族的传统习俗中,清明节还有一个特别的活动,就是清明祭龙。
人们会自发组织龙舞队,舞龙巡游村落,为村民祈福安康,也为村子带来喜庆气氛。
这一传统习俗代代相传,成为土家族清明节的一道独特风景。
6、清明饼清明节,土家族人民还有一个传统吃食,就是清明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明节的来历和习俗导读:清明节简介清明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
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排农事活动。
《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
”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
故谓之清明。
”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
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
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
清明节是什么时候清明节是哪天呢?跟其他中国传统节日用月亮历法的农历不同,其实清明节是一个太阳历法的公历日期,固定在公历的每年4月4日至4月6日之间。
有些同学问清明节是农历几月几日这个说法是不对的,清明节的农历日期每年都是不同的,他是太阳运行到特定位置上的公历日期。
比方说今年清明节是2015年4月5日,跟农历没有关系,大家可以看看在线电子万年历查询。
清明节的来历和习俗但是,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
节气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
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
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亲人的习俗仍很盛行。
清明节的由来与传说: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
“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
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关于寒食,有这样一个传说: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
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
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
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
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
其中一人叫介子推。
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
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
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
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
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
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
晋文公只好亲去请。
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
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
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
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
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
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
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
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
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
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走时,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
”“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
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
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
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
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以后,晋文公常把血书袖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佑铭。
他勤政清明,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得很好。
此后,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
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
还用面粉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用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上,召唤他的灵魂,这东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
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
每逢寒食,人们即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
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枣饼、麦糕等;在南方,则多为青团和糯米糖藕。
每届清明,人们把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把柳条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怀念。
清明节的习俗: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
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
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荡秋千这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
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
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
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
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
打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蹴鞠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
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
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
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踏青又叫春游。
古时叫探春、寻春等。
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
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植树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
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
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
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
1979年,人大常委会规定,每年三月十二日为我国植树节。
这对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开展绿化祖国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放风筝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
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
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象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
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清明节诗篇:《清明》(唐)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途中寒食》(唐)宋之问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
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
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
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寒食》(唐)韩翃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闾门即事》(唐)张继耕夫召募爱楼船,春草青青万项田; 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
《清明》(宋)王禹俏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苏堤清明即事》(宋)吴惟信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寒食上冢》(宋)杨万里迳直夫何细!桥危可免扶?远山枫外淡,破屋麦边孤。
宿草春风又,新阡去岁无。
梨花自寒食,进节只愁余。
《郊行即事》(宋)程颢芳草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周;兴逐乱红穿柳巷,固因流水坐苔矶;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红;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明)高启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还乡亦可哀。
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墳上子孙来?《清江引清明日出游》(明)王磐问西楼禁烟何处好?绿野晴天道。
马穿杨柳嘶,人倚秋千笑,探莺花总教春醉倒。
近年清明节日期:2005年4月5日、2006年4月5日、2007年4月5日、2008年4月4日、2009年4月4日、2010年4月5日、2011年4月5日、2012年4月4日、2013年4月4日、2014年4月5日、2015年4月5日。
【清明节的来历和习俗】1.清明节的来历和习俗作文2.除夕的来历和习俗3.立秋的来历和习俗4.春节的来历和习俗5.清明节的来历和习俗作文范文6.清明节的来历和习俗及诗歌7.2015关于清明节的来历和习俗8.关于2015年清明节的来历和习俗有哪些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