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名称的由来简介与民间习俗

合集下载

清明节传统节日的习俗与演变

清明节传统节日的习俗与演变

清明节传统节日的习俗与演变清明节,又称踏青节、寒食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

它既是纪念祖先、悼念逝者的日子,也是春季踏青郊游的好时机。

清明节的习俗源远流长,经过演变与发展,形成了独特而多样化的民俗文化。

本文将从传统习俗的起源、演变以及现代化进程等方面进行介绍。

1. 清明节的起源与意义清明节起源于古代中国的寒食节,最早的记载可追溯至战国时期。

寒食节是为了纪念优秀政治家贤人吕不韦的父亲,因此在这一天要禁火寒食,表达对逝者的尊重。

后来,寒食节与踏青活动相结合,逐渐形成了清明节的习俗。

清明节意味着追思先祖,祭扫坟墓,同时也是绿意盎然的春季。

2. 祭扫祖先的习俗在清明节这一天,人们会前往祖先的坟墓扫墓祭奠,这被视为对祖先的一种尊重和悼念。

祭扫的过程中,家人会簇拥在一起,焚烧纸钱、烧香、敬献食物,表达对逝者的思念和祝福。

祭扫完成后,还会举行祭祀仪式,祈求祖先保佑子孙后代平安健康。

3. 踏青郊游的习俗清明节也是春季踏青游玩的时候。

人们会选择在这个季节踏青郊游,赏花赏景,享受大自然的美好。

许多地方会举办各种庙会活动、文化展览和民俗表演,吸引游客和当地居民一同欢庆节日。

踏青郊游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还有助于增进亲人之间的感情和友谊。

4. 饮食文化的演变在清明节期间,人们还有一些饮食方面的传统习俗。

如清明时节要吃寒食,这是古代寒食节的遗俗。

此外,清明还有一道具有地域性的名菜——清明团,它是由糯米制成,口感软糯,色香味俱佳。

而在现代社会,人们的饮食习惯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因此清明节期间的食物种类也日益多样化。

5. 清明节的现代化进程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传统清明节的习俗也逐渐发生了变化。

如今,人们更加注重环境保护和生态意识,祭祀过程中开始采用环保型祭扫方式,减少燃烧的纸钱数量,使用环保材料。

同时,很多人也选择通过线上祭扫来表达对逝者的思念,这一方式在现代科技的支持下逐渐兴起。

总结:清明节作为重要的传统节日,拥有丰富多样的习俗与演变。

清明节传统文化知识

清明节传统文化知识

清明节传统文化知识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一个重要的祭祀节日。

在这个节日里,人们会祭祀祖先,扫墓祭奠,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

除了这些传统的祭祀活动,清明节还有许多有趣的传统文化知识,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一、清明节的起源清明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周朝时期。

在那个时候,人们会在每年的春分时节,也就是阳历4月5日左右,进行祭祀活动。

这个节日最初是为了纪念伟大的诗人屈原而设立的,后来逐渐演变成了一个祭祀祖先的节日。

二、清明节的习俗1. 扫墓祭奠扫墓祭奠是清明节最重要的传统习俗之一。

在这个节日里,人们会前往祖先的墓地,清理墓地周围的杂草,烧香祭拜,献上鲜花和食品,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

2. 踏青赏花清明节也是一个适合踏青赏花的好时节。

在这个节日里,人们会到公园、山林、郊外等地方,欣赏春天的美景,感受大自然的生机和活力。

3. 玩风筝清明节还有一个有趣的传统习俗,就是玩风筝。

在这个节日里,人们会到公园或广场上放飞各种各样的风筝,享受风筝飞翔的乐趣。

4. 吃清明粥清明节还有一个传统的食品,就是清明粥。

这种粥是用糯米、红枣、桂圆等食材熬制而成的,口感甜美,营养丰富,是清明节期间必不可少的美食之一。

三、清明节的文化内涵清明节不仅是一个传统的祭祀节日,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首先,清明节是一个重视家族和亲情的节日,人们通过祭祀祖先,表达对家族和亲人的尊重和思念之情。

其次,清明节也是一个重视自然和生命的节日,人们通过踏青赏花、玩风筝等活动,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和生命的活力。

最后,清明节还是一个重视传统文化的节日,人们通过扫墓祭奠、吃清明粥等传统习俗,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清明节是一个充满传统文化魅力的节日,它不仅是一个祭祀祖先的节日,更是一个重视家族、亲情、自然和传统文化的节日。

在这个节日里,让我们一起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和生命的活力,共同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清明节的由来和传说

清明节的由来和传说

清明节的由来和传说清明节,又称寒食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一年一度的清明节承载着人们对逝去亲人的思念,对祖先的怀念,也是缅怀历史,珍惜现在的时刻。

清明节起源于古代,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传说。

清明节的由来据史书记载,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寒食节”与清明节有着密切的联系。

寒食节为祭扫祖坟、缅怀先人而设立,后来逐渐与清明节合二为一。

清明节的确立则起源于宋代,据《景祐稽古录》记载,宋太祖赵匡胤在位时,定五节,以清明为首,五月五日端午,九月九日重阳,十二月十五日上巳,正月十五日元宵。

清明自此成为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清明节的传说汉武帝踏过“桃花源”据传说,在汉代,汉武帝曾亲率百官寻访隐士,途径一片桃花盛开的山谷,进入后发现桃花盛开,且村民们生活优越、乐于劳作,不愿外出。

原来,这里是周年不见外界的桃花源。

这个故事形象地描绘出了逍遥自在、世外桃源的美好景象,感悟着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山神与清明节的联系古人认为清明节是山神的诞辰日,山神也常被供奉于东南方的山头,以求山神能庇佑农业丰收、家人健康。

因此,清明节也成为了祭祀祖先、拜山神的日子。

人们祈福祭祀,希望山神庇护全家平安,风调雨顺。

清明节习俗清明节有许多传统习俗,其中包括扫墓、踏青、踏春等。

扫墓是人们缅怀先人、祭祀祖先的一种方式,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踏青踏春则是迎接春天的到来,欣赏自然风光,感受生命的蓬勃与希望。

除此之外,吃青团、植树等习俗也是清明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整个清明节期间,人们也会纪念名人、英烈,希望他们在九泉之下安息。

对于历史长河中的伟人、功臣,民众们也虔诚地祭拜,以表达对他们的敬仰与怀念。

结语清明节,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节日之一,不仅展现了中国人对先人的怀念与思念,也承载了对历史的缅怀与感慨。

清明节的由来和传说,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信仰、伦理观念等密不可分,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让我们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珍惜当下,缅怀过去,展望未来,感受生命的传承与延续。

传统清明节的来历和习俗

传统清明节的来历和习俗

传统清明节的来历和习俗清明节,又称踏青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

每年阳历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暖花开的时节,也是清明节。

清明节起源于古代官方的祭祀活动,后来逐渐演变成了民间的祭祖和扫墓的习俗,成为了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接下来,我们将一一介绍传统清明节的来历和习俗。

一、来历清明,最早记载于《周礼》记载为“仲春清明”,后来才成为定期祭祀的日子。

清明节的起源主要是古代帝王祭祀时的节日。

古人认为春天是“大地回春”的时节,春风吹拂,阳光普照,一切都复苏了,这个时候上青天,下白云,人与自然、人与地球和谐相处,万物洁净。

所以,很多文人墨客在这一天都要用游荡的方式去游览名山大川,并纪行诗歌作品。

比如,唐朝诗人杜牧的《清明》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从诗中,我们不难发现古人们对清明节的美好情怀和向往。

二、习俗1. 扫墓祭祖清明节的主要习俗之一就是扫墓祭祖。

清明节到来之时,人们会整装出门,走向祖先的坟墓祭奠,向祖先表达哀思和敬意。

在扫墓的过程中,人们会烧香、献花,并且擦拭坟墓,一些家庭还会带上父母喜欢的食物,供奉在坟前,表示对祖先的尊敬和怀念。

2. 游山玩水传统清明节也是踏青的时节,所以在清明节,人们会带着家人、朋友一起出行,登高望远,悠闲过节。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一到清明节,许多风景名胜区都会迎来大批游客。

3. 赶集购物清明节也是一年中的节气,春暖花开,正是适合外出游玩和购物的时节,所以清明节也成为了赶集购物的好时机。

很多省市都会举办清明节的庙会,人们可以在庙会上尽情品尝当地特色食品,购买手工艺品,感受民俗风情。

4. 踢毽子踢毽子是我国清明节的另一个传统习俗。

毽子是一种民间体育器具,有木制的,也有塑胶制的,多以羽毛做悬挂物,宽薄且近似椭圆形,踢毽子在清明节前后到来之际,是孩子们最大的乐趣。

5. 交友联谊清明节也是交友联谊的好时光,一些朋友会互相约出游,一起去游山玩水,感受大自然的美妙,互相交流感受和思想。

清明节的起源与相关民间传说

清明节的起源与相关民间传说

清明节的起源与相关民间传说清明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在每年公历4月4日至6日之间举行。

它起源于古代中国的农耕社会,是中国传统的祭祀祖先和扫墓的节日。

在清明节期间,人们会祭拜祖先、扫墓、踏青等活动。

与这个特殊节日相关的文化背景和民间传说丰富多彩,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清明节的起源和相关民间传说。

一、起源清明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5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

按照传统习俗,清明时节要举行祭祀仪式来纪念祖先。

这可以追溯到古代华夏族人对死者的敬仰和尊重。

通过清明节的祭祀活动,人们表达对逝去祖先的哀思,感恩他们为自己和后代所做的贡献。

二、民间传说1. 伯阳传说相传,战国时期的伯阳人养牛耕地,一天他带着一头老母牛去耕地时,被贵族少爷抢走了母牛。

伯阳伤心欲绝,于是他饿死在了土地上。

为了赎回伯阳的冤屈,广大百姓在每年清明时节都会提前挖土累土,将土堆高过伯阳牛的背,希望地下的伯阳能够感受到人们的心意。

后来这个习俗就传承至今,并成为了清明节扫墓的一部分。

2. 七仙女传说相传,古代的一个贵族少爷在清明时节与一个农家姑娘结婚,但少爷的母亲不同意这门亲事,于是将姑娘关进了一个山洞里。

清明时节,姑娘忍不住哭泣,她的眼泪化作了七位仙女,仙女们为了给姑娘买衣裳,舞娘与农民舞蹈,赚了很多钱。

因此,后来人们在清明时节舞称“踏青舞”。

3. 青龙传说相传在古代,青龙是一个凶猛的怪兽,每当清明时节,它会出现在村庄附近,吞噬小孩子。

为了防止青龙的出现,村民们在清明时节都在门前插上五彩纸,燃放鞭炮以驱赶青龙。

这个传说渐渐演变成清明时节的传统习俗——放鞭炮。

总结:清明节作为中国传统的节日,承载着人们对祖先的祭拜和怀念之情。

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与中国古代农耕社会的生活密切相关。

同时,这个节日也有着丰富多彩的民间传说,如伯阳传说、七仙女传说和青龙传说等,给这个节日增添了更多的神秘色彩和乐趣。

通过清明节的庆祝和活动,人们不仅向祖先表达了敬意和感恩之情,也传承了民间文化和价值观念。

了解清明节的起源与演变

了解清明节的起源与演变

了解清明节的起源与演变清明节是我国传统的节日之一,起源于古代的寒食节,是为了纪念伟大的诗人屈原而设立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清明节逐渐演变成了一个集扫墓祭祖、踏青赏春、悼念先人、感受自然的节日。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清明节的起源与演变。

一、寒食节:清明节的前身寒食节是清明节的前身,它起源于战国时期。

传说在楚国有位杰出的政治家和诗人屈原,他为国家的百姓立下了汗马功劳,但却被害于世。

屈原的死让楚国的人民深感痛心,为了纪念他的忠诚与贡献,人们在春天的第一天立下了“禁火”之令,禁止燃烧火灾。

同时,为了纪念屈原,人们在寒食节还会举行划龙舟的活动,以示对屈原的怀念。

二、道家文化与清明节的融合公元前770年左右,老子创立了道家学派,提出了“无为而治”的理念。

道家强调与自然和谐相处,清明节作为一个重要的节日,也体现了这一理念。

在清明节这一天,人们会踏青赏春,感受春天的美好,以此来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平和。

而踏青的习俗也逐渐成为了清明节的重要内容之一。

三、纪念先人与祭祖扫墓的习俗随着社会的发展,清明节逐渐成为了纪念先人、祭祖扫墓的日子。

人们会整理祖先的墓地,扫除尘埃,献上鲜花、食品以示悼念和敬意。

同时,也会焚烧纸钱,以供给逝去的先人在阴间能够过上幸福的生活。

这一传统的习俗,体现了人们对亲人的思念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也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之一。

四、清明节的现代演变随着社会的发展,清明节的庆祝方式也在不断演变。

现代人们更注重合理安排假期,同时也更加重视环境保护与生态平衡。

因此,在清明节的假期里,人们经常选择出游或者进行一些户外活动,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此外,一些地方还会举办迎春花展、文艺演出等活动,让人们在节日中感受到快乐与喜悦。

总结:清明节的起源与演变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与价值观。

寒食节为清明节的起源奠定了基础,而道家文化的融合使得清明节注重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纪念先人与祭祖扫墓的习俗则体现了人们对亲人的尊重和缅怀之情。

在现代社会,清明节不仅是一个纪念与悼念的节日,也是人们感受自然、享受生活的时刻。

清明节的由来和传说故事有哪些

清明节的由来和传说故事有哪些

清明节的由来和传说故事有哪些清明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那么你知道清明节是怎么来的吗?它有哪些传说故事?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清明节的由来和传说故事,欢迎大家前来阅读。

清明节的由来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本来,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到了唐朝,将祭拜扫墓的日子定为寒食节。

“清明节”的得名还源于我国农历24节气中的清明节气。

冬至后第105天就是清明节气。

清明节气共有15天。

作为节气的清明,时间在春分之后。

这时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气清朗,四野明净,大自然处处显示出勃勃生机。

用“清明”称这个时期,是再恰当不过的一个词。

冬至后一百零五天谓之寒食,从前这天禁火,冷食,故又称“冷节”、“禁烟节”。

民间传说寒食是为了纪念春秋时的介子推被火焚于绵山,晋文公下令禁火。

介子推是山西人,所以冷食习俗在山西首先流行。

旧时寒食断火,次日宫中有钻木取新火的仪式,民间也多以柳条互相乞取新火。

清明节的传说故事相传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

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的时候,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喝了,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的时候,流下了眼泪。

十九年后,重耳做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

即位后文公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

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

他打好行装,同母亲悄悄的到绵山隐居去了。

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

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

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

清明节来历及习俗介绍(优秀5篇)

清明节来历及习俗介绍(优秀5篇)

清明节来历及习俗介绍(优秀5篇)关于清明节的由来和习俗篇一清明节清明节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是重要的八个节日之一、一般是在公历的四月五日前后。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本来,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到了唐朝,将祭拜扫墓的日子定为寒食节。

“清明”的得名还源于我国农历24节气中的清明节气。

冬至后第105天就是清明节气。

清明节气共有15天。

作为节气的清明,时间在春分之后。

这时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气清朗,四野明净,大自然处处勃勃生机。

用“清明”称这个时期,是再恰当不过的一个词。

清明节流行扫墓,其实扫墓乃清明节前一天寒食节的内容。

因寒食与清明相接,后来就逐渐传成清明扫墓了。

清明时期,清明扫墓更为盛行。

古时扫墓,孩子们还常要放风筝。

有的风筝上安有竹笛,经风一吹能发出响声,犹如筝的声音,据说风筝的名字也就是这么来的。

清明要去扫墓,表示对已故人的尊敬与怀念。

关于清明节的由来和习俗篇二清明节是人们祭奠祖先、缅怀先人的节日,也是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纽带,更是一个远足踏青、亲近自然、催护新生的春季仪式。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宋代吴惟信所作的《苏堤清明即事》诗,惟妙惟肖地描绘了清明踏青的盛景。

宋代程颢的《郊行即事》则写出了清明踏青流连忘返的心情:“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红。

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欧阳修的《踏青》动静结合:“南国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

”犹如一幅美丽的画卷,让人爱不释手。

清明节的前一天是“寒食节”,这一天要禁动烟火,等到清明要“乞新火”。

人们往往将这两个节日合起来过。

白居易诗句说:“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

”韦应物咏道:“清明寒食好,春园百卉开。

彩绳拂花去,轻毬度阁来”。

说的是清明寒食之际,人们在园中踢球为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明节名称的由来简介与民间习俗
下面一起来看看清明节名称的由来及习俗介绍吧,希望对你有帮助!清明节名称的由来清明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

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排农事活动。

《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

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

故谓之清明。

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

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

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

但是,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

节气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

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

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亲人的习俗仍很盛行。

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

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

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2.放风筝: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

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

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象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

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3.踏青:又叫春游。

古时叫探春、寻春等。

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

中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4.扫墓: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

其习俗由来已久。

明《帝京景物略》载:“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榼,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

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

望中无纸钱,则孤坟矣。

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

其实,扫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际,清明扫墓则是秦以后的事。

到唐朝才开始盛行。

《清通礼》云:“岁,寒食及霜降节,拜扫圹茔,届期素服诣墓,具酒馔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树,剪除荆草,故称扫墓。

并相传至今。

5.荡秋千:这是中国古代清明节习俗。

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

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

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

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

荡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6.植树: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
长快。

因此,自古以来,中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

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

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

1979年,人大常委会规定,每年三月十二日为中国植树节。

这对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开展绿化祖国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早寒时,暮寒时,江上春潮平岸时,谢庭书到时。

3、独怜幽草岸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唐·韦应物《滁州西涧》中的优美的诗句4、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唐]吕岩《牧童》5、不愿在平平静静的日子里度过自己的一生6、昨日屋头堪炙手,今朝门外好张罗。

《放言》7、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8、悔初偷仙药,独居冷寒宫。

9、三尺讲台,三寸舌,三寸笔,三千桃李。

10、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11、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

李白《赠裴十四》12、天不老,情难绝。

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

-张先《千秋岁》13、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海。

——唐·李白·江上吟14、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15、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16、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

17、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

18、客睡何曾著,秋天不肯明!入帘残月影,高枕远江声。

计拙无衣食,途穷丈友生。

老妻书数纸,应悉未归情。

——(《客夜》)19、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20、君若扬路尘,妾若浊水泥,浮沈各异势,会合何时谐?——曹植明月上高楼猜你喜欢:1.清明节的古代传统习俗及来源2.为什么清明节要碰蛋习俗介绍3.天津清明节习俗4.湖南清明节习俗5.清明节风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