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的由来与风俗.doc

合集下载

清明节的由来和习俗

清明节的由来和习俗

清明节的由来和习俗清明节是我国传统的节日之一,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节日。

每年的公历4月4日或5日是中国传统节日——清明节。

清明节的由来和习俗源远流长,颇具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在中国人民的传统节日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一、清明节的由来清明节起源于周代。

古代的周朝君主周武王推行“天下兴周”的政策,大量开垦土地,造福农民。

他为此倡导“祭祀先祖,保墓治丧,以示孝道”的精神,并且制定了“清明节”的节日,以此弘扬尊敬先祖、尊重生命的传统美德。

清明节的另一个起源,还与二十四节气相关。

我国古代农民将一年分为二十四节气,每一个节气都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

清明即是其中的一个节气,孟春之际,大地回春、春华秀丽。

农民在这一节气到来之际,除了要祭奠先人之外,还要采摘春茶、飞翔、赛龙舟等庆祝活动,以示对春天的欣欣向荣之感。

二、清明节的习俗虽然清明节的由来与现代的生产、生活环境已经有些距离,但它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无法撼动的重要节日。

清明节的习俗多种多样,每个地区、每个家庭也都有自己独特的习俗,但总的来说,清明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传统习俗:1.祭祀先人。

清明节是祭祖扫墓的日子,人们前往祖坟或先人墓地,扫墓祭拜、献花祭品,表达对故人的思念之情,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悼念烈士。

清明节也是纪念死难者的时间,人们会前往烈士陵园、遗址或牺牲地点,献花致哀、捧起长存,表达对英雄的敬仰和缅怀之情。

3.踏青郊游。

古人说:“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因此踏青也是明令禁止的。

但是自唐代以来,“清明不拜山”,踏青郊游成了另外一个重要的庆祝活动,人们沿着河流湖边漫步,观赏景色,尽情放松。

4.食清明。

清明节时,还有几种特定的清明食品,如青团、清明丸子、寿桃和箩箩糕等,这些食品,对于提醒子孙后代珍惜生命、崇尚勤劳和良好饮食习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清明节的现代意义总的来说,清明节是中国人民怀念先人、缅怀烈士、表达对生命和自然的敬畏之情的重要节日。

关于清明节的来历

关于清明节的来历

关于清明节的来历
清明节,又称寒食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

每年农历四月初四或
初五日是清明节,民间有扫墓、踏青、插柳等各种风俗习惯。

下面将
详细介绍清明节的来历。

一、清明节的起源
清明节起源于中国古代。

相传清明节起源于春秋时期,即公元前
770年至前476年之间。

清明节最初是一个祭祀祖先的节日,后来演变
为纪念先贤和忠烈祭奠烈士的节日。

二、清明节的风俗习惯
1. 扫墓:清明节是祭祀祖先和墓地的重要日子,许多家庭会在这天
扫墓,祭拜故人。

2. 踏青:清明节正值春季,气候适宜,许多人会选择出门踏青游玩,感受大自然的生机。

3. 插柳:在南方地区,有一种风俗是在清明节时插柳,寓意着生机
勃勃,带来好运。

4. 玩风筝:有些地方还有放风筝的风俗活动,小朋友们也会在这一
天纷纷放飞风筝。

三、清明节的意义
1. 祭祖:清明节是一个重要的祭祀祖先的节日,表达对故人的尊重
和缅怀之情。

2. 缅怀烈士:清明节也是缅怀英烈、纪念历史和祭奠烈士的日子,传承爱国主义精神。

3. 祈福平安:人们在清明节还会祈求风调雨顺,家庭平安,生活幸福。

四、清明节的变迁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清明节的风俗也在不断演变。

现代人更注重生活质量和节日休闲,清明节也成为了一个与亲友团聚、放松心情的节日。

总而言之,清明节既是传统的祭祖节日,又是缅怀先烈的日子,更是一个与家人相聚,感受自然和美好的春光的节日。

愿我们在这个美好的节日里,珍惜现在,缅怀过去,展望未来。

祝大家清明节快乐!。

清明节的由来和习俗

清明节的由来和习俗

清明节的由来和习俗清明节,又称“踏青节”,是我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

每年的清明时节,人们以默哀、扫墓、祭祖等方式来纪念已故亲人,同时也是接触大自然、放松身心的好时机。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清明节的由来和习俗,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传承这一传统节日。

一、清明节的由来据史书记载,清明节最早可追溯到25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

当时,中国处于一个分裂状态,战事频繁,百姓生活艰辛。

为了纪念逝去的先人,战国时期的人们开始在春天的第一天祭拜祖先。

他们相信祖先的灵魂会回到人间,所以要为他们献上美食和祭品,以示怀念和尊敬。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祭祀活动逐渐成为一种传统习俗,并被定为节日。

清明节在唐朝时正式定名为“清明”,意为“明亮而清澈的天气”。

二、清明节的习俗1. 扫墓祭拜:清明节是祭扫祖先和亲人墓地的重要日子。

人们会前往坟墓,清理墓地周围的杂草和落叶,再将鲜花、食物和酒水摆放在墓前。

同时,家人会为已故亲人烧纸钱、燃香拜祭,以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和敬意。

2. 踏青郊游:清明节是春天的季节,也是大自然万物复苏的时候。

在这个时候,人们喜欢出门踏青郊游,欣赏春天的美景。

很多地方会举行各种民俗活动,如踩高跷、放风筝、荡秋千等,大家可以尽情享受春天的快乐。

3. 植树义务:每年的清明节,也是一个植树的好时机。

人们会自愿参加植树义务活动,为环境绿化出一份力。

这不仅可以改善环境,还有助于提高大家的环境保护意识。

4. 吃清明食品:清明节有一些特色的食品,如青团、清明粥等。

青团是一种用糯米制成的绿色糕点,象征着春天的气息和新生。

清明粥是由各种杂粮和豆类制成的粥,不仅有助于清理肠胃,还寓意祛病除发。

5. 放风筝:清明节还有一个受欢迎的习俗就是放风筝。

人们将各种形状和大小的风筝放在空中,享受风的吹拂和风筝的飞舞。

放风筝寓意着祈求好运和驱除邪气。

三、传承与现代意义清明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地方特色。

通过扫墓祭拜祖先,人们不仅表达了对逝去亲人的怀念,也传承了家族的传统和情感。

清明节的由来和习俗

清明节的由来和习俗

清明节的由来和习俗清明节是我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也是我国民间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

它通常在每年的农历三月初四或初五这一天举行,也就是阳历的4月4日或4月5日。

清明节起源于我国古代的祭祀活动,因为与农事活动相关,所以也被称为“寒食节”。

清明节的由来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祭祀仪式。

古人认为农作物的生长离不开祖先的庇佑,因此他们每年都会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

这个节日最早可以追溯到周朝,当时的国君会亲自带领大臣和百姓前往墓地,祭拜先人,表达对逝者的尊敬和怀念之情。

清明节也是敬拜先贤的日子。

古代帝王将军的陵墓里,每逢清明节,他们的后裔会带着酒食、纸钱和鲜花前来祭奠先祖,并焚烧纸钱的同时祈求祖先的保佑和仙福。

现代的清明节已经形成了一系列的习俗和民间传统。

其中最重要的习俗之一是扫墓。

清明时节,人们会前往墓地扫墓、整理坟墓,献上鲜花和烧纸钱,以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

扫墓不仅是一种仪式,也是对先人的敬重和尊崇。

人们会清理墓地周围的杂草,整理墓碑,献上美食和美酒,以供祭祀。

在清明节期间,还有一项重要的活动是踏青郊游。

清明时节,正值春季,天气宜人,大自然万物复苏。

人们会结伴而行,走进大自然,欣赏风景,感受春天的气息。

一方面,踏青郊游可以帮助人们放松身心,享受大自然的美景;另一方面,也是人们表达对生命的热爱和对清明节意义的领会。

清明节还有一个常见的习俗是放风筝。

放风筝是清明节期间的一项传统活动,它具有象征意义。

人们认为,放风筝可以将烦恼和病痛随着风一起飞走,带走厄运,为新的一年带来好运和吉祥。

同时,放风筝也是一种游戏,让人们在放松身心的同时增添了娱乐的乐趣。

此外,清明节的食俗也非常丰富多样。

清明时节,人们会吃寒食、蒸年糕和青团等传统美食。

这些美食不仅美味可口,还寓意着吉祥和团圆。

寒食是清明节特有的食品,寓意着追忆故人、怀念先祖的情感;年糕象征着生活安稳和团圆;青团则象征着生命的延续和欣欣向荣。

总的来说,清明节是我国民俗文化中的重要节日,它是人们对先人的敬仰和缅怀,也是表达对生命的热爱和向往的时刻。

清明节的由来和风俗简介

清明节的由来和风俗简介

清明节的由来和风俗简介
清明节,又称“寒食节”、“踏青节”,是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中国五大传统节日之一。

据传,清明节始于战国时期,为了纪念伯陈,后演变为扫墓、祭祖的重要节日。

清明节通常是在农历的四月五日左右,此时正值春季,万物复苏,是一个适合出行踏青的好时节。

清明节的由来
清明节源自古代民间对逝去亲人的缅怀之情。

据史书记载,周代将领“介子推”的母亲丧,介子推不自杀而丧位。

他在丧母
初期穿马口铁,终日不食。

介子推为时子秦宣太后的别王,他的行为鼓舞了秦王破釜沉舟,九死一生,继而入秦越界,兼并天下。

清明节的风俗
清明节是一个重要的祭祀日,人们会扫墓祭祖,表达对已
故亲人的思念之情。

除了祭祖扫墓之外,民间还有一些其他传统的活动。

比如,“踏青”就是清明节不可或缺的习俗之一。


青是一种与自然亲近的方式,可以让人们感受春天的气息,放松身心。

此外,清明节还有吃“清明饼”、“踏青”的习俗,象征着新生
活的开始。

清明饼是一种寓意丧葬的食品,早在《周礼》中就有记载。

踏青则是在清明节期间外出郊游的传统,可以让人们呼吸到春天的空气,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总的来说,清明节既是一个缅怀先人的节日,也是一个欢
乐祥和的节日。

人们在这一天除了祭祀之外,还会感受到春天的气息,增进亲情友情。

清明节的由来和风俗传承至今,反映了中华民族对先人的尊重和对新生活的热爱。

希望我们能够珍惜好时节,感悟生命的意义,让清明节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份美好记忆。

祝大家节日愉快!。

关于清明节的由来故事和习俗

关于清明节的由来故事和习俗

关于清明节的由来故事和习俗清明节的由来故事【1】清明节是因为一个传说而起的,从前有一个人旁边跟着一位大臣叫做介子推,他们走到了一个荒地,那个人非常的饿,结果就昏倒了,介子推到处找吃的,只好将自己腿上的肉给割下来,给这个人吃,这个人吃了烤肉醒了过来。

他十分奇怪,就问这肉是从哪里来的,介子推只好说是从自己大腿上割下来的肉。

这个人张大了嘴巴,他非常感动就说:"等我以后当了国君,我一定重赏你。

"十九年之后,这个人果然当上了国君,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给有功的大臣发奖,大臣的名字都快念完了,还是没有念到介子推,旁边的一位大臣安慰他说:"大王把你留在后面,肯定发好的。

"不过大臣的名字念完了,还是没有念到介子推,这个人竟然把他忘了。

中间有一个大臣说:"大王,你竟然忘了介子推,他不过救了您的性命啊!"他一听脸红了,他在人群中找来找去还是没有找到介子推,后来他知道介子推因为伤心,收拾了行李躲进了绵山。

后来他派御林军去绵山上找,找了好半天还是没有找到介子推。

重耳想了一个办法,从北、东、西三面放火,自己在南面等。

他自言自语说:"介子推要避火,肯定要从南面出来。

"结果火从早上烧到了晚上,一直没有见到介子推出来,重耳着急了,就命令人将火给扑灭了,亲自进去找,他在一棵大树找到了介子推。

旁边写着首诗,意思是想让重耳和人民,不在这天生火。

重耳将这天称为清明节也是寒食节。

诗词中关于清明节的习俗【2】清明节是人们祭奠祖先、缅怀先人的节日,也是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纽带,更是一个远足踏青、亲近自然、催护新生的春季仪式。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宋代吴惟信所作的《苏堤清明即事》诗,惟妙惟肖地描绘了清明踏青的盛景。

宋代程颢的《郊行即事》则写出了清明踏青流连忘返的心情:“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红。

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清明节的来历与习俗

清明节的来历与习俗

清明节的来历与习俗清明节的来历与习俗(精选10篇)清明节的来历与习俗1清明节的来历清明节源于商代时代,是我国汉族的传统节日之一,为中国二十四节气之一,时间约在每年的阳历4月5日前后。

清明节后雨水增多,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

这一时节万物吐故纳新,无论是大自然中的植被,还是与自然共处的人体,都在此时换去冬天的污浊,迎来春天的气息,实现由阴到阳的转化。

古有清明前一天为寒食节之说,相传起于春秋时期晋文公悼念介子推割股充饥一事,后逐渐清明寒食合二为一。

唐代扫墓日期一般在寒食节,宋后移到清明。

传说中寒食节的起源地就在山西中部介休,介休一名的来历即是为纪念介子推割股充饥而不图为报,最终在此被大火烧山而亡,绵山也因此又称介山。

相传大禹治水后,人们就用清明之语庆贺水患已除,天下太平。

此时春暖花开,万物复苏,天清地明,正是春游踏青的好时节。

踏青早在唐代就已开始,历代承袭成为习惯。

踏青除了欣赏大自然的湖光山色、春光美景之外,还开展各种文娱活动,增添生活情趣。

清明节的习俗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

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

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荡秋千这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

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

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

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

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

打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蹴鞠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

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

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

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踏青又叫春游。

古时叫探春、寻春等。

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

清明节的来历 习俗

清明节的来历 习俗

清明节的来历习俗清明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当时已经有了祭祀祖先和扫墓的习俗。

而清明节的具体日期,则是在唐代被正式确立。

当时,唐太宗李世民命令在每年清明节进行祭祀和扫墓。

自此,清明节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节日,被定于每年农历四月四日。

清明节主要的习俗有祭拜祖先、扫墓、植树、踏青,还有在南方一些地方还有放风筝和踩艾草等。

其中最为重要的习俗就是祭拜祖先和扫墓,这也是清明节精神内涵的最主要表现。

古人认为,清明节是春天的一个重要节点,天气渐暖,是祭祀祖先和扫墓的好时机。

在清明节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前往坟地祭拜祖先。

祭拜的仪式包括上供祭品、烧香拜神、磕头行礼等。

这是表达对祖先的敬仰和怀念之情的一种方式。

同时,扫墓也是清明节不可或缺的习俗。

人们会走进墓地,为逝去的亲人们整理墓碑、清理草木,并在墓前烧香、敬香,以示对亲人的思念和缅怀。

在一些地方,人们还会在清明节这一天举行祭祀祖先的隆重仪式,如广西的“背乡”、湖南的“执禽”等。

这些仪式,一般由族人共同参与,内容包括祭拜、踏青、祭祀土地神等。

这些习俗都是为了纪念祖先、维系家族情感、传承文化传统。

另外,清明节还有植树、踏青等习俗。

植树是清明节的一项重要内容,而且也是社会各个方面都在积极倡导的活动。

在中国古代,有“三月三,植树忙”的说法,可见植树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在清明节植树,既是为了弘扬生态文明,也是为了传承我国植树育人的优良传统。

而踏青则是清明节的另一项活动。

人们会趁着春光明媚的季节,走出家门,游览名胜古迹,感受春天的气息。

这是对大自然的敬畏,也是对生活的热爱。

此外,清明节在南方还有放风筝和踩艾草等民俗活动。

在南京、扬州等地,人们会在清明节的时候放风筝。

而在浙江一带,则有踩艾草的习俗。

这些活动不仅是娱乐身心的方式,更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总的来说,清明节是一个有着丰富文化内涵的传统节日,承载着对祖先的敬仰和怀念之情,传承着对自然的敬畏和感恩之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明节的由来与风俗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

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中国汉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受汉族文化的影响,中国的满族、赫哲族、壮族、鄂伦春族、侗族、土家族、苗族、瑶族、黎族、水族、京族、羌族等24个少数民族,也都有过清明节的习俗。

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基本主题。

清明最早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其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食节有关。

晋文公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在山西大部分地区是在清明节前一天过寒食节;榆社县等地是在清明节前两天过寒食节;垣曲县还讲究清明节前一天为寒食节,前二天为小寒食。

清明节是中国重要的“时年八节”之一,一般是在公历4月5号前后,节期很长,有10日前8日后及10日前10日后两种说法,这近20天内均属清明节。

清明节原是指春分后十五天,1935年中华民国政府明定4月5日为国定假日清明节,也叫做民族扫墓节。

《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

”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之说。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2006年5月20日,中国文化部申报的清明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节日起源
介之推的传说
相传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

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的时候,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喝了,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的时候,流下了眼泪。

十九年后,重耳作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

即位后文公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

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

他打好行装,同悄悄的到绵山隐居去了。

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

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

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

晋文公见状,恸哭。

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血书,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

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节气清明与清明节
清明节的名称与此时天气物侯的特点有关。

西汉时期的《淮南子·天文
训》中说:“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

”“清明风”即清爽明净之风。

《岁时百问》则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

故谓之清明。

”虽然作为节日的清明在唐朝才形成,但作为时序标志的清明节气早已被古人所认识,汉代已有了明确的记载。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和民众在生活和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气候规律,比较适宜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物候、降雨等方面的变化,对人们依时安排农耕、蚕桑等活动有不可或缺的指导意义。

到了清明,气温变暖,降雨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

所以清明对于古代农业生产而言是一个重要的节气。

农谚说“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正是说的这个道理。

东汉崔寔《四民月令》记载:“清明节,命蚕妾,治蚕室······”说的是这时开始准备养蚕。

其中的“清明节”还只是一个节气,不是节日。

清明节气在时间和天气物侯特点上为清明节俗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条件,该节气被看作清明节的源流之一。

发展历史
清明最早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其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食节有关。

寒食节是中国古代较早的节日,传说是在春秋时代为纪念晋国的忠义之臣介子推而设立的。

其实,从历史的实际来看,禁火冷食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人改火习俗的遗迹。

原始社会,先民们钻木取火,火种来之不易,取火的树种往往因季节变化而不断变换,因此,改火与换取新火是古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春三月正值改火的时节,人们在新火未到之时,要禁止生火。

汉代称寒食节为禁烟节,因为这天百姓人家不得举火,到了晚上才由宫中点燃烛火,并将火种传至贵戚重臣家中。

寒食节期间的习俗,主要有禁火冷食和后来成为清明节主要内容的祭扫坟墓。

中国古人对祭祀祖先十分重视。

上古时候,家中有人去世时,只挖墓坑安葬,不筑坟丘标志,祭祀主要在宗庙进行。

后来在挖墓坑时还筑起坟丘,将祭祖安排在墓地,便有了物质上的依托。

战国时期,墓祭之风逐渐浓厚起来。

秦汉时代,祭扫坟墓的风气更盛。

据《汉书》记载,大臣严延年即使离京千里,也要定期还乡祭扫墓地。

在唐代,不论士人还是平民,都将寒食节扫墓视为返本追宗的仪节,由于清明距寒食节很近,人们还常常将扫墓延至清明。

诗人们的作品,也往往是寒食、清明并提,如韦应物有诗句说:“清明寒食好,春园百卉开。

”白居易也有诗句说:“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

”朝廷鉴于民间寒食、清明并举已相沿成习,就以官方文书的形式正式规定,清明到来时,可以与寒食节一起放假。

这项规定距今已经1200多年,说明从那时起清明开始具有某种国家法定节日的色彩。

宋元时期,清明节逐渐由附属于寒食节的地位,上升到取代寒食节的地位。

这不仅表上坟扫墓等仪式多在清明举行,就连寒食节原有的风俗活动如冷食、蹴鞠、荡秋千等,也都被清明节收归所有了。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