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

合集下载

文献综述和论文

文献综述和论文

文献综述和论文
文献综述是指对某一领域内已有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梳理、总结和评价的过程。

它的目的是为了了解某一领域内已有的研究现状,系统性地汇总和综合前人的研究成果。

文献综述的重点是对前人研究的概念、理论、方法、数据和结论进行整理和总结,并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评价和批判,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研究思路。

论文是指研究者通过自己的实证研究工作,对某一问题进行深入探究,提出一定的观点、理论或结论,并用科学的方法和逻辑进行论证和支持的学术著作。

在论文中,研究者需要明确的提出问题、阐述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回顾和分析已有的研究成果、详细叙述研究方法和数据分析过程、展示研究结果、对结果进行讨论和解释,并提出研究的局限性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文献综述与论文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进行论文写作之前,研究者通常会先进行文献综述,通过查阅和分析已有的研究文献,掌握该领域的研究现状,从而确定自己的研究问题和研究方法。

文献综述可以为论文写作提供理论基础和参考,帮助研究者系统地总结和分析前人的研究成果,并确定自己的研究的切入点和创新之处。

在论文中,研究者还需要在适当的地方引用前人的研究成果,以支持自己的观点和研究结果。

总之,文献综述是对某一领域内已有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和总结,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研究思路;论文是研究者通过自己的实证研究工作对某一问题进行深入探究并提出观点和结论的
学术著作。

两者在研究过程中密切相关,文献综述为论文提供理论基础和参考,并在论文中引用前人的研究成果。

文献综述又称文献评述

文献综述又称文献评述

文献综述又称文献评述。

对某一主题的有关资料文献的综述与评价。

综述要求全面客观地说明这一主题在当前的研究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评价则是在综述基础上表明综述者对这种状况及问题的看法。

作为大学中的一个教学环节,旨在训练学生查阅及整理资料的能力。

在高等教育,尤其是高年级本科生及研究生教育中是培养学生独立从事科学研究能力的基本手段之一。

在课程教学阶段及学位论文写作阶段均须使用。

下面是文献综述的格式,你可以参考下。

共同努力。

我也要写毕业论文。

文献综述格式一般包括:
文献综述的引言:
包括撰写文献综述的原因、意义、文献的范围、正文的标题及基本内容提要;
文献综述的正文:
是文献综述的主要内容,包括某一课题研究的历史(寻求研究问题的发展历程)、现状、基本内容(寻求认识的进步),研究方法的分析(寻求研究方法的借鉴),已解决的问题和尚存的问题,重点、详尽地阐述对当前的影响及发展趋势,这样不但可以使研究者确定研究方向,而且便于他人了解该课题研究的起点和切入点,是在他人研究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文献综述的结论:
文献研究的结论,概括指出自己对该课题的研究意见,存在的不同意见和有待解决的问题等;
文献综述的附录:
列出参考文献,说明文献综述所依据的资料,增加综述的可信度,便于读者进一步检索。

这是我看到的.....大概就是这样了...。

什么是文献综述

什么是文献综述

什么是文献综述?文献综述是研究者在其提前阅读过某一主题的文献后,经过理解、整理、融会贯通,综合分析和评价而组成的一种不同于研究论文的文体2) 文献综述的写作要求1、文献综述的格式文献综述的格式与一般研究性论文的格式有所不同。

这是因为研究性的论文注重研究的方法和结果,而文献综述介绍与主题有关的详细资料、动态、进展、展望以及对以上方面的评述。

因此文献综述的格式相对多样,但总的来说,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即前言、主题、总结和参考文献。

撰写文献综述时可按这四部分拟写提纲,再根据提纲进行撰写工作。

前言,要用简明扼要的文字说明写作的目的、必要性、有关概念的定义,综述的范围,阐述有关问题的现状和动态,以及目前对主要问题争论的焦点等。

前言一般200-300字为宜,不宜超过500字。

正文,是综述的重点,写法上没有固定的格式,只要能较好地表达综合的内容,作者可创造性采用诸多形式。

正文主要包括论据和论证两个部分,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比较不同学者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及其理论依据,进一步阐明问题的来龙去脉和作者自己的见解。

当然,作者也可从问题发生的历史背景、目前现状、发展方向等提出文献的不同观点。

正文部分可根据内容的多少可分为若干个小标题分别论述。

小结,是结综述正文部分作扼要的总结,作者应对各种观点进行综合评价,提出自己的看法,指出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发展的方向和展望。

内容单纯的综述也可不写小结。

参考文献,是综述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般参考文献的多少可体现作者阅读文献的广度和深度。

对综述类论文参考文献的数量不同杂志有不同的要求,一般以30条以内为宜,以最近3-5年内的最新文献为主。

2、文献综述规定1. 为了使选题报告有较充分的依据,要求硕士研究生在论文开题之前作文献综述。

2. 在文献综述时,研究生应系统地查阅与自己的研究方向有关的国内外文献。

通常阅读文献不少于30篇,且文献搜集要客观全面3. 在文献综述中,研究生应说明自己研究方向的发展历史,前人的主要研究成果,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等。

文献综述是什么

文献综述是什么

文献综述文献综述是在确定了选题后,在对选题所涉及的研究领域的文献进行广泛阅读和理解的基础上,对该研究领域的研究现状(包括主要学术观点、前人研究成果和研究水平、争论焦点、存在的问题及可能的原因等)、新水平、新动态、新技术和新发现、发展前景等内容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整理和评论,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研究思路而写成的一种不同于毕业论文的文体。

它要求作者既要对所查阅资料的主要观点进行综合整理、陈述,还要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对综合整理后的文献进行比较专门的、全面的、深入的、系统的论述和相应的评价,而不仅仅是相关领域学术研究的"堆砌"。

总的来说,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即摘要、引言、主体和参考文献。

一、摘要和关键词摘要限200字以内。

摘要要具有独立性和自含性,不应出现图表、冗长的公式和非公知的符号、缩略语。

摘要后须给出3-5个关键词,中间应用分号“;”分隔。

二、引言部分引言部分,主要是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的概念、定义以及综述的范围,扼要说明有关主题的研究现状或争论焦点,使读者对全文要叙述的问题有一个初步的轮廓。

前言,要用简明扼要的文字说明写作的目的、必要性、有关概念的定义,综述的范围,阐述有关问题的现状和动态,以及对主要问题争论的焦点等。

前言一般200-300字为宜,不宜超过500字。

在综述的引言(或者导言、介绍)部分要写清以下内容:(1)首先要说明写作的目的,定义综述主题、问题和研究领域。

(2)指出有关综述主题已发表文献的总体趋势,阐述有关概念的定义。

(3)规定综述的范围、包括专题涉及的学科范围和时间范围,必须声明引用文献起止的年份,解释、分析和比较文献以及组织综述次序的准则。

(4)扼要说明有关问题的现况或争论焦点,引出所写综述的核心主题,这是广大读者最关心而又感兴趣的,也是写作综述的主线。

三、主题部分主题部分是综述的主体。

其写法多样,没有固定的格式。

可按文献发表的年代顺序综述,也可按不同的问题进行综述,还可按不同的观点进行比较综述,不管用哪一种格式综述,都要将所搜集到的文献资料归纳、整理及分析比较,阐明引言部分所确立综述主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和发展方向,以及对这些问题的评述,主题部分应特别注意代表性强、具有科学性和创造性的文献引用和评述。

文献综述的分类标准

文献综述的分类标准

文献综述的分类标准
文献综述的分类标准可以按照以下方式进行:
1.根据内容的深度和侧重特点,文献综述可以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综合性综述:广泛搜集相关的文献资料,对其内容进行分析、整
理和综合,以精炼、概括的语言对有关的理论、观点、数据、方法、发展概况等作综合、客观的描述。

●专题性综述:围绕某一问题或专题,广泛搜集相关的文献资料,
对其内容进行系统的排比并附以其它资料。

●事实性综述:对某一课题文献中的事实资料进行系统的排比并附
以其它资料。

●评论性综述:在综合描述的基础上,从纵向或横向上作对比、分
析和评论,提出作者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明确取舍。

2.按文献的广度分,可分为专题性综述和综合性综述。

此外,还可以按照文献的来源、时间等标准进行分类。

文献综述的范文

文献综述的范文

文献综述的范文导读:本文是关于文献综述的范文的文章,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篇一:关于企业竞争力研究的文献综述】一、序言伴随我国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市场更加开放,竞争日益激烈。

相关领域(产业)不同程度、有条件、分步骤地放宽市场准入,大批外资企业涌入我国市场,参与市场竞争。

竞争力是市场竞争的产物。

我国走市场竞争的道路不过20 来年,企业竞争力的研究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但是伴随市场竞争程度的不断深入,有关企业竞争力方面的研究愈发重要。

企业竞争力研究对企业良性成长壮大至关重要,也是培育与提升企业综合实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迄今为止,国内外众多学者和相关组织对企业竞争力的研究颇多,从不同的角度和假设前提出发,在研究对象、评价方法等方面重塑竞争力内涵,构建竞争力评价指标及体系,分析企业的优劣势,提升企业竞争优势。

本文浏览、搜集有限的文献资料,通过综合、归纳、分析,去伪存真、去粗取精,以求达到引导论文写作的目的。

二、关于竞争力的不同定义从目前看,企业竞争力的概念(定义)各式各样,众说纷纭。

研究方法、内容及侧重点也不尽相同。

刘晓斌在《零售企业竞争力定量评价分析》一文里通过综合能力论、生命论、功能论、状态论、机制论、素质论这不同研究角度和假设前提下的六方面得出零售企业竞争力的初步概念可以简单明了地归纳为:零售企业竞争力是零售企业在竞争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能力。

包括在服务、品牌和市场营销体现出来的外显竞争力,在经营能力、信息技术体现出来的内在竞争力,以及在企业文化、企业制度等方面体现出来的核心竞争力。

贾玉花在《企业竞争力评价研究》一文中通过美国《产业竞争力总统委员会报告》,世界经济论坛(WEF)1985 、1994 年《关于竞争力的报告》和日欧学者的比较研究等对企业竞争力归纳为:企业竞争力是指企业在竞争的市场环境中,通过配置或创造企业资源,在企业持续生存和发展方面所形成的比较能力。

这一概念体现了以下特征:①企业竞争力最终体现在持续生存和发展能力上,即体现在企业的目标上。

带有文献综述的论文范文(通用4篇)

带有文献综述的论文范文(通用4篇)

本科毕业论文文献综述文献综述是本科毕业论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那么,如何撰写本科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呢?一起来看看吧。

如何撰写本科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一、文献综述的含义文献综述是文献综合评述的简称,是指在全面搜集有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经过归纳整理“分析鉴别,对一定时期内某个学科或专题的研究成果和进展情况进行系统”全面的叙述和评论。

#综$是要求对文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整理,使材料更精练明确”更有逻辑层次;#述$就是要求对综合整理后的文献进行全面的“系统的论述。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就是针对自己论文选题,全面搜集与所选题目相关的文献资料,经过归纳整理”分析鉴别,对一定时期内与该课题有关的研究成果和进展情况进行系统“全面的叙述和评论以及对本人研究课题的启发。

简而言之,就是自己选择的课题原来有哪些人做过哪些研究,研究的进展程度及结果如何等。

二、写作文献综述的意义写作文献综述,至少具有以下方面的意义:1.通过搜集文献资料的过程,可进一步掌握专业文献的查找方法和资料的积累方法,在查找的过程中同时也扩大了知识面,还可以弥补以前所学知识的不足。

2.查找文献资料”写好文献综述是撰写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的前提,也是为毕业论文的写作打基础的过程。

特别是对于管理类学科的学生,其毕业论文一般均为综述性的形式。

3.通过文献综述的写作,能提高归纳“分析”综合能力,有利于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和写作水平。

三、写作文献综述的步骤写作文献综述一般经过以下几个步骤:搜集阅读文献资料“拟定提纲(包括归纳”整理“分析)和最后成文。

1.收集和阅读资料。

论文题目确定后,就要围绕题目搜集有关的文献资料。

一、文献综述的作用与目的文献综述要针对某个研究主题,就目前学术界的成果加以探究。

文献综述旨在整合此研究主题的特定领域中已经被思考过与研究过的信息,并将此议题上的权威学者所作的努力进行系统地展现、归纳和评述。

在决定论文研究题目之前,通常必须关注的.几个问题是:研究所属的领域或者其他领域,对这个间题已经知道多少;已完成的研究有哪些;以往的建议与对策是否成功;有没有建议新的研究方向和议题。

撰写文献综述的基本要求

撰写文献综述的基本要求

撰写文献综述的基本要求
1.明确目标和范围:在开始撰写文献综述之前,明确您的研究目标和范围。

这有助于您知道应该检索哪些文献,并将注意力集中在与您研究相关的领域。

2.搜集文献:使用适当的数据库(如学术引擎、学术期刊、图书馆数据库等)与您研究主题相关的文献。

确保检索出的文献涵盖您感兴趣的学术领域,并注意引用年份的范围。

4.整理文献:在撰写文献综述时,应将文献按照相关主题或类别进行整理。

这样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研究领域的不同方面。

您可以使用流程图、表格或主题叙述等方式组织和展示文献信息。

8.清晰地组织和呈现:撰写文献综述时,应注意清晰地组织和呈现内容。

使用适当的标题和子标题,引导读者理解文献综述的结构和内容。

此外,确保以简洁、准确的语言和正确的语法来撰写综述。

总之,撰写文献综述是一项需要系统性、全面性、客观性和准确性的任务。

通过遵循以上基本要求,您可以撰写出有价值的文献综述,并为后续的研究工作提供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地区发展差距成因问题的研究综述摘要:本文对现有的研究中国地区差距问题的文献进行了简要的回顾,并对影响地区差距的主要因素进行了提炼与归纳,主要有政策要素、财政分权与转移支付、重工业发展战略、市场化、产业结构、要素配置效率、外资直接投资、人力资本等因素。

在综述的基础上,对中国地区发展差距成因研究的方向进行了评述与展望,无论是在地区差距成因的实证研究、理论研究还是经验研究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存在需要解决与改进的问题。

关键词:地区差距理论研究经验研究实证研究The Reviews about the Problem ofChina's Regional Disparity CausesAbstract: This paper reviewed the existing research documents about China's regional disparity briefly. And the main factors that affected regional disparity are summarized, including the policy elements, the fiscal decentralization and transfer payments, the heavy industry development strategy, market-oriented, industrial structure, the efficiency of the elements allocation,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human capital, and other factors. On the basis, the research direction of China's regional development disparity causes is reviewed and forecasted, whether in the causes of the region disparity between the empirical research and theoretical research or research experience, existed some problem in different degrees, to be resolved.Keywords: Regional Disparity Theoretical ResearchResearch Experience Empirical Research一、中国地区发展差距的成因对于中国地区发展差距问题的研究,尤其是针对改革开放以来收入变化趋势和影响因素的研究,已经相当的深入,并积累了大量的文献。

这些文献中,主要对中国地区收入差距问题提出了各种不同的解释,本文将对现有的文献作一个简要的回顾。

1、政策要素论政策要素论认为,自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在投资、财政、金融、价格、工资等方面对沿海地区实行倾斜政策,加大了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

在优惠政策和市场力量的综合作用下,国内外资金和人才向迅速增长的沿海地区集中,这进一步加剧了地区经济的不平衡增长。

一些研究(Jian,1996;Chen and Fleisher,1996)也将中国地区差距的原因归结为中央政府的地区倾斜政策,这些研究认为中央政府对东部地区的优先投资是中西部地区落后于东部地区的根源。

中西部地区的投资水平并不亚于东部地区,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之前的时期里。

如果倾斜的投资政策是导致地区差距的主要因素,那么就无法解释改革开放之前中西部地区得到了大量投资却没有缩小和东部地区发展水平差距的事实。

1、财政分权与转移支付论财政分权论认为,在中央计划时期,中央把全国财政在各地区间调配,地方政府没有动力发展地方经济;财政分权时,地方政府积极发展当地经济,但贫困落后的地区获得的来自中央政府的转移支付减少,常常出现向企业苛收重税之类的短视的政府行为,反而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Chow(2000)通过数学模型也证实了如下结论:财政分权加强了总体的区域经济不平衡性,也加大了城乡差距和沿海内陆的差距。

转移支付论认为,改革前,中央政府在中国经济分配方向中起着关键作用,从富裕省份大量汲取财力向贫困省份转移。

1978年以后,财政权力下放,中央政府汲取财政能力大大下降,从而在调控地区发展、缩小地区差距方面作用不足。

马拴友、于红霞(2003)分析了1994年财税体制改革以后转移支付与地区经济收敛的关系,发现转移支付总体上没有达到缩小地区差距的效果。

原因是转移支付的资金使用效率较低,转移支付的资金分配不科学和不公平。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税收研究中心与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合作研究则更进一步指出(2002):转移支付是各国解决地区间经济发展差距的通用手段,但中国现行的转移支付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地区差距。

Duncan和Tian(1999)针对1952—1995年数据进行的实证研究也表明,如果要缩小地区差距,则应该采用有效的方法来加强政府的转移支付。

要缩小地区差距,仅靠政府的转移支付很难取得预期效果,必须将这一手段与建立健全规范的区域协调机制和市场开放相结合,通过转移支付为各地区市场经济的发展创造条件。

3、重工业发展战略论林毅夫、刘培林(2003)基于中国各省区市的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一个省区市在发展其工业时推行违背比较优势的战略,那么其整体的GDP增长将受到负面的影响。

各地区采取不同的发展战略,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剧了地区经济的不平衡。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实行两种不同的经济发展战略。

较之东部省区市而言,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战略更加接近于违背比较优势的战略,中西部地区推行的错误的工业发展模式,是导致观察到的1978年以来逐渐扩大的地区差距的重要原因。

Démurger 等人(2001)也发现,省际收入差距主要是政府“重工业优先”与“城市偏向”的政策所导致的。

然而,Chow (2000)的研究表明:重工业发展战略在中央计划时期使城乡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并且是这个时期总体的区域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但在改革开放时期随着发展战略的转变而变得不明显。

4、市场化论市场化论认为,各地区在市场化过程中的差异性,强化了地区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其直接后果是拉大了地区间经济差距。

Chen和Feng(2000)对1978-1989年中国29个省的经验研究中,强调了私有企业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私有企业的发展状况能够对地区差距产生影响。

然而,正如激进转轨国家的经验事实所表明的,私有化本身并不会促进经济增长,中国的非国有企业之所以充满活力,是因为这些企业进入了符合过比较优势的行业,选择了劳动力相对密集的生产技术( Lin and Yao,2001)。

王燕梅(2001)认为,中国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固然与国家预算内投资向东部地区的倾斜和给予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地区大量优惠政策有关,但深层次的原因在于东西部地区制度演进上的差异。

即东部地区市场化进程较快,而落后地区在投融资体制、行政管理体制等方面的制度变革进程要缓慢的多。

但是,市场化是与经济发展的初始水平、区位优势、基础设施条件、教育水平以及人力资本积累等因素相结合而对区域经济发展持续起作用,本身与地区经济发展差距之间没有因果关系(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税收研究中心与澳大利亚国立大学,2002)。

5、产业结构论产业结构论认为,加工主导型产业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资源开放型产业大都分布在西部地区,这种产业结构的差异以及由产业结构差异所导致的效益差异,是造成东西部地区发展差距的重要原因。

魏后凯(1997)应用加权变异系数法对地区差距按六大行业进行了分解,得出改革开放至1994年期间工业对地区差距的贡献份额处于下降的态势。

范剑勇、朱国林(2002)将地区差距演变与地区产业结构调整进度及其空间分布差异通过基尼系数结构分解法联系起来进行分析,认为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地区差距扩大主要是由第二产业的产值份额居高不下与非农产业在空间分布上重新向东部沿海地区聚集所致。

范、朱(2002)对泰尔指数进行的地区分解发现: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经济发展是以东部沿海地区制造业中心逐步形成、西部地区慢慢沦为农业和其他初级产品的外围为主要特征,由此造成在短短20余年内地区差距持续扩大。

也有研究表明,是农业产值的差距和农业生产结构问题导致了地区差距的扩大。

以中国30个省市区国民收入、农业产值、工业产值及投资测算的时间序列泰尔指数进行多重线性回归发现,农业产值的泰尔指数的系数比工业产值的泰尔指数的系数都大,这说明地区间农业产值的差距对地区收入差距的形成的作用最大。

6、要素配置效率论要素配置效率论认为,由于中国东西部地区间要素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以及要素生产率的差异,导致了地区间经济发展差距的扩大。

王小鲁、樊纲(2004)认为由于生产率的差别以及资本流动因素的影响,是导致了东部沿海地区和西部内陆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

蔡昉、王德文、都阳(2001)的研究也认为,劳动力市场的扭曲影响要素配置的效率,效率差异是导致中国地区间收入差距扩大的深层原因。

而刘强(2001)的研究表明,大规模的劳动力区际转移是中国阶段性经济增长收敛机制的重要诱因,是应对地区差距扩大的有效措施之一。

其潜在的政策含义是大力发展劳动力市场,放宽户籍制度的限制,实现劳动力的跨省际流动。

中央党校经济研究中心课题组(2000)研究则更进一步表明制约要素向西部地区的积累和流入的各种原因,其中包括东西部地区间要素收益率的差异、上层建筑规模过大、观念体制转变落后等因素。

7、外商直接投资论外商直接投资论认为,外商直接投资是导致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东西部地区间经济增长差异和收入不平等的最重要的因素。

国外有一些学者(Lee,1994;Dyal-Gulati and Husain,2000;Sun,1998)的研究证实了这一点。

魏后凯(2002)利用1985—1999年时间序列和横断面数据对外商投资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作了实证分析。

结果表明,在这期间东部与西部地区间GDP增长率的差异,大约有90%是由外商投资引起的。

然而,武剑(2002)认为事实并非如此。

他以经济增长理论为背景,运用多维方差分析模型得出了不太相同的结论:FDI的区域分布不能有效解释各地区经济的不平衡状况,相反,国内投资的区域差距,特别是在投资效率上的显著差异,是造成区域经济差距长期存在的主要因素。

因此,其潜在的政策含义是通过吸引大量外资达到缩小地区差距的做法难以收到理想的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