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台百味人生梨园几度春秋——中国传统文化之古典戏曲
梨园戏简介

梨园戏简介
梨园戏,也称梨园戏,是中国福建省晋江地区的地方戏曲剧种,是宋元南戏的传承者之一,也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戏曲之一。
梨园戏的表演在古梨园基础上发展创新,行当主要沿用宋元南戏的四大声腔,使用泉州方言演唱,被誉为“古南戏活化石”。
梨园戏代表剧目有《朱弁回朝》、《董生和李氏》等。
梨园戏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戏曲声腔系统之一,是古老的有声与无伴奏、符合语言声音条件的“徒歌”剧种。
它用泉州方言演唱,以委婉缠耳的旋律见长,成为福建最有代表性的戏曲声腔。
梨园戏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好梨园戏也就是保护我们的传统文化,为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起到重大作用。
梨园戏主要分布在我国闽南一带,是其重要的传统戏曲剧种之一。
它的传统表演形式包括唱、念、做、打、舞等,表演风格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珍贵遗产。
梨园戏的历史悠久,起源于唐、宋时期的闽南地区,经过数百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演形式。
梨园戏的剧目丰富多样,既有传统的经典剧目,也有现代创作的优秀作品,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
总之,梨园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价值。
我们应该加强对梨园戏的保护和传承,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为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做出贡献。
戏曲舞台对联

戏曲舞台对联戏里春秋戏里有千秋盛事尽道封侯拜相得功禄剧中无百年恩怨都言才子佳人赐良缘演离合悲欢当代岂无前代事观抑扬褒贬座中常有剧中人人间戏剧唱做念打生死演绎红白花,戏剧人间风霜雨雪上下求索真善美台上笑台下笑台上台下笑惹笑看古人看今人看古看今人看人一举二三元不读四书五经登金殿六音七八调延长九收十放渡银河观者莫笑悲欢离合确是生活真实写照演者莫痴欣喜怒骂无非艺术虚假登台演戏人声腔入调座中男女才顷耳上场者技艺超群台下翁孙比仰头愿听者听,愿看者看,听看自取两便;说好就好,就歹就歹,好歹只演三天。
戏台上谈古论今假意明知,汝偏落泪,尘世中名缠利锁甜言好听,你要当心台上莫漫夸,纵作到厚爵高官,得意无非俄倾事,眼前何足算,且看他抛盔弃甲,下场还是普通人。
稀有官腔越调慷慨奔放,独特真声假音激越悠扬帝王将相假富贵,才子佳人配夫妻。
喜笑怒骂天下事,愁哭哀乐人间情.生旦净末丑五行八做演世间百态,喜怒哀乐忧一咏三叹唱千古风流!一捧雪二度梅三堂会审四进士,五台山前搬和尚,六月霜七星庙八件棉衣九莲灯,十王庙里换人头。
誉满石家庄地区的获鹿胜利丝弦剧团,戏班主平山红(艺名)真名封善亭,有一次去元氏县唱戏,第一天平山红问点什么戏,当地负责人说,照戏台上对联安排,唱五天五夜十本戏。
原来戏楼两边楹柱上贴着一副对联:一捧雪二度梅三堂会审四进士,五台山前搬和尚,六月霜七星庙八件棉衣九莲灯,十王庙里换人头。
班主平山红见了,一笑知之,就依戏楼对联唱了下去。
空印盒白罗衫劈山救母纪阳关下河东金沙滩文王访贤闹书院四郎探母二进宫火烧战船借东风,三打金枝骂金殿吴晗杀妻牧羊圏。
梨园春戏曲大全

梨园春戏曲大全
梨园春戏曲,是中国戏曲艺术中的一支重要流派,其历史悠久,传统深厚,风
格独特。
梨园春戏曲大全,是对这一戏曲流派的全面梳理和总结,旨在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梨园春戏曲的魅力。
梨园春戏曲大全包含了各种类型的戏曲剧种,如京剧、评剧、黄梅戏、越剧、
豫剧等,涵盖了古今中外的经典作品。
其中,京剧作为梨园春戏曲的代表剧种,具有独特的表演形式和艺术特点,其唱、念、做、打的表演方式,以及丰富多彩的剧目题材,都为梨园春戏曲增添了无限魅力。
梨园春戏曲大全不仅包括了经典剧目的介绍,还详细解读了戏曲表演的技巧和
艺术特点。
例如,在表演技巧方面,梨园春戏曲强调了唱腔的运用和表演技巧的训练,使得演员能够在舞台上表现出深厚的艺术功底和出色的演技;在艺术特点方面,梨园春戏曲注重了戏曲音乐的独特韵味和戏曲表演的舞台魅力,使得观众在观赏戏曲表演时能够感受到浓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魅力。
梨园春戏曲大全还对梨园春戏曲的发展历程和演出形式进行了全面介绍。
从梨
园春戏曲的起源发展到现代舞台上的演出形式,梨园春戏曲大全将为读者呈现一个丰富多彩的戏曲世界。
无论是对戏曲艺术感兴趣的观众,还是希望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读者,都能从中获得丰富的知识和深刻的体验。
总之,梨园春戏曲大全是一部全面系统的戏曲艺术著作,它不仅是对梨园春戏
曲的一次全面梳理和总结,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次深入挖掘和传承。
希望通过这部作品,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梨园春戏曲,让这一优秀的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梨园春戏曲大全

梨园春戏曲大全
梨园春戏曲,是中国传统戏曲的一种,起源于明代,流行于清代,是中国古典戏曲的代表之一。
梨园春戏曲以其丰富的剧种类型、独特的表演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中国戏曲文化的瑰宝。
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梨园春戏曲经历了繁荣昌盛、衰落沉寂,但始终保持着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无数戏曲爱好者和观众。
梨园春戏曲大全包括了京剧、黄梅戏、评剧、越剧、粤剧、沪剧、川剧等多种剧种,每一种剧种都有其独特的表演风格和艺术特色。
京剧是中国戏曲中的精髓,以唱、念、做、打为主要表演形式,以其丰富多彩的剧目和精湛的表演技艺而闻名于世。
黄梅戏则以其婉转柔美的唱腔和细腻动人的表演而著称,是中国南方地区的一种戏曲艺术。
评剧是中国北方地区的一种戏曲形式,以其清新明快的唱腔和激烈激昂的表演而广受欢迎。
越剧、粤剧、沪剧、川剧等剧种也各具特色,各具魅力。
梨园春戏曲大全不仅包括了各种剧种的剧目和表演形式,还包括了对戏曲艺术的介绍和解读,以及对戏曲演员和表演艺术家的介绍和评价。
在这里,你可以了解到中国戏曲的发展历程、戏曲的表演特点、戏曲的音乐美学、戏曲的服饰道具等方方面面的知识。
同时,你还可以欣赏到各种经典的戏曲演出视频和音频,感受到中国戏曲艺术的魅力。
梨园春戏曲大全是中国戏曲文化的一部百科全书,它记录了中国戏曲的发展历程和艺术成就,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展示了中国戏曲艺术的魅力。
通过梨园春戏曲大全,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戏曲,感受到中国戏曲的博大精深,体验到中国戏曲的魅力。
希望梨园春戏曲大全能够为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中国戏曲艺术做出贡献,让中国戏曲的魅力得以传承和发扬。
戏台百味人生,梨园几度春秋

戏台百味人生,梨园几度春秋作者:3号信箱来源:《求学·高分作文版》2015年第11期2015年的电影暑期档,《小时代4:灵魂尽头》《栀子花开》等青春商业片全面占领了各大影院,而获得国内外众多大奖的昆曲电影《红楼梦》却遭遇“零排片”,甚至出现了还没上映就“被下线”的尴尬。
在众多青春电影的躁动中,昆曲电影《红楼梦》如同一位优雅落寞的“葬花人”,面对中国传统文化如桃花一般悄然坠地,只能独把花锄偷洒泪。
戏曲是对中国传统戏剧的专称,它与古希腊戏剧、印度梵剧并称“世界三大古老戏剧”。
但古希腊戏剧、印度梵剧没有流传和延续下来,唯有中国戏曲屡演不衰,至今仍活跃在舞台上,呈现出极其顽强与旺盛的生命力。
800余年来,中国戏曲形成了大大小小317个地方剧种,这让中国积累了异常丰富的剧目、剧种、剧论及唱腔音乐遗产。
昆曲: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昆曲,盛行于明朝中叶,当时的传奇戏基本是用昆曲演唱的。
18世纪后期,随着地方戏的兴起,戏曲的发展也由贵族化向大众化过渡,昆曲开始走下坡路。
1956年,浙江昆剧团改编演出的《十五贯》在全国产生广泛的影响,周恩来总理曾感慨地说:“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
” 在这之后,全国许多地方相继恢复了昆曲剧团。
2004年,由白先勇改编的青春版《牡丹亭》在台北首演后,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昆曲热潮,不仅让老戏迷重温精致的旧梦,而且吸引了众多年轻人走入剧院,接近古老文化的青春面孔。
京剧:当之无愧的国粹京剧,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被视为中国国粹,排在中国戏曲榜榜首。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梅兰芳的海外京剧演出消除了当时西方对中国戏曲甚至中国人的偏见,促进了中国京剧在海外的传播,增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京剧表演不仅让世界对中国传统文化刮目相看,还对苏联、日本、欧美的戏剧及电影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戏剧大师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和布莱希特在他们的创作中,都汲取了梅兰芳京剧表演艺术的精华。
黄梅戏:黄梅人唱黄梅戏黄梅戏是地方戏曲的代表,起源于安徽的戏曲剧种,流行于安徽、江西及湖北地区。
古代戏曲解析梨园春中的传统戏曲艺术

古代戏曲解析梨园春中的传统戏曲艺术梨园春是一部古代戏曲作品,堪称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瑰宝。
本文将从角色形象、音乐舞蹈和舞台布景三个方面对梨园春进行解析,探寻其中蕴含的传统戏曲艺术之美。
角色形象是戏曲作品中最重要的元素之一。
在梨园春中,每个角色都有着鲜明的个性和特点,彰显了中国古代人物形象的独特之美。
比如,主要角色张生是一个浪漫而才情出众的书生,他的形象具有激情澎湃的胸怀和对真爱的追求。
而宫女小臭味则是一个憨态可掬的角色,她形象诙谐活泼,给整个剧情增添了一抹喜剧色彩。
通过这些角色形象的刻画,梨园春向观众展示了古代戏曲中独特的艺术审美。
音乐舞蹈是戏曲艺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梨园春中的重要表现形式。
该作品的音乐曲调优美动人,以它独特的旋律和节奏打动观众的耳朵。
舞蹈是戏曲演出中的重要环节之一,通过舞蹈的表现方式,梨园春展现了古代人物形象的动感和风采。
例如,舞蹈《桃花庵》中,舞者的身姿优雅轻盈,舞步流畅有力,展现了春天的美好和生机。
音乐和舞蹈的结合为梨园春增添了无限魅力,使观众享受到了视听的双重盛宴。
舞台布景是戏曲演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独特的方式再现了古代的场景和环境。
在梨园春中,舞台布景以简洁明了的手法,通过各种道具和背景的运用,创造出了一个宏伟而富有情感色彩的舞台效果。
比如,场景切换时的灯光变换、背景布幕的升降,以及地面流动的河水和翻滚的山脉等,均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梨园春通过精心设计的舞台布景,营造了一个奇幻而独特的戏剧世界,使观众能够更好地融入剧情并产生代入感。
在梨园春中,传统戏曲艺术得到了充分展示。
角色形象的刻画、音乐舞蹈的表演和舞台布景的设计无不展现了古代戏曲艺术的独特之美。
梨园春以其精湛的艺术表现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为观众呈现了一场真正的传统戏曲盛宴。
总结一下,梨园春作为一部古代戏曲作品,在角色形象、音乐舞蹈和舞台布景方面都展现了传统戏曲艺术的瑰宝。
通过这些元素的结合和呈现,梨园春成功地糅合了戏曲艺术的各个方面,向观众展示了中国传统戏曲的魅力。
梨园古典剧院活动内容

梨园古典剧院活动内容梨园古典剧院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剧院,以演出传统的古典戏曲而闻名。
在这个剧院里,观众可以欣赏到优秀的古典戏曲演出,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下面将为您介绍梨园古典剧院的活动内容。
一、经典戏曲演出梨园古典剧院每天都会上演不同的经典戏曲,包括京剧、昆曲、黄梅戏等等。
观众可以欣赏到各种风格独特、表演精湛的戏曲表演。
演员们身着华丽的戏装,通过唱、念、做、打等多种表演形式,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生动地展现在观众面前。
二、名家讲座与座谈会梨园古典剧院还经常邀请一些著名的戏曲艺术家来进行讲座与座谈会。
观众可以借此机会与艺术家互动交流,了解他们的艺术理念和创作心得。
这些讲座与座谈会不仅有助于观众对戏曲艺术的理解和欣赏,还能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三、戏曲体验活动梨园古典剧院也定期举办戏曲体验活动,让观众能够近距离地感受戏曲艺术的魅力。
在这些活动中,观众可以亲身体验戏曲的唱腔、舞姿和表演技巧,了解其中的艺术之美。
通过与专业演员的互动,观众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戏曲艺术的内涵和技巧。
四、展览与文化交流活动梨园古典剧院还会举办一些与戏曲相关的展览和文化交流活动。
这些活动可以让观众更加全面地了解戏曲的历史、发展和演变过程。
同时,这些展览和文化交流活动也为观众提供了一个交流和学习的平台,促进了不同地区和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
五、青少年教育活动梨园古典剧院非常注重青少年的教育与培养。
他们会定期举办一些面向青少年的戏曲教育活动,如戏曲表演培训班、戏曲知识讲座等等。
通过这些活动,梨园古典剧院希望能够培养更多的戏曲爱好者,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
六、国际交流演出梨园古典剧院也积极参与国际交流,定期邀请一些国际知名的戏曲艺术家来进行演出。
这些演出不仅丰富了国内观众的文化生活,也为国外观众提供了欣赏中国戏曲的机会。
通过国际交流演出,梨园古典剧院进一步拓宽了戏曲的影响力和传播范围。
以上就是梨园古典剧院的活动内容。
10梨园春秋.讲解

五、戏曲的鼎盛——京剧“国粹”
1、背景:明清时期,北京是全国的政治、经济和 文化中心,戏曲的繁荣是为了满足皇室贵族、官 员、商人和广大居民的文化娱乐需要。
2、产生标志:徽班进京,“徽汉合流” 道光正式形成,同治第一个繁荣期
3、特点:四大行当:生、旦、净、丑 艺术手段:唱、念、做、打
艺术手段:唱、念、打、做
做
打
唱
念
五、戏曲的鼎盛——京剧“国粹”
1、背景:明清时期,北京是全国的政治、经济和 文化中心,戏曲的繁荣是为了满足皇室贵族、官 员、商人和广大居民的文化娱乐需要。
2、产生标志:徽班进京,“徽汉合流” 道光正式形成,同治第一个繁荣期
3、特点:四大行当:生、旦、净、丑 艺术手段:唱、念、做、打 表演艺术:发扬象征虚拟、歌舞并重 渲染气氛:锣鼓和京胡、二胡、笛子等
第10课 梨园春秋
梨园: 由一个单纯的果
木园圃,逐渐成为唐 代的一座“梨园子弟” 演习歌舞戏曲的梨 园 ——“艺术学院”。
一、戏曲的源头——傩戏 二、戏曲的形成——宋代南戏 三、戏曲的成熟——元杂剧 四、“百戏之祖”——昆曲 五、戏曲的繁盛——京剧
一、戏曲的源头——“傩”(傩戏)
在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 人们遇到可怕的事情总把它归于一种无形的力量, 认为是“鬼”、“怪”在作祟,原始先民以可怕的形象来驱逐恶魔, 于是形成了一种巫术仪式——“傩” 。
三星堆铜人面具特征是:方正脸,长刀眉,三角形 立眼;长方耳,耳垂穿孔;蒜头鼻,高鼻梁直达额中两 眉间;阔口,闭唇,颐方圆。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所绘人物五百余位,牲 畜五十多只,各种车船二十余辆艘,房屋众多,道 具无数,场面巨大,成功地描绘出汴京城内及近郊 在清明时节社会上各阶层的生活景象。主要表现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2【故宫匾额知多少・交泰殿】“无为”匾为康熙所题。
老子云:“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康熙题“无为”,意在告诫帝王要顺应天道,体恤民情,与民休息。
戏台百味人生,梨园几度春秋——中国传统文化之古典戏曲● 3号信箱戏曲是对中国传统戏剧的专称,它与古希腊戏剧、印度梵剧并称“世昆曲糅合了唱念做打、舞蹈及武术,以曲词典雅、行腔婉转、表演细腻著称,被誉为“百戏之祖”。
昆曲,盛行于明朝中叶,当时的传奇戏基本是用昆曲演唱的。
18世纪后期,随着地方戏的兴起,戏曲的发展也由贵族化向大众化过渡,昆曲开始走下坡路。
1956年,浙江昆剧团改编演出的《十五贯》在全国产生广泛的影响,周恩来总理曾感慨地说:“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
” 在这之后,全国许多地方相继恢复了昆曲剧团。
2004年,由白先勇改编的青春版《牡丹亭》在台北首演后,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昆曲热潮,不仅让老戏迷重温精致的旧梦,而且吸引了众多年轻人走入剧院,接近古老文化的青春面孔。
: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2015年的电影暑期档,《小时代4:灵魂尽头》《栀子花开》等青春商业片全面占领了各大影院, 而获得国内外众多大奖的昆曲电影《红楼梦》却遭遇“零排片”,甚至出现了还没上映就“被下线”的尴尬。
在众多青春电影的躁动中,昆曲电影《红楼梦》如同一位优雅落寞的“葬花人”,面对中国传统文化如桃花一般悄然坠地,只能独把花锄偷洒泪。
33【故宫匾额知多少・养心殿】“中正仁和”匾是雍正所书,意思是帝王要中庸正直,仁爱和谐。
这是帝王对自身行为准则的最高要求。
京剧腔调以西皮、二黄为主,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
它吸收了昆曲和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以及表演方法。
唱念做打舞,手眼身法步,尽显京剧艺术之魂。
京剧:当之无愧的国粹京剧,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被视为中国国粹,排在中国戏曲榜榜首。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梅兰芳的海外京剧演出消除了当时西方对中国戏曲甚至中国人的偏见,促进了中国京剧在海外的传播,增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京剧表演不仅让世界对中国传统文化刮目相看,还对苏联、日本、欧美的戏剧及电影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戏剧大师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和布莱希特在他们的创作中,都汲取了梅兰芳京剧表演艺术的精华。
黄梅戏:黄梅人唱黄梅戏黄梅戏的唱腔有花腔、彩腔、主调三大腔系。
花腔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民歌小调色彩;彩腔曲调欢畅;主调严肃庄重,优美大方。
黄梅戏是地方戏曲的代表,起源于安徽的戏曲剧种,流行于安徽、江西及湖北地区。
黄梅戏的前身是黄梅地区的采茶调,清代中叶后形成民间小戏,称“黄梅调”。
20世纪50年代,黄梅戏在严凤英等人的改革下日趋成熟,逐渐发展成为安徽的地方大戏。
著名剧目有《天仙配》《牛郎织女》《女驸马》等。
《天仙配》讲述董永和七仙女的爱情故事,曾被多次改编成电影、电视剧。
●王实甫《西厢记》——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人生长远别,孰与最关亲?不遇知音者,谁怜长叹人?——永老无别离,万古常完聚,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
《西厢记》的故事出自唐代元稹的小说《莺莺传》,小说叙述书生张生游学蒲州,与寄居普救寺的崔相国之女莺莺相恋,后入京赴试,将她遗弃。
王实甫改写了这个始乱终弃的悲剧。
《西厢记》讲述了张生与莺莺为争取爱情自由,在婢女红娘的热心帮助下,共同向崔老夫人进行斗争,最后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故事。
张生的热烈执着,莺莺的含蓄蕴藉,红娘的锋利俏皮,都写得活灵活现。
【微评】崔莺莺与张生的爱情故事简直是家喻户晓,而作品的艺术风格,尤其是它那璀璨优美的语言艺术,更令历代各阶层人士赞叹不已。
●汤显祖《牡丹亭》——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
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这般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
34【故宫匾额知多少・西暖阁】西暖阁位于养心殿,“勤政亲贤”匾同样是雍正御笔,体现了这个皇帝一生都严于律己,严于律人。
《牡丹亭》讲述了杜丽娘和柳梦梅生死离合的爱情故事。
福建南安太守杜宝的女儿杜丽娘到花园游玩,回来后在梦中与书生柳梦梅幽会。
梦醒后杜丽娘为相思所苦,最终伤情而死。
三年后,柳梦梅去临安应试,经过杜丽娘的墓地,拾得杜丽娘的自画像,发现杜丽娘是他梦中见到的佳人。
杜丽娘魂游花园 ,和柳梦梅再度幽会。
后来柳梦梅掘墓开棺,使杜丽娘起死回生,二人结为夫妇。
但杜宝不承认他们的结合,直至柳梦梅中了状元,由皇帝做主,事情才获得圆满解决。
杜丽娘的形象所蕴含的巨大艺术力量,强烈地扣动着古代青年男女的心灵。
【微评】如杜丽娘这样勇敢而自主地追求人性自由的女性,是此前戏曲乃至文学作品中从未出现过的。
●孔尚任《桃花扇》——地北天南蓬转,巫云楚雨丝牵。
巷滚杨花,墙翻燕子,认得红楼旧院。
触起闲情柔如草,搅动新愁乱似烟,伤春人正眠。
——你记得跨青溪半里桥,旧红板没一条。
秋水长天人过少,冷清清的落照,剩一树柳弯腰。
《桃花扇》是一部表现亡国之痛的历史剧。
作者将明末复社领袖侯方域与秦淮歌妓李香君的悲欢离合同南明弘光朝的兴亡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悲剧的结局突破了才子佳人大团圆的传统模式,让男女之情与兴亡之感都得到哲理性的升华。
作品展现了明末广阔的社会图景。
明朝垮台,清兵入关,马士英、阮大铖等相互勾结拥立福王朱由崧,建立了南明王朝。
但福王不思收复失地,反而贪恋声色。
马士英、阮大铖以迎立有功之名,操纵朝政,狼狈为奸,排挤忠良。
整个王朝早已君是昏君,臣是佞臣。
【微评】在社稷倾圮的时代,作者把高尚的人格给予身为歌妓的李香君,把一个孱弱的灵魂赋予享有才子盛名的侯方域,而将最深沉的同情寄予社会地位卑微的民间艺人身上。
●洪昇《长生殿》——升平早奏,韶华好,行乐何妨!愿此生终老温柔,白云不羡仙乡!——霓裳天上声,墙外行人听。
音节明,宫商正,风内高低应。
偷从笛里,写出无余剩。
人散曲终红楼静,半墙残月摇花影。
《长生殿》取材于唐明皇与杨贵妃的恋爱故事。
杨玉环为了维护自己与唐明皇的稳定关系,不断地妒忌、吵闹,而作为天子的唐明皇则是“弛了朝纲,占了情场”。
朝纲废弛,又引起了野心家安禄山的叛乱和军民的怨恨。
在军士哗变的逼迫下,唐明皇在马嵬坡赐死杨玉环。
然而,“马嵬之变”不是戏曲的结束,洪昇把情感的实现寄托到理想的天国。
男女主人公飞升仙境,在悔恨与梦幻中,爱情最终得到升华与净化。
【微评】帝妃间“真心到底”的海誓山盟与社会动乱、民生疾苦的长幅画卷形成强烈对比,至情理想的讴歌与“溺情误国”的政治批判成为这出戏的矛盾纠葛。
程砚秋:以艺名世,以德照人1931年9月21日,《华北日报》刊登了一则消息:“今晚不登台演戏——北平市名伶程砚秋,原定今晚在中和演《文姬归汉》,唯因国难当前,既挽救之不及,何忍再粉墨登场,显露色相!遂于昨日通知该园,今晚绝不出演云。
”这是“九一八”事变后的第三天。
那时候的程砚秋,不仅摆脱了养家糊口的饥饿贫困,而且成为演艺行业中的高收入者,即那个时代的既得利益者。
日本人占据北平以后,程砚秋多次拒绝登台演出。
有一次在火车站,程砚秋与日本宪兵发生冲突,打了一架,各地报纸以《程砚秋大闹车站》为题报道此事。
事后,程砚秋决定解散他多年苦心经营的剧团,彻底告别舞台,离开北平,到西郊当起了菜农。
直到抗战胜利,程砚秋才回到北平,重上氍毹。
多年后他演出《锁麟囊》,戏里主人公薛湘灵饱受离乱之苦后,终与亲人团聚。
那一句“换珠衫依旧是富贵容样”,饱含着喜悦之情的唱腔抒发了经历人间百态的感慨,非一般人能体会。
【素材速写】输不可怕,畏难才可怕。
任何时代的既得利益者,普遍有个共同性格,就是怕惹事儿,不敢出风头。
面对凶残的日本人,绝大多数人选择潜身缩首,不发言惹祸。
作为知名艺人,程砚秋并不害怕,他用“停演”来反抗敌人。
程砚秋的民族气节实在让人敬畏,令人钦佩。
每个时代的观众,都有不同的欣赏习惯和评判标准。
倘若戏曲在各个朝代都固守已有的模式,恐怕戏曲早在几百年前便已衰亡。
回顾戏曲的发展历程,每一代取得伟大成就的戏曲人都具有突破前人、敢于探索的勇气。
如今,戏曲的变革已经无法避免,人们也希望尝试更多的方式挽救日渐式微的戏曲。
京剧与电影的缘分可以追溯单雯:昆曲闺门旦的十年由田沁鑫导演、余光中任文学顾问的《1699・桃花扇》是江苏省演艺集团昆剧院的代表剧目,自2006年首演,至今10年。
剧中李香君的扮演者为青年昆曲演员单雯,她初演时16岁,如今已经25岁。
她说,每个年龄段有每个年龄段的美好,虽然如今自己的舞台表演技艺更成熟,但是依然很怀念16岁时的青涩。
回忆起第一次出演李香君,单雯曾感慨道:“年龄可能是我演李香君的优势,也可能是舞台经验不足的缺陷。
不过当时没管那么多,迎难而上了。
”为了演好李香君,单雯找了大量评点《桃花扇》和秦淮文化的书籍来读,反复揣摩李香君的种种内心体验。
《李姬传》中“亦侠而慧”这几个字渐渐融入单雯塑造的李香君中。
单雯从小喜欢书法,学习古筝,梦想成为古典文学中描绘的“精通琴棋书画”的女子,因此排练空余时间也没有闲下来。
她还拜一些画家朋友为师,学习传统国画。
她说,内外兼修是个积累的过程。
生活中的单雯也会面对许多诱惑,比如湖南卫视邀请她录制节目,国内某个大牌导演让她演某电影的女一号,单雯都婉言谢绝了。
她的道理很简单,认定了昆曲这个行当,就要坚持走下去。
【素材速写】和电视剧、电影相比,昆曲的影响范围小得多,单雯婉言谢绝可以让她一炮而红的邀请,只认定昆曲这个行当,这是她的职业操守,也是她的人生原则。
选一行容易,爱一行难,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单雯对昆曲的从一而终显得弥足珍贵。
到1905年,中国第一部电影就是由京剧名家谭鑫培出演的《定军山》。
100多年过去了,京剧与电影在各自的发展道路上几经沉浮,其间也有过不少合作,《野猪林》《杨门女将》《沙家浜》等都是脍炙人口的佳作。
2015年4月16日,在第五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开幕式的红毯上,走来几位特殊的电影人——京剧表演艺术家李维康、史依弘、王蓉蓉、赵秀君、孟广禄等,他们带来了京剧电影工程的阶段性成果——《龙凤呈祥》《霸王别姬》等5部全新的京剧电影。
2015年初,综艺节目《叮咯咙咚呛》在央视开播后迅速攀上了微博娱乐话题榜头条,成 为排名前十的搜索热词。
《叮咯咙咚呛》是央视打造的原创中韩明星体验类真人秀节目 ,10位中韩明星分成3组,分别奔赴北京、嵊州和重庆学习京剧、越剧和川剧,最后会师梅兰芳大剧院一决高下。
节目将戏曲文化与娱乐相结合,各式各样任务的加入,让节目变得非常有趣。
一位网友表示:“以前我们对传统戏曲一无所知,这个节目能让我们看到国粹崛起的希望和能量。
”【速评】戏曲是传统文化的瑰宝,在电影、电视、流行音乐大行其道的今天,戏曲日渐式微,究其原因是观众审美需求的变化。
为了满足现代观众的需求,戏曲不得不做出改变,将戏曲与综艺、电影结合,让大众在娱乐中了解、欣赏戏曲,从而使戏曲拥有鲜活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