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梨园春秋

合集下载

第10课 梨园春秋

第10课 梨园春秋

第10课梨园春秋【课程标准】了解京剧等剧种产生和发展的历程,说明其艺术成就。

【学习目标】1.掌握中国古代戏剧的发展历程和主要成就:元代杂剧;徽班进京;京剧的形成;2.注意把握戏曲艺术与政治、经济的关系,认识一定的文化是一定条件下政治、经济的反映;3.通过了解中国古代戏曲艺术成就,培养民族自豪感,感受艺术魅力。

【预习自测】1.中国的梨园是指()A.说书的场所 B.演戏的地方 C.私塾 D.演武场2.宋代南戏能够在温州流行的根本原因是()A.此地工商业发达,城市经济繁荣B.出现了娱乐场所——瓦舍C.民间艺人的推动D. 傀儡戏、皮影戏、杂技、说书等表演盛行3.下列事件标志着我国古代戏曲成熟的是()A.傩戏的形成B.南戏的出现C.元杂剧的出现D.京剧的形成4.徽班进京时在位的皇帝是()A.乾隆帝B.道光帝C.光绪帝D.同治帝探究案探究一中国古代戏曲发展的原因材料一(东京)街南桑家瓦子,……瓦中多有货药、卖卦、喝故衣、探搏、饮食、剃剪、纸画、令曲之类。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二材料二金阊(今苏州城西南)商贾云集,宴会无时,戏馆数十处,每日演剧。

——(清)顾公燮《消夏闲记摘抄》卷上(1)依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戏曲发展的主要原因。

探究二中国古代戏曲的功能材料三金阊(今苏州城西南)商贾云集,宴会无时,戏馆数十处,每日演剧。

——(清)顾公燮《消夏闲记摘抄》卷上材料四豆棚茅舍,邻里聚谈,父诫其子,兄勉其弟,多举戏曲上之言词事实,以为资料,与文人学子引证格言、历史无异。

——高劳《东方杂志·农村之娱乐》卷十四(2)依据材料五、六概括戏曲的主要社会功能。

练习案1.“三五步走遍天下,七八人百万雄兵”“咫尺地五湖四海,几更时万古千秋”。

这些诗句是对下列中国哪种传统艺术特点的描述()A.书法B.绘画C.戏剧D.杂技2.关于元杂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是将诗词、歌唱、对白、音乐、舞蹈等多种表演形式结合起来的一种艺术形式B.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城市经济的繁荣和市民阶层的壮大C.知识分子地位的提高,促成了元杂剧的昌盛D.著名的“元曲四大家”是指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3.同治、光绪年间,昆曲、京剧界的13位名家,被称为“同光十三绝”。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0课梨园春秋 精品课件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0课梨园春秋 精品课件

比女人更美的男人
梅兰芳第二:李玉刚
李玉刚,中国当红 男旦,一位来自吉林省农 村的小伙子。
在2006年7月中国国 家电视台CCTV—3深受 老百姓喜爱的“星光大道” 节目中获得年度季军,成 为当之无愧的平民偶像。
第10课 梨园春秋
第10课 梨园春秋
一、戏曲的起源 1. “傩”——戏曲的萌芽 2. “梨园”——唐代宫廷中设有教练歌舞艺人的专门场 所3. 瓦舍(瓦肆)——宋代喧闹的集市和专门的娱乐场所 4. “南戏”——两宋之际,完备的戏曲形式
第10课 梨园春秋
京 剧 开 山 鼻 祖 程 长 庚
——
第10课 梨园春秋
清光绪年间画师沈蓉圃《同光十三绝》
自左至右: 郝兰田(《行路训子》康氏);张胜奎(《一捧雪》莫成);梅巧玲
(《雁门关》萧太后);刘赶三(《探亲家》乡下妈妈);余紫云(《彩楼配》 王宝钏);程长庚(《群英会》鲁肃);徐小香(《群英会》周瑜);时小福 (《桑园会》罗敷);杨鸣玉(《思志诚》闵天亮);卢胜奎(《战北原》诸 葛亮);朱莲芬(《玉簪记》陈妙常);谭鑫培(《恶虎村》黄天霸);杨月 楼(《四郎探母》杨延辉)。
第10课 梨园春秋
■戏曲的起源 ■元杂剧与昆曲 ■“国粹”京剧
第10课 梨园春秋
一、戏曲的起源 “傩”、“梨园”、瓦舍、“南戏”
第10课 梨园春秋
一、戏曲的起源 1. “傩” nuó(原始宗教歌舞)——戏曲的萌芽
三星堆铜人面具,这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傩戏面具。
第10课 梨园春秋
贵州傩面具
第10课 梨园春秋
唐玄宗
梨园
唐代华清宫梨园,亦称随驾梨园,位于华清池大门内 西侧,是唐玄宗与杨贵妃在华清宫内教习梨园弟子演练歌 舞的场所。

第10课《 梨园春秋》课件

第10课《 梨园春秋》课件

第10课 梨园春秋
三、中国古代戏曲的成熟─元杂剧
1.兴盛原因 1)城市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壮大 2)知识分子地位低下 2.代表人物及代表作 1)关汉卿《感天动地窦娥冤》 2)王实甫《西厢记》 3、流行区域——北方地区 4、特点 1)把诗词、歌唱、舞蹈、对白、音乐等多种表演形式相
结合,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角色配合 2)用虚拟动作表意和时空自由转换更替
3代戏曲的源头 — 傩戏
第10课 梨园春秋
三星堆铜人面具,这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傩戏面具 三星堆铜人面具:方正脸,长刀眉,三角形立眼;长方耳,耳 垂穿孔;蒜头鼻,高鼻梁直达额中两眉间;阔口,闭唇,颐方圆。
第10课 梨园春秋
贵州傩面具
第10课 梨园春秋
2004年8月18日,贵州傩戏傩文化馆在贵州 省落成。该馆藏有上百面精致的地戏脸谱以及演 地戏使用的法器和道具等。图为几位头戴面具的 农民演员在演地戏。
广胜寺元代杂剧壁画
第10课 梨园春秋
元杂剧:关汉卿《窦娥冤》
第10课 梨园春秋
元杂剧:王实甫《西厢记》
第10课 梨园春秋
电影《西厢记》海报(1927年)
第10课 梨园春秋
《同光十三绝》:描绘了清代同治、光绪年间 的13位昆曲、京剧名家
自左至右:郝兰田(《行路训子》康氏);张胜奎(《一捧雪》莫成); 梅巧玲(《雁门关》萧太后);刘赶三(《探亲家》乡下妈妈);余紫云 (《彩楼配》王宝钏);程长庚(《群英会》鲁肃);徐小香(《群英会》 周瑜);时小福(《桑园会》罗敷);杨鸣玉(《思志诚》闵天亮);卢 胜奎(《战北原》诸葛亮);朱莲芬(《玉簪记》陈妙常);谭鑫培 (《恶虎村》黄天霸);杨月楼(《四郎探母》杨延辉)。
第10课 梨园春秋 梳理中国古代戏曲发展的历史线索

第10课《梨园春秋》

第10课《梨园春秋》

京剧发展史:
乾隆嘉庆,蕴育期; 道光咸丰,形成期; 同治光绪,成熟期;
代表:同光十三绝,老生后三杰。
第11课 梨园春秋民国时源自,鼎盛期。代表:杨小楼、梅兰芳、余叔岩 。
3、成就:徽调在京扎根---《同光十三绝》 京剧走向成熟
《同光十三绝》:描绘了清代同治、光绪年间 的13位昆曲、京剧名家
自左至右:郝兰田(《行路训子》康氏);张胜奎(《一捧雪》莫成); 梅巧玲(《雁门关》萧太后);刘赶三(《探亲家》乡下妈妈);余紫云 (《彩楼配》王宝钏);程长庚(《群英会》鲁肃);徐小香(《群英会》 周瑜);时小福(《桑园会》罗敷);杨鸣玉(《思志诚》闵天亮);卢 胜奎(《战北原》诸葛亮);朱莲芬(《玉簪记》陈妙常);谭鑫培 (《恶虎村》黄天霸);杨月楼(《四郎探母》杨延辉)。
第10课 梨园春秋
你知道为什么把戏曲称为“梨园”吗?
唐 玄 宗 梨 园
唐代华清宫梨园,位于华清池大门内西侧, 是唐玄宗与杨贵妃在华清宫内教习乐工弟子演练 歌舞的场所。后来,“梨园”一词被借用表示乐 工机构,“梨园弟子”成为乐工弟子的代称.
课标要求:
第11课 梨园春秋
了解京剧产生和发 展历程,说明其艺 术成就
旦(女性) 正旦 花旦 武旦 老旦 彩 闺门 (青衣) 旦 旦 净(男性 架子花 铜锤 二花 花脸) 脸 花脸 脸 丑(丑角) 文丑 武丑 三花 脸 彩 旦
材料三: 抬起头来,看见几个仁人义士,或全忠,或劝孝, 当场奉为师表;转回身去,想那些贼寇奸臣, 谁报迟、谁报速,归家说与子孙。
将唱、念、做、打结合,形成一套独具特色的艺术体系
戏曲的发展过程
一、源头— 二、形成— 三、成熟— 四、发展--五、繁盛— 原始傩戏 宋南戏 元杂剧 明中后期昆曲 清京剧

第10课 梨园春秋

第10课 梨园春秋

第10课梨园春秋1 傩戏的含义。

2 宋代南戏流行的原因及标志。

4 元代戏曲繁荣的原因、特点、标志及代表作。

5 明代昆曲的特点。

6 清代京剧繁荣的原因。

7 中国戏曲的发展历程。

(1)中国戏剧的起源——先秦傩戏(2)中国戏剧的发展——宋代南戏(3)中国戏剧的成熟——元代杂剧(4)中国戏剧的高峰——清代京剧一、中国古代戏曲的发展1、源头:原始社会的歌舞仪式,巫术色彩;2、发展:春秋战国的百戏,有戏曲元素;3、雏形:梨园歌舞戏;唐玄宗被尊为梨园行“祖师爷”4、形成:宋代瓦舍和温州南戏;5、成熟:元杂剧;特点是综合艺术、情节完整、角色配合、虚拟手法;代表有关汉卿与王实甫;6、普及:明朝城乡普及;昆曲鼎盛,被誉为“百戏之祖”元杂剧的标志和依据二 1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的成熟。

2依据:元杂剧将诗词、歌唱、对白、音乐、舞蹈等多种表演形式结合起来,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角色配合。

3手法:用演员虚拟动作表现剧中时空场景更替,后形成了中国戏曲时空自由和以象征虚拟动作表意的特殊传统。

三昆曲:兴起、主要特色、“百戏之祖”1、兴起:江苏昆山。

2、主要特色:载歌载舞,将柔美的舞姿融入婉转优雅的唱腔中,给观众以极大的视觉、听觉享受。

3、“百戏之祖”:明中后期,熔诗、乐、歌、舞、戏于一炉的昆曲风靡大江南北,发展成全国性的剧种,对京剧、川剧、湘剧、越剧和黄梅戏等众多剧种的形成和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而被誉为“百戏之祖”。

四、中国京剧繁盛的原因。

1、条件:北京是全国文化中心;宫廷民间观众广泛;徽班乾隆末年进京,道光年间徽汉合流,艺人融合创新。

2、成熟:同治、光绪年间;代表是程长庚、谭鑫培等“同光十三绝”。

3、特点:①角色:生旦净丑四大行当;②表演:唱念做打四种形式;③伴奏:管弦乐和打击乐器;④综合:虚拟性、写意性、程式化,集古代戏曲艺术之大成,发展为完美的艺术体系,成为古代戏曲的杰出代表,走向全国和世界,被称为“国粹”。

6、元散曲①元朝统治,汉族文人进取无望,心情压抑、人生失意、无奈、逃避②反映社会黑暗、人民的悲惨遭遇③是新体诗,大量使用白话、方言、衬字,是与音乐、戏曲结合比较紧密的诗歌形式。

第10课 梨园春秋

第10课 梨园春秋

内容概述:
中国古代戏曲
一、源头: 原始歌舞 二、出现专业艺人: 春秋战国
优伶
三、形成:宋代南戏 四、成熟:元杂剧 五、百戏之祖:明清昆曲 六、高峰、国粹:清代京剧
以可怕的形象来驱逐恶魔,于是形成了一种 巫术仪式——“傩” 。
一、中国古代戏曲的源头——原始歌舞
商周时期庄重、严肃的方相氏驱傩仪式,汉代以 后被轻松、愉快的傩戏所取代,使古老的傩祭发 生了从“酬神”到“娱人”的重要变迁。
二、吏 三、僧 四、道
五、医
六、工
七、匠
八、娼
九、儒
十、丐
四、中国古代戏曲的成熟——元杂剧
1、原因: ①元代科举废弛,知识分子地位低下(直接) ②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扩大(根本)
2、特点:
把诗词、歌唱、舞蹈、对白、音乐 等多种表演形式相结合,有完整的 故事情节和角色配合
3、代表: 关、白、马、郑
第10课
梨园春秋
课标要求:了解京剧等剧种产生和 发展的历程,说明其艺术成就
戏曲为什么又称为梨园?
梨园,原是唐代都城 长安的一个单纯的果木 园,因唐玄宗李隆基在 此地教演艺人,成为我 国历史上,第一座集音 乐、舞蹈、戏曲的综合 性“艺术学院”。后来 就与戏曲艺术联系在一 起,成为艺术组织和艺 人的代名词。
经典京剧剧目有《长坂坡》、《群英会》、 《打渔杀家》、《五人义》、《挑滑车》、 《打金枝》、《六月雪》、《搜孤救孤》、 《秦香莲》、《打严嵩》、《空城计》、 《霸王别姬》等
六、高峰、国粹──清代京剧 3、京剧的艺术特征:
角色分工上,分为生、旦、净、丑
生:指男子; 旦:指女子; 净:大花脸,指性格刚烈或粗暴的男性; 丑:指演滑稽人物,鼻梁上抹白粉 (末:即中年男子角色,后来已同化于生,而统称“生、旦、净、丑”了)

第10课 梨园春秋

第10课  梨园春秋

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者也。 ——王国维
成熟——元杂剧
画面表现的是一个 戏班10个人物集体亮相 的场面,生、旦、净、 末、丑齐全,脸谱构画 生动;笏板、刀、宫扇 等道具的运用,鼓、笛、 拍板等乐器的演奏,反 映了当时戏剧的规模。
这幅壁画为我国目 前发现的唯一元代戏剧 壁画。
山西洪洞广胜寺元代杂剧壁画
春秋之后:具有戏曲元素 唐代:梨园 两宋之际:南戏
形成——南戏
南戏亦称“戏文”。
原为宋代流行于南方,
用南曲演唱的戏曲形
式。南宋时又称“温
州杂剧”。元灭南宋
后,渐以南戏称之。
为中国戏曲最早的成
南戏——赤桑镇
熟形式之一。对明清 两代的戏曲影响颇大。
本今知有二百余种,但全本流传剧者仅有十余种,且多
经明人改编。
• 鼎盛时期:明中叶到清中期 • 地位:明中后期,发展成全国
性剧种,对众多剧种产生深远 影响。
戏曲繁盛——京剧
乾隆五十五年,即公元1790年, 为庆祝乾隆的八十寿辰,徽班 进京献艺,带来了与昆曲皆然 不同的一种地方曲调徽调,给 京城观众以耳目一新之感。而 后,四喜、和春、春台等徽班 相继进京,称为“四大徽班”。 徽调以其通俗质朴之气赢得了 京城关众的欢迎,从此在京城 扎下了根。道光年间“徽汉合 流”,后兼收其他民间曲调的 唱腔、剧目和表演方式终于形 成了一个新的剧种——京剧。
第10课 梨园春秋
课程标准:
了解京剧等剧种产生和发 展的历程,说明其艺术成就。
起源——傩之舞
❖巫师为驱鬼敬神、逐疫去邪所进行的宗教祭祀活动,称为 傩或傩祭、傩仪。傩师所唱的歌、所跳的舞称为傩歌、傩 舞。傩戏又是在傩歌、傩舞的基础上出现的。
“傩”,见鬼惊词。(即见到鬼发出的惊呼声。) ——《说文解字》

第10课 梨园春秋

第10课 梨园春秋

百戏之祖
“昆曲”有什 么特点? 载歌载舞
单 击 此 图 欣 赏 名 段
该剧种于2001年5月18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 “人类口述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称号。
四、戏曲的繁盛____徽班进京
乾隆五十五年,即公元1790年,为庆祝乾隆的八十寿辰,徽班进京 献艺,带来了与昆曲皆然不同的一种地方曲调徽调,给京城观众以 耳目一新之感。而后,四喜、和春、春台等徽班相继进京,称为 “四大徽班”。徽调以其通俗质朴之气赢得了京城观众的欢迎,从 此在京城扎下了根。
A、bcd B、bc
C、abc D、acd
10、关于元杂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是将诗词、歌唱、对白、音乐、舞蹈等 多种表演形式结合起来的一种艺术形式 B、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城市经济的繁荣和 市民阶层的壮大 C、知识分子地位的提高,促成了元杂剧的 昌盛 D、著名的“元曲四大家”是指关汉卿、 白朴、马致远、郑光祖
大一 发说 展为 指 ?什 出 么这 在种 这戏 一曲 地流 区行 戏的 曲区 获域 得, 了并 很说
宋代南戏
流行区域
这种戏曲流行在浙江的温州以及福建的泉州、福州一带, 所以叫南戏。
【原因】宋代是我国政治经济重心南移的重要时期。由于北 方的战乱,人口流徙到南方,大量南徙的北方人带来了先进 的农业生产技术,促进了江南地区的进一步发展。社会存在 决定社会意识,工商业发达,城市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发展 壮大,民间表演技艺十分兴盛,南戏就在民间歌舞的基础上 形成了。

剧中丑行勾脸,而勾画 “三花脸”,面谱与花脸有 很大区别。 丑行又分文丑、武丑。 文丑中又分为方巾丑(文人, 儒生);武丑,专演跌、打、 翻、扑等武技角色。根据动 物属相,丑属牛,牛性笨, 丑为笨的代名词。但舞台上 的武丑亦叫开口跳,而能说 能跳,表演出活泼伶俐,善 演武功武技的角色,此与牛 的丑笨性又完全不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0课同步课时训练1、昆曲在明朝万历年间被视为“官腔”,到清代被誉为“雅乐”“盛世元音”,宫廷重要活动常有昆曲演出,江南地区“郡邑大夫宴款不敢不用”,甚至“演戏必请昆班,以示府城中庙会之高雅”。

这些史实表明,昆曲在明清时期的流行是因为( )A.陆王心学广泛传播B.吸收了京剧的戏曲元素C.社会等级观念弱化D.符合士大夫的文化品味2、宋以后是戏曲发展时期,三国戏尤其盛行。

起初关羽只是在佛教中被济度成神,宋徽宗时封关羽为忠惠公、武安王,明清时关羽被加封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

材料表明()A.戏剧是加强思想控制的工具 B.儒道佛在民间传播逐渐合流C.市民文化需要世俗神化英雄 D.戏剧在社会上发挥教化功能3、在中国戏曲中,昆曲被称为雅乐正声,明万历年间更是被视为“官腔”。

随着乾隆末年四大徽班进京,京剧的形成终结了长期以来的“花雅之争”,以昆曲为代表的“雅部”衰落了下去。

清中叶以后昆曲没落的主要原因是( )A.社会等级观念的弱化B.统治阶层旨趣的变化C.民众文化水平的下降D.市民阶层发展的必然4、京剧的前身为徽剧,原来以唱二簧调为主,兼唱昆腔吹腔、四平调拨子等,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扬州的三庆徽班进京表演,使徽剧逐渐吸收了京、秦二腔,发展为今天的国剧。

据此可知,京剧艺术得以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贴近生活,联系百姓B.文武兼修,角色齐全C.博采众长,兼收并蓄D.政策鼓励,题材广泛5、闽浙总督伍拉纳之子伍子舒在《随园诗话》上的批语说:“适至(乾隆)五十五年,举行万寿,浙江盐务承办皇会,先大人(伍拉纳)命带三庆班入京,自此继来者又有四喜、启秀、霓翠、和春、春台等班。

”这则材料( )A.是徽班进京的最早记载B.说明朝野对越剧的喜爱C.体现传统剧种种类繁多D.是京剧的形成佐证之一6、古代京剧脸谱是根据某种性格、性情或某种特殊类型的人物而采用色彩的,具有“寓褒贬、别善恶”的艺术功能。

如红色脸谱表示忠诚耿直、热情吉祥;黑色脸谱表示豪爽粗暴、刚正不阿。

由此可知,京剧脸谱艺术( ) A.注重人物性格多样性 B.具有社会教化的功能C.折射了社会伦理秩序D.表明了京剧艺术成熟7、明末清初书画家陈洪绶说: “今有人焉,聚徒讲学.禁民为非,人无不笑且诋也。

伶人献俳,喜叹悲啼,使人之性情顿易,善者无不劝,而不善者无不怒,是百道学先生之训世,不若一伶人之力也。

”其意在强调( )A.理学正统地位的动摇B.戏曲艺术的批判现实性C.戏曲艺术的教化作用D.世俗文化源于大众生活8、戏曲中的人物,都有固定的扮相,“宁穿破,不穿错”。

穿什么服装,都是根据人物的年龄、身份、性格、地位、文武官职而定的。

该穿蟒的不能穿官衣,该穿素的不能穿花的。

这体现了戏剧的表演特点是( )A.综合性B.写意性C.程式性D.虚拟性9、清人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说,元杂剧“其句则采街谈巷议,即有时偶涉诗书,亦系耳根听熟之语,舌端调惯之文,虽出诗书,实与街谈巷议无别者。

”这说明元代杂剧( )A.缺少精练的艺术特色B.为民间艺术家所创作C.实现了诗书的平民化D.具有浓厚的生活化特征10、永乐九年(1411年)公布关于杂剧的禁令:“凡乐人搬作杂剧戏文,不许妆扮历代帝王、后妃、忠臣、节烈、先圣、先贤、神象,违者杖一百,官民之家扮者同罪。

其神仙及义夫、节妇、孝子、贤孙、劝人为善者不在禁限。

”这一禁令说明( )A. 文化专制开始影响市民生活B. 文化政策体现统治者治国理念C. 明清时代君主专制走向反动D. 市民文化危及封建统治的基础11、《东方杂志·农村之娱乐》记载:“豆棚茅舍,邻里聚谈,父诫其子,兄勉其弟,多举戏曲上之言词事实……”材料反映了戏曲( )A.成为封建思想传播的工具B.具有教育功能C.出现追星现象D.成为市民主要生活娱乐内容12、京剧是中华民族的国粹。

它是在18世纪下半叶经徽戏、秦腔、汉调的交融,并借鉴吸收昆曲、京腔之长而形成的。

京剧的形成体现了( )A.各具特色的文化艺术异彩缤纷B.中华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兼容性C.中华文化薪火相传和一脉相承D.不同文化都能够实现融会贯通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昆曲”说他是古典艺术的范例,不会有人反对。

……昆曲文学高品位的佳作很多,它熔铸了前代韵文文学的精华,以文学的抒情为长,又以戏剧的“当行本色”为本,在代言体中融入了作家的主观感情,意味深长,常有弦外之余音。

……正是在历史的音乐文化的递传的基础上,昆曲的歌唱音乐体系在昆山腔的改革及其发展中逐步形成。

……在长期形成的民族的表演理论和艺术美学的基础上,构成了一个整体,已形成具有独特个性的完美的表演艺术体系。

材料二我吴魏良辅为“昆腔”之祖,而南词之布调收音,即经创辟,所谓“水磨腔”、“冷板曲”,数十年来,遐迩逊为独步,至北祠之被弦索,向来盛于娄东,其口中袅娜,指下圆熟,固令听者色之。

——沈宠绥《度随须知•弦索题评》材料三美国前总统尼克松的《不战而胜》最后一章提到:“当有一天,遥远的古老的中国,他们的年轻人,不再相信他们的历史传统和民族的时候,就是我们美国人不战而胜的时候”!我国著名昆曲名旦王芳,江苏省苏州昆剧院副院长王芳就曾多次提起昆曲的传承问题,尤其忧心昆曲事业下一代演员的培养。

——摘自《凤凰网》1.阅读材料一,分析昆曲被誉为“古典艺术的范例”的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昆曲在我国戏曲史上的地位。

2.阅读材料二,魏良辅对昆曲做了怎样的革新?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谈谈该如何保护昆曲的传承?14、材料一 (东京)街南桑家瓦子,……瓦中多有货药、卖卦、喝故衣、探搏、饮食、剃剪、纸画、令曲之类。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二材料二梨园演戏,……两淮盐务中尤为绝出。

例蓄花、雅两部,以备演唱,雅部即昆腔,花部为京腔、秦腔、弋阳腔、梆子腔、罗罗腔、二簧调,统谓之乱弹班。

——(清)钱泳《履园丛话》卷十二材料三金阊(今苏州城西南)商贾云集,宴会无时,戏馆数十处,每日演剧。

——(清)顾公燮《消夏闲记摘抄》卷上材料四豆棚茅舍,邻里聚谈,父诫其子,兄勉其弟,多举戏曲上之言词事实,以为资料,与文人学子引证格言、历史无异。

——高劳《东方杂志•农村之娱乐》卷十四请回答:1.材料一中的“瓦子”又名“瓦肆”,它指的是什么?2.依据材料一、二、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戏曲发展的主要原因。

3.依据材料三、四概括戏曲的主要社会功能。

4.在新史学理念的影响下,商人、戏曲及民间生活进入史学家的视野,这表明史学研究出现了怎样的变化?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及解析:答案:D解析:材料信息主要反映的是明代到清代昆曲流行于社会上层,江南士大夫也用昆曲以示高雅,说明昆曲属于上层文化和官场文化,这也是它流行于明清时期的主要原因,D正确。

陆王心学提倡“心即理也”,事实上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与昆曲关系不大,A错误;昆曲流行于京剧之前,是京剧的渊源之一,京剧吸收了昆曲的部分元素,B逻辑错误;昆曲是“官腔”“雅乐”且很受江南士大夫欢迎,这反映了社会上层的文化取向,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社会等级观念的强化,C错误。

2答案及解析: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戏曲是市民文化发展的表现,但在市民文化素养不高的时代,广为流传的戏剧不自觉地起到道德规范、内化的功能。

统治者神化关羽,这种主流意识形态影响了戏剧的内容和价值取向。

A表述中思想控制一词不恰当;B材料没体现;C 中需要神话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答案选D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艺术·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戏剧3答案及解析:答案:D解析:依所学,清中叶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社会等级观念强化,故A项错误;根据所学,统治阶层旨趣的变化不是戏曲变化的根本原因,故B项错误;根据所学,随着造纸术、印刷术的改进促进了知识的传播,民众的文化水平有所提高,故C项错误;根据所学,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兴起,京剧成为民众喜闻乐见的娱乐方式,而“以昆曲为代表的‘雅部’衰落了下去”,故D项正确。

4答案及解析:答案:C解析:本題考查京剧的特点。

材料强调京剧的演变,没有体现出其贴近生活,联系百姓的一面,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京剧文武兼修、角色齐全,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中“逐渐吸收了京、秦二腔,发展为今天的国剧”,可知京剧得以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博采众长,兼收并蓄,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政府的鼓励与京剧的题材。

故D项错误。

5答案及解析: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京剧的产生和发展。

材料提及为乾隆帝祝寿. “带三庆班入京,自此继来者,又有四喜、启秀、霓翠、和春、春台等班”,可见戏剧的祛合逐渐形成京剧,D项正确;A项中的“最早”无法确定,排除;材料表提及越剧,B项排除;材料提及的是戏班进京C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故排除。

6答案及解析: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京剧艺术的特点。

据材料信息无法得出京剧脸谱艺术注重人物性格多样性,故A项错误;“寓褒贬、别善恶”说明京剧脸谱艺术具有社会教化的功能,故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京剧脸谱艺术与社会伦理秩序的关系,故C项错误;京剧艺术的成熟涉及内容较广,不能仅从脸谱艺术来判断,故D项错误。

7答案及解析: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戏曲艺术:“怜人献徘,喜叹悲啼,使人之性情顿易,善者无不劝,而不善者无不怒”可以看出戏曲艺术可以使人的性情发生变化,起到教化作用。

故本题选C项。

8答案及解析: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戏曲题目中“戏曲中的人物,都有固定的扮相”,说明戏剧有突出的程式性,故C项正确。

9答案及解析:答案:D解析:材料只谈杂剧的内容及来源,没有谈到其创作者,B项错误。

材料没有评论元杂剧的艺术特色,A项错误;材料说明了元杂剧内容取自生活,但无法说明古代诗书的平民化,C项错误;“其句则采街谈巷议,即有时偶涉诗书,亦系耳根听熟之语,舌端调惯之文,虽出诗书,实与街谈巷议无别者”可见其内容大多源于生活,D项正确。

10答案及解析:解析:本题考查明朝的戏曲政策。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明朝政府支持戏曲演员扮演平民封建道德楷模,这一文化政策体现了明朝统治者的治国理念,故B项符合题意;A项错在“开始影响”,此前朝代的民众生活就受到文化专制的影响,故排除A项;明清时期中央集权制度在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方面起到很大的积极作用,故排除C 项;材料没有反映市民文化的地位,故排除D项。

11答案及解析:答案:B解析:材料“父诫其子,兄勉其弟,多举戏曲上之言词事实”说明人们常用戏曲故事教育子弟,说明戏曲具有社会教化功能,故B正确;A项材料信息不能体现“封建思想传播”,故排除;C说法材料无法体现“追星”,故排除;材料信息无法体现“主要生活娱乐内容”,排除D。

12答案及解析: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再认再现及理解分析的能力,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经徽戏、秦腔、汉调的交融,并借鉴吸收昆曲、京腔之长而形成了京剧,由此分析可知B符合题意,中华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兼容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