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梨园春秋》

合集下载

历史:第10课《梨园春秋》课件(岳麓版必修三)市公开课获奖课件省名师示范课获奖课件

历史:第10课《梨园春秋》课件(岳麓版必修三)市公开课获奖课件省名师示范课获奖课件

第10课 梨园春秋
2023年8月18日,贵州傩戏傩文化馆在贵州省 安顺市平坝县天龙镇落成。该馆藏有上百面精致 旳地戏脸谱以及演地戏使用旳法器和道具等。贵 州省拥有苗族、土家族、仡佬族、汉族等民族旳 傩堂戏、彝族旳撮泰吉、汉族和布依族旳地戏等 丰富旳傩戏傩文化资源。图为几位头戴面具旳农
第10课 梨园春秋
第10课 梨园春秋
关汉卿
《窦娥冤》插图
第10课 梨园春秋
《窦娥冤》插图
连环画《窦娥冤》
第10课 梨园春秋
京剧《窦娥冤》剧照
越剧《窦娥冤》剧照
第10课 梨园春秋
电视剧《窦娥冤》海报
第10课 梨园春秋
戴敦邦《窦娥冤》(国画)
第10课 梨园春秋
白朴
白朴(1226—1306),元代戏曲作 家、词人,隩州(今山西河曲县附近) 人。白朴自幼聪慧,早年习诗赋,后精 于戏曲。白朴杂剧代表作有《梧桐雨》 《墙头立即》《董秀英花月东墙记》等。
泉州南戏以古老乐种“南音”(或称弦管、南曲)旳清唱曲和“指套”为其音乐唱 腔,故亦有“泉腔”之称谓。
泉州南戏较早形成旳剧种有梨园戏与傀儡戏。明清之间,又有布袋戏、高甲戏、打 城戏等剧种相继崛起。这些剧种均以泉州方言演唱,以南音为主要声腔,均属“泉腔” 范围。
早在明代海盐、余姚、弋阳、昆山四大声腔广为流布之时,“泉腔”南音与梨园戏 剧种早已存在,并以其鲜明个性、独特风格挺立于戏曲舞台。
第10课 梨园春秋
南戏博物馆内收藏旳南戏行头
第10课 梨园春秋
南戏博物馆内收藏旳民国时期旳镜担
第10课 梨园春秋
南戏博物馆内收藏旳木偶头
返回
第10课 梨园春秋 元杂剧与昆曲
第10课 梨园春秋
河南偃师酒流沟北宋墓杂剧砖雕

高中历史三第10课梨园春秋(教案1

高中历史三第10课梨园春秋(教案1

高中历史三第10课梨园春秋 (教案1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历史三第10课《梨园春秋》,主要讲述中国古代戏曲艺术的发展历程以及京剧的诞生与发展。

教学内容涉及教材第二章第十节,详细内容包括戏曲的起源、元杂剧的兴起、明清传奇的繁荣、京剧的形成及其艺术特点。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戏曲艺术的发展脉络,掌握各个时期戏曲的特点及代表作品。

2. 使学生理解京剧的形成过程及其艺术特色,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

3.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文化素养,提高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与尊重。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京剧的形成过程及其艺术特色。

教学重点:中国古代戏曲艺术的发展历程,各个时期戏曲的特点及代表作品。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学具:笔记本、教材、课外资料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京剧选段,让学生初步感受京剧的艺术魅力,激发学习兴趣。

2. 讲解新课:(1)戏曲的起源与发展:介绍戏曲的起源,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戏曲的发展历程。

(2)元杂剧:讲解元杂剧的兴起及其代表作品,分析其艺术特点。

(3)明清传奇:介绍明清传奇的繁荣,引导学生学习其代表作品。

(4)京剧的形成与发展:详细讲解京剧的形成过程,分析其艺术特色。

3.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让学生探讨戏曲艺术在当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

4.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讲解与戏曲艺术相关的典型题目。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完成教材上的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中国古代戏曲艺术发展历程起源元杂剧明清传奇京剧的形成与发展2. 京剧艺术特色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中国古代戏曲艺术的发展历程。

(2)分析京剧的艺术特色。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反思教学方法是否得当,学生是否掌握了教学内容,对学生的回答和作业进行评价。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观看京剧演出,深入了解京剧艺术,提高审美情趣。

第10课 梨园春秋

第10课 梨园春秋

第10课梨园春秋【课程标准】了解京剧等剧种产生和发展的历程,说明其艺术成就。

【学习目标】1.掌握中国古代戏剧的发展历程和主要成就:元代杂剧;徽班进京;京剧的形成;2.注意把握戏曲艺术与政治、经济的关系,认识一定的文化是一定条件下政治、经济的反映;3.通过了解中国古代戏曲艺术成就,培养民族自豪感,感受艺术魅力。

【预习自测】1.中国的梨园是指()A.说书的场所 B.演戏的地方 C.私塾 D.演武场2.宋代南戏能够在温州流行的根本原因是()A.此地工商业发达,城市经济繁荣B.出现了娱乐场所——瓦舍C.民间艺人的推动D. 傀儡戏、皮影戏、杂技、说书等表演盛行3.下列事件标志着我国古代戏曲成熟的是()A.傩戏的形成B.南戏的出现C.元杂剧的出现D.京剧的形成4.徽班进京时在位的皇帝是()A.乾隆帝B.道光帝C.光绪帝D.同治帝探究案探究一中国古代戏曲发展的原因材料一(东京)街南桑家瓦子,……瓦中多有货药、卖卦、喝故衣、探搏、饮食、剃剪、纸画、令曲之类。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二材料二金阊(今苏州城西南)商贾云集,宴会无时,戏馆数十处,每日演剧。

——(清)顾公燮《消夏闲记摘抄》卷上(1)依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戏曲发展的主要原因。

探究二中国古代戏曲的功能材料三金阊(今苏州城西南)商贾云集,宴会无时,戏馆数十处,每日演剧。

——(清)顾公燮《消夏闲记摘抄》卷上材料四豆棚茅舍,邻里聚谈,父诫其子,兄勉其弟,多举戏曲上之言词事实,以为资料,与文人学子引证格言、历史无异。

——高劳《东方杂志·农村之娱乐》卷十四(2)依据材料五、六概括戏曲的主要社会功能。

练习案1.“三五步走遍天下,七八人百万雄兵”“咫尺地五湖四海,几更时万古千秋”。

这些诗句是对下列中国哪种传统艺术特点的描述()A.书法B.绘画C.戏剧D.杂技2.关于元杂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是将诗词、歌唱、对白、音乐、舞蹈等多种表演形式结合起来的一种艺术形式B.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城市经济的繁荣和市民阶层的壮大C.知识分子地位的提高,促成了元杂剧的昌盛D.著名的“元曲四大家”是指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3.同治、光绪年间,昆曲、京剧界的13位名家,被称为“同光十三绝”。

必修三第10课梨园春秋

必修三第10课梨园春秋

【公开课教案】必修三第10课梨园春秋【公开课教案】必修三:第10课梨园春秋一、教学内容本课选自必修三教材第10课《梨园春秋》,主要讲述我国戏曲艺术的历史演变和表演特点。

内容包括戏曲的起源、发展过程、主要剧种、表演技巧和梨园文化。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我国戏曲艺术的历史演变,掌握其主要剧种和表演特点。

2.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对戏曲艺术的鉴赏能力。

3. 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激发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戏曲表演技巧的掌握,如生、旦、净、末、丑的角色分工和表演特点。

2. 教学重点:戏曲的历史演变、主要剧种和梨园文化。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戏曲表演视频、戏曲脸谱、道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戏曲表演视频,让学生初步感受戏曲艺术的魅力,引发兴趣。

1.1 学生观看视频,教师提问:“大家觉得这段戏曲表演有什么特点?”2. 讲解:结合教材,讲解戏曲的历史演变、主要剧种和表演特点。

2.1 教师讲解,学生认真听讲,记录重点内容。

2.2 教师提问:“同学们知道哪些剧种?”学生回答,教师补充讲解。

3. 实践: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剧种,了解其特点,并进行简单表演。

3.1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3.2 各组进行表演,教师点评并给予鼓励。

六、板书设计1. 《梨园春秋》2. 内容:1)戏曲的历史演变2)主要剧种3)表演特点4)梨园文化七、作业设计2. 答案:无固定答案,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合理。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实践,让学生对我国戏曲艺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但在教学过程中,对戏曲表演技巧的讲解不够详细,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观看更多戏曲表演,了解不同剧种的特点,提高审美能力。

同时,组织学生参加戏曲社团,亲身感受戏曲艺术的魅力,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戏曲表演技巧的掌握。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0课梨园春秋教案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0课梨园春秋教案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0课梨园春秋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0课《梨园春秋》,内容包括:戏曲的起源与发展、元杂剧的繁荣、明清传奇的兴盛以及京剧的诞生。

具体章节为:第一部分“戏曲的起源与发展”,第二部分“元杂剧的繁荣”,第三部分“明清传奇的兴盛”,第四部分“京剧的诞生”。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戏曲的起源与发展过程,掌握各个时期戏曲的特点。

2. 理解元杂剧、明清传奇以及京剧的艺术价值,提高审美情趣。

3. 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元杂剧、明清传奇以及京剧的艺术特点。

重点:戏曲的起源与发展过程,各个时期戏曲的代表性作品。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京剧选段,引发学生对戏曲的兴趣,进而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 讲解:详细介绍戏曲的起源与发展,元杂剧、明清传奇和京剧的繁荣与兴盛。

3.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让学生探讨戏曲的发展对现代社会的意义。

4. 例题讲解:分析《红楼梦》中的戏曲元素,引导学生理解戏曲与古典文学的融合。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一部现代戏曲作品,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梨园春秋2. 板书内容:第一部分:戏曲的起源与发展第二部分:元杂剧的繁荣第三部分:明清传奇的兴盛第四部分:京剧的诞生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西厢记》中的戏曲元素,探讨其艺术价值。

2. 答案要点:《西厢记》是元代王实甫根据唐代传奇《会真记》改编的戏剧作品。

戏曲元素:生、旦、净、末、丑等角色的运用;唱、做、念、打等表演技巧的展现。

艺术价值:展现了元代社会的风俗民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审美价值。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讲解、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等环节,使学生对中国戏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课后反思,教师应关注学生对戏曲艺术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以便在后续教学中进行调整。

拓展延伸方面,可引导学生关注地方戏曲,了解其特色,培养学生的地域文化意识。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0课梨园春秋 精品课件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0课梨园春秋 精品课件

比女人更美的男人
梅兰芳第二:李玉刚
李玉刚,中国当红 男旦,一位来自吉林省农 村的小伙子。
在2006年7月中国国 家电视台CCTV—3深受 老百姓喜爱的“星光大道” 节目中获得年度季军,成 为当之无愧的平民偶像。
第10课 梨园春秋
第10课 梨园春秋
一、戏曲的起源 1. “傩”——戏曲的萌芽 2. “梨园”——唐代宫廷中设有教练歌舞艺人的专门场 所3. 瓦舍(瓦肆)——宋代喧闹的集市和专门的娱乐场所 4. “南戏”——两宋之际,完备的戏曲形式
第10课 梨园春秋
京 剧 开 山 鼻 祖 程 长 庚
——
第10课 梨园春秋
清光绪年间画师沈蓉圃《同光十三绝》
自左至右: 郝兰田(《行路训子》康氏);张胜奎(《一捧雪》莫成);梅巧玲
(《雁门关》萧太后);刘赶三(《探亲家》乡下妈妈);余紫云(《彩楼配》 王宝钏);程长庚(《群英会》鲁肃);徐小香(《群英会》周瑜);时小福 (《桑园会》罗敷);杨鸣玉(《思志诚》闵天亮);卢胜奎(《战北原》诸 葛亮);朱莲芬(《玉簪记》陈妙常);谭鑫培(《恶虎村》黄天霸);杨月 楼(《四郎探母》杨延辉)。
第10课 梨园春秋
■戏曲的起源 ■元杂剧与昆曲 ■“国粹”京剧
第10课 梨园春秋
一、戏曲的起源 “傩”、“梨园”、瓦舍、“南戏”
第10课 梨园春秋
一、戏曲的起源 1. “傩” nuó(原始宗教歌舞)——戏曲的萌芽
三星堆铜人面具,这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傩戏面具。
第10课 梨园春秋
贵州傩面具
第10课 梨园春秋
唐玄宗
梨园
唐代华清宫梨园,亦称随驾梨园,位于华清池大门内 西侧,是唐玄宗与杨贵妃在华清宫内教习梨园弟子演练歌 舞的场所。

第10课《梨园春秋》

第10课《梨园春秋》

京剧发展史:
乾隆嘉庆,蕴育期; 道光咸丰,形成期; 同治光绪,成熟期;
代表:同光十三绝,老生后三杰。
第11课 梨园春秋民国时源自,鼎盛期。代表:杨小楼、梅兰芳、余叔岩 。
3、成就:徽调在京扎根---《同光十三绝》 京剧走向成熟
《同光十三绝》:描绘了清代同治、光绪年间 的13位昆曲、京剧名家
自左至右:郝兰田(《行路训子》康氏);张胜奎(《一捧雪》莫成); 梅巧玲(《雁门关》萧太后);刘赶三(《探亲家》乡下妈妈);余紫云 (《彩楼配》王宝钏);程长庚(《群英会》鲁肃);徐小香(《群英会》 周瑜);时小福(《桑园会》罗敷);杨鸣玉(《思志诚》闵天亮);卢 胜奎(《战北原》诸葛亮);朱莲芬(《玉簪记》陈妙常);谭鑫培 (《恶虎村》黄天霸);杨月楼(《四郎探母》杨延辉)。
第10课 梨园春秋
你知道为什么把戏曲称为“梨园”吗?
唐 玄 宗 梨 园
唐代华清宫梨园,位于华清池大门内西侧, 是唐玄宗与杨贵妃在华清宫内教习乐工弟子演练 歌舞的场所。后来,“梨园”一词被借用表示乐 工机构,“梨园弟子”成为乐工弟子的代称.
课标要求:
第11课 梨园春秋
了解京剧产生和发 展历程,说明其艺 术成就
旦(女性) 正旦 花旦 武旦 老旦 彩 闺门 (青衣) 旦 旦 净(男性 架子花 铜锤 二花 花脸) 脸 花脸 脸 丑(丑角) 文丑 武丑 三花 脸 彩 旦
材料三: 抬起头来,看见几个仁人义士,或全忠,或劝孝, 当场奉为师表;转回身去,想那些贼寇奸臣, 谁报迟、谁报速,归家说与子孙。
将唱、念、做、打结合,形成一套独具特色的艺术体系
戏曲的发展过程
一、源头— 二、形成— 三、成熟— 四、发展--五、繁盛— 原始傩戏 宋南戏 元杂剧 明中后期昆曲 清京剧

第10课 梨园春秋

第10课 梨园春秋

第10课梨园春秋1 傩戏的含义。

2 宋代南戏流行的原因及标志。

4 元代戏曲繁荣的原因、特点、标志及代表作。

5 明代昆曲的特点。

6 清代京剧繁荣的原因。

7 中国戏曲的发展历程。

(1)中国戏剧的起源——先秦傩戏(2)中国戏剧的发展——宋代南戏(3)中国戏剧的成熟——元代杂剧(4)中国戏剧的高峰——清代京剧一、中国古代戏曲的发展1、源头:原始社会的歌舞仪式,巫术色彩;2、发展:春秋战国的百戏,有戏曲元素;3、雏形:梨园歌舞戏;唐玄宗被尊为梨园行“祖师爷”4、形成:宋代瓦舍和温州南戏;5、成熟:元杂剧;特点是综合艺术、情节完整、角色配合、虚拟手法;代表有关汉卿与王实甫;6、普及:明朝城乡普及;昆曲鼎盛,被誉为“百戏之祖”元杂剧的标志和依据二 1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的成熟。

2依据:元杂剧将诗词、歌唱、对白、音乐、舞蹈等多种表演形式结合起来,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角色配合。

3手法:用演员虚拟动作表现剧中时空场景更替,后形成了中国戏曲时空自由和以象征虚拟动作表意的特殊传统。

三昆曲:兴起、主要特色、“百戏之祖”1、兴起:江苏昆山。

2、主要特色:载歌载舞,将柔美的舞姿融入婉转优雅的唱腔中,给观众以极大的视觉、听觉享受。

3、“百戏之祖”:明中后期,熔诗、乐、歌、舞、戏于一炉的昆曲风靡大江南北,发展成全国性的剧种,对京剧、川剧、湘剧、越剧和黄梅戏等众多剧种的形成和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而被誉为“百戏之祖”。

四、中国京剧繁盛的原因。

1、条件:北京是全国文化中心;宫廷民间观众广泛;徽班乾隆末年进京,道光年间徽汉合流,艺人融合创新。

2、成熟:同治、光绪年间;代表是程长庚、谭鑫培等“同光十三绝”。

3、特点:①角色:生旦净丑四大行当;②表演:唱念做打四种形式;③伴奏:管弦乐和打击乐器;④综合:虚拟性、写意性、程式化,集古代戏曲艺术之大成,发展为完美的艺术体系,成为古代戏曲的杰出代表,走向全国和世界,被称为“国粹”。

6、元散曲①元朝统治,汉族文人进取无望,心情压抑、人生失意、无奈、逃避②反映社会黑暗、人民的悲惨遭遇③是新体诗,大量使用白话、方言、衬字,是与音乐、戏曲结合比较紧密的诗歌形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成就:徽调在京扎根---《同光十三绝》 、成就:徽调在京扎根 《同光十三绝》 京剧走向成熟
《同光十三绝》:描绘了清代同治、光绪年间 同光十三绝》 描绘了清代同治、 13位昆曲 位昆曲、 的13位昆曲、京剧名家
自左至右:郝兰田( 行路训子》康氏);张胜奎( 一捧雪》莫成); 自左至右:郝兰田(《行路训子》康氏);张胜奎(《一捧雪》莫成); );张胜奎 梅巧玲( 雁门关》萧太后);刘赶三( 探亲家》乡下妈妈); );刘赶三 );余紫云 梅巧玲(《雁门关》萧太后);刘赶三(《探亲家》乡下妈妈);余紫云 彩楼配》王宝钏);程长庚( 群英会》鲁肃);徐小香( 群英会》 );程长庚 );徐小香 (《彩楼配》王宝钏);程长庚(《群英会》鲁肃);徐小香(《群英会》 周瑜);时小福( 桑园会》罗敷);杨鸣玉( 思志诚》闵天亮); );时小福 );杨鸣玉 );卢 周瑜);时小福(《桑园会》罗敷);杨鸣玉(《思志诚》闵天亮);卢 胜奎( 战北原》诸葛亮);朱莲芬( 玉簪记》陈妙常); );朱莲芬 );谭鑫培 胜奎(《战北原》诸葛亮);朱莲芬(《玉簪记》陈妙常);谭鑫培 恶虎村》黄天霸);杨月楼( 四郎探母》杨延辉)。 );杨月楼 (《恶虎村》黄天霸);杨月楼(《四郎探母》杨延辉)。
元代杂剧陶俑
元杂剧:关汉卿《窦娥冤》 元杂剧:关汉卿《窦娥冤》
电影《西厢记》海报(1927年 电影《西厢记》海报(1927年)
四、昆曲 1、流行时期: 、流行时期: 明中叶到清中期为鼎盛时期 2、特点: 、特点: 表演以载歌载舞为主要特色 3、代表作: 、代表作: 汤显祖的《牡丹亭》 汤显祖的《牡丹亭》 4、意义: 、意义: 发展为全国剧种; 发展为全国剧种; 对众多剧种形成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百戏之祖” 百戏之祖” 对众多剧种形成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百戏之祖
第10课 梨园春秋 10课
你知道为什么把戏曲称为“梨园” 你知道为什么把戏曲称为“梨园”吗?
唐 玄 宗 梨 园 唐代华清宫梨园,位于华清池大门内西侧, 唐代华清宫梨园,位于华清池大门内西侧, 华清宫梨园 是唐玄宗与杨贵妃在华清宫内教习乐工弟子演练 歌舞的场所。后来,“梨园”一词被借用表示乐 歌舞的场所。后来, 梨园” 工机构, 梨园弟子”成为乐工弟子的代称. 工机构,“梨园弟子”成为乐工弟子的代称.
艺术特征——写意性 写意性 艺术特征 人物服饰的写意──长袖善舞 人物服饰的写意 长袖善舞
艺术特征——写意性 写意性 艺术特征 人物化妆的写意──戏曲脸谱 人物化妆的写意 戏曲脸谱
艺术特征——写意性 写意性 艺术特征 舞台布置的写意──一桌二椅 舞台布置的写意 一桌二椅
5、地位 地位
在中国和世界文化宝库中占有 重要地位,被成为“国粹” 重要地位,被成为“国粹”
4、特点: 、特点:
材料一:劝忠劝孝,摹写处逼真冷暖人情, 材料一:劝忠劝孝,摹写处逼真冷暖人情,自足成五 伦天性;观古观今,顷刻间现出兴亡世道, 伦天性;观古观今,顷刻间现出兴亡世道,何须阅 全部史书。 全部史书。 以表演历史故事为主 材料二:为适应戏曲剧情和表演的需要,从脸谱、服 材料二:为适应戏曲剧情和表演的需要,从脸谱、 唱腔、 装、唱腔、动作等分为四大行当……
五、中国古代戏曲的繁盛─京剧 中国古代戏曲的繁盛─ 繁盛 1.形成条件 1.形成条件
⑴北京是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北京是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⑵皇室贵族、官员、商人和广大居民的文化娱乐 皇室贵族、官员、 需要。 需要。 ⑶四方艺人聚集,博采众长不断创新 四方艺人聚集, 2、形成标志
材料三: 材料三 抬起头来,看见几个仁人义士 或全忠,或劝孝, 看见几个仁人义士, 抬起头来 看见几个仁人义士,或全忠,或劝孝, 当场奉为师表;转回身去,想那些贼寇奸臣, 当场奉为师表;转回身去,想那些贼寇奸臣, 谁报迟、谁报速,归家说与子孙。 谁报迟、谁报速,归家说与子孙。
将唱、 将唱、念、做打结合,形成一套独具特色的艺术体系 做打结合,
彝族傩戏——撮泰吉(变人戏) 撮泰吉(变人戏) 彝族傩戏 撮泰吉
二、中国古代戏曲的形成 宋代南戏 中国古代戏曲的形成—宋代南戏 形成
流行于浙江的温州、 材料一:南戏最初流行于浙江的温州 福建的泉州、 材料一:南戏最初流行于浙江的温州、福建的泉州、福 州一带而得名,这些地区地处东南沿海, 州一带而得名,这些地区地处东南沿海,工商业发达城 市经济繁荣,民间表演技艺十分兴盛 表演技艺十分兴盛。 市经济繁荣,民间表演技艺十分兴盛。 材料二: 中多有货药、买卦、饮食、纸画、全曲之类, 材料二:瓦中多有货药、买卦、饮食、纸画、全曲之类, 终日居此不觉低暮。 终日居此不觉低暮。
木偶头
南戏行头
三、中国古代戏曲的成熟─元杂剧 中国古代戏曲的成熟─ 成熟
1.兴盛原因 1.兴盛原因 城市经济繁荣, 1)城市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壮大 2)知识分子地位低下 2.代表人物及代表作 2.代表人物及代表作 关汉卿—元杂剧的奠基者 感天动地窦娥冤》 元杂剧的奠基者《 1)关汉卿 元杂剧的奠基者《感天动地窦娥冤》 王实甫《西厢记》 2)王实甫《西厢记》 3、流行区域和特点 1)北方地区 2)特点 A把诗词、歌唱、舞蹈、对白、音乐等结合 把诗词、歌唱、舞蹈、对白、 有了固定的演出场所—戏台 B有了固定的演出场所 戏台
思考: 、南戏形成的原因? 思考:1、南戏形成的原因? ⑴社会经济发展,城市繁荣; 社会经济发展,城市繁荣; 市民阶层壮大; ⑵ 市民阶层壮大; 出现专门娱乐场所; ⑶出现专门娱乐场所; 民间艺人的努力。 ⑷民间艺人的努力。
材料三: 材料三: 宋人周密记载,温州有个叫祖杰的恶霸和尚, 宋人周密记载,温州有个叫祖杰的恶霸和尚, 勾结官府,欺压百姓,乡人告到官府, 勾结官府,欺压百姓,乡人告到官府,反而 被下了狱。这时,旁观不平者乃撰为戏文, 被下了狱。这时,旁观不平者乃撰为戏文, 以广其事,后众言难掩,才治恶霸之罪, 以广其事,后众言难掩,才治恶霸之罪,这 便是南戏作者以戏文伸张正义的例子。 便是南戏作者以戏文伸张正义的例子。 2、概括南戏的特点 、 ⑴一般由民间艺人或下层知识分子创作; 一般由民间艺人或下层知识分子创作; 主要在民间流行,贴近百姓生活; ⑵主要在民间流行,贴近百姓生活; 作品揭露社会黑暗, ⑶作品揭露社会黑暗,表达了劳动人民的愿望 和要求
“四大徽班”为三庆班、四喜班、和春班、春台班, 四大徽班”为三庆班、四喜班、和春班、春台班, 俱为徽调著名戏班,据载,三庆班于1770年进京为 俱为徽调著名戏班,据载,三庆班于 年进京为 乾隆帝祝寿,后为乾隆帝所宠爱。因为臣下议论, 乾隆帝祝寿,后为乾隆帝所宠爱。因为臣下议论, 道光帝将他们驱逐出宫,徽班从此在北京民间继续 道光帝将他们驱逐出宫, 演出,广受欢迎。 演出,广受欢迎。 思考: 思考: 京剧形成的标志: 京剧形成的标志: 徽班进京为乾隆皇帝祝寿。 徽班进京为乾隆皇帝祝寿。 京剧形成的关键是什么? 京剧形成的关键是什么?此后京剧走上了什么样的道 路? 徽班进京,并被驱逐出宫; 徽班进京,并被驱逐出宫; 京剧走上大众化的道路。 京剧走上大众 源头 形成— 二、形成 成熟— 三、成熟 发展--四、发展 繁盛— 五、繁盛 原始傩戏 宋南戏 元杂剧 明中后期昆曲 清京剧
一、中国古代戏曲的源头—大傩之舞 中国古代戏曲的源头— 源头
1.傩仪与戏剧起源的关系 1.傩仪与戏剧起源的关系 载歌载舞蕴涵古代戏曲的萌芽
中国古代戏曲的源头 中国古代戏曲的源头 — 傩戏
中国的地方戏
黄梅戏《天仙配》 黄梅戏《天仙配》
中国的地方戏
黄梅戏 女驸马》 《女驸马》
中国的地方戏
豫剧《穆桂英挂帅》 豫剧《穆桂英挂帅》
中国的地方戏
豫剧《花木兰》 豫剧《花木兰》
中国的地方戏
越剧《红楼梦》 越剧《红楼梦》
中国的地方戏
越剧 梁山伯与祝英台》 《梁山伯与祝英台》
中国的地方戏
角色分为生、 角色分为生、旦、凈、丑四大行当
京剧的四大行当
行当 生(男性) 小生 男性) 旦(女性) 正旦 女性) 青衣) (青衣) 净(男性 架子花 花脸) 花脸) 脸 丑(丑角) 丑角) 文丑 老生 武生 娃娃 生 花旦 武旦 老旦 彩 闺门 旦 旦 铜锤 二花 花脸 脸 武丑 三花 脸 彩 旦
艺术特征——综合性 综合性 艺术特征

打 唱 念
材料四: 材料四: 三五人演出千军万马,六七步走遍四海九州。 三五人演出千军万马,六七步走遍四海九州。
多采用虚拟性动作,把生活中实有的事物 多采用虚拟性动作, 虚拟性动作 抽象化,虚实结合、形神兼备。 抽象化,虚实结合、形神兼备。
艺术特征——写意性 写意性 艺术特征 舞台行动的写意─有话则长, 舞台行动的写意 有话则长,无话则短 有话则长
评剧《刘巧儿》 评剧《刘巧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